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去年冰岛火山的爆发现在还让人记忆犹新。但是那次爆发并非最严重的一次,18世纪80年代冰岛曾经发生过更加严重的火山爆发,而根据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一旦再次发生类似200年前那场火山爆发那样的事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火山口喷出的有毒浓烟将随气流飘向欧洲,造成数万人死亡。并且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关联性,国际贸易,经济活动都将遭受沉重打击,欧洲的食物生产和进口活动更是将面临灭顶之灾。研究小组已经将她们的报告发表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在线版。
1783年6月份一直到1784年2月份,冰岛中南部的拉基火山(Laki volcano)一直处于喷发之中。英国利兹大学大气科学家阿贾·施密特(Anja Schmidt)说,尽管这次喷发并没有产生大量的火山灰,但是根据估算它向大气一共排放了大约1.22亿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这大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工业活动一年内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物总和。
历史记载显示,在那场火山喷发结束后的两年时间内有大约1万名冰岛居民相继死去,占冰岛当时总人口的1/5,另外岛上大约3/4的牲畜也全部死亡。而根据英国的档案记录显示,当1783年夏季冰岛火山喷发活动开始之后,该国当年的死亡率比正常年份高了10%~20%。荷兰,瑞典和意大利都记载了大气能见度降低,呼吸困难等现象的出现,当然还有高于常年的居民死亡率。根据估算,仅在英国一地,就有大约2.3万人死于与此次火山喷发有关的原因。但是在欧洲大陆上,这种估算难度更高,因为很难将由于火山喷发导致空气污染引发的死亡案例与由于饥荒和疾病死去的病人区分开来。而后者当时是欧洲大陆主要的居民死亡原因。
为了估算这样一次喷发对于今日欧洲人口密集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施密特和她的同事们在计算机模型中输入了一些相应的参数。她们借助气候模型来进行模拟并试图找出这场长达8个月的连续喷发释放的巨量二氧化硫最终将飘向何处。同时小组还对这一事件导致的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了估算,这一粒径范围的悬浮颗粒物是最容易被人体吸入并继而引发心肺疾病的。最后,研究小组调用现代医学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估算在现代条件下多少人将因此丧命。
根据模拟计算,在火山喷发后的前3个月,欧洲上空空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上升了120%。火山喷发期间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的天数将达到74天,而一般情况下这一数字不会超过38天。不出意料的,空气中弥漫危险颗粒物浓度最高的区域位于火山喷发的下风向,包括冰岛本国以及欧洲西北部,这些地区的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将增长三倍。但南欧的情况同样会受到影响,那里的悬浮颗粒物指标将上升60%。在一年之内,严重的空气污染将在欧洲引发大范围的心肺疾病,估计14.2万人将因此丧命。另外每年还有大约7万人会因为季节性感冒引发的疾病死亡。
根据纪录,在过去的1150年内,冰岛至少已经发生过4次规模和18世纪的拉基火山爆发相当的爆发事件。因此此次的研究得到的数据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布莱恩·图恩(Brian Toon)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大气科学家,他评价说:“她们做的很好,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火山爆发将如何对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造成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人体健康问题。”他说:“这是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大气科学家阿兰·龙伯克(Alan Robock)说:“去年4月的冰岛火山爆发导致欧洲的航空运输瘫痪了超过一周,今年5月份的喷发也造成了数天的航班混乱。但是这些喷发事件和拉基火山喷发相比较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拉基火山爆发那样的事件将至少造成航班瘫痪时间长达半年或更久。这样的事件将对农业生产和航运交通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严重影响欧洲通过进口获取食物的能力。这将对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困难。”他说:“加上如果有二氧化硫气团抵达欧洲上空,那些原本就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将无能为力,只能把自己关在家里。”(晨风)
