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古生物学家在印度这里发现了6500万年前的大型植物化石群。夏尔马遗产教育中心(Sharma Centre forHeritage Education)的Akhilesh Kumar、德干学院的Tosabanta Padhan博士等共同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Padhan说,这些化石具有重大的价值与古生物学研究意义,他曾在孟加拉的阿散索尔(Asansol)和巴基斯坦的斋沙默尔(Jaisalmer)见到过类似的化石。然而不幸的是,部分化石由于长期风化而暴露长达10米长,甚至有一些化石还被当地不明真理的妇女用作洗衣板。

  Kumar说,果阿邦政府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化石遗址不受更大的损伤,通过研究这些巨型植物化石,我们能获得更多史前时期的植被和气候信息。Varad Sabnis是一名古生物学家,他说,去年他曾在Khotode发现了一块植物化石标本,因此一年后他与同伴再次来到这里,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早在1876年,C Marchesetti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在印度西海岸的地面以下存在大型的化石森林,他猜测这些化石散布在大型种植园附近的山区以及河谷中。此次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一猜测。Kumar继续说,这一区域是果阿邦重要的遗产,早期人类或许也曾将这些化石作为工具使用。

  相关阅读

  英发现1.6亿年前动物汁囊化石 世间仅发现一块

  太平洋现8600万年前活化石 千年繁殖一次(图)

  喜马拉雅再现神秘物种 原始披毛犀化石出土(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资料图

  在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有数万粒种子沉睡在极地冻土之下,即便爆发核战争或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即便南极冰盖融化,桑田化为沧海,也无法惊扰它们的梦。这里就是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人们称其“为世界末日而准备”的“种子方舟”。
 
 “种子银行”的备份

  根据估算,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万种可食用的植物,包括10万种稻米、1000多种香蕉……这些农作物的种子,小如罂粟花种子,大如椰子,都蕴含着无价的植物DNA。然而,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地球上农作物物种已经消失了75%。

  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全世界建设了1400多个“种子银行”,这其中既有世界银行、粮农组织与联合国资助的储藏机构,也有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型储藏所,还有大学与研究室管理的小型储藏室。它们都保存植物的种子、花粉、孢子——简而言之,储存物种是这些“种子银行”的主要功能。就像钱存入了银行——存入和兑取都取决于需要,非常自由。

  例如,收集了2.42万种植物种子的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它会定期存放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种子,一旦某种植物灭绝,能随时从“种子银行”中起用种子,以便恢复这个物种。

  然而这些“种子银行”也很脆弱,它们要面临战争和天气灾害的威胁,还存在缺乏充足的资金、完善的管理和先进的设备等问题——在全球1400多个“种子银行”中,只有十几个达到国际标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种子银行就在战争中被毁灭。

  为了增强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能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就一直在构想有别于“种子银行”的储存概念——它要有足够大的容量,以最先进的储藏技术维持所有种子最长的生命期限,为全世界的“种子银行”做好备份,它不必存取自由,但必须能抵抗任何天灾人祸,即便是核战争爆发、小行星撞地球这样的“世界末日”来临,也能保护种子的安全。

  “末日种子库”由此诞生,只有在外界没有种子可用的时候,才能动用这里储备的“生命之种”。这里将是人类面对毁灭性灾难时的“诺亚方舟”,即使生物都会毁于一旦,幸存的人类也还能取出这里存放的种子,将它们唤醒,重新耕种土地。

  能抵抗任何灾难的地方

  斯瓦尔巴群岛,人迹罕至,在种库周围,偶尔会有北极熊出没。

  为了保证“末日种子库”的绝对安全,对于建造地点的选择和内部构造的设计,挪威政府也是煞费苦心。

  修建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末日种子库”比现在的海平面高出130米,即便气候变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层和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也只会再增加61米,不会淹没“末日种子库”。

