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叙利亚史前巨石阵” 其历史早于金字塔
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
“叙利亚史前巨石阵” 其历史早于金字塔
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科学家在叙利亚发现一处神秘远古建筑,被描述为“死亡景观”,其历史可追溯至1万年前,甚至比埃及大金字塔的历史更悠久。

  然而自从2009年挖掘发现这个神秘远古建筑之后,由于该地区的武装冲突无法进行勘测研究。据悉,这一奇特远古岩石结构发现于2009年,是由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考古学家罗伯特-梅逊(Robert Mason)带领研究人员发现的,他们在一个几乎没有生命气息的沙漠地区发现了石线、石头环状结构以及石头坟墓。

  当梅逊在哈佛大学塞米蒂克博物馆谈及这项发现时称,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来理解这一神秘远古岩石结构,以及分析它的具体历史年代。但是他并不确定目前是否能够再次重返这一考古遗址。

  这一神秘远古岩石结构位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以北50英里处,该地区当前存在着武装暴乱冲突,其中包括:大马士革北部巴克罕村有10位居民遭到屠杀。自从发现这处考古遗址之后研究小组无法返回到该地区。

  梅逊认为,这一岩石结构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或者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6000-10000年前。该岩石建筑体排列在该地区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周边没有任何住所,因此具有较高的独特性。

  梅逊说:“它看上去像是一个为死者建造的建筑,而不是为活者建造的。目前这项考古项目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完成,我并不知道是否有机会能实现。”

  这一远古岩石建筑体位于德尔马穆萨修道院附近,这家修道院一直使用至19世纪,里面描绘着壮观的基督教壁画。梅逊认为,这家修道院曾有一个罗马警戒塔在一次地震中被毁坏。当他在岩石建筑结构搜寻勘测时发现了罗马警戒塔。(悠悠)

  相关阅读

  喜马拉雅再现神秘物种 原始披毛犀化石出土(图)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万年石器时代新人种化石出土

  新出土木乃伊颠覆此前认识 "女歌手"也可享殊荣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发现:考古学学生研究了一个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以东露天煤矿发现的猛犸象残骸。考古学家说他们在这个地区发现至少5头巨型长毛猛犸象的残骸。发现:考古学学生研究了一个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以东露天煤矿发现的猛犸象残骸。考古学家说他们在这个地区发现至少5头巨型长毛猛犸象的残骸。
辛苦工作:费米拉孔考古公园负责人克拉奇(左)和考古学家同事们19日在塞尔维亚的一个露天煤矿挖掘一根长毛猛犸象牙。辛苦工作:费米拉孔考古公园负责人克拉奇(左)和考古学家同事们19日在塞尔维亚的一个露天煤矿挖掘一根长毛猛犸象牙。
猛犸象墓地:克拉奇(左)爬上科斯托拉茨煤矿的一个陡坡。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发现生活在几万年前的至少5头猛犸象的残骸。猛犸象墓地:克拉奇(左)爬上科斯托拉茨煤矿的一个陡坡。他和同事们在这里发现生活在几万年前的至少5头猛犸象的残骸。
收获丰富:考古学家在一个靠近长毛猛犸象残骸遗址的地方发现罗马时代的墓穴。收获丰富:考古学家在一个靠近长毛猛犸象残骸遗址的地方发现罗马时代的墓穴。
关注:这些考古学家在挖掘数千年前灭绝的长毛猛犸象残骸时意外发现罗马时代的墓穴,于是专门拿出时间来进行挖掘工作。关注:这些考古学家在挖掘数千年前灭绝的长毛猛犸象残骸时意外发现罗马时代的墓穴,于是专门拿出时间来进行挖掘工作。
庞大工作量:塞尔维亚考古学家邀请法国和德国同行前来相助,共同挖掘一个考古遗址的长毛猛犸象骨骼。他们预计这项艰巨任务要持续至少6个月。  庞大工作量:塞尔维亚考古学家邀请法国和德国同行前来相助,共同挖掘一个考古遗址的长毛猛犸象骨骼。他们预计这项艰巨任务要持续至少6个月。
历史:电视节目《长毛猛犸象:冰河时代的秘密》展示了这种在约一万年前大部分灭绝的巨兽的样子。历史:电视节目《长毛猛犸象:冰河时代的秘密》展示了这种在约一万年前大部分灭绝的巨兽的样子。

  北京时间6月25日消息,考古学家近日发现一个罕见的长毛猛犸象墓地,里面至少有5头巨型猛犸象残骸。这些专家认为几万年前这种和现代大象有血缘关系的巨大动物生活在塞尔维亚地区。

  上周他们在这个国家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以东的科斯托拉茨煤矿获得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而且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长毛猛犸象。塞尔维亚考古研究所的米奥米尔-克拉奇表示该发现可能为了解冰河时代的巴尔干半岛情况提供重要线索。他说:“世界各地有数百万头猛犸象残骸,但被考古发现的却很少。一个猛犸象墓地可能提供惊人信息,呈现出冰河时代这些地区的生物面貌。”

