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勒纳河三角洲,河流将有毒的汞污染物引入了北极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科学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北冰洋及周边地区目前遭受严重的汞(mercury)污染 。

  这种危险的化学品通过大气作用,比如大风,以及北极地区错综复杂的河流流动模式引入了该区域。该元素或将在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栖息地之一不断累积。科学家直到目前才确定河流将这种类型的有毒污染物引入了这一地区。过去的调查发现大气影响导致汞积累在这一区域,但未能认识到河流在这种污染现象中所起的作用。

  新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将导致北极更多的冰融化,未来该地区的汞含量将继续增加。这一现象也将引发河流循环模式的转变。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调查人员与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SPH)的同事密切合作。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0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主要作者珍妮·费舍尔(Jenny A. Fisher)解释称:“北极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因为它远离人为的汞的来源,但我们知道,北极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汞含量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这对海洋生物和人类都很危险。从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些汞来自哪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水产科学助理教授埃尔希·桑德兰(Elsie M. Sunderland)补充说:“对于人类,汞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长期生活在汞污染环境中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损害成年人的心血管健康。”

  汞为银白色的液态金属,俗称“水银”。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不容易分解,它可以在大气、海洋或动物体内留存多年。汞的毒性是积累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被归类为一种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物。目前,世界各地的渔业都在抱怨,这种类型的污染影响他们的鱼群生长。

  桑德兰解释称:“北极地区的土著人特别容易受到甲基汞(methylmercury)污染的危害,因为他们消耗大量的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作为他们传统饮食的一部分。”他得出结论:“了解北冰洋汞的来源,并预计该地区的汞含量将在未来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保护北方人群健康的关键。”(尚力)

  相关阅读

  挪威摄影师追逐梦想 北极圈拍震撼极光照亮夜晚

  地质学家称北极将形成超级新大陆 阿美西亚诞生

  阿拉斯加蔓延神秘疾病 北极熊出现溃疡脱毛现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9.向北极要石油

向北极要石油向北极要石油

  在北冰洋钻探石油的做法一直饱受争议,2011年,这种做法因现有油田产量减少,不容乐观的经济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获得“动力”。后两个因素显然让人感到荒谬可笑。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的可获取石油储量达到900亿桶,相当于全球未发现储量的13%。

  壳牌公司获得美国内政部批准,在阿拉斯加北岸的波弗特海进行石油钻探。奥巴马政府面临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降低汽油价格的压力,批准壳牌的请求自然在情理之中。最近,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两项钻探区租赁计划,分别在波弗特海和楚克奇海。停止在北极钻探石油的法庭大战仍在继续,如何在偏远的北极地区管理石油钻探也引发很多人的担忧。此外,环保人士还担心石油钻探对北极熊和海象敏感的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在俄罗斯北极海域进行石油钻探。照片展示的就是这片海域的一个钻井平台。随着北极冰帽融化,石油钻探和通航成为一种可能。挪威能源公司Statoil宣布,在挪威巴伦支海域发现一个巨大油田。挪威希望用新油田取代产量不断减少的老油田,开发这一油田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10.遏制全球变暖时日不多

遏制全球变暖时日不多遏制全球变暖时日不多

  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短暂下降,一度让人看到希望,但这种下降源自于经济低迷,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扑灭。虽然全球经济尚未实现反弹,但化石燃料排放却继续呈增长趋势。世界气象组织2011年末指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在2010年创下后工业时代新高,增长速度不断提高。

  关注气候变化的行动主义者指出,人们应该将目光聚焦到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回到350ppm上。2009年至2010年,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2.3ppm,现在的浓度为389 ppm,较煤炭和石油驱动下的工业化前提高40%。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主要由煤炭所致。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经济危机后的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屡创新高有很多原因,中国因素只是其中之一。照片在中国拍摄,工人们站在运送煤渣的传送带前,寻找可用的煤炭。

