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生物学家称:对蟑螂杀绝或酿全球生态危机
蟑螂堪称家庭最大的烦恼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当今百姓家庭,最令人烦恼的当属蟑螂,它们似乎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甚至令人感觉无法清除。这种能在各种脏污环境下生存的蟑螂是许多家庭全力“围剿”的对象。

  不过近日对于消灭蟑螂话题竟引起了争论,美国生物学家对赶尽杀绝的行为持反对意见,表示蟑螂若遭灭族,恐将引发全球性的生态恐慌。

  报道称,来自美国泰勒得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学家表示,蟑螂食用腐烂的有机物质后,会将氮气排进泥土,这些氮气会帮助植物顺利成长;一旦蟑螂灭绝,地球上的氮循环也会造成破坏。

  此外,全球高达5000至10000种的蟑螂是许多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的重要食物,因此蟑螂若是灭绝,也将会对食物链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全球大量生物。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美科学家在蟑螂体内插电极 成功打造"活体电池"

  组图-动物界最佳好爸爸 蟑螂吃粪保证幼虫营养

  美动物园情人节出新招 情侣纷纷认养"发声蟑螂"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好零食、吃夜宵,这些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内脏肥胖,进而引发代谢综合征等生活习惯病。日本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饮食不规律使胰岛素分泌节奏被打乱,进而使肝脏生物钟基因节律紊乱,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

  生物钟基因是决定生物活动节律的基因,最初在果蝇体内发现。人体内也大量存在这类基因。此前的研究显示,脑细胞内的生物钟是根据日光照射进行调节的,周期为24小时,而其他生物钟是如何调节的尚未有答案。

  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推测肝脏内的生物钟可能由饮食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调节,于是利用大鼠进行了实验。由于大鼠是夜行动物,研究人员在大鼠适于进食的夜间活动期和白天的休息期,分别给大鼠注射胰岛素,观察胰岛素对肝脏的影响。

  他们发现,如果在活动期注射胰岛素,大鼠肝细胞内的生物钟基因能正常发挥作用,但如果在休息期注射胰岛素,生物钟基因则出现异常,肝细胞进入如同“熬夜”的状态,这显示生物钟节律出现紊乱。

  研究小组认为,肝细胞的生物钟紊乱后,肝脏的代谢功能恶化,使原本应该作为能量被消耗的物质转变为脂肪堆积到脏器周围,造成内脏肥胖。参与研究的小田裕昭指出,这项研究显示饮食不规律将引起代谢异常,人体应该也遵循相同的机制,这再次证明了有规律的饮食的重要性。(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古生物学家在印度这里发现了6500万年前的大型植物化石群。夏尔马遗产教育中心(Sharma Centre forHeritage Education)的Akhilesh Kumar、德干学院的Tosabanta Padhan博士等共同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Padhan说,这些化石具有重大的价值与古生物学研究意义,他曾在孟加拉的阿散索尔(Asansol)和巴基斯坦的斋沙默尔(Jaisalmer)见到过类似的化石。然而不幸的是,部分化石由于长期风化而暴露长达10米长,甚至有一些化石还被当地不明真理的妇女用作洗衣板。

  Kumar说,果阿邦政府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化石遗址不受更大的损伤,通过研究这些巨型植物化石,我们能获得更多史前时期的植被和气候信息。Varad Sabnis是一名古生物学家,他说,去年他曾在Khotode发现了一块植物化石标本,因此一年后他与同伴再次来到这里,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早在1876年,C Marchesetti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在印度西海岸的地面以下存在大型的化石森林,他猜测这些化石散布在大型种植园附近的山区以及河谷中。此次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一猜测。Kumar继续说,这一区域是果阿邦重要的遗产,早期人类或许也曾将这些化石作为工具使用。

  相关阅读

  英发现1.6亿年前动物汁囊化石 世间仅发现一块

  太平洋现8600万年前活化石 千年繁殖一次(图)

  喜马拉雅再现神秘物种 原始披毛犀化石出土(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迷你隐形斗篷直径只有30微米