  考古学家在一个下沉到地下约20米处的露天煤矿进行挖掘时意外发现了这些猛犸象残骸。克拉奇表示这个猛犸象墓地在沙地上延伸了20多英亩。2009年,考古学家在同一地点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更古老猛犸象的骨骼。后来,这个雌猛犸的骨骼被命名为“维卡”,可追溯到100万年前,属于一个名为南方猛犸的少毛品种。

  塞尔维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猛犸象专家桑加-阿拉布瑞奇表示,5月份发现的这些骨骼属于长毛猛犸象,它们在约一万年前灭绝。阿拉布瑞奇说:“这个发现令人关注,因为在一个地方发现那么多猛犸象骨骼是非常罕见的。它们或许是由奔流的大水带到那里的。”

  克拉奇表示,塞尔维亚考古学家已联系法国和德国同行,邀请他们共同开展挖掘任务。他说:“需要至少6个月的大量工作,才能挖掘所有骨骼。”

  考古学家1996年在塞尔维亚北部发现另一头猛犸象骨骼。它属于一头生活在约50万年前的雌猛犸象,现在已被匈牙利边境附近城镇基金达展出。(孝文)

相关阅读

 

  河北省发现史前猛犸化石 具体年代成因还需研究 

  英惊现史上最小猛犸象 来自350万年前仅1.1米高

  韩俄两国联手合作复活猛犸 史前巨兽两年后亮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直升机给珠峰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带来了致命的危险。

直升机给珠峰带来了生的希望,也带来了致命的危险。

2006年珠峰上进行的一次搜救。在这种条件恶劣的地方搜救登山者,需要掌握很多专业技术。

  2006年珠峰上进行的一次搜救。在这种条件恶劣的地方搜救登山者,需要掌握很多专业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空直升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珠峰和尼泊尔其他高山的搜救活动,但是这些飞机也给长年寂静的山区带来了喧嚣,并且带来了新的致命危险。

  两年的11月7日,34岁的萨宾·巴斯尼亚特,尼泊尔技术最好的直升机驾驶员之一,驾驶着一架Eurocopter AS350B3,从鲁克拉(Lukla)的小机场拔地而起。两名登山者被困在阿玛达布朗峰(AmaDablam)北坡。阿玛达布朗峰高22494英尺,在珠穆朗玛峰西南方12英里处,巴斯尼亚特被派去拯救他们。

  这天的天气很适合飞行———风很小,天空晴朗无云———巴斯尼亚特和他的同事、高山急救人员普那·阿瓦勒径直冲向天际。他们两人都在位于加德满都鱼尾航空公司(Fishtail A ir)工作,这家公司是尼泊尔最大的直升机公司之一。两名被困的登山者———德国人戴维·戈特勒和他的日本队友平山和也(K azuya H iraide)———想尝试阿玛达布朗峰北坡一条新路线,他们原计划从陡峭的北坡越过山顶,从更加传统和容易的南坡迅速下山。但在北坡攀登到19000英尺处时,他们发现那里布满了巨大的蘑菇状冰雪堆积物,挡住了前进的道路。两个人所带装备不多,顺着北坡撤回是不可能的。不久前,戈特勒听说喜马拉雅不少登山者即使爬到海拔非常高的地方也可以得到直升机的救援,而且围绕着珠穆朗玛峰的昆布地区的手机信号非常好,于是他打通了探险装备店的电话,请对方帮忙叫一架直升机过来救援。

  这天上午9时,巴斯尼亚特已经驾驶着B3,稳稳当当地朝着两名被困者和他们那寒冷刺骨的宿营地飞去。因为19000英尺处的高空空气十分稀薄,操纵直升机需要十分高超的驾驶技术,巴斯尼亚特把速度控制得很慢,飞机的滑撬式起落架几乎碰到了雪面。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他和阿瓦尔只能带一位乘客回去,两位登山者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戈特勒赢了。阿瓦尔刚把戈特勒弄上飞机,B3就径直飞向附近的村庄Chukhung,把德国人放下后,又立即回去救他的伙伴。

  戈特勒可以看到飞机把他放下的那个山坡。当直升机再度起飞去救平山和也时,他拍了录像。像往常一样,巴斯尼亚特慢慢靠近目的地,缓缓顺着北坡爬升,直到离平山和也等待的地方只有几英尺,飞到了这位日本登山者的头顶上。就在这时,平山和也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然后一阵冰雪纷纷扬扬,落在他的身上。

  直升机的主旋翼碰到了山坡,转瞬之间,主旋翼的叶片碎了。不可思议的是,平山和也毫发无损,但是他满怀着恐惧,看着直升机不断抖动,歪向一边,然后栽下山去。飞机底部好几次碰到山坡上的巨石,被弹起来,一直掉到下面5000英尺处方才停下。第二支救援队伍后来赶到时,发现巴斯尼亚特和阿瓦勒已经死亡。平山和也又在北坡上过了一夜,鱼尾公司第二天早上派出另外一架B3把他接下了山。

