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新华社兰州9月11日电(记者刁泽)被称为“沙漠第一泉”的敦煌月牙泉将继续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水位,扩大水面。

  敦煌市水务局规划计划部部长于新华介绍,月牙泉恢复工程将利用党河水库至灌区取水口间的天然河道,修建回灌工程,同时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月牙泉周边一千米范围内禁止开采地下水,通过加大地表水的入渗补给,整体抬升月牙泉上游重点地带的地下水位,重在治本。

  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修建河道回灌低坝4座,修建泄洪槽16千米,修整堤防32千米。

  近年来,因月牙泉水位下降、水面缩小,当地政府实施了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取得了初步效果。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梁文新说,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约8亩,水深约1米。

  但是应急治理工程并非治本措施。如果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超过6米、泉域附近地下水位下降超过3米时,应急工程的局部地下水回灌将会失去作用。“从长远考虑,月牙泉的恢复必须实施能够治本的治理措施”。梁文新说。

  有关专家经研究后认为,造成月牙泉水位下降、水面缩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增加、种植面积扩大,敦煌境内的需水量增加,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等。而地下水总补给量减少、开采量增加是导致月牙泉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新的治理措施包括实施一项调水工程——引哈济党,为月牙泉的根本治理提供充足水源,再通过党河主河道放水,人工补给地下水,抬升区域地下水位,使月牙泉水位逐步得到恢复。

  于新华说:“经模拟分析,一旦区域地下水位得以抬升,月牙泉附近水位10年可稳定上升1.9米左右,将有效提高月牙泉水位。”

  于新华介绍,通过恢复工程的实施,有望在今后几年逐步恢复月牙泉水位和水域面积。工程的实施目标是确保月牙泉水深达到2米以上,呈月牙形状,面积12亩左右,能满足这一自然生态景观存在的要求。(完)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一个美国研究团队历时3年,对全球大气层作了“立体式”取样分析,最终绘制出全球温室气体分析图。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首先利用“湾流V”远程探测飞机,飞跃南北两极,在全球范围内采集不同季节、不同高度的空气样本。同时借助先进测量工具,他们对大气层中80余种气体和颗粒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样本数据和电脑模型计算,绘制出全球各季温室气体分析图,描绘了大气层中各温室气体的分布、流动状况。

  研究人员说,他们已初步得出陆地植物和海洋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这有利于分析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循环过程,从而估算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何影响气候变化。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大气层中黑色碳颗粒分布范围远超此前估计。他们指出,这种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颗粒大量吸收太阳辐射能,会影响云层形成,并加速冰盖的融化。

  此前,全球温室气体数据主要来自地表测量,新的测量方法优势在于获取的数据更全面,也更能反映温室气体和颗粒在大气层中的流动状况。(完)


流星雨中秋节夜里凑热闹

  中秋佳节将到,昨日记者了解到,当天傍晚约5时26分将出现望月,也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刻,不过由于顺德日落时间为18时38分,因此在傍晚时分很难观赏到最圆的月亮。

  那么当天晚上在哪个时间段赏月最佳呢?记者从中科院天文台二部广东天文科普基地了解到,9月12日日落天黑之后至9月13日零时31分,都是顺德最佳的赏月时间,到13日零时月亮还将上升到南中天位置,赏月别有一番滋味。此外,在中秋节之前还有一场不可错过的前奏,那就是9月10日英仙座流星雨,这个中秋假期的天象将有不断的精彩。

  教师节清晨:

  赏英仙座流星雨最佳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二部广东天文科普基地的专家预测,9月10日清晨,英仙座流星雨流量将达到极大值。恰逢那天是教师节,如天色晴朗、空气洁净,感兴趣的市民不妨和老师一起到野外守候流星,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场流星雨的最佳观赏时间为9月10日6时左右,而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天亮,常规的光学观测将无法进行,因此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在9日晚至10日黎明前这段时间进行观测。另外,9月9日为农历八月十二,月相为渐盈凸月,顺德地区的月亮将在9月10日4时15分落入地平线,在5时52分进入黎明。因此,顺德天文爱好者可在9月10日4时15分~5时52分进行观察,因这次流星雨的特点,天文爱好者需要借助仪器才能寻觅“九月英仙”更多的“秘密”。

  中秋:

  中秋傍晚出现最圆时刻

  此外,9月12日17时26分将出现望月,也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刻,可惜当时的顺德还未日落。按照预测,顺德当天日落时间为18时38分,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市民很难观赏到圆圆的大月亮。

