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皮纹病患者天生没有指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把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20世纪30年代臭名昭著的劫匪约翰-狄林杰为了不让警方发现犯罪现场的指纹与他的指纹一样,不惜忍受巨大的痛苦,利用硫酸把指纹烧掉。但是对我们来说,没有指纹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会在边界控制和证明身份时造成很多麻烦。科学家目前已经确定可以导致一些人天生没有指纹的基因。

  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纹病(adermatoglyphia)或者“入境延期病(Immigration Delay Disease)”,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天生手指肚上没有指纹。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艾里-斯普雷彻教授获得的最新发现显示,一种基因突变造成这种与众不同的病变。一名瑞士女性试图穿越边境,进入美国,边境控制人员需要收集她的指纹。然而当这位女子告诉他们,她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她根本没有指纹时,这些官员感到非常迷惑。这也促使医学界开始注意皮纹病。

  研究人员对这位女性以及她的另外9名没有指纹的家庭成员进行遗传分析。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将存在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与没有这种情况的人的基因进行比对,确定基因变异到底发生在哪里。他们发现,SMARCAD1突变影响了指纹的形成。研究发现,没有指纹的人拥有的与皮肤发育有关的这种基因更少。现在科学家将能进一步研究这种基因是如何调控指纹的发展的。

  与DNA一样,每个人的指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例外,因此它们也成为破案和国际旅行管理等的重要鉴定工具。它们之所以会被当作确定身份的工具,是因为它们在受精24周后就会发育健全,而且整个一生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目前全球仅有4个记录在案的家庭存在这种情况。斯普雷彻表示,不仅手指上长有带图案的皮肤,手掌、脚趾和足底也长着被称作皮纹的纹路。然而他说:“胚胎发育阶段导致指纹形成和拥有不同图案的因素目前大部分还不得而知。”

  除了缺少指纹外,这种情况还导致汗腺减少。指纹异常可能也是出现更严重的疾病的一种预警信号。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人类基因学期刊》上。2009年,一名中国女性通过整形手术改变她的指纹,想利用这种方法非法进入日本。东京警方表示,以前因签证过期被驱逐出日本的林荣(Lin Rong)花了1.5万美元在中国做了这项整形手术。警方认为,这种欺骗行为可能普遍存在,因为中国经纪人进行了大量指纹修改手术。这项手术涉及到摘除拇指和食指上的指纹,然后把它们嫁接到另一只手的手指上。(秋凌)

相关阅读

  探秘撒哈拉中最关键的物种 它们的指纹独一无二

  秦始皇祖坟被盗案调查 盗墓者表现专业未留指纹

  指纹鉴定犯罪有误差 人为因素可能造成判断错误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医学研究所的宇瓦尔-道尔教授与耶路撒冷哈达萨医学中心和罗彻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促使β细胞再生的生物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出治疗Ⅰ型糖尿病的药物。

  实验中,研究人员摧毁了成年实验鼠80%的胰岛素生产细胞,使之呈现出糖尿病症状。与对照组实验鼠比较显示,患糖尿病实验鼠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并产生出大量新的β细胞,表明葡萄糖水平与β细胞再生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中一种可感应葡萄糖水平的酶——葡萄糖激酶在触发β细胞再生中有重要作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增加时,它会告诉β细胞进行更新。研究显示,β细胞对葡萄糖感应能力很强,当探测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时,会发出信号启动β细胞再生程序。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β细胞再生与葡萄糖激酶水平的关系,据此人们或许可以开发出对葡萄糖激酶进行调节的新药,或诱导β细胞再生的其他途径和方法。

  Ⅰ型糖尿病是因异常免疫反应杀死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如果缺乏胰岛素,人体将无法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故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每日注射补充胰岛素,否则葡萄糖在血液中积累可导致多种严重后果。这一突破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海豚品种

  科学网(kexue.com)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保护,自然环境的逐渐好转,现在一些奇迹也出现了。曾经被视为灭绝物种的动物们,开始被人类发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附近,此前人们知道这里有两类海豚。现在又有了新发现。这是第三个海豚品种,其实他可能1800年左右就被发现了,当时的澳大利亚土著给他们起名为Burrunan,大概意思是海中的大鱼,甚至还有它们的化石,不过大多数人以为它们灭绝了,不过现在可能又出现了,它们近日被科学家们发现。

