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近日公布本月最新濒临灭绝物种列表(红色名录)。数据显示,卡奎塔红须伶猴、王摄蜜鸟、缅甸金丝猴等名列极度濒危物种榜单。
1. 卡奎塔红须伶猴
哥伦比亚卡奎塔红须伶猴种群于2010年被科学家发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本月最新更新的濒临灭绝的物种列表数据(又称红色名录)显示,它们是货真价实的极度濒危种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表示,红色名录是衡量全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该名录将全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按照8个种类进行分类,并且从“尚未评估”到“几乎灭绝”的程度来对其濒危性进行衡量。
根据科学家在2012年的首次评估,这种脸上长满胡子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已经被列入极度濒危、面临灭绝的物种行列中。它们面临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人类活动所毁坏。哥伦比亚东部农村,以砍伐森林为生的人们偶尔也猎杀一些野生动物来获取食物。
在2012年更新的红色名录里评估的63837种物种中,有19817个物种现在面临灭绝,包括其中41%已知的两栖动物和25%已知的哺乳动物。2012红色名录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的前夕发布出来。离开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世界就是空谈。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与它们的后代,不论是对于这些生物,还是对于全球几十亿人民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发布的红色名录是对参与里约热内卢会议的所有领导人的一次发自肺腑的号召。
2. 王摄蜜鸟
从这幅拍摄于悉尼塔瑞噶野生动物园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王摄蜜鸟的外表看起来十分冷酷。这种罕见的鸟类在2012年的红色名录上刚刚从“濒危”等级“荣升”为“极度濒危”等级。王摄蜜鸟是东南澳大利亚的本土生物,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个物种以极快的速度走向消亡,这种生存于原始森林的鸟类慢慢因为干旱与当地逐渐渗入原始森林的农业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孤立无援,并且在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数量一天天地减少。
3. 缅甸金丝猴
刚刚在几年前被正式确认的物种--缅甸金丝猴,如今已经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出现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科学家们第一次知道它们的名字是2010年在缅甸边区从当地的猎人口中得知它们“翘鼻子”的外号的。与此同时,被官方确认的物种标本也被杀掉了。到目前为止,唯一的野生缅甸金丝猴在丛林中的照片便是上面所示的这张。它们濒临灭绝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为了其骨头、皮毛与用于医药用途的头盖骨而大肆捕杀它们。而且,它们自己也经常误闯进为猎取野猪和鹿而设的陷阱中遇难。
4. 北巴西蚁鸟
北巴西蚁鸟优美的嗓音现在已经很难再被听见了。这个亚马逊地区的原住民已经成了2012年红色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了。这种鸟类只居住于巴西北部和圭亚那西部的沿河地区。但是因为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它们已经面临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方声明称,“为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鸟类,对其栖息地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5. 纹头斑刺尾雨燕
在2008年从“脆弱群体”跳跃至“濒危”物种之后,纹头斑刺尾雨燕现在已经成了“极度濒危”的物种。这种鸟类现在仅仅存在于巴西和圭亚那的一小块区域,而且那块仅存的区域也面临着牧场与大豆种植园的强烈威胁。一个模拟亚马逊区域森林砍伐的模型数据显示,纹头斑刺尾雨燕将在2023年失去它们80%的栖息地。
6. 胡拉油彩蛙
胡拉油彩蛙栖息于以色列的胡拉山谷,不过,它们也许住不了多久了。自从1955年绝迹于世之后,2011年科学家终于又在一次大规模全球性针对十种可能灭绝的两栖动物的调查中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种蛙类现在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作为“极度濒危”物种列入了红色名录。为了消灭传播疟疾的行动是这个物种减少的原因之一。1964年成立的胡拉自然保护区现在只能保护这个蛙类不到5%的原居住地。然而,附近居民饲养的鸟类会捕食这罕见的蛙类。(彬彬)
相关阅读
椋鸟飞聚在一起,组成一只巨大的鸟。
椋鸟 聚集在一起组成大鸟来对抗对它们虎视眈眈的老鹰。
2012年5月20日讯(具体拍摄时间不详),椋鸟聚集形成一只巨大的鸟。乍一看,可能觉得是一只大鸟在空中盘旋,但实际上一大群的椋鸟组成的大鸟的轮廓。能够形成这样的惊人图像,“归功”于鸟群旁边的一只鹰,鸟儿们团结起来组成一只更大的鸟来抵御这位捕食者。这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被Rob Wolstenholme在位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的Shapwick Heath 国家自然保护区抓拍到。
