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艾琳来袭

  近日,飓风艾琳登陆美国东部沿海,其造成的损失比过去数十年来任何一场风暴都要严重。这不仅让人们再次令人质疑,飓风是否正因为地球的气候变暖而日趋恶化。

  科学家们仍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不过他们中很多人都相信随着地球气候的逐渐变暖,飓风也将变得更加猛烈,而艾琳飓风只不过是未来更大飓风的先兆而已。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上飓风的数量就在不断的增加,但这一现象是否和人类的行为有关,科学家目前尚无定论。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专家克里·伊曼纽尔(Kerry Emanuel)称,“从长期来看,我认为大西洋飓风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现有的证据也非常具有说服力。不过我的同事并不赞同这一点。”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的研究员托马斯·K·克鲁森(Thomas R. Knutson)就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还太短,并不能确定飓风和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而且早期的统计数据也不够可靠,因此无法得出有关飓风长期发展趋势的结论。他还表示,伊曼纽尔的观点不够成熟,研究人员需要找出大量的证据才可以证明人类行为和飓风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

  此外,两大阵营的分歧还在于,一些偏远热带地区的气候变暖是否会对大西洋上的飓风产生影响。飓风是大气中的热量四处移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海面上的高温会孕育成飓风,随着它的移动,其强度也不断在增加。这也是艾琳飓风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年8月份以来,大西洋上空的气温长期处于平均水平以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球海平面上的温度一直在升高,科学家认为这和温室效应有关。两大阵营都考虑到了海面温度逐渐升高这一因素,但是地球上一些偏远地区气温的升高到底会对飓风的形成产生何种影响,关于这一点目前也没有定论。

  不过,两大派的科学家都在未来飓风的强度会增加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他们并没有信心对飓风增强的幅度做出预估。由克鲁森负责的一个研究团队认为,在整个21世纪,强烈飓风的数量每年都会增加一倍,不过那些地方会遭受袭击是无法预测的。

  除此之外,地球上大气中的温度也在升高,进而使得冰川融化,这也是导致海面上升的几个主要因素之一。海平面的上升反过来又让海岸线在面临飓风袭击的时候变得更加脆弱。近几十年来,飓风造成的损失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这主要是沿海的过度开发使得海岸线变得更加脆弱。

  在5年前,伊曼纽尔和克鲁森以及其他八位同事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他们要求美国政府要正确面对飓风这一问题,并对沿海开发的相关政策进行重新评估,不过迄今为止仍未收到回应。

  他们在这份声明还写道,“我们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关于当前气候变化和飓风形成上存在的分歧最终一定会得到解决,对此我们很乐观。不过,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对沿海海岸线的问题进行时刻和持久的关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

  北京时间8月31日消息,科学家认为,火星史的早期阶段,这颗红色行星的北部低地可能覆盖着四周冰川环绕的海洋。据一项研究说,这里的海岸线可能类似于格陵兰或挪威的海岸线。

  科学家认为,海洋的存在有助于解释这一地区为什么没有矿物质页硅酸盐。而且它还说明了这个海洋盆地周围为什么会出现像是由大型冰川引起的特殊地形特征。这些包括冰川输送的沉积物——冰碛和“侵蚀”地形。电脑模拟显示,40亿年前火星上的中纬度地区和更加寒冷的极区之间存在巨大的温差。因此,位于北部低地的海洋几乎都会冻结成冰。海洋周围的冰墙能够避免页硅酸盐沉积物被从赤道丘陵地带输送到这里。这种矿物质与液态水有关。由于火星北部低地不存在这种物质,科学家此前一直怀疑那里存在海洋的推测是错误的。

  研究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宇航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艾伯托-法瑞博士说:“我们断定,由于缺少像地球上的赤道-极地洋流,早期阶段的火星无法把热量从赤道传输到极地,这导致两个半球的气温均产生巨大差异,中纬度和赤道地区的温度更高,而极区则是终年冰封。因此,如果早期阶段的火星北部地区确实存在海洋,它的温度一定会很低。围绕在北部海洋周围的冰川将会阻止水流把页硅酸盐丰富的矿物质从丘陵地带输送到北部低地。”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饮食搭配很重要

