北京时间9月16日消息,痛痛快快地洗一个澡能够让人放松身心,将所有烦恼和不快一扫而光。与所有同年龄的小宝宝一样,1岁大的大猩猩“乔”也有自己的洗浴时间。在浴缸里,小家伙显得非常兴奋,把洗澡水弄得到处都是。
这只可爱的灵长类动物似乎非常喜欢洗澡,在饲养员将它放进浴盆之后,小家伙总是兴奋的滚来滚去,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在英国多媒体公司British Pathe公布的新闻影片中,“乔”在浴缸中快乐地嬉戏,弄得水花四溅,兴奋的不得了。这段影像于1967年在爱尔兰莱斯特郡的特瓦克劳斯动物园拍摄,直到最近才被这家多媒体公司公开。
地穴兽模拟图
复杂的地穴系统
据国外媒体报道,2.4亿年前,地球海洋和陆地上出现大量物种,甚至在地下还隐居着神秘的掠食性动物。它们生活时代早于恐龙,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洞穴和通道。
科学家在摩洛哥发现迄今低纬度地区最古老的公共地下通道结构,这种史前地穴系统的详细资料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古代》杂志上,它们是世界上第二大古老的公用地穴结构,最古老的地穴结构比摩洛哥地穴早500万年前,位于现今南非地区。
这项研究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沃伊特(Sebastian Voigt)说:“人们应当能想像得到摩洛哥地穴兽的模样,它们身体短小矮胖,非常结实,长有四条腿和短尾,脖颈较短。身体躯干大约长20-25厘米,我们猜测它应当长有锋利强壮的5趾爪子,适合于挖掘松软的泥土。”
据悉,这项研究由德国研究基金会提供研究经费,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化石足迹学家沃伊特和他的同事们在摩洛哥中部加纳盆地挖掘发现史前动物栖息的地穴通道系统,这个复杂地下结构包含着开口通道、出口、地道和地洞。
沃伊特说:“在这个地下通道内并没有发现相应的动物化石或者现存的地穴脊椎动物,该地下系统异常复杂,具有双重风道,无法观测到地道内部状况。”
基于地穴结构可以推测当时的栖息动物,科学家认为这种地下通道系统可作为退避、逃脱掠食性动物攻击的地点。虽然当时并不存在体积庞大的恐龙,但是该地区生活着巨大、快速奔跑的长腿史前鳄鱼,有相关的化石证据可以证明。同时,现代蜥蜴、蛇和大蜥蜴的史前祖先也存活于该时期。
这种地穴结构表明摩洛哥地穴兽在地下洞穴中可避免极端恶劣的气候,沃伊特说:“在当时的三叠纪时期,摩洛哥处于一个半干燥的大型内陆盆地,下雨之后河流流淌速度缓慢,河床非常平坦,平时多处于完全干燥的状况。松散和植被覆盖在溪流岸边,白天非常火热,夜晚却较为寒冷。”
地穴中平坦的地面表明经常有动物栖息,或许用于收集食物,例如:植物、根茎和昆虫,它们可能经常夜晚在地面上活动。
挖掘地穴的也可能是单个动物,比如:鱼,在古生代早期,动物的挖掘地洞行为非常重要,这暗示着复杂生物出现的开端。沃伊特猜测动物的最早进化过程是为了躲避环境的极端条件,特别是干旱气候。
无论任何时候动物都可以挖掘洞穴逃离,一些恐龙物种也擅长挖掘地穴。对于地穴挖掘较大的一个局限性就是适当的地质层。对于摩洛哥地穴兽而言,它们生活地点所在的土壤层非常适合于挖掘。该地穴系统构造于河堤沙土和潮湿漫滩泥的混合性土壤。
美国范德堡大学地球和环境科学教授莫利-米勒(Molly Miller)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它以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提供了史前地穴动物的生活状况。”她强调称,这项考古发现表明2亿多年前四足动试图物挑战和改变当时的环境条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进化历史!(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石漠化地形
石头地里的希望
什么是石漠化?简单来说,石漠化就是只见石头不见土地。它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石漠化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看不见一块土地,有的地方甚至连沙漠都不如——因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还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地区可以说是寸草不生。中国是世界上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现象。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石漠化究竟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只能种玉米的背后
贵州长顺县处于山区中,和其他很多山区不同的是,这里树木稀少,漫山遍野种的都是玉米。
长顺县磨油村村主任告诉记者,山上种的都是玉米的。今年因为干旱,一亩差点就20、30斤,好点就是50、60斤
今年31岁的长顺县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也出生在这样的山区里。破旧的木板房就是过去全家人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头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除了玉米,大家不知道还能种什么。
杨光辉告诉记者全年一直都是吃玉米,甚至还不够吃。
我国平原地区玉米亩产普遍高于1000斤。然而像这样的石头地种下去玉米,一亩地一年下来多则收200斤,少则几十斤,遇到旱灾甚至颗粒无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过缺粮的历史。
杨光辉说,基本上2008年以前,短缺粮食是正常的
在广西省田阳县义安村,和贵州竹子托村一样,也是一个山区村落。
村民阳美蓬告诉记者地里以前种的都是玉米。