  国际能源署指出,由于化石燃料需求快速增长,留给这个世界制定有效减排政策,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只有大约5年时间。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是很多国家承诺的极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在25年内将超出美国68%,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耗量将占全球的31%。

  在很多富有国家,经济低迷促使政府收紧限制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政策。西班牙、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减少针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在发展风能和太阳能上的投入并没有像危机之前那样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2011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还是超过化石燃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孝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耶鲁大学地质学家认为,南北美洲的融合会让加勒比海消失,然后在北极同亚欧大陆拼接。
耶鲁大学地质学家认为,南北美洲的融合会让加勒比海消失,然后在北极同亚欧大陆拼接。

  长期以来,地质学家一直在预测,南北美洲最终会融合一起,同亚洲合为一体,沿着盘古大陆的轮廓形成一个崭新的超级大陆。科学家表示,约2亿年前,盘古大陆分裂,形成现在的大陆板块。

  以前,研究人员推测,这个常被称为“阿美西亚”新大陆的形成地点,要么同盘古大陆是一个地点,要么就在偏离这块大陆180度的地方。但一项新研究显示,阿美西亚大陆将在北冰洋形成。

  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罗斯-尼尔森-米歇尔表示:“南北美洲的融合会让加勒比海消失,然后在北极同亚欧大陆拼接。澳大利亚正向北移,会同亚洲连在一起,连接点可能就在印度和日本间的某个地点。”这项研究是他博士论文研究的一部分。

  米歇尔和耶鲁大学同事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理论。他们用必须从地球岩石中才能获得的古地磁数据模拟了过去超级大陆的运动状况。

  一旦每个超级大陆融合在一起,就会围绕赤道上的一个稳定轴反复旋转。这个运动被称为“真极漂移”,研究人员用它确定盘古大陆(常叫做泛大陆)、罗迪尼亚大陆和努纳大陆等超级大陆的中心。不同情况下,超级大陆中心都会偏离90度。(孝文)

相关阅读

  古地图绘制拉开世界帷幕 指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太平洋漂浮“垃圾新大陆” 面积已堪比六个英国

  阿拉斯加蔓延神秘疾病 北极熊出现溃疡脱毛现象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神秘疾病: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发现9只北极熊出现脱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神秘疾病:科学家在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发现9只北极熊出现脱毛和皮肤损伤等症状。
荒野生存:在阿拉斯加州楚科奇海东部,一只成年北极熊和北极熊幼崽沿着浮冰边缘向前走。荒野生存:在阿拉斯加州楚科奇海东部,一只成年北极熊和北极熊幼崽沿着浮冰边缘向前走。
研究:生物学家发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后开始研究北极熊。研究:生物学家发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后开始研究北极熊。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野生动物专家近日发现有些北极熊患有溃疡,身上还一块一块地脱毛,这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怀疑一种神秘疾病已在这种动物中蔓延。

  在北极海岸开展工作的生物学家研究了9只北极熊的病情,以便了解这种疾病是否和海豹以及海象身上出现的相似症状有关。它们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33只北极熊的一部分。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这些北极熊出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等情况。

  阿拉斯加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生物学家托尼-德甘奇对路透社说:“我们对这种未知疾病知道的不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种疾病有点不同,又或许没什么大不了。”

  2011年夏天,科学家发现,60只环斑海豹和几只海象死在同一地区,它们都有溃疡和脱毛现象。但截止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北极熊死亡。

  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虽然我们对传染源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海象和海豹身上发现的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先进的测试技术还未确认传染源,但我们会继续研究下去。另外,还会对潜在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人为因素、自然生物毒素、辐射、污染物、自身免疫疾病、营养不良、激素失调和环境因素等。”

  有人猜测,发生在北极熊身上的这种神秘疾病可能和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有关,它在2011年海啸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早期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理论。(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狼打哈欠会群体传染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然界的动物千姿百态,它们时常摆出各种滑稽可爱的表情,以下是十二种动物打哈欠的表情特征,其中它们并不是完全出于困乏欲睡而打哈欠,例如:山魈有时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狼打哈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等。


