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在飞往火星的路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便将抵达这颗红色星球,这辆重达1吨的史上最大的火星车也将踏上火星的土地。

   好奇号火星车采用核动力,它的设计是希望能在火星上活动一些新的发现。为此,它将全方位展开行动,它会钻探并分析火星土壤进行研究,寻找过去或现在水的线索,并确定这颗星球是否曾经拥有过可以支撑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

  和好奇号相比,它的前辈们,美国宇航局先前的那几辆火星车,如勇气号和机遇号简直相形见绌,至于1996年登上火星的第一辆火星车“索杰纳”,好奇号的体型几乎可以碾过它的身子。尽管好奇号的大身材让科学家们得以加装了10台最新的探测设备,并且它能在火星表面漫游的距离也会远超它的前辈,但是要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全送达火星也给工程师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约翰·格洛岑格(John Grotzinger)是好奇号的项目科学家,他说:“每次我们在火星上安放一辆新的火星车,我们理解火星地表性质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尽管科学家们现在还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发现正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心中对于自己希望能发现什么可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实上,好奇号在抵达火星地表之后最初几周内要做的安排都已经被非常仔细的计划好了。好奇号一着陆,心急的科学家们就已经有着长长的一串地点列表希望好奇号前往调查。预计好奇号将于8月5日在火星降落,科学家们已经急不可耐。

  惊心动魄的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当好奇号冲入火星大气层并迅速向地面坠落时,这一设备将会启动反冲发动机帮助实现减速,它会吊起好奇号,悬停在距离地表约25英尺(约合7.6米)的高度,然后轻轻地将好奇号放置在火星地面上。这项着陆技术代表了目前人类技术的最高极限,重达1吨的好奇号也将因此成为人类送往火星地表着陆的最重的探测器。

  不过这项新技术看来并没有让科学组的人们多么在意。格洛岑格说:“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能掌握这种引导下的大气层再入技术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研究人员们得以比以往更加精确地在指定的地点降落。他说:“人们对天空起重机技术感到担忧,不放心,但实际上从安全角度考虑,这其实是一种更好的着陆系统。”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伸展胳膊

  就像是新生儿需要伸展一下自己的胳膊一样,好奇号在抵达火星表面之后会伸出它携带的设备进行测试。这辆火星车的最初6天工作日程已经被计划地细致入微。

  对好奇号的作息生活安排需要确保它的所有设备能正常工作,确保能将土壤样本的分析数据发回给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同样是由于它的巨大和复杂性,先前的火星车一般在着陆后只需要一两天的准备后便可以正式开展探索工作,而好奇号的却需要几乎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所有测试工作。

  据格洛岑格表示,在抵达火星的第一天,好奇号将对它搭载的设备开展校正,并拍摄首张彩色图像。他说:“相机会对着外面,这样我们就能看一眼着陆地周围美丽的景色,不管它指着哪个方向都行。”

  而在第二天,好奇号会使用它所搭载的设备对着陆地的土壤成分进行考察并拍摄着陆点周围的360度全景照片。在初期的检查过程中,好奇号会选定感兴趣的点。科学组可能会决定要前往一个新的地点,在那里做一些钻探或取样任务,并进行分析。

  现在很有希望的是,好奇号可能会在一片沉积岩层基岩出露附近降落,若当真如此将是令人兴奋的。在地球上,这些岩石中常常保存着古代生物或有机质遗迹的痕迹。如果火星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被发现。

  在经过最初的几天之后,好奇号便会结束其初期的测试阶段。格洛岑格表示:“在此期间我们会用到火星车上搭载的每一样设备,这样我们就有了把握,急着去开始科学考察任务了。”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寻找甲烷

  在过去的10年内,科学家们注意到在火星大气中存在着甲烷气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甲烷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它之所以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一般而言这种气体在大气中不稳定,因而并不能长期存在,而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才能保持稳定的含量。尽管火山喷发活动会产生甲烷气体,但是在地球上,活着的生命体同样是产生这种气体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来源也可能存在于火星上吗?

