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日本研发充电公路 电动汽车告别笨重电池日本研发充电公路 电动汽车告别笨重电池

  北京时间9月17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本科学家研发充电公路,如果他们的梦想成真,未来的电动汽车将由充电公路充电。随着这项技术的投入使用,电动汽车将从此与笨重的电池说“再见”。电池不仅增加了汽车重量,提高燃耗,同时还需要经常充电。

  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打造充电公路的想法。此前的尝试将充电线圈植入公路,形成电磁场,电磁场通过与一个线圈发生反应,为汽车充电。日本爱知县长久手丰田中心研发实验室的花泽正纮(Masahiro Hanazawa)表示:“由于线圈必须面对面排列以达到较高的能效,这项技术可以用于为停车场的汽车充电,但永远无法为行驶中的汽车进行高效充电。”

  目前,花泽正纮和爱知县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大平村上(Takashi Ohira)正在研发一个系统,能够通过轮胎之间的钢带和公路上的金属板传输电量。花泽正纮说:“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利用一对轮胎输电,轮胎始终与路面接触。”

  为了测试电量在穿过轮胎橡胶时的损失程度,花泽正纮和大平村上进行了一项实验室实验。实验中,他们将金属板放在地板上和轮胎内。大平村上说:“电路中的能量损失不到20%。”在5月于京都举行的无线供电国际学会微波研讨会上,研究小组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大平村上表示,借助于足够的电量,这一系统能够为典型乘用车供电。目前,研究小组正在研制一个小规模原型,验证这一充电系统的有效性。他承认这项技术的能量损失远远高于普通电池。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电气工程师约翰-伯伊斯指出,如果采用这一系统,公路金属板的电压需要达到5万伏,才能满足汽车的充电需要,这一电压与泰瑟枪需要的电压相同。他说:“你绝对不愿意开车行驶在这样的公路上。”此外,在满足所需能量水平情况下,电路板将产生一个强大的磁场,导致严重的射频干扰,可能让所有电气系统陷入混乱之中。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丹尼尔-弗里德曼表示:“对现有公路进行改造和安装必要的基础设施费用极高。”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在主要高速路上采用金属板,其他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仍旧使用电池。(孝文)

黄花刺茄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盟市发现大量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此植物不仅在公路边、河滩地、草原深处有生长能力,甚至蔓延至城市周围。

  黄花刺茄又叫刺萼龙葵,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植物,在俄罗斯和我国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它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有研究单位对刺萼龙葵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其风险值为86(评估值达到20分就可以确定该物种不可引入,30以上为高风险),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早在200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入侵内蒙古。这一原产于北美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牲畜误食会中毒,甚至死亡。在内蒙地区,因为牲畜误食黄花刺茄而导致牲畜得病的实例也常有发生,牧民不得不将散养方式改为圈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贺俊英说,黄花刺茄身上的刺能产生对人和牲畜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呼吸中枢有显著麻醉作用的神经毒素、茄碱。“牧民反映,有些牲畜因为误食黄花刺茄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在牲畜的胃里还发现了残留的黄花刺茄的刺。”

  黄花刺茄种子产量大、繁殖力强、耐贫瘠、耐干旱,常见于荒地、过度放牧草地、沙地、农田、路旁、河岸、建筑垃圾等地区,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土壤、水分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容易导致其他植物灭绝,因此被称为“生态杀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考古学家称,这种口中被塞石头的尸体通常被认为可能会像僵尸一样再度从坟墓中走出来,而当时的人们认为阻止尸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死者口中塞上一块石头。
近期在爱尔兰地区挖掘发现中世纪时期的尸骨残骸,其中两具尸体与众不同,他们的口中各塞有一块较大的石头。

  上周,在一部英国纪录片中有关于最新发现的这两具“吸血鬼”尸体的详细描述。据悉,尸体是2005-2009年间一支考古学家小组在爱尔兰Loch Key地区附近挖掘发现的,该研究小组负责人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的克里斯-里德(Chris Read)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托马斯-菲南(Thomas Finan)。