  这起惨剧震惊了喜马拉雅登山界。自从1996年发生著名的珠峰灾难(一天之内有8名登山者遇难),登山事故就促使人们思考攀登世界最高峰面临的种种风险和责任。然而,这一次,人们的反应更加激烈,因为事故是由原来准备实施拯救任务的机器引起的。总的来说,过去15年里,为提高喜马拉雅(尤其是珠峰)登山安全系数所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珠峰每年都有数百人试图登顶,几乎整条路线都被开辟出来。珠峰大本营建立了一个季节性的急救中心,夏尔巴人(尼泊尔当地山地居民,经常充当登山者的向导)的装备和受训练情况有了很大改进,商业探险运作者、登山者和向导之间的通讯和合作也达到了空前的通畅。

  随着越来越多B 3直升机投入使用———按照设计,这种强大而轻盈的机型可在高达23000英尺的地方工作———该地区的搜救能力和商业化程度都向前迈了一大步,虽然这一大步迈得不怎么稳当。几十年来,在其他热门登山路线中,B3直升机一直是固定设备,特别是在阿尔卑斯山地区———它们在那里拯救过数百条生命。但在尼泊尔,直到不久之前,直升机的应用非常有限(包括2005年一位法国飞行员所做的惊人特技表演,他把一架轻型直升机停到了珠峰之巅)。过去几年,鱼尾公司与瑞士老牌直升机公司泽尔马特航空公司(A irZerm att)合作,创建了一支小小的直升机搜救队伍,成功地在尼泊尔实施了数百次救援,包括2010年在安娜普那峰(A nnapurna)23000英尺处救回一支西班牙三人登山队,这也是史上海拔最高的一次直升机救援活动。去年5月,他们还飞到干城章嘉峰(K anchenjunga)20997英尺处,带回了受伤的美国登山者克利奥·威德利什(Cleo W eidlich)。

  但是,就像阿玛达布朗峰事故所彰显的,直升机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种令人感到畏惧的新型风险。极高的海拔,加上喜马拉雅一带不可预知、有时非常狂暴的天气,使得最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尼泊尔的民用航空史堪称暗淡无光:自1997年以来,至少5架直升机在山区坠毁(虽然没有一架是B 3);2009年一份报告更明确指出,自199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43起定翼机和直升机事故,导致338人死亡。最近尼泊尔一个名为“航空安全行动”(Initiativefor A viationSafety)的机构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认为这基本应归咎于尼泊尔的航空公司,说它们在运营中“完全漠视规则和监管”。

  在珠峰大本营,有两个直升机停机坪,离探险队的宿营地都只有几百英尺。直升机频繁的起降让登山者觉得不安。“危险倒不全在于直升机螺旋推进器造成的下风气流,”曾担任珠峰登山向导的戴夫·哈恩(D ave H ahn)说,“而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有坠机事故发生,我们住的地方都处于死亡区内。”

  另外一些人则担心,搜救能力较强的B3直升机的存在会让一些登山者改变主意,铤而走险,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尽管戈特勒坚持说可以向直升机求援这件事没有影响到他和平山和也攀登阿玛达布朗峰时的路线选择,但不断扩大的安全网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喜马拉雅一带的登山业。“传统登山者的观点是,你应该能够自给自足,实现自救,”49岁的登山家康拉德·安克尔(ConradA nker)说。他曾经两次登顶珠峰。“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你应该有办法让自己和队友全身而退。”

  有证据表明,尼泊尔的直升机正越来越多地被派到不那么适宜的地方去执行任务。因为购置直升机成本很高———一架B3要200万美元,还不包括飞行员的训练和直升机的维修保养费用———鱼尾公司和尼泊尔另外三家直升机公司不得不尽量多接活儿,以期实现更多赢利。这给当地带来了明显的好处,比如有时政府会出补贴,花钱让直升机公司帮忙把学校和医院所用的建筑材料送过去,或者把病重的尼泊尔人从偏僻的村庄送到医疗条件好的地方。

  与此同时,为了吸引私人客户,直升机公司会给电召搜救服务的探险经营公司回扣———有时高达10%,从每小时2500美元的搜救费用中提取。结果,那些登山和徒步探险旅行社会非常踊跃地建议稍微有点头痛或者指甲上长了肉刺的顾客请求直升机救援,只要他们买了足够的保险,或者足够有钱,付得起这笔花销。一名曾经的珠峰登山者向我抱怨说,2011年在昆布冰瀑上方就有过一次这样的救援,一名登山者在完全可以自己行走的情况下就被旅行社怂恿着叫了直升机救援。

  如今,在春季的登山高峰期,每天常有三到四架直升机从珠峰大本营往下运人(许多型号的直升机都能抵达位于17600英尺处的珠峰大本营)。坐飞机“空游”喜马拉雅也是当地一项越来越红火的业务。曾经有报道说,有些登山者会先进行一轮旨在适应环境的徒步,然后直接坐直升机前往加德满都,住进舒适的酒店,恢复体力,之后再坐直升机回到珠峰大本营,尝试登顶。

  “这种事情的确有,”埃里克·西蒙森(E ricSim onson)说,他是国际登山向导公司(International M ountainG uides)老板之一,该公司长期经营珠峰探险活动。“但并不常见。如果直升机的出现意味着我无须派10到12人爬到冰瀑那里把受困者弄下来,那当然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喜马拉雅体验公司(H im alayanEx-perience)老板拉塞尔·布赖斯(R ussellBrice)的观点与西蒙森相仿,他的公司是当地最大的探险旅行社之一。布赖斯说,B3直升机“可以快速出入高山,而且事实证明它们稳定可靠。”他公司里的夏尔巴人和向导最近几年参加了很多次类似救援活动“直升机将会越来越普遍。”