从天空中看夜晚的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日前公布了2012年度《生命行星报告》,根据每个国家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与其生态承载率,以及各国可再生资源生产能力和二氧化碳吸收能力,评出了世界上十大污染最严重国家。
报道称,这些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包括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丹麦、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以及爱尔兰。这些国家都是高收入国家,其生态足迹平均是低收入国家的五倍。卡塔尔以其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榜首”。贫富国家的生态足迹差异日益增大。在1970年到2008年间,高收入国家生态足迹增长了7%,而同期低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却下降了60%。
据悉,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如果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费,减小自身的生态足迹。
世界自然基金会负责人吉姆·利佩(Jim Leape)说:“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生态足迹,我们给地球资源施加的压力都在持续增加,我们目前消耗的资源比地球补充的资源多50%,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
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50%,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着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李金良)
相关阅读
此前科学网就做过报道,地球水资源消耗殆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15日在京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当前我们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如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今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WWF全球总干事吉姆·利普表示,这次会议可以并必须成为政府转向新的发展路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刻。各国政府和工商界应利用这个契机,为保持生机勃勃的地球作出承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需要更好的选择——保护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转变消费模式。报告提出16个“优先行动”。包括改进消费模式,核算自然资本价值以及构建法律政策框架,公平管理食物、水和能源等。
这份报告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数”,追踪记录2688种脊椎物种9000多个种群的变化情况,来衡量地球生态的健康状况。
“地球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1970年至2008年全球范围内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其中热带是重灾区,下降了61%。”WWF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说。
报告同时显示,“人类生态足迹”令人担忧,超过生物承载力的50%。地球需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来生产人类一年内消耗的可再生资源。
“人类生态足迹”是反映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重要指标。它通过对人类需求和地球可再生能力的比较,追踪人类对生物圈的竞争性需求。
“这份地球‘体检报告’诊断结果表明,地球现在很不健康。”伦敦动物学会环境保护主任乔纳森说,“恢复地球健康,根本在于解决人口增长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报告强调,城市化对资源环境造成日益严峻的影响。到2050年,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收入提高以及人均生态足迹尤其是碳足迹的上升。比如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是中国平均水平的3倍。人类需要开发和改进管理自然资源的方式。”报告说。
此外,报告显示,高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平均比低收入国家高5倍。生态足迹最大的5个国家是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丹麦和美国。
“然而,1970年以来生物多样性下降最快的地区是低收入国家。这说明最贫困和最脆弱的国家正在为富裕国家的生活方式买单。”报告说。
《地球生命力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伦敦动物学会和全球足迹网路共同编写。
相关阅读
日前,广州首例通过“限地价、竞配建”模式拍卖的土地成功出让,受让人是一位在竞拍中击败了12位房地产企业的自然人。这起拍卖,因其自然人购地和土地出让高溢价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正规军”不敌“个体户”