  很多期待“隐形斗篷”的人有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支美国研究团队已经制作了2.5万个“隐形斗篷”。这些“隐形斗篷”直径只有30微米,陈列在25毫米长的金箔上。

  这批“隐形斗篷”由陶森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者研发。他们于5月25日出版的德国物理研究所和物理协会的《新物理学杂志》(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公布了上述研究成果。

  虽然这种“隐形斗篷”无法像众所周知的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一样,可以让每件物体消失,但它们可以用来使光线减速甚至停滞,创造出所谓的“被捕获的彩虹”(trapped rainbow)现象。

  “被捕获的彩虹”可以被用在微型生物传感器上,通过他们吸收和发出光的数量即荧光光谱来检验生物材料。与正常光速相比,速度减缓之后的光与分子相互作用更强,因此,这方面还有待更多的详细研究。

  维拉-斯莫利亚尼诺娃(Vera Smolyaninova)博士是该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她表示,生物芯片系列有一个好处,就是拥有它的人就拥有大量的小型传感器。这意味着拥有者可以立即演示很多测试。比如,只需要一个人的DNA,拥有者可以测试大量的基因环境。

  在这个序列中,光线在每个“隐形斗篷”之间的边界处停滞,意味着人眼在“隐形斗篷”的边界处观察到“捕捉的彩虹”。

  这2.5万个“隐形斗篷”均匀地陈列在金箔上,每个都有一个微透镜用来弯曲周围的光线,在中部有效地形成了一个隐形区域。当光线穿过每个“隐形斗篷”之间的夹缝时,不同长短和颜色的光线在更狭窄的地方停滞,形成了“彩虹”。

  “隐形斗篷”以一个商业上可用的显微镜头阵列的方式排列。这个显微镜头阵列包含了所有的微透镜个体,而且外层以金膜涂抹。然后,显微镜头阵列金膜面朝下,被放入了同

  样被涂抹了金膜的载玻片上,形成双层金膜。一个激光束直射这个阵列并从不同角度测试它的性能。

  研究者们认为,这个阵列同样可以用于测试“隐形斗篷”个体的性能,特别是在他们被放置在一起的时候。在这个研究中“隐形斗篷”在沿着光照射方向排列的时候运转非常好。但是,当光从其他的角度照射时,“隐形”效果就不明显了。(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歼20打破美隐形战机垄断 美军回应中国技术抄袭

  奔驰推出全新环保车 全身隐形堪比哈利波特魔法

  哈利波特式"热能斗篷"问世 能驱散热量实现隐形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研究表明作息时间不稳定会引起不育。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我的生物钟在滴答作响。”这句话一般会在讲述一个中年妇女想要在绝经之前怀孕的电影里出现。但五月二十三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另外一种生物钟——调整作息的生物钟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也是很重要的。

  身体会自觉地把睡眠周期和女性生殖周期相联系。当科学家把一个雌性小鼠的视交叉上核移除时,在它大脑里用以调节生活节奏——发情期的起搏器停止工作,它不能再生育。对女性来说,加晚班或者频繁地跨时区旅行都会导致经期的不正常,以及很多生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像新生儿体重偏低、早产和流产。

  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医疗和医学专业学生keith summa说:“这些流行病研究学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存在其他与作息时间相关的因素也有影响呢?比如,晚上工作的女性的睡眠多会不足。但我们的研究还是为生殖问题是源于昼夜颠倒或昼夜的不规律作息本身这个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Summa和他的同事把48个已经受精的雌性小鼠分成3组,然后通过改变笼子里的照明条件来改变小鼠的睡眠模式。对照组的小鼠的作息正常:12个小时的白天,12个小时的黑夜。第二组早上的灯逐渐延迟,最初是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6点,5天后,研究人员把作息表推迟了6个小时,也就说,小鼠的白天时间是中午到午夜。5天的时间可以让小鼠习惯一个作息表,然后又改变它的作息时间。第三组采取的试验条件与第二组相反:它们的灯是逐步提早。也就是说,如果小鼠的白天在开始的5天是6点开始,那么在下一阶段,它的白天从午夜开始,以此类推。