  和往常一样,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表示他们绝对已经探测到了甲烷气体的存在,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表示他们并没有能探测到这一气体的存在。而此次好奇号就将有望最终确认这一争论的结果。

  在好奇号着陆后的前10天内,这辆火星车将会根据指令“抬起头”,嗅嗅空气的“味道”。好奇号身上携带有一台专门的设备,可以对有机质和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寻找甲烷存在的蛛丝马迹。

  格洛岑格表示:“如果火星大气中存在甲烷,这将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样一个发现将增加人们对于今日的火星上可能存在活体生命的看法。

  甚至即便好奇号在它最初的嗅探中没有检测出任何东西,那也并不能就此否定甲烷说。因为这种气体可能是间歇性出现的,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因此,出于这样的考虑,好奇号会继续对火星空气成分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将至少持续一个火星年(即地球上两年)。而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检测的结果仍然是零,那么科学家们就将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新开始检查为什么他们最初会认定火星大气中存在这种气体的。

  相关阅读

  揭秘火星壮观暴风雪 二氧化碳雪粒如血细胞大小

  火星发现神秘"地下水库" 远古时期存在河流湖泊

  科学家证实火星也"下雪" 二氧化碳构成干冰颗粒
 

发表在栏目: 自然

2013宇宙大冲撞:银河系气体云撞击超大黑洞
2013年银河系气体云将撞击超大黑洞,届时将发出明亮的辐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预计在明年我们将看到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碰撞事件”,银河系中央附近存在巨大的气体云,从运动轨迹上看,它们将于2013年“冲撞”超大质量的黑洞。这场规模巨大的宇宙撞击事件发生于人马座A方向,处于银河系银心附近。事实上,巨型气体云偏离了原先运行的轨迹,其距离相当于以光速运行36个小时,但黑洞强大的引力还是能将其撕裂成碎片。

  根据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研究所地外物理研究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Stefan Gillessen)介绍:“到目前为止,人马座方向仅发现了两颗恒星往这里运行,它们通过这一天区时并没有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但是这一次却不同,气体云被黑洞强大的引力场所拆散。”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在过去的二十年内一直从事着观测黑洞的研究工作,也是本项研究的观测者。随着气体云逐渐靠近黑洞,其运行的速度将变得越来越快,大约在七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将速度翻一番。
天文学家们正在积极准备着观测即将到来的宇宙碰撞事件,气体云正以每小时5000英里的速度向黑洞移动,将在2013年与黑洞发生碰撞。科学家们届时将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观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地外物理中心的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之前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天体运行轨迹,正在迅速接近黑洞。

  正如一些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一样,当一名宇航员在黑洞边缘正在坠入的过程中,该情景就如同一个被拉长的意大利面条。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真实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认为根据以往的观测经验,这团巨型气体云并不会幸存,气体云届时距离黑洞的事件视界大约400亿公里,约为36光时,这是非常靠近黑洞的距离,超大质量黑洞的强大引力将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当气体云靠近黑洞时,注定就是它的“世界末日”,来自银河系中央附近炙热恒星的强紫外辐射照射下,气体云将变得白热,这种情景也是科学家将要首次观测到的。在整个2013年内,这团气体云将持续被黑洞撕裂吞噬。随着气体云越来越靠近如同饥饿野兽的黑洞,其外部压力也将随之增大并压缩这团气体云。

  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具有4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利用强大的引力场改变气体云的运行轨迹,气体云被卷入黑洞引力场后将逐渐加速并形成漩涡状轨迹。目前,气体云的边缘已经出现被黑洞引力“解离”的现象,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彻底被颠覆。早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天文学家们已经清晰地观测到气体云受到黑洞引力场作用的迹象。在2013年气体云接近黑洞时,将会被加热并向外辐射出X射线,目前已经有少量的前端气体云成分接近了黑洞,在未来的时间内将有更多的气体靠近黑洞,最终将变成黑洞的“燃料”。

