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美国研究人员9日报告说,他们的研究显示,北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密度在过去近40年增长了百倍,这将威胁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说,北太平洋海域每平方公里塑料垃圾的数量如今已达1.3万块,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相比增加了百倍,“如此大的增幅令人非常惊讶”。他们指出,大量细小的塑料垃圾随环流系统在北太平洋亚热带海域汇集,以塑料垃圾为主要成分的“太平洋大垃圾带”面积如今已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相当。

  研究人员说,在阳光和海浪冲击下,塑料垃圾会逐渐分解成直径不足5厘米的碎片,但始终不会沉至海底,这些垃圾为海洋昆虫—海黾提供了栖息地。他们发现,在塑料垃圾愈多的海域,海黾数量也更多。他们警告说,如果塑料垃圾密度持续扩大,海黾数量也会持续增加,浮游生物或鱼卵将进一步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

  海黾捕食浮游生物和鱼卵,本身则是海鸟、海龟及鱼类的食物。它们在海面度过一生,产卵时需要坚固的表面,先前只会在浮木、浮石及贝壳表面产卵。

  相关研究报告当天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生物学通讯》上。研究人员还指出,大量塑料垃圾也会导致海鸟和海洋生物吞食而中毒,同样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他们估计,北太平洋的鱼群每年吃下的塑料在1.2吨至2.4吨之间。

  相关阅读

  日强烈地震引发后续效应 太平洋惊现庞大垃圾带

  英男子自家花园堆积巨大垃圾山 从太空竟可看到

  NASA清除太空垃圾再出新招 气流脉冲令其焚烧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部分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或代表1月13日在阿布扎比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加快普及和推广可再生能源上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发展伙伴加强合作等问题。
来自太平洋地区库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斐济、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等国领导人或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发表一项声明,强调该地区国家支持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旨在加快在太平洋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行动。
声明说,与会国领导人或代表一致同意与该机构一道确定可再生能源在太平洋地区开始推广的期限,探讨和衡量实施的机会,并确定如何缩小差距。
声明说,与会者强调建立永久性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支持可再生能源市场稳定,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等。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二届全体大会于14日和15日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包括两个部长级会议,分别讨论私营合作问题和研究该组织中期发展战略政策问题。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迄今,欧盟和148个国家已成为该机构条约签约方,其中69个国家已正式批准该机构条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被确定为该机构永久性所在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鱼儿并非离不开水,太平洋高冠鳚就是一个鲜活实例,这种陆生鱼生活在密克罗尼西地区,它们在海岸上进行社交和求爱活动,不过它们不能远离水源,因为它们是靠腮和皮肤呼吸,一旦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死亡。

  1.离开水体的鱼

离开水体的鱼离开水体的鱼

  有时候一条离开水的鱼并不会令人感觉到“鱼儿离不开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条太平洋高冠鳚(如图所示),结果就会如此。科学家第一次近距离研究这种陆生鱼,它能跳跃到密克罗尼西亚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进化生态学家特里-奥尔德是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他在电子邮件里写道,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步行”鱼在陆地上行动敏捷,它们在岸上进行复杂的社交和求爱行为。

  但是奥尔德及其同事们还发现,这种“蹩脚水手”会在持续只有几小时的潮汐期间觅食、求爱和交配。此时水位上升,可以确保太平洋高冠鳚在皮肤不被晒干的同时,还能确保它们不会被海浪冲下水。这种鱼通过腮和皮肤呼吸,如果它们的皮肤完全变干,它们就会窒息而亡。奥尔德表示,虽然“这些鱼很擅长在陆上生活,但是它们的这种进化非常受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上。“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它们仍会恢复鱼的本色,鱼更适应水里的生活,而非陆地生活。”

