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近日,一位四川攀枝花瓜农在微博上发文求助,称当地盐边县有几万斤西瓜烂在地里,原因是“膨大剂把西瓜弄爆了的新闻把我们害惨了。”在海南文昌,也有近2万亩西瓜受“膨大剂”影响滞销田中。

  >>瓜农求助

  膨大剂传闻致优质西瓜无人问津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

  5月23日,网名“攀枝花人卖西瓜”的瓜农付友莲在微博上发文,希望通过微博卖瓜。
 

 

  付友莲说,他是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当地西瓜味道甜口感好,往年畅销,但今年受“膨大剂”传闻影响,“几万斤西瓜都烂在地里”。

  他承诺,当地瓜田山泉灌溉、阳光充足,不使用添加剂。“我的瓜要有啥子添加剂膨大剂,我当场砸瓜。”西瓜去年2.4元/公斤,今年0.6-0.8元/公斤都卖,希望网友帮助找到批发商。

  这条微博被转发6万多次,评论达到1.2万多条。很多网民对瓜农的遭遇表示同情,还有网民帮忙推销西瓜。

  >>记者调查

  海南文昌近2万亩优质西瓜滞销

  据了解,海南文昌2万亩西瓜滞销在田里,瓜农们苦不堪言,其“罪魁祸首”也是“膨大剂”传闻。

  在文昌市铺前镇林梧西瓜基地,沿海边沙滩绵延几千亩西瓜,全部进入成熟上市期,却看不到一辆西瓜收购车。

  看到记者来访,附近十几个瓜农骑着摩托车赶来反映情况。浙江籍瓜农罗成国说,他借钱凑了200万元种了500亩西瓜,目前有150亩已熟透,正常情况下一天能发十几车西瓜,但从本月10日起就没有收购商前来,这批西瓜已八成熟,再不采摘,将无法长途运输。

  “这种情况真让人意料不到,今年天气好,瓜种得很好很漂亮。”罗成国说,文昌西瓜平均每亩种植成本要6500元,今年海南西瓜丰产,每亩产出3000多公斤,平均每公斤成本2元。如今,瓜未上市就面临烂市的危险。

  海南是冬春季节全国西瓜的主产区,从西部的东方、乐东起自南向北逐渐成熟上市,文昌位于海南最北边,也是最晚上市的地区,今年文昌种植了4.15万亩西瓜,目前已销售了55%,还有45%近2万亩西瓜降价滞销。

  片面报道致西瓜降至几毛钱一斤

  海南省西瓜协会秘书长林尤胜说,西瓜降价滞销的主要原因是5月份相继出现了两次媒体不实或片面报道。 一次是5月初四川某媒体报道西瓜注射增甜剂,食用注水西瓜对人体有害,以致价格跳水。第二次是10多天前,江苏镇江丹阳曝出膨大剂致西瓜爆炸,称用膨大剂 种植的西瓜对身体有害,使西瓜市场雪上加霜。

  林尤胜说,5月10日还卖4元/公斤,11日跌到2.6元/公斤,随后每天以0.4-0.6元/公斤的速度降价,到膨大剂报道出来后,说可以致癌,瓜价就全乱了,“现在地里四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林尤胜说,西瓜遭受不实传言的影响已不是第一次,两年前曾报道海南西瓜注射红药水和甜水给西瓜增色增甜,导致西瓜滞销烂市,最后经权威媒体报道才为海南西瓜正名,但失去的损失已无法挽回。海南香蕉也一再遭受谣言危害,每一次都造成价格大跌,农民血本无归。

  据悉,攀枝花瓜农通过微博反映卖瓜难后,已有六七家商家前去收购。

  >>专家说法

  合理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危害

  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劲松从事了近20年的西甜瓜育种和栽培研究,他说,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 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本身也会合成这种激素,但量很微小。当气温较低或阳光不充足,植物长势不好时,按一定比例喷洒些膨大剂,可以促进植物坐果,引导植物将 营养输送到果实中去。“膨大剂”之所以造成西瓜产业大动荡,是因为丹阳的报道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丹阳瓜农也缺乏种植经验。

  李劲松说,合理使用“膨大剂”不可能造成危害,一方面我国的农药管理十分严格,“膨大剂”是由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农药,其使用范围、剂量都有严格规定。“消费者应秉持理性态度。”

