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刺茄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盟市发现大量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此植物不仅在公路边、河滩地、草原深处有生长能力,甚至蔓延至城市周围。
黄花刺茄又叫刺萼龙葵,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在美国被列为有害杂草,在加拿大被列为入侵植物,在俄罗斯和我国被列为境内限制传播的检疫杂草。它是一种有严重危害的有毒植物,有研究单位对刺萼龙葵进行了风险评估,得出其风险值为86(评估值达到20分就可以确定该物种不可引入,30以上为高风险),属高度危险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早在2009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外来入侵物种黄花刺茄入侵内蒙古。这一原产于北美的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牲畜误食会中毒,甚至死亡。在内蒙地区,因为牲畜误食黄花刺茄而导致牲畜得病的实例也常有发生,牧民不得不将散养方式改为圈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贺俊英说,黄花刺茄身上的刺能产生对人和牲畜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呼吸中枢有显著麻醉作用的神经毒素、茄碱。“牧民反映,有些牲畜因为误食黄花刺茄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在牲畜的胃里还发现了残留的黄花刺茄的刺。”
黄花刺茄种子产量大、繁殖力强、耐贫瘠、耐干旱,常见于荒地、过度放牧草地、沙地、农田、路旁、河岸、建筑垃圾等地区,以抢占其他植物的阳光、养料、土壤、水分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如果不及时清除,很容易导致其他植物灭绝,因此被称为“生态杀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在一项针对将近1400个物种的详尽调查中,科学家们发现,全球变暖正在迫使动物和植物向高海拔的山区和远离赤道的地区迁移,以此来躲避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温度上升。
科学家们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向极地地区迁移的生物其移动的平均速率比先前预计的要快三倍,而那些向山区高地移动的生物其平均速率则是先前预计的两倍。
这项针对动植物分布情况的评审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参与研究的约克大学教授克里斯·托马斯(Chris Thomas)表示,虽然个体生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就整体而言,似乎存在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大规模迁移的发生。
“动植物远离赤道向着极地移动的速度比先前预料的要快得多。事实上,北半球物种向北和南半球物种向南的迁移速度大约为每十年16公里,”托马斯教授说。“这差不多相当于动植物与赤道之间每小时拉开20厘米的距离,这样的趋势每时每刻都在继续。它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而且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它将会一直如此发展下去。”
生物在整体上远离赤道向着两极移动的速度固然惊人,但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知晓它与气候变化有关呢?对此,托马斯教授解释说:“部分原因在于,研究者们找不到大部分动植物向着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的其他合理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在那些气候变暖越显著的地区,这种迁移的速度就越快。”
“目前的气候变化正在慢慢脱离政治议程,但变化仍在继续,而生物也在作出相应的反应。随着气候的进一步变化,很多物种也许最终会陷入灭绝的危险境地,”他说。
叶色翠绿、玲珑小巧……在外来物种香菇草备受追捧的今天,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美丽物种的到来,对当地生态系统所造成的致命性破坏。
中国湿地博物馆近年来对湿地外来植物香菇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和调查,发现这种来自南美、目前在中国国内备受追捧的景观植物,将可能因为其超强的繁殖能力,给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香菇草又叫南美天胡荽,原产欧洲、北美南部及中美洲地区。由于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造型玲珑可爱,国内许多湿地、公园等在造景中都对它青眼有加。“然而,这种可爱的植物却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中国湿地博物馆湿地研究部缪丽华介绍,香菇草无论湿地还是旱地都能生长,不仅能适应从水生到旱生、从强光到隐蔽等多种生存环境,而且有着较好的耐受性。它的侵占能力也很强,在地上部分,能形成比较高密度的植株丛成片生长,在地下,其根茎和大量的不定根也能呈密集网状交错,从而在地上和地下均能高密度地占领生存环境,排挤其他植物,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
除此之外,香菇草的繁殖速度也非常快。无论是种子还是根茎,均可繁殖,自然生长的香菇草个体一年的繁殖倍数可达50倍以上。同时,要全面根除香菇草难度也非常大。只要有根茎的片断残留,就可以生长出新的植株并再次快速繁殖扩大。
通过长期的关注,缪丽华发现,中国的气候和温度条件对香菇草也比较适宜。“中国的北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边缘热带湿润区、中热带湿润区、赤道热带湿润区和中国高原亚热带地区都是香菇草适宜生存的区域。”
