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玛雅人预言人类将在2012年灭绝,那么玛雅人有没有预见到自身文明的没落呢?这一点我们无从考证。然而,玛雅人的预言却着实给现代人带来了心灵的冲击。

许多人认为通过观察水晶球便能预知人类的命运。

预见未来一向是一件充满神秘意味的事情,400多年前,法国人诺查丹玛斯便预见了300年后的世界大事。在中国古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被人认为能够通晓未来。而当今,各大网站的星座运势,也无非是预言的一种形式,白领阶层更是热衷于此。可想而知,人类对预见未来是多么的热心!

此处所说的预见未来,并非指您对未来的规划,比如,三年后上大学,四年后买房这样的具体事务,也不是未来学家们所预见的飞行汽车。我们所讨论的预见性通常在常识和科学的范围内无法解释。也就是说,一位气象学家预见2年后气温大幅度下降,美国兰德公司通过民意测验而预见选举结果,股神们通过股市大盘预见未来股市行情,财务专家通过统计过去财年收益状况而预见一个企业下一年的盈利多少,统统不包含于此。此处所说的预见是指那些您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预见一场车祸。那么,人类真的有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吗?

这个问题在许多科学家和怀疑论者眼中无疑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您,除非利用科学的精确推论,以及数据的规律性,人类压根没有那种可以预见未来的“第六感”。而那些对星座、算命、命理学、释梦、占卜深信不疑的人自然是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他们会举出无数听来的以及亲身经历的离奇体验来证明未来是可预见的。比如,您晚上做梦梦到丢了钱,而第二天真的丢了钱,自然很难不去相信预见的力量了。

“第六感”是指不经过任何事实根据而能够推断未来的能力,它被视为一种超自然力。

人类真的具有“第六感”吗?这一点我们至今无法确认。

目前,有一个学科在专门研究“第六感”,这就是通灵学,这门学科是1930年由美国杜克大学的路易莎 雷内斯(Louisa Rhine)所建立,她不仅使人们对超感觉认知(ESP)现象有了更形象化的认知,还将心理学家卡尔 齐纳(Karl Zener)发明的齐纳卡牌推向大众。齐纳卡牌共有25张,代表五种不同寓意,当测试时,人们凭直觉去猜测牌上的寓意,以此来证明人们是否拥有“第六感”。

有趣的是,那些对“第六感”坚信不疑的人在测试齐纳卡牌时得分明显高于怀疑论者,而且在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得到高分。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直接的根据证明人类拥有“第六感”。而那些坚定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因为人类目前的实验条件还不足以证明这种超自然力。

发表在栏目: 文化

  2010年末,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罕见的爪哇犀牛。这种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

  1.犀牛之讶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之讶(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印度尼西亚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一头爪哇犀牛触发相机陷阱,被永远定格在镜头中。本周,世界自然基金会印尼分部和印尼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了这幅照片。除了照片外,一台自动触发的摄影机还记录下珍贵的犀牛影像。爪哇犀牛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种犀牛当前的数量已不足40头,可能是地球上最为罕见的哺乳动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首席科学家埃里克•迪纳斯坦在一份声明中指出,拍到爪哇犀牛的视频和照片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这种犀牛的生存仍面临严峻威胁。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一旦爆发,便可导致爪哇犀牛所在半岛上的所有生物毁于一旦。他说:“由于圈养爪哇犀牛的数量为零,如果野生爪哇犀牛消失,我们便将永远失去这种罕见的动物。”

  2.母与子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母与子(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幅珍贵照片,爪哇犀牛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左)在矮树丛中穿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部亚洲物种保护部门负责人巴尼•朗表示:“看着健康的小犀牛安静地穿行于茂密的热带森林是一件非常有趣和令人欣慰的事情。它让我对爪哇犀牛的未来充满希望。这一幕告诉我们,印尼野外工作人员付出的所有艰苦努力都是值得的。”

  3.犀牛近照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近照(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拍到的一头爪哇犀牛,似乎正对着镜头微笑。这种哺乳动物在东南亚地区一度非常普遍,但现在只能在印尼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的雨林看到它们的身影。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除了自然灾难外,爪哇犀牛同样面临偷猎威胁。偷猎分子猎杀犀牛只为获得牛角,一些人认为犀牛角具有药用价值。

  4.布置陷阱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布置陷阱(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参与犀牛监视计划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相机陷阱。据悉,共有多家非盈利性机构和很多当地人参与了此项计划。组织者希望当地人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保护犀牛免遭偷猎分子的毒手,管理好剩下的犀牛,同时通过重新安置培养出一个新的犀牛群落。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巴尼表示:“50年的保护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数量管理和适当的保护,拯救爪哇犀牛命运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非洲和南亚,我们曾经做到这一点,帮助当地犀牛数量回升。我们相信能够在印尼复制这种成功。”