  这里是北极的永久冻土带,越深入冻土带之下的岩石山洞,越有利于保持低温。因此,“末日种子库”修建在距离山洞出口120米的地方,即便外界温度升高,也难以穿透周围厚厚的永久冻土,就算冷冻隔热装置失灵,永久冻土也能确保“末日种子库”的温度在零下4℃左右,并持续200年之久。

  为了能够抵御原子爆炸的冲击,“末日种子库”按照美国国家黄金储存库诺克斯堡的安全模式建造,外面包围着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隧道里有数道安全性能极高的密封门,既能够抵抗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也能防止热空气的渗入。

  “末日种子库”中有两个气压舱,每个占地375平方米,共可以保存300万种植物种子样本。从世界各地运来的种子,经历干燥、清理等程序之后,被装进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先进材料制成的“劳斯莱斯种子袋”——这种银色袋子能让种子在干燥和冷冻的状态下长久保存,每袋可以装500粒种子,袋子又被放在盒子中,整齐的码放在气压舱里的金属架上。

  在“末日种子库”里,自动温控系统会使空气交换机和制冷设备交替工作,把温度常年控制在零下18℃,即使冷藏器坏了,永久冻土带仍将保持它们的冷冻状态。

  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下,小麦、大麦和豌豆这些重要农作物种子可持续保存长达1000年,储存最久的高粱,大约能存放1.95万年。

  2007年9月,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种子库开放,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目前,该种子库藏有50万种不同作物的种子,已经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如墨西哥、加拿大、菲律宾、肯尼亚等100多个国家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子样本,成为全球作物种子最丰富的储藏库。

  但愿这只是备份

  作为全球“种子银行”的后备援助力量,“末日种子库”担负着出现地区性或全球性大灾难时,以这些精心储藏的种子重新启动农作物生产的重任。

  挪威政府为了建造“末日种子库”耗费了300万美元左右的建设费,种子库建成后,每年的维护费用还需要约10万—20万美元。

  尽管建造这座“种子库”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发生作物流行病、核战争、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世界植物的多样性,希望有它的帮助,即便植物遭遇灭顶之灾,世界还会有重新焕发盎然绿意的一天。

  但,原本人类不必耗费巨资,将鲜活的种子深藏在黑暗的洞穴里。因为大自然是一个比“末日种子库”更保险、更富有生机、更诗情画意的“种子银行”。

  可是,这个精妙的“种子银行”却因为人类没有节制的活动,而失去了强盛的生命力,变得脆弱。有科学研究表明,花生、土豆和豇豆的野生亲缘物种在未来的数十年内都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存在灭绝的可能。尽管这些野生亲缘物种并不能为人类食用,但它们对于改良农作物,尤其是在增强农作抗病虫害的特性方面,有特别的作用。

  即使修建了“末日种子库”,也只能保存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野生物种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挪威人才给“末日种子库”取了个响亮的名字——“末日穹顶”。

  这是希望用“末日”这个词,来警醒人们,如果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还不加管制,那么地球的末日可能真的会到来。“穹顶”则表达了一种愿望,那就是尽管“末日种子库”是人类为自己买的昂贵保单,也是人类最后的救赎——即使能有保障,也希望永远都不必启用。(记者 詹媛)

  相关阅读

  玛雅千年颅骨被不慎打碎 末日传说再次升级(图)

  揭露"2012末日"四大谎言 真正末日还需50亿年

  考古学家发现玛雅官方记录 其并未预言世界末日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植物开花的基因“按钮”,有望在未来“调控”植物的开花时间,加快作物在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的速度,以增加作物产量。以往的研究显示,植物会通过叶子接受光信号,并传递一种叫“开花素”的信号至茎端,从而使植物开花。找出“开花素”及“开花素”输送机理的研究自上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对于前者,科学家如今已有所了解,至于是什么使得“开花素”能被输送至茎端,使植物开花,则始终不为人知。研究人员从2007年起投入“寻找让植物开花结果”的研究中,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开花素”的输送机理,为植物生殖发育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大重要突破。