由于国人对异国花卉的审美偏好,造型可爱的香菇草近年来逐渐成为热门的观赏植物,在我国的湿地造景中,其应用频度和广度也不断增加。“但香菇草的习性和潜在的入侵风险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缪丽华担心地说,研究团队根据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指数评估体系分析,发现香菇草的入侵风险指数以及“繁殖和扩散特性”均表现出了极高的风险等级。
“我们做了一些前期国内没有的基础性研究,期望将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公布出来,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据了解,该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近期已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近年来,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等外来物种频繁入侵,它们不仅严重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对生态生产效益产生了严重影响。专家由此呼吁,高度关注这些“美丽”的植物背后的威胁,防范由此带来的生态威胁。
海藻
研究人员日前表示,海藻能够避免与农作物争夺耕地和淡水资源,有望成为未来理想的生物燃料。到目前为止,海藻生物燃料尚不具备经济性,但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海藻可以提取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的杰西卡-亚当斯表示,海洋中生长着大量海藻,而人们却没有真正加以利用。法国海藻技术研究中心的扬尼克-勒瑞特也表示,海藻生长非常迅速,而且无需消耗淡水。
与陆地植物一样,海藻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用多种方式转化成燃料。海藻可以通过热解来制造油料,通过细菌发酵来生产乙醇,通过厌氧消化来转化为甲烷。
海藻漂浮在水中,因而无需像陆地植物一样制造木质来对抗地球引力。粗糙且难以降解的木质是将陆地生物燃料推向市场所面临的关键障碍之一。
人工养殖
研究人员表示,相比陆地植物,海藻则易于转化为燃料。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的米歇尔·斯坦利(Michele Stanley)称,野外采集海藻存在可持续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支持人工养殖。在挪威,野生海带每五年收获一次。斯坦利说,目前野外采集的海藻难以达到制造生物燃料所需要的数量。
挪威一家企业致力于开发更好的人工养殖方法。该公司的负责人帕欧-贝肯(P·l Bakken)表示,与传统复杂的海带养殖系统相比,其养殖和收获方法更为简单和廉价,也许能让深海养殖成为可能。
与陆地植物一样,海带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分,人工养殖海带有助于防止海域中养分的流失。贝肯说,挪威的鲑鱼养殖场释放的养分足以养殖900万吨海带。
商业可行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目前尚不清楚海藻的经济性如何。斯坦利正在为此进行着调查,并期望能在未来几年得出答案。贝肯说,海藻生物燃料的市场竞争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最开始的激励措施非常重要。勒瑞特认为,要让海藻具备经济性,石油价格需达到每桶300美元,但从海藻中提取的高价值化学物质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
事实上,类似石油精炼的“生物炼制”是未来陆地和海洋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由此制成的生物塑料、营养品、用于鱼类食物的蛋白质等都可能产生利润,而剩下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生物质则可以制造乙醇或甲烷。
贝肯还指出,海藻的可种植面积几乎是无限的,能够为液体燃料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全球海带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中国和日本。而贝肯的公司每生产一桶乙醇约需3.7吨海带,利用欧洲0.05%的沿海地区来养殖海带,可提供的乙醇数量相当于2008年全球产量的4.7%。
蓝色思维
海藻的养殖具有季节性。亚当斯表示,海带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夏季和冬季有着较大的差异。而随着时间推移,研究人员可能培养出具备理想特性的海藻。但引入海藻物种时需要特别谨慎,要避免造成物种入侵。贝肯认为,海洋生物的潜力巨大,并不仅限于海藻。人们过去的思考都基于陆地,现在应该转向“蓝色思维”,各种各样涉海产业将由此兴起。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不知为何,看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列宁在1917》,当然还有《列宁在十月》。时过境迁,不伦不类,令人莞尔。但其实这样的联想之所以会发生,还是有些根源的。
四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那里用的“不再长”一词近乎褒义,有些青春不老的意思。文章结尾说:“韩寒保持了他批评的锋锐和直言的率真。既没有退化、倒着长,也可以说是暂时逃避了老化的自然规律,不再长。因为社会的需要,可能有不少人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青春,但作为个体的韩寒没准儿哪天玩腻了这种皇帝新衣式的游戏,对皇帝的屁股不再感兴趣,更加专注于赛车、音乐什么的。虽然他还年轻,几乎有无尽的可能,可是绝不可能去成为又一个钱钟书吧。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王朔呢?”