  随着直升机成为喜马拉雅地区的固定设备,问题变成:对于在地球上最伟大的山峰之间登山、徒步的探险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直升机能够出现在这里是一件好事,”卢安娜·弗雷尔(L uanneFreer)说,她是来自美国蒙大拿州博兹曼的一名医生,在珠峰大本营负责珠峰急救室,这是一个独立的医疗机构。“不过目前的情况完全是一场混战。”

  喜马拉雅的高山救援一直是一项特别服务。尽管技术和通讯有都有了很大进步,尼泊尔仍然没有急救电话服务,没有专业的搜救队伍,也没有专门提供这方面帮助的政府机构。遇到困难时,登山者和徒步者主要依赖活动赞助商、队友和陌生人的善意。直到不久前,直升机都还是不得已的选择,最有名的一次是1996年救助贝克·韦瑟斯(Beck W eathers)和马拉库·高(and M akalu G au),当时的救援高度是19800英尺,创下了历史纪录。

  改变这一切的是一位身陷类似绝境的登山者。2005年,斯洛文尼亚著名登山家托马兹·胡马尔(Tom az H um ar)去爬巴基斯坦26660英尺高的南迦巴塔山(N an gaParbat),在鲁泊尔岩壁(Rupal Face)19680英尺高的地方碰到了一场雪崩,动弹不得,周围全是岩石和冰块。胡马尔被斯洛文尼亚人视为国家英雄,他的被困成为一场国际事件,最后斯洛文尼亚大使馆跟泽尔马特航空公司联系,该公司自1968年以来一直在阿尔卑斯山从事搜救和运输活动,在喜马拉雅地区经营着直升高山滑雪业务(用直升机把顾客送上山顶的高山滑雪)。泽尔马特公司派出它最好的高海拔飞行员吉罗德·比讷(G erold Biner)前往南迦巴塔山。但比讷赶到时,巴基斯坦军队已经用法国美洲驼直升机(Lam a)把胡马尔从冰壁上弄了下来,不过这次救援险象环生,几乎让所有参与者丧命:美洲驼最初尝试飞离的时候,胡马尔依然挂在冰壁上。

  四年之后的2009年,胡马尔独自去爬尼泊尔的蓝塘里壤峰(Langtang Lirung),结果掉下来,摔断了腿。斯洛文尼亚大使馆再次跟泽尔马特航空公司联系,但是瑞士人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回应,胡马尔便丧了命。这次事故刺激泽尔马特公司邀请鱼尾公司的老板和飞行员———尼泊尔只有这家公司拥有三架B3直升机———到瑞士去,教他们进行短程搜救。这种搜救是让搜救人员从直升机上直接下到出事地点救援,搜救者仅靠一条绳缆与直升机相连。第二年夏天,即2010年,比讷和几名泽尔马特飞行员前往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地区进行训练。头几个月这个项目由泽尔马特掏钱支付费用,进行得不错。虽然还没有独立进行过短程搜救,但尼泊尔人学东西很快。然后,阿玛达布朗峰救援事故发生了。

  “那次搜救发生在一个错误的时刻,”比讷说,“萨宾和普那积极准备进行短程搜救,但我们让他们不要用这种办法,因为他们还没有配适当的通讯设备。所以他们试着用常规方式进行搜救,想以盘旋方式贴近岩壁。”

  惨剧发生后,尼泊尔的高海拔直升机搜救训练陡然陷入停滞。鱼尾公司失去了一名顶级飞行员,一名熟练的医护人员,还有一架昂贵的飞机。“我们认为项目已经走到了终点。”比讷说。但是恰恰相反,当一名重要的志愿者归来之后,鱼尾公司坚持训练继续进行。这名志愿者名叫西蒙·莫罗(Sim one M oro),是意大利著名登山家和认证高山飞行员,惨剧发生后他一度离开。不久前莫罗在巴基斯坦26360英尺高的加舒尔布鲁木二峰(G asherbrum II)进行了第一次冬季攀登。“尼泊尔的飞行员很棒,但我的登山经验比他们丰富,”莫罗说,过去两年半里他飞了1000个小时。“看到垂直的岩壁,我不会觉得恐惧。”

  去年春天,泽尔马特公司也回到了尼泊尔,这次是为了启动另一个训练项目,任何有资格的尼泊尔飞行员都可以参加。如果公司能找到足够的赞助,这个项目将持续到2016年。

  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意大利飞行员驾驶着最好的直升机,也不能拯救所有人的性命———特别是在喜马拉雅地区。当条件不适合空中援救时,你就需要地面力量的帮忙。因此,过去几年里,负责珠峰急救室的卢安娜·弗雷尔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派驻德纳里峰(D enali,位于阿拉斯州中南部)的登山巡查员戴维·韦伯(D avidW eber)携手合作,在珠峰建立了一支受过训练的夏尔巴人巡逻队。

  “直升机很棒,但它们不是万能的,”韦伯说。“你需要地面工作人员,帮助稳定病人,在条件不够理想的时候把他们挪到适合直升机降落的地带。”

