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的宇宙研究可追溯到130亿年前,仅仅是大爆炸发生后的五亿年左右,这个时期内宇宙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逐渐开始形成,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当第一代星系完全诞生之后,早期宇宙的信息已经丢失,因此观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恒星开始形成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将无法窥探到这一宇宙时期,形成“视觉空洞”。


艺术家绘制的宇宙第一代恒星

  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在的宇宙极为奇妙而且复杂,其中充满了数千亿个星系以及神秘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有着具有137亿年的历史。在宇宙诞生之时,微小的扰动对未来宇宙的演化存在很大的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宇宙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扰动都在未来的宇宙中放大,就像一个池塘的波纹,最后会扩散至整个池塘。对此,宇宙学家们正在寻找观测早期宇宙的最佳时间,但现在会是最佳的时间吗?我们能否得知宇宙的将来或者过去数十亿年的事件?

  哈佛大学的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通过最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显示目前理想的观测宇宙时期能触及到130亿年前的宇宙事件,该时间段位于大爆炸之后的大约五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观测时间逐渐往后,我们也将失去早期宇宙的详细信息。阿维·勒布对此认为:“我很高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成为一名宇宙学家,我们仍然能恢复一些关于早期宇宙的线索。”而对于最佳观测时间,目前科学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一个理论认为年轻宇宙的视界最为靠近我们,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宇宙信息。

  另外一个理论认为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我们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光线。然而,在年龄更大或者其他新加入的宇宙中,物理学家发现坍缩使得引力如同在宇宙池塘中,这段时期的宇宙被喻为“泥潭水域”。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似乎都相互作用,但第一个的问题明显要好于第二个竞争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研究宇宙扰动的最佳时间为大爆炸之后的五亿年,也就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与星系形成之时。

  由于第一批星系诞生之后,关于早期宇宙的信息很可能随之丢失,而查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是宇宙第一批恒星诞生之时。现代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检测了早期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比如氢气。当这些无线电波在130亿年之后抵达地球,保留着原有的信息记录,我们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宇宙会发生何种事件。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认为射电望远镜是我们调查宇宙的最大希望,通过在大尺度上观测氢元素,我们可以洞察到早期宇宙中发生的事件。

  而对于另外一部分的宇宙学家而言,加速膨胀的宇宙将使得所获得的图片显得有些暗淡。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星系正好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就意味着那些星系的光将永远不会抵达地球。此外,随着引力涉及的大尺度结构越来越大,最终这些被我们所见的星系也将被拉伸到视觉之外。如果届时的时间段是当前宇宙年龄的十至一百倍,宇宙学家将不可能观测到这些星系。根据勒布介绍:如果我们想了解早期宇宙,就应该在永远无法观测到它们之前收集详细数据。(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首次窥视黑洞内环神秘景象 正吞噬宇宙物质(图)

  宇宙或存高智慧外星人 进化数十亿年比人类先进

  天文学家揭暗能量秘密 是宇宙加速膨胀"主推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纪晓岚

乾隆时期的京城造假诈骗成风

造假似乎是与时代一起往前行的,造假者巧夺天工之妙让人防不胜防,却无法产生赞叹:看上去是胶囊,吃下去的却是你穿的皮鞋;看那葱儿韭菜儿青嫩可人,却据说是蓝矾喷出来的;再远一点说,看车窗外山丘青绿养眼,却是“刷”出来的。

凡此种种,不免让人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古又如何?古人就不造假?

夜来翻阅大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满纸神鬼言,说的却多是实话,那后人仰慕不已的乾隆盛世,却也是神神鬼鬼,造假诈骗接连而来,精明如纪大才子也不免中招,真可谓“饶你精似鬼,也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发表在栏目: 文化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距今1.45亿到6500万年前)恐龙可能面临着大火肆虐的威胁,当时的森林大火要远比过去我们过去推断的要严重的多。研究人员根据化石记录中的木炭沉积来推断恐龙生活时期的森林火大,并建立了白垩纪时期全球化石木炭沉积的数据库信息。Andrew C. Scott教授介绍说:“木炭是植物被火烧后所遗留下来残余物质,在化石记录中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