  科学家在邻近澳大利亚首都墨尔本的菲利普湾发现了将近100只疑似Burrunan海豚,而在距离这里上百英里的吉普斯岛也发现了50只左右的Burrunan海豚。大家都知道,长久以来海豚种群有很多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海域,起初科学家们也觉得这些海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而通过DNA检测,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这些海豚同普通的宽吻海豚,或者太平洋宽吻海豚不同,是完全独立的种群。来自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的生物学家凯特表示:“结果非常令人惊讶,我们开始甚至以为检测系统出现了错误,不过在经过精确的分析后我们发现,这些海豚是全新的物种。我们比对了其它两种宽吻海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联系,DNA排序使我们获得了新东西。”

  对于新海豚的外形,凯特也发现不同:“与其它海豚相比,它的背鳍更加弯曲,而嘴部看上去也有些不一样,颜色更独一无二的。”科学小组还研究了博物馆中的Burrunan海豚头骨,它是上世纪被发现的化石,现在科学家们分析出它与其它两种海豚的物种差异。

  其实就澳大利亚东南部海豚新物种这个问题,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探讨,只不过当时没有很确凿的证据。

  事实上1915年科学家就捕获过Burrunan海豚,不过之后就没有了发现,以后发现的海豚都与Burrunan海豚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因为这种Burrunan海豚比较稀少,澳大利亚政府已经将它们列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说起澳大利亚的海豚,最近可谓是出奇的传奇,前不久还有一则澳大利亚海豚利用工具的新闻,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美研究人与海豚互通语言 为与外星人对话打基础

  使用工具不再是人类专利 海豚捕鱼叼海螺当工具

  组图-十种外表靓丽笨拙的杀手 温柔海豚亦凶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恐龙化石上的脚印

  科学网(kexue.com)讯 发现恐龙化石可以说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要是在恐龙化石上发现人的足迹呢?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其实这具化石早在多年前就出土了,可现在很多科学家们又有了新发现,在恐龙骨架化石的旁边,竟然发现了一个人的足迹。这也令科学家们对这具化石的真假产生了怀疑。

  当时这可以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发现,来自波兰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这个保存完美的恐龙骨架,专家预测它距今8千万年,1965年在蒙古被发现,它是一具原角龙化石。现在它被展出在波兰的博物馆中,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化石可以说是一具镶在岩石里的完美的艺术品,而现在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里有一个人的脚印,令科学家们大事所谓

  来自波兰科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准备研究这个非凡的偶然发现。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费尔曼博士也加入了研究,他甚至把这个称作惊天发现,肮脏的发现。他表示说:“这个最后的足迹或许是动物留下的,像人的脚印罢了,动物某个地方的肌肉给当时的土地一些压力,形成了某种痕迹。或者这就是假的化石,人为作品,他们不下心留下了痕迹,我们希望很快的弄清楚。”

  随后费尔曼还解释道:“世界各地发现了数百万的化石,这样的化石还是首次发现,这应该可以给其他古生物学家们一些警告。不幸的事,他们经常丢弃化石周围的岩石,从而少了更多的发现。”

  曼宁博士也表示:“这个所有人都提了个醒,在未来挖掘的时候人们应该更加关注,注意细节。”

  延展阅读

  原角龙,是种角龙下目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坎潘阶的蒙古。原角龙属于原角龙科,原角龙科是一群早期角龙类。不像晚期的角龙类恐龙,原角龙缺乏发展良好的角状物,且拥有一些原始特征。

  原角龙的脑袋和躯干都很大。它的喙长得像鸟的一样,嘴的前部没有牙,但在嘴里两侧长着牙。原角龙的  打斗中的原角龙与迅猛龙

  头上长着个褶边一样的装饰,雄性的比雌性的大些。原角龙是群居生活。它们把小恐龙生在自己的窝里。原角龙的脑袋中等大小,所以它们比较聪明。它们走路用四只脚,走得比较慢。 原角龙外形和著名的三角龙极为相似,但是体形较小,而且头上也没有长角,在我国内蒙古地区曾发现大量原角恐龙的骨骼、巢穴、蛋及小恐龙的化石,因而轰动全世界。原角龙的蛋是世界最早发现的恐龙蛋,此一发现,使原角龙在恐龙界的名气不亚于巨大的雷龙、暴龙。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五岁女孩挖出生物化石 古老物种源自侏罗纪时代