义安村生活着64户人家,然而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来也不过70亩。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们不得不常年上山开垦土地。
村民告诉记者那样的地种玉米收也收不多。
为什么这里的村民都只能种玉米?而且产量都这么低?原来,这些村庄面临着一个共同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教授熊康宁向记者介绍,石漠化,是一种在脆弱的喀斯特(岩溶)生态背景条件下,由于人类长期的不合理的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后地表呈现像荒漠一样的景观。
一是缺土,二是缺水,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石漠化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在全国确定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224个分布在西南岩溶区所在的8省区市,占全国34.5%。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集中了当今中国约一半的贫困人口。
熊康宁说,人民的贫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是石漠化最明显的一个结果。
二、地球的癌症——石漠化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据统计,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达3600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而这个癌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石漠化地区岩石风化成一厘米土层需要一万年的时间,一旦丧失,若想自然恢复,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因为难以恢复,石漠化又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告诉记者,(岩溶地区)这样一种脆弱性的话,那么人为就一干扰它,它恢复过来的时候,那么就很大的一个困难。
但是,这种人为的干扰却一直在持续,我国的石漠化发生地大多数为老、少、边、穷地区,人均耕地大多不到一亩,而大部分土地平均产量却只有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于是过度开垦便成为了这里的常态,土壤流失也就日益严重。
竹子托村村支书告诉记者,过去山顶上都种了苞米,全部都是苞米。
石漠化治理当中的另一个难题是植被的恢复。对于石漠化地区来说,植被十分珍贵,然而经济贫困、能源短缺却让植被成为了这些地区烧水做饭的主要能源。
义安村村民阳美蓬:每天都砍一捆60、70斤的柴火背回来。
曹建华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石漠化的问题是最严重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中国人口密度很大,就必须要有粮食,必须要有能源。
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高达208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曹建华介绍,在欧洲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在岩溶地区,人与自然能够相对和谐共处的时候,人口密度大概不超过一百人每平方公里。
要想解决粮食和能源问题,就必须改变这些地区单纯依靠种植玉米的现状,让不适宜耕作的土地退耕还林,让能够耕作的土地种上产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换取粮食和能源。但是连年干旱加上水利基础设施的缺乏却让他们无从下手。
竹子托村村民杨光辉告诉记者,因为全部都是石头,土地浅薄,水分不够供养,遇到干旱的时候,就吸收不到水分了。
就算经济作物存活下来,如何把产品运输出去也是一个难题。修建道路、水利设施,培育经济作物等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是在这些山区里建设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往往是平原地区的几倍,而我国石漠化主要涉及的451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7%。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治理资金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竹子托村村支书说,在2008年以前,把外出务工等等这些都加进来,人均收入也就是毛收入才1300多。
就这样,过去几十年,治理的速度无法赶超石漠化扩张的速度。这一地球癌症在中国日益扩散,每年中国被石漠化吞没的土地相当于一个县的国土面积。从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增加了近4万平方公里,超过了整个海南岛的面积。
为了养家糊口,杨光辉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只能外出打工,养活自己的家人。
杨光辉说,不够吃后来再想办法,去借或者在外面打点零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贵州当地向来就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自然条件恶劣反而刺激了当地人对土地的过度开垦,这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状况。再加上连年干旱,贵州的石漠化扩散速度一天天加大。这个地球癌症难道真的是不治之症了吗?
