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华调查:谁动了鄱阳湖的水?——鄱阳湖陷入枯水境地调查

  新华网南昌1月13日电(记者郭强、周科、刘彬)新年伊始,鄱阳湖再次传来干旱的消息:鄱阳湖水体面积目前已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不到丰水期的二十分之一。星子站水位更是在新年后不久跌破8米关口,鄱阳湖正式进入极枯水位期。

  缺水、枯水、湖盆变草场——曾经烟波浩渺、长期稳坐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到底怎么了?到底谁“动”了鄱阳湖的水?记者近日沿湖进行了采访调查。

  低枯水位背后:自然与人为因素交叉作用

  鄱阳湖水位缘何持续偏低?记者调查发现,低枯水位的背后,有自然条件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

  首先,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导致入湖水量在一个时期内严重不足。气象专家介绍,鄱阳湖湖水主要是依靠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但2011年以来,江西省降水量整体偏少,且在时间分布上十分不均。

  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江西全年降水量仅为1305毫米,较往年约减少了22%,排有记录以来倒数第五位。其中,1月至5月降水异常偏少,出现了近60年来同期最严重干旱,6月初又发生旱涝急转,降水量为近50年同期最多。

  其次,长江上游大批库坝对鄱阳湖的“拉空”作用,造成了非自然因素的持续低枯水位。江西省水文局1月2日8时的监测统计显示,江西境内五大河流的入鄱阳湖流量只有732立方米每秒,而鄱阳湖的出水流量则达到了1280立方米每秒。鄱阳湖湖水被急剧“拉空”,水位快速下降。

  其三,鄱阳湖区出现的大规模采砂活动造成湖区河道下切,水位下降严重。据了解,一艘功率几千马力、两三层高的大型采砂船“吸砂王”,一次作业就可将水深30米、半径60米范围内的砂石吸个精光,形成近百米宽的大坑。

  记者在湖区采访时也看到,一艘艘巨大的采砂船在湖区作业,一堆堆高高的砂石堆放在湖畔河边,一个个深深的砂坑遍布鄱阳湖周边河道、湖床上,滞留宝贵的水资源,无法形成有效水面和水位。

  低枯水位下的鄱阳湖之悲

  鄱阳湖边的星子县南康镇有两个专业渔民村,生活着渔民1000多人。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靠打鱼为生。对于他们来说,鄱阳湖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他们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可刚刚过去的2011年,鄱阳湖却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眷顾他们。从上半年的春夏连旱到下半年的水位持续走低,他们度过了干旱缺水和无鱼可打的一年。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状况还将延续。

  在星子水文站监测点附近的码头,记者碰到了刚刚出湖捕鱼回来的张金云夫妇,桶里的几斤小鱼就是他们老两口这天的全部收获。

  “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张金云告诉记者,自从水位退下去之后,每次出湖都捕不到什么鱼。而按照往年的行情,眼下年关将近,正是卖鱼的好时候,“原本可以趁这个时间好好挣上一笔的,可照现在的情况,每次捕的鱼还不够耗费的油钱。”

  日子艰难的不仅是这些靠打鱼为生的渔民,生活在这里的候鸟、江豚等野生动物也同样面临着生计难题。

  作为世界著名的候鸟栖息地和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鄱阳湖栖息着310多种湿地鸟类。每年10月,都有上百万的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鄱阳湖越冬。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超过50万只的候鸟来此越冬。

  面对因干旱而导致的候鸟生存环境恶化和食物短缺等问题,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说,他们已对辖区内候鸟比较集中的几大湖泊采取用水泵从修河抽水补给的应急措施。同时,为了保证候鸟食物,他们还专门向核心湖区投放大量鱼苗。

  此外,随着水位的进一步下降,周边部分地区的生活用水也开始受到影响。在都昌县,当地自来水公司的取水口已经出现干枯,县城12万居民生活用水面临困难。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都昌水位站的水位观测井和水尺等设施全部裸露在干枯的湖床上,在水厂取水口,当地已经增设了5台临时水泵到更远的湖底二级提水补给。

  鄱阳湖低枯水位已常态化 需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自2003以来,鄱阳湖已经连续近十年出现低枯水位,其中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历史同期最枯水位。