4月28日下午,在广州市进行的一场土地拍卖中,天河区黄埔大道坚红化工厂住宅用地经过数十轮竞价后,最终以总价5.26亿元和配建130套公租房拍出。在拍卖现场频频举牌、投得这一地块的受让人名叫“李燕如”,一个自然人。她相当低调,简短表示“来自深圳、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相关信息以后会通过雅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网站公布”,而后便匆匆离开拍卖现场。
记者30日试图联系李燕如本人,拨通电话后,接电话的是她的助手。这位“蔡小姐”介绍:“李燕如外出休假”,手机交由她保管,目前“无法联络到李燕如”。这位蔡小姐证实,自己隶属于李燕如向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报备的“雅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尚处在“预登记”阶段,因此在网上和工商机关无法检索。对于此次购地的细节和李燕如是否有合作伙伴,她表示“并不清楚”。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起拍卖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因为受让人自然人的身份,但我国法律并未对进行土地开发经营者身份进行限制,境内外公司、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均可申请。但中原地产广东项目部经理黄韬表示:“与资金雄厚、经验丰富的开发商相比,自然人很少能拿地成功,这不是政策限制,而是投资门槛的作用。”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这起“正规军”不敌“个体户”的竞拍背后可能并不简单,因为很难确定李燕如是一个人还是“背后有别人”。“有可能她代表了一些低调的开发公司,或是几个人共同集资。”黄韬说。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拍卖前对李燕如的资格进行过审核,结果符合相关条件。而她也在申请竞买该地块时按照竞买须知要求提交了成立项目公司“广州市雅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相关证明。但这个项目公司只是“预申请”,须待竞标成功后注册。
记者了解到,李燕如也并非“广州第一个拿地成功的自然人”。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证实,早在2005年,广州琶洲地区的PZB1301地块就被两个自然人以4.6亿元的总价、6223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购入,但2006年又因无力如期支付该块土地出让金被收回。
“限地价、竞配建”模式能否限住“地王”
此次拍卖是广州自2011年其创新“限地价、竞配建”模式后的首起成功案例。
广州市房管局交易登记中心主任伦小伟介绍,这一模式是先限定地块的“合理最高上限地价”,当拍卖报价达到这个价格后,不再继续竞价,而改为竞投配建公租房面积,报出配建面积最大者为竞得人。
广州市同创卓越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卓文表示,2010年前后,全国商品房价格普涨,市场大批“地王”频出,一些城市拍卖土地的楼面地价就超过附近已建商品房售价。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限制土地出让环节出现“地王”,从土地供应的源头力图抑制高房价。广州在2011年试点“限地价、竞配建”的模式。
然而“好初衷”却遭遇市场“软抵抗”。此前广州虽然推出多幅限地价、竞配建地块,但没有一起进入到最终竞配建环节。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方面是楼市成交低迷压低了开发商拿地热情,另一方面开发商也担忧高档社区配建保障房带来的后续物业管理难题。
此后,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对政策进行了多次微调完善,如对保障房配建比例、建设位置进行调整。
“这起出让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土地出让位置优越,对开发商而言有很强的吸引力,应该为后续出让提供借鉴,做到‘既防地王,又增保障房’。”胡刚说。
然而,还是有人质疑,限制地价,但不限制土地转让,是否会让政策流于形式;房价在土地被层层转让后还是难降?
对此,伦小伟说,虽然国家并不限制购买后土地转让,但土地转让和房价升高不是简单的传导关系,而且广州规定无论如何转让,“签订的配建保障房数量不能减少”。
土地出让高溢价 市场回暖了吗
当楼市调控进入深水区,这起土地的高溢价拍卖又传递出哪些信号?
——“面粉13000元,面包至少28000元?”
记者在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网站上查询发现,这块土地总面积为17304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15178平方米,按最终成交价5.26亿折算,楼面地价约为11552元,折合楼面地价11552元/平方米,剔除配建公租房面积后达12634元/平方米。
有媒体据此计算,加上建安成本和税费等支出,最终销售价格可能超过28000元,而附近目前在售楼盘均价约为20000元。这是否是新一轮楼市涨价的信号?
赵卓文认为,由于采取了限制最高地价的方式,13000元的拿地价格不算低,但尚难称“地王”,加上建安成本和相关税费,成本可以控制在18000元内。而且售价需要考虑到楼市整体环境,不是“想卖多少就能卖多少。”
——楼市受调控所限,土地将成下一个投资热点?
胡刚认为,个人购地的出现,可能意味着调控限购下投资资金在寻找新的出路,向土地市场淘金。胡刚建议,虽然国家目前对投资人资格尚无限制也无需限制,但对近期出现的自然人拿地趋势需要关注,通过加强项目审核及预警,防止出现项目烂尾风险。
土地出让溢价回升,是个案还是开发商对市场预期回暖?