四年过去,我又将几个小时的光阴,愉快地抛洒在阅读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上。所谓愉快抛洒光阴,当然是那种略带沉重或曰深沉的愉悦,而不是无聊乏味的傻乐呵。
小说的开头似曾相识,原来是在去年那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刊物《独唱团》里就已经见过面。那个因举着窗帘替人遮光而被作者在霎那间誉为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当时已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似乎有年轻时阅读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般相同的感觉。
不过,韩寒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一部现代小说,在写法技巧上显然与传统经典小说大相径庭。不要说是与外国的雨果和昆德拉之间的距离,就是与中国的作品相比,也肯定是距钱钟书的《围城》远而离王朔的小说近,尽管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就是模仿的《围城》,而且在韩寒这部新作中依旧能见到《三重门》中的稚嫩。
然而从我的个人阅读感受上来讲,它的内容实质无疑要比看王朔的小说和《围城》来得沉重。它的分量甚至有时让我这个几乎达到作者父亲年龄的人,颇感有些于心不忍。仿佛让这样年龄的韩寒,去如此这般深切地感悟我们错综复杂甚至难以启齿的社会,实在是在剥夺他作为青春年少的幸福无辜,简直就是一种罪过。
可是想想看吧,从九十多年前开始,不就正是这种为了孩子和后代的幸福与前程着想,无数仁人志士在几乎半个地球的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又一场革命,其结果不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才分外明朗了吗?可是为什么偏偏这结果的结果,竟然又呈现为一个怀揣不让自己女儿卖淫之理想、而为之拼命卖淫的妓女,还居然让人又想起革命的前夜,仿佛一下子退回到了1917年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韩寒的文字中继续深入。在看到第23页时,我忽然眼前一亮。因为无意中,我竟然读到下面这段文字:“不要以为我是无根的漂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一度以为自己是种子,被这季风吹来吹去,但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种子,我就是连着根的植物,至于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我看不到我自己,那得问其他的植物,至于我为什么一直在换地方,因为我以为我扎在泥土里,但其实我扎在了流沙中。”接下来,是一长段将近一页纸的流沙与“我”的对话,而当对话结束时,“我”毅然一挣扎,居然毫不费力地就离开了流沙。“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我觉得这里的韩寒似乎也要比不少作家给力。但是总体而言,韩寒的小说,哪怕在小说技巧方面因时代的进步和全球性小说技法的成熟而大大超越前辈,究其文采本身,倒也还是看不出有多少优胜。或者说,优胜之处依然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在于深刻而非华彩。
也正是这一缘故,我最喜爱的韩寒文字,还是在他的杂文里头。在那里,他时有鲁迅的犀利与辛辣。当然,也时常像鲁迅那样,会有泼洒在不值浪费的对象身上。正如当年鲁迅逝世后叶公超的感慨一样,说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当年的叶公超曾提请人们注意“非战士”的鲁迅。我似乎也可以东施效颦一下,或者说,反其道而用之。我要建议人们注意一下“非文人”的韩寒,因为谁都知道,其实他实在算不得一个标准的文人。可也许这才真正的可贵。
不知为何,看到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老电影《列宁在1917》,当然还有《列宁在十月》。时过境迁,不伦不类,令人莞尔。但其实这样的联想之所以会发生,还是有些根源的。
四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的韩寒”。那里用的“不再长”一词近乎褒义,有些青春不老的意思。文章结尾说:“韩寒保持了他批评的锋锐和直言的率真。既没有退化、倒着长,也可以说是暂时逃避了老化的自然规律,不再长。因为社会的需要,可能有不少人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青春,但作为个体的韩寒没准儿哪天玩腻了这种皇帝新衣式的游戏,对皇帝的屁股不再感兴趣,更加专注于赛车、音乐什么的。虽然他还年轻,几乎有无尽的可能,可是绝不可能去成为又一个钱钟书吧。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王朔呢?”