  珊瑚化石隐藏史前信息 末来次间冰期或提前到来

  巴西发现新物种化石 其貌不扬物种竟是恐龙杀手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揭开了月球山脉形成之谜,由一个大型天体撞击所致科学家揭开了月球山脉形成之谜,由一个大型天体撞击所致
几十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最后孕育出月球几十亿年前,一颗行星撞击地球,最后孕育出月球

  北京时间9月7日消息,月球近侧较为平坦,远侧则多山,科学家长久以来便对两侧的地形差异感到困惑。美国天文学家现在认为,月球曾遭到一个巨大天体——也就是地球的另一颗较小卫星——撞击,在月表上形成巨大的山峰,同时让一侧的月壳增厚了数十公里。

  这一理论源自于另一个理论,即月球由一颗体积与火星相当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形成。撞击论刊登在《自然》杂志上。据信,这种撞击形成了一个二次天体,最终坠落月球。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地球与行星学教授埃里克-阿斯帕表示:“我们的模型与孕育月球的巨大撞击模型相符合,后者指出除了形成月球外,应该还有一个巨大碎片留在地球轨道。根据我们对这种系统的动力学稳定性、月球冷却时间以及月球岩石年龄的了解,这一理论是成立的。”

  最近,科学家对月球的年龄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实际年龄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年轻。地球与一颗行星撞击时产生巨大能量,将大量熔化的物质喷向太空并最终形成月球。随着月球冷却,这种岩浆凝固成不同的矿物成分。对月球岩石样本进行的仔细分析发现,它们来自于最初的岩浆。科学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月球的年龄估计为43.6亿岁。

  根据这一月球形成理论,含铁斜长岩是月壳中年代最为悠久的岩石,但科学家一直很难确定这种岩石的年代。由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拉尔斯-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新技术测定一块月球含铁斜长岩样本的年龄。这些含铁斜长岩保存在美国宇航局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研究小组分析了铅和钕的同位素,最后将含铁斜长岩的年代追溯到43.6亿年前。这一年龄比此前认为的月球年龄年轻许多。科学家此前认为月球的年代与太阳系一样久远,形成于45.68亿年前。新测定的最古老月壳年龄与在西澳大利亚发现的锆石(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石)年代相当,说明最古老的地壳与月壳形成时间大致相当,也就是在发生巨大撞击后不久。(孝文)

  相关阅读

  世界末日的传说 天文学家详解析小行星撞击地球 

  揭秘小行星撞击木星 碰撞形成太平洋大小"伤疤" 

  木星经常遭遇小行星撞击 表面频现明亮火球(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埃伯斯沃德陨坑位于图片右侧,火星远古时期这里曾是充满水的湖泊,图片左侧是霍顿陨坑,是后期陨石碰撞火星形成的

有被雨水冲刷痕迹

  据国外媒体报道,9月2日,科学家宣布,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卫星环绕火星运行时发现火星表面巨大陨坑曾是充满水的湖泊。

  最新发现显示火星远古时期曾存在三角洲地形,水流冲刷形成典型的扇状沉积层。科学家称,目前这个65公里(40英里)直径的陨坑非常干旱,却是证实火星潮湿远古时期的一个有力证据。

  该是由欧洲宇航局“火星快车号”卫星探测发现的,自2003年以来它就环绕火星运行。这处三角洲地形位于火星南部高原地区的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右侧埃伯斯沃德陨坑颇似一个半圆凹痕。科学家认为这处陨坑可能形成于37亿年前,是由一颗小行星碰撞火星形成的。

  仅是陨坑右侧处于完整状态,其余部分被较大的霍顿陨坑覆盖,霍顿陨坑是后期太空陨星碰撞形成的,溅起的物质掩埋了部分埃伯斯沃德陨坑。在图片中,霍顿陨坑是左侧最清晰的陨坑。