自去年底以来,广州市住宅土地出让市场一直相对低迷,开发商出手买地者寥寥。然而,这块热门地块的竞拍中,在不到20分钟内,地价就已在数十轮竞拍中从3.6亿元升至5.26亿元,溢价达45%,这是否意味着开发商对后市前景的预期将回暖呢?
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表示,除了该地块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外,也表明市场和投资者看好未来广州发展前景。黄韬等业内人士则认为,这起拍卖更像一起个案,不能因此判断市场预期即将回暖。
新华社广州4月30日电
加尔卡说他和梅丽莎之间的联系依然很强烈
美国康涅狄格州格兰比的加尔卡在八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他的女儿梅丽莎。加尔卡说他和梅丽莎之间的联系依然很强烈,而且他经常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这种联系让这位电子工程师开始设计一种他自称为超自然探索或者追逐灵魂的数字设备。
加尔卡最近告诉加特福德新闻报说:“我已经创造出超过30种不同的产品用于超自然研究。”他和他的家庭参加了一个名为“寻鬼奇遇”的旅游频道节目,这个节目就是探索超常现象。通过他的一种设备,在节目中能够听到一个声音:“嗨,爸爸,我爱你。”
加尔卡说:“以前没有人为人们制作这些产品。”加尔卡的设备售价在79美元到350美元之间,而且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这些设备通过一个专业测量网站出售,网站上把它们称之为“专门为超自然爱好者设计的唯一专业的测量仪器。”
设备中的佼佼者是Mel-8704-SB7-EMF
这些设备中的佼佼者是Mel-8704-SB7-EMF,它能够测量一系列的电磁场和温度变化。据称在“寻鬼奇遇”节目中就是用这种仪器来记录灵魂的声音。根据网站所说,那个售价349.9美元的产品已经售完,但是一系列类似的设备目前可以买到。
当然,它能够探测电磁频率,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它真的能寻找到灵魂?乔-尼克尔也许知道。他是独立研究组织咨询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而且他的工作就是对超常调查作出科学的检测。去年万圣节,他告诉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说这样的电磁场读取特别的让人怀疑。
尼克尔说:“考虑到有各种各样的非灵魂信号来源比如说不完善的接线,附近的微波发射塔、太阳活动等等,在一栋老房子里获得的结果让他们非常的惊奇。即使是电子设备比如无绳电话、电视摄影机和所有他们携带的其它电子配件都有电磁场。”
那并没有阻止灵魂猎手数量的增长,他们都依靠他的设备或者类似的设备,也没有阻止比如GhostStop这样的网站销售加尔卡和其他人制作的设备。看起来似乎数字革命正在我们的世界之外传播,取代了灵魂猎手群体中黑暗的降神屋和上升的桌子。
据哈特福德新闻报报道:在格兰比东部,加尔卡的超自然设备通过他的公司D.A.S.配送公司出售,这家公司有六位员工而且自身生产这种设备。D.A.S.配送公司也向医药公司和航空航天公司出售测声计、湿度温度仪以及激光仪。灵魂捕捉设备只是公司业务的一小部分。(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据“中央社”报道,22日是“世界地球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期待6月在里约热内卢的可持续发展会议有助于解决世界当前面临的食物、能源与就业问题,并呼吁大家更加尊重自然。
潘基文说,这个年度节日为“我们独一无二的地球”赋予了荣耀。他表示,“世界地球日”旨在呼吁人民采取行动,改善人类对维持生命所需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漠不关心的情形。
联合国大会2009年宣布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以达成当前与未来世代经济、社会与环境需求间的平衡为信念,认为有必要提倡与自然和地球间的和谐。
潘基文指出,巴西里约热内卢6月即将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里约+20”,适时提供迫切需要的典范转移机会。
潘基文说,“在未来20年,全球至少需要再多50%食物、45%能源、30%水和数百万个新工作。”“我们在‘里约+20’及以后所面临的挑战,正是采取全面整合的方法应付这些挑战,利用它们彼此的关联,使问题的解决方案能转而促进全面进展。”