之前放生的企鹅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12日报道,世界上最著名企鹅“快乐的大脚”日前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企鹅:人们怀疑它在被放生后仅两周便成了捕食者的美餐。
“快乐的大脚” 如今生死未卜
这只名叫“快乐的大脚”的帝企鹅6月在离南极3000英里(约4828.03公里)的新西兰沙滩上被动物救护人员发现。当时的它因误把沙子当成雪而吃下了很多沙石、树枝,以致于病入膏肓。
动物救援人员随即把它接回治疗,人类的外科医师为它做了4次手术才将它胃中乱七八糟的“食物”全部取出。经过两个月的修养,“快乐的大脚”戴上GPS项圈踏上了返乡之旅,奔赴南极。然而就在9月9日,来自这只帝企鹅的GPS未再传回信号。
专家们猜测,如果是中途项圈发生了脱落,那么“快乐的大脚”就可能还在继续它的旅程;另一种可能则是它已经成为鲨鱼、海豹或逆戟鲸等大型捕食动物的腹中之物;第三种解释认为,有可能是由于“快乐的大脚”长时间呆在水下,使得卫星接收不到项圈发出的讯号。
按国际条约规定,放生企鹅时不可以直接把企鹅送回南极,所以“快乐的大脚”必须靠自己回家。负责追踪“快乐的大脚”的饲养员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接下来的数天至关重要,“希望我们得到一个惊喜”。
“快乐的大脚” 道别的那一幕
“快乐的大脚”这是2006一部知名影片的片名。在这部动画电影中,主人公就是一只会跳踢踏舞的帝企鹅。
丽莎是“快乐的大脚”在惠灵顿(新西兰首都)动物园生活时的饲养员,她为“快乐的大脚”能重返自然而感到欣慰。
丽莎回忆放生时的画面称:“一开始它还需要一点鼓励才能走出为它特制的木箱,但后来就进展得很顺利了。它以企鹅独特的方式从科研船的斜坡上滑下,刚碰到海面便奋力游去。”来自新西兰国家水利气象研究所的队员们及船上的其他成员都在甲板上向“快乐的大脚”挥手道别。
担任当时放生任务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称,在船上的时候,“快乐的大脚”除了在被喂食时给饲养员们惹了点小麻烦外,算得上是一位高素质的乘客。
天空中奇观
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自然美景之一,它往往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里。通常,它多以圆弧的形式出现,七种颜色就像蜡笔在空中涂抹过一样。但近日,乌克兰一位摄影师,却在尼泊尔上空拍摄到了一种罕见的彩虹景象,有人称之为“环天顶弧”,也有人形象的将之描述为“火焰彩虹”。
据英国气象局发言人表示,环天顶弧在英国不是很罕见,但这种有着强烈光芒的却十分稀少。今年在英国也只出现过几次。“火焰彩虹”是由太阳发出的光,或者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在穿过高层大气中的冰晶时折射而成的,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它是由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2万英尺至2.5万英尺(约为6096米至7620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冰晶表面必须呈弯曲状且颗粒比盐粒还细小。当太阳身处天空下方,日光与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蓝紫色等彩虹特有的七色光谱。与降雨并没有关系,在极为寒冷的远北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为常见,但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则十分罕见。