  这个试验时间超过25天。最后,正常的生活作息一组90%的小鼠受孕。相反的,那些作息表被逐步推迟的小鼠成功受孕的减少了50%,作息表逐步提早的只有22%的小鼠成功受孕。

  没有参与实验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 AdelaideTamara Varcoe说:“它对生殖能力的影响作用真让人吃惊。他们那么小的干预却产生了那么深远的影响。”summa 表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失去受孕的机会的时间和原因。Summa 提到:“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显示受孕是早期就发生的证据。”他猜测生物作息紊乱可能阻止了胚胎在子宫的着床。去年,Varcoe的实验室也打乱了受精小鼠的生活节奏,但是没有观察到任何生殖方面的影响。更重要地是,Varcoe 的团队是在小鼠证实已怀孕后调整的白天-黑夜的周期,然而 Summa 的团队在受精后立即就调整了周期。Varcoe 同意 Summa 观察到生育能力的缺失可能是因为胚胎的着床问题。Varcoe 解释说:“生物钟存在于人体的每个器官里,其基因能在所有女性的子宫内表达,但是它具体是干什么的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另外婴儿的发育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母体内荷尔蒙的分泌周期等。”

  为March of Dimes(实验的基金提供者)工作的博士 Michael Katz 说:“那么应该怀孕的女性就该放弃晚上的工作或者停止在各国出差吗?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把发生在动物实验品身上的结果应用到人本身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人类和老鼠的生殖周期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为生物钟控制的发情期,但是彼此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老鼠的生殖期持续时间长达四天,而且老鼠没有月经来潮。然而,Katz说:“根据研究结果,如果女性工作时间不规律,而且她想怀孕但是没怀上,那么她就该去想想是不是跟这个有关了。女性如果仍然上晚班并且想怀上孩子,那么她需要做的只是始终如一,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Summa 同意 katz 的说法,并说:“我们可以建议的是对于那些想怀孕的女性,她们最好保持规律的睡眠周期。她们需要每天在同样的时间睡觉,而且睡眠充足。”而且因为生物钟紊乱已经导致了许多的健康问题(包括肥胖、糖尿病、行为障碍和抑郁),他的建议可能对于每个人都是很有作用的。(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干细胞培育出人类卵子 美科学家促不孕治疗飞跃

  降低输卵管细胞活力 常喝咖啡增加女性不孕风险

  英古老巨人雕像生殖器妙用 可治女性不孕症(图)

  声明:资料来源煎蛋,科学网(kexue.com)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种深海水母——Leuckartiara medusae,相机拍摄到它的身体呈透明状

  双胞胎?水螅水母途经摄像机

  蓝色狮鬃水母,它们的直径可达到7英尺,触须可延伸至100英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们看上去像来自异域星球的神秘生物,但事实上它们是来自挪威海湾的水母。

  这些美丽的水中精灵体长在1厘米至1米之间,从黑暗的海洋深渊中数以百计的群游聚集在一起。37岁摄影师雷克达尔详细呈现了每一种明亮色彩的水母生物,这些水母也生存在北大西洋海域,但雷克达尔是在挪威海湾拍摄的。

  一种水母看上去非常像一个降落伞漂浮在水中,它的卷须拖曳在其后方。其他一些水母身体接近于透明,在阴暗的海水中释放出光亮。

  雷克达尔说:“这些深海水母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出现在几个特定的海湾中。通常情况下水母遍布于非常深的海域,但在挪威一些海湾,一些水母在夜间从深海区域浮现至海面。它们像吸血鬼一样,当被阳光照射时细胞结构便会瓦解,因此在黎明到来之前,深海水母会很快返回到深水域。”

  来自挪威罗姆斯罗地区的雷克达尔通过使用特殊水下照相装置进行拍摄,他的照相装置细致地封装在一个铝质防水盒中,里面放置的玻璃舷窗可以进行拍摄。

  雷克达尔承认拍摄这些照片并不容易,即使非常轻微的移动或者闪光,都可以使潜水拍摄目标发生偏移。他说:“光线变化应当保持最小化,水母能够快速感应光线,并在深海中寻求躲避。这些水母的触须完全伸展时,直径可达到1米,它们通常数以百计地群游在一起,它们伸展着触须希望捕捉到猎物。”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 ,一下雨,猴子就会打喷嚏,这听上去有点新鲜,事实上新鲜可不止这猴子,蓝色的狼蛛和香肠般大小的千足虫……他们共同构成了十大最不可思议物种。

