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艺术家笔下的僵尸酷照

  近日,德国一组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识别扫描仪,这种扫描仪功能非常神奇,可以识别出哪些是活体组织,哪些是已经死亡的组织。其所具有的意义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为必须使用指纹激活或者人类虹膜识别的安全门提供新的技术屏障,就像类似电影《Zombie Brigade》中出现的“僵尸军团”那样,如果他们正在您家前门,同时具有使用人类特征识别才能通过的手段,那您就不用担心了,因为新型生物识别扫描仪可以将僵尸的皮肤识别出来。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去担心何时会出现“僵尸军团”,因为那只会在电影里出现,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专门研发一个安全门去试图防止僵尸袭击。但是,这个新型的生物识别扫描仪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在那些需要指纹、虹膜或者其他人体特征识别才能进入的安全门、计算机或者汽车的情况下,这个生物扫描仪可以派上大用场,因为有些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将使用者的断指来欺骗相关人体特征识别设备,从而进入安全设施或者登陆重要计算机。

  这听起来似乎很古怪,也许这种场景也应该出现在电影里,但是这确实有发生过真实的案例。在2005年3月,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位富豪具有一辆用主人指纹才能识别并开动的奔驰车,当盗贼准备偷窃这两奔驰车的时候,他们发现这辆车居然要使用主人的指纹的才能进入,所以,起初他们还把奔驰车的主人带在身边,到了后来,盗贼厌倦了奔驰车主人的存在,就使用车主人的断指进行启动汽车。

  为了打击这种极为残忍的偷窃行为,德国汉堡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人类皮肤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对人类皮肤的生命属性进行甄别,区分出哪些是活体细胞,哪些是已经死亡的细胞,这样如果使用断指欺骗过去的生物识别系统,那就已经失效了。

  这种新型的生物皮肤识别技术的诀窍在于使用了活体组织的基本生命特征,这些生命特征具体类似手指这类的活体组织的毛细血管中具有微量的颜色变化,当手指头按在指纹识别器上的时候,识别器不仅要识别指纹的是否符合,还要扫描手指头的毛细血管的颜色变化,而这时候手指头由于被挤压,所以毛细血管就会中血液的流量就是出现细微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毛细血管的颜色微量变化,生物皮肤识别器就是通过这个原理对活体组织进行识别的。

  研究人员Clarissa Hengfoss和她的同事通过这项研究也发现:一个具有生命活性的手指头按下生物识别器时,在识别器上550纳米波长的发光二极管照射下,出现吸收效果,而这时候,手指头由于按压充分接触识别器时,使得皮肤变得苍白,此时出现对1450纳米波长的吸收。相比之下,从三具尸体上使用的手指头进行试验时,并没有出现这种变化。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法医科学》期刊上。

  而使用尸体上的手指头在挤压识别器时,压力指数和光谱的情况两者因素与活体组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说:我们希望这项新技术可以用到以后的生物扫描识别设备中,作为一个对活体组织细胞进行甄别的标准。

  位于瑞士洛桑警察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马塞拉诺萨(Marcela Espinoza)认为:使用断指并不是唯一欺骗生物识别设备的唯一方法,也可以通过橡胶或有机硅塑料等材料进行复制假指纹。

  研究甄别通过橡胶或有机硅塑料等材料制作的假指纹也是马塞拉诺萨的主要工作内容,这些使用不同类型的模具复制出来的扭曲的指纹旋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假乱真,而对这项伪造信息的甄别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目前他还发现,使用指纹打印的照片或者直接复制指纹再制作磨具的方法会产生细小的沟状纹路,可以通过这个细微的痕迹来判断指纹的真假。据瑞士洛桑警察科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我们打算研发一种算法,来检测这些伪造复制的指纹信息。

  位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生物识别技术专家托尼菲尔德(Tony Mansfield)认为:德国和瑞士警察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工作都是局部性质的,目前国际标准组织正在起草安全生物识别技术的标准,通过制定标准的分析手段加强生物识别技术的反欺骗措施,这些新的路线要求将会反馈到相关研究人员的思想上,新研发的设备可以将伪造的信息以及已经死亡的组织细胞甄别出来。(Everett/编译)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汤嘎斯国家森林的低潮位海岸边,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史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种生物生存在2亿年前温暖的热带浅海之中