  韦伯认为,德纳里峰的搜救模式:直升机随时待命,巡逻员在高海拔营地之间不断巡视———比欧洲体系(指经常使用技术极其高超的飞行员直接到达阿尔卑斯山地区各峰将受伤的登山者、滑雪者和徒步者接走)更加适合珠峰地区。自2009年以来,韦伯会在夏天把夏尔巴人带到阿拉斯加,把德纳里峰援救模式传授给他们。今年,他手下已有四位掌握了必要技术的夏尔巴巡逻员,随时可以实施搜救。但在珠峰地区,推行这种模式有很大障碍。鉴于多年来夏尔巴人和向导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英雄主义的救援,大部分赞助商不愿意为这支地面巡逻队出钱。“这是一个好主意,”布赖斯谈到珠峰巡逻员时说,“但不现实。我们靠自己也进行了很多次成功的营救。”

  不过,就像韦伯指出的,目前盛行的背对背式搜救服务让花了钱的客户身处险境。与此同时,它大大增加了探险队的成本———主要是要背负大量罐装氧气,需要大批人力(提供服务的夏尔巴人经常是收费的)。而且,有些情况需要专业技术,但许多向导并不具备这些技术。弗雷尔说,至今想到一些不成功的搜救,她还会感到难过,特别是2005年那一次,一个名叫卡马(K arm a)的夏尔巴人下到四号营地时得了阑尾炎,下到二号营地时,已经不能行走。志愿者“临时做了一个担架,开始下山”。“光是抬着他走过冰瀑,就用了好几天。他们走得慢极了,令人着急。快到大本营时他们通过无线电发来了最后的呼叫:卡马已经没有了脉搏和呼吸。一个年方23岁的夏尔巴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因为小小的阑尾炎,因为他们无法及时将他抬到我们这里来。”自从医疗中心开张以来,珠峰南坡共有19人死亡,弗雷尔认为其中至少四分之一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特别是在直升机救援无法执行时,这时能有一支地面队伍出手,情况将完全不同。

  “我们这里需要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还需要一个支持他们的体系,”弗雷尔说。2003年她创办珠峰急救室时也曾面对巨大质疑。今天,西方登山者会被要求捐款75美元,支持这个急救室的运营。目前急救室已经成为珠峰一个活动中心。“我一直把急救室视为集体努力的结晶,探险活动经营者、登山者和尼泊尔政府都应参与进来。”

  虽然那样的合作可能还要数年才能实现,“空中入侵”却如火如荼。现在尼泊尔有25架运营中的直升机,螺旋桨的吼声早已为人们所熟悉。随着鱼尾公司的三家对手公司先后购入自己的B3直升机,白热化竞争一触即发,另一场救援事故发生的几率随之增大。

  幸运的是,好几个关于航空管制的建议将要被提交讨论,比如将所有非急救性质的直升机飞行从珠峰大本营挪到G orekShep或者Lobuche一个专门的机场;另外一个获得支持的想法是要求搞空游业务的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保持一定的海拔高度,就像在美国国家公园那样,以控制噪音。

  与此同时,尼泊尔山地搜救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展开。韦伯说,他已经找到私人基金赞助,今年夏天就可以启动夏尔巴人巡逻队计划———尽管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将怎样与直升机搜救者进行合作。吉罗德·比讷一直在敦促尼泊尔航空部就高海拔搜救问题制定详尽的规则,包括列出一份可以帮助评估风险因素的清单,以避免阿玛达布朗那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当我问及戴维·戈特勒———那位2010年获救的德国登山者———对阿玛达布朗峰救援事故的看法,他说他依然认为直升机对于喜马拉雅地区来说是好事。只是凡事皆有成本,在更好的管理体系就位之前,可能会有更多的事故发生。珠峰地区正在飞向未来,但今年春天来到珠峰大本营的各国登山队都会告诉你,这里仍是一个自我调节和管理的世界,混乱难以避免。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6月5日,北美地区的天空观察爱好者将有机会观看到“金星凌日”这一天文奇观。该现象为本世纪的第二次凌日,虽然上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2004年,但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就要等到2117年了。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将地球上金星凌日观测路径一分为二,所以凌日现象就分为6月5日(星期二)和6月6日(星期三),对于亚洲、澳大利亚、非洲以及欧洲国家而言,这些地区的居民将在6月6日看到金星凌日,而美洲地区的居民将在6月5日可以目睹凌日现象。 

2012金星凌日 专家教你自制“针孔相机”

  将在6月6日上演的金星通过太阳盘面奇观

  “金星凌日”是天文学中较为罕见的天文奇观之一。众所周知,著名的短周期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5年左右,对于运气较好的人,一生中可能看到两次,而“金星凌日”发生的周期更是长达百年,以两次一组的规律出现,虽然一组中的两次凌日仅相距八年,但每组的间隔时间长达百年以上,若严格将周期精确到月份计算,发生完全重复的时间将长达243年。上一组“金星凌日”发生在1874年与1882年,而下一组则将在2117年与2125年发生,本次2012年的凌日现象与2004年6月8日的金星凌日为一组。