这位23岁的乌克兰摄影师名为安东—简克沃伊(Anton Jankovoy),他从九岁时就开始喜欢摄影,曾经还专门登上山脉高峰进行摄影技术的训练。身为摄影师的他,还对大自然和东方哲学有着专门的研究,因此他最大的理想便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为大家呈现出大自然的另一面。而尼泊尔则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四年前他就曾进行了喜马拉雅山的初次攀登,而今年,尼泊尔的哥哈萨市又给了他另一份“惊喜”。他表示,我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拍摄,从埃佛勒斯峰到乌克兰的偏远区域,看到过很多罕见且有趣的光现象,例如色圈、凸面云、海市蜃楼、峨眉幽灵以及雾弓,但这种艳丽的“火焰彩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着实令他感觉很兴奋,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令他很费解。
他运用f/4光圈,以便让传感器接收到更多光,同时为了避免光对镜头的损害,他还设置了每秒1/400的曝光时间来进行拍摄。随后,便把这张令人震惊的“火焰彩虹”图像上传到了博客中,顺便向大家资讯“火焰彩虹”的产生原因。简克沃伊的这张“火焰彩虹”图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时他也获取了关于“火焰彩虹”的专业解释。简克沃伊解释说,“火焰彩虹”是由高空卷云内的水平冰晶将太阳光折射而成的,但只要在太阳置于北纬55度以上的地方(包括苏格兰才较容易发生“火焰彩虹"景象。(亮亮/编译)
侏罗纪时期化石
科学网(kexue.com)讯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不过你相信一个5岁的小女孩可以挖出一具化石吗?相信在敢想象的人也不会这么认为。
前不久,英国一位5岁小女孩在湖边公园玩沙子,竟意外挖出一块史前海洋生物的化石;经过专家监识后,确定这是存活於1亿6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的菊石化石。专家表示,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发现,过去从未在英国本土挖到如此完整的菊石化石。
来自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小女孩爱蜜莉(Emily Baldry),去年3月在科兹渥亲水公园(Cotswold Water Park)游玩,她当时拿着大铲子四处乱挖,没想到挖出一个重量直逼60公斤、直径达40公分的巨大菊石化石。
在经历地质学家修复破损、断裂1年后,刺刺再度回到爱蜜莉手中;她开心表示,它现在变得很闪亮。爱蜜莉的父亲也笑说,刺刺在修补过后更令人啧啧称奇,不过现在倒要担心家中有孩子,该如何存放这块扎人的玩意儿。
菊石(ammonite)是侏罗纪时代的海洋生物,它们虽然有着硕大的外壳、貌似鹦鹉螺的外型,但其实与现代的章鱼、乌贼等软体动物更为接近。这块菊石化石被爱蜜莉昵称作刺刺,它有着螺纹状外壳,周围还有凸出的尖刺,这在古时是用来抵御掠食者用的。
已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是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品种。菊石具有多种形态,并大量存在于化石标本中。但随着大多数恐龙的消失,这些硬壳生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生物大灭绝中消失。
此前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尼尔·兰德曼和他的同事利用X射线同步辐射微层析成像器对旋杆菊石(一种出现在中生代的菊石)进行化验,发现软体旋杆菊石和鱿鱼和章鱼一样,含有所谓的咀嚼齿舌。研究人员对在这种无脊椎动物身上发现颚并不感到惊讶,兰德曼指出:“真正的困难在于,怎样进一步看清楚它们的样子,以及搞清楚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
兰德曼指出,菊石不以鱼类和大型猎物为食,只是“从水中捕捉浮游生物”,这对中生代的海洋食物链条的维系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代人真有穴居人的血统?