  文昌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淑华说,海南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根本不需要使用膨大剂来增加营养。“西瓜爆炸报道出来后,对西瓜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也感觉很冤,因为我们根本没使用(膨大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质资源研究所研究院党选民说,“膨大剂”的不实报道对西瓜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人们应该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其加以认识,它只是一种植物声场调节剂,是经过长期大量的田间试验证明的。任何一种农药过量使用都会造成危害,但这只是丹阳的个例。

  据新华社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发现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

  新华网南宁5月27日电(记者张莺)记者27日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了解到,当地八圩瑶族乡近日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

  发现地点位于八圩瑶族乡拉友村洞多屯周边山坡,300多株桫椤树散落生长,最大的直径可达20多厘米,4米高,枝繁叶茂。

  据专家介绍,桫椤树又名蕨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受中国政府重点保护。由于它是研究植物形成、地理学及地球历史变迁的好材料,又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恐龙”。

  受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影响,原始森林逐渐减少,桫椤赖以生存的温暖、潮湿、荫蔽、水分充足等环境受到破坏,分布区域大幅收缩,目前仅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目前,中国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已先后发现桫椤树,中国政府也通过建立保护区等方式保护桫椤树。贵州已建立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周三, 04 5月 2011 20:44

胡翌霖:SCI与学术公正


 
□胡翌霖
去年中国SCI论文数跃居世界第二,EI(工程索引)论文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不过,论文的品质一直是令人忧虑的。例如中国SCI论文的平均被引率仍然在一百名开外。许多论文只是追随学界热点的跟风之作,有些论文则是一篇拆成几篇发表。令人堪忧的是,SCI在西方只是一个衡量标准之一,用到中国来却几乎成为唯一标准。
这种情况类似于三聚氰胺的出现:我们用氮含量作为指标可以来检测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如果大家都是把它当做一个额外的检测手段,这个手段一般而言是准确的,而且本身没啥坏处。但是如果是大家都为了追求指标而追求指标,而不是为了蛋白质而提升指标,怪现象就出来了,三聚氰胺这样的问题就会在中国出现。
又好比说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要减肥,那么有一把秤时时来帮他衡量体重状况就会很有帮助,但是如果说他的目的是要“看到秤上的数值变小”,那么他就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而想方设法在秤上做手脚去了,即便说难以在秤上作弊,也总可能有其他异化的手段,例如你可以干脆剁掉一条腿,保证读数降低,但这和健美身体的初衷就南辕北辙了。
SCI和GDP等衡量指标也是类似的道理,西方人看重它,根本目的是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引文数据,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而不是GDP增长率。所以在西方对衡量方法的重视从来没有异化到中国这样的情况,即衡量辅助手段反过来变成了最终的结果,最重要的学术写作和学术交流本身倒成了手段了。
因此,且不说重大的基础科学成果出得不多,即便出了这样的成果,我们必然会主动第一时间把它发到SCI上,从而为全人类共享,最终从中开发出实际的经济利益的多半是西方或日本。结果是,即便论文数量数一数二,“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依然达50%以上(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有5%左右)”。
事实上,理论突破只是科技创新的第一个环节,理论成果只有经过了复制、转化、推广和产业化等等一系列环节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次“创新”。后续的这些环节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并不要求发表论文,在中国始终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然,学术的追求本来应该是纯粹的、超功利的,但是大量发表SCI论文的并不是那些真的淡泊功利、超越国界的人,事实上那些拼命发表论文的人大多都是被逼的,为了追求(个人的、学校的、国家的)名声和利益才要发表SCI的。
既然要讲功利,那么就该算清楚这笔账——在不重视二次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情况下,为了英语读者发表大量原创性SCI,对目前的中国而言除了是打肿脸充胖子之外毫无益处。
当然,对“唯SCI主义”的反省和批评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为什么就是扭转不了呢?因为SCI在中国扮演着一个对学者的水平进行衡量的尺度。要公平公正地衡量学者的科研能力,用精确而客观的数据是再好不过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于是SCI指标就像高考制度那样,虽然饱受诟病,但仍然不得不贯彻坚持,因为没有人敢反对它所保证的“公平”二字。
但是为什么那些同样讲究公平和法制的西方国家,却并不需要,或者并不那么看重类似的衡量指标呢?
首先或许是中西方关于公平的理解就有所不同。中国人往往把公平看做一个结果、一个标签,或者一个最终输出的数值。但西方人更看重的是循之达到结果的“程序”。中国人做一件事情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手段变通一些、取巧一些、强硬一些都可以,但西方的法制就更讲究程序正义,再好的事情也得通过一定的流程办才行。国内高校的一些运转程序始终都不明晰,而又要保证评审的公正,就只能引入一个外部的标签了。
其次,学术界在西方历来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学术界内部拥有相当的自治权。学者的地位在学界内部就会受到足够的考验和评判。这种学界内部的远不只是指匿名的“同行评议”,更包括公开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任何人的学术成果都会摆在明处让同行随时去“攻击”,优秀的成果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广泛和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下,优秀的学者自然会崭露头角,鱼目混珠的人自然也会最终身败名裂。
而现在的情况仍然是,中国人并不关注学术交流的过程,还是只关心最终的学术地位。如果某个领域国内的同行太少,交流不起来,那么当然可以用英语发表论文和国际同行交流,但是如果始终只面向英语读者发表文章,那么即便国内的“同行”再多,也难以形成一个健全的交流环境了。
当然,当务之急并不是在国内建立一个类似于SCI的评价系统,人文学科已然有了这样一系列国内的“核心期刊”。但如果人们的根本目的始终只是为了SCI数值而去发文章,那么即便是用母语发表也不会多大地促进学术交流。发文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而不是在于获得一个衡量数值。
只有端正了目的才可能改变科研环境。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根本取消SCI或类似SCI的评估方式,选拔和任用时的评估工作让各院校和机构的学者进行自治表决就可以了。只要学术圈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又得以持久和充分地展开,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最终还是会得到维持。学术环境最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公平,而是自由和交流。不要让“公平”成为止步不前的借口。(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
《科学时报》 (2011-04-28 A2 观察 评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肉食植物利用多汁的果肉、甜蜜的花蜜引诱昆虫、青蛙甚至于老鼠,而后利用死亡陷阱将猎物捕获。得手之后,它们用酸融化猎物的身体,而后美餐一顿。它们的死亡陷阱极具欺骗性,整个捕食过程令人吃惊。一些植物学家一度认为肉食植物捕食昆虫纯粹是意外之举,我们现在知道它们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经养成吃肉的嗜好。但这种嗜好往往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它们通常生长在富含营养物的土壤中。以下7种植物凭借与众不同的捕猎方式或者怪异的饮食习惯在肉食植物家族独树一帜,其中一种肉食植物甚至喜欢吃小动物的粪便,如此嗜好令人不可思议。