潘金文还说,“我们必须通过‘里约+20’提倡更加尊重自然,培育所有儿童都觉得安全、所有人都能繁荣发展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地球属于我们所有人;‘里约+20’是一个世代中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好好把握。”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如果看到照片你认为这是大自然中感人的画面那就错了,这不是花豹在照顾年轻的小羚羊,而是把它当做玩具,更残忍的是小羚羊的母亲就在附近,却无能为力。
这些照片拍摄于南非,刚刚出生的小岩羚不幸的被一直花豹抓住,刚来到世界只有不到45分钟的它甚至还没有认清自己的母亲,多次躺入花豹的怀抱祈求吃到食物。
但大自然就与它开了这么个玩笑,这不是它的母亲,而是一位“杀手”。在与小岩羚玩耍了将近一小时后,花猫露出了真实面目,锋利的爪子令刚刚出生的小家伙告别了这个世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则是它的目前就在不远处目睹了这一切,但面对强大的花豹它无能为力。
“羊入虎口”难以逃脱
马鲁斯拍摄了这组照片,他也头一次见到了大自然的规则,马鲁斯表示:“我当时接到电话,说附近有花豹叫我去工作,我准备寻找这头花豹,在路上我看到了它,还有一头母羚羊,我看到羚羊想引开花豹的注意,它应该是为了保护幼仔,但没有成功。”
马鲁斯感慨道:“随后我见到了难以接受的一幕,小羚羊甚至不知道它面对的是一个杀手,它竟然将它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想去花豹身边寻找食物,可之后它引来了杀身之祸,花豹杀死了这个小生命。这是我12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感觉很难受,但这就是自然法则,花豹只不过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它也为了自己的孩子。今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然,也是自然界最原始的形态。”
(科学网kexue.com 卡鲁)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墓地紧张也是困扰当代英国大城市的社会问题。1994年,墓园管理者们就预见到伦敦的墓地资源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告急。随着时代变迁,环境保护意识也更多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关注地球环境,提前选择并安排身后的绿色葬礼。
环保棺材
据“全球点子银行”网站统计,英国每年举行的常规葬礼中要焚毁43.7万口用珍贵硬木制作的棺材。这些木材被砍伐后要绕大半个地球运到英国再制成棺材,焚烧过程也会向大气中释放不少有害气体和温室气体。
现在英国几乎每个火葬场都提供纸板棺材,有的火葬场还会因为纸板棺材火化中消耗较少能源而减少收费。不喜欢纸板棺材的还可以选择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竹制灵柩、用布满苔藓的柳条编制的灵柩,甚至麻袋!注重外表的人还可以考虑在纸板棺材或其他材料的棺材之外套上传统的橡木灵柩,死者家庭只需付纸板棺材的费用,外棺可以免费借用,并可重复利用。火葬场还提供用竹子、芦苇、木材、玻璃和陶瓷等材料制作的骨灰盒盛放骨灰。
海上埋葬
英国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有许多英国人开始选择海上环保葬礼作为自己的最终归宿。
海上埋葬是用棉布单包裹逝者的遗体,放入一个胶合板棺木,再用水泥密封。逝者的亲朋好友一起乘船出海,在指定海域把棺木缓缓放入大海。最后,参加葬礼的亲朋一起举杯,饮用逝者生前最喜欢的酒。据介绍,这种方式十分环保,因为葬礼中采用的所有材料都可以自行分解消失:棉布单包裹可降解;棺木所用船用胶合板36至40个月后可完全分解;用于密封和加重的水泥可以在咸水作用下分解,不会污染海洋。
自然掩埋
由于英国政府对海葬有诸多限制,而将已故亲人葬在庭院不仅会令家人难以接受,也会影响地产增值,因此林地或自然保护区成为理想的绿色墓地。
1994年,英国自然死亡中心成立了自然掩埋地协会,提供绿色墓地。这些墓地由地方政府、农民和慈善组织经营管理,平均埋葬花费为650英镑。选择天然墓地举行的绿色葬礼可简可繁,简单的可以将死者包入裹尸布直接入土,复杂的可以采用整套宗教仪式。
绿色墓地通常尽量保持自然野趣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土地也受到保护不予开发。坟墓一般没有标志,而由亲属栽种的纪念树或野花代替墓碑。