  阿拉斯加的科学家们日前找到一种罕见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这可能是北美大陆迄今出土的该生物最完整的化石。

  这一完整化石属于海生爬行动物海龙科下的一种,被称为thalattosaur。这是一种生活在恐龙时代初期浅海中的捕食者,拥有一条细长的尾巴。之后在大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灭绝。

  这块化石的发现地是在汤嘎斯国家森林(Tongass National Forest)的低潮位海岸边,本周阿拉斯加大学北方博物馆对外正式宣布了这项发现。

  吉姆·白赫泰(Jim Baichtal)是美国森林保护署汤嘎斯分部的地质学家,同时也是这一发现的参与者。他说:“当时我们正在岸边喝着咖啡,然后突然之间就有人喊道,看,那是什么?”当时地质学家们正在当地进行野外考察。


thalattosaur复原图

  在此之前发现的thalattosaur化石都极不完整,一般都是单个的骨骼甚至骨骼碎屑,但是这次人们找打的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骨架。白赫泰说:“这恐怕是目前北美洲最完整的样本了。”科学家们整个6月都一直在进行发掘和鉴别工作,以期了解这一化石是否属于某一新种。

  白赫泰说:“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仅仅出土过十几个这种生物的骨骼化石,因此在这具新发现得完整化石中取得什么新发现将是非常正常的。”

  与此同时,这具骨骼化石的出土地点也是有史以来最靠北的,其出土的地点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靠近特灵盖特印第安居住区。其他thalattosaur化石的出土地点分布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美国的内华达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不过此前质量最高的化石都出土于中国。

  不过这可并不意味着这种海洋生物喜欢寒冷的环境。事实上,当它在大约2亿至2.2亿年前被泥沙掩埋时,这一地区靠近赤道,属于热带。

  白赫泰说:“这是一个温暖的火山岛,四周的浅海中分布着珊瑚礁,就像是今天的夏威夷一样。”板块运动最终将其推移到了几天靠近北极的位置,并在今天的阿拉斯加被人们发现,在沉睡亿万年之后重见天日。现在这一化石正被保存在北方博物馆中,专家们正在这里对化石进行进一步的清理。

  帕特·杜克米勒(Pat Druckenmiller)说:“Thalattosaur在海中生存了大约3000万年,从地质学的尺度上来看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这种生物的体长大约3~10英尺(0.9米~3米),其中大约2/3的长度被其长长的尾巴所占据。”他说:“除了尾巴,剩下的部分就像是一条大蜥蜴,不过它的腿已经进化成桨状,以便适应水中生活。”

  这种生物的某些种嘴中没有牙齿,但是也有一些长有利齿,可能是用于撕咬鱼类猎物的。另外也发现有一些长着扁平状牙齿,这可能是用来咬碎贝壳类生物的。

  这次阿拉斯加发现的这一化石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其骨骼四周似乎还印出了其身体外形的轮廓。杜克米勒说:“这真的非常罕见。这将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前大致的身体外形是什么形状。”

  科学家们将在近期重返化石的出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以期找出更多的缺失的骨骼部分。杜克米勒说:“这一化石现在还有一部分尚未被挖掘出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头骨是否还在那,但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晨风)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吸烟真能有益健康?