  这团巨型气体云的来源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其来自于银河系中央附近年轻的恒星周围,由于强烈的恒星风的作用,使得这团气体逐渐被“驱离”出恒星,如同恒星将自身周围的气体“吹出”。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中央附近黑洞周围存在一个双星系统,恒星风之间产生的碰撞也可能导致气体云的驱离出该系统。根据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介绍:“未来两年内将会出现很有趣的情景,气体云撞击黑洞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坠入黑洞时非常有价值的信息。”(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宇宙黑洞存极端强大引力 神秘粒子集中营待验证

  美运输机空中发射探测器 详细观察黑洞内部(图)

  怪物黑洞现"神秘回声" 明亮X射线如同太空灯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进行猪心移植的猴子
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

  据外媒26日报道,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他们称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器官短缺而引起的移植难题,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做准备,并且在五年内可以实现商业化。

  据报道,在进行这项手术之前,韩国科学家已经将克隆猪的免疫排斥基因移除,从而确保手术后猴子不会出现排斥情况。他们表示,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将猪的心脏移植进人体。这是韩国第一例异种器官移植手术。

  人们最早将猪心脏移植进入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实验是在1994年。那时,医学伦理界产生了巨大争议。有医学专家表示,这样的移植会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动物疾病。还有的专家称此举在伦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认为这就是“人猪”,是杂种。

  相关阅读

  墨西哥截肢男子接受双手移植 系拉美首案例(图)

  高科技假肢移植术问世 可令无腿运动员健步如飞

  世界首个子宫移植手术成功 能否孕育还尚不可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拥在一起永远相伴:科学家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附近梅塞尔化石坑发现交配时死亡的乌龟化石。
千万年乌龟化石

  北京时间6月28日,科学家有史以来首次发现正在交配的脊椎动物化石。他们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附近梅塞尔化石坑意外发现了9对乌龟化石,其中既有雄乌龟,也有雌乌龟,雌乌龟的尾巴较短。

  这些科学家认为,一个火山口底部的有毒气体熏死了这些正在交配的乌龟。德国图宾根大学的沃尔特-乔伊斯博士表示,这些乌龟属于一种灭绝的Allaeochelys crassesculpta龟类。解剖证据显示,每对乌龟都包含雌雄各一只。它们上壳的长度近2英尺(约合0.6米),宽度超过1英尺(约合0.3米)。雄乌龟拥有从上壳边缘伸出的较长的尾巴,但雌乌龟尾巴较短,残留在里面。

  乔伊斯表示:“我们首次展示了所有包含雌雄各一的乌龟伴侣化石,有些雄乌龟的尾巴甚至和正在交配的雌乌龟在一条直线上。”这些科学家认为,火山气体不时从湖中喷发出来,使许多生活在湖中和周边地区动物死亡,这是他们在沉积物中发现许多脊椎动物化石的原因。

  英国皇家学会杂志《生物学快报》刊登了乔伊斯的发现。他说:“化石生物体的行为通常只能进行间接推测,但罕见的化石发现却能提供惊人线索。我们对外公布了许多对Allaeochelys crassesculpta龟化石,它们首次代表了交配时死亡的脊椎动物伴侣化石。在我们看来,在梅塞尔化石坑发现的Allaeochelys crassesculpta龟在有毒表层水中十分活跃,先是游泳,求爱,最后交配;或在交配时咽下了有毒的表层水。我们认为,这些乌龟在适于居住的表层水开始交配,拥在一起下沉到湖水更深处时死亡,这里充满着来自火山气体或有机质的有毒化学物质。它们沉到湖底时,完全或部分分开。”乔伊斯表示:“所以梅塞尔化石坑发现的这些正在交配的乌龟伴侣更适合于一个分层的火山口湖,这里拥有适于居住的表层水和致命的深处。”