  那么何时赏月最佳呢?记者从中科院天文台二部广东天文科普基地了解到,9月13日零时31分,月亮上升到南中天位置,也就是说月亮位于正南方,成为名副其实的指南针、那个时刻地平高度角为69°。该天文科普基地的专家介绍,中秋当天顺德的日落时间为9月12日18时38分,假如天气晴朗的话,大概在19时之后至13日零时31分都是最佳的赏月时间,此外,按照预测,顺德的黎明时分大概会出现13日5时54分,因此在顺德西南方的天空,还将有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记者陈丽莉)


又到中秋佳节月圆时

  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到,中秋节假期无明显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变化较平缓,但中秋节当天西南、黄淮地区云量较多,影响出行和赏月。

  中央气象台预计,中秋当天西北地区、华北及江南地区天空状况较好,利于赏月;黄淮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沿海则有阴雨,云量较多,不利出行或赏月活动的进行。中秋节期间无明显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变化较平缓,但北方大部以及江淮、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南部将有一次小到中雨天气过程,其中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西部、黄淮西部、四川东北部、华南南部沿海等地局部地区有大雨或暴雨。

  9月8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俗语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开始转凉,北方地区早晚气温较低,凉意甚浓,前期出现高温的南方部分地区也出现明显降温。中央气象台提醒各地群众注意昼夜温差,北方地区群众早晚出门需注意添加衣裳。

  据台湾《联合晚报》报道,根据8日出版的一篇研究报告,40亿年前流星雨撞击地球,造成数十亿吨液化黄金和白金沉入地核。如果不是这一撞,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看到影响文明这么深远的黄金。

  在星球形成之际的剧烈波动期,地球是一团融熔状态的矿物。许多星球大小的天体撞击这团融熔矿物,也点燃这些矿物。

  这些天文级的撞击可能撞出了月球,并且造成数十亿吨的液化黄金和白金沉入地核。这些液化黄金和白金,数量足以做一层4米的地壳。

  那些黄金和白金从此留在地心,那是人类贪心不足的手永远伸不到的地方。

  这是已经确定的理论,但剩下一个终古未解之谜,是为什么还有黄金留在地球的外皮 (亦即地壳)和外皮底下那层地幔(又称地函)里。

  绝大部分原有的黄金和白金都在地球形成的早期沉入地心,目前地球由硅酸盐构成的地幔里,黄金和白金比当初沉剩的数量要多数千倍。

  这些多出来的黄金白金只可能是地球硬化 (或至少局部硬化)后,从外层空间进口而来的。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维尔柏率领一支三人团队,分析古代格陵兰岩石,这些岩石形成于地核形成之后、假设的流星撞击之前。

  他们以先进科技测量钨的同位素结构。钨和黄金及其它重金属一样,在地核形成过程中沉向地心。

  原子如果化学结构相同但中子数目不同,称为同位素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异能显示一种矿物的起源和年龄(时代)。

  将格陵兰岩石和地球其它地方的较近代岩石比对,这些岩石的同位素182W(钨)含量多出百万分之15。差异虽细,却是确凿的证据。

  这差异完全可和理论互证:多出来的黄金是远古黄金雨带来的。

曾经美丽的乌鲁米耶湖

  位于伊朗西北部的乌鲁米耶湖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但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有专家警告说,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乌鲁米耶湖3年将彻底消失。

  伊朗副总统兼环保组织主席穆罕默迪扎德5号在参加内阁会议后向媒体透露,伊朗政府正计划采取多种措施拯救乌鲁米耶湖,内阁会议上有关预算得到了落实。他说,事实上一些措施已经开始执行了,比如把邻近省份库尔德斯坦省的河流引入乌鲁米耶湖,这项工程已经完成了15%,另外还在研究从流经伊朗的国际河流——阿拉斯河引水入湖方案,方案确定以后也将很快执行。

  穆罕默迪扎德介绍说,政府还计划用3年时间改变当地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另外,在湖区实施人工增雨也是政府计划采取的一项措施,有望每年为当地增加60毫米的降雨量。

  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区,面积曾达450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近年来,由于蒸发加剧和入湖水减少,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到今年8月,湖区面积已经不到鼎盛时期的40%。此外,该湖还面临盐碱化、沼泽化加剧等问题。

  乌鲁米耶湖附近居民近日举行游行活动,抗议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拯救正在干涸的乌鲁米耶湖。当地官员也对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可能引发的环境灾害表示忧虑,要求政府迅速采取措施。但伊朗也有专家认为,从别的水域调水入乌鲁米耶湖并不专业,类似人工增雨这样的措施花费大、效果却并不明显。

