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5.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船员添加干冰

  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本身就是在冒险——从开始到结束,一共耗费了大约12万个工时。许多用于建造这艘独特船只的技术都是在现场发明的。在这张照片中,里奥-维兹曼诺斯正将干冰添加至一个空苏打塑料瓶中,以提高其强度用于建造“普拉斯提基”号。据德罗斯柴尔德介绍,虽然塑料瓶可以回收利用,但真正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只有大约20%,其他多种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差不多或者更低。

  6.“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

  摄影师在“普拉斯提基”号靠近斐济时捕捉到景色壮观的照片。“普拉斯提基”号的浮力主要来自于丢弃的塑料瓶,而船体则是用一种名为Seretex的可循环使用塑料建造。“普拉斯提基”号唯一没用塑料制造的部件是桅杆。为了这个关键部件,德罗斯柴尔德的团队还使用了再生灌溉铝管。这艘船之所以被命名为“普拉斯提基”号,是为了纪念挪威冒险家托尔-海尔达尔1947年探险太平洋所用的传奇越洋船“康奇基”(Kon-Tiki)号。

  7.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领队德罗斯柴尔德

  在旧金山海湾的测试航行中,戴维-德罗斯柴尔德从船舱出来,对“普拉斯提基”号进行检查。德罗斯柴尔德是“探险生态”(Adventure Ecology)组织创始人、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新生代探险家。四年前,他提出建造“普拉斯提基”号以及穿越太平洋之旅,用以表明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是塑料利用与回收不当的结果,本身不是危害健康和环境的“恶魔”。德罗斯柴尔德说,设计不当导致多数塑料现在仍被丢进垃圾堆或海洋中,而实际上,它或许是可回收利用的宝贵资源。这种本身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正在危害海洋环境。

  8.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快乐的女船长罗伊尔

  7月26日,当“普拉斯提基”号被拖至悉尼港时,女船长罗伊尔看上去欣喜若狂。在一艘很大程度上未得到验证的双体船上,船员们经受住了海浪、大风和恶劣天气的考验,不仅成功穿越太平洋,还激发了有关如何更合理利用塑料以减少废物的思考。罗伊尔说:“人类无所不能,极具创造性,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所有人都能做出改变。”(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 “普拉斯提基”(Plastiki)号于今年3月从美国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在航行8000海里后,于上月末成功到达澳大利亚港口城市悉尼。“普拉斯提基”号是一艘长约60英尺(约合18米)的双体船,主要用大约1.25万个再生塑料瓶建造而成。

  1.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航行中的“普拉斯提基”号

  在旧金山海湾的试航中,船员们驾驶“普拉斯提基”号稳步航行。太平洋探险之旅的领队戴维-德罗斯柴尔德(David de Rothschild)在“普拉斯提基”号启航前接受美国国家地理网站采访时说:“‘普拉斯提基’之旅注定会是伟大的冒险,但我认为更令人激动的是,它可以激发公众对如何合理利用塑料用品的大讨论。”据悉,此次海上冒险的目的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废物再利用的意识,号召大家关注海洋生态健康,特别是日益严重的海洋垃圾——塑料碎片给海洋环境带来的污染。

  2.“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船尾

  “普拉斯提基”号从旧金山出发,穿越太平洋向澳大利亚悉尼进发时,海水不断拍击着船尾。“普拉斯提基”号用一万多个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瓶建造,而且,这并不是这艘“垃圾船”上唯一的“环保声明”。安装在船尾的太阳能电池板(在这张照片上清晰可见)为船员们可持续、“远离电网”的生活方式提供动力。“普拉斯提基”号还具有其他诸多环保特点,例如使用风能、拖尾式螺旋桨涡轮、自行车发电机、尿液回收系统、雨水采集系统甚至是水栽花园。

  3.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船员被海水淋湿

  在历时128天的海上航行中,“普拉斯提基”号经受住了各种考验,证明其坚实耐用,适于航海,不过船上的生命却要接受大海的近距离洗礼,比如这个浑身浸透的船员所遭受的考验。在悉尼码头,“普拉斯提基”号女船长、英国海员罗伊尔说,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此次航海之旅的最大收获之一,也是他们试图与别人分享的普遍客观现实。罗伊尔说:“我们许多人并未感觉到与海洋的联系,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呼吸、喝的每一口水都与海洋存在联系,无论我们住在旧金山还是爱达荷。”

  4.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提供浮力的塑料瓶

  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财宝:这句老话用在赋予“普拉斯提基”号大部分浮力的空塑料瓶上或许最为贴切。德罗斯柴尔德将“普拉斯提基”号当作“变废为宝”的典型例证,向公众说明合理使用塑料可以将今天的垃圾变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同时避免数百万吨垃圾污染海洋。船员们发现,塑料在太平洋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是最为偏远的水域。无数微小碎片(被称为“美人鱼的眼泪”)进入海底的食物链,同时,更大的碎片则会在每年杀死无数的海鸟、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龟。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1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SEAPLEX(斯克里普斯环境塑料积聚远征的英文缩写)成为第一次专门研究加利福尼亚州与夏威夷间海域“塑料漩涡”的科考之旅。这个巨型“塑料漩涡”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形成了东太平洋上的垃圾场。