  5.林中觅食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林中觅食(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一头正在觅食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印尼的爪哇犀牛自1931年以来便受到法律保护。这家非盈利性机构的网站称,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位于爪哇西南部,为珍稀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6.犀牛之“甲”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犀牛之“甲”(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末拍到的爪哇犀牛。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这头爪哇犀牛的角长达到10英寸(约合25厘米),皮肤上的折痕好似一副盔甲。这种犀牛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外形非常相似,只是体型较小,此外,它们的头部更小,皮肤折痕也更少。

  7.爪哇豹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爪哇豹(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除了犀牛外,相机陷阱还捕捉到其他森林动物,其中包括图片中的极度濒危物种——爪哇豹。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爪哇豹的数量在350头至700头之间,由于栖息地减少、偷猎以及猎物数量减少,这种大型猫科动物的数量不断萎缩,

  8.白臀野牛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白臀野牛(图片来源:Ujung Kulon National Park and WWF)

  2010年在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拍到的一头白臀野牛。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表示,这种有蹄类动物是一种濒危物种,从印尼到中国的栖息地,白臀野牛的数量已锐减80%,爪哇已成为它们的最后领地。(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如果你觉得暗物质的概念令人难以置信,那么很多人和你一样。几十年前,少数天文学家开始怀疑宇宙充满了某种看不见的神秘物质,它通过其强大的引力作用于星系。也是在同一时期,那些天文学家的同行大多认为这是一个近乎疯狂的想法而对此嗤之以鼻。
然而,证据不断增加,如今暗物质已经成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中一个牢固确立的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几乎必须存在,这样才能解释为何单个星系快速旋转却没有分崩离析和星系群为何以这样相互作用的方式运动。如果不存在比恒星、气体云和其他可见物质多10倍的暗物质,那么宇宙将不合情理。大自然憎恶不合理,因此在我们生活的宇宙中,几乎每一个星系,包括银河系在内,都被安全地包裹在一团巨大的暗物质中。
天体物理学家还确信,最先出现的是不同大小的暗物质团。这些看不见的暗物质团随后吸引普通物质,形成星系。不过,所形成的星系大小不尽相同,有些小,有些非常大,还有些是真正多产的恒星制造者———它们在1亿年的时间里,每年可以制造多达1000颗新恒星。这些被称作星暴的星系长久以来就令天文学家困惑,不过新近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的一篇论文可能最终对它们作出了解释。答案再一次与暗物质有关。
这篇论文的联合作者之一、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阿桑塔·库雷说,星暴星系的形成完全是暗物质团块大小的问题。如果团块过大,那么氢气就无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足以保持一种极度活跃的造星状态。相反,氢气会分开,形成几个不同的、相对平静的星系。相比之下,如果暗物质团过小,那么氢气就过于有效地结合起来。恒星形成得如此迅猛以致它们的热量阻止其他氢气结合。这种极度活跃的状态是短暂的。
所有这些结论都是库雷及其同事从赫舍尔太空望远镜获得的数据得出的。赫舍尔望远镜是红外线望远镜。年轻、遥远的尘埃星系在红外线下尤其明亮,因此虽然赫舍尔望远镜不能生成单个星系的图像,但却可以测量在宇宙各处涌动的红外能量流中较亮和较暗的点。较亮的点代表星系团较密集区域,较暗的点表示稀疏的区域。
科学家随后把他们观察到的结果与对早期宇宙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加以比较,来揭示暗物质应该如何分布。比较结果显示,中型暗物质团与星暴星系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换句话说,古老的模型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一致。库雷承认:“这不像是发现一颗新行星,所有人都大声惊叹,但这是个相当棒的结果。”(来源:新华网)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摄于广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冠斑犀鸟(毛虫摄)
广西西大明山保护区的冠斑犀鸟

  一个名为“G-Trace绿足迹”的自然人文报道团队,在广西拍摄到冠斑犀鸟并录到清晰的鸣叫资料,对研究与保护这种十分稀有和濒危的鸟类具有很大帮助。

  犀鸟是大型热带鸟类,在中国有5种,仅分布于西南边陲,都比较珍稀罕见。广西仅有冠斑犀鸟一种,但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广西西南地区几乎都有冠斑犀鸟分布。由于栖息地不断被蚕食,猎杀行为屡禁不止,冠斑犀鸟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目前广西确切知道有冠斑犀鸟分布的地区仅限南宁西南的西大明山自然 保护区,野生数量由之前的上千只急速下降到不足50只。

  由于冠斑犀鸟的配对几乎是终身制,因此也被冠以“爱情鸟”的美称。但猎杀一只相当于毁灭一个家庭,现在,冠斑犀鸟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衡,种群数量继续下降中。