北京时间9月20日消息,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殡仪馆最近推出了一项新服务:尸体液化。他们希望这一服务能给死者带来除了埋葬和火化之外的第三条选择。
这种不锈钢机器能在不到3小时的时间内将一具尸体完全液化,变成某种“蜜糖般的棕褐色液体”。随后,这些液体将被倾倒进城市排污管道。液化处理后剩余的死者骨骼残骸则可以提取出来交由其家人保留,这和火化方式很类似。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水焚葬(Resomation)这一英语单词源于希腊语中的“resoma”,意为“躯体的重生”。这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于土葬或火化而言更加环保的尸体处理方式。而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安德森-麦克奎尔殡仪馆也几乎同时地推出了尸体水焚葬的服务,这一时间仅比佛罗里达成为美国第7个核准此项服务的州晚了数天。目前他们正准备在接下来的数周内尝试提供数例此种服务。
这种碱水解设备最早是由英国格拉斯哥的水焚葬公司提供的,他们将尸体放入一个充满水和氢氧化钾的容器中,随后加压并加热至180摄氏度,保持2.5~3小时。这样做的结果是尸体被分解,产生少量的绿灰色液体,其中的成分是氨基酸,多肽类,糖分,盐分以及柔软的,呈多孔状很容易压碎的骨骼残骸。随后,这些骨骼遗骸便可以被移交给死者的亲属留作纪念。至于这些液体,可以让它重新融入生态系统循环,运往纪念公园或森林中,或者直接排放入城市下水管道。
水焚葬公司创始人山迪·苏利文(Sandy Sullivan)说:“让我们面对它——没有什么离开的方式是漂亮的。你的躯体只能变成灰烬和骨骼残骸,不管你用火化还是液化手段,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结果。”他说:“当你站在火化炉前,感受到那烈焰和高温,你会感觉那是很残酷的。而当你站在水焚葬炉前,这里是非常安静的。处理器采用不锈钢制成,经过卫生消毒。这看上去更加体面一些,死者的身体将被很快分解。”
苏利文继续说到:“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其实和自然界细菌分解尸体的办法是一样的,只是在自然状态下这种过程需要数月的时间,而我们将它缩短到了3小时之内。”
根据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殡仪馆在接受了19例水焚葬法殡葬服务之后停止了该项目,因为俄亥俄州没有核准这种服务。
水焚葬公司宣称这种新方法可以减少尸体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达35%,并且防止汞污染,这主要是死者镶牙的物质,会在焚化时释放出来。而一位科学家也告诉BBC记者说,将尸体分解后的液体倾倒入城市下水管道是绝对安全的。目前英国政府正在认真考虑核准在本国提供这项服务。(晨风)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青岛建筑工地的一名男子在高压线下接电话时手机突然爆炸,造成身体烧伤面积达70%。事后,大家猜测是因为靠近高压电线接电话导致了惨剧的发生。那么,在高压电附近打电话到底有没有危险隐患呢?
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高压线是三相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目前高压线缆在城市中大量以“遁地”形式出现,这种线缆是带有绝缘层的。但还有一种架空高压线,为了增加经济性,使用的是裸露的导线,而直接将空气作为绝缘介质。对于这种架空高压电,则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多则5-6米,少则1-2米,可以说,高压电的架空高度肯定是达到了与地面的安全距离的。
然而,手机和其他物体不同,手机在使用的时候会向外发送无线电波。这会不会主动把高压电引下来呢?
首先,手机信号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为1GHz,2GHz左右,而高压电线产生的电场和磁场的频率是50-60Hz,两者相距很大,手机的天线不具备接收高压电辐射出的能量的能力。
其次,可能有人会怀疑,手机发出的电磁波会不会让头顶上的空气发生电离,增加空气的导电性,给高压电建一个“绿色通道”呢?这也不会发生,原因除了一部手机的无线电波能量太低外,手机本身使用的电磁波波段电离空气的能力太弱了。一般来说,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电离作用就越强。频率很高的宇宙射线对空气有很强的电离作用,太阳紫外线也可以使空气电离产生臭氧。相比之下,手机无线电波的频率(1GHz~2GHz)太低了,它就无法电离空气。
科学证明,在高压电下打手机并不会增加被电击的危险,爆炸事件另有原因。(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深海含有巨大的热能