  5000万年前,梅塞尔化石坑由许多环绕着郁郁葱葱亚热带森林的大型湖泊组成,这为一个多样性十分广泛的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存条件。幸运的是,其他大多数这样的遗址都含有部分骨骼,但梅塞尔化石坑以保存完好的化石著称,其中有些物种甚至都保留着毛皮、羽毛和“皮肤遗痕”。虽然部分地区遭受周期性的毒气攻击,生物多样性依然令人吃惊。

  这里包括一万多种鱼类化石;数千种水生和陆生昆虫化石,其中有些昆虫的颜色保存完好,十分鲜艳;大量小型哺乳动物,例如侏儒马、大老鼠、犰狳和蝙蝠等。与此同时,这些科学家不仅发现大量以食肉物种为主的鸟类化石,还发现鳄鱼、青蛙、蝾螈和其他爬行动物或两栖动物。199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梅塞尔化石坑为世界遗产。(孝文)

  相关阅读

  4700万年前乌龟交配化石出土 维持交配姿势(图)

  哥伦比亚惊现巨型乌龟化石 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直击-乌龟竟可捕食松鼠 行动缓慢概念需要改变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可爱的海鸟:科学家警告,目前南极洲共有约3000个企鹅繁殖对,但到2100年数量可能剧减到约500到600对。
南极帝企鹅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科学家警告,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海冰继续融化,南极帝企鹅的未来令人堪忧,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随着《帝企鹅日记》和《快乐大脚》等影片的上映,这种近4英尺(约合1.2米)高的南极最大海鸟已成为全球偶像。但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它们将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和其他海鸟不同的是,帝企鹅几乎全在海冰上繁殖和饲养后代。如果在进入繁殖季前海冰破碎和消失,就会使大量繁殖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帝企鹅数量剧减。长此以往,它们将面临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的危险。

  由于一半企鹅宝宝只能活到繁殖季末期,同时另一半在第二年会面临不同命运,所以繁殖阶段出现很高死亡率。70年代迪奥岛企鹅群落有250个繁殖对,在1999年数量剧减到只有20对,到2009年全部灭绝。

  研究人员警告,正在消失的海冰还对鱼、鱿鱼和磷虾等帝企鹅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随后,它们就会以生长在海冰上的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为食。如果海冰消失,就会严重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由此引发的食物网连锁反应会使企鹅赖以生存的各种食物饿死。

  为了解决企鹅渺茫未来的状况,研究人员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其中包括气候模型、海冰预报和一个由特瑞-阿迪利帝企鹅群建造的人口模型等。阿迪利是南极洲的一个沿海地区。50多年来,法国科学家一直在这里观察企鹅。他们分析了气候模型,结果发现如果全球温度以当前比例继续上升,海冰就会缩小,2040年前企鹅数量会缓慢减少,但从这一年后它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目前南极洲共有3000个企鹅繁殖对,但到2100年就会剧减到约500到600对。据研究人员所说,持续上升的温度不仅影响企鹅的生存环境,正在缩小的海冰还会造成南极洲海洋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甚至人类。

  科学家斯蒂芬妮-杰纽维瑞尔表示:“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已观察到西南极洲半岛附近迪奥岛企鹅群落的消失。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那里记录下250多个繁殖对。但到了1999年,数量减少到只有20对。在2009年,它们全部灭绝。”

  科学家哈尔-卡斯威尔表示:“如果你想研究气候对一个特定物种的影响,就要考虑3个问题。首先是对这种生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描述,以及个体生物是如何通过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化对它们的生命周期造成怎样的影响。至关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是和气候科学家密切合作,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

  他说:“我们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吃来自南极洲的鱼。我们离不开以全球海洋物种为基础的营养循环。我们最关心的是了解气候变化对帝企鹅等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的影响,因为这能帮我们了解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作出重要贡献的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刊登了这些发现。(孝文)