  白垩纪时期全球仿佛就是一个大温室,大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时的气温远比我们今天的温度要高,雷击很容易就可以触发森林野火,而且这一时期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非常高。

  博物馆研究人员Ian Glasspool介绍说:“可能这正是当时野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白垩纪时期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存在差异,当时的植物更容易燃烧。”而肆虐的大火使得白垩纪的地球环境变得动荡不安。“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大火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加速地面径流和风化侵蚀,同时加剧洪水的影响。”而类似的史前大火事件也对我们今天的消防火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新研究同时表明,木炭常常与恐龙化石的保存具有一定的联系。Sarah Brown博士补充道:“当我最早在加拿大恐龙公园进行研究时,没有人注意到木炭的存在,但随后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炭的保存,包括在恐龙化石层中也有发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目前研究人员正进一步对史前大火进行评估,特别是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相关阅读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洋酸化示意图

  有人喜欢指向气候变化时的循环,把降温之前的升温作为简单的事情丢弃掉。从这种角度看来,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有点类似于单纯的担心一半的学校教育低于平均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明显的变化是更像一次世界首映还是一次相似的循环。

  据《科学杂志》一份最新的文章,研究人员检测了环境与海洋酸化相关的地质记录,大气中增长的二氧化碳浓度导致PH值下降。研究小组(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科学家组成)评估了来自过去已知的或者有疑问的海洋酸化间隔的证据。研究结果提供了现在的趋势图以及潜在的后果。他们发现如果继续下去的,目前海洋的酸化速度会把我们推向一个3亿年来都无先例的地步。

  酸性物质有几种方法在岩石中留下它们的足迹。碳同位素成分随着碳循环转移发生改变,例如像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这些温室气体的活动。存在于海洋贝壳中的硼同位素追随海水的PH值。海洋贝壳中其它微量元素(例如铀和锌)和钙的比例表明了碳酸盐离子的可用性。(海洋酸化不仅仅是在于PH值,而且碳酸盐饱和度的减少为贝壳钙化它们的外壳增加了困难。)除了这些之外,化石也记载了地球早期灾难事件中海洋物种的灭绝和形态变化。

  这篇报道谈到了过去3亿年的时间,那不仅仅是个约整数,也是我们能想到的最早日期。原因是地球的板块构造学驱使海洋版块退回到俯冲带的地幔中,所有没有海洋地壳或者沉积物具有超过1.8亿年的历史。你得依赖于移动到大陆板块的海洋岩石所提供的有限信息回顾更远的历史。那就使建立一个全球景观变得更加困难,因为一些地区变得无法描述。而且随着这些记录向过去追溯的越来越远,历史时期和钙化生理学的不确定性降低了这些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3亿年前,某些测量的未知事物实在太多。

  研究人员们调查的第一个时期是始于1.8万年以前末次冰期的末期。在经过了大约6000年的时间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增加了30%,大约是77ppm的的变化。(仅供参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与过去50年的增加量相当)经过6000年的时间,海洋表面PH值降低了大约0.1个单位,平均到每个世纪大约是0.002单位,而我们目前的速度是每世纪超过0.1单位。

  最后的冰川时代并未引发大量的灭亡,但是却引发了一些物种的变化。有孔虫类浮游生物的外壳减少了40%-50%,而球菌藻的下跌了25%。在大约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暖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约和今天的一样,但是PH值只比工业化前状况低0.06-0.11个单位。这是因为这个事件持续了大约32万年左右。所以我们从化石记录看到的是地球升温导致的物种迁移,而不是钙化所导致的副作用。这是因为海洋酸化根本上取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速度,不是绝对浓度。

  接下来,研究人员把注意力转向了古新世到始新世的气候最暖期(或者PETM),这段时期发生在5600万年前。由于突然向大气中释放碳物质(然而却不如今天的排放突然),在2万年时间内全球温度增加了大约6摄氏度。PETM时期发生了7500万年来深海有孔虫类的最大灭亡,而且是近3亿年来的四大最严重珊瑚礁灾难之一。