据国外媒体9月20日报道,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最新的分析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深海区隐藏着大量的热能,使地球温度在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保持平稳。但研究人员称,这部分热能早晚得找上门来,可能将以另一种形式昭示气候变化。
这项研究根据计算机模拟全球气候,发现海洋1000英尺(300米)深处是过去十年内“失踪的热能”隐藏之地。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下个世纪还会有几个这样的的十年间隔期,即使全球变暖趋势继续下去,也会在某个十年里,一部分热量被海洋隐藏起来。NCAR高级研究员杰拉德•弥尔(Gerald Meehl)是该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他说:“我们将看到全球变暖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处于沉寂期。不过,沉寂期可能只持续大约十年左右,而气候变暖又将恢复。这项研究说明了为什么全球气温的上升不会呈直线形。”
在21世纪的前十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攀升,卫星测量数据显示,进入环境系统的热能和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来的热能之间的差额实际上增加了,这意味着,一部分热量可能隐藏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
NCAR的研究人员人凯文•崔伯斯(Kevin Trenberth)和约翰•法苏洛(John Fasullo)于2010年在《科学》杂志里撰文指出,在稳定的气候状态下,进入环境系统的热能和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的热能差不多,但如今的气候状态并不稳定。温室气体增多意味着进入地球环境系统里的热能多于从环境系统里释放出来的热能,但半数进入环境系统里的热能“消失”了,并可能会最终再次出现。崔伯斯和法苏洛在报告中称:“半数热能没有被统计在案,这部分热能没有离开气候系统,但没有被卫星、海洋传感器等技术监测出来,它们可能潜藏在深海区,在这些地方传感器不起作用。引起差额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卫星或传感数据测量或处理过程不准确。但有必要追踪气候系统里的热能,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发生了什么,以预测未来的气候。”
为了寻找“失踪的热能”藏匿之所,杰拉德•弥尔和他的同事利用由NCAR、能源部与其它机构的的科学家共同开发的软件工具—全球气候模型(NCAR 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的强大功能模拟大气、陆地、海洋和海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五次全球气温的模拟。模拟基于对未来人类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测,表示在本世纪气温将上升几度。但每次模拟都显示,气温在稳定了近十年后才再度攀升。例如,一次模拟显示,全球平均气温在2000年和2100年之间的100年内上升了约2.5 华氏度(1.4摄氏度),但在这100年内有两个10年,气候变化处于沉寂期。模拟结果表明,在这些十年间隔期间,多余的能量进入海洋。由于海洋环流的变化,海洋的吸收率也会发生变化。海洋1000英尺(300米)深处在沉寂期吸收的热量比其它时期多18%至19%以上。崔伯斯说:“这项研究表明,失踪的热量确实深埋在海洋里。热量并没有消失,所以它不能被忽略,这部分热量早晚得找上门来,可能将以另一种形式昭示气候变化。”
模拟实验还表明,在沉寂时期的海洋变暖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在间隔期,整个热带太平洋的平均海洋表面温度降低,而在高纬度地区,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尤其是大约南纬30°和北纬30°之间的太平洋和北纬35° 和北纬40 °的大西洋,在那里海洋表面吸收更多的热量,并储存到海洋深处。
弥尔表示,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可以覆盖在图表上的间隔期,也就是说,在十年的间隔期发生了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当全球气温略有下降,就是拉尼娜现象期间,寒流到达热带太平洋表面;当全球气温略有上升,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这些水域比较温暖。据悉,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与拉尼娜现象正好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这项模拟实验是NCAR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期(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的一部分,得到美国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的支持。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网上。(尚力)