山魈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 

  狼可以表达许多表情,其中多数打哈欠表情都是涉及于群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等级间的交流沟通,也有一些个体是在清醒之后舒展身体打哈欠。有人认为打哈欠是会传染的,这是一种生理正面反馈机制,可产生群体效应。一些群体打哈欠的物种包括高级智慧群居动物,例如:犬齿类动物、黑猩猩和人类。

  不像体形较大的近亲北极狼,北极狐伴随着季节变迁将改变自己的体毛颜色。它们打哈欠的姿式与其他犬齿科动物相近,北极狐通常出现在最北部的苔原环境,而不是生活在南极,因此不存在南极狐,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旅鼠、鸟蛋和小海豹,同时,它们也是北极熊和北极狼的主要猎物。

  袋獾打哈欠是处于疲劳,还是仅是彼此相遇打招呼?答案是后者,但是袋獾彼此间相遇并不是很“快乐”。它们张着嘴打招呼,通过咬对方的脸来表达问候,期间会尖叫引起对方的注意。令人遗憾的是,袋獾很可能会像袋狼一样逐渐消失,尽管它们的数量减少并非人类所为,它们会较高概率地传染一种疾病,最终使面部咬痕引起致命癌症。

  河马打哈欠张着大嘴是表示饥饿吗?人们更希望这是一种疲倦的表现,河马是地球上继大象和犀牛之外的第三大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大约接近1万磅。通常公河马打哈欠是向领地挑战者竞争对手示威,有时它们会将嘴部张开至150度。

  任何长着嘴部的动物都会打哈欠,长年生活在地下的裸鼹鼠也不例外,与其他物种相比,它们打哈欠的模样看上去较为丑陋,但也有一些滑稽。

  鸟类有时做出一副打哈欠的样子,事实上它们不会打哈欠,它们张开嘴时仅是为了获得食物,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其他鸟类进行搏斗。

  山魈打哈欠是出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需要吸收更多的氧气,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或者仅是处于困乏欲睡状态。(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山东再出现"疑似狼" 竟被5头家猪拱得奄奄一息

  实拍凶猛土狼群围攻幼象 母象护子拼死反击(图)

  枣庄捕获"野狼"身份确定 鉴定确为哈士奇宠物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酷似外星世界的北极冰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些精美的照片显示微妙的透明冰柱和外星球异域水晶结构,仿佛是另一颗星球上深太空探测器所拍摄的美妙景象,或者像是北极冰层以下潜艇所拍摄的神秘冰晶世界。

  但事实上这是55岁俄罗斯业余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他仅是将头伸入冰冻河流中的冰洞中,拍摄下水面以下冰层的奇妙景象。水下简单的冰层赋予这些照片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些照片是55岁摄影师尤里-奥奇尼科伊潜入俄罗斯Leningradskaya州东部一个冰冻河流中拍摄的,照片中呈现出令人惊奇的多彩世界——闪闪发光的冰锥和闪烁的雪花。

  每年冬季都使蒂安克萨河结冰,执着于摄影艺术的奥奇尼科伊在这个结冰河流中发现了一个多层冰晶世界,它是河面冰层以下与流动水层之间三分之二英尺深的间隙空间。

  奥奇尼科伊并没有非常骄傲地炫耀自己完全意外地拍摄到这个奇妙的水下冰晶世界,据称,是他的儿子让他产生拍摄的灵感,当他的儿子将脚伸入冰冻的河水中,他突然意识到冬季河流冰层之下或存在着一个神秘奇特的世界。

  之后奥奇尼科伊在冰面上凿了一个特殊的冰洞,手执相机头部伸入这个冰洞进行拍摄。他说:“由于冰面以下的这个间隙空间很小,将头伸入其中是很困难的,我勉强能将头部和相机塞入其中。当然,冰层之下也存在着水流,但这条河流并不深,我不必为此而担心自己的安全。这种拍摄体验是非常奇特的,此前我从未看到过类似的景象。”(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百名中国富豪热衷海外狩猎 五十万可猎杀北极熊