  科学网(kexue.com)讯 相信许多人都盼望着长身不老,可目前生老病死谁都无法避免。皮肤是人类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准。不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神话真的会出现。近日,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就公布了他们发明的一种能使人“返老还童”的神奇药剂,“长生不老”或许在未来的某天不再是梦。

  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一种名为黄芪的中草药中发现了一种珍贵的混合物,在将该混合物进行提炼后就得到了名为“TA-65”的神奇营养补充剂。之所以称它神奇,是因为它可以激活一种名为“瑞粒酶”的酶,而这种酶能够对染色体终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也就会间接保护细胞。在去年,该研究小组曾在老鼠身上进行了“TA-65”的一次试验,通过在老鼠体内注射“TA-65”后发现,老鼠的染色体终端不仅延长了,而且免疫系统也有了恢复,甚至连骨骼的密度都提高了。这就意味着若人类注射了这种“TA-65”营养补充剂,就会延长染色体终端,重新“复活”细胞的功能和特征,皮肤可以从松弛褶皱,自然恢复到年轻时的紧致美丽。

  “TA-65”为人类带来的不仅是美丽,更是健康。据一份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报告表示,人类老化的速度与平时的生活方式和遗传基因有着很大关系,那些有着稍短染色体终端的人们患得心脏病的风险是带有长染色特终端人群的三倍。而“TA-65”的存在将会让人类的每颗细胞都活跃起来。

  其实不光是在美国,最近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科学家用40年的时间研制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抑制氧对人体的有害影响。人体中的氧有99%的可能变成无害的水,还有1%的可能变成超氧化物并转化为有毒物质。抗氧化剂会阻止氧向有害物转化,从而降低年龄增长对人体细胞产生的影响,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科学家称,这种抗氧化剂不仅可以极大地延长人的寿命,还能使人一直保持年轻、健康的状态。目前这种“长生不老药”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成功,使小鼠的寿命延长了若干年。研究人员准备下一步对“长生不老药”进行人体实验,并在2012年前将其投入市场,届时人们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够消除年龄带来的诸多健康问题。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表示,与其说药物治疗,那还不如食物还得方便而且可靠。那就得在30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在饮食习惯上有所调整——避免食用谷物和乳制品,多吃蔬菜、水果、海鲜及坚果类食品。这种饮食习惯类似石器时代人类祖先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在30岁之后坚持得很好,甚至可以帮人类更早地进入停止衰老的“无恙阶段”。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长生不老或将成为现实 合理饮食如食用"人参果"

  八大科学谜团研究情况 纳米科技或造"长生不老"

  为求长生不老 南非夫妇杀害5孩童炼制仙丹(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能把牙齿刷出来的牙膏和牙刷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说起牙病的痛苦和牙钻的恐怖,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牙膏,长期使用可有“补牙”的功效,有望使牙钻成为历史。

  当细菌溶解了牙齿表面的珐琅质后,蛀牙就很容易产生。传统的治疗方式是,当龋洞大到一定程度,牙医用钻头去掉已经被腐蚀的部分,然后填上树脂、金属或者其它材料。英国利兹大学口腔学院的科研人员则发明了新的疗法,可以逆转牙齿被腐蚀的过程,使得牙齿自行再生。

  这项新发明就是一种氨基酸牙膏,它内含一种复合纤维材料。当作用于龋齿时,这种牙膏会形成胶粘性支架,吸引钙质沉淀,使龋齿自行弥合。

  科学家已经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据称这种牙膏针对牙齿蛀斑是有效的。单纯依靠牙膏就能“吃嘛嘛儿香,身体倍儿棒”的时代有望到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亚马孙河

  据新华社巴西利亚8月25日电 (记者刘彤) 巴西亚马孙地区实际上存在两条大河:除了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外,还有一条规模与之相当的河流,只不过它流淌于2000米至4000米的地下。

  巴西科学家经过10多年研究取得的这项成果是巴西国家测绘局在刚刚闭幕的第12届国际地球物理会议上公布的。由于它是巴西国家测绘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瓦利娅·哈姆扎所率领的研究团队获得的成果,因而这条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地下的暗河被命名为哈姆扎河。

  巴西石油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亚马孙地区打了数百口探井,科学家是在观测这些探井下部的温度时发现了地下暗河的踪迹。他们确定在地下2000至4000米的沉积岩底层,存在着一条流量巨大的暗河,而且它流经的范围十分广大,流域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