科学网(kexue.com)讯 科研人员此前已发现,现代人基因组中的少量基因来自尼安德特人。然而,12日刊登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基因交换并不常见。
尼安德特人是远古分布在欧洲大陆的最主要古人类,是与现代人在进化学上最近的亲族。迄今,有关尼安德特人的最早遗迹出现在距今约40万年前,其分布遍及欧洲和西亚。距今约3万年前,尼安德特人逐渐灭绝,进而被现代人的祖先取而代之。
瑞士日内瓦大学和伯尔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现代人自5万年前从非洲东北部扩张以来同尼安德特人之间的可能联系。通过比对现代法国人和中国人的DNA样本,他们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祖先之间杂交繁殖的成功率很可能不到2%,因此基因交换也非常有限。
研究人员说:“由于这种杂交后代的健康状况非常差两个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存在极强的障碍。”
不过这样的发现也不足为奇,前不久的消息更加听人吃惊,科学家找到了原始穴居人的灭绝之谜。
在几十万年前欧洲的统治者并非现代人类,而是穴居人,他们在这片大陆上生存了30万年最终消失。欧洲的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发现穴居人灭绝的真实原因——现代人类从数量上战胜了穴居人。
现代人类最早进化于非洲,抵达欧洲时数量已是穴居人的10倍,并逐渐占据了穴居人的栖息地。人口数量上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穴居人无法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冬季生存下来。而现代人类不仅数量占绝对优势,并且拥有复杂的交流方式,彼此间依赖着互相帮助,并能在物资紧张时期进行简单的贸易交换。
剑桥大学教授保罗-梅拉斯(Paul Mellars)说:“大约4万年前,面对这样的竞争,穴居人最初开始撤退到欧洲大陆偏远区域,并最终在偏远地区存活几千年后彻底灭绝。”
梅拉斯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法国西南部佩里戈尔地区的废墟发现这里是曾是欧洲大陆穴居人和现代人类生存密度最大的区域,他们发现清晰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类进入该区域的数量是穴居人的十倍,从使用的石质工具和动物骨骼来分析现代人类占据的时间更久一些。
研究人员将这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首次指出最早期现代人类数量远超过穴居人,并揭开长期令人费解的穴居人灭绝之谜。
是否现代人类拥有更高智慧的大脑,以及比穴居人智力更高仍倍受争议,但是专家指出现代人类的复杂洞穴壁画以及使用长矛狩猎已证实了他们的创新性。梅拉斯教授强调称,无论如何,现代人类拥有更先进的狩猎技术,使他们的数量能超越穴居人,并成功地占据了穴居人的地盘。
据悉,穴居人和现代人类拥有非洲共同祖先,大约40万年前,早期穴居人离开了非洲,抵达欧洲和亚洲,然而我们的早期祖先却仍逗留在非洲,并进化形成现代人类。大约10万年前,现代人类也离开了非洲,向欧洲大陆进行迁徙。
现代人类与穴居人在欧洲大陆共同生存了2万年,最后穴居人灭绝消失。2010年,一项基因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出现少量杂交人群,目前现代亚洲和欧洲人大约有1-4%的穴居人DNA基因。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尼安德特人或具深层情感 同情心助人类演化(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川时代或将来临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在距今12.5万年前,地球曾经历了一段海平面的震荡期,那个时期的地球环境相对较为暖和。在此之后,地球进入了末次间冰期的时期,影响到当时全球冰川的变化。从这个研究推演,科学家认为,如果目前的气候环境依然保持着变暖的趋势,相似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11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
该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巴哈马群岛上的珊瑚礁化石进行研究,使用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可以较之前更加精确地计算珊瑚礁样品的年龄,从中发现,过去对数万年前海平面的研究需要调整,海平面曾经更加地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从12.5万年前开始,持续了大约数千年的时间,上下波动的幅度在四到六米,大约为十三至二十英尺,这段时期被科学家称为末次间冰期,其同时也是第四纪更新世中最后一次冰河时期。