  2.“蹩脚水手”鱼

“蹩脚水手”鱼“蹩脚水手”鱼

  一条太平洋高冠鳚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块岩石上,据奥尔德说,它在这里“感觉很舒服”。在这项研究期间,奥尔德及其科研组观察并记录了单个太平洋高冠鳚的行为,然后捕捉体长大约2.4英寸(6米)的这种鱼,对其进行测量,并给它们拍照。科学家利用铅笔或发夹戳太平洋高冠鳚,促使它们跳入一个小网里。奥尔德说:“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它们宁愿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网中,即便它们碰巧落入网中,也会在你用手阻止它们之前,很快跳出来。在今年最近进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这种鱼的过程是‘我一生最恼火的经历’。这种鱼已经习惯陆上生活,它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鱼在陆地上生活是多么灵活。”

  3.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趴在岩石上的鳚鱼趴在岩石上的鳚鱼

  据奥尔德说,太平洋高冠鳚拥有非常复杂的社交礼仪。例如,雄性和雌性都会攻击其他鱼的红色背鳍,通常是同性之间,这被认为是对它们的觅食点受到威胁做出的反应。据这项研究的论文作者说:“这种展示经常伴随着两性之间身体颜色的戏剧性迅速变化,它们从暗淡的灰绿色变成黑色。”

  奥尔德表示,求爱过程相对而言更加惊人。雄性花大量时间在一个位于水位线上方的小岩洞入口处不停点头,显然正在努力引诱路过的雌性进入它的洞里。“对这条雄鱼感兴趣的雌性会认真检查它的岩洞,如果感觉满意,它有可能会把卵子留在洞里。然后雄鱼负责给卵子受精,并负责守卫工作,直到幼虫孵化出来,它的工作才算结束,”这意味着太平洋高冠鳚可能是由雄性照顾后代。奥尔德说:“然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揭开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鱼类的繁殖之谜。”

  4.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海洋里的大量“会走”鱼

  奥尔德表示,陆生鱼并不是密克罗尼西亚独有的一种鱼类。台湾存在这种鱼类的近亲,菲律宾、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类似鱼类。奥尔德表示,这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如果这些鱼是陆生动物,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其他岛屿上的类似鱼类是独立进化出陆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个已经适应陆生的祖先最终扩散到其他岛上。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合并基因和行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正在进化

正在进化正在进化

  奥尔德表示,出于两个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鳚很关键。首先,我们对泥盆纪时期(从大约4.16亿年前开始)的远古鱼类最初向陆生过渡的情况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鳚为科学家研究拥有类似过渡情况的现代鱼类提供了机会。其次,这种鱼是研究自然选择和适应(生物进入新环境或者它们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理想模式。

  奥尔德说:“这些鱼离开一个它们已经适应的环境(水环境),迁移到一个与它们的最初栖息地对立的环境里(陆地环境)。通过研究生活在陆地上的这种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正在进行中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洋流示意图

  日本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山道夫等人组成的研究小组14日公布了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铯137在太平洋的流向预测图。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4日于札幌市举行的日本地球化学学会上,日本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青山道夫等和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组成的研究小组预测称,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中流入大海的放射性铯137在随日本暖流向东扩散后,将会沿顺时针方向在北太平洋中循环,20至30年后回到日本沿岸。

  此外,估计直接排入海内的铯137到5月底为止有3500太贝克(TBq),而排入大气中后又落入海中的铯137则有10000太贝克,总量为13500太贝克。研究小组通过海水中检测出来的浓度等数据计算了铯137流出量,结果是东电公布数据的3倍以上。这大约是过去的核试验残留在北太平洋的放射性物质的百分之十几。

  青山以核试验后检测出的放射性物质的数据等为基础,分析了本次事故中流出的铯137在海中的扩散情况。从福岛县附近海到北太平洋,铯137将在较浅的、水深200米不到的海水中向东扩散。从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到西南方向,铯137会在400米深的海水中流动。部分会在菲律宾附近海域随日本暖流北上、回到日本沿岸。