  哈姆扎河有许多方面与亚马孙河类似。它也是发源于安第斯山脉,先是沿垂直方向下流,然后再沿水平方向向东北流淌,与亚马孙河的流向几乎一致,最后在距海岸200公里处注入大西洋。

  科学家指出,哈姆扎河也有与亚马孙河不一样的地方。如亚马孙河的宽度为1公里至100公里,而哈姆扎河的宽度却在200公里至400公里之间。此外,根据不同的水文条件,亚马孙河的流速在每秒0.1米至2米之间,但哈姆扎河的流速却仅有每年10米至100米。

  巴西科学家表示,哈姆扎河拥有极为丰富的高品质淡水,这构成了巴西的又一宝贵资源。暗河的发现也为一些自然现象找到了解释依据。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制成了首幅全面反映南极洲冰层流动方向和速度分布情况的数字地图  
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制成了首幅全面反映南极洲冰层流动方向和速度分布情况的数字地图

  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制成了首幅全面反映南极洲冰层流动方向和速度分布情况的数字地图。这张地图上记录了大量巨大的冰川和冰河从内陆向南极洲海边的移动情况,为日后进行气候转变对海平面影响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这一小组借助日本,加拿大和欧洲获取的卫星数据制作成了这张地图。

  埃里克·里格诺特(Eric Rignot)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说:“这就像是首次目睹全球洋流分布图。这对于冰川学研究者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里格诺特是这份发表在在线版《科学快报》杂志上的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说:“我们见到了从南极大陆核心地带往外流动的冰川流,而这是之前从未被描述过的。”

  为了制作这张精细的地图,里格诺特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杰里米·米格诺特(Jeremie Mouginot)以及伯纳德·谢赫尔(Bernd Scheuchl)调用了海量的卫星数据,分析了数十亿个数据点,并进行云量覆盖,太阳反光和阴影等误差修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强力技术支持下,经过艰难工作,小组终于成功地将海量数据整合在了一起,其中包括了此前严重缺乏数据的南极大陆东部地区,全图一共涵盖了整个南极大陆77%的面积。

  就像是一个玩拼版游戏的孩子,科学家们在此之前对于南极的融冰和冰川运移情况仅有局部的认识,而当他们最终拼接完成后退后一步,首次从宏观上查看整个大陆的情况时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立刻发现了一道此前从未被注意到过的巨大分水岭,它将面积达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一分为二,成为东西两大区域。小组还发现有不知名的巨大冰川以每年800英尺(244米)的速度跨过广袤的南极大陆进入大海,这样的速度是不符合现有的冰雪运移模型的。

  宇航局冰冻圈研究项目科学家托马斯·魏格纳(Thomas Wagner)说:“这张地图上显示了一些完全新颖的现象,比如巨大的冰雪会沿着坡度从大陆内部逐渐向海洋运移。这些信息对于预测未来的海平面上升是极其关键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对发生在沿岸的冰雪消退视而不见,那么它将打开一扇危险的大门,大量的内陆冰川将向海洋发生运移。”

  这一研究工作是根据国际极地年(IPY,2007-2008)的规划进行的。国际极地年太空研究任务组的合作方都参与了这一项目,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加拿大航天局(C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费尔班克斯阿拉斯加卫星地面站等机构。

  该图像系采用多种技术在美国宇航局,加拿大航天局和欧空局现有局地图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更新并整合而成。加拿大航天局的伊芙·克里维尔(Yves Crevier)说:“据我所知,这是全球各民用航天机构首次联合起来进行如此海量数据的处理整合工作。这对于评估极地地区发生变化的规模和速率都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壁虎强大的攀爬能力

  据国外媒体报道,壁虎能够毫不费力地攀爬在墙壁上,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神奇的攀爬能力与壁虎足垫上的角质毛发有关。而目前美国阿克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壁虎攀爬墙壁的能力并非完全与角质相关,而是壁虎足迹中的磷脂质液体起到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是由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研究人员完成的,目前该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上,文章标题为:《使用表面-感光光谱学探测到壁虎足迹中磷脂质和基质接触界面的直接证据》。