  江西省水文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星子站最高水位只有两个汛期年份超过20米,而且低于10米的枯水期时间在不断延长。即使是2010年那样的丰水年,进入10月后枯水期仍然达到165天。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作的专题调查分析认为,今后鄱阳湖低枯水位将成为常态,并将导致鄱阳湖生态与经济两方面承载能力的大幅降低。为此,相关部门和沿湖地区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长期应对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准备。

  据了解,目前江西省有关部门也正在就鄱阳湖低枯水位对城市供水的影响进行调研,并准备通过采取上游水库调节、沿湖取水管线延伸和加强采砂管理等应对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而针对低枯水位下渔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基层干部、渔民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都呼吁,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渔民转产转业。

  江西省鄱阳湖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陈芙说,近年来受持续低枯水位影响,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已日趋匮乏,渔民面临着生计难题,转产转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国家尽快出台扶持政策,通过高位来推动。”

  相关阅读

  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有古沉船 发现大量古青花瓷片

  鄱阳湖惊现"老虎"踪迹 专家称或是成年云豹(图)

  鄱阳湖首批越冬候鸟开始北迁 似"军团"集结前进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11月10日公布了最新一份“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最新清单在以前的基础上扩大了所评估的物种的种类和数目,共评估了6万1900多种生物,同时提高了信息质量,因此对当前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解读。

  自然保护联盟的“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是一份具有权威性的评估动植物种多样性及其状况的清单,素有“生物温度计”之称,对于各国通过划定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联盟的最新一份清单再次勾勒了一幅不容乐观的“生物图谱”。

  对哺乳动物的评估发现,尽管各国采取了一些保护项目,但仍有25%的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的风险。例如,非洲的西部黑犀牛已经灭绝,非洲中部和北部的两个白犀牛品种濒临灭绝,已被列入“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的类别。亚洲的爪哇犀牛由于栖息地受破坏、有组织国际犯罪捕猎活动以及对犀牛角的非法需求等原因,除在爪哇岛上有数量及其有限的种群外,人们在亚洲其他地方最后一次见到这种犀牛是2010年在越南的一次偷猎中。

  这次的“危急清单”还加强了对干地和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爬行类动物的评估。对马达加斯加爬行动物的评估显示,该岛40%的爬行类动物都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22种独有品种被确认为“高度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以往的清单缺乏对植物状况的评估,新清单则做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对所有的松杉类植物进行了评估,并揭示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例如,一度在中国和越南广泛分布的中国水杉已经从“濒危”降至“严重濒危”。由于农业耕作导致生长地缩减,中国几乎已经没有野生水杉,新近发现的最大面积的位于老挝的水杉林却由于一个水电项目而被淹死。目前仅越南有为数不多的水杉能够产生种子,这意味着水杉有可能在自然界灭绝。红豆杉则由于能够产生抗癌药物紫杉醇以及被用做柴火和动物饲料而被过度采集,已经从“脆弱”类别降至“濒危”。塞舌尔群岛拥有79种独特的野花,其中77%面临灭绝。该岛的海耶树由于能够产生具有提升性欲作用的果实而遭到非法采集,其地位也已由“脆弱”降至“濒危”。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清单还审视了水生动物。有两种蝠鲼现在被列入“脆弱”类别。蝠鲼的腮耙可入中药而成为捕鱼的目标,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价值。报告评估了所有的鲭科鱼和喙鱼,在八种金枪鱼中有五种处于“濒危”或“接近濒危”状况。此外,报告还评估了红鲑三文鱼,尽管其全球地位仍然保持“最不必担忧”状态,其在北美洲的栖息地正不断遭受威胁。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灭绝物种清单”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为确认保护需求以及保护政策与立法提供了指导。在清单的警示下,对非洲南部白犀牛的保护使其种群数量从上世纪末的不到100头增加到了现在的2万头。原产于蒙古国和中国新疆的普氏野马也从1996年的“在野生环境中灭绝”,已经恢复到目前的300多匹。