  经过菲律宾附近海域后,部分铯137会通过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洋,40年后到达大西洋,另一部分则会沿赤道向东,在太平洋东端越过赤道后,在赤道以南地区向西流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法国某环保组织估计,日本3月11日发生的9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造成2500万吨残骸涌入大海。几年之内,这些残骸会在太平洋东部和西部各形成一个“垃圾岛”。

  数百万吨的残骸从日本东北部涌入大海,包括渔船、汽车、集装箱、冰箱、塑料制品、木材以及橡胶等;其中的船只、汽车等交通工具还会漏油,工业用品容器中也会往外泄露农药、化学制品和其他种类繁多的污染物。

  据悉,这些残骸的移动速度大约是每天5至10英里,穿过太平洋的时间约为12个月。残骸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对海上船舶和野生动物也将构成较大威胁。(欧叶)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日本岩手县大槌町,自卫队士兵正在废墟中努力搜寻幸存者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此次发生的日本强震震中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尽管周五的日本地震是该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引发了强烈破坏和大规模海啸,并导致核电站事故,给日本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是专家表示,这次的强震可能还并非人们预料将可能发生的“超强地震”。这并不是说9.0级的地震还不够大,还是因为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理论不符。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们一直认为日本正酝酿着一次强震,这一强震的震中位置则将是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翻版,即其发生地是位于一条非常靠近东京的断裂带上。那次大地震几乎摧毁了东京,造成大约14.2万人遇难。

  日本地质情况复杂,这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日本位于三个大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以及鄂霍茨克板块交界处。这三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日本地震活动频繁发生。

  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估计为7.9级至8.4级之间,其原因是菲律宾板块向日本大陆发生碰撞挤压,地震的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一条断裂带:相模海槽(相模トラフ,)。

  而上周的地震发生地相比之下更加偏北,位于日本海槽的南端,是由鄂霍茨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引起的。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活动版块和海床制图实验室主任克里斯·歌德费因格(Chris Goldfinger)说:“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料到在那个地方会发生那么强烈的地震。”这是因为日本海槽附近在过去的数千年内一直不断在发生着较大的地震,但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超级强震。

  对于这一观点,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伊万斯顿分校(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的地球物理学家赛斯·斯特恩(Seth Stein)表示赞同。他说:“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为一场大地震做准备,但是他们预计地震的发生地应当更偏南,基本上位于东京湾附近。”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的地震还造成了整个日本平移了约2.4米。

  地震预测是伪科学?

  但专家们同时也指出,这并不是说日本海槽在地震学上是不活跃的。罗伯特·耶茨(Robert Yeats)教授指出:“日本北部历史上不断发生着地震。”他是俄勒冈州立大学科瓦利斯分校的地质学专家。

  而西北大学的斯特恩教授指出:“问题就在于,我们缺乏足够长期的历史资料来判断一处地点可能发生的最强地震的震级是多少。”

  即便对于日本也是一样。要知道,尽管不是如现代地震学资料那样精确,但是日本保存有1100年来该国发生的地震的记录。

  按照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地震风险评估项目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大卫·安普盖特(David Applegate)的说法:“近期的历史记录无法帮助我们预测会发生什么。”

  因此,专家们认为,目前仍然存在着在更加偏南的相模海槽再次发生一次超强地震的风险。

  大地震前已有预测

  但历史地震记录并非科学家们进行地震预测的唯一手段。

  举个例子,根据俄勒冈州立大学耶茨的说法,东京大学有一位地震学家池田康隆(Yasutaka Ikeda)曾使用GPS技术对日本海槽沿线的板块挤压应力进行了精确的测量。

  之后,池田教授将测得的地质应力积累的数据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对比。

  他得出的结论是:就积累的地质应力释放而言,本世纪内这里发生的地震还不够多。因此他得出结论,应当还会出现一些强震——比如这一次发生的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时,池田教授正在中国访问。但即使是他,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他在一份发给国家地理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在我的有生之年会发生这样的强震。”