  埃伯斯沃德陨坑保存较为完整,然而从图片上可清晰地看到115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地区,在这处陨坑的顶部有稀薄曲线河道,这应当是水流冲积形成的。

  总而言之,这处三角洲呈现了历史上曾有湖泊注满陨坑的迹象,为证实火星表面曾流动液态水提供了有利证据。

  据悉,埃伯斯沃德陨坑和霍顿陨坑最初都被作为美国宇航局下一代火星漫游勘测器“好奇号”的候选着陆地点。这颗勘测器计划于11月份发射,将寻找火星历史适宜生命存活的证据。最终,经评审以上两个陨坑落榜,而选定盖勒陨坑作为“好奇号”着陆地点,这里拥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潜在的历史水资源迹象。(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火星有水又出新证据 亿万年前这里也有汪洋大海

  科学家推测火星早期存在海洋 各种疑问迎刃而解

  手提箱核电站小巧方便 为月球火星定居做好准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猛犸象

  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这些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从而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和客座研究员王晓鸣为首的中外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据介绍,以猛犸象和披毛犀为代表的冰期动物群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动物通常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型巨大,身披长毛,并具有能刮雪的身体构造。它们被推断可能起源于高纬度的北极圈地区,但一直没有可信的证据。

  邓涛介绍说,披毛犀在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此前的化石记录已显示披毛犀起源自亚洲,但其早期的祖先遗存仍然模糊不清。在札达盆地发现的新种西藏披毛犀生存时代为37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记录。研究发现,随着冰期在280万年前开始显现,西藏披毛犀离开高原地带,经过一些中间阶段,最后来到欧亚大陆北部的低海拔高纬度地区,最后演化为冰期动物之一。

  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披毛犀并非是唯一一种起源自青藏高原的冰期动物。札达动物群的其他成员以及在青藏高原其他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已经显示,独特的青藏动物群可以追溯到晚中新世时期,如岩羊的祖先也出现在札达盆地,在随后的冰期里扩散到亚洲北部,与披毛犀的演化历史非常相似。

  冬季严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为冰期动物群的‘训练基地’,使它们形成对冰期气候的预适应,此后成功地扩展到欧亚大陆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带。这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邓涛说。

  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束红色激光束穿透云室里的云团粒子一束红色激光束穿透云室里的云团粒子
科学家表示,有一天他们将能控制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科学家表示,有一天他们将能控制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

  北京时间9月1日消息,英国人对天气特别痴迷,尤其是雨云。现在科学家打算利用强大的激光实现他们的降雨愿望。瑞士的研究人员已经利用激光在空中生成了水滴。

  这项名叫激光辅助冷凝水的技术,有一天将会揭开天气循环的秘密,并能让人类自己决定在哪里降雨,以及何时降雨。虽然“人工降雨”早就有之,但是人们认为它不是一种创造雨云的安全方法,因为它需要向大气里播撒干冰和碘化银等微粒。也就是说,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形成降雨,但是人工播撒的化学物质经常会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破坏。

  然而这种新型激光技术与此不同,因为它是利用固有的湿度水平和大气条件创造液滴。日内瓦大学的物理学家杰罗姆-卡斯帕瑞安说:“激光能够持续发射,而且针对性很强,也不用把大量碘化银播撒到大气里。另外,你还能随意开、关激光,更便于评估它是否有效。当中国人把碘化银发射到空中时,并不清楚会不会降雨。”

  研究人员制成这种巨大的移动式激光器后,在日内瓦湖附近的罗纳河岸上展示了该技术。经过133小时的发射强激光束后,空中形成硝酸粒子,这些粒子会把水分子凝聚在一起,形成雨滴。虽然这次努力并未形成降雨,但是科学家仍对其保持乐观态度,认为他们很快就能操控天气情况,甚至阻止阵雨发生。