 
科学家揭开了月球山脉形成之谜,由一个大型天体撞击所致科学家揭开了月球山脉形成之谜,由一个大型天体撞击所致
几十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最后孕育出月球几十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最后孕育出月球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月球近侧较为平坦,远侧则多山,科学家长久以来便对两侧的地形差异感到困惑。美国天文学家现在认为,月球曾遭到一个巨大天体——也就是地球的另一颗较小卫星——撞击,在月表上形成巨大的山峰,同时让一侧的月壳增厚了数十公里。

  这一理论源自于另一个理论,即月球由一颗体积与火星相当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撞击论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据信,这种撞击形成了一个二次天体,最终坠落月球。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地球与行星学教授埃里克-阿斯帕表示:“我们的模型与孕育月球的巨大撞击模型相符合,后者指出除了形成月球外,应该还有一个巨大碎片留在地球轨道。根据我们对这种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月球冷却时间以及月球岩石年龄的了解,这一理论是成立的。”

  最近,科学家对月球的年龄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实际年龄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年轻。地球与一颗行星撞击时产生巨大能量,将大量熔化的物质喷向太空并最终形成月球。随着月球冷却,这种岩浆凝固成不同的矿物成分。对月球岩石样本进行的仔细分析发现,它们来自于最初的岩浆。科学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月球的年龄估计为43.6亿岁。

  根据这一月球形成理论,含铁斜长岩是月壳中年代最为悠久的岩石,但科学家一直很难确定这种岩石的年代。由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拉尔斯-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新技术测定一块月球含铁斜长岩样本的年龄。这些含铁斜长岩保存在美国宇航局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研究小组分析了铅和钕的同位素,最后将含铁斜长岩的年代追溯到43.6亿年前。这一年龄比此前认为的月球年龄年轻许多。科学家此前认为月球的年代与太阳系一样久远,形成于45.68亿年前。新测定的最古老月壳年龄与在西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石)年代相当,说明最古老的地壳与月壳形成时间大致相当,也就是在发生巨大撞击后不久。(孝文)

  相关阅读

  世界末日的传说 天文学家详解析小行星撞击地球 

  揭秘小行星撞击木星 碰撞形成太平洋大小"伤疤" 

  木星经常遭遇小行星撞击 表面频现明亮火球(图)


太阳系和Gliese 581星系的各行星相对位置

非洲的沙漠

  北京时间9月5日消息,正如弗兰克·赫尔伯特(Frank Herbert)出版的经典科幻小说《沙丘》中描述的那样,科学家们研究认为那种沙丘遍布的行星可能将是星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方,而不是像地球这样拥有丰富水体的星球。

  而这还不是此项研究中最出乎意料的结论。该项研究中还同时指出,有太阳系高温地狱之称的金星可能仅仅在大约10亿年前还是一个非常宜居的沙漠星球,而现在那里的地表温度高达460摄氏度,连铅都会熔化。

  追寻水的足迹

  在地球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因此我们之前在宇宙中搜寻可能存在的其它生命时也正是以此为基准,即寻找水的踪迹,寻找拥有表面液态水体的行星。

  我们目标中的候选行星应当是和地球那样,拥有广阔的海洋甚至就是个“海洋星球”,即全球完全被一个连续的,深达数百公里海洋的浸没的世界,或者形象的说,很像是木卫三地表的冰层完全融化之后的样子。

  为了达到宜居状态,这颗星球必须运行在所谓的“宜居带”之中,即它距离其中央恒星的距离必须适中,不太远也不太近,因此它的地表温度也才能保持适当范围,不太热也不太冷,从而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太远了水会冻结,就像太阳系中的火星;太近了水会蒸发,就像太阳系中的金星。

  在太近的距离上,行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上升,水汽不断蒸发升入高空,在那里被恒星紫外线击碎,分离为氢和氧。随后氢气向太空逃逸,而氧则会和呈熔融状态的地表物质发生反应,溶入地幔层。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星大气中的水汽几乎会完全丧失。

  和这种“水”星球不同,科学家们设想了“沙漠”星球。这些星球的表面遍布沙漠,但是零星存在一些绿洲。如《沙丘》一书中描述的行星“Arrakis”,就是一颗发育良好的宜居星球。