  科学网(kexue.com)讯 吸烟的人都会看到自己的烟盒上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不过这样的话在不久后或许将要成为历史,烟草竟然也有益处。

  一个抗艾滋病生物制药实验正在欧洲进行,先进的分子农业技术将生产抗艾药物的地点从工厂转向了田间,从种植的烟草中获得抗艾药物将成为可能且成本低廉。

  现在是实验的第一步,科学家将转基因烟草中生产的抗艾生物药物用于临床实验,在监管机构批准后,英国的11名健康妇女接受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实验,药物被制成阴道杀微生物制剂来阻止性交时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目前,昂贵的抗体药物,如瑞士罗氏制药生产的抗癌药物赫塞汀和阿瓦斯汀都是在不锈钢容器中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生产的。

  来自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的项目协调人、分子生物学教授朱利安·马告诉媒体,已经有足够的实验证明,植物中生产的抗体的质量和工厂生产的是一样的。他说,希望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最终能造福于贫穷国家,使他们也能掌握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其他一些感染疾病的生物药物,大大降低这些药物的价格。

  转基因制品在欧洲是个敏感的话题,大批民众反对转基因制品。但朱利安·马说,希望公众不要反对用转基因植物制药。这种植物将生长在被控制的温室中,况且烟草不是食物链的组成部分。

  美国监管机构曾称,在决定是否给这种产品颁发许可前,他们需要更多数据。拜耳制药也在美国开展烟草抗癌药物研究,主要用于治疗血癌之一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藻

  研究人员日前表示,海藻能够避免与农作物争夺耕地和淡水资源,有望成为未来理想的生物燃料。到目前为止,海藻生物燃料尚不具备经济性,但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海藻可以提取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的杰西卡-亚当斯表示,海洋中生长着大量海藻,而人们却没有真正加以利用。法国海藻技术研究中心的扬尼克-勒瑞特也表示,海藻生长非常迅速,而且无需消耗淡水。

  与陆地植物一样,海藻中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用多种方式转化成燃料。海藻可以通过热解来制造油料,通过细菌发酵来生产乙醇,通过厌氧消化来转化为甲烷。

  海藻漂浮在水中,因而无需像陆地植物一样制造木质来对抗地球引力。粗糙且难以降解的木质是将陆地生物燃料推向市场所面临的关键障碍之一。

  人工养殖

  研究人员表示,相比陆地植物,海藻则易于转化为燃料。苏格兰海洋科学协会的米歇尔·斯坦利(Michele Stanley)称,野外采集海藻存在可持续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支持人工养殖。在挪威,野生海带每五年收获一次。斯坦利说,目前野外采集的海藻难以达到制造生物燃料所需要的数量。

  挪威一家企业致力于开发更好的人工养殖方法。该公司的负责人帕欧-贝肯(P·l Bakken)表示,与传统复杂的海带养殖系统相比,其养殖和收获方法更为简单和廉价,也许能让深海养殖成为可能。

  与陆地植物一样,海带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养分,人工养殖海带有助于防止海域中养分的流失。贝肯说,挪威的鲑鱼养殖场释放的养分足以养殖900万吨海带。

  商业可行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目前尚不清楚海藻的经济性如何。斯坦利正在为此进行着调查,并期望能在未来几年得出答案。贝肯说,海藻生物燃料的市场竞争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最开始的激励措施非常重要。勒瑞特认为,要让海藻具备经济性,石油价格需达到每桶300美元,但从海藻中提取的高价值化学物质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

  事实上,类似石油精炼的“生物炼制”是未来陆地和海洋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由此制成的生物塑料、营养品、用于鱼类食物的蛋白质等都可能产生利润,而剩下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生物质则可以制造乙醇或甲烷。

  贝肯还指出,海藻的可种植面积几乎是无限的,能够为液体燃料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全球海带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主要来自中国和日本。而贝肯的公司每生产一桶乙醇约需3.7吨海带,利用欧洲0.05%的沿海地区来养殖海带,可提供的乙醇数量相当于2008年全球产量的4.7%。

  蓝色思维

  海藻的养殖具有季节性。亚当斯表示,海带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在夏季和冬季有着较大的差异。而随着时间推移,研究人员可能培养出具备理想特性的海藻。但引入海藻物种时需要特别谨慎,要避免造成物种入侵。贝肯认为,海洋生物的潜力巨大,并不仅限于海藻。人们过去的思考都基于陆地,现在应该转向“蓝色思维”,各种各样涉海产业将由此兴起。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我们真能见到现实版侏罗纪公园?