  在8月进行的为期19天的远征科考之旅中,研究小组发现,虽然大面积垃圾堆较为常见,但东太平洋垃圾场还没有成为一个“塑料岛”。大多数垃圾以数不尽的拇指甲大小的废物形式存在。远征队成员、加州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杰西·鲍威尔表示:“我认为‘塑料五彩纸屑’这种比喻可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1.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各种垃圾纠结在一起
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纠结在一起

  拍摄于2009年8月,塑料、绳索、各种水生动物和一张渔网缠结在一起,肆无忌惮地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漂动。这个自由漂动的大垃圾场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德克萨斯州。

  2.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科考人员打捞上的部分垃圾

  拍摄于2009年夏季,展示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的一些垃圾。当时,科考人员将这些垃圾打捞到他们乘坐的SEAPLEX研究船“新地平线”号上。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塑料高达2.6亿吨,其中可能有10%以垃圾的形式被抛进大海,大部分位于北太平洋环流区旋转的水流以及其它海洋漩涡内。

  “新地平线”号共在东太平洋垃圾场航行了1700英里(约合2700公里)。在此期间,科学家进行了100次拖网打捞行动,每一个拖网能够打捞到塑料垃圾。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生物海洋学博士生、此次远征之旅首席研究员米里亚姆·古尔德斯坦表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结果。在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发现你正在寻找的东西是一件极为不寻常的事情。”

  3.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垃圾场内的动物居民

  2009年夏季,SEAPLEX科学家在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到一些动物居民,其中包括蛇鼻鱼(位于图片上方)、飞鱼(位于中部)和乌贼,它们的栖息地到处是塑料垃圾。研究人员急于想知道的是,最近几十年大量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如何影响动物生存,例如包括鱼类和鸟类等误吞有毒塑料的大型动物,以及细菌或浮游生物等微生物。研究人员表示,塑料垃圾也可能成为入侵的细菌或者其它物种的“家”。

  很多垃圾的体积与小型海洋动物相当,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任何用于打捞塑料垃圾的网捕技术都会同时捕获大量海洋生物,这一点非常明显。”

  4.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塑料瓶成部分动物的家

  2009年8月进入东太平洋垃圾场进行调查的一名研究人员,此时的他手持3个塑料瓶,塑料瓶被抛进海洋后成为海洋动物的“家”。SEAPLEX成员鲍威尔说:“几乎每一个大块塑料垃圾上都有藤壶或者小蟹存在,纺锤鲹或者石首鱼幼仔等小鱼则潜伏在垃圾下方。所有这些迷你‘塑料岛’生态系统都在四处飘动,每一个都有捕食动物存在,可能对食物网造成一定影响。”

  5.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塑料垃圾上爬动的小蟹

  一只小蟹正在塑料垃圾上爬动,这块垃圾是SEAPLEX科学家在2009年8月从东太平洋垃圾场捕捞的。SEAPLEX远征队很容易在海面上发现塑料垃圾的踪影,规模更大的塑料垃圾可能潜伏在海面之下。研究过程中,他们获取了有关水面垃圾场面积以及海洋环境的数据。没有人知道,海面之下到底存在着多少塑料垃圾。

  更为严重的是,东太平洋垃圾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面积巨大的海洋垃圾场,同时也不是其中面积最大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希望在不久后造访位于南美洲沿岸的一个大垃圾场。他们对这个垃圾场仍知之甚少。

  6.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打捞上的玩具狗

  2009年8月在一张渔网内发现的填充狗玩具,被命名为“Lucky”(意为幸运),图片中的它已经被拖上研究船。Lucky现在已成为SEAPLEX的一个非官方吉祥物。

  成功“拯救”Lucky换来的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统计数据。参与海星项目的道格·伍德林表示,东太平洋垃圾场内有大约80%的垃圾是岸上的人随意丢到海里的。海星项目是一项关注海洋健康的非盈利性计划,与SEAPLEX展开积极合作。研究人员表示,减少流入的垃圾量可能是清理世界海洋的一种最有效手段。(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五, 31 12月 2010 20:24

佛州倡吃獅子魚救珊瑚

佛羅里達州的珊瑚礁正遭受外來物種獅子魚的嚴重威脅,色彩鮮豔的獅子魚原本在太平洋生活,但約三十年前開始遷移到大西洋,由於牠的魚鰭有毒,鯊魚等大型魚類亦不會視牠為食物,導致該種魚的數量快速增長。牠主要捕食草食魚類,而且食量很大,導致大西洋草食魚類大幅減少,海草迅速成長,危及珊瑚礁的生存。佛州海洋動物保育部門苦思後,終於提出保育珊瑚礁的對策,有關部門編撰一本獅子魚食譜,內裏記載四十五種烹調獅子魚的方式,鼓勵民眾吃獅子魚保護珊瑚。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3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