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德意志狂想曲

  李斯特年少成名时,贝多芬舒伯特相继去世。法国大革命的遗泽——或曰后患——之一,是推送欧洲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末代王孙与正当勃兴的资产阶级幡然醒悟,不再亏欠当世的天才。在十九世纪音乐文化的庞大谱系中,李斯特既是时代的骄子,也被时代的热情所淹没。再详尽的音乐史只是梗概,无数真切的故事藏在小城角落。

  熊猫岁月

  在秦岭腹地活跃着近300 只野生大熊猫,研究者通过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较,确认秦岭大熊猫为一个新亚种,在毛色、骨骼、等方面均与四川大熊猫存在不同之处。“熊猫妈妈”吕植在秦岭生活和工作了15 年,从她的视角,我们将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熊猫研究和保护。

  第二性崛起

  各大发展中国家中,生育率下降速度可媲美中国的恐怕只有巴西了。但巴西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效全是靠女性的坚定信念和电视剧中对现代家庭观的宣传。

  胜者阿蒙森

  这个挪威人生于冰雪相映的国度,成为史上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人。他热心功名,精于算计,凭着一股暮年壮志奋力救援失事的老友,消失在毕生热爱的皑皑极地中。

  北非图阿雷格人

  他们没有固定的土地,没有明确的国籍,曾经雄踞一方的族群如今只余下无根的游牧者。


3D血管十分逼真

  据英国媒体报道,德国科学家日前利用3D立体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人造血管。该项研究成果将有望被用于人体试验和药物测试。

  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制造出了人造肠道和人造气管等小型人体器官。但大型人造器官的制造却频频遭遇瓶颈,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制造毛细血管的相应技术,进而不能给大型人造器官输送必要的养料,也就不能维持其正常存活和运行。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这一难题现在已经被德国弗劳霍夫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攻克。他们运用化合高分子材料结合能够有效抵抗排异反应的生物分子制作出了一种特殊的“印刷墨水”,其印制出来的物质经化学反应后能够形成一种有弹性的固体,方便科学家根据人类血管构造将其雕塑成3D立体人造血管。

  实际上,3D立体打印技术的精细度十分惊人。为了制造出相似度最高的人造血管,科学家还运用了双光子聚合技术,利用镭射光刺激人造血管材料分子交联化,之后将成形的血管植入细胞内壁。

  据悉,此项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大型人体器官的制造。虽然移植人造器官的梦想还很遥远,不过人体器官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给人类医学研究带来更有效、更人道的实验手段,譬如研发新药物时用人造器官取代动物来做实验。


艾滋病毒找到移除方法

  一国际研究小组近日称,他们找到了一种阻止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的方法,通过移除艾滋病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即可有效阻止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损害。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血液》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对开发艾滋病疫苗具有重大意义。

  艾滋病是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所引起。通常,当一个人被某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时,其免疫系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防御。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艾滋病病毒会使人体防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过度,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下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人体整个免疫机制遭到破坏。

  英美意等国科学家在《血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表明,如果将病毒外膜中的胆固醇去除,会阻止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样艾滋病病毒就不能损害免疫系统了。当研究人员将胆固醇移除后,他们发现这阻止了艾滋病病毒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并导致了由免疫细胞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反应更加强烈。这一结果支持了科学家的上述假设,即艾滋病病毒通过过度刺激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削弱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

  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阿德里亚诺·博厄索博士指出,艾滋病病毒通过刺激人的过度免疫反应来破坏免疫系统,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培养艾滋病疫苗如此困难的原因之一。大多数疫苗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反应来识别入侵者,但如果病毒引发了其他机制,削弱了非特异性反应,疫苗就会很难起到作用。

  通常,免疫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能够快速识别艾滋病病毒,并产生信号分子——干扰素来反应。这些信号会激活各种生理流程,其一开始虽然十分有益,但长时间作用则会损害免疫系统。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移除艾滋病病毒包膜中的胆固醇,艾滋病病毒就不能再激活pDCs,这样,T细胞就会更有效地对抗病毒。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β-环糊精移除胆固醇,进而生产出外膜有着孔洞的艾滋病病毒。这种有穿孔的病毒没有传染性,不能刺激pDCs,但仍能被T细胞识别。