四年过去,我又将几个小时的光阴,愉快地抛洒在阅读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上。所谓愉快抛洒光阴,当然是那种略带沉重或曰深沉的愉悦,而不是无聊乏味的傻乐呵。
小说的开头似曾相识,原来是在去年那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刊物《独唱团》里就已经见过面。那个因举着窗帘替人遮光而被作者在霎那间誉为圣母玛利亚的形象,当时已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似乎有年轻时阅读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般相同的感觉。
不过,韩寒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一部现代小说,在写法技巧上显然与传统经典小说大相径庭。不要说是与外国的雨果和昆德拉之间的距离,就是与中国的作品相比,也肯定是距钱钟书的《围城》远而离王朔的小说近,尽管韩寒的成名作《三重门》就是模仿的《围城》,而且在韩寒这部新作中依旧能见到《三重门》中的稚嫩。
然而从我的个人阅读感受上来讲,它的内容实质无疑要比看王朔的小说和《围城》来得沉重。它的分量甚至有时让我这个几乎达到作者父亲年龄的人,颇感有些于心不忍。仿佛让这样年龄的韩寒,去如此这般深切地感悟我们错综复杂甚至难以启齿的社会,实在是在剥夺他作为青春年少的幸福无辜,简直就是一种罪过。
可是想想看吧,从九十多年前开始,不就正是这种为了孩子和后代的幸福与前程着想,无数仁人志士在几乎半个地球的范围内推动了一场又一场革命,其结果不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后才分外明朗了吗?可是为什么偏偏这结果的结果,竟然又呈现为一个怀揣不让自己女儿卖淫之理想、而为之拼命卖淫的妓女,还居然让人又想起革命的前夜,仿佛一下子退回到了1917年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韩寒的文字中继续深入。在看到第23页时,我忽然眼前一亮。因为无意中,我竟然读到下面这段文字:“不要以为我是无根的漂泊,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一度以为自己是种子,被这季风吹来吹去,但是我终于意识到,我不是种子,我就是连着根的植物,至于我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我看不到我自己,那得问其他的植物,至于我为什么一直在换地方,因为我以为我扎在泥土里,但其实我扎在了流沙中。”接下来,是一长段将近一页纸的流沙与“我”的对话,而当对话结束时,“我”毅然一挣扎,居然毫不费力地就离开了流沙。“原来我不是一个植物,我是一只动物,这帮孙子骗了我二十年。作为一个有脚的动物,我终于可以决定我的去向”。
看到这里,我不禁莞尔。我觉得这里的韩寒似乎也要比不少作家给力。但是总体而言,韩寒的小说,哪怕在小说技巧方面因时代的进步和全球性小说技法的成熟而大大超越前辈,究其文采本身,倒也还是看不出有多少优胜。或者说,优胜之处依然在于内容而非形式,在于深刻而非华彩。
也正是这一缘故,我最喜爱的韩寒文字,还是在他的杂文里头。在那里,他时有鲁迅的犀利与辛辣。当然,也时常像鲁迅那样,会有泼洒在不值浪费的对象身上。正如当年鲁迅逝世后叶公超的感慨一样,说感到他所瞄准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
当年的叶公超曾提请人们注意“非战士”的鲁迅。我似乎也可以东施效颦一下,或者说,反其道而用之。我要建议人们注意一下“非文人”的韩寒,因为谁都知道,其实他实在算不得一个标准的文人。可也许这才真正的可贵。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刊登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这意味着大自然在减缓全球变暖上并未有如以往所想的那样高效率。
研究人员包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吉斯·吉勒里让、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布鲁斯·亨格特和弗洛里达大学的克雷格·奥森伯格教授,他们搜集了迄今为止主要涉及北美、欧洲、亚洲范围的森林、草原、湿地和稻田等农耕用地的49个不同实验项目的数据。这些实验有共同的主题,即测试大气层中的额外二氧化碳对土壤如何吸收和释放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该研究小组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额外的二氧化碳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促进了土壤里氧化亚氮的释放,在稻田和湿地中导致土壤释放更多的甲烷。而这个“罪魁祸首”是土壤中特化的微生物,它吸入化学物硝酸盐和二氧化碳,产出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前者比二氧化碳强效25倍,后者高至300倍。
植物生长是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布鲁斯·亨格特说道:“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微生物释放出的温室气体就越多。”额外的二氧化碳为微生物提供了燃料,催生了其排至大气的副产品氧化亚氮和甲烷,最终抵消了更多的植物生长的冷却效应。
日本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利用十字花科植物拟南芥进行的实验中,首次发现催促植物开花的FT蛋白质还具有调整叶片气孔开闭的作用,较多的FT蛋白质可促进植物“深呼吸”,从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在通常状态下,植物在感受到蓝光以后,会为进行光合作用而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但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木下俊则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株即使感受不到蓝光,也会打开气孔的拟南芥。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其遏制FT蛋白质生成的功能遭到了破坏。