  世界气象组织称 欧亚寒潮源于北极涛动变化(图)

  直击-北极的艰苦生活 熊妈妈带孩子冰雪中艰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进入2012年以来,寒冷成为了当今北半球的代名词,近日北半球大部分地球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刚刚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最近的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近期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北半球受严寒侵扰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及其以东大部地区即日起将降温,降幅为3~6℃。5-7日还将有一股强冷空气登陆中国,届时气温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孙军2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1月下旬全国的低温程度较历史极值来讲并不算最低,但也接近历史最低值。其中,内蒙古图里河1月27日最低气温跌至零下46.9℃(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50.2℃);满洲里1月29日最低气温为零下44.9℃,跌破历史极值;北京1月23日出现入冬最低气温零下13.3℃(历史最低气温为1966年2月22日零下27.4℃)。不过专家也指出,虽然多地的最低气温没有达到历史最低,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持续十几天的低温是历史上少见的。

  近邻日本韩国天气也极为相似,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称,日本北部和东部地区在未来一周内仍有较强冷空气活动,受此影响,日本北陆地区以及日本海沿岸地区将继续暴雪天气,部分地区积雪甚至会超过5米。韩国31日普降大雪,据悉,这是今年韩国入冬以来最大的一次降雪。

  欧洲多国红色警报

  不仅仅是中国,整个欧洲正在遭受大雪的袭击,雪灾已经导致数十人死亡。英国《每日邮报》1月31日报道,导致数十人死亡的东欧寒流将于本周末到达英国,届时英国可能比南极更冷,导致每周1500多人因酷寒天气死亡。

  除英国以外,波兰和塞尔维亚1月31日处于红色警报状态,这是世界气象组织从安全到非常危险的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天气警报级别中最高的,意味着当地的天气状况由于零下严寒而非常危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处于橙色警告级别,天气状况危险。保加利亚至少4人死亡,全国28个行政大区中,有25个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法国、德国和瑞士处于黄色警报,意味着他们需要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天气。1月29日夜进入德国的严寒从东向西席卷了全德地区。德国气象服务局1月30日晨公布,德东地区气温已下降到零下10摄氏度以下,预计将于当夜达到零下15摄氏度。

  严寒或因全球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强降雪、强降温的极端景象,是气候变化规律的一个表征体现。 气候变暖正在引起气候系统其他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极冰融化、陆地地表径流和降水引起的北大西洋淡水通量和盐度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全球温盐环流的减弱或崩溃,将地球气候从一个迅速增暖的时期突然带入到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如果目前全球持续增暖的趋势继续加剧,未来10年至20年出现气候突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出现气候突变,南半球气候变暖而北半球气候变冷。

  近年来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是由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决定的,是地球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反馈机制的必然结果。具体而言,首先,气候变暖引起气候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寒冷气候期是正常现象;其次,气候变化有其自然属性和规律;最后,将感觉上的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加剧,完全归因于气候变暖是不客观的,异常和灾害在较暖期和较冷期都可能出现。

  地球进入小冰河期

  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英国《每日邮报》因此宣称今年的寒冬显示“小冰河期来临”。

  报道说,这些科学家的预测是根据他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温度的自然周期分析而来,推翻了一些已广为接受的气候变暖理论。这些理论宣称,到了2013年夏天,北极圈将完全无冰。

  《每日邮报》说,根据科罗拉多州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资料,自2007年以来,北极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议防止全球变暖的人士也未反驳这一点。

  另外有报道称,北半球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地区遭遇寒冬,并非是全球变冷,而是因为北半球出现了气象颠倒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北极震荡造成的。北极上空的大气压力会出现两种极端变化,直接影响北半球出现暖冬或寒冬。