  “这就像是军队失去了武器,但仍有旗帜在,其他队伍一样可以识别并对其进行攻击。”博厄索说。他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可利用这种不活化病毒开发艾滋病疫苗。(刘海英)

 美国顶级专家研究利用激光炮打蚊子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间研究室里,一场与激光炮有关的研究已经开展了三年。

  参与其中的大人物包括:微软公司前任首席技术官内森·麦沃尔德、冷战时期导弹防御系统的设计者之一洛厄尔·伍德、研究黑洞的天体物理学家朱迪·卡尔。

  “这仿佛回到了冷战后期我们为星球大战计划努力的日子。”穿着白色大褂的卡尔表示,“我们现在也在进行一次战争,不过时间要更长,也会杀死更多的生命。”

  他所说的生命其实是蚊子。

  在这间云集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实验室中,离地10英寸的壁架上摆放着激光器和戴尔电脑,蚊子则被装在不远处的鱼缸里。一旦它们飞进射程,电脑便会控制激光器发射红色激光。而每当有蚊子被击落,计算机便会发出枪声提示命中。

  千万别觉得这场“高射炮打蚊子”是小题大做。在2010年世界生物网评出的十大最致命生物排行榜中,蚊子一扫亚洲眼镜蛇、杀人蜂和澳洲咸水鳄的威风,轻松夺冠。

  这种生物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传播疟疾。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有近百万人因此丧命。90%的受害者来自非洲,包括100万名5岁以下的儿童。有人计算过,平均每30秒就有一名非洲儿童因被唾液内含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而死去。

  事实上,自打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就被蚊子缠上了。早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蚊子的始祖便已经演化出来。

  人蚊大战正式开始于1897年,一位叫罗斯的印度卫生局医官证明了疟疾和黄热病由蚊子传播。就在4年前,黄热病曾让美国费城一下子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人口。但那时,人们对这些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束手无策。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人类为了消灭蚊子可谓励精图治。

  古巴成立过专门的灭蚊委员会,为了消灭滋生在水中的幼虫,每家每户的储水用具都要登记消毒,否则将被处以罚款;中国也曾将蚊子视为“四害”之一开展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

  当然,最有效的武器是随着化工业发展而产生的各种杀虫剂,但在今年7月份,《自然》杂志一篇题为《蚊子赢得化学战争》的文章提醒人们,蚊子的抗药性已超出人们的想象。

  好在,一系列最新的灭蚊狂想已经进入实验阶段:来自肯尼亚的科学家奥库姆就发明了一种能散发出臭脚味道的“臭袜子容器”,据说它拥有蚊子最爱的细菌味道,而且在和两位科学家的真脚比试中,它成功地吸引了80%以上的蚊子。

  相对于这种重口味的招数,欧美的科学家们似乎更喜欢在蚊子身上使坏。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迈克尔·里尔将一种基因注入了携带疟原虫的母蚊子体内,能使其后代的寿命缩短20%;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则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无精公疟蚊;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一旦将蚊子肾部导管中负责排尿的关键蛋白阻断,蚊子便有被“憋死”的可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试图将翅膀肌肉组织中断的雄蚊放入野外,以使其产下的后代不再有翅膀。

  当然,对这些研究者而言,如何让这些基因蚊子看起来比野蚊子更有魅力是个棘手的问题。

  回到那间研究激光炮的实验室里,科学家在为分清雌雄蚊子犯愁。只有雌蚊子才吸血传染疾病,雄蚊子则在野外以甜花蜜为食。但激光炮却总是不小心把那些在实验室里靠吃葡萄干为生的雄蚊子统统灭掉。

  更让这些科学家挠头的是,有时为了逮到这些小吸血鬼,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皮肤献给科学研究。一位来自巴西的资深研究员便有着这样的经历:每周两次把自己摆上蚊子的菜单,在三个小时的晚餐时间里,他要被叮咬约3000次,平均每分钟叮咬17次。