发表在栏目: 自然


9月号封面

  体现在每期封面标题上的题材,都是经过不断地细化、筛选、调整和打磨出来的,而最终能够被当作候选封面的图片,又大都涵盖着重点文章让人心动的某一个瞬间。

  比如这张表现天山林线的图片,浓缩的就是卷首语长卷里提到的这种气势连绵的中国大景观。画面上裸露出来的褐色,就像是被西北劲风吹皱的天山肌肤,浑厚而苍凉,但是那些分布在褶皱之中密密匝匝的针叶林,则分明昭示着葳蕤的生机。这是在天山山脉最常见的景观差异。由于横亘在新疆中部并把新疆分隔成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所以天山除了给南北疆带来明显的自然环境差异外,它自身也由于南北坡面临的降水和气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山地自然景观。相对于受到干热气候强烈侵扰、植被以灌木为主的南坡而言,从西边过来的暖湿气流,为北坡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最终使这里的土壤和植被都得到了充分发育,形成了柔软和坚硬交织的奇异自然。

  同样出自新疆的美景图片,还有这张和田河。作为昆仑山北坡最大的河流,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和田河拥有玉龙喀什河与喀拉喀什河两个重要的源头。而这张图正是和田河的主流玉龙喀什河。积雪融化形成的清澈流水,不断穿谷夺地向着与喀拉喀什河汇合的地方奔流,它们借助昆仑山脉的洁净高远,在所经之处留下了灵动的山水胜景。

  而偏重人文的两张图,传递出的却是另外一种气度。比如这张图片表现的是东汉金棺(整石凿成的石棺,以雕有画像者最为尊贵)雕像内容,在柔和的光影之中,一个曲裾深衣的汉代女子倚门而立,眺望着家人归来的方向,真实生动的神情几乎可以感知。看到这样古拙而又充满质感的雕像,让人恍惚觉得历史还没有走远。

  最后这张光怪陆离的图片是足以让人震撼的,因为它不是中国城市里被霓虹灯照亮的污水河道,而是巴黎的下水道。它在巴黎城的地下数十米处,跟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2300多公里的下水道系统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又有纯净空气的“地下宫殿”,百分之百地履行着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处理。同时它也是一种景观,接待着游人的艳羡。

  我们的国度缺少这些雄伟的地下工程,但是却拥有像那幅林线图片展示的宏大景观,同时它也是本期卷首语重点展示的画卷,所以用它来做封面,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天空中奇观

  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是大自然中比较常见的自然美景之一,它往往出现在雨后晴朗的天空里。通常,它多以圆弧的形式出现,七种颜色就像蜡笔在空中涂抹过一样。但近日,乌克兰一位摄影师,却在尼泊尔上空拍摄到了一种罕见的彩虹景象,有人称之为“环天顶弧”,也有人形象的将之描述为“火焰彩虹”。

  据英国气象局发言人表示,环天顶弧在英国不是很罕见,但这种有着强烈光芒的却十分稀少。今年在英国也只出现过几次。“火焰彩虹”是由太阳发出的光,或者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在穿过高层大气中的冰晶时折射而成的,是一种由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天文奇观,它是由阳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2万英尺至2.5万英尺(约为6096米至7620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折射后形成的,冰晶表面必须呈弯曲状且颗粒比盐粒还细小。当太阳身处天空下方,日光与冰晶扁平面相接触时,光线在每个晶体内发生弯曲,并折射出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蓝紫色等彩虹特有的七色光谱。与降雨并没有关系,在极为寒冷的远北地区环天顶弧比彩虹更为常见,但在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则十分罕见。

  这位23岁的乌克兰摄影师名为安东—简克沃伊(Anton Jankovoy),他从九岁时就开始喜欢摄影,曾经还专门登上山脉高峰进行摄影技术的训练。身为摄影师的他,还对大自然和东方哲学有着专门的研究,因此他最大的理想便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为大家呈现出大自然的另一面。而尼泊尔则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之一,四年前他就曾进行了喜马拉雅山的初次攀登,而今年,尼泊尔的哥哈萨市又给了他另一份“惊喜”。他表示,我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拍摄,从埃佛勒斯峰到乌克兰的偏远区域,看到过很多罕见且有趣的光现象,例如色圈、凸面云、海市蜃楼、峨眉幽灵以及雾弓,但这种艳丽的“火焰彩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着实令他感觉很兴奋,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令他很费解。