  日本大地震前曾发生前震

  直到事后,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次的地震其实是有前震的:3月9日,也就是大地震到来前两天,同一地区曾发生过一次里氏7.2级地震。

  但一般而言,在这样规模的地震之后,应当是更多更小的余震,而不会出现再次这样巨大规模的强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普盖特教授说:“许多7级左右的地震之后都会出现逐渐减弱的余震。而这一次,直到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那一次的7.2级地震其实只是一次前震。”。对此,他表示,发生这样的事件的概率仅有大约1/20,非常罕见。

  而在地震后的3月11日,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召开的一场吹风会上,署长克莱格·福格特(Craig Fugate)表示:“这一切的底线是一点,那就是地震到来时可能是没有警报的。”

  他说:不论我们修建多么坚固的抗震设施,地震引发的海啸和强烈的地面晃动还是会多多少少造成损失。(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海水颜色能够让飓风改变方向,也就是说,如果海水变色,飓风也会变向。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已经让海水变色,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根据海水的“脸色”判断哪些地区将被飓风袭击,哪些地区又会幸免于难。

  此项研究由美国海洋学家阿南德·加纳纳德斯坎领导。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拟,寻找海洋颜色与强热带气旋之间的联系。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东北地区,强热带气旋被称之为“飓风”,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则被称之为“台风”。

  加纳纳德斯坎就职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地球物理学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他表示:“我们的小组创建了气候模型。我的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让这些模型变得更接近现实情况。”一种让模型更接近现实的方式就是密切关注很少被人研究的变量,例如海水颜色。

  在北太平洋,海水的主要颜色为绿色,这要归功于大量含有叶绿素的微小植物,也就是浮游植物。通过吸收阳光,这些漂浮的植物可让海面相对保持温暖。浮游植物的数量越少,来自太阳的热量就越集中在更深的海洋区域。

  在他们的气候模型中,研究人员减少了北太平洋环流的浮游植物数量。北太平洋环流是巨大的螺旋水流,可遍布整个海洋。加纳纳德斯坎说:“这些环流本身就非常清澈,我们使其完全清澈。”研究发现刊登在即将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通过澄清环流中的海水,研究小组剥离了环流最浅水域的热量,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因为温暖的表面海水是强热带气旋的动力来源。

  热带气旋往往在赤道一带,也就是热带暖水上方形成,而后向北或者向南移动,进入亚热带。举例来说,在太平洋西北部地区,热带气旋通常向北移动,袭击日本和中国。但在电脑模型中——北太平洋环流被去除了颜色和热量——离开热带并向北移动的飓风数量与正常情况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在没有温暖表面海水的支持下,风暴变得难以维系。由于北部更清澈的海水,热带气旋往往紧靠赤道地区并袭击菲律宾、越南和泰国。加纳纳德斯坎说:“消除环流颜色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结果令我非常吃惊。”

  生物地球化学家曼弗雷德·马尼扎表示,由于生产力——也就是孕育浮游植物等生物的能力较低,环流被誉为“海洋中的沙漠”。马尼扎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他说:“环流生产力较低可能由气候变暖所致。”

  根据最近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海洋“失色”的现象可能已经发生。根据这项研究,由于海洋表面变暖,所混合的较冷较深海水更少,后者含有大量海洋营养物质;生活在浅水域的浮游植物因此被饿死。

  但加纳纳德斯坎指出,其他研究发现浮游植物数量在最近几十年呈增长趋势。他说:“在估计(海洋中)的叶绿素变化时,一个大问题就是来自卫星的优秀记录只有一个,也就是美国宇航局已经工作了12年的海洋观测全视场传感器。”在未来,加纳纳德斯坎及其研究小组将利用卫星数据跟踪海洋颜色变化,用以确定海洋颜色是否与真实世界中的热带气旋路径存在联系。(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本身就是在冒险——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耗费了大约12万个工时。许多用于建造这艘独特船只的技术都是在现场发明的。在这张照片中,里奥-维兹曼诺斯正将干冰添加至一个空苏打塑料瓶中,以提高其强度用于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据德罗斯柴尔德介绍,虽然塑料瓶可以回收利用,但真正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只有大约20%,其他多种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差不多或者更低。