  在一家媒体评出的世界十大倒霉职业中,蚊子研究员顺利入选,排行榜的其他成员还包括色情影院看门人、道路尸体清运员、动物采精员和白金汉宫卫兵。

  我想补充的是,那位巴西研究员确实很倒霉。据说,尽管注射了预防性氯喹药物,他还是不幸感染了一次疟疾,两年后才得以痊愈。

 专家称眼泪传染艾滋病系误读 尚无眼泪传染病例

  美国心态诊疗中心制作的海报。海报上的孩子张开双臂呼唤:“我有艾滋病,但请抱抱我,这样不会传染给你。”

  下次安慰艾滋病患者时,“别哭”可能另有含义。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研究发现,经过治疗、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的眼泪中,依然含有艾滋病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份的国际学术期刊《艾滋病》上。

  这条消息引起人们对“世纪杀手”的新一轮恐慌,“看来眼泪也能传染艾滋病了,人类当真不能阻挡艾滋病病毒了?”

  对此,李太生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纠正说,自己的研究并不能得出“眼泪是艾滋病的第四种传播途径”的结论,只能推测泪腺和泪液等成为艾滋病病毒的新“据点”。

  藏在角落的病毒贼窝,亮起了灯

  当2011年9月16日下班时间到来时,47岁的李太生还在协和医院东配楼的办公室里忙碌着。办公室的三面墙都是书柜,摆放着关于艾滋病研究报告的文件夹、艾滋病研究的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以及他因艾滋病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获得的荣誉奖杯

  这位发表过200多篇学术论文、跟艾滋病病毒打了20多年交道的医生聊起最新发现,一脸认真:“我们在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治疗的患者眼泪里发现了大量艾滋病病毒,这里是病毒的新‘据点’。”

  尽管早在1985年,研究人员就在艾滋病患者的眼泪里检测出了病毒,但李太生研究证明,即便患者接受了长期治疗,眼泪中依然存活着艾滋病病毒,甚至和尚未接受治疗时数量相当。

  “这就好像在屋子里抓蚊子,当你拿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蚊子以后,却发现角落里还躲着不少蚊子。”李太生说。

  在身体这所大房间里,艾滋病病毒就像黑暗中的蚊子。它们叮咬健康细胞,将其感染后快速复制、感染更多的细胞,最终摧毁人体免疫系统。房间变得摇摇欲坠,患者感染其他疾病,最终死亡。

  正是因为这种超强复制力和攻击力,这种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成为人们闻之色变的“史后世纪的瘟疫”。

不过,“蚊子”也有不同类型:一种非常活跃,在房间里飞来飞去;另一种默默躲在角落,进行着低水平的复制活动。

  在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的描述里,全球的研究人员都在为对抗“蚊子”绞尽脑汁。他们的作战计划很明确——首先用药物有效地控制病毒发作,消灭可以看得见的敌人;杀死活跃分子之后,再控制负隅顽抗的病毒,不让它们冒出来,然后将其消灭。

  第一个作战计划正在颇有成效地进行。尤其是1996年鸡尾酒疗法提出后,这种有如高效杀虫剂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活跃的艾滋病病毒。数据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3~6个月后,血液里的病毒就大幅减少。

  不过,第二个作战计划就让医生们犯了难。躲在角落里的病毒在治疗的对抗中得以苟活。它们虽然暂时不活跃,可一旦对抗病毒的药物消失,就马上恢复攻击本质。更要命的是,它们躲在暗处,谁也不知道它们身处何方。

  李太生举例说,曾有一位患者在坚持了3年的治疗后,血浆中已经没有艾滋病病毒。但是当患者不愿意继续服药、停药3个月后,“病毒全部复活”。

  在医学术语里,这些藏匿不活跃艾滋病病毒的角落叫做病毒储存库。在此之前,人们知道的储存库主要指静止状态的细胞,包括脑细胞、血液里的淋巴细胞、脑积液等等。

  现在,一个新窝点被挖了出来,那就是眼泪。

  “当血浆里的病毒得到控制的时候,眼泪里的病毒却依然存在,这说明还有些地方在向身体释放艾滋病病毒。如果能够继续将释放病毒的源头找到,将是很有意义的发现。”张林琦认为,如果李太生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得到证实,将为今后的艾滋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这次发现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想要抓贼,要先找到贼窝,房间里又有一个角落亮起了灯。