  Arrakis 事实上就是一颗“改良版”的火星,只是它更大,更温暖,并且有稀疏的生命分布。另外它的表面有可供呼吸的氧气,极地地区温度较火星要高一些,分布有小规模的水冰极冠,清晨还会出现露珠。

  对陆地行星的模拟

  科学家们认为,像这样仅拥有少量水分布的特点反而可以帮助这样的行星拥有更大的宜居带范围。之所以这样认为,有几点原因,首先这样的星球上可以变为冰雪的水量较少,而白色的冰雪会反射太阳光。因此,更少的冰雪覆盖意味着颜色较深的岩土地表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热量,以防止全球冰冻的发生,从而使宜居带的范围向外侧扩展。

  除此之外,其缺水的大气也使其不能像富水行星的大气层那样蓄积大量的热量,从而避免了发生严重温室效应的可能性,这也就向内侧扩展了宜居带的范围。并且,大气层中水量的缺乏也缓解了大量水汽上升至高层大气并被紫外线打碎散逸进入太空的风险。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阿部丰,美国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凯文·扎尼(Kevin Zahnle)和同事们采用多种和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全球气候模型进行了测试。在他们对“沙漠型”行星的测试中,他们让地球的自转速率,大气压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但移除了海洋和植被覆盖,但保留了地下水的存在。

  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发现相比“水行星”,“沙漠行星”的宜居带范围要比前者大上三倍。在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们写道:“暗淡蓝点并非是和地球类似的行星的唯一模型,第一种出现的宜居行星可能是一颗陆地行星,而非海洋行星。”

  宜居带中的沙漠星球

  在分析行星分布的宜居带范围外缘究竟在何处时,阿部和同事们计算出一颗类似地球的“水行星”,只要其接收到的太阳光强度降低到目前强度的72~90%,就会发生完全冰封的情形。当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这颗行星的自转轴倾角大小。

  相比之下,陆地行星抵抗全球冰封情况发生的能力要强得多,它可以忍受太阳光强度降低至目前58~77%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对于陆地行星而言,其宜居带的范围外缘相对要延伸地更远一些。

  而在宜居带内缘边界方面,研究人员们计算出,当阳光的强度增强至目前强度的135%时,“水行星”表面最寒冷的地区——两极的液态水也将彻底蒸发消失;而相比之下,陆地行星的此项指标则是170%。这就意味着其宜居带内侧边界也要比前者宽得多。

  这样一颗陆地行星相当符合科幻小说《沙丘》中对于行星Arrakis的描述。扎尼说:“尽管我并不相信《沙丘》中描述的所谓‘沙虫’生物的存在。但是我认为《沙丘》里面描述的行星上,其极地地区的气候实际上会更加宜人,这里有更多的水面,甚至会有小溪或湖泊的存在。”

  当然科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行星科学家吉姆·卡斯汀(Jim Kasting)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人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但是他评价这是一项“聪明”的研究。不过他质疑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否真的会有助于人类找到太阳系外地宜居星球,不管它是海洋星球还是陆地星球。

  他说:“为了证实任何一个系外行星世界是否从我们的标准看来是一个宜居星球,它们必须显示水存在的迹象。目前并不清楚这些所谓的‘沙漠星球’上是否存在足够的水以便能被我们从地球上观察到其迹象。因此我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将不会对目前人类搜寻其它潜在宜居星球的工作产生影响。”

  不过扎尼可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这种陆地行星或许确实不会产生能被我们探测到的水信号,但是它们大气中的氧气可以被探测到。并且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水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因此它并不能被视为一个行星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

  陆地行星更容易被发现

  由于对于陆地行星来说,宜居带的范围要大得多,因此扎尼认为人类将首先找到宜居的陆地行星,而非海洋行星。对于陆地行星而言,它们可以存在于远较海洋行星距离中央恒星更近的轨道上。众所周知,如果一颗行星距离其中央恒星越近,则其轨道运动速度越快,周期越短,也就越容易形成对其中央恒星的凌星现象从而被人类检测到。

  卡斯汀还认为一颗行星表面仅存在的少量水量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他认为这样的少量水将很容易被岩土吸收,从而在地表消失。

  对于这一点,扎尼表示同意,他说:“我们并非在寻找一颗永远宜居的星球,而是一颗可能在较长时间段内宜居的星球。任何星球都不可能永远宜居,就算是地球也是一样。”他指出,有朝一日地球也将变成一颗沙漠星球。随着我们太阳年龄的增长,其光度大约每10亿年会增加9%,逐渐增强的光照将最终让地球上的液态水消失殆尽。