  6.“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摄影师在“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时捕捉到景色壮观的照片。“普拉斯提基”号的浮力主要来自于丢弃的塑料瓶,而船体则是用一种名为Seretex的可循环使用塑料建造。“普拉斯提基”号唯一没用塑料制造的部件是桅杆。为了这个关键部件,德罗斯柴尔德的团队还使用了再生灌溉铝管。这艘船之所以被命名为“普拉斯提基”号,是为了纪念挪威冒险家托尔-海尔达尔1947年探险太平洋所用的传奇越洋船“康奇基”(Kon-Tiki)号。

  7.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在旧金山海湾的测试航行中,戴维-德罗斯柴尔德从船舱出来,对“普拉斯提基”号进行检查。德罗斯柴尔德是“探险生态”(Adventure Ecology)组织创始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新生代探险家。四年前,他提出建造“普拉斯提基”号以及穿越太平洋之旅,用以表明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是塑料利用与回收不当的结果,本身不是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恶魔”。德罗斯柴尔德说,设计不当导致多数塑料现在仍被丢进垃圾堆或海洋中,而实际上,它或许是可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这种本身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正在危害海洋环境。

  8.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7月26日,当“普拉斯提基”号被拖至悉尼港时,女船长罗伊尔看上去欣喜若狂。在一艘很大程度上未得到验证的双体船上,船员们经受住了海浪、大风和恶劣天气的考验,不仅成功穿越太平洋,还激发了有关如何更合理利用塑料以减少废物的思考。罗伊尔说:“人类无所不能,极具创造性,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出改变。”(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 “普拉斯提基”(Plastiki)号于今年3月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在航行8000海里后,于上月末成功到达澳大利亚港口城市悉尼。“普拉斯提基”号是一艘长约60英尺(约合18米)的双体船,主要用大约1.25万个再生塑料瓶建造而成。

  1.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在旧金山海湾的试航中,船员们驾驶“普拉斯提基”号稳步航行。太平洋探险之旅的领队戴维-德罗斯柴尔德(David de Rothschild)在“普拉斯提基”号启航前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说:“‘普拉斯提基’之旅注定会是伟大的冒险,但我认为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可以激发公众对如何合理利用塑料用品的大讨论。”据悉,此次海上冒险的目的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废物再利用的意识,号召大家关注海洋生态健康,特别是日益严重的海洋垃圾——塑料碎片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

  2.“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从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向澳大利亚悉尼进发时,海水不断拍击着船尾。“普拉斯提基”号用一万多个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建造,而且,这并不是这艘“垃圾船”上唯一的“环保声明”。安装在船尾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这张照片上清晰可见)为船员们可持续、“远离电网”的生活方式提供动力。“普拉斯提基”号还具有其他诸多环保特点,例如使用风能、拖尾式螺旋桨涡轮、自行车发电机、尿液回收系统、雨水采集系统甚至是水栽花园。

  3.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在历时128天的海上航行中,“普拉斯提基”号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证明其坚实耐用,适于航海,不过船上的生命却要接受大海的近距离洗礼,比如这个浑身浸透的船员所遭受的考验。在悉尼码头,“普拉斯提基”号女船长、英国海员罗伊尔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此次航海之旅的最大收获之一,也是他们试图与别人分享的普遍客观现实。罗伊尔说:“我们许多人并未感觉到与海洋的联系,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喝的每一口水都与海洋存在联系,无论我们住在旧金山还是爱达荷。”