  让哭泣的艾滋病人笑着走出门

  这场关于眼泪的研究,其实起源于一次误会。

  2005年,李太生治疗的一位艾滋病患者因患有白内障做了眼部手术。他在检查患者眼球内的房水后发现,里面存在大量艾滋病病毒。

  李太生将发现公布于众,却被不明就里的记者写成了 “专家称,眼泪里有艾滋病病毒”!

  事实上,房水和眼泪是两回事。房水是在眼球内部、充满眼球前房和后房的透明液体,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本无法接触到。

  看到媒体的误读,李太生本想站出来澄清,却犹豫了起来:“我的实验只能证明房水里含有病毒,但是眼泪里到底有没有,我没做过实验,没法下结论。”

  从2006年开始,他领导着其他8个人开始了对艾滋病患者眼泪的研究。他们找到了21位患者,其中研究组包括16位长期接受鸡尾酒疗法的患者,他们的外周血艾滋病病毒已经呈阴性,此外还选择了2名新诊断患者、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验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进行。志愿提供眼泪的患者会在就诊后来到这个房间,为实验提供眼泪。

  虽然每人只需要1毫升泪水,但实验对这约合20滴泪水要求严格——收集的眼泪要保证不被污染,收集成功后在低温中保存。

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让患者掉泪。“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很快就能泪流满面,我们得想办法营造出一个适宜流泪的气氛。”负责收集眼泪的专职护士李雁凌说。

  一般情况下,李雁凌和助手会在办公室里播放《二泉映月》等比较悲伤的音乐,然后坐下来聊天。

  “有一个打工妹,在汶川地震后很热心地去献血,却在检查中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她的身世很坎坷,5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对她也不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疼她的男朋友,又不幸去世了,这个女孩不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

  李雁凌曾用这个故事打动患者流下眼泪:“也许是同病相怜,患者比较容易为跟自己处境相似的人流泪。”

  不过,需要这么大费周章流眼泪的人并不多。“80%的病人取眼泪很容易,有的人眼泪比较多,打个哈欠就差不多够了。也有人特别容易感动,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我来讲故事,他们自己会说起一些伤心的事情,说得我也忍不住跟着一起掉眼泪。”李雁凌说。

  当眼泪即将夺眶而出时,李雁凌和助手用微量移液器取出眼泪。这个仪器就像是一支笔,前端装有一个吸头,通过控制按钮将眼泪吸入。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5~20分钟。

  但李雁凌还会继续和患者聊天。他们聊聊“最近找到的新工作”、“马上就要上高中的孩子”以及患者积极的治疗结果,用笑容来结束眼泪的收集实验。

  拿到眼泪样本后,李太生的团队开始在实验室加紧检测。结果显示,经过长期治疗的患者眼泪里的病毒数量,和刚刚确诊艾滋病的人的对照,相差并不大。

  对这一结论,实验小组不敢掉以轻心。他们使用了3种不同的实验方法,研究了5年,但是不管是对治疗3个月的新病人,还是治疗3年的老患者,结论都是一样。在反复推敲后,李太生和同事们才将发现正式公布。

  他们发布在《艾滋病》期刊上的论文这样写道:“我们有证据证明,当血液的病毒得到抑制的时候,眼泪里依然存在大量病毒,眼泪应是艾滋病病毒的储存库。”论文还对临床提供了指导意见,“在对艾滋病病毒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但是,这一次人们好像又误读了意思。用“艾滋病”“眼泪”做关键词搜索,得到的结论前几页多是“眼泪可能成艾滋病传播新途径”,这让李太生看得直摇头。

  “我们证明了眼泪里含有病毒,但并不代表病毒一定会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李太生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例病例是因为接触眼泪染病的。”

  事实上,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依然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卫生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病人13万余例,死亡6.8万余例。