  领导一个八人小组进行研究的国大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俞皓接受采访问时说:“我们在名为拟南芥的模式植物中,筛选和“开花素”蛋白出现相互作用的调控蛋白,发现了一个所有植物都有的关键基因FTIP1,可控制“开花素”蛋白从叶子到茎端的转移,从而决定植物的开花时间。” 他解释:“掌握了这一转移机理后,我们便能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量、激活量来决定该‘运输’多少开花素,以控制这个植物是否应提早开花、推迟开花,或是不开花。” 他用蔬菜与水稻为例指出,大家都爱吃蔬菜的叶子,不爱吃花,所以可以控制让蔬菜不开花,至于水稻,因为一般上一年当中只长两个季节,所以如果能让它提早开花,那一年便可收成三次甚至是四次,产量将能明显提高。

  这个研究团队是全球首个研究这类基因的小组,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已刊登在PLoS Biology生物学刊上。

  相关阅读

  送你的爱人这样一株百合:蓝色百合问世羞煞百花

  X光扫描发现梵高新作品 花草画暗藏摔跤手肖像

  探秘俄罗斯水下洞穴 蓝湖中植物如妖艳火花(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植物也“男女”有别

  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科学家研究发现,植物中也进化出了性染色体剂量补偿(dosage compensation)的证据,他们是在白色剪秋罗属植物中发现的该现象。生物学上提到的剂量补偿,是指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发生异固缩,失去转录活性,以保证了雌雄两性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保持遗传活性。

  白色剪秋罗属植物(白花蝇子草)与人类尽管具有不同的进化路径,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性状是相同的:性染色体都是XX/XY系统。在同一株植物上能同时发现许多不同的独立的雌花与雄花,这在以雌雄同体居多的高等植物中是非常罕见的。雄花具有与男性等同的X与Y染色体,雌花具有与女性一样的两条X染色体。

  在人类身上,这个染色体系统已经非常古老。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Y染色体已经退化,很难再具有基因遗传功能。进化学家假设这种Y染色体上基因及基因转录产物大量丢失的现象为剂量补偿平衡。这是在生物有机体中维持平衡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过程。

  在人类身上,女性的一条X染色体功能退化,因此男性的X染色体与女性剩下的一条X染色体能够产生等量的基因转录产物,即RNA或者蛋白质。但是,以果蝇属的果蝇是个外例,它雄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复制两遍,以平衡雌性上两条X染色体的表达的基因产物。

  X染色体的损耗

  这种剂量补偿现象也被发现于白色剪秋罗植物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克劳斯·赛普(Niklaus Zemp)与亚历克斯·威的曼(Niklaus Zemp),是生态植物遗传学教授,他们与里昂大学的研究者合作,在遗传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在植物身上证明了这一现象。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复制活动越强烈,Y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也就越弱。因此,在缺乏Y染色体遗传信息的X染色体的补偿,能让雌雄植物的补偿剂量水平相同。威的曼说:“迄今为止,剂量补偿仅在动物较老的性染色体上发现”。这应该是1.5亿年前产生的。白色剪罗秋植物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这种现象的植物。

  一个新的系统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同样意味着剂量补偿在植物上仅在最近发生进化,不早于性染色体系统在有机体上的发现,它能够发展的非常快。威的曼估计发现于白色剪秋罗属植物的这个系统,仅有一万年的历史,从进化的观点来说还非常年轻。“但是,我们的发现预示着,一万年的时间,足够让剂量补偿系统重新演变”。

  对于这项研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通过最先进的测序技术,即所谓的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了来自六个植物个体,约350亿个组件的基因代码。从而能让基因密码高速准确测定。

  剂量补偿与21三体综合症

  剂量补偿对生物体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人类卵子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分离。结果导致,分裂后的两个个卵细胞,1个仅有1条21号染色体,另外一个有3条。“生产过剩”也就体现在了这一条染色体的盈余上,从而导致了21三体综合症的发生。它是一种非常罕见,却又普遍存在的疾病。患者具有3条21染色体,正常人仅是2条。这条染色体基因产物的过量表达引发了一系列典型的症状。(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Y染色体萎缩等于男性消亡? 新研究证明说法荒诞