  他运用f/4光圈,以便让传感器接收到更多光,同时为了避免光对镜头的损害,他还设置了每秒1/400的曝光时间来进行拍摄。随后,便把这张令人震惊的“火焰彩虹”图像上传到了博客中,顺便向大家资讯“火焰彩虹”的产生原因。简克沃伊的这张“火焰彩虹”图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同时他也获取了关于“火焰彩虹”的专业解释。简克沃伊解释说,“火焰彩虹”是由高空卷云内的水平冰晶将太阳光折射而成的,但只要在太阳置于北纬55度以上的地方(包括苏格兰才较容易发生“火焰彩虹"景象。(亮亮/编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华侏罗兽化石图
 

  英国《自然》杂志25日发表中美科学家的研究文章,介绍了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曾祖母”中华侏罗兽。

  中华侏罗兽化石2009年发现于中国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地质年代距今1.6亿年,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此前这一纪录为中国辽宁省凌源市发现的攀援始祖兽保持,其地质年代距今约1.25亿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在当天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超过90%为有胎盘类,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也是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因此中华侏罗兽可谓是人类已知最原始的“老祖宗”。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看到,化石保存了长约2.2厘米的不甚完整的头骨,部分头后骨架,以及残留的软体组织印痕。据介绍,中华侏罗兽保存有完整的前肢和手部骨骼,表明其具有攀爬能力,这些适应性特征会帮助它在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统治的侏罗纪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它的牙齿特征表明其为食虫类哺乳动物,估计体重约13克。

  据了解,中华侏罗兽的发现把真兽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的时间大大提前,填补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化石记录间隔,并与DNA研究结果吻合,也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化石为标准点的新里程碑。

  中华侏罗兽化石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合作研究,包括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罗哲西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季强和袁崇喜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孟庆金博士。

  中华侏罗兽化石标本由季强博士于2009年发现,正型标本保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华盛顿8月8日电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培育出一种无精蚊子,把这种无精蚊子大量投放到自然环境中可能有助于阻止疟疾传播。

  疟疾由蚊子携带的疟原虫引起。随着抗药疟原虫的出现,控制疟疾日趋困难。许多科学家因此提出通过遗传学手段制造无精蚊子,让与其交配的雌蚊无法产生后代,从而根治疟疾。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雌蚊能够不加区分地与这些雄蚊正常交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贾尼斯·泰来易博士和同事报告说,他们通过注射一种蛋白质关闭制造精子所需的一种基因,在实验室中培育了100只无精疟蚊。结果发现,当雌蚊与这些雄蚊相遇之后,确实无法区分雄疟蚊是否绝育,仍正常与之交配并产卵,而卵由于没有受精,因此也不会孵化。

  研究人员还惊讶地发现,与无精雄疟蚊交配之后,雌蚊就不愿意再次交配,这也有效减少了雌蚊所产卵受精的机会。

  研究人员据此指出,投放大量无精蚊子到自然环境中,也许能阻止疟蚊数量增长并减少疟疾发生。不过,他们同时警告说,尽管无精蚊子将来或许能代替杀虫剂,但在让这种蚊子进入自然界之前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工作,如进一步了解疟蚊繁殖行为等。

  疟疾是人类十大传染病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亿人感染疟原虫,8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保护区工作人员正在为江豚喂食


志愿者在铜陵江心洲进行调研

  曾几何时,人们站在长江边经常可见成群的江豚随波逐流,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如今,江豚和它那标志性的笑脸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江豚的生存现状到底如何?据新安晚报报道,从8月3日开始,“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在长江流域的江豚主要栖息地展开。8月4日,记者来到被列为湿地使者行动地点之一的铜陵进行了探访。

  现状:野生江豚几乎看不到

  4日上午,记者在铜陵大通镇遇到渔民吴师傅。“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提起江豚,吴师傅顿生感慨,十几年前他在长江上捕鱼,常常能看到江豚浮出水面换气,“一群有好几只,近的时候离船舷只有几十米,甚至能听到江豚换气的‘噗噗’声。”

  过去在当地渔民中流传着一个说法:江豚和渔民是“老伙计”。“因为快下雨的时候,江豚就会频繁跃出水面,渔民观察江豚的活动就能大致知道天气状况。”吴师傅说,如今“老伙计”的日子都不好过,“鱼越来越少,我们靠捕鱼生活就变得很艰难;江豚是吃鱼的,数量减少应该也有这个原因。”

  在大通镇永平渡口附近,很多沿江居民对江豚也很有感情。“前几天有人从我们这个渡口坐船过江时,看到了一头野生的江豚。”居民阮奶奶说,“我年轻的时候,站在江边经常能看到成群的江豚,现在想看到得碰运气。”