  我们没有这个时期的PH值完整记录,因此无法讲述多少灭绝是由海洋酸化导致的,与此相反的是海水升温导致的温度变化或者是水溶氧的减少。研究小组同样调查了中生代的几次大灭绝,中生代是恐龙的存活时期。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更替期就包括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大量增加(增加了1300-2400ppm),或许只有短短2万年。

  作者写道:“推测这一时期发生了一场钙化危机,礁石和石珊瑚经历了几乎全部的倒塌。”然而尚不清楚的是这场灾难有多少责任归咎于酸化而不是升温。我们最终研究了大灭绝。二叠纪到三叠纪时期的大灭亡(大约2.52亿年前)造成大约96%的海洋生物灭亡。但是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比现在的排放速度低10-100倍。

  最后研究人员们推断,古新世到始新世的气候最暖期、三叠纪侏罗纪的更替期、二叠纪三叠纪更替期与今天是最相似的,至少就酸化而言是这样的。由于后两者海洋化学数据的缺乏,古新世到始新世的气候最暖期对我们对比现在情况是最佳选择。但仍不完美的是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比今天要低。

  或许更为重要的是事实上海洋化学过程的敏感度随后降低了。由于海洋中脊附近火山活动的差异,海水中的镁和钙的比例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当镁含量高的时候(就像今天一样),一种被称为霰石的碳酸钙变得非常显著。霰石比方解石可溶性更高,因此霰石海洋更容易受到酸化的影响。尽管古新世到始新世的气候最暖期不是以霰石海为特征,但对于许多海洋生物是一段动荡的时期。

  在作者们频繁的指出区分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副作用困境的时候,他们争论说这事实上是一个学术运动。酸化、温度变化和溶解氧的变化史无前例的聚合到一起,那种组合造成了无法预知的情况。作者推断:“现在的二氧化碳释放速度显露出推动组合的能力,而且海洋化学的重大变化可能至少是过去3亿年地球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提高的可能性让我们进入了一种未知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领域。”(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望远镜将揭晓神秘答案 地球形成及海洋起源之谜

  地球生命说又现新言论 起源于陆地池塘而非海洋

  组图-"海洋魅力"抵达佛州 世界最大邮轮惊众人

发表在栏目: 自然

5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民俗专家介绍说,农历九月九日之所以叫重阳节,是因为《易经》中有“以阳爻为九”之说,这个记载大约是在西周时期,其内涵就是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故名“重阳”。

屈原的《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还不是指九九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写下的《九日与钟繇书》,对“重阳节”之名已有正式记载了。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的民间节日,普天同庆。到了明代,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习俗众多,包括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 新华社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杨义广东电白县人。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在海内外出有学术著作40余种,201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诸子还原”四书《老子还原》、《庄子还原》、《墨子还原》和《韩非子还原》。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图为大成殿。

演讲人:杨义时间:9月12日地点:澳门大学

孔子还原研究的困惑

孔子一旦成了圣人,他的名字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尽心竭力地对之进行阐释、开发、涂饰和包装,他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再属于他本来的自己了呢?

在孔子还原研究中,我们首先接触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两千年间大量的孔子研究,究竟是在研究本来的孔子,还是在研究历代儒林人士和统治者层层叠叠地给孔子附加上的涂饰?

孔子从春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和教育家,演变成圣人,经历了周秦时代的“前圣人时期”,从汉到清的“圣人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失圣人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后圣人时期”。

在这两千余年中,“圣人时期”所占的时间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孔子受到一浪接一浪的学术上的解读和政治上的诠释,积累不可谓不丰厚。同时又颇有一些“圣人之徒”,以千差万别的姿态和色彩,对之进行着闪耀着灵光的装扮、涂饰和改造。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一旦成了圣人,他的名字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尽心竭力地对之进行阐释、开发、涂饰和包装,他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再属于他本来的自己了呢?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石家庄9月20日专电(记者白林)记者20日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获悉,唐山市发现了总面积达9万平方米的早商、汉代、金元、明清四个文化时期的遗存。其中,早商时期房址的发现,是继滦县后迁义遗址圆形房址后,近年来冀东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又一重要考古发现。