  直到去年,这些不可思议的、令人惊叹的生物才为科学界所知。下面将是其中十大最为怪异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它们大多是在地球上偏僻而人迹罕至的地区发现的。近期某国际委员会提名了近200种新物种,从中选取了十种最不可思议的,希望能吸引公众关注野生动物的困境。

  “喷嚏猴”是其中最好玩的:它有着浓厚的胡须,而鼻孔却是朝天的,这使得下雨时他就会不停打喷嚏。所以它们下雨时都会把头藏在膝盖下。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缅甸的高山上发现了这种“喷嚏猴”,据信大概还存活着300只,已经濒临灭绝了。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世界的另一边存在着另一种神奇的生物 “Tamoya ohboya” 水母——它有着红白相间的类似箱形风筝的尾巴。它是在委内瑞拉近海的荷兰小岛Bonaire上发现的,名字来源于看到它时的惊叹“噢小子们”。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恶魔的蠕虫”获得了一项殊荣,它是地球上生活在最深地方的复杂微生物。身长仅0.5mm的它被发现生活在南非一个金矿中,金矿深约一英里,矿底的温度为37摄氏度。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还有名为Sazima’s tarantula的狼蛛,是在布鲁塞尔发现的一种闪光的蓝色蜘蛛;一种西班牙的微型黄蜂有个“俯冲轰炸机”的昵称,因为它飞行在地面上方半英尺处来捕食蚂蚁;一种婆罗洲真菌看起来就像搓澡海绵;坦桑尼亚发现一种香肠大小的大型千足虫。名录中还包括一种新几内亚岛发现的兰花,此花在晚上十点左右开放,第二天早晨又会闭合花瓣。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最新发现的十大最为怪异的物种

  此名录已编译了近五年时间,每年在十八世纪瑞典著名植物学家Carolus Linnaeus的生日这天公布,以此纪念他创立了现代动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探索协会的Quentin Wheeler教授说:“每年探险者和各个博物馆大约发现几十个未曾出现的物种。随着新物种的发现,我们将会认识到生物圈更多的神奇之处。”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9000000种动植物,但其中仅有10%已被人类认识并分类。(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3.4万种植物濒临灭绝 种子银行保护生物多样性

  南极五大奇特生物 霍夫螃蟹和添加"防冻剂"冰鱼

  研究发现生物钟机制历史悠久 距今已约25亿年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要求隐生动物学家提供神秘雪人的毛发等物质,他们计划对这些毛发物质进行基因分析。或许不久将揭晓神秘雪人的真实面目。


科学家现计划对雪人等隐生生物进行调查分析

  科学家现计划对雪人等隐生生物进行调查分析,迄今为止,这些隐生生物的存在性尚未被证实,目前科学家计划通过基因测试进行验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洛桑动物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希望任何收藏有神秘生物证据的人们能够提供这些证据进行分析,他们希望能够发现毛发和其他用于基因鉴别的样本。

  牛津大学遗传学家布赖恩-塞克斯(Bryan Sykes)说:“我们正在进行着一项科学性挑战,邀请隐生动物学家提供神秘生物存在的证据,而不是报怨科学界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然而,塞克斯并不期望能够发现雪人或者大脚野人存在的确凿证据,他表示持有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希望能够鉴别20%的证据。同时,他还希望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生物。

  塞克斯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上称,如果能够证明有一个或者多个我们未知的神秘生物,这将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但也有可能它们仅是灵长类动物,甚至是人类的恶作剧而已。它们也有可能是人类近亲,例如: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4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一支神秘人类分支。以上或许是最理想的分析结果。