  1.捕鼠猪笼草

捕鼠猪笼草
捕鼠猪笼草

  猪笼草外形好似一个大罐,里面盛满雨水、酸和酶,它们分泌的花蜜能够引诱猎物,通常是昆虫,偶尔也猎捕两栖类动物。有时候,它们也会猎捕体型更大,肉更多的动物。学名“Nepenthes attenboroughii”的猪笼草是一种新发现的猪笼草物种,以英国博物学者和电视主持人大卫•艾登堡的名字命名,它们不仅捕食小老鼠,大老鼠也不放过。它们的瓶状体个头与足球差不多,里面经常发现巨型蜈蚣和身长达到4英寸(约合10.16 厘米)的大蜘蛛。

  2.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美丽而致命的茅膏菜

  照片中的茅膏菜上面挂满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它们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同时也是一个可怕的昆虫杀手。它们利用触毛尖上的露珠引诱昆虫,而后利用黏液捕获昆虫,最后分泌酶消化猎物。只需要短短15分钟,被捕获的昆虫便小命呜呼。被溶解的昆虫尸体变成“营养汤”,随后被叶子吸收。所有茅膏菜种群都能够移动触毛,向叶子中部弯曲,尽可能让昆虫身体接触到更多的腺。

  3.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喜吃粪便的猪笼草

  巨型山区猪笼草学名“Nepenthes rajah”,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植物,能够捕食老鼠,但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巨型山区猪笼草非常喜欢吃动物的粪便,尤其是树鼩 的粪便。如果周围没有足够的昆虫出现,它们便成为一个天然马桶,供树鼩 使用。它们利用花蜜引诱附近的树鼩 ,而后利用巨型瓶状体收集粪便。科学家认为这种植物的瓶状体已经进化成堪称完美的树鼩 马桶,帮助两种物种形成一种怪异的共生关系。

