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向北极要石油

在北冰洋钻探石油的做法一直饱受争议,2011年,这种做法因现有油田产量减少,不容乐观的经济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获得“动力”。后两个因素显然让人感到荒谬可笑。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极的可获取石油储量达到900亿桶,相当于全球未发现储量的13%。
壳牌公司获得美国内政部批准,在阿拉斯加北岸的波弗特海进行石油钻探。奥巴马政府面临着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降低汽油价格的压力,批准壳牌的请求自然在情理之中。最近,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两项钻探区租赁计划,分别在波弗特海和楚克奇海。停止在北极钻探石油的法庭大战仍在继续,如何在偏远的北极地区管理石油钻探也引发很多人的担忧。此外,环保人士还担心石油钻探对北极熊和海象敏感的栖息地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在俄罗斯北极海域进行石油钻探。照片展示的就是这片海域的一个钻井平台。随着北极冰帽融化,石油钻探和通航成为一种可能。挪威能源公司Statoil宣布,在挪威巴伦支海域发现一个巨大油田。挪威希望用新油田取代产量不断减少的老油田,开发这一油田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10.遏制全球变暖时日不多

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短暂下降,一度让人看到希望,但这种下降源自于经济低迷,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扑灭。虽然全球经济尚未实现反弹,但化石燃料排放却继续呈增长趋势。世界气象组织2011年末指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在2010年创下后工业时代新高,增长速度不断提高。
关注气候变化的行动主义者指出,人们应该将目光聚焦到让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回到350ppm上。2009年至2010年,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2.3ppm,现在的浓度为389 ppm,较煤炭和石油驱动下的工业化前提高40%。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主要由煤炭所致。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经济危机后的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屡创新高有很多原因,中国因素只是其中之一。照片在中国拍摄,工人们站在运送煤渣的传送带前,寻找可用的煤炭。
国际能源署指出,由于化石燃料需求快速增长,留给这个世界制定有效减排政策,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只有大约5年时间。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是很多国家承诺的极限。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在25年内将超出美国68%,中国和印度的能源消耗量将占全球的31%。
在很多富有国家,经济低迷促使政府收紧限制化石燃料使用量的政策。西班牙、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减少针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在发展风能和太阳能上的投入并没有像危机之前那样呈快速增长趋势。然而,2011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还是超过化石燃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