  据介绍,这个遗址位于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施家营村。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多个文物部门的联合努力下,历时40多天,对遗址完成了第一阶段揭露面积为625平方米的抢救性挖掘工作。

  截至目前,这个遗址共发现灰坑21座,房址11座,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标本100余件,包括陶鬲、陶瓮、瓷碗、瓷盘、铜钱、石球等,发现牛、羊、狗、马、猪等兽骨150余件。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峥表示,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冀东地区商朝文化和金元时期房址的演变、古代聚落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周围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实物演变资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冰川时代或将来临

  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位于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发现,在距今12.5万年前,地球曾经历了一段海平面的震荡期,那个时期的地球环境相对较为暖和。在此之后,地球进入了末次间冰期的时期,影响到当时全球冰川的变化。从这个研究推演,科学家认为,如果目前的气候环境依然保持着变暖的趋势,相似的情况就有可能重演。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9月11日的《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

  该项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巴哈马群岛上的珊瑚礁化石进行研究,使用了一种新的改进方法,可以较之前更加精确地计算珊瑚礁样品的年龄,从中发现,过去对数万年前海平面的研究需要调整,海平面曾经更加地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的状态从12.5万年前开始,持续了大约数千年的时间,上下波动的幅度在四到六米,大约为十三至二十英尺,这段时期被科学家称为末次间冰期,其同时也是第四纪更新世中最后一次冰河时期。

  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William G. Thompson)介绍:地球在上述时期内的气候条件较为温暖,但这些气温条件也是最后一次超过今天的气温,如果目前在两极地区发生的冰盖持续融化现象继续发生,我们可能首先会进入冰盖以及海平面发生的变化的时期,这种波动的幅度将比目前对海洋观测中所得出的结论要大得多。

  目前,极地冰盖正在萎缩,按这个速度,海平面在未来的每个世纪将上升30厘米,大约为一英尺,而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关系到那些岛屿国家的存亡,以及生活在沿海地区城市的人们,因而,在未来的两个世纪中,海平面到底会上升多少和上升多快的问题将是海洋气候学家所关注的关键问题。

  我们目前的研究是重点了解地球在过去数万年的岁月中海平面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对未来海平面的走向进行预测。比如,现有的海洋潮汐涨落高度仪器(验潮仪)的数据可以倒推到一个世纪前,但是这些数据在地质活动中动则数千数万年的岁月中,显得过于渺小,我们需要对海洋地质活动有一个长远的变化趋势研究,以找出其中的规律,特别是当史前地球环境与现今的环境大致相当时,具有何种的变化情况以及特征,便是科学家关注的重点,比如,对上述末次间冰期的研究,就可以关联到今天的海平面发展趋势。

  在末次间冰期间,海平面的平均高度比今天要高出6米,将近20英尺。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个时期的海平面却是不稳定的震荡期。为了更加地准确估计相关的地质活动年代,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研究出一种新先进的铀和钍同位素比值法用于传统的珊瑚测年法。而在该方法诞生之前,科学家们从珊瑚测年法所计算出的末次间冰期相关结论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因为之前的结论认为,在这段时期内,海平面是相对稳定,并没有存在震荡期。对此,威廉G汤普森认为:我们现在通过最新的方法研究珊瑚礁化石样本,分析末次间冰期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这些新发现可以重新修订地球海平面年代变化表。

  在进行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高度变化的研究中,地质年代学家威廉G汤普森小组中还有同样供职于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艾伦柯伦(H. Allen Curran)和马萨诸塞州的史密斯学院的布莱恩(Brian White),以及伍斯特学院的研究人员马克A威尔逊(Mark A. Wilson),这些巴哈马珊瑚化石专家认为:目前的研究中取得的关于海平面变化的地质证据是令人信服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进一步将海平面震荡的时间范围缩小到更精确的区间内。

  之所以将珊瑚礁化石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珊瑚礁生长于海平面附近,化石中隐藏着海平面高度变化的信息。比如,当两块巴哈马珊瑚礁化石由于波浪的作用,在侵蚀面处发生分离,其中一块珊瑚礁信息显示,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大约4米,即13英尺,另外,当海平面下降时,珊瑚礁同样会出现被海水侵蚀的记录。