  科学网(kexue.com)讯 侏罗纪公园传出要拍第4部的消息,未来3D电影值得所有侏罗纪影迷的期待。然而最近科学家的一番调查,似乎预示着将来可能看到真实的恐龙,侏罗纪公园出现在现实社会中或许不再是幻想。

  除了人为对环境的破坏,目前全球的温室效应也影响了不少物种的生存,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或者濒危,而这种环境则更有利于恐龙的生长,为恐龙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可不是骇人听闻。近日,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发现证实,发生在2.01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曾将陆地和海洋中的一半物种扫荡干净,从而引发了恐龙的崛起。这次灭绝事件几乎消灭了所有的原始鳄类,此举为早期恐龙扫除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并最终登上了统治地位。而目前地球的情况与当时极为相似。

  为了搞清火山爆发如何导致这场大规模的全球生物灭绝事件,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古生物学家Micha Ruhl和他的同事对一些非常小规模的化石记录进行了研究。这些化石是古地中海的沉积物,当时的海底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变成了今天的高山。

  研究人员在7月21日的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从奥地利的海洋沉积物中提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有机分子。这种分子的分子链由23到35个碳原子构成,是被冲刷到海底的远古植物蜡质的一部分。分子中两种碳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揭示植物所吸收的碳的不同来源——火山喷发带来的二氧化碳或被锁定在海冰中的甲烷,分析表明三叠纪末期这一同位素比例发生了剧烈变化。研究人员据此推算,在仅仅1万至2万年的时间里,有12万亿吨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了大气。

  这一数值几乎是之前认定的二氧化碳或甲烷排放量的两倍。并且新的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更多的甲烷被排放到大气中,这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为有效的温室气体。Ruhl和他的同事认为,火山活动可能先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第一轮的气候变暖,随后海床中富含甲烷的冰融化,释放出大量甲烷,使气候变暖急速加快,更适合温暖气候的早期恐龙随之大量繁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古海洋学家James Zachos认为,新的同位素记录无疑揭示了“一个大的信号”。这些证据令人信服地将“一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与含碳气体的释放联系在一起”。然而纽约州帕利塞兹市Lamont-Doherty地球观测站的古生物学家 Paul Olsen强调,这些气体的爆发究竟如何使如此之多的物种灭绝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他说:“无论如何,我相信火山作用以某种方式导致了这场大灭绝。”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刊登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成果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这意味着大自然在减缓全球变暖上并未有如以往所想的那样高效率。

  研究人员包括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吉斯·吉勒里让、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布鲁斯·亨格特和弗洛里达大学的克雷格·奥森伯格教授,他们搜集了迄今为止主要涉及北美、欧洲、亚洲范围的森林、草原、湿地和稻田等农耕用地的49个不同实验项目的数据。这些实验有共同的主题,即测试大气层中的额外二氧化碳对土壤如何吸收和释放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影响。

  该研究小组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额外的二氧化碳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促进了土壤里氧化亚氮的释放,在稻田和湿地中导致土壤释放更多的甲烷。而这个“罪魁祸首”是土壤中特化的微生物,它吸入化学物硝酸盐和二氧化碳,产出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前者比二氧化碳强效25倍,后者高至300倍。

  植物生长是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方法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布鲁斯·亨格特说道:“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微生物释放出的温室气体就越多。”额外的二氧化碳为微生物提供了燃料,催生了其排至大气的副产品氧化亚氮和甲烷,最终抵消了更多的植物生长的冷却效应。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进一步扩大,新增4处自然遗产,其中包括肯尼亚湖泊系统、日本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和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此外,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重回《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则甩掉“濒危世界遗产”的帽子。

  1.肯尼亚湖泊系统


肯尼亚湖泊系统(图片来源:Roy Toft, National Geographic)