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William G. Thompson)介绍:地球在上述时期内的气候条件较为温暖,但这些气温条件也是最后一次超过今天的气温,如果目前在两极地区发生的冰盖持续融化现象继续发生,我们可能首先会进入冰盖以及海平面发生的变化的时期,这种波动的幅度将比目前对海洋观测中所得出的结论要大得多。
目前,极地冰盖正在萎缩,按这个速度,海平面在未来的每个世纪将上升30厘米,大约为一英尺,而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关系到那些岛屿国家的存亡,以及生活在沿海地区城市的人们,因而,在未来的两个世纪中,海平面到底会上升多少和上升多快的问题将是海洋气候学家所关注的关键问题。
我们目前的研究是重点了解地球在过去数万年的岁月中海平面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对未来海平面的走向进行预测。比如,现有的海洋潮汐涨落高度仪器(验潮仪)的数据可以倒推到一个世纪前,但是这些数据在地质活动中动则数千数万年的岁月中,显得过于渺小,我们需要对海洋地质活动有一个长远的变化趋势研究,以找出其中的规律,特别是当史前地球环境与现今的环境大致相当时,具有何种的变化情况以及特征,便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比如,对上述末次间冰期的研究,就可以关联到今天的海平面发展趋势。
在末次间冰期间,海平面的平均高度比今天要高出6米,将近20英尺。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个时期的海平面却是不稳定的震荡期。为了更加地准确估计相关的地质活动年代,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研究出一种新先进的铀和钍同位素比值法用于传统的珊瑚测年法。而在该方法诞生之前,科学家们从珊瑚测年法所计算出的末次间冰期相关结论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为之前的结论认为,在这段时期内,海平面是相对稳定,并没有存在震荡期。对此,威廉G汤普森认为:我们现在通过最新的方法研究珊瑚礁化石样本,分析末次间冰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些新发现可以重新修订地球海平面年代变化表。
在进行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高度变化的研究中,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小组中还有同样供职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艾伦柯伦(H. Allen Curran)和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的布莱恩(Brian White),以及伍斯特学院的研究人员马克A威尔逊(Mark A. Wilson),这些巴哈马珊瑚化石专家认为:目前的研究中取得的关于海平面变化的地质证据是令人信服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进一步将海平面震荡的时间范围缩小到更精确的区间内。
之所以将珊瑚礁化石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珊瑚礁生长于海平面附近,化石中隐藏着海平面高度变化的信息。比如,当两块巴哈马珊瑚礁化石由于波浪的作用,在侵蚀面处发生分离,其中一块珊瑚礁信息显示,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大约4米,即13英尺,另外,当海平面下降时,珊瑚礁同样会出现被海水侵蚀的记录。
这样,我们通过对比珊瑚礁化石的侵蚀痕迹,就可以了解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大概年代,当然,推出的年代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缩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海平面大约于12万年前进入一个震荡期,相比较于过去五千年的海平面较为稳定的情况,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的震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汤普森认为:这样看来,末次间冰期的冰盖稳定性要明显低于今天的情况。如果目前的全球表暖趋势继续下去,将可能导致一个类似的末次间冰期的到来,将影响到极地冰盖,进而反作用于海平面的稳定性。(Everett/编译)