  为什么金星凌日现象如何罕见呢?金星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公转轨道之间夹角为3.4度,因此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金星都是从太阳上方或者下方通过。只有当金星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时,才能在地球上看到金星出现在太阳盘面前方。在“金星凌日”的观测中,需要注意不可以用眼睛直接盯着太阳,当太阳光的热量长时间穿过视网膜时,将会对敏感的视网膜细胞造成损害,严重的后果可能使眼睛永久性失明。鉴于此,研究人员认为观测“金星凌日”是只有两个安全的方法。

  第一,使用滤光器对有害光线进行过滤,目前市面上安全的滤光器如#14号电焊机玻璃,可以在专门的电焊工具供应店中购买,或者可以从望远镜商店或者天文爱好者俱乐部取够特殊的观测镜片。这些观测工具成本较低,因此没有必要为此伤害你的眼睛。第二种安全观测方法是使用“针孔照相机”。观测者可以自制一个巨大的纸箱,在纸箱的一面打一个小洞,孔径大约为一厘米或者两厘米,其功能类似于一个“镜头”,并将一张白色的纸张放在与孔径相对的一端,作为一个“屏幕”。然后在“金星凌日”发生时将箱子放置的一个净空位置,周围无其他物体阻挡,这样就可以在“屏幕”上观察金星凌日过程。

  许多简单的“针孔照相机”可以由简易的箱子制作而成,其工作原理是光线通过小孔在后面的“屏幕”上形成倒立的像,其优点在于可凭借大箱子的空间优势消除杂光,通过小孔还可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如果使用双筒望远镜或者小型望远镜进行观察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配上合适的全孔径的滤光器,否则的话额外的杂光就是进入望远镜中。自望远镜使用金属和玻璃制品以来,常用的金星凌日观测方法为通过一个接目镜与望远镜配合成像。然而,现在有许多塑料甚至是纸板材料用于制作望远镜,这样是非常不安全的。

  从“金星凌日”在全球的通过路径上看,本次2012年6月5日至6日凌日现象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见到,其中位于北极附近斯匹茨卑尔根(Spitsbergen)岛至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以及欧洲小部分地区可以观察到本次凌日的全过程。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却不能看到凌日全过程,只能在6月6日凌日快要结束时才可观测。

  何时才是2012“金星凌日”的最佳观测时间呢?研究人员认为在北美地区最佳观测时间为当地时间周二下午日落之前,而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地区,可以在当地时间周三(6月6日)上午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进行观测。对于亚洲大部分地区、跨太平洋的岛屿,在周三白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观测。

  天文学家将对本次“金星凌日”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记录,主要观测金星与太阳盘面发生的四次相切并记录时间。第一次相切发生在金星开始接触太阳盘面,第二次则为金星阴影面与太阳盘面内切。同理,第三次和第四次相切发生在金星阴影盘面向太阳盘面外侧移动的过程中,直到金星完全离开。

  相关阅读:

  中国各地都可观看金星凌日 6日错过将再等百年

  6月6日将上演金星凌日 若错过此生无缘再见(图)

  哈勃望远镜观测"金星凌日" 月亮变身反光镜(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日本国土地理院昨天在地震预知联络会上作出的报告中表示,千叶县的房总半岛海域有可能发生与关东大地震(1923年)震源无关的大型地震。据研究人员表示,如果在该地区发生地震的话,很有可能是震级为8级的大型地震。

  据调查表明,相模海槽附近每隔数百年就会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型地震。1923年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的震源在同属相模海槽的西北方向的相模湾海域。如果相模湾海域和房总半岛海域两个震源联动的话,将会发生超大型地震。而这种超大型地震的发生间隔时间为2300年。但是关东大地震发生后,相模湾海域板块摩擦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释放。

  据悉,从1997年到2011年为止,国土地理院在房总半岛南端设置的观测点每年以3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而在房总半岛海域下方,菲律宾海大洋岩石圈构成的板块正在与大陆板块相冲撞。而这个地区至少已经有300年没有发生大型地震,一定能量正在被积攥。因此,这里有可能发生以房总半岛海域为震源的大型地震。

  相关阅读

  地震进入新周期说法缺乏依据 专家呼吁谨慎对待

  河北地震局称 唐山近期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唐山今晨再发3.2级地震 两日连震属同一块区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意大利及全球近期的一些地震使“地球进入新地震周期”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美国华裔地球物理学家林间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地球进入新地震周期。

  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的林间说,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8年间,全球又发生数次9级或接近9级的大地震,地球地震能量的释放超出之前8年的水平。但所谓大地震“周期”通常在100年以上,科学家从1900年才开始有专业仪器记录地震,对1900年前的地震活动了解非常有限。

  他认为,科学家仍需要寻找全面、有力的相关证据,“当判断地球是否进入一个新的地震周期时,我们需要特别谨慎”。

  谈到日前发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地震,林间说,地中海地区像一块三明治,被北面亚欧板块和南面非洲板块夹在中间,意大利近期发生的两场地震就是两个构造板块碰撞挤压导致的。由于这两个板块目前以每年4到10毫米的速度挤压碰撞,该地区地震频发不足为奇。