  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阿利-德赫诺瓦利(Ali Dhinojwala)称,研究分析显示接近无形的壁虎足迹中存在着磷脂质,此前科学家并未意识到这种物质对于壁虎的粘性足垫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这一缺少环节有助于更好理解壁超疏水、自清洁的液态粘附性和壁虎足部释放物质之间的关系。

  德赫诺瓦利是从事壁虎粘性特征研究的先驱者,他指出壁虎足迹中残留的液体对于科学家研制可数千次使用的人造粘合剂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这种物质可应用于攀爬墙壁的机器人、微电子技术、粘胶带和生物粘附物等。(悠悠/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海豚使用海螺

成功捕获食物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与动物的本质却别就是人会使用工具。目前世界上除了人意外,第二聪明的动物是什么呢?海豚。现在的海豚竟然也会使用工具了。

  日前在澳大利亚海域,人们惊奇的发现聪明的海豚在使用海螺作为陷阱来捕捉美味的鱼类。它们用海螺来找到那些藏在淤泥里面的鱼,这可谓是惊奇的发现,动物竟然也可以如此自如的使用工具。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表示:“使用海螺的壳来不是在操作室是很困难的,需要很高的技巧和用法。”其实在澳大利亚的鲨鱼湾科学家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神奇的海豚,最近4个月以来,这已经是第六次了,首次发现海豚可以使用工具还是早在1996年。科学家也是在海豚出没频繁的海域不断探索,希望可以近距离观看它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但现在他们只能看到海豚叼着海螺浮上海面换气,只有又返回海中。不过科学家还是有所发现,他们看到海豚举出海螺,并慢慢排出海螺壳中的海水,慢慢发现里面不到的鱼。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科学家认为它们其实是吃掉了海螺肉,之后拿着这些海螺壳玩耍或者像其它海豚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而海螺中有鱼只不过是碰巧罢了。

  科学家们大多认为海豚们用这些海螺作为诱饵,就像渔网那样,等待鱼自己进入,本来想饱餐一段的鱼不知不觉的变成了海豚们的盘中餐。

  其实不光是海豚,聪明的猴子同样可以利用工具。在巴西东北部皮奥伊州,当地的生成年卷尾猴会精挑细选自己的开果用具,并放在一起使用,开坚果的样子堪比专家。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一直在研究这些身材矮小的灵长类动物是如何破解用石锤和砧板来开坚果的:饥饿的猴子们为了吃到坚果,用石头做成了锤子,又在一块类似圆形木板的东西上钻了一个小坑,作为砧板来固定坚果。

  这些卷尾猴们非常愿意参加刘清的实验,它们甚至急切地等待着自己能够亲手砸开坚果的那一刻。刘清表示:“卷尾猴们很会选地方,经常在试验场边上的树上看着或者等着砸坚果的机会。树上的能见度好,也看得远。

  “当轮到某只猴子砸坚果时,它并不会拿着坚果用石锤胡敲乱打,相反地,它会选择壳薄的坚果,份量重的石锤和带有深坑的砧板。然后它会把在砧板上摆好坚果,用手按住,先用石锤试敲几下,试试石锤好不好用。有时候猴子会花比较长的时间选择石锤和砧板。要是砧板上的坑小了,砸开的坚果会四处飞溅,它们可就不喜欢了。

  总的来讲,它们学习使用工具的方式和人类不太一样,它们会观察,尝试,然后从错误中学习。砸坚果时,整个身体协调动作,非常仔细专业,不愧为坚果之王。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野生鱼类使用工具首次被拍到 巧妙享用蛤蜊大餐

  巴西卷尾猴竟会挑选工具 开果技术堪比专家(图)

  黑龙江展出新石器时代石镞 曾为原始人狩猎工具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计算机生成的粒子对撞图像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山区深处修建了巨大的圆形加速器,其被称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建造这样的超级粒子对撞机器就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然而,在最近一个与印度孟买召开的会议上,粒子物理学家宣布对该粒子的存在性表示了怀疑,也就是说,万物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

  一个粒子物理学家认为,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上个月,欧洲粒子物理学家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而这种粒子被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不论是地球中上的各种物质,还是人类这样的生物,希格斯玻色子的作用是用来解释这些质量的存在。但是,现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希望在低质量区信号消失后找到他们。