  这项考古研究发现了137具尸体,此前考古学家认为从公元700年至1400年之间这里埋葬着3000多具尸体。

  目前发现“非正常埋葬”方式的两具男性尸体埋葬于公元8世纪的不同时期,其中一具男性尸体的死亡年龄大约在40-60岁之间,另一个死者是一位年轻成年男性,年龄大约在20-30岁之间。两具尸体并肩摆放着,每具尸体的口中都被塞入一块棒球大小的石块。

  里德是爱尔兰斯莱戈理工学院应用考古学负责人,他说:“其中一具尸体头部呈水平位摆放,一块黑色石头被人故意塞入他的口中。另一具尸体头部倾向一侧,口中被暴力地塞入一块更大的石头,致使他的下颌已经脱位。”

  最初里德和同事认为这可能是黑死病患者的墓地。但在这些尸体中发现个别口中塞有石头,暗示着这是吸血鬼杀戮仪式。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吸血鬼”死亡之后通过嚼咬寿衣传播瘟疫,将石头塞入死者口中可阻止瘟疫传播。

  由于直到16世纪欧洲传说故事中才出现吸血鬼,因此考古学家排除了这些8世纪尸体的吸血鬼理论。里德说:“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口中塞有石块可能起到阻止亡魂从墓穴中复苏过来。”

  这两个爱尔兰男性死者可能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人物,例如:敌人、杀人犯、强奸犯或者他们是普通人却突然遭受奇怪疾病或者谋杀。里德称,中世纪人们认为嘴部是灵魂离开身体步入死亡的大门通道,有时灵魂还可以返回至身体,以恶魔精灵的形式使死者复活。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生物人类学家克里斯蒂娜-基尔格罗维(Kristina Killgrove)称,“这些尸体的埋葬时间十分独特,我非常好奇的是两具男性尸体并非埋葬于同一时期,但最终他们的尸体在这种非传统惯例下却并排摆放,这暗示着这种尸体埋葬并不是偶然现象。”


西伯利亚美丽自然风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球上90%的物种灭绝,是何原因引发地球环境大灾难呢?

   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地球动力学建模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火山大爆发和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的关系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新看法。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大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是指在地球表面堆积的大量火山岩,它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是一种全球现象。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火山边缘玄武岩,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通常在一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大火成岩区喷发大量岩浆,覆盖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高度达4千米。西伯利亚地盾被认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大火成岩区。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大火成岩区是由于45亿年前热地幔柱熔化和喷发形成的。巨大的蘑菇状地幔物质从地幔底部上升到岩石圈(地球坚硬的外壳),热地幔柱有很大的浮力,容易引起距离它上面几千米高的岩石圈隆起,但这种隆起不会经常发生。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大火成岩区的岩浆排气不至于引发气候危机。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数值模式和新的地球化学数据,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可以得到解答。

   研究小组认为,西伯利亚地幔柱包含了约15%的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该地壳很久以前就被俯冲到地幔深处,然后,通过热地幔柱,带回地球的岩石圈。这种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以榴辉岩的形式存在于地幔柱中,一种非常致密的岩石使热地幔柱的浮力减小。出于这个原因,地幔柱的相互撞击使岩石圈微微地隆起。可循环再造的地壳物质在比正常地幔物质橄榄岩低得多的温度下熔化,因此地幔柱产生异常大量的岩浆,在几十万年的时间内温度慢慢升高,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直到足以摧毁西伯利亚厚厚的岩石圈。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循环再造,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冲出地表,如二氧化碳和卤族元素气体,其中碳和氯混合的致命气体喷入大气中引发大规模动物灭绝。2.5亿年前的物种灭绝很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炽热岩浆喷发造成。