  他说,值得注意的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同样影响地中海南面的北非国家。作为第一作者,林间去年与其他研究人员在美国《地质物理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阿尔及利亚北部,包括人口超过300万的首都阿尔及尔地区,发生大地震的风险很高。林间等人预测,两个板块挤压蓄积的能量目前最高可在阿尔及尔地区造成6.6级到6.9级地震。

  林间说,地中海地区一直是地震多发地带,欧洲有记载的伤亡最严重地震于1908年发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当时地震和海啸共夺去十几万条生命。阿尔及利亚历史上也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2003年阿尔及尔一场地震导致2000多人死亡。

  相关阅读

  河北地震局称 唐山近期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

  唐山4.8级地震 是否属1976年大地震余震存争议

  唐山今晨再发3.2级地震 两日连震属同一块区域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当地时间5月29日,意大利北部发生5.8级地震,震中位于帕尔玛市以东60公里处,震源深度10公里,目前已造成多人死亡。图为地震时倒塌的房屋。  

  中新网5月30日电 综合报道,意大利东北部29日发生里氏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目前死亡人数已升至16人,另有350人受伤,遇难者中包括1名中国公民。中国驻米兰总领馆已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提醒当地侨胞注意安全。

  意大利9日内两强震 损失严重

  据报道,稍早时的数据显示,29日的地震造成15人遇难,当地官员称,遇难人数目前已升至16人,另有350人左右因地震受伤。搜救工作彻夜进行,目前仍在继续。

  此外,当天救援人员再从废墟中救出一名女子。当局称,靠近震中的艾米利亚-罗马涅区在格林威治时间10点56分到11点01分之间,又发生了震级在5.1到5.3级之间的三次余震。居民产生恐慌情绪,数以千计的民众被迫住在临时帐篷内,包括历史建筑在内的当地建筑物纷纷倒塌,受损严重。

  据悉,目前因地震离开家中,被疏散至紧急安置点的意大利民众超过5000人,另有4000人流离失所,因担心余震,他们在街头度过夜晚。

  当局警告,在接下来数日内,震区或再遭余震袭击,不能排除还有强震发生。

  就在29日的地震发生9天前,5月20日,上述地区发生里氏6.0级地震,造成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意媒体报道称,米兰多拉、菲纳莱艾米利亚、圣菲里斯和莫德纳的许多建筑在5月20日的地震中没有倒塌,但是在29日这次地震中没能幸免。

  总理承诺尽快使灾民生活恢复正常

  据报道,在29日的里氏5.8级地震发生2个小时后,意大利总理蒙蒂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说意大利政府将竭尽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震区人民的生活恢复正常。蒙蒂说,这个地区出产丰饶,对意大利来说很特殊、很重要。

  据悉,博洛尼亚周边地区是意大利经济产值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让深陷衰退的经济再添麻烦。

  报道指,艾米利亚-罗马涅区是一些意大利知名品牌的总部所在,包括全球最大义式面食生产商百味来集团(Barilla)、高性能的法拉利(Ferrari)跑车以及摩托车制造商杜卡迪摩托车控股公司(Ducati Motor Holding)。

  这个地区也拥有全国最为肥沃的农地,并生产帕玛(Parma)火腿和帕玛森(Parmesan)芝士等颇具价值的出口食品。

  1名中国公民遇难 领馆启动紧急机制

  中国驻米兰总领事馆5月30日发布通告,提醒中国公民谨慎前往艾米利亚地区,注意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领馆已第一时间启动领事保护紧急机制,据介绍,目前除一名中国浙江籍男性侨胞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外,尚未有其它中国公民伤亡的消息。

  地震发生后,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高度重视,并在接到我侨胞伤亡消息后的第一时间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梁慧总领事派出以严华龙副总领事为首的工作组立即前往我侨胞聚居的米兰多拉市(MIRANDOLA)了解灾情,慰问侨胞。

  根据工作组反馈的有关情况,目前尚未发现有其它中国公民伤亡,但当地依然余震不断,许多民众流落街头,正在等待当地政府的救助和统一安置。

  领馆称,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及当地侨胞的受灾情况,提醒中国公民近期谨慎前往上述地区,并表示如有需要,请与中国驻米兰总领馆联系:0039-3272862927。(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28日遭热带风暴“贝丽尔”侵袭 

  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28日遭热带风暴“贝丽尔”侵袭,风暴给当地带来狂风暴雨,造成超过2万户居民家中电力中断。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贝丽尔”27日夜间在佛罗里达州东北部港市杰克逊维尔登陆,最强风力达到每小时117公里,登陆后减弱为热带气旋。

  佛罗里达州东北部和佐治亚州南部受到狂风暴雨影响。由于28日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各地原本有许多纪念活动,但是因为风雨来袭,不少活动都被取消。

  当局警告,杰克逊维尔地区的民众要谨防暴雨。同时,报道也指出,在南卡罗来纳州海岸,强风掀起一米多高的大浪,民众要谨防海水倒灌。

  相关阅读

  美国人吃人事件后续 "食脸男"或患可卡因精神病

  美国德州两次缺课坐牢一天 网友批法官不通人情

  美国拟研发迷你隐形斗篷 哈利波特魔法进入现实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其余震一直在持续,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强度也在不断衰减。