  一幅未标注日期的照片,呈现了肯尼亚大裂谷的湖泊,一群火烈鸟站在浅浅的湖水中。肯尼亚湖泊系统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的4处自然遗产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鸟类,生活着13种濒危物种和火烈鸟、大白鹈等我们熟悉的鸟类。非洲的很多标志性动物,例如黑犀牛、长颈鹿、狮子和猎豹,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项目负责人蒂姆-班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肯尼亚的湖泊系统是一个令人惊奇而壮观的所在,那里生活着很多鸟类,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遗产之一。”随着2011年6月的扩充,《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自然、文化以及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共936处。联合国表示,这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需要我们进行特别保护,它们是属于全人类的,不管它们位于哪一个国家。

  2.日本小笠原群岛


日本小笠原群岛(图片来源:Takahiro Okano, MOE/UNESCO)

  一幅航拍照,展现了日本小笠原群岛周围的海域和天空。小笠原群岛此前被称之为“博宁群岛”,现在是《世界遗产名录》新增的自然遗产之一。这个群岛生活着近200种濒危鸟类以及至少一种极度濒危蝙蝠——博宁狐蝠。

  小笠原群岛处在一个进化十字路口上,生活着400多种本地植物种群。除了这个十字路口外,东南亚和西北亚的一些物种以及其他一些物种在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见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亚洲办项目协调官员彼得-沙迪表示:“小笠原群岛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动植物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进化,是一个活进化实验室。”

  3.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


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图片来源:Tourism WA via UNESCO)

  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山脉角国家公园的查尔斯小刀峡谷。澳大利亚偏远的西岸地区拥有一系列海洋和沿岸栖息地,素以地下自然奇观而著称。所谓的自然奇观是指一个地下洞穴和溪流网络,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宁格鲁海岸地区生活着大量鲸鲨和海龟,当地的大珊瑚礁也是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近的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班德曼表示:“这个海岸向人们讲述着一个非凡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生物学上的孤立性、气候变化、大陆移动和环境保护。”

  4.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

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图片来源:Taylor S. Kennedy, National Geographic)

 

  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铁轨在茫茫荒野上穿行延伸。这片沙漠拥有一系列高耸的岩层、悬崖、拱形结构和峡谷。这里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阿拉伯游牧民)的家园,贝都因人长久以来一直与当地的自然奇迹和平共处,这也就解释了拉姆保护区为何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这里的岩画、碑铭和考古遗址拥有大约1.2万历史。

  5.欧洲山毛榉原始森林


欧洲山毛榉原始森林(图片来源:Thomas Stephan, UNESCO)

  德国的山毛榉原始森林是一个仍在进化的林地生态系统,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就成为北半球开拓的殖民地的一部分。5个新增的德国森林——包括照片中这个位于凯勒瓦尔德-埃德湖国家公园的森林——最近加入斯洛伐克和乌克兰世界遗产海滩森林之列,喀尔巴阡山脉原始山毛榉林和德国古山毛榉林世界遗产进一步扩大。

  6.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


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图片来源:Hemis/Alamy)

  照片在洪都拉斯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拍摄,安静的景象遮掩了实际发生的巨大变化。这里是中美洲仅存的热带雨林之一。由于森林砍伐、修建公路、偷猎以及其他人类活动,这个保护区重回《世界濒危遗产名录》。2007年,它曾经甩掉这个帽子。联合国表示,设立濒危名单部分原因在于鼓励人们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雷奥普拉塔诺生物圈保护区囊括了普拉塔诺河流域以及其他河流,草木和流水从山坡上奔流而下,奔向加勒比海的红树林、泻湖、沿海草地和海滩。这个保护区座落于白色之城布兰卡的玛雅遗址附近,目前仍生活着大约2000名土著居民。

  7.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的猩猩


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的猩猩(图片来源:Michael Nichols, National Geographic)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猩猩,正在山地森林中荡秋千。这片森林是保护这种濒危物种的最后同时也是最好的一个机会。苏门答腊热带雨林面积620万英里(约合250万公顷),拥有3座国家公园,面对着大面积的森林采伐,这里越发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避难所。森林砍伐导致这一地区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名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班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做法旨在动员国际社会伸出帮助之手,保护地球上这个面临严重威胁的非凡之地。国际社会的努力是确保地球上的著名自然遗产拥有美好未来,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继续享受它们提供的服务的关键。”苏门答腊热带雨林生活着1万多种植物,大约600种鸟类和200种哺乳动物,包括苏门答腊虎、犀牛和大象。