“双层墓穴”
2009年,为了解决伦敦面临的墓地资源紧张问题,伦敦政府提出试行“双层墓穴”政策,意思是将老墓地的主人遗体挖出、深埋,然后在原址引入新的主人。这项改造设计挖深原有墓穴,深埋原有棺木,继而腾出空间,在上层加修新墓穴,新铭文将直接加在原有墓碑上。已经损坏或是不重要的墓碑将予拆除,墓碑重修后只写新的铭文。
这是一项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的政策。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伦敦市民表示理解。如果试行顺利,这项政策将向全国推行。
据国外媒体报道,巨型鱿鱼能够长到27英尺(8.23米)长,半吨重,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眼睛与身体相比也大了许多。现在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巨型鱿鱼的眼睛长这么大的原因。
很多巨型鱿鱼的眼睛像篮球那么大。即使对一种体重相当于5个成年人的动物来说,这种眼睛也称得上巨大。巨型鱿鱼和一条大旗鱼的个头差不多,但是前者比后者的眼睛大27倍。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桑克-约翰森说:“巨型鱿鱼和大旗鱼体型类似,但是按照比例鱿鱼的眼睛更大,直径和体积分别是后者的3倍和27倍,这种情况说不通。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巨型鱿鱼需要这么大的眼睛?”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它们为了追踪和抑制载满受到惊吓的人的渔船,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大眼是为了在它从海水里游过时,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周围的一切,及时发现迫在眉睫的危险。
约翰森认为,巨型鱿鱼的眼睛是一个早期预警系统,它通过水里的发光浮游生物的“闪动”,提醒鱿鱼抹香鲸正在向它逼近。鱿鱼巨大的眼球还是一种防御机制。“巨型鱿鱼最有可能利用巨大的眼睛发现并躲开它们的天敌——抹香鲸。”约翰森与一个生物学家科研组合作,从身体和生理上模拟巨型鱿鱼如何利用大眼睛,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眼睛。该科研组发现,眼睛的设计和大小让鱿鱼能够通过受到干扰的发光性生物,发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该研究成果发表在3月15日的《当代生物学》杂志上。
为了解释巨型鱿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眼睛,约翰森及其同事们首先利用照片和被捕获的动物,测量了巨型鱿鱼和大王酸浆鱿的眼睛。他们还根据鱿鱼生活的海洋深处的水的透明度及其光照亮的数据进行研究,鱿鱼通常生活在300到100米深处。他们开始利用这些资料精确模拟这种动物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们能看到什么。该科研组发现,与体型类似但是眼睛更小的动物相比,鱿鱼的大眼睛能聚集更多光。进入眼睛的额外的光大大提高了巨型鱿鱼在海洋深处昏暗的环境里发现周围出现的微小对比差异的能力。约翰森表示,这种能力对多数深海动物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大眼睛提供的感觉对比能力,对发现距离较远的大型物体引起的微小光线差异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正在逼近的抹香鲸等大型动物刺激产生的生物发光。
该科研组意识到,抹香鲸在潜水和游进的过程中,会不断发出声纳探测鱿鱼的位置。而鱿鱼这种头足类动物无法发现声纳,但是鲸鱼的移动会促使浮游生物等小微生物发出光。鱿鱼通过眼睛的特殊设计,能够看到这种光,尽管对比很小,但鱿鱼仍能发现大约120米以外的微小变化,这相当于美式橄榄球场的长度。约翰森说:“是长着尖利牙齿的大型鲸类的捕食行为促使这些鱿鱼进化出这种超大号的眼睛。”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动物学家迈克尔-兰德并未参与该研究,他说:“我喜欢这个想法,不过该论文只是推测。大眼睛总是比小眼睛更好,大型脊椎动物一般会有相对较小的眼睛的生长法则,可能并不适用于头足类动物。也许它们正好长那么大,没什么理由。”(孝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