  4.捕虫堇

捕虫堇
捕虫堇

  捕虫堇是狸藻科捕虫堇属家族成员,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在叶子表面捕获昆虫,就像捕蝇纸一样。得手之后,它们对猎物进行液化处理,而后吸入体内。这种植物长有无茎莲座型叶丛,有时只在长长的茎干上开一朵花。随着季节变化,很多捕虫堇也在肉食和非肉食之间转换。

  这种植物长有特殊的腺,分散在多汁的叶子表面,叶子能够分泌可见的湿滴,吸引蚊子等找水喝的昆虫。对于那些不幸落在捕虫堇上的昆虫来说,奋力挣扎不但没有任何作用,同时还会适得其反,导致身体接触到更多粘腺,进一步沦为捕虫堇的囊中物。与喜欢吃粪便的猪笼草一样,捕虫堇也能够消化其他食物,例如落在叶子上的花粉。

  5.极具欺骗性的狸藻

狸藻
狸藻

  狸藻能够开出可爱的小黄花并伸出水面,从外表上看,它们就是普通的水生植物,但普通的外表外,它们也能设置复杂的陷阱,捕获蝌蚪等动物。狸藻的茎干很长,通常没入池塘或者躺在沼泽地上。在茎干上,它们会设置袋子状的小陷阱,利用负压力捕获猎物。猎物触动“暗门”之后,周围的水便进入陷阱,装满水之后,陷阱关闭。

  这种诱捕方式能够捕获体型较大的猎物。捕到蝌蚪之后,狸藻会从尾巴开始享受,一点点将猎物消灭光。除了蝌蚪外,蚊子幼虫,线虫和水蚤也都写进它们的食谱。狸藻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潮湿环境,有时也能在南美雨林潮湿的树皮上发现它们的踪迹。

  6.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

  眼镜蛇莉莉学名“Darlingtonia californica”,也被称之为“加州猪笼草”和“眼镜蛇草”,通常生活在寒冷山水补给的溪流或者沼泽中。它们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很难培育。它们的管状叶子按照特定的角度排列,外形好似一条吐着舌头,准备发动袭击的眼镜蛇。

  与其他猪笼草不同的是,眼镜蛇草的瓶状体并不收集雨水。它们利用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控制水量。一旦昆虫被诱捕,润滑的分泌物和向下的绒毛便会阻止猎物逃脱。半透明的“出口”实际上并不是出口,只是对猎物生命最后时刻的一种嘲弄。如果奋力挣扎,企图逃跑,猎物便会掉进水里淹死。

  7.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

  维纳斯捕蝇草是肉食植物中的明星,拥有最富动感的反射诱捕机制。它们主要以甲虫、蜘蛛、蚂蚁和蝗虫为食。有趣的是,这种植物的表面有很多小洞,允许小型飞行昆虫逃跑。之所以放它们一马的原因在于:它们所含的营养物不足以补充捕猎时耗费的能量。张开时,陷阱的裂片凸起,用看似多汁的粉红色果肉引诱昆虫。当表面的细毛受到刺激,陷阱便会关闭,形成一个凹面囚笼。如果猎物挣扎,裂片便会将它们夹得更紧。封闭的陷阱好似一个胃,慢慢消化猎物。维纳斯捕蝇草偶尔也会捕食青蛙等体型较大的猎物。(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本报圣保罗电 (记者张新生)据巴西圣保罗科研基金会报道,圣保罗州立大学农艺学系教授阿尔西德·洛佩斯·莱昂主持的一项研究项目,从植物废料中提取纤维制造出新一代超级塑料,这种塑料较传统的聚乙烯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符合生态要求等特点。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该科研小组就开始从植物废物中提取原料,包括菠萝、香蕉、椰子、剑麻以及木头等废料中的天然纤维素,在厘米与毫米级别上进行实验。最近两年来,他们进行了纳米级实验,发现这种纤维具有与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相似的强度,可以提取出来作为原料生产塑料。其产品与传统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塑料相比,具有强度和持久性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全新的产品。