相关阅读
被命名"掌声"的蓝色玫瑰
科学网(kexue.com)讯 玫瑰总是呈现红色或白色,然而在美国市场,红白玫瑰可能就要变成陪衬了,因为蓝色的玫瑰在这个秋天终于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了,并将逐渐登陆各国。今年的11月初就会陆续登陆各地区指定的花店。
蓝色玫瑰被命名为"掌声",蓝色的玫瑰的是利用基因改造合成染料而研发的,而且它有可能会变色为紫色,它是近些年来科学发现的最接近蓝色玫瑰的。
此前,蓝色玫瑰一旦遇到其他颜色总是会变成白色,这是因为大自然中无法产生蓝色色素,所以市面上存在的所谓"蓝色妖姬"的玫瑰都是一些月季经过染色加工而成的。然而,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Suntory Ltd公司终于在2009年取得了突破。此后,在日本便开始出售蓝色玫瑰,每支的价格在15-20英镑,它们有非常特殊严格的场合要求。
在日本研发出来之前蓝色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蓝色玫瑰被赋予了神话般的色彩。确实,在一些文化中,花朵象征着不可能,它们也可以经常代表帝王的尊严与荣耀。
蓝色玫瑰在各类文化中也经常被提到,Rudyard Kipling就曾写诗赞颂,在日本漫画里也是重要元素。(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早鸟类化石痕迹
据韩国YTN电视台9月19日报道,在韩国忠清北道永同郡发现了韩国国内历史上最早的恐龙脚印化石,并发现了全世界历史最早的带蹼鸟类脚印化石。
据报道,被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位于永同郡的一处绝壁上,距今已有1.3亿-1.4亿年的历史。该化石比之前在庆南高城和全南丽水等处发现的化石还早2000万年。
此外,考古人员还在永同郡发现了食肉恐龙尾巴划过的痕迹,长达3.6米,这在韩国乃至世界上也是很罕见的记录。
报道还称,在另一处绝壁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带蹼的鸟类脚印化石,为全世界历史最早的化石。在鸟类化石周围,还发现了一些植物化石,考古人员表示,这将对研究朝鲜半岛远古时期的气候有很大帮助。
多年来,北极的夏日对于海象都是一样的:雄海象在冰缘浅海处戏水觅食,雌海象则在男伴附近的冰面上生养幼崽。
然而,在2011年夏天,昔日的温馨忽然不见了。全球变暖令海象的北极老家融化,数万只海象被迫逃往美国阿拉斯加州。它们上岸爬行数千米,相互碾压并伤及幼崽,只为寻找新的栖息地。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北极海冰面积今夏已接近自1953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值。而德国不来梅大学科研人员综合分析多颗卫星的观测数据后认为,北极海冰面积已经降至自1979年有卫星数据以来的历史最低值。
北极海冰每年在夏季融化,秋天复冻。夏季海冰面积的最小值是科学家监测全球变暖的关键数据。
美国气象预报网站“地下气象员”创始人、气象学家杰夫·马斯特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北冰洋今夏约有35%的海冰消融。如果全球变暖的速度得不到遏制,2020年这一数据可能增至50%,到2030年,北极夏季海冰将不复存在。届时可能会有数种极地动物因环境变化走向灭绝。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科学家朱利安纳·斯特罗夫认为,随着海冰面积不断缩小,北极冰层也不断变薄。即使经过秋冬季复冻,北极海冰目前仍比过去薄40%至50%。
北极海冰面积不断缩小,遭殃的不止海象,北极熊的日子也不好过。北极熊常年生活在冰面上,海冰减少迫使刚出生的北极熊幼崽不得不跟随母亲长途游泳去寻找食物和栖息之地。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幼熊因体力不支死去。
此外,一些科学家认为,北极地区变暖或将加速格陵兰岛上的冰原融化,融化产生的水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时,缺少了海面上冰山的阻挡,北极的冷空气将更容易南下,在美国和欧洲造成异常寒冷的冬季。
马斯特博士在给记者发来的电子邮件中说,全球变暖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这是人为造成的,人类应立即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昨日在我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由“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已经开始收割,亩产有望突破900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之前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昨晚8点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处处长彭既明电话告诉记者,具体结果大概今天能知晓。本报记者曾鹏辉长沙报道
天气原因,不能现场公布亩产量