  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根治艾滋病的方法,但已经掌握了从死神手里抢夺时间的本领。在鸡尾酒疗法的治疗下,艾滋病已经可以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得以控制。目前,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病人寿命30年~50年,比完全治愈的预期寿命只提前10年。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篮球明星约翰逊。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接受治疗,今天依然健在。

  另一个消息是,预防艾滋病也许指日可待了。今年9月12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艾滋病疫苗大会上的一些新消息,令跟艾滋病作战了20多年的张林琦颇为兴奋。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们讨论起目前研制的疫苗的试验效果,以及未来5年疫苗研制方向等话题。

  “关于疫苗研制的最大亮点是,在1.6万名临床试验受试者身上,我们发现了有些保护性和免疫指标是相关的。这就为我们下一步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线索。”张林琦说。

  这次发现也许可以帮助人类找到瞄准一个集中的确定目标研发疫苗,一发即中,将艾滋病病毒扼杀在萌芽期。相比于绞尽脑汁琢磨怎么消灭潜入房间、躲在暗处的蚊子,也许从一开始就给蚊子会溜进来的地方加一层纱窗更为有效。

  与此同时,李太生继续为“阻挡艾滋病病毒”而忙碌。对着电脑屏幕上满是误解的报道,李太生计划着把英文论文翻译成汉语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上,在人们对艾滋病还怀有恐惧的情况下,“至少可以减少对它的误读”。

  相关阅读:

  专家新研究找到艾滋病传播新途径 眼泪也可传播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20世纪30年代臭名昭著的劫匪约翰-狄林杰为了不让警方发现犯罪现场的指纹与他的指纹一样,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利用硫酸把指纹烧掉。但是对我们来说,没有指纹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会在边界控制和证明身份时造成很多麻烦。科学家目前已经确定可以导致一些人天生没有指纹的基因。

  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纹病(adermatoglyphia)或者“入境延期病(Immigration Delay Disease)”,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天生手指肚上没有指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艾里-斯普雷彻教授获得的最新发现显示,一种基因突变造成这种与众不同的病变。一名瑞士女性试图穿越边境,进入美国,边境控制人员需要收集她的指纹。然而当这位女子告诉他们,她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她根本没有指纹时,这些官员感到非常迷惑。这也促使医学界开始注意皮纹病。

  研究人员对这位女性以及她的另外9名没有指纹的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将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变异到底发生在哪里。他们发现,SMARCAD1突变影响了指纹的形成。研究发现,没有指纹的人拥有的与皮肤发育有关的这种基因更少。现在科学家将能进一步研究这种基因是如何调控指纹的发展的。

  与DNA一样,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它们也成为破案和国际旅行管理等的重要鉴定工具。它们之所以会被当作确定身份的工具,是因为它们在受精24周后就会发育健全,而且整个一生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目前全球仅有4个记录在案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斯普雷彻表示,不仅手指上长有带图案的皮肤,手掌、脚趾和足底也长着被称作皮纹的纹路。然而他说:“胚胎发育阶段导致指纹形成和拥有不同图案的因素目前大部分还不得而知。”

  除了缺少指纹外,这种情况还导致汗腺减少。指纹异常可能也是出现更严重的疾病的一种预警信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人类基因学期刊》上。2009年,一名中国女性通过整形手术改变她的指纹,想利用这种方法非法进入日本。东京警方表示,以前因签证过期被驱逐出日本的林荣(Lin Rong)花了1.5万美元在中国做了这项整形手术。警方认为,这种欺骗行为可能普遍存在,因为中国经纪人进行了大量指纹修改手术。这项手术涉及到摘除拇指和食指上的指纹,然后把它们嫁接到另一只手的手指上。(秋凌)

相关阅读

  探秘撒哈拉中最关键的物种 它们的指纹独一无二

  秦始皇祖坟被盗案调查 盗墓者表现专业未留指纹

  指纹鉴定犯罪有误差 人为因素可能造成判断错误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医学研究所的宇瓦尔-道尔教授与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和罗彻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促使β细胞再生的生物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Ⅰ型糖尿病的药物。