  卡斯帕瑞安说:“也许有一天该技术将会成为一种用来削弱季风雨,减少特定地区的洪灾发生的方法。”改变和控制天气情况的想法由来已久。1946年,文森特-舍费尔提出人工降雨的念头,至今我们仍在沿用这种方法。他试验通过干冰创造一个结冰环境,产生超冷的水晶体。中国政府控制着全球最大的人工降雨系统,它在干旱地区,甚至是首都北京进行人工降雨。(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们发现,珊瑚等生物具有天然的防晒能力。资料图片
科学家们发现,珊瑚等生物具有天然的防晒能力。资料图片

如果这种天然的防晒药片投入使用,将意味着防晒乳霜可能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资料图片)
如果这种天然的防晒药片投入使用,将意味着防晒乳霜可能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资料图片)

  喜欢亲近阳光却厌倦了反复涂抹防晒霜的日子吗?不用着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可以通过吞噬一个药片达到持续防晒数周的效果。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31日报道,英国科学家正试图从浅海珊瑚中提取一种具有防晒功能的复合氨基酸,并制成防晒药品,帮助人们轻轻松松实现从内到外的防晒效果。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就已经通过对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研究发现,生活在潜海水域的海洋生物具有天然的抵御紫外线侵害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来源于寄生在珊瑚礁上的水草产生的一种复合物。

  参与研究的保罗?朗博士介绍说:“我们认为,这些水草自身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防晒复合氨基酸,并通过某些渠道传播给珊瑚礁,从而对二者都起到很好的防晒保护效果。”

  有趣的是,以水草和珊瑚礁为食的鱼类也会通过日常的吞食和代谢获得相应的防晒能力。这说明,这种防晒复合氨基酸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其他生物,并在这些生物的体内,尤其是皮肤和眼睛上,产生很好的防晒效果。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人类在服用了含有防晒复合氨基酸的药片后,复合物可以在皮肤和眼睛上形成天然的"防晒屏障",效果可持续数周之久。”

  不过,科学家们也指出,一旦服用了这种药片,日光浴爱好者就不能在阳光下晒出健康的肤色了;如果追求古铜色的肌肤,则只能通过人工手段获得了。

  该研究由英国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协会资助,药片将进行至少5年左右的人体试验和毒理学实验才能够投入市场。预计药品的定价不会太高,走的是“亲民路线”,这意味着防晒乳霜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被淘汰。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火星曾经可能也有大海

  科学网(kexue.com)讯 日前,科学家们有了关于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新发现。早期火星可能被寒冷的冰川覆盖,而当时火星的环境或许同现在我们地球上的格陵兰岛或者挪威很相似。

  科学家同样也认为,这些海洋的存在可以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火星上含有一种名为硅酸盐的矿物质。此前这里可能是汪洋大海而现在成为了盆地,所以遗留下不少这样的矿物质。

  科学家们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判断出在40亿年前火星中部同两极的温差极大。所以火星北部盆地的海洋达到冰点,就像我们地球的北极一样,从而成为冰川。科学家也证实这里不仅含有矿物质更有液态水。

  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博士阿尔贝托说:“我们的结论是当时火星从赤道温度开始变化,早期火星的两极温度很低,由于没有地球赤道到南北极的海洋,导致火星整体的温度是温暖的赤道地区和冰川极地地区。如果早期的火星北部??海洋的存在,它是非常冷的。”

  目前科学家还不敢确定这里是不是曾经的海洋,不过存在水确实进一步得到了证实。火星表面陨石坑边缘暴露出的细长条状暗纹可能是地下流出的咸水。这种奇怪的暗色条纹每年的冬季就会消失,而春季又再度出现。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在火星南半球多个陨石坑陡峭的边缘都拍摄到了这种条纹现象。

  科学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暗色条纹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水流已经暴露出地面,也有可能水流仍然埋在地表之下,但是它们影响了地表,使之看起来呈现暗色。水中的盐分降低了水的凝结温度。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中纬度地区。尽管火星温度很低,但是季节性的咸水是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手提箱核电站小巧方便 为月球火星定居做好准备

  美改造生命体呼吸二氧化碳 移民火星非白日做梦

  太空舱模拟测试四百余天 中国宇航员"火星"探测

  火星存水有新发现 "暗纹"或是首个直接证据(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9 页,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