  不过不用担心,发生这样的情况至少还需要数十亿年。不过地球也可能不会发生金星上发生的那种无法控制的灾难性温室效应,如此,地球或许可以避免液态水被完全蒸发的厄运,或许只会损失大约1/3的海水而得以幸免。

  这一有关陆地行星的研究引出的一个有趣问题是:金星作为太阳系中温度最高的行星,是否在过去曾经有过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考虑到金星在久远的过去或许曾经拥有过海洋,研究人员们认为金星确实可能经历过一段“干燥但是允许生命生存”的环境阶段。

  事实上,科学家们认为直到大约10亿年前,金星一直是一颗属于宜居范围的行星。扎尼表示,当时的金星是“热带地区炎热异常,极地地区凉爽湿润。很像地球,大气中也没有今天那么多二氧化碳。”他期待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将帮助科学家们找到有关金星历史的答案。(晨风)

  常言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美国媒体9月3日报道,该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近日就上演了一出“人咬蛇”的闹剧:一名男子因当街咬伤一条宠物蟒蛇而被警方逮捕。

  这起“人咬蛇”的离奇事件发生在9月1日。当天傍晚,几名路人正在一家出售烈酒的商店门外围观一个女子饲养的宠物蟒蛇。不料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抢过蟒蛇,在它身上狠狠咬了两口。蟒蛇主人见状大发雷霆,冲上去对男子一顿暴打。不知是蟒蛇主人下手过重还是因为蟒蛇毒性发作,男子不久之后便不省人事。直至警方接报赶来后,男子仍躺在地上。一位目击者向警方讲述了男子咬伤蟒蛇的事实,警方随即叫来了动物管理部门抢救蟒蛇。

  据悉,咬蛇男子已经被逮捕,罪名是“非法伤害爬行动物”,保释金为1万美元。据当地警方提供的消息,这名男子名叫大卫·埃尔默·申克,现年54岁。他咬蛇的动机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萨克拉门托动物管理部门表示,受伤的蟒蛇为雌性,被咬后多根肋骨受伤。经过复杂的急救手术,蟒蛇已经转危为安,目前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萨克拉门托动物保健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吉娜·奈普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条蟒蛇性情温顺,不会咬人;蟒蛇的主人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它在被咬之前似乎已经处于脱水状态。奈普透露:“路人接过蟒蛇传看的时候,它显得很没有精神,身体是吊在半空中的。对于这种喜欢缠在人手臂上的蟒蛇来说,这样的表现极不寻常。”


慢吃饭的好处你知道多少?

  你吃饭的时候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呢?有研究发现,慢慢吃饭好处多多。那么,它究竟都有哪些好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1、减少肠胃伤害

  狼吞虎咽式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肠胃负担加重,减缓肠道蠕动速度。长此以往,容易因消化不良而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如果慢慢吃的话,能够让食物更好的被消化和吸收,而不至于停留在肠道中造成堵塞。

  2、避免过量饮食

  吃饭慢能够有效减少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量饮食导致肠道疾病出现。人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进食,而这时恰好是食欲最旺盛的时期,为了防止饮食过量造成肠胃负担,慢慢吃饭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大脑神经接收饱腹感信号通常需要约15- 20分钟的时间。

  3、控制体重

  吃饭慢不仅能够避免过量饮食,还能达到控制体重的神奇功效。不必惊讶!因为一个人的食物摄入减少了,脂肪自然不易囤积,体重也随之下降。

  4、帮助消化

  众所周知,食物是通过口腔再进入食道的。食物在口腔中咀嚼的过程,能够与唾液结合生成唾液淀粉酶。而这种物质恰恰是促进消化的主要「源动力」。如果你的吃得太快,容易造成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无法得到充分吸收,大量营养流失。

  5、享受美味

  如果你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会让你还没品尝到食物的美味就已不见踪影,还白白浪费了可口的佳肴。但如果你慢慢吃的话,就能够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让吃饭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而不只是例行公事。

  6、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

  吃饭快的人往往不会在意食物的美味与否,认为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了。相反,吃饭慢的人懂得精挑细选,选择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来作为自己餐桌上的美味,既享受了食物的美味和乐趣,又不失营养和健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

  7、防止胃灼热和胃食管反流

  快速进食容易导致胃酸倒流或胃灼热,原因是,进食速度过快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食物在胃肠内的消化。当大量的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时,就会出现上述症状。这样不仅严重损害胃肠健康,长此以往,还会诱发更多的疾病,百害而无一利。

 

第 11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