  “唐山地震的老震区以后还会有余震活动。”张晓东说,“近年来,该地区余震活动水平不高,最大为4级水平,这次4.8级余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的正常起伏活动。”

  张晓东表示,一般来说,4级多的地震,一般只有震中附近有感。但本次4.8级地震,震感范围比较大,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的许多地区都有感,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增多。“建筑越高,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就越大,因此近些年震级不是很高的地震有感范围比以往的要大。”

  “一次大的地震后,余震活动一般都是在老震区。有的构造区域的余震持续时间短,有的则比较长。”张晓东说,“唐山地区余震持续时间属于比较长的,近年每隔两年都有较强余震发生,属于正常的起伏活动。大家没必要惊慌,尽可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

  相关阅读

  唐山边界发生4.8级地震 京津地区震感明显(图)

  "耶稣受难日"发生神秘现象 大地震伴随黑暗降临

  详解为什么会有地震:地球深处热流推动板块运动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海狸在修建巢穴方面给了人类建筑学家很多启示。不过,研究指出,海狸的作用或远不止这些。日前,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筑巢技巧高 会筑建河坝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当时全球最大的企业-英国哈德逊湾公司( Hudson’s Bay Company)为了防止美国向西扩张,发动了一场针对海狸的行动。这家公司派遣了无数的捕兽专家,沿着哥伦比亚水系一路捕杀遇到的海狸,试图把当地的海狸捕杀殆尽。同时,每猎杀一只海狸,这些人会把它们的毛皮剥下来,当时这种毛皮价格不菲,属于珍贵商品。哈德逊湾公司的领导层认为,如果他们将海狸捕杀殆尽,美国人就不会将他们的足迹踏到这里,因为“这里已经没有能够吸引美国人来此探险的值钱事物”。经过这场运动,当时美国境内很大一片区域都再也没能发现海狸的踪迹,这一面积同法国国土面积相当。

  近两个世纪之后,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海狸的价值所在。当然,它的毛皮还是一样珍贵无比,但是它在其他方面带给人类的启示和帮助意义更大。海狸对于水域的管理和改善、其建造巢穴的高超技巧、存储淡水资源的努力和决心,都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

  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合理的水源分布也能有效避免森林大火肆意蔓延。科学家希望海狸能够帮助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有效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生存环境恶化 数量锐减

  然而,实际上,海狸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令人堪忧。十七世纪的时候,美国境内共生存有4亿只海狸,而如今,其数量只有600万至1200万只。

  非营利性机构Lands Council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阿曼达·帕里什(Amanda Parrish)介绍称:“在过去的时候,每条小河小溪、每条分水线,每半英里都会建有一条由海狸修建的河坝,但如今情况却并非这样。”

  自1928年以来,海狸保护人士一直在努力恢复海狸的种群数量。从那时起,就有环保人士开始构建海狸社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达荷州渔猎部开始发布大规模的海狸保护运动。不过,随后环保人士发现,要想发现已生活在河流水系的海狸,再对其进行保护,难度不小,因为本身海狸的数量已大幅下滑,在很多地区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这种动物的踪迹。于是,科学家想了另外一种方法,即海狸引入计划。他们从海狸数量较多的地区抓捕海狸,再空运到那些海狸已然绝技的地区,放任它们在新的家园进行生养繁殖。科学家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48年秋天,当时科学家共用这种方法投放了76只海狸,除去一只死亡以外,其他的海狸均在自己的新家园开始修建河坝,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海狸生存社区。

  爱达荷州的做法经报道披露后,科学家就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而结果是肯定的。同时,经过研究,科学家也发现了海狸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海狸修建的河坝不仅能够形成池塘和湿地,有利保留水资源,并且海狸自身生存的池塘能够有效保留地下水,而池塘四周的树木和植被往往能够茂密生长,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海狸这种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演变,它能够在水中和岸上生活。海狸属于啮齿类动物,身形灵敏迅捷,而成年海狸的体重可以达到约40磅(约合18公斤)。从历史角度来看,海狸最大的不幸在于其珍贵的皮毛,由厚厚的一层皮下脂肪和浓密的毛发构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狸皮毛一直价格不菲,而其也因此不断遭到捕杀。

  美国发起“海狸引入”计划保护海狸

  阿曼达·帕里什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华盛顿东部地区实施“海狸引入”计划已多年,如今,在这一地区生活的海狸数量已经达到约5万只。然而,要知道,这一地区在海狸发展最为高峰的时候,曾生存有大约500万只海狸。因气候变暖,每年春季冰雪消融的时间越来越提前,雪山上的淡水从山顶流入下游,每到春雪消融,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能够得到大量淡水的补充。这时,海狸能够派上大用场,这也是海狸曾经在此繁荣的主要原因。

  不过,要想让海狸的数量再次大量增长,难度不小。首先,海狸曾居住过的森林,不管是从面积上来看,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等其他方面来看,已难以恢复曾经的形势,适合海狸定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此外,海狸毕竟是是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进行迁徙,并不会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一个地方。但一旦这些海狸选择在新环境安家,它们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因而科学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让曾经繁荣的海狸种族再度恢复曾经的热烈景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