  此次绿足迹团队与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野外工作数天,终于找到冠斑犀鸟,十分不易。研究冠斑犀鸟十多年的南宁市动物园高级工程师阙腾程说:“在极大的捕杀压力下,冠斑犀鸟十分怕人,之前在该地区的多次考察均未获得完整的影像和清晰的声音资料。这次野外实拍的照片对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和科 研机构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公众关注这个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如今种类占据绝对优势的节肢动物是如何由软体的蠕虫演化而来呢?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他们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的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可在海底行走,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节肢”的虫子,从而有望揭开节肢动物的起源之谜。
这一成果公布在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是由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著名古生物学家、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说,具有“节肢”的虫子——“仙掌滇虫”尚未演化出头部,躯干也是柔软的,分节不明显,但其众多的“脚”已出现分节。它展示了软体虫子向硬体动物过渡的明显过程,可谓找到了节肢动物的直系始祖,从而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节肢动物门是现生动物中分异最大、属种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门:她所拥有的物种数比地球上其余30多个动物门的物种总和的4倍还要多。于是,这个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的门类的起源,一直是众多进化生物学家最为关注的科学命题。
节肢动物门主要包括昆虫类、蛛形类、甲壳类和已经绝灭了的三叶虫类。尽管其形态极其多样,但身体主要由头部、分节的躯干和分节的附肢三个基本单元构成。现在,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已经取得共识,节肢动物门最初应该是由某一类无头、躯干不明显分节、附肢也不分节的称作“叶足动物”的古老蠕虫进化而来的。然而,学者们仍不清楚的是,到底是哪一类叶足动物首先迈出了通向节肢动物演化坦途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到底是先形成了头部,还是先着手躯干分节,或者先从附肢分节起步?人们都在期待远古化石能给出明确答案。
6年前,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发现了一种最先出现成对眼睛、因而开始头化,但其躯干和叶状附肢皆未分节的“神奇罗哩山虫”。尽管这一重要发现可能代表了节肢动物与叶足动物之间的某种中间类型,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旁支,走进了演化的死胡同。于是,现代生物学家依据生命演化中常见的“先主体,后附件”的现象推测,叶足动物门向节肢动物门进化的顺序很可能是“先躯干节化,后附肢节化”。
如今,本文报道的从云南澄江化石库中发现的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云南具刺的仙人掌而得名)的叶足动物化石颠覆了这一猜测,因为该奇特叶足动物虽然没有明确的头,其躯干也没有明显分节,然而其附肢的骨化分节却与节肢动物几无差异。无疑,这种能在远古海底行走的动物“仙人掌”,应该代表着由古老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过渡的一种关键的珍稀缺失环节。直白地说,它就是一种学界期待已久的曾经淹没在远古历史尘埃中节肢动物始祖。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提供了节肢动物始祖最初创新“节肢”的真实证据。节肢动物自从拥有了分节附肢,便恰如虎添翼,它们有的跑得更快了,有的跳得更高了,行动更灵巧了,有的甚至还学会将分节附肢改造成极为有效的捕食工具或性选择的得力帮手。从此,这类个头本不十分起眼的族群便在形形色色的生存斗争中获得了极大的优势,一直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海陆空三军全面蓬勃发展,终于成为地球上无处不在的真正王者。(来源:新华网 许祖华 冯国)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120头巨头鲸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点击查看更多组图)

  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官员21日证实,120头巨头鲸20日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

  两名外国游客在曼森湾发现了这些搁浅的巨头鲸,并通知了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当工作人员赶到时,半数以上巨头鲸已死亡,其他巨头鲸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也已奄奄一息。

  由于海水已退潮,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帮助这些搁浅的巨头鲸返回大海,这些巨头鲸已无存活希望,为了减少巨头鲸的痛苦,工作人员最后不得不对48头奄奄一息的巨头鲸实施了安乐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百余头巨头鲸在新西兰偏远海滩搁浅并死亡 百余头巨头鲸在新西兰偏远海滩搁浅并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120头巨头鲸集体搁浅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的海滩上,超过100头鲸鱼已经死亡。

  新华网惠灵顿2月21日专电(记者 黄兴伟)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官员21日证实,120头巨头鲸20日在位于新西兰南端的斯图尔特岛一处海滩集体搁浅并死亡。

  两名外国游客在曼森湾发现了这些搁浅的巨头鲸,并通知了新西兰自然资源保护部门。当工作人员赶到时,半数以上巨头鲸已死亡,其他巨头鲸在炎热、干燥的天气里也已奄奄一息。

  由于海水已退潮,工作人员根本无法帮助这些搁浅的巨头鲸返回大海,这些巨头鲸已无存活希望,为了减少巨头鲸的痛苦,工作人员最后不得不对48头奄奄一息的巨头鲸实施了安乐死。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2月18日,“戈达福斯”号货轮在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附近海域搁浅,浮油对挪威唯一一处海洋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2月18日,“戈达福斯”号货轮在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附近海域搁浅,浮油对挪威唯一一处海洋自然保护区构成威胁。