  相关阅读

  历史记载揭企鹅堕落行为 雄性多同性恋常虐幼子

  西班牙同性恋企鹅相恋六年 现共同抚育养子(图)

  考古学家发现史上最大型企鹅 高1.5米120斤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接近冰点的水中游动消耗的能量可能使鲨鱼的速度受限
全世界游速最慢的鲨鱼叫格陵兰鲨鱼

  据英国BBC网站报道,全世界游速最慢的鲨鱼叫格陵兰鲨鱼,它的“航速”只有0.34米每秒,不足1英里每小时。

  该项研究显示,即便这一迟缓的鲨鱼爆发最快速度捕猎,还是不太可能捕获到海豹,因为它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由于鲨鱼的常见的猎物就是海豹,科研人员猜测这些鲨鱼可能是趁海豹熟睡的时候偷偷的溜到海豹身边的。

  格陵兰鲨鱼被称作是世界上游的最慢的鲨鱼,但其缓慢的程度仍让科学家们吃了一惊。

  来自东京的国立极地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olar Research)的Yuuki Watanabe参加了这一研究,他表示,综合鲨鱼的身体尺寸,它应该是海洋里最慢的鱼类了。他还表示,这种情况让人难以捉摸,捕获游速极快的海豹对这些鲨鱼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挪威极地研究所的两位博士吉特-科瓦克斯(Kit Kovacs)和克里斯蒂安-莱德森(Christian Lydersen)也参与了这项调查,他们给斯瓦尔巴特群岛附近的格陵兰鲨鱼贴上数据记录标签。

  该研究成果被发表在《实验海洋生物学与生态学》杂志上,此项研究是挪威科研人员调查杀死瓦尔巴特群岛海岸海豹真凶任务的最新进展部分。

  调查人员过去认为格陵兰鲨鱼只进食沉落海底的海豹尸体,但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了鲨鱼捕食活海豹的证据。

  通过对标记的研究发现,海豹的游速约1米/秒(2英里/小时,3公里/小时),而鲨鱼的最大暴发速度只能达到0.7米/秒,这个速度想要捕获到海豹基本不可能。Watanabe说道,用在鲨鱼身上的标签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其尾巴的摆动速度,完成推动其前进的完整扫尾动作需要花费大约7秒的时间。

  科学家们还记录了鱼类活动水域范围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2摄氏度。科学家们据此推测鲨鱼可能是由于调节其在冰冷水域中的体温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才导致其行动迟缓。

  格陵兰鲨鱼相比其他地区的鲨鱼更靠近北极区域。科研人员在论文中称,在这种严寒的栖息环境下北极海豹在海中睡眠以躲避北极熊的捕食。这一做法很可能使他们给予行动迟缓的鲨鱼可乘之机。

  华盛顿大学的鲨鱼方面研究专家加卢茨(Vincent Gallucci)称,格陵兰鲨鱼可能都不需要使其嘴部100%的接触到猎物就可以把它吃掉,格陵兰鲨鱼的吸允动作可助其咬食猎物。这样一种能力使得等待伏击的鲨鱼更加容易地捕获从身边经过的猎物。

  参与此研究的科学家们希望在将来能够应用水下摄像机,以记录下这一可能是世界上最慢的捕食场面。

  来自鲨鱼保护组织Shark Trust的阿里-胡德(Ali Hood)指出,从历史上看格陵兰鲨鱼主要以油和肉为食;这一水域的鲨鱼生存状态极其脆弱,她欢迎科学家作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多了解这一难以捉摸的动物的习性。(尚力)

  相关阅读

  人类进化史获惊人新解 "史前鲨鱼"或是人类祖先

  研究称人类或由数亿年前原始鲨鱼 进化而来(图)