研究人员猜测,有可能是生成的FT蛋白质过剩导致这株变异的拟南芥的气孔一直张开。于是研究人员在野生拟南芥中的气孔部分增加了FT蛋白质,结果发现气孔大大张开,而减少FT蛋白质后,气孔就会变得难以打开。
木下俊则等人说,如果操作FT蛋白质,就可以人为打开植物的气孔,或许能使植物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地球变暖。
但研究人员承认,FT蛋白质过剩也有一个副作用,会促使变异的拟南芥过早开花,导致它还没有长到野生拟南芥的个头时,就“早早死掉”了。(记者蓝建中)
办公室里摆放一些盆栽植物确实会有益于健康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6月13日消息,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摆放一些植物,而这些植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能够赏心悦目,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在办公室里摆放一些盆栽植物确实会有益于健康,甚至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发现办公室中摆放一些植物能够帮助办公人员降低办公室疲劳及压力,预防缓解诸如干燥、头痛,咳嗽和皮肤干燥等不适症状。领导此项研究的是缇娜博士(Tina Bringslimark)与来自挪威生命科学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Life Sciences)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Sweden)的研究小组共同完成。
盆栽植物对那些没有窗子的办公室环境特别有益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85名办公室员工的健康情况和其工作环境中植物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办公环境周围植物越多的员工健康水平更好。有一种解释是植物挥发的有机化合物会影响健康,此外缇娜博士称:“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有一个心理解释,人们认为植物是健康的,所以很有可能更加乐观的评价自己的健康。”
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的一份报告显示,盆栽植物对那些没有窗子的办公室环境特别有益,有研究发现办公室中摆放适当数量的植物能使得员工的效率提高,并且反应力也能够提高。缇娜博士表示,大叶植物或许比开花植物更适合在办公室摆放,因为叶子的表面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和帮助分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
(科学网-kexue.com 大平)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序号
|
申请项目名称
|
申请人/依托单位
|
荷方合作者/依托单位
|
1
|
小分子RNA与转录因子互作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研究
|
毛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Tom Gerats
Institute for Wetland and Water Research (IWWR) –Section Plant Genetics
|
2
|
芸薹属蔬菜根膨大和侧芽分枝器官形成的分子机理
|
侯喜林
南京农业大学
|
Guusje Bonnema
Laboratory of Plant Breed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enter, The Netherlands
|
3
|
植物胚胎发生的机理解剖
|
刘春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Dolf Weijers
Wageningen University
|
4
|
质膜结合蛋白的动态调控及其介导的油菜素甾醇与生长素信号的相互作用
|
林娟
复旦大学
|
Remko Offringa
Leiden University
|
5
|
环境信号调控植物根系发育的机理研究
|
薛红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Christa Testerink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
6
|
真双子叶植物花发育调控基因顺式作用元件的进化分析
|
刘国锋
华中农业大学
|
Erik Souer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
7
|
拟南芥与水稻生殖器官形成的调控网络及比较研究
|
白书农
北京大学
|
Gerco Angenent
Wageningen University
|
8
|
独角金内酯在水稻适应磷缺乏过程中的作用
|
王永红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Harro Bouwmeester
Wageningen University
|
9
|
种间互作作物根系结构与功能对地下部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研究
|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
|
Jan Vos
Wageningen University
|
10
|
糖信号参与调控种子休眠的探索
|
滕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Leónie Bentsink
Utrecht University
|
11
|
植物雄性育性高温耐受的分子机理
|
杨仲南
上海师范大学
|
Ivo Rieu
Radboud University
|
12
|
非豆科植物Parasponia固氮根瘤发生机理研究
|
杨维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Ton Bisseling
Wageningen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