  这一项目被称为牛津-洛桑人科生物研究计划,是由塞克斯和洛桑动物博物馆的米歇尔-萨尔托里(Michel Sartori)领导的。

  雪人传说的起源

  从1951年开始广泛传播喜马拉雅山脉出现体形较大的人猿生物,当时,英国登山家埃瑞克-辛普顿(Eric Shipton)从珠穆朗玛峰探险归来,拍摄到雪里有几个较大的脚印。

  在全球各地赋予了这种人猿状生物各种名称:喜马拉雅山脉出现的雪人、美国和加拿大出现的大脚野人、俄罗斯高加索山脉出现的almasty、印尼苏门答腊岛出现的orag pendek。

  虽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全球各地出现了大量关于人猿状神秘生物的传说,但是迄今为止未发现它们存在的真实证据,其中一些目击事件不可避免地被最终证实是麝猫、熊,或者其他动物。

  雪人毛发

  塞克斯并不希望开始就接受到大量杂乱的皮肤和毛发,他希望证据提供者能够带来详细描述雪人的证据样本。

  一旦塞克斯和他的研究同事仔细检查了这些详细资料,其中包括样本或者照片的物理描述,他们将分析这种生物的起源和特征,并使用一套取样工具匹配研究工作。

  塞克斯说:“作为学术研究,我对进入该领域持保留态度,但是我认为使用基因分析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方法,它无法伪造篡改。因此,我不需要将自己处于一个特定的立场,相信或者不相信这些神秘生物。”

  一种观点认为雪人属于数量较少的其他原始人类,例如: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然而,塞克斯称这种观点不太可能是正确的。

  该项目的样本采集阶段将于9月份展开,11月份进行基因测试。塞克斯称,之后他们将把研究结果发表在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上,可能首稿会发布在《隐生动物学》杂志上。(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组图-俄罗斯发现雪人踪迹 真实存在率高达九成

  俄罗斯发现大量雪人踪迹 神秘怪兽曾现偏僻村落

  英博物馆惊现奇特手指化石 或可助揭开雪人之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
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们近日研究发现,由于生长极其缓慢,被深埋在海底下长达8600万年之久的一个细菌菌落竟然仍然存活着。这就意味着它们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便已经知道,某些微生物可以在海底沉积物中存活数百万年,但是直到最近人们一直不清楚这些微生物究竟是以什么为生的。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在11处地点收集了栖息在淤泥中的细菌样品,每一处样品的取样地点都位于北太平洋环流覆盖下方洋底以下数十米深处的淤泥沉积物中。所谓北太平洋环流是指一个覆盖了太平洋大部分区域的洋流环流系统。

  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汉斯·罗伊(Hans Røy)是有关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介绍说:“这个环流系统不断循环转动,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其内部的海水和外部的海水交换很少。”因此在这一环流周边及其下方的沉积物淤泥,是地球上营养物质最贫瘠的区域之一。罗伊的小组使用氧探测器对这里的淤泥进行探测,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深海沉积物细菌正在狼吞虎咽地消耗氧气。除此之外小组还发现这些微生物以同样和它们一同被困在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为食。

  罗伊说:“它们离开地表时恐龙正统治着地球,而直到现在,它们仍在慢吞吞地吃着自己的午饭。”而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这些微生物并不是孤独的:这种微生物可能是这颗星球上最常见的有机体,构成了地球上90%以上的单细胞生命体。

  神秘的深海细菌

  罗伊表示,科学家们对这些深海细菌了解不多,它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因为它们的DNA和任何现存的细菌种类都不匹配。这就像是警方在犯罪现场提取到了一串指纹,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之对应。从基因的层面上讲,这些深海细菌“看上去和任何已知的细菌种类都不同,这制约了DNA技术发挥它的作用。”

  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海洋微生物学家丹尼·昂内斯库(Danny Ionescu)说他们“这些深海细菌中的大部分在实验室中根本无法培养。”昂内斯库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他说:“它们已经适应了贫瘠的环境,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过度喂养它们。”

  由于这些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极端贫瘠,它们的繁殖已经相应地变得极端缓慢,这和其他种类的细菌非常不同,很多细菌体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能从一个分裂成数百万个。相比之下,在培养皿中培养这些深海细菌,用罗伊的话来说“就像是盯着一棵树看看它是否在长高”。罗伊和他的小组的工作的相关论文将发表在本周五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慢动作下的生命体