  探访:保护区内江豚露笑脸

  4日中午,记者坐轮渡来到大通镇对面的江心洲上,洲上有两个村——和悦村和永平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坐落在这里,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中生活着11头江豚。下午3点半,负责喂食的汪师傅拎着装满鱼的小桶准时出现在夹江边,“每天要喂3次,上午8点、11点和下午3点半”。

  汪师傅将小船划到夹江中心,用竹竿猛拍几下水面,江豚像是得到了信号,慢慢聚拢过来。他将小鱼抛向远处,江豚并不激烈争抢,而是像商量好了似的由其中一只把鱼衔住。胆子大些的江豚会直接游到汪师傅跟前,晃动着身体像是撒娇,他手拿一条小鱼放入水中,江豚会轻轻咬住,再缓缓游开。

  在近距离接触中,记者看到了江豚的标志性的笑脸。江豚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它嘴角自然上扬,看着就像在笑,也难怪有人说江豚“死了都在笑”。

  呼吁:别让它步白鳍豚后尘

  在江心洲上,来自安徽大学环保协会的12名志愿者正在开展一项问卷调查,这是“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湿地使者行动的一部分。“长江铜陵段是江豚主要野生栖息地之一,也是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之一。”志愿者杨波说,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调查人类活动对江豚生存状况的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江豚的生存形势也变得日益危急。采访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目前江豚保护形势比较严峻,首先是鱼类资源匮乏,野生江豚缺少食物;其次是船只增加,严重干扰了江豚的声纳系统;还有就是一些涉水工程对豚类有直接或间接伤害。”

  陈燃表示,为了避免长江江豚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是豚类保护工作者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目前江豚种群仅存1000多头,比大熊猫还稀少,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锐减,这个种群延续与否,就在我们的言行之间。”(卞世鹏、孟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智利的天然大理石教堂绝对称得上一个自然奇迹,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洞穴网络之一。这座大教堂是大自然的杰作,由一系列灌满水的大理石岩洞构成,向人们展示曾经的地球拥有怎样壮观宏伟的地理学特征。

  在这些水“雕刻”而成的蓝色岩洞内,绿松石色的卡雷拉将军湖湖水反射着阳光,景色十分绚丽。光线反弹进岩洞,遇到大理石壁后反射,形成迷人的光秀。卡雷拉将军湖是南美洲第二大淡水湖,座落于智利巴塔哥尼亚。

  水赋予大理石壁独特的外形。最初的大冰原阻挡了湖的西端,现在,冰河的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太平洋。对于这个大湖炫美的蓝色,地质学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释。他们认为细细的冰川粉赋予湖水超凡的蓝色,同时让湖水水晶般透明,充满梦幻色彩。

  这些大理石岩洞座落于智利南端的偏远地区。为了到这里观光,游客必须从首都圣地亚哥搭乘飞机,前往最近的大城市科哈依克,相距800英里(约合1287公里),而后乘车穿过泥泞的道路,来到卡雷拉将军湖南部200英里(约合321公里)处。

  如果智利政府向建筑项目大开绿灯,为卡雷拉将军湖供水的河流将陷入过度开发的危险之中。这个自然瑰宝需要得到保护,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机会欣赏到这种自然奇观。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大自然中的浪漫爱情

  科学网(kexue.com)讯 浪漫早已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们也会制造浪漫,比如你意想不到的蜻蜓。

  俄罗斯有一名男子梅德(Chelyapin Dmitry)日前和家人到湖泊附近野餐时,发现一对正在交配的蜻蜓竟然围成爱心形状,他赶紧拿出相机捕捉这特别的画面,并且表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大自然处处充满爱!

  居住在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的46岁男子梅德日前和家人到附近的一处湖泊野餐,突然发现有一对蜻蜓正在交配,而且还是围成最浪漫的爱心形状进行,梅德赶紧放下手中的叁明治,拿出数码的相机将这特别的画面纪录下来,整个过程持续20分钟。

  梅德表示,看到的时候只觉得很惊讶,没有考虑到他们正在做爱和延续生命,而觉得尴尬,并且认为,任何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原因存在,而这幅景象正是象征着爱情无所不在。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3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