  实验中,研究人员摧毁了成年实验鼠80%的胰岛素生产细胞,使之呈现出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实验鼠比较显示,患糖尿病实验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产生出大量新的β细胞,表明葡萄糖水平与β细胞再生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中一种可感应葡萄糖水平的酶——葡萄糖激酶在触发β细胞再生中有重要作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增加时,它会告诉β细胞进行更新。研究显示,β细胞对葡萄糖感应能力很强,当探测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时,会发出信号启动β细胞再生程序。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β细胞再生与葡萄糖激酶水平的关系,据此人们或许可以开发出对葡萄糖激酶进行调节的新药,或诱导β细胞再生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Ⅰ型糖尿病是因异常免疫反应杀死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如果缺乏胰岛素,人体将无法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故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每日注射补充胰岛素,否则葡萄糖在血液中积累可导致多种严重后果。这一突破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许多人吸烟后都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而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戒烟,记忆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20日发布公告说,该校研究人员对一些志愿者进行了记忆测试,这些志愿者包括吸烟者、戒烟者和从不吸烟者。他们被要求在校园中的一些指定地点完成预先交代的一系列任务。

  结果显示,吸烟者群体的记忆力表现最差,平均只能记起59%的任务;而从不吸烟的群体表现最好,平均能记起81%的任务。那些已经戒烟者也有较好的表现,平均能记起74%的任务。

  参与研究的汤姆-赫弗南指出,本次研究显示了戒烟能够帮助改善认知能力。吸烟者如果戒烟,记忆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药物和酒精依赖》杂志上。

  石家庄9月20日专电(记者白林)记者20日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获悉,唐山市发现了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早商、汉代、金元、明清四个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早商时期房址的发现,是继滦县后迁义遗址圆形房址后,近年来冀东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据介绍,这个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施家营村。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多个文物部门的联合努力下,历时40多天,对遗址完成了第一阶段揭露面积为625平方米的抢救性挖掘工作。

  截至目前,这个遗址共发现灰坑21座,房址1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标本100余件,包括陶鬲、陶瓮、瓷碗、瓷盘、铜钱、石球等,发现牛、羊、狗、马、猪等兽骨150余件。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峥表示,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冀东地区商朝文化和金元时期房址的演变、古代聚落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实物演变资料。


新海豚品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现在一些奇迹也出现了。曾经被视为灭绝物种的动物们,开始被人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附近,此前人们知道这里有两类海豚。现在又有了新发现。这是第三个海豚品种,其实他可能1800年左右就被发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给他们起名为Burrunan,大概意思是海中的大鱼,甚至还有它们的化石,不过大多数人以为它们灭绝了,不过现在可能又出现了,它们近日被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家在邻近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菲利普湾发现了将近100只疑似Burrunan海豚,而在距离这里上百英里的吉普斯岛也发现了50只左右的Burrunan海豚。大家都知道,长久以来海豚种群有很多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起初科学家们也觉得这些海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通过DNA检测,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海豚同普通的宽吻海豚,或者太平洋宽吻海豚不同,是完全独立的种群。来自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表示:“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我们开始甚至以为检测系统出现了错误,不过在经过精确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海豚是全新的物种。我们比对了其它两种宽吻海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联系,DNA排序使我们获得了新东西。”

  对于新海豚的外形,凯特也发现不同:“与其它海豚相比,它的背鳍更加弯曲,而嘴部看上去也有些不一样,颜色更独一无二的。”科学小组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的Burrunan海豚头骨,它是上世纪被发现的化石,现在科学家们分析出它与其它两种海豚的物种差异。

  其实就澳大利亚东南部海豚新物种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只不过当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1915年科学家就捕获过Burrunan海豚,不过之后就没有了发现,以后发现的海豚都与Burrunan海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因为这种Burrunan海豚比较稀少,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将它们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说起澳大利亚的海豚,最近可谓是出奇的传奇,前不久还有一则澳大利亚海豚利用工具的新闻,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研究人与海豚互通语言 为与外星人对话打基础

  使用工具不再是人类专利 海豚捕鱼叼海螺当工具

  组图-十种外表靓丽笨拙的杀手 温柔海豚亦凶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113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