昨天,国家农业部召集各省杂交稻专家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现场组织指导对袁隆平院士研制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进行收割验收作业。专家组首先对18块试验田共107.9亩的超级杂交稻田进行现场随机抽签验收,分别抽取出2、5、8号试验田进行现场人工收割,然后在田间就进行打谷脱粒,脱粒完成后再将稻粒筛选干净,最后进行水分检测与称重。
由于昨日天气不晴朗,无法就地晾晒测重,不能在现场得出结果。专家组将采取相关措施测准产量,然后提交数据给农业部。
早在2007年,隆回县就开始实施超级稻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2009年“Y两优3218”平均亩产达到856公斤,2010年“广占63S/1128”平均亩产达到874公斤,今年继续在羊古坳乡雷锋村种植107.9亩“Y两优2号”,据理论测产,有望实现亩产900公斤目标。
9月14日,袁隆平亲自来到隆回试验田基地,查看超级稻生长状况。他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印度古庙发现珍宝
印度南部克勒拉邦古庙寻宝又出现曲折。据“中央社”报道,印度最高法院今天(16日)做出裁示,为保护庙中宝藏,禁止打开已139年未开启的一间密室,并强调禁令与民间盛传“开密室大难临头”的说法毫无关联。
位于克勒拉(Kerala)邦首府锡鲁瓦兰塔不朗( Thiruvananthapuram)的印度教帕德玛纳巴史瓦米( Padmanabhaswamy)庙,据说经清点庙产后,已在6个密室中的5个找到价值1万亿卢比(约211亿美元)的珍宝。
印度最高法院今天裁示,在对大批宝藏采取进一步的保全和保存工作之前,暂时不得开启最后一个“密室B”。
一组占星家8月中旬曾在古庙观星,据说这个过程可探查神灵的旨意。占星家小组最后的结论说,已139年未开启的密室B“绝对开不得”,否则会“大难临头”。
印度最高法院强调,这项裁示跟民间盛传开启密室B会恶运降临的说法,毫无关联,院方并未考虑占星家的警告。最高法院预定21日针对如何加强维安,保护已经找出的宝藏,做出新的裁示。
庙产原由旧时土邦特拉凡科(Travancore)前王室家族设立的信托机构管理,但在信徒孙德拉扬(T.P. Sunderarajan)质疑庙产维护不透明而兴讼后,克勒拉高等法院2月下令邦政府接管寺庙。
庙方上诉后,最高法院指派包括孙德拉扬在内的7 人小组,自6月底开始清点庙产。
由于已找出的宝藏价值惊人,基于安全顾虑,最高法院7月上旬决定先就宝藏的安全、保存、估价等问题举行听证会,再决定是否开启密室B。
前王室家族向最高法院作证指出,密室B入口处有“大蛇”标记,代表不可开启,否则恐“招致神怒”。前王室家族辈分最高的长老韦玛(Uthradom Thirunal Marthanda Verma)表示,清点庙产期间,他曾在走廊上看到一条蛇,“那是一种警告”。
全案最邪门的一点在于,原本据说身体健康的孙德拉扬,7月17日在庙旁自宅睡觉时无端辞世,享年70岁,为古庙寻宝增添神秘色彩。
北京时间9月19日消息,电脑制造商IBM已经与一个胶水专家合作,利用胶水把一层层芯片粘在一起,研制 “摩天楼(skyscraper)”电脑。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令手机和PC的速度提高1000倍。这种产品有望在2013年上市。
3M公司还生产用于航空航天业的耐热胶水、粘合剂和胶带,但是它与IBM联合研制的这种高科技胶水,事实上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能否向前迈进一大步的关键步骤。现在把芯片垂直叠加在一起的技术——3D封装面临产品过热等问题。新型胶水应该让叠加在一起的芯片具备良好的导热性,确保逻辑路线不会因过热而烧毁。该研究打算制造由100层芯片组成的商用微处理器。
研制这种新型芯片的关键,是寻找可以把超过100层芯片粘贴在一起的方法。当前的芯片粘贴技术被形容成就像用糖霜把蛋糕片一层层粘贴在一起。3M的市场经理迈克-鲍曼说:“在把电脑芯片粘贴到印刷电路板上时,会把这种材料放在芯片下面,我们这样做的一部分原始,是借助胶水把热量从‘夹心饼’的边缘导出来。我们的胶水会把热量更均匀地分配到所有芯片,而传统芯片虽然只有1到2层,但是一旦你把芯片叠加在一起,温度过高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
IBM研究部副总裁伯尼-梅尔森在声明里说:“现在的芯片,包括那些具有3D封装技术的芯片,事实上仍是2D芯片,它们拥有非常平坦的结构。”迄今为止,大多数计算机能力的提升都是受到科学突破的驱使,科学家通过这些新突破,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上雕刻更小的电路。这种新型“3D”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速度。他说:“我们的科学家打算研发一种材料,我们通过它可以显著提高电脑的能力。我们认为我们能够实现这个目的,创造出新型半导体,它的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是平板电脑的理想之选。”
3M公司生产的用于高科技产业的其他胶水,被应用在太阳能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环境,例如木匠业。两家公司还未考虑公布这项新技术的确切日期,但是据消息人士说,它可能最早会在2013年上市。(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