  这样,我们通过对比珊瑚礁化石的侵蚀痕迹,就可以了解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大概年代,当然,推出的年代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的缩小。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海平面大约于12万年前进入一个震荡期,相比较于过去五千年的海平面较为稳定的情况,数万年前地球海平面的震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汤普森认为:这样看来,末次间冰期的冰盖稳定性要明显低于今天的情况。如果目前的全球表暖趋势继续下去,将可能导致一个类似的末次间冰期的到来,将影响到极地冰盖,进而反作用于海平面的稳定性。(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保存完好的军马战车墓坑

  科学网(kexue.com)讯 最近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古墓遗址,从已挖掘出土的4个马和战车的遗骸墓坑来看,古墓起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

  虽然相比于附近临潼1974年发掘的"兵马俑"墓小的多,但它却是保存完好,毫无受到盗墓窃贼破坏的古墓。据考古人员介绍说:“坑内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和陶瓷能够很好证明我国西周时期手工业的发达,而且进一步证实了西周时期流行竖形墓坑的说法,对西周时期的的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然而目前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一套保全完整的有着不同形状规格的战车和马匹,这弥补了我国对西周战争和军事发展的研究资料的短缺。

  "从发现的遗骸来看,这个古墓的主人应该是西周王朝的中层官员,"考古人员说,"而且从马匹和战车的整齐造型来看,马匹都是死葬的,并非活葬"。(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苏州发现纵跨六朝古墓群 蔚为壮观史上罕见(图)

  河北青县发现罕见古墓群 跨越汉唐金三朝代(图)

  将乐新房地基掘出南宋古墓 惊现"灵魂通道"(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们常常希望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不过,当人们在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徜徉时,偶尔也会发现一些与今人大相径庭的风俗习惯,比如“明朝的某些事”。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两个男子是可以拜堂成亲的,那时候人们称这种关系为“契兄弟”或“契父子”。

  男风盛行的明代

  明代以及后来的清代都是男风较为盛行的时期。明代的文人胡应麟曾写道:“左携安陵右龙阳,美人翠袖娇红妆。” 将男色与女色提到了同等的位置。 (这里的“安陵”和“龙阳”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男宠,后世便以他们的名字指代男同性恋。)在这一种类似于末世狂欢一般的颓废情绪的影响下,上自王公贵族,下到市井平民,各阶层中都存在狂热追求男色的人。在那个时期,男性是允许结婚的,人们习惯称之为“契兄弟”。

  “契兄弟”的来源

  在男风盛行的大环境中,出现很多真心真意要共度一生的同性恋人是十分正常的。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契约关系”。

  明代文史大家沈德符认为,这种习俗来源于海寇。古代由于迷信的缘故,人们认为航船时不能带妇人在船上,否则船就会沉没。但是,船员依然需要解决他们的正常需求,所以便用貌美的男宠来代替女人。当时的船长就被称为契父。另外也有人认为,闽南地区出现男男婚姻是由于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很多男人无法娶妻。

  契兄弟的婚礼状况

  契兄弟的婚礼,是否也如同男女之间的婚嫁一样,有诸多流程、各种讲究呢?答案是肯定的。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李渔在《无声戏》的《男孟母教合三迁》中就为我们介绍了一下当时闽南地区契兄弟的婚礼状况:男子之间的“婚嫁”与男女之间的婚嫁一样,提亲、聘礼和酒席等,也就是所谓的“三媒六聘”,一样都不能少,无论是男女婚姻还是男男婚姻,全都讲究“明媒正娶”。而且,如果契弟是头婚,而非二婚,那么契兄一方送的聘礼就要重一些!

  风俗的没落

  晚清时期,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玩弄戏子虽然仍然是士人们娱乐的主要内容,但此时国势与政局发生巨变,演员们的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同性恋持极端憎恶态度的西方传统性爱观念的传入,使得新时期的士人逐渐对于男男关系感到厌倦、反感甚至引以为耻。在这种氛围之下,“契兄弟”这种类婚姻形式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