   西伯利亚地盾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盾的形成时间,介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约2.51亿年前到2.5亿年前,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时期相符合,那也正是地球最暖的时期。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爆发持续约一百万年,是过去5亿年来,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发之一。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出的岩浆面积高达7百万平方公里,接近澳大利亚的面积。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可能已向空中喷射多达100万亿吨的碳(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80亿吨),这足以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研究人员认为,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连锁爆发引发煤炭燃烧,造成地球变暖,火山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逐渐渗入到陆地和水中,导致生物中毒而死,造成地球早期历史中生物大规模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对持续30年的小行星碰撞恐龙灭绝论提出了挑战。

   历史悲剧会再次重演吗?不同于2.5亿年前,如今的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当全球变暖的进程一天天加剧,气候灾变逐步发生,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无处可去,觅食困难,面临灭绝的危险。据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所以再次呼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尚力)


厦门鼓浪屿

海南三亚

  "十一"黄金周小长假将至,你是否已经做好出游计划,给自己整年的紧绷心情放个假?观碧水长天、享名山秋色!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吧!

  网友们在网络上自发评论,基于全球2000万用户的真实点评,温馨巨献"十大黄金周国内游佳地"推荐。

  1.厦门鼓浪屿

  位置: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鹿礁路6号

  推荐:浪漫小资二人世界

  鼓浪屿适合两个人,特别是情侣游玩。到鼓浪屿,一定要在岛上住上一夜,欣赏鼓浪屿独特的夜景。漫步在岛上,在灯光摇曳里,探索一家家富有小资情调的小店。偶尔,坐下来一杯鲜榨果汁或是店家特制的点心,那滋味啊,简直叫人流连忘返!

  2.三亚亚龙湾

  位置:海南省三亚市田独镇六盘路附近

  推荐:阳光沙滩热情之旅

  还记得电影《非诚勿扰2》吗?取景地之一的三亚。去过三亚才见过国内为止看过最美的海,到了亚龙湾踩在脚下的就叫沙滩。蓝天、阳光、细沙滩,你还能想到再浪漫的事情与ta一起吗?不需要言语,傍晚十分来这里慢慢走一走,感受时光就在这一刻静止的感觉。

  3.凤凰古城

  位置:湖南省凤凰县凤凰县境内

  推荐:温婉秀丽水乡古城

  每天一杯清茶,几代小零食,安静的坐在客栈的小平台上,看吊脚楼,看沱江,看每一片砖瓦,微笑着面对坐在游船上的游客的相机--在别人的风景里看风景,体会苗家、土家人的别样慢生活!

  4.杭州西湖

  位置: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湖风景区

  推荐:风情万种的西子湖

  休闲、让心神游的好地方,仿佛置于画中,闭眼就能感觉到天堂人间的味道,最喜欢城市喧哗与美景悠然的交融,可以让人享受都市人烟的同时又能体会心的纵情恬静。

  5.丽江泸沽湖

  位置:云南省丽江市距丽江300公里

  推荐:幽蓝澄澈、碧波如镜的高原湖泊

  碧水凝波玉,扁舟听船歌,这是一个适合流浪、发呆、调整身心的地方,一切的节奏好像都慢了,非常适合住上一个星期慢慢体会。

  6.阳朔遇龙河

  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

  推荐:如诗如画慢生活

  本来桂林因漓江而著名,但是漓江人多,船多,不够静谧。去遇龙河则不同,驾车穿行,小小的河两岸可以看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峦,河里就飘着几个小竹筏,非常安静,非常美。神仙一样的境地,特别是躺在竹伐上享受美丽的山水景色,好不写意。离开繁华的都市,去享受一下自然的恩赐吧!