  染色体端粒测试悄然兴起 你究竟还能活多久(图)

  中美研究人员发现"毛人"的秘密 一种染色体异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位资深科学家表示,由于大型食草恐龙吞食大量的绿色植物,并且在肠胃里形成甲烷、二氧化碳胀气,这将对于改变气候具有一定的影响。 

恐龙产生大量甲烷气体 或是其灭绝的元凶

 

  这是一头Paralititan Stromeric龙,这种蜥脚龙体重可达到80吨,体长可达到100英尺,它们是释放甲烷气体的罪魁祸首

  苏格兰安德鲁斯大学格雷姆-鲁克斯顿(Graeme Ruxton)教授称,这些远古巨型动物体内释放了大量潜在导致气候变暖的胀气,其中包括着甲烷气体。

  由于大型食草蜥脚龙吞食大量绿色植物,它们是导致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一支研究小组推测称,这种大型食草恐龙每年会产生5.2亿吨甲烷,远超过现今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

  科学家认为,从恐龙体内排放的气体很容易导致地球气候转暖,甚至气候变化还会酿成灾难,导致恐龙最终走向灭绝之路。

  大型食草恐龙中,90吨重的阿根廷龙体长达到140英尺,每天将消耗至少半吨绿色植物。如果解剖阿根廷龙的胃部,会释放出数千升温室气体,相比之下现代一头牛每天可释放200升甲烷。

  甲烷比二氧化碳更好地捕获大气层热量,其有效性是二氧化碳的20倍。现代甲烷主要来源于各种各样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来源,其中包括:垃圾填埋地、天然气、石油和农业种植区。

  科学家称,人类活动促使全球温室气体正常指数升高2.5倍,牛和其他家畜平均每年释放大约1亿吨甲烷气体。

  鲁克斯顿教授和合作研究员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大卫-威尔金森(David Wilkinson)称,这些家畜释放的温室气体仅占远古时期恐龙释放量的五分之一。

  威尔金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采访说:“事实上,我们的推算表明恐龙可能比现代温室气体制造来源产生更多的甲烷,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总和。”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一期学术期刊上。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科院培育出世界首例能抗衰老的新品番茄

  上图中间和右侧为工程番茄植株,下图分别为对照番茄花和工程番茄花、对照番茄果实和工程番茄果实。钟玉娟供图

  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历经10年攻关,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黄俊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合作,培育出世界首例能高产虾青素的工程番茄新品种,其富含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虾青素,具有极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前景。

  据了解,虾青素是人类从河蟹虾外壳、牡蛎和鲑鱼等来源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红色类胡萝卜素,其抗氧化功能是维生素E的500倍。虾青素具有保护皮肤和眼睛,抵抗辐射、心血管老化、老年痴呆和癌症等功效。但是,天然虾青素价格高昂,每公斤约6000美元,其保健品的价格更是堪比黄金,大部分人难以承受。

  黄俊潮告诉《中国科学报》,虾青素的生物合成只发生于少数生物且产量很低。雨生红球藻是自然界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目前唯一用于商业化生产天然虾青素的单细胞真核绿藻。由于生长慢,加上对生长环境敏感的遗传特性,雨生红球藻养殖企业只能以小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得到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的藻粉。

  黄俊潮研究组认为,植物是理想的虾青素加工厂,番茄中的β-胡萝卜素与虾青素同属于类胡萝卜素,化学结构相似。因此,他们对微藻青虾素的合成途径及催化关键步骤的限速酶基因作了全面的比较分析,解决了限制高等植物合成虾青素的关键问题,并成功研制出能高产虾青素的工程番茄新品种,其果实能累积与雨生红球藻相近含量、高达1.6%的虾青素。

  “更重要的是,番茄作为经济植物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每亩年产量可达2万斤,且耕作简单、成本低。预计用我们的番茄生产虾青素的利润率至少是雨生红球藻的5倍。”黄俊潮说。