  8.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水牛


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水牛(图片来源:Dhritiman Mukherjee, Age Photostock/Photolibrary)

  印度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的居民——例如照片中的水牛——成为成功的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写照。环境的改善帮助这个保护区甩掉“濒危世界遗产”的帽子。1992年,种族冲突降临到这个地处阿萨姆邦喜马拉雅山丘陵地带的濒危世界遗产的头上,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流逝,森林、湿地和草地逐渐恢复生机和活力。这里生活着老虎、印度犀牛和大象等动物。马纳斯野生生物保护区是印度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口腔赘生物让她不能喝奶,经过手术已经治愈

  “《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是含着玉石出生的,我们家的孩子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来自江宁的钱女士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孙女说,但是这其中却包含着家里人对孩子畸形的隐忧。近日,南京市儿童医院整形科的专家们为一名严重的口腔畸形的女婴进行了手术。

  据钱女士介绍,自己的小孙女是7月19日出生的,本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准备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可是当孩子从母亲的肚子里抱出来,发出第一声啼哭的时候,全场的医务人员都惊呆了。“接生的护士告诉我们,孩子生下来还挺好的,可是哭的时候突然从嘴里伸出了一个类似于小舌头的东西,这可把我们吓坏了。”到现在,钱女士还对当时的场面“耿耿于怀”。由于害怕孩子口腔内的“小舌头”堵住气道导致她窒息死亡,钱女士抱着小孙女,用棉签压着孩子的小舌头打车赶到南京市儿童医院。

  孩子刚刚住进南京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的病房,许多住院家长就围了过来,老钱的小孙女一下子变成了病房的小明星,有的说孩子嘴里的小“舌头”像香蕉,有的说像饺子,有的说像小蘑菇。经过病友家长的这一番劝解,钱女士的心情才逐渐地开朗了起来。

  经过病区沈卫民主任的检查,孩子长出来的小“舌头”为口腔赘生物,已经长到了口腔外,因该物体从口腔内长出,无法喂养奶水,只能通过鼻饲管深入孩子的胃部,进行喂养。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沈主任发现,小家伙呼吸和哭闹的时候这个口腔赘生物会随着孩子的呼吸不断地伸缩。“由于此赘生物的根蒂部在喉咙口上面,瘤子以一个圆形的茎部延伸至口外,所以不会影响孩子的呼吸。”沈卫民主任介绍。

  据了解,口腔赘生物的出现并不多见,从南京儿童医院外科建立到现在这十几年的时间,接诊的病例不到十个,现在口腔赘生物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不过,有的赘生物会压迫到鼻腔,引起窒息,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所以手术治疗是必须要进行的。经过手术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根治,“切下了小舌头,孩子就和正常人一样了,现在许多的畸形看上去挺可怕的,但是经过治疗会和正常人一样,所以如果发现孩子“与众不同”,要及早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沈卫民说。(南京晨报 通讯员 刘丹 记者 华琳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巴西雨林发现一种自从1840年后再没有人见过的荧光蘑菇


为了捕捉到这种荧光蘑菇发出的诡异绿光,科学家不得不在“新月夜进入雨林

  最近科学家在巴西雨林发现一种自从1840年后再没有人见过的荧光蘑菇,并收集了样本,这种荧光蘑菇会发出很亮的诡异绿光,甚至可以借着它的光阅读。

  这种荧光蘑菇是由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丹尼斯·德斯贾尔丁和他领导的一个科研组在2009年发现的。目前他们已经收集了样本,并将其重新命名为Neonothopanus gardner。研究人员希望,通过仔细研究这种蘑菇(它发出的光非常亮,甚至能借着它的光阅读)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它的荧光近亲,能有助于他们找到困扰他们很久的答案:一些真菌类是如何发光,以及为什么会发光的。1840年人们最后一次见到Neonothopanus gardner,当时英国植物学家乔治·加纳德看到一群小孩正在玩一种名叫“flor-de-coco”的荧光物体。