  但是,粒子物理学家强调,虽然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对撞机的结果表明我们在粒子物理上的还有着某种欠缺,在这之后的粒子物理领域,被科学家称为“新物理学”的时代,科学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宇宙中的奥秘。对于目前的结果,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科学家圭多托内利(Guido Tonelli)博士认为:无论目前粒子物理界对希格斯玻色子的最终试验结果以及裁决如何,我们现在都应该是非常兴奋的。这就是说,如果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那我们会为发现万物的质量来源而欢呼,而倘若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也应该为“新物理”时代的到来而感到激动。

  而在上个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举行的会议上,更新了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当时科学家认为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如果是存在的,那它一定是隐藏在什么地方。粒子物理学家在上个月还是表现出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充满了信心。该中心的研究主任塞尔吉奥贝托鲁奇(Sergio Bertolucci)认为:在印度城市孟买的塔塔基础研究所举行的会议中讨论的结果还是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那么粒子物理学将会指向一个新的方向。而孟买塔塔基础研究所汇集了印度各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那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呢?其为何又被称为“上帝粒子”呢?在粒子物理学中根据,标准模型的预言,存在着自旋为零的粒子,即玻色子,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认为在希格斯场的作用下,玻色子会使得费米子等粒子获得质量,进而使得电子等形成质量,这样我们的宇宙中万物也就有了“质量的来源”,假定了宇宙大爆炸诞生以来,137亿年的质量和能量的问题,最后这些物质、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恒星、行星以及星系,所以该粒子不仅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质量之源,因而被称为“上帝粒子”,该粒子也以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的名字命名。

  位于地下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从2010年的3月底开始运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在这里模拟宇宙大爆炸的粒子对撞,从微型大爆炸版本中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踪迹。而这些以光速对撞的粒子研究数据结果,并不是只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们参与,其监测过程也由世界各地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参与,世界各粒子物理研究所通过信息网联系起来,共同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

  位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在最近的30年内,也不断地通过万亿伏特的加速器对撞机进行搜索希格斯玻色子的下落。而同样在上个月时,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话,那应该会在今年的9月底被发现。如果希格斯玻色子根本就不存在的话,粒子物理学必须寻找一个新的方向,目前还不清楚用什么理论来取代这个位置。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博客更新内容显示:粒子物理学家们知道其中缺少了某样东西,但是根本不太清楚这个新的东西可能是什么,还有许多模型我们并不所知,我们仅仅是在被认为是正确的方向上前进。而此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们还是在模拟大爆炸的微型版本,试图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即使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大型强子对撞机 将成世界第一台"时间机器"(图)

  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年 运行平稳尚未发现上帝粒子

  2010年十大前沿科学 强子对撞机模拟大爆炸(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修改鸡的基因,制造出类似于鳄鱼嘴而不是鸡(喙)的胚胎,从而逆转了进化过程,此举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儿童的先天缺陷。

  哈佛大学的进化生物学专家阿尔哈特-阿布扎诺夫研制出了这种具有鳄鱼嘴的鸡。他在家鸡胚胎发育初期,在鸡蛋壳上开了一个小洞,随后将微小的胶质蛋白珠滴入其中,添加蛋白质珠会抑制某些分子的发育,也会阻止鸡长出某些特征。此举让家鸡控制外貌形态的“生物信号分子”的进化过程发生了逆转,使鸡胚胎在14天内,长出了鳄鱼嘴。科学家们认为,在进化过程中,鳄鱼嘴已在数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失去。

  阿布扎诺夫表示,这种“逆向”进化过程有望为科学家们修改其他DNA(脱氧核糖核酸),并使用同样方法制造出更能适应地球气候变化的物种铺平了道路。最新突破最终也有助于消除儿童的先天缺陷。

  尽管由于伦理原因,科学家们没有将这种小鸡孵化出来,但阿布扎诺夫希望最终能完成这项工作,将鸡变成手盗龙(Maniraptora)。手盗龙是小型恐龙,现存于世的鸟类中,可能有数千种鸟都是它的后代。此前科学家们就认为,鸡和其它鸟类是恐龙通过一系列遗传变化进化而来。

  美国蒙大拿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杰克-亨尼尔正在进行同样的工作,他试图培育出一种“鸡恐龙”,这种动物具有和恐龙一样的尾巴和手。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发育生物学家克雷格-艾伯森表示:“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诱导某个进化过程发生逆转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情。”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0 页,共 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