  目前,高产虾青素番茄新品种正在申请专利,在温室中栽种三代,性状稳定,虾青素含量稳定。下一步,该研究组将把番茄新品种中虾青素的含量提高一倍并进行中试试验。预计用2~3年完成各项指标评价,希望产品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马兜铃是中药中常见的药材

  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肾炎,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居住在多瑙河流域附近的农村村民易患此病,具有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在内的明显的区域性。此外,巴尔干肾病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患者通常伴随有出现尿路肿瘤的情况。巴尔干肾病的成因一直困扰科学界多年,然而,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疾病可能因当地居民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有关,并且当地也有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种子的习惯。

  在过去的50年里,科学家为找出巴尔干肾病的发病原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未能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由萨格勒布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带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科学家进行协作,他们将研究的重点置于巴尔干肾病地区环境因素之上,如各种重金属、真菌毒素、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学成分等等,但研究成果也不具说服力。

  不过科学家观察到,在巴尔干肾病发病地区,当地农民种植有大量马兜铃植物。因而,他们猜测,这种植物或许是致使当地居民患上巴尔干肾病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的设想,即巴尔干肾病患者患病原因在于他们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并且还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的种子。马兜铃酸在人体中有蓄积作用,中毒后可麻痹呼吸中枢,抑制中枢神经,而马兜铃的另一种成分—木蓝花碱可阻断神经节,降低血压,用量过大时会损害肾脏,导致中毒性肾病。

  据悉,在很早的时候,马兜铃就已被当做中草药来使用。从中医药角度而言,马兜铃科草药多味辛、苦,苦能下气、燥湿,辛能发散、行气、活血。马兜铃科草药主要功能为袪风胜湿、活络止痛、行气活血等等。但现代研究表明,马兜铃属植物存在毒性,其可导致使用者患上肾衰竭及尿道肿瘤等恶性疾病,因而各国也纷纷颁布法令,禁止将马兜铃属植物当做药物来使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争宠用香、害人小产用香、迷惑皇上也用香……随着清宫剧《甄嬛传》在安徽卫视的热播,剧中各角色使用的各色香料令观众津津乐道,但也有观众对剧中动辄闻香就流产的桥段很害怕。前天,早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原著作者流潋紫以及安徽卫视的有关负责人,流潋紫表示,剧中的这些用香用药皆有科学依据,但有夸张成分。安徽卫视则将在跟剧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中,对相关植物和香文化做科普详解。

原作者:

剧中药方经过核实

古代医学不发达,想要悄无声息地达到目的,香料成了宫廷女子唯一的武器。《甄嬛传》热播不到三分之一,就有3位小主相继小产,还有妃子迟迟未能有孕:甄嬛从自己寝宫的树下挖出名贵麝香,从而知晓前任妃子小产的原因;皇帝为防止华妃的年氏家族独大,长年特制的“欢宜香”导致华妃以及与华妃住得近的敬妃始终不孕;甄嬛被猫抓伤,安陵容送来含有极少量麝香的舒痕胶,加之其早先在华妃宫中熏到的“欢宜香”,导致其小产;之后,自保的甄嬛发起反击,借安陵容宫中侍女之手,将“暖情香”涂在百合花蕊上,而含有狐尾兰花粉的“暖情香”竟是催情之物,令其宠幸过激而导致小产……

这些桥段让期待产子的准妈妈胆战心惊,担心有些可致人流产的东西在现代也一样使用,比如麝香。不过也有人质疑,仅凭一点香和一点花粉之类的药物,是否真能让人流产?