  阿尔西德·洛佩斯教授说:“这种纳米级纤维的机械特性大大增强。用这种纤维制造的产品比传统产品轻30倍,强度增加3到4倍。”该科研小组在巴西Braskem化工公司进行的实验表明,向该公司生产的聚丙烯中添加2%的纳米纤维,聚丙烯的强度增加了50%以上。在汽车的保险杠、控制盘、齿轮箱等部件的塑料注塑实验中,加上0.2%到1.2%的纳米纤维,这些部件均显示出比目前市场上的部件更大的强度和更轻的重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的模拟研究显示,在围绕双星或多星系统运行的行星上可能会进化出人类肉眼看上去呈现黑色的植物。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甚至可能还会发展出自己的移动“遮阳伞”来躲避致命的太阳耀斑。
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我们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它的颜色和温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却不吸收绿色光,这一波长的光被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植物呈现绿色。
但宇宙中大部分其他恒星和太阳不同。银河系中,超过八成的恒星是暗淡的红矮星。因此,天体生物学家们认为生活在围绕此类恒星运行的行星世界上的植物,如果同样发展出了光合作用,那么它们将进化出不同的波长吸收模式,因而呈现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甚至灰黑色,以便更有效的吸收有限的光照资源。
而另外一方面,宇宙中还有超过三成的恒星系统中包含两颗或两颗以上的恒星。目前还不清楚在这样的多恒星环境下行星将如何演化。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杰克·奥马利·詹姆斯(Jack O'Malley-James)是这项模拟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多光源情形下,植物可能将有选择性地挑选一颗恒星作为自己偏好的光源,而不是两颗恒星的光源全部吸收。但在一个拥有两颗暗淡的红矮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周围,你可能没什么选择,只能有一种颜色,或许是灰黑色。”
恒星耀斑的威胁
詹姆斯和同事们对一颗假想行星围绕各种双星和三恒星系统运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在一些模拟情形中,恒星系统中仅包含有红矮星,但在另一部分情形下,考虑一颗红矮星和一颗类似太阳那样的主序星组合,甚至考虑行星围绕两颗类似太阳的主序星运行的情形。
在大多数情形下,绕转的行星都能获得足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但詹姆斯警告说,那些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世界可能需要额外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无虞。
他说:“红矮星非常暗淡,这意味着你必须位于比日地距离小5倍的位置上才能获得足够强度的光照。但由于红矮星具有比太阳强烈的多,频繁的多的耀斑爆发事件,这将威胁生命的生存。”
因此,詹姆斯设想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的植物应该会进化出某种“遮阳伞”来保护自己免受耀斑的袭击。而如果这种植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则可能进化出某种探测机制,一旦察觉到耀斑爆发粒子的到来,便会暂时沉入水中躲避,等到爆发过后再升上来,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光合作用机制。
而来自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另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也是詹姆斯博士的论文指导老师詹尼·格里维斯(Jane Greaves)也表示:“可以移动的植物,能主动躲到岩石后面去躲避太阳耀斑。这样的想法真的很酷。这项研究是首次对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生存模式进行具体的设想。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恒星环境是宇宙中最为常见的。”
南希·江(Nancy Kiang)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位生物气象学家。她对外星植物可能具有的色彩模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但南希表示她从未考虑过在一个多恒星系统下,植物可能具备的色彩选择模式。因此她急切的想了解詹姆斯的研究。她说:“我很想知道,在多于一个恒星光源的情形下,植物的遮阳结构将如何进化。”
如何搜寻“非绿色”植物?
对外星植物可能的颜色,以及它们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推测并非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
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大型望远镜对远在数光年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观测。借助极度灵敏的探测器,他们试图检测这些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受植物叶片反射的光子信号,从而了解这些行星世界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而詹姆斯博士的此项研究对于这些观测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将为分析人员指明道路。
格里维斯告诉《国家地理》编辑说:“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一步,但我们至少已经开始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件事。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获得类似欧空局极大望远镜那样口径的大型设备,这将大大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台大口径望远镜预计2018年就可以建成。”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的主镜口径138英尺(约合42米),它将有能力检测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成分信息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判断那里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形式。
未来即将升空的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则将使这样的观测更加容易。而如果能建成空间观测望远镜阵列,那么其分辨率更是将无与伦比,前所未有。不过由于这样的设备所涉及的复杂技术和高昂开支,暂时很难实行。
格里维斯说:“现在确实有一些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一切都还得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决心按照既定的日程时间表去完成这些大型设备的建造。”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这是一幅想象图,在一颗遥远的系外行星上,黑色的植物在两颗暗淡“太阳”的照耀下生长