  一艘冰岛籍集装箱货轮17日下午在挪威海域搁浅后油箱破裂,燃油泄入海中。挪威和邻国瑞典多艘船只18日在现场围堵漏油。漏油地点位于挪威一处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部门担心,漏油可能危及当地生态。

  搁浅未致人员伤亡

  “戈达福斯”号货轮17日由挪威东南部港口腓特烈斯塔起航,前往瑞典南部港口赫尔辛堡。挪威海岸管理局18日证实,“戈达福斯”号起航后不久,行至奥斯陆湾附近海域时撞上一处礁石。货轮搁浅,两个各装有250吨燃油的油箱破裂。海岸管理局说,这艘货轮总计可能携有800吨燃油。没有人员在搁浅事件中伤亡。

  “戈达福斯”号由冰岛艾姆斯基普船运公司所有,搭载439个集装箱。其中一个集装箱内装有12吨炸药。挪威海岸管理局负责人约翰·马里乌斯·利说:“只要炸药在船上安放正确,没有火源,就没有爆炸危险。”

  两国紧急出动防燃油扩散

  事发地点距离岸边大约200米。挪威海岸管理局派多艘清污船只、拖船、一架侦察机和多架直升机前往出事海域。一些专家抵达现场勘察漏油情况。救援人员在货轮四周放置漂浮障碍物,以阻止燃油扩散,减少漏油对环境破坏。

  救援小组发言人拉尔斯·埃里克·古图巴肯说,尚不清楚有多少燃油泄漏,但浮油18日早晨抵达海岸。瑞典海岸警卫队派出一艘清污船和一架侦察机帮助围堵漏油。海岸警卫队在一份声明中说:“存在浮油抵达瑞典海岸的风险。”

  海洋公园海岸现浮油

  出事海域位于挪威外瓦勒岛海洋公园内。这是挪威唯一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多种海鸟和海洋生物。公园官方网站显示,公园内有大约130种濒危动物和植物物种。

  挪威海岸管理局在一份声明中说,公园至少两处海岸18日下午出现浮油。挪威自然管理局发布声明说:“不确定那里现有多少海鸟,不清楚这次燃油泄漏会给自然带来什么后果。”

  唐志强(新华社专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1982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她曾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此外,张弥曼还先后担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科研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她长期从事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质疑了传统学说,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她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古今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据此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独特见解,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均颇有价值。近年来,她又致力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鱼类化石的研究,给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以重要的启迪。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之一。其院士一般包括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同时也包括对科学做出突出服务贡献的人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院目前包括大约420名瑞典院士和175名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报道她的文章:《她迷上了化石》。该文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张弥曼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提携;治学严谨,有八分证据只说七分话。2010年,张弥曼的国外同行们,为了表彰她在古鱼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编辑了《鱼类化石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一书,由德国慕尼黑法伊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博士在“前言”中指出:“那些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慈祥和蔼、深藏若虚的……张弥曼即是其中之一,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新近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院士系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她于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学习,1982年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她曾先后获得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此外,张弥曼还先后担任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以及科技部科研道德委员会的委员。
她长期从事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质疑了传统学说,受到国际同行们的重视。她对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古今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据此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独特见解,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均颇有价值。近年来,她又致力于青藏高原新生代中、晚期鱼类化石的研究,给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以重要的启迪。
瑞典皇家科学院成立于1739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院之一。其院士一般包括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同时也包括对科学做出突出服务贡献的人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们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该学院目前包括大约420名瑞典院士和175名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每年负责评选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三个领域的获奖者,还负责评选其他一些重要的国际性大奖。
张弥曼院士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之一,2006年,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报道她的文章:《她迷上了化石》。该文作者在文中总结了张弥曼的两个突出特点:对学生和年轻同事的无私帮助和提携;治学严谨,有八分证据只说七分话。2010年,张弥曼的国外同行们,为了表彰她在古鱼类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编辑了《鱼类化石的形态、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分布:张弥曼贺献专集》一书,由德国慕尼黑法伊尔出版社出版发行。《自然》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博士在“前言”中指出:“那些最受尊敬和仰慕的科学家们,往往是慈祥和蔼、深藏若虚的……张弥曼即是其中之一,我(学生时代)的印象是,她是一位和善的淑女,跟我们一起参加学术会议的野外考察,总是饶有兴趣地倾听我们一派学生腔的叽叽喳喳,而她自己却不显山不露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予温情地鼓励”。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7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