  7.九寨沟

  位置: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

  推荐:神奇的九寨,梦中的天堂

  九寨沟的精灵在于水,正所谓:"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是我去游览过的地方里最最喜欢的,真的好像童话世界一样,景色太美了,不虚此行,山那么绿,绵延着,水那么清澈见底,让人心情特别放松,让心特别开阔。去一次都觉得不过瘾,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几次。

  8.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位置:湖南省张家界市

  推荐:奇山秀水张家界

  我是去年七月份去的,对于早有耳闻的张家界我终于目睹到了她的风采,柔媚中不缺乏阳刚,自信中不缺乏内涵,游来让你感觉如读朱自清的散文,徐志摩的诗。此生不来张家界一次不知道祖国山河好,非常震撼!

  9.大理古城

  位置:云南省大理市境内

  推荐:东临洱海,西枕苍山,城楼宏伟,风光秀美。

  美丽古老的大理城∶给人一和壮丽古扑有着很神奇神秘的感觉,段家王国统治了并创建了这个大理国,大理古城就国都,大理国的臣民大都是白族,走进大理城让人感到了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种还朴归真的美感,耳边还不时响起战马奔腾武士打斗的声音,武侠小说中的段王爷、段玉又出现在眼前,他们的武学绝技使人感叹!

  10.拉萨布达拉宫

  位置: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北京中路宫前巷35号

  推荐:神秘的高原圣殿

  非常美的地方。站在门口,拉着自己最爱的人的手,感受着久远的文化和神圣。以吨计算的黄金和宝石堆砌而成。酥油和香的味道飘散在每个角落。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去。
 


洋流示意图

  日本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山道夫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14日公布了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铯137在太平洋的流向预测图。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4日于札幌市举行的日本地球化学学会上,日本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山道夫等和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小组预测称,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流入大海的放射性铯137在随日本暖流向东扩散后,将会沿顺时针方向在北太平洋中循环,20至30年后回到日本沿岸。

  此外,估计直接排入海内的铯137到5月底为止有3500太贝克(TBq),而排入大气中后又落入海中的铯137则有10000太贝克,总量为13500太贝克。研究小组通过海水中检测出来的浓度等数据计算了铯137流出量,结果是东电公布数据的3倍以上。这大约是过去的核试验残留在北太平洋的放射性物质的百分之十几。

  青山以核试验后检测出的放射性物质的数据等为基础,分析了本次事故中流出的铯137在海中的扩散情况。从福岛县附近海到北太平洋,铯137将在较浅的、水深200米不到的海水中向东扩散。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西南方向,铯137会在400米深的海水中流动。部分会在菲律宾附近海域随日本暖流北上、回到日本沿岸。

  经过菲律宾附近海域后,部分铯137会通过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洋,40年后到达大西洋,另一部分则会沿赤道向东,在太平洋东端越过赤道后,在赤道以南地区向西流去。

  据英国广播公司16日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琥珀中保存完好的恐龙羽毛,这表明,当初,许多种恐龙身上可能都长满了羽毛。

   通常,人们想象中的恐龙都长着一身粗糙的皮,但是,最新证据还显示出一些恐龙羽毛的色彩细节。科学家相信,这些有着七千万年历史的恐龙羽毛,当年的作用可能是保暖,而不是飞翔。

   研究人员说,新发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羽毛如何进化到今天现代鸟类羽毛种类繁多的地步。


鹦鹉有语言天赋

  如果你在野外遇见了一只鹦鹉,它突然冲着你说起“你好,亲爱的”……这不就是现实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吗?据外媒14日报道,在澳大利亚北部,自然学家罗宾森接到当地居民的电话称野生鹦鹉竟然开始说“人话”了。“有人给我们打电话,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人下了药精神错乱了。因为他一走进花园里,有一群鹦鹉冲着他喊‘那么谁是帅小伙?’”罗宾森说。