  研究同时还认为这样的生物甚至可能还会发展出自己的移动“遮阳伞”来躲避致命的太阳耀斑。
 

  地球上的生命活力都来自太阳的恩泽,阳光驱动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植物能借助太阳辐射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我们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它的颜色和温度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却不吸收绿色光,这一波长的光背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感觉到植物呈现绿色。
 

  但宇宙中大部分其他恒星和太阳不同。银河系中,超过八成的恒星是暗淡的红矮星。因此,天体生物学家们认为生活在围绕此类恒星运行的行星世界上的植物,如果同样发展出了光合作用,那么它们将进化出不同的波长吸收模式,因而呈现红色、蓝色、黄色、紫色甚至灰黑色,以便更有效的吸收有限的光照资源。
 

  而另外一方面,宇宙中还有超过三成的恒星系统中包含两颗或两颗以上的恒星。目前还不清楚在这样的多恒星环境下行星将如何演化。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杰克·奥马利·詹姆斯(Jack O'Malley-James)是这项模拟研究的负责人。他说:“我们认为在这样的多光源情形下,植物可能将有选择性的挑选一颗恒星作为自己偏好的光源,而不是两颗恒星的光源全部吸收。但在一个拥有两颗暗淡的红矮星组成的恒星系统周围,你可能没什么选择,只能有一种颜色,或许是灰黑色。”

  恒星耀斑的威胁

  詹姆斯和同事们对一颗假想行星围绕各种双星和三恒星系统运行的情况进行了模拟。在一些模拟情形中,恒星系统中仅包含有红矮星,但在另一部分情形下,考虑一颗红矮星和一颗类似太阳那样的主序星组合,甚至考虑行星围绕两颗类似太阳的主序星运行的情形。
 

  在大多数情形下,绕转的行星都能获得足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但詹姆斯警告说,那些围绕红矮星运行的行星世界可能需要额外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生存无虞。
 

  他说:“红矮星非常暗淡,这意味着你必须位于比日地距离小5倍的位置上才能获得足够强度的光照。但由于红矮星具有比太阳强烈的多,频繁的多的耀斑爆发事件,这将威胁生命的生存。”
 

  因此,詹姆斯设想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的植物应该会进化出某种“遮阳伞”来保护自己免受耀斑的袭击。而如果这种植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则可能进化出某种探测机制,一旦察觉到耀斑爆发粒子的到来,便会暂时沉入水中躲避,等到爆发过后再升上来,从而保护自己脆弱的光合作用机制。
 

  而来自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另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也是詹姆斯博士的论文指导老师詹尼·格里维斯(Jane Greaves)也表示:“可以移动的植物,能主动躲到岩石后面去躲避太阳耀斑。这样的想法真的很酷。这项研究是首次对这种特定生活环境下的生物生存模式进行具体的设想。这很重要,因为这样的恒星环境是宇宙中最为常见的。”
 

  南希·江(Nancy Kiang)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一位生物气象学家。她对外星植物可能具有的色彩模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但南希表示她从未考虑过在一个多恒星系统下,植物可能具备的色彩选择模式。因此她急切的想了解詹姆斯的研究。她说:“我很想知道,在多于一个恒星光源的情形下,植物的遮阳结构将如何进化。”
 

  如何搜寻“非绿色”植物?

  对外星植物可能的颜色,以及它们可能的行为方式的推测并非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
 

  天文学家已经开始使用大型望远镜对远在数光年之外的行星世界进行观测。借助极度灵敏的探测器,他们试图检测这些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受植物叶片反射的光子信号,从而了解这些行星世界上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而詹姆斯博士的此项研究对于这些观测项目所收集的数据分析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将为分析人员指明道路。
 

  格里维斯告诉《国家地理》编辑说:“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一步,但我们至少已经开始知道该怎么去做这件事。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获得类似欧空局极大望远镜那样口径的大型设备,这将大大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台大口径望远镜预计2018年就可以建成。”
 