  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气压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北极震荡指数多为正值。北极上空的气压比平均气压低,中纬度地区上空的气压则比平均气压高。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北极的寒带喷射气流从西方吹向东方,而不会吹到南方,大部分时候都维持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这么一来,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气温就相对比较暖和。

  今年冬季,北极震荡指数出现负值,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带喷射气流都被挤压到比以往更远的南部地区,造成美国、欧洲和中国出现寒冬。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中国东北恐龙曾遭遇严寒 为求生存选择身长羽毛

  欧洲严寒祸起气候变暖 多地区创下十年最低气温

  "触屏专用手套"舒适自由 令你不惧冬季严寒(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驯鹿妈妈与幼仔

驯鹿妈妈与幼仔驯鹿妈妈与幼仔

  相机陷阱拍摄的驯鹿妈妈与幼仔。相机陷阱原本对准它们脚下的鸟巢,没想到将它们定格在镜头中。科学家对普拉德霍湾基础设施对北极中部驯鹿的生存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裂冰季节,这种动物可能避免到公路或者其他不稳定的基础设施附近活动,最终所能获取的营养物和繁育成功率受到影响。在这一季节,它们迁徙到南部,远离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区,目前的数量估计超过6.5万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它们的数量一度降至5000只。

  克罗宁表示:“如果关注这个数据,你会感受困惑。驯鹿的生存受到影响,例如活动受限,但它们的数量却呈戏剧性增长趋势。”其他地区的驯鹿种群同样呈这种趋势,例如生活在特雪布克湖附近的驯鹿。特雪布克湖位于沿岸平原东部大约150英里(约合240公里)。这一地区拥有类似的环境,但没有油田和气田。

  9.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

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正准备进食的大乌鸦

  一只大乌鸦,正准备享用铁爪鹀的蛋。它用喙从铁爪鹀的巢穴将蛋偷走。大乌鸦是受益于阿拉斯加州能源基础设施的动物之一。利伯泽特说:“大乌鸦生活在北坡地区,它们需要一些垂直结构筑巢,但北极沿岸平原地区并没有树,因此可供它们筑巢的地方并不多。不过,它们能够利用人造结构,在高塔、建筑的屋檐或者其他结构上筑巢。在油田,它们的数量不断增多。毫不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它们同样以在油田筑巢的鸟的鸟蛋为食。”现在,大乌鸦一年四季在油田度过,但在过去,我们却极少在冬季时看到它们的身影。

  10.打猎归来的北极狐

打猎归来的北极狐打猎归来的北极狐

  一只北极狐,嘴里叼着刚刚捕获的鸟,准备美餐一顿。在长期存在的捕食者与猎物构成的生物链中,北极狐扮演了重要角色。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希德勒表示,生活在普拉德霍湾油田附近的北极狐生活习性已经发生改变。他说:“夏季,它们通常以旅鼠、鸟类、鸟蛋或者尸体为食。冬季,它们通常来到海岸地区,在海冰上尾随北极熊,吃它们剩下的食物。在油田,北极狐的生活习性发生改变。冬季,它们会留在这里,因为它们能够找到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的尸体或者以垃圾为食。”(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1月1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刊登了一组照片,展现生活在北极油田附近的动物,其中包括北极狐、雷鸟、白额雁、大灰熊以及驯鹿。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存在,当地动物的生存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北极狐等捕食者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筑巢鸟类则为此付出惨痛代价。

  1.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白额雁对抗北极狐白额雁对抗北极狐

  相机陷阱在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油田所在苔原地区拍摄的一幅生动照片,几只白额雁与一只突袭的北极狐展开较量,捍卫它们的巢穴。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阿拉斯加北极地区研究计划的生物学家乔-利伯泽特表示:“相机陷阱拍摄的照片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哪些捕食者突袭鸟类的巢穴,哪些捕食者没有上演这种行为。借助于相机陷阱,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完整的图画,了解捕食者及其猎物的生活。”