  为了捕捉到这种荧光蘑菇发出的诡异绿光,德斯贾尔丁博士及他在巴西的研究合作伙伴卡修斯·史蒂瓦尼博士不得不在“新月夜进入雨林,在茂密的树丛里艰难前行,四处找寻,他们时不时会撞到树”,而且还要时刻提防毒蛇和正在觅食的美洲虎。他们利用数码相机拍下他们认为在暗室里可能会发光的蘑菇的照片。然后他们会分析这些照片,看一看有没有蘑菇发光(有时肉眼根本看不到)。

  生物荧光是一种普遍现象,是指生物体能够自己发光的能力。水母和萤火虫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荧光生物,不过细菌、真菌、昆虫和鱼类等生物体也能通过不同化学方法发光。数个世纪以来,生物荧光真菌一直备受关注。从亮橙色有毒蘑菇奥尔类脐菇(jacko' lantern mushroom),到狐火(腐烂木头里的蘑菇蜜环菌发出的微弱、诡异的荧光)现象,可谓五花八门,令人惊叹。

  荧光真菌为世界各地的文化提供了想象空间,德斯贾尔丁说:“人们通常都很害怕这些东西,常称其为‘幽灵蘑菇’。”研究人员认为,荧光真菌发光的方式同萤火虫一样,通过荧光素化合物和荧光素酶这些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发出荧光。荧光素酶是一种酶,它有助于荧光素、氧和水发生互动,生成能够发光的新型化合物。不过科学家还未在真菌里发现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他解释说:“只要水和氧气充足,它们可以24小时发光。而动物只有在活动时才能发光。这告诉我们,也许蘑菇体内与酶发生作用的这种化学物质很容易获得,而且数量很丰富。”

  真菌的发光原因目前仍是个谜。蘑菇通常是蕴含孢子的部位发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或许有助于吸引昆虫注意,帮助它们把孢子扩散到其他地方,生成新蘑菇。但是在狐火现象中,像线状的菌丝体(让真菌获得营养的部分)会发光。如果它们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发光结构,昆虫被菌丝体所吸引对它们可能有害无益。德斯贾尔丁说:“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菌丝体发光的原因。也许它们发光是为了吸引这些昆虫的天敌,在这些虫子破坏菌丝体前被它们的天敌消灭掉。但是我们还没有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任何数据。”此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真菌学(Mycologia)》杂志上。(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翼龙行走复原图

  中美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距今1.1亿年前的綦江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中发现了翼龙足迹!这是中国第三例翼龙足迹,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中生代时期第一次发现翼龙类的生存证据。

  莲花保寨恐龙足迹群是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发现于2003年,14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300多个恐龙足迹,隶属于甲龙类、鸟脚类和兽脚类三大类,保存有立体、凹型和凸型三种足迹。

  “翼龙化石非常罕见,如此稀有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骨骼非常轻,像鸟类一样是中空的,骨壁极薄,在多种条件下,翼龙脆弱的骨骼基本没有成为化石的机会——就像进了粉碎机一样,全碎掉了。”美国迪克西州立学院自然科学系主任杰瑞德 D。哈里斯介绍说。

  长久以来,中国西南仅有自贡的侏罗系地层发现过一件翼龙的头骨化石,此外便没有任何化石证据。“綦江翼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我国西南在侏罗纪之后的白垩纪亦存在翼龙类,而且翼龙与莲花保寨内多种恐龙类动物共生,体现了非常难得的生物多样性!”甘肃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兼总工程师李大庆教授对记者评论说。

  “翼龙足迹极其罕见,而初步研究表明,綦江的翼龙足迹共七枚,分为前后脚足迹,其行迹长约5米,其形态与美国、英国、韩国的翼龙足迹等足迹都存在区别。”足迹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科学系的邢立达博士研究生介绍说,“我们将恢复綦江翼龙的古生态,并借此研究翼龙在地面上的实际行走方式。”

  据介绍,这批标本将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等古生物学者的共同研究揭开翼龙的更多秘密。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6 页,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