  欧洲“极大望远镜”(ELT)的主镜口径138英尺(约合42米),它将有能力检测到系外行星大气中的成分信息数据,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判断那里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形式。
 

  未来即将升空的美国宇航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则将使这样的观测更加容易。而如果能建成空间观测望远镜阵列,那么其分辨率更是将无与伦比,前所未有。不过由于这样的设备所涉及的复杂技术和高昂开支,暂时很难实行。
 

  格里维斯说:“现在确实有一些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一切都还得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决心按照既定的日程时间表去完成这些大型设备的建造。”(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麦克风形状南瓜。记者 李枝宏 摄

  篮球一样大的茄子、近百斤重的“巨无霸”南瓜……记者昨日在旅顺口区小南村投资1200万元开发建设的“太空植物王国”里,看到了一个梦幻般的奥秘世界,这也是全国首家太空植物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专业展馆。更吸引眼球的是,太空植物的种子全部是“神舟”飞船的乘客。

  即将开馆的“太空植物王国”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是以太空植物为展示内容,以外太空为背景的大型科普园。展馆内各种太空植物颠覆了以往的植物概念,已长到近百斤的黄色南瓜,令人称奇;麦克风形状的南瓜,根部是金黄色的,头部是绿色的;突珠黑、突珠绿南瓜长得极像手雷;“香炉瓜”长得也的确似香炉。西红柿有黄、绿、橙等多个颜色,有的竟是长方形的。特别是一棵高4米的西红柿“树”,树冠直径可达6米,产量可达四五百斤。而园内栽种的“地瓜树”,藤蔓已爬满树架,等三四个月后再来看,地瓜是长在“树”上,而不是在地下。还有七种颜色的太空辣椒,形状各异的葫芦等。

  “这是将普通的种子带入太空后,在太空特殊环境下使基因发生变异,经过农业专家几年的地面培育、筛选后,最后才种植成功的。太空南瓜可以长到四五百斤,茄子可以长到四五斤。”该馆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园内共引进瓜、葫芦、辣椒、西红柿、茄子五大类、36个品种太空植物。5月份,园内的太空植物就会结出更多五彩缤纷和形状各异的硕果。

  记者了解到,该馆请上海世博园的设计师设计,并被中国科学院生命遗传研究院确定为太空植物研发基地。同时,该馆还将引种胳膊粗的黄瓜、半斤重的大蒜、4米长的线豆等特色“太空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2004年欧盟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这一最后期限将至,中药面临不得不退出欧盟——这一年销售额约50亿欧元的世界最大植物药市场的困境。

  注册成本高提供证明难

  “虽然中国国内一些中药企业曾向欧盟递交申请材料,但由于多种原因,截至目前没有一家企业通过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的简化注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表示,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在欧洲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员,都将面临经营风险,出口欧洲的中药随时可能面临处罚。

  中国中药企业为何没有通过注册?刘张林分析说,一是由于中国的中成药在欧盟销售额不算太大,再加上申请注册的成本较高,大部分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据了解,中成药的单个注册成本约为100万元人民币,而一家中药企业一般有多个品种,申请费用比较高。二是欧盟的注册要求较高。《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传统草药“在申请日之前至少要有30年的药用历史,其中包括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而国内绝大多数以非药品身份在欧洲销售的中药产品难以提供在欧洲有效的销售证明。

  商家受打击患者遭牵连

  林国明医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经营中医诊所近21年,他的病人中既有政界要人,也有普通百姓。林医生告诉本报记者,来他诊所看病的大多是当地人,华人比例仅占不到10%。“许多当地人都把中医中药视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象征,不少人当初慕名而来,经过长时间的治疗,逐渐开始信赖中医。”他举例说:“我治疗的一个比利时癌症患者,长期以来服用中药防止病情恶化。现在我很担心他,只能建议他到欧盟以外的国家去购买中药。”

  北京同仁堂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同仁堂在欧洲地区的长期规划会随着这些市场的新变化进行一些调整。但是他也表示,中国医药企业申请欧盟的植物药品注册难度很大。从客观角度来看,受限于“30年的药用历史”和“在欧盟地区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等规定,以及高昂的注册费用。从主观角度看,欧洲对于中药仍然缺乏文化认同。他希望政府部门可以为多家中国医药企业牵头,来协调与欧盟的商洽。