  白额雁在这场较量中取得胜利,但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发现普拉德霍湾油田的狐狸以及其他捕食者却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要感谢能源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在地面上筑巢的鸟类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说:“我们发现油田的北极狐等确定的捕食者数量更多,似乎并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人类的存在却影响了一些筑巢鸟类成功孕育后代的能力。”

  2.享受美餐的赤狐

享受美餐的赤狐享受美餐的赤狐

  赤狐正在享用拉普兰铁爪鸟。铁爪鸟是一种与麻雀类似的鸣禽,同时也是每年夏季在北极筑巢的候鸟之一。它们的幼仔出生时看不到东西,身上没有羽毛,很容易沦为捕食者的盘中餐。阿拉斯加渔业及狩猎局生物学家迪克-希德勒表示:“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看到赤狐还是一件新鲜事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气候变化可能让体型更大,身体更强壮的赤狐数量不断增长。在油田附近地区,赤狐以及它们的近亲北极狐寻找到理想的遮蔽处——躲进油田管道或者周边建筑下面——应对极端气候。除了捕猎外,它们还以死于交通事故的动物尸体为食,同时还会在开发区附近的垃圾中寻找食物。

  3.雷鸟

雷鸟雷鸟

  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湾,几只雷鸟站在石头上。雷鸟学名“Lagopus mutus”,一年四季生活在北极,羽毛从冬季的白色变成夏季的暗色。这种鸟生命力很强,能够经受住北极严酷环境的考验,在油田周围,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种“健康”状况,略少于每年夏季迁徙到北极繁衍后代的候鸟,后者的数量多达数百万只。

  利伯泽特和他的同事将候鸟在普拉德霍湾油田抚养后代的能力与在阿拉斯加国家石油保护区不发达的特雪布克湖区进行比较。他说:“2011年,我们观察的一些鸟——并非全部——在普拉德霍湾抚养后代的能力降低。但具体情况有些复杂,在基础设施附近地区,一些鸟类似乎拥有出色的抚养后代能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地图上的北极

  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的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经处于史上第二小,海冰密度处于史上最低的状态,冰和海水间缝隙大小的指标也处于史上最低水平。

  据权威统计数据,今年9月9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已缩小为453万平方公里,已接近观测史上最小值425万平方公里,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0万平方公里。另据美国航天局与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观测,北冰洋海冰2004年以来每年变薄约17.8厘米,更厚、更不易融化的“老冰”则急剧减少42%,这使得冰和海水之间的缝隙扩大,加速了海冰的脆弱化。美国研究人员警告说,北冰洋的海冰将在30年内消失,而不是之前预测的90年。

  北冰洋遭殃原因何在?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北极海冰融化的罪魁祸首。北极海底的永久冻土渐趋融化,也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气体,反过来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同时,北极上空夏季强劲的气流将部分海冰带离北极,使北冰洋更多的水面暴露于阳光之下,水体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也将减少。而深色水面具有远高于海冰的吸热能力,催化并加速了海冰的融化过程,使海上“浮冰大陆”完整不再,海平面上升将成全球未来的严重隐患。大部分专家认为,北冰洋海域将在本世纪某个年份的夏末出现“无冰”状况。

  对于北极的生态环境而言,北极海冰融化正发出“物种灭绝”的信号。《美国地质勘探》杂志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以现在的融化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2/3的北极熊可能会在地球上“绝迹”,而到2100年,北极熊将在地球上彻底灭绝。

  有专家表示,海冰的融化使北极更多的油气资源不再受冰层保护,海底化石燃料的开采将更加便利。同时,北冰洋航线将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的捷径航线,但由于开发成本和安全问题仍未解决,真正实现大规模的“破冰之旅”恐非易事。

  相关阅读

  气候变暖多为夸大事实 地图社私自融化北极冰川

  全球变暖引动物疯狂迁徙 鲸鱼北冰洋开辟新航道

  火星存水源找到最新证据 南极巨大干冰坑被发现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