  直击-澳惊现神秘巨型鱿鱼尸体 腐肉引鲨鱼吞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长相奇异的鬣蜥 达尔文称其为“黑暗小鬼”
潜伏在浅海底“凝视”上方鱼群的鬣蜥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的海域底部,生活着一种神秘的美洲大蜥蜴,其被称为海洋鬣蜥。一张令人惊异的照片显示一只鬣蜥正坐卧在群岛海域底部,仰望着上方游过的鱼群。早在1835年,著名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曾进行过考察,促进了进化论的形成,该岛屿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处生活着长相奇特的海洋鬣蜥之地。

  鬣蜥是一种独特的生物,被达尔文描述成“黑暗的小鬼”,根据观察它的生活习性,科学家发现该物种可在水下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半消失,可潜入大约45英尺的海底。鬣蜥的栖息地位于加拉帕戈斯群岛周围的岩石海岸,这里也是许多鱼群的栖息地,当鱼群将这片海域包伟时,鬣蜥就开始在栖息地周围活动了。科学家们发现只有鬣蜥具有这种潜水能力,它们是优雅的游泳者,但是在陆地上却是相当笨拙的,达尔文访问该岛时对它们的怪异的长相尤为反感。

  有时候,我们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滩上会发现奇怪的“黑色熔岩”,可长达2到3英尺,这些就是笨拙的鬣蜥,他们的皮肤和黑色岩石一样黑,并喜欢在海岸岩石群中穿梭,并寻找海洋中的猎物。因此,我们将其称为“黑暗的小鬼”,只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达尔文抵达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对岛上多数独特物种进行研究观察,形成了进化论的初始构思。

  现年62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摄影师霍华德·霍尔(Howard Hall)通过潜水摄像机拍摄到一幕令人惊奇的景象,鬣蜥正潜伏在浅水海底中,它们也可以藻类为食并在每天在浅滩呆上数个小时。霍华德·霍尔对这张照片的效果感到非常满意。(Everett)

  相关阅读

  蜥蜴紧要猫舌不放松 自食恶果成为"盘中餐"(图)

  罕见史前海生物化石 体长近三米形似大蜥蜴(图)

  热情猫咪与冷血蜥蜴同居 两小无猜相亲相爱(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承认,其中一些“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

  这八大未解之谜涵盖范围很广,从未被鉴定过的神秘暗物质到恒星爆炸的真相。根据享誉世界的《科学》杂志的表述,这八大宇宙未解之谜都是由顶尖的科学家从他们所钻研的领域中归纳出来的,科学家们甚至还分别为自己所提的谜团撰写了论文进行阐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希蒙·怀特表示:“部分谜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解决它们的线索。”来自《科学》杂志的罗伯特·孔茨称:“通过天文观测,每个未解之谜都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然而,另外一些科学精英认为,其中一些谜题不太可能会被解开。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关于暗物质,科学家们坦言,这个谜团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

  《科学》杂志盘点的八大宇宙未解之谜分别是:

  1、暗能量,构成现存宇宙的73%但从未被观察到或测量过。暗能量的存在是“应需而生”的,它能平衡关于宇宙的数学公式,但可能永远不会被观测到;

  2、暗物质,与暗能量紧密相关,被描述为将宇宙万物粘合在一起的“胶水”。为《科学》杂志撰写相关论文的阿德里安·丘认为,与暗能量不同,科学家们很可能有朝一日能切实观测到这种物质;

  3、重子哪里去了?重子是一种能构成特殊物质的颗粒,但出于某些原因,当研究人员把暗能量、暗物质相加并把其它归于重子时,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竟不是100%;

  4、为什么恒星会爆炸?人们已经对有关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形成的许多过程有了初步认知,但科学家们承认,他们仍不能完全理解当一个恒星爆炸时其内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只知道爆炸后会形成超新星;

  5、是什么使宇宙再电离?自宇宙大爆炸后数十万年,电子被从原子上剥离,但目前尚不知这是为什么;