  国内中药企业不能在欧盟通过注册,短期来看对各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刘张林表示,首先,这对中国的中药企业是一个打击。错失此次注册机会后,中药企业要想给旗下药品申请合法身份,将面临成本暴涨的困境。如果中药在欧盟变成“黑户”,那将是中药出口的一大倒退。其次,这对欧盟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当前在欧洲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已超过5万。如果禁止中国中药进入欧盟市场,必将影响相关医药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正常经营,对当地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带有歧视性或将遭诉讼

  欧盟健康和消费政策委员约翰·达利的新闻发言人文森特,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今年2月欧盟关于传统植物药注册的备忘录。他指出,2004年以前传统植物药产品和其他药品适用于同一市场准入标准。《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简化了注册程序,对来自中国或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植物药,不要求像其他药物一样进行安全和功效测试,而只需要提供应用年限证明。同时,该指令还向企业提供了7年过渡期。如果传统植物药企业真的想扎根在欧盟市场,这个注册期限是完全够用的。

  然而,对使用《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为中药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在欧洲也有不同的看法。致力于天然植物药发展的英国“自然健康”组织负责人罗伯特·维科克博士认为,《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带有歧视性,4月底他们将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诉讼,希望能引起位于卢森堡的欧洲法院的重视。欧洲议员帕维尔·伯克也表示,该指令原本是为了规范药物安全使用,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中药企业通过注册,这是无法接受的。

  近年来,中方相关部门也在为解决中药企业可能退出欧盟市场的困境想办法。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一直在推动国内有条件的企业申请注册,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咨询,并多次组织国内企业到欧盟游说、谈判。刘张林表示,虽然国内中药企业还没有通过欧盟的注册,但长期来看依然存在变数。中方应该积极争取对己有利的机会,继续做欧盟方面的工作,加强中欧标准和认证合作,相关政府部门也应对重点企业进行多方面支持。(吴乐珺张蕾崔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中国,光顾小饭馆或路边摊,地沟油防不胜防,如何才能简便快速地检测出来?近日,在一项全国发明比赛中,上海中学生用半导体制冷片让地沟油立即分层现原形。这个创意赢得了大赛银奖。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完善装置,让地沟油的各种参数一一现形。

  据《东方早报》报道,这项发明的“主力队员”之一、上海市西中学高二学生汪亦乐去年3月便和指导老师黄曾新一起开始了这项研究。

国家通用测法比较复杂成本不菲

  汪亦乐说,国家通用的测地沟油的办法都比较复杂,一般要在实验室完成,成本不菲,而现实生活中如果去饭店吃不太放心,需要的是简单可行、成本不高的快速鉴别办法。

  黄曾新是向明中学的科技指导老师,也是静安区教育局的科技总顾问。他翻过不少科技读物,了解地沟油一般有三种:不断在油锅里使用的老油、病死猪的脂肪以及饭店泔脚料提炼出的表面浮油。

  再分析这些油的成分。正规饭店,烧菜无非用豆油、菜油、花生油,但碰到烧水煮鱼等荤菜时,就是植物油和脂肪油混合。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混合物,其中动物油含量高。

  动物油和植物油的物理特性也大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凝固度。橄榄油要到摄氏零下十几度才凝结,植物油也要零度,但动物油尤其是地沟油,7至8度即凝结。

  其次是黏度,将动物油和植物油同时滴在玻璃上,流得快的一般是植物油。

  了解这些油的特性,就是区分是否为地沟油的关键。
“地沟油是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混合物,利用动物油和植物油黏度、冰点的不同,采用物理方法快速降温,地沟油就会分层,从而原形毕露。”黄曾新解释说,“迅速降温”是整个课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于是,冰箱成了汪亦乐的实验室,冷冻室里植物油会不会凝固,冷藏室里面动物油的状态怎样。

  在纪录到上百个数据后,汪亦乐和黄曾新得到检测的最佳温度——摄氏零下5度,并决定用半导体来做这种冷却装置。

  汪亦乐说,经过试验,他们的半导体制冷片最低能够降温至摄氏零下30度。

  接下来,他们也许会做一个简易仪器:半导体快速降温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让地沟油快速分层。然后辅以三棱镜、搅拌器等器具,让地沟油各个参数一一现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