  经过调查,这起匪夷所思的事件是因为一只逃出笼子的家养鹦鹉引起的。它混进了野生同伴凤头鹦鹉的群里,在树上喋喋不休地说着人话。久而久之,几乎所有小野生鹦鹉都会说“嗨!大家好”、“你好,亲爱的”和“怎么了?”等诸如此类的简单句子。罗宾森认为,人的语言将在这群鹦鹉里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因为刚出生的小鹦鹉学习能力极强,它们会跟着老鹦鹉学说人话,等它们长大了,又会教给下一代。

  “这些鸟儿很聪明,还很擅长社交,看来日常交流对于它们很重要。”罗宾森说,“我现在只是希望主人不会教鹦鹉说脏话,否则我们就得听一群鹦鹉骂人了。”

  科学网(kexue.com)讯 这说起来更像个怪兽电影,6000万年前,一条古老的长达20英尺(约6米)的鳄鱼和一条世界上最大的蛇在哥伦比亚森林河流展开对决。

  古老的鳄鱼被发现在哥伦比亚的一个煤矿里,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一条巨大蟒蛇化石。这种蟒蛇生活于热带雨林气候的淡水中,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恐龙灭绝后的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迫使大蟒蛇不得不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能够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以随时可以改变栖息地和充分利用资源,”来自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佛罗里达大学地址科学系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 Alex Hastings说,然而它们的新栖息地却正是那些古老偏僻鳄鱼群体的家园。争夺在所难免。

  古代鳄鱼和现代鳄鱼相似的一点是它们都捕鱼为食,这一点和现代鳄鱼相似,但它们和现代鳄鱼没有直接联系。

  鳄鱼和蟒蛇之间必须争夺食物来源,有时候蛇也会捕食小的鳄鱼来作为它的美餐,要知道,最长的蛇可有42英尺(超过12米)长。因此,小鳄鱼需要时刻保持对大蛇的警惕,捕获一条小鳄鱼代替其它的食物对大蟒蛇来说简直是轻而易举。然而,等到小鳄鱼成年时,它们则都可以相安无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组图-史前巨鳄现身菲律宾 六米余长鳄鱼被捕获

  组图-动物世界七大惊艳蛇 多姿多彩令人惊叹 

  恐龙胎生卵生突起风波 蛇颈龙化石内竟发现胚胎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恐龙化石上的脚印

  科学网(kexue.com)讯 发现恐龙化石可以说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要是在恐龙化石上发现人的足迹呢?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其实这具化石早在多年前就出土了,可现在很多科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在恐龙骨架化石的旁边,竟然发现了一个人的足迹。这也令科学家们对这具化石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当时这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发现,来自波兰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这个保存完美的恐龙骨架,专家预测它距今8千万年,1965年在蒙古被发现,它是一具原角龙化石。现在它被展出在波兰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化石可以说是一具镶在岩石里的完美的艺术品,而现在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里有一个人的脚印,令科学家们大事所谓

  来自波兰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准备研究这个非凡的偶然发现。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费尔曼博士也加入了研究,他甚至把这个称作惊天发现,肮脏的发现。他表示说:“这个最后的足迹或许是动物留下的,像人的脚印罢了,动物某个地方的肌肉给当时的土地一些压力,形成了某种痕迹。或者这就是假的化石,人为作品,他们不下心留下了痕迹,我们希望很快的弄清楚。”

  随后费尔曼还解释道:“世界各地发现了数百万的化石,这样的化石还是首次发现,这应该可以给其他古生物学家们一些警告。不幸的事,他们经常丢弃化石周围的岩石,从而少了更多的发现。”

  曼宁博士也表示:“这个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在未来挖掘的时候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注意细节。”

  延展阅读

  原角龙,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不像晚期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  打斗中的原角龙与迅猛龙

  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原角龙是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 原角龙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曾发现大量原角恐龙的骨骼、巢穴、蛋及小恐龙的化石,因而轰动全世界。原角龙的蛋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此一发现,使原角龙在恐龙界的名气不亚于巨大的雷龙、暴龙。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五岁女孩挖出生物化石 古老物种源自侏罗纪时代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115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