北京时间9月13日消息,遥控潜艇在位于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米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这种外来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出现,可能是一场生态浩劫的最初迹象。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科学家派遣的这艘潜艇,是一艘遥控船只,它对这种巨蟹的生活和繁殖情况进行了观察。巨型帝王蟹的足展长度达1米。该船还把一只怀孕的雌蟹带上水面。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这种蟹可能已经在该地生活了30到40年,水温上升这种破坏性环境影响导致它们爬到更高的地方。南极的海水越向下水温越高,迄今为止帝王蟹还未迁移到位于500米深处的大陆架的主要部分。科学家担心,如果它们爬上主大陆架, 可能将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破坏。这种因其肉多而常被烹食的蟹体型庞大,这意味着它们自然而然会成为它们出现水域的顶级食肉动物。
这个潜水设备下潜到Palmer Deep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那里的海洋生命,而不是特意寻找螃蟹。在该地发现那么多螃蟹,它的再生人口将会大得惊人。这个科研组是由美国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海洋学系的克雷格-史密斯领导的。该科研组说:“超过1400万年间,石蟹(Lithodid crabs)一直不愿进入寒冷的南极大陆架水域。南极半岛西部正在迅速升温,科学家认为石蟹可能很快就会入侵这里。”利用遥控潜艇对位于威德尔海大陆架下120公里处的泥床盆地Palmer Deep进行调查,发现石蟹的大量再生人口,这为证明帝王蟹已经穿越南极大陆架提供了第一手证据。
他们表示,帝王蟹入侵会给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发表在《皇家学会会报,B辑:生物科学》杂志里的报告称,该科研组是偶然发现这种蟹的。他们通过遥控潜艇,可以观察任何海洋生命,但是发现大约150万只正在迁移的蟹,还是令他们大吃了一惊。这艘潜艇还设法捕捉了一只已经怀孕的母蟹,据此他们推断,该海域可能很快就会被螃蟹霸占。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夏威夷大学的史密斯说,导致帝王蟹大量入侵的最可能的原因,可能是一次或者是多次更加温暖的海水流经Palmer Deep,携带了大量幼蟹。帝王蟹一旦侵入一片海域,它们很快就会消灭竞争对手。
史密斯说:“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我们发现,它们中没有一种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我们上升50到100米后,发现的这些动物数量也很少,因此我们认为,帝王蟹会冒险进入浅水域觅食。我们认为,这些棘皮动物中的一些动物可能会灭绝。”帝王蟹能够生存的最低水温是1.4摄氏度,只要大陆架的水温上升到这一高度,螃蟹就会自动爬到那里,科学家担心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20年内发生。科学家早就担心帝王蟹可能会进入南极水域,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将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破坏。以前科学家仅在南极洲周围的岛屿上发现帝王蟹。这种动物从俄罗斯扩展到挪威,尽管挪威渔民大量捕捉帝王蟹,但是它们已经导致海底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孝文)
电视直播老鼠现身
首相猫
科学网(kexue.com)讯 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英国第一猫赖瑞(Larry)非常不敬业!首相卡麦隆(David Cameron)养它是为了解决鼠患问题,结果它则是只爱睡觉,完全不想猫拿耗子。
之前英国首相官邸鼠辈猖獗的丑闻瞒传的沸沸扬扬,老鼠还淡定地出现在电视新闻的直播画面,例如英国独立电视台女记者露西曼宁(Lucy Manning)在首相官邸前对着镜头说话时,她身後就有一只老鼠从首相官邸跑出来,丢脸的画面随着现场直播,想剪都剪不掉。
专业的捕鼠大队已多次到首相官邸灭鼠,但却没啥效果,虽然元月底时,官邸发言人还振振有辞,说唐宁街10号绝不会养猫,但经过评估,2月中旬,唐宁街从毕特西犬猫收容中心(Battersea Dogs and Cats home)带回4岁大的虎斑猫赖瑞,希望它发挥本能,好好大开杀戒,因为收容中心推荐赖瑞,说它曾是流浪猫,捕鼠功夫了得。
结果呢,当上英国第一猫的十多天,赖瑞只爱睡大觉,什么耗子也不抓,还曾因为爱睡觉,让媒体记者等了45分钟,之后可能因为刚起床还没清醒,居然狠狠撞了露西曼宁一下。
赖瑞不但不工作,还让首相卡麦隆的衣服上沾满猫毛,又爱用爪子抓官邸职工的衣服,更曾数度企图逃跑;尽管如此,官邸的职工仍然很喜欢它,这就是人猫不同命的地方!
而在赖瑞之前,铁娘子柴契尔夫人执政时,唐宁街10号也养过名叫韩佛瑞的猫,韩佛瑞一点也不偷懒,非常擅长抓老鼠,昵称内阁办公室捉鼠主任,甚至连院子里的知更鸟都丧命在它的利爪下。
韩佛瑞从1989年到1997年都住在唐宁街10号,历经叁任首相,而在1997年布莱尔执政半年後,因首相夫人雪莉不喜欢猫,韩佛瑞只好退休,由一位公务员领养,直到2006年去世。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