  然而,要想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并不难,罗伊说:“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实验室。”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出发现这些细菌的淤泥的年代,这些沉积物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逐渐累积的,大约每1000年才能沉积1毫米左右。研究小组使用他们的氧探测器来考察各个沉积层中的氧气含量,由于这些微生物会消耗氧气,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的计算显示,这些细菌大约每数百年至数千年才繁殖一次,这样的速度并不令人惊讶,其它一些生命体,如海绵,可以存活更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昂内斯库表示:“让这项研究显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生命竟然可以在如此贫瘠的地方生存。”他说,这种生命体的慢动作生活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于我们所知晓的生命极限的认识。”(晨风)

  相关阅读:

  探秘不可思议的"细菌走廊" 大气环流可运输真菌

  详解细菌如何集团作战:达到一定规模才释放毒素

  鞋底"发电机"问世 基于细菌与人类脚底运动生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目前通过最新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十九世纪爱尔兰大饥荒中出现的神秘微生物有着令人惊异的来源。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爱尔兰爆发罕见的食物短缺,大饥荒导致该国人口急剧下降,超过一百万人流离失所,是爱尔兰历史上最严重的民族灾难事件之一。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作为爱尔兰居民主食的马铃薯大面积不明腐烂源于一种被称为“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所致,这种特殊类型的致病疫霉席卷了爱尔兰全国,最终导致由1845年开始长达七年的饥荒。


横跨大西洋的环流与云系或是微生物的“特殊走廊”

  然而在150多年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地球生物圈的神秘循环。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层大气还存在着令人惊讶的微生物循环模式,这比我们此前预期的微生物在大气中的循环高度更高,达到了十万英尺甚至更高的大气上层。根据一项名为“公民在空间”的研究工程,该工程旨在致力于普及公民科学与提高公民在太空探索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可能是通过高层大气的运动抵达爱尔兰。

  负责该项研究的人员认为高层大气可能作为致病微生物的“全球运输系统”,在来自宇宙空间高水平的辐射背景下,可增加病菌或者微生物的突变几率,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温床”。比如,在北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之间形成的风带,每年可卷起大约十亿吨的沙粒和尘埃,其中每克沙中含有约一百万数量级的微生物,这些被“横扫”的大量沙尘最终散布在世界各大洋中。

  根据参与本项研究的研究人员蒂娜·凯洛格(Christina Kellogg)与戴尔·格里芬(Dale Griffin)介绍:“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沙粒和尘埃也可能参与了全球性的尘埃与微生物循环,但是目前还没发现有人类感染性疾病与沙漠中的尘埃与沙粒有关。”在非洲大陆上卷起的尘土中,很有可能是导致加勒比海地区出现珊瑚疾病的原因。在克隆技术等细胞工程的高速发展下,许多现代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受到限制,有着相同的敏感性,这就使得某种疾病的爆发可以在短时间内席卷全球。

  而在灾难发生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将原有归结为来自汽车尾气等人为污染排放,或者地下散逸出火山气体等,直到通过现代科学的指引,找到最终的致命病菌。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地球的高层大气上,由于缺少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在长期紫外线的辐射照射下,任何细菌都很难存活。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地球的高层大气中却生活着顽强的病原体,甚至是微小的生物都可以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生存。

  被喻为生命力最强的“不死生物”水熊虫可生活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环境中,不仅如此,也可以生存在温度高达150摄氏度的条件下,其身长仅仅1.5mm,却可以承受住比其他动物强1000倍的致命辐射。值得一提的是,水熊虫也被称为宇宙生物,因为它们可生活在几乎真空的近地轨道上数天,也可以忍受住数十年没有水的生存环境。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跟踪大气环流的运动以发现病原体的所在地。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可以阻止将来类似爱尔兰大饥荒的事件发生。(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鞋底"发电机"问世 基于细菌与人类脚底运动生电

  盘点五种最可怕生化武器 抗药性细菌威胁大(图)

  台版超级细菌已致14人死亡 面对疾病仍束手无策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