  4.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财宝:这句老话用在赋予“普拉斯提基”号大部分浮力的空塑料瓶上或许最为贴切。德罗斯柴尔德将“普拉斯提基”号当作“变废为宝”的典型例证,向公众说明合理使用塑料可以将今天的垃圾变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同时避免数百万吨垃圾污染海洋。船员们发现,塑料在太平洋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是最为偏远的水域。无数微小碎片(被称为“美人鱼的眼泪”)进入海底的食物链,同时,更大的碎片则会在每年杀死无数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SEAPLEX(斯克里普斯环境塑料积聚远征的英文缩写)成为第一次专门研究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塑料漩涡”的科考之旅。这个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场。

  在8月进行的为期19天的远征科考之旅中,研究小组发现,虽然大面积垃圾堆较为常见,但东太平洋垃圾场还没有成为一个“塑料岛”。大多数垃圾以数不尽的拇指甲大小的废物形式存在。远征队成员、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杰西·鲍威尔表示:“我认为‘塑料五彩纸屑’这种比喻可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1.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纠结在一起

  拍摄于2009年8月,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缠结在一起,肆无忌惮地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漂动。这个自由漂动的大垃圾场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

  2.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拍摄于2009年夏季,展示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的一些垃圾。当时,科考人员将这些垃圾打捞到他们乘坐的SEAPLEX研究船“新地平线”号上。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塑料高达2.6亿吨,其中可能有10%以垃圾的形式被抛进大海,大部分位于北太平洋环流区旋转的水流以及其它海洋漩涡内。

  “新地平线”号共在东太平洋垃圾场航行了1700英里(约合2700公里)。在此期间,科学家进行了100次拖网打捞行动,每一个拖网能够打捞到塑料垃圾。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此次远征之旅首席研究员米里亚姆·古尔德斯坦表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结果。在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发现你正在寻找的东西是一件极为不寻常的事情。”

  3.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2009年夏季,SEAPLEX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到一些动物居民,其中包括蛇鼻鱼(位于图片上方)、飞鱼(位于中部)和乌贼,它们的栖息地到处是塑料垃圾。研究人员急于想知道的是,最近几十年大量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如何影响动物生存,例如包括鱼类和鸟类等误吞有毒塑料的大型动物,以及细菌或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研究人员表示,塑料垃圾也可能成为入侵的细菌或者其它物种的“家”。

  很多垃圾的体积与小型海洋动物相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任何用于打捞塑料垃圾的网捕技术都会同时捕获大量海洋生物,这一点非常明显。”

  4.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2009年8月进入东太平洋垃圾场进行调查的一名研究人员,此时的他手持3个塑料瓶,塑料瓶被抛进海洋后成为海洋动物的“家”。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几乎每一个大块塑料垃圾上都有藤壶或者小蟹存在,纺锤鲹或者石首鱼幼仔等小鱼则潜伏在垃圾下方。所有这些迷你‘塑料岛’生态系统都在四处飘动,每一个都有捕食动物存在,可能对食物网造成一定影响。”

  5.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一只小蟹正在塑料垃圾上爬动,这块垃圾是SEAPLEX科学家在2009年8月从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的。SEAPLEX远征队很容易在海面上发现塑料垃圾的踪影,规模更大的塑料垃圾可能潜伏在海面之下。研究过程中,他们获取了有关水面垃圾场面积以及海洋环境的数据。没有人知道,海面之下到底存在着多少塑料垃圾。

  更为严重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面积巨大的海洋垃圾场,同时也不是其中面积最大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希望在不久后造访位于南美洲沿岸的一个大垃圾场。他们对这个垃圾场仍知之甚少。

  6.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2009年8月在一张渔网内发现的填充狗玩具,被命名为“Lucky”(意为幸运),图片中的它已经被拖上研究船。Lucky现在已成为SEAPLEX的一个非官方吉祥物。

  成功“拯救”Lucky换来的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统计数据。参与海星项目的道格·伍德林表示,东太平洋垃圾场内有大约80%的垃圾是岸上的人随意丢到海里的。海星项目是一项关注海洋健康的非盈利性计划,与SEAPLEX展开积极合作。研究人员表示,减少流入的垃圾量可能是清理世界海洋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