  6、各种能量充沛的宇宙射线的源头是什么?尽管地球的大气层能帮助我们抵挡住大多数宇宙射线,但我们每天仍会受到这些射线的“轰击”,科学家们至今无法就这些射线的源头达成共识;

  7、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如此独特?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按照逻辑逐步形成的,还是误打误撞罢了?没人真正知晓;

  8、为什么日冕那么热?专研太阳的科学家们始终想不明白。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部分,但其温度之高仍超乎想象。距离我们最近的这颗恒星所拥有的这层奇怪“分层”仍旧是个谜。

  相关阅读

  石轮怪圈现身中东荒野 究竟寓藏何未解之谜(图)

  戒指星系藏多少未解之谜 它能通往另一个宇宙?

  番茄酱为何不易倒出 生活琐碎小事竟是未解之谜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以色列科学家研制出一款山寨大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4日消息,对于非专业人士,这款由以色列科学家研发的大麻看起来就和真的一模一样。不仅外观,包括气味、口感都和普通大麻一模一样。但只有一个关键性的不同——它没有成瘾性。同时,它也不会带来一般毒品的副作用,因为不会讯速引起毒瘾。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这款新品种大麻与原先的品种有很多共同点,但不包括由四氢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带来的不良反应。研发这款新品种的Tikkun Olam公司,一直致力于排除四氢大麻酚的不良作用。相反,他们增加了另一种成分——大麻二酚的作用,该物质在药物实验中证实能缓解一些精神疾病。

  Tikkun Olam公司研发团队的负责人Tzahi Klein告诉《以色列时报》的Maariv说,他们研发的新品种与原来的几乎完全相同。“它们有相同的气味、外观、口感,但使用者熟悉的麻醉作用消失了。”许多尝试新品种大麻的病人都回来称:“你戏弄了我!”因为他们认为拿到的是安慰剂。

  然而,改良版的大麻也不可能改变英国法律。英国法律规定大麻为B类毒品,意味着持有大麻是非法的,将被逮捕。尽管如此,大麻仍是英国使用最广泛的违禁药品。药品慈善机构Frank称尽管大麻的使用率已经降低,2010年11月仍有1/6的年轻人曾吸食过大麻。

  许多受疾病折磨的病人都提到吸食大麻的一个积极的副作用——缓解疼痛。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止痛的好处只是短期的。尽管早期的短期研究显示其积极作用,研究者们发现,患者服用含有四氢大麻酚(大麻主要活性成分)的胶囊并不比服用安慰剂更有效。

  而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药科和牙科半岛学院的研究更是提供了爆炸性的消息,大麻有望为多种硬化症(一种神经衰弱症)患者带来长期的积极治疗作用。(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研究获新方法治疗疼痛 作用竟于"大麻"原理相同

  科学家发现人体大麻类物质 导致对垃圾食品热爱

  华人科研团队破解大麻毒性及药用 成功"去瘾留药"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西班牙《侃报》3日报道,为减少艾滋病等病毒的传播,荷兰计划在2050年前推出“机器人妓女”项目。

  报道称,荷兰科学家伊恩·约曼在新西兰一个科学研讨会上发表一篇“用机器妓女取代真人”的学术报告,引起许多科学家的广泛兴趣。

  约曼介绍说,开发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意义是减少人类在性交易中产生的病变。现在,各类性病毒不断滋生,让医生和科学家对此感到力不从心。而使用“机器人妓女”可以大大减少新病毒的产生和传播。

  约曼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加紧开发这个大胆又创新的项目,许多难题已被攻破。开发的项目不仅仅限于“妓女”,也有“男妓”,至于是否开发“童妓”产品,还需经国会讨论后再定。

  报道称,“机器人妓女”一旦问世,荷兰人将改变“卖淫”这一古老交易的性质。据了解,一个“机器人妓女”的造价约7000欧元左右。(王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