“我先生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所以麝香、红花会导致孕妇流产是有医学根据的。不仅是麝香、红花,包括《甄嬛传》中涉及的其他药方,也都是他去查了很多资料,我才写进书里的。”流潋紫告诉早报记者,并非是要宣扬这些,“后宫女人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不是《甄嬛传》想要表达的,我想说的是在那个封建制度下,女人不能自主的悲哀命运,希望观众能看到甄嬛正面向上的人格力量。”

学者:

电视剧有想象成分

不过上述说法,未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

著名清史学家马勇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称,后宫为了争夺,下毒流行,这是现代人的想象。据其介绍,皇帝之所以要那么多妃子就是要多生孩子保证继承,而皇权体制下,继承就是对大位的争夺,而历朝历代确定了长子继承和顺位继承制,这让毒害别人孩子的事情变得没有意义。而对于皇后来说,不管是哪个妃子生的孩子,都必须叫她母亲,其他妃子只是生母,只有皇后才是法律意义上的母亲,毒害妃子不让其生子对皇后来说更加没有意义。

马勇还认为,后宫安保严格,毒药不能轻易取得,且为了保护皇帝安全,不可能很容易弄到毒药,下毒也不容易。

卫视:

制作特辑普及知识

在安徽卫视的网站上,不少网友留言想向“小主”学习用香之法,也有人怀疑编剧本人是否特别精于香道。对此,流潋紫称,自己对香料研究不多,也没有条件试验,“小说和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借鉴前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想象。”

除了香文化,《甄嬛传》中还有对于各种植物、花粉药性的“神奇”运用,比如木薯粉能令幼儿肠胃不好,夹竹桃的汁液能令孕妇小产,含有桃花、珍珠粉、鱼骨胶、蜂蜜、玉屑、琥珀、白獭髓的舒痕胶能令伤疤消除。

针对观众对香料使用产生的担忧,安徽卫视表示,因为戏剧效果,电视剧可能会夸大,为了普及正确的科普知识,安徽卫视特别安排节目《石破天惊说甄嬛》,普及历史知识和诸如香料等专业知识,目前正在考虑制作涉及香与植物内容的特辑。由于《石破天惊说甄嬛》收视率连续数日位列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二,安徽卫视希望今后播剧时延续这种做法。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距今1.45亿到6500万年前)恐龙可能面临着大火肆虐的威胁,当时的森林大火要远比过去我们过去推断的要严重的多。研究人员根据化石记录中的木炭沉积来推断恐龙生活时期的森林火大,并建立了白垩纪时期全球化石木炭沉积的数据库信息。Andrew C. Scott教授介绍说:“木炭是植物被火烧后所遗留下来残余物质,在化石记录中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

  白垩纪时期全球仿佛就是一个大温室,大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时的气温远比我们今天的温度要高,雷击很容易就可以触发森林野火,而且这一时期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非常高。

  博物馆研究人员Ian Glasspool介绍说:“可能这正是当时野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白垩纪时期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存在差异,当时的植物更容易燃烧。”而肆虐的大火使得白垩纪的地球环境变得动荡不安。“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大火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加速地面径流和风化侵蚀,同时加剧洪水的影响。”而类似的史前大火事件也对我们今天的消防火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新研究同时表明,木炭常常与恐龙化石的保存具有一定的联系。Sarah Brown博士补充道:“当我最早在加拿大恐龙公园进行研究时,没有人注意到木炭的存在,但随后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炭的保存,包括在恐龙化石层中也有发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目前研究人员正进一步对史前大火进行评估,特别是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相关阅读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湖心岛距离多伦多市中心只有5分钟船程。

魁北克蒙特利尔市中心的皇家山。 资料图片

伦敦人在海德公园的休闲时光。 图/CFP

在很多人印象里,伦敦、纽约、多伦多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殊不知,在高楼林立中却也满眼郁郁葱葱,一片宛若世外桃源的森林就藏匿在繁华闹市之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就已经提出“森林城市”概念,今日国外很多国家将城市森林的建设理念和经验纳入规划中,城市森林不仅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资源。

中午去公司对面的山上徒步

旅途中,与城市森林邂逅,便是旅行的精彩。旅游编辑吕莉还记得,有一次她从墨尔本喧嚣热闹的弗林德斯火车站走出没几分钟,便是墨尔本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Melbourne),“这座堪称澳大利亚最好的植物园足有36公顷,5万多种植物,门票、导游和科普活动都免费,很多人直接从火车站或者联邦广场直接溜达过来。”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