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美国研究人员1月11日说,他们首次发现与一种遗传性前列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这燃起了有朝一日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的新希望。
研究人员说,这一突变看起来只出现在一小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当中,但遗传了这一突变的人罹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0至20倍,尤其是在55岁前。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这项研究成果是在历时20年、寻找前列腺癌遗传起因的线索后获得的。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美国每年新增24万前列腺癌病例。
分离与前列腺癌相关的特定基因的其他尝试有各种各样的结果。
研究报告的两名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内科医学和泌尿学教授凯瑟琳·库尼说:“这是第一个与遗传性前列腺癌相关的重要遗传性变异。”
据信HOXB13基因的突变在一般人群中很少见,据信只有1%的男性携带这一突变,但在那些携带这一突变的人中,年轻时罹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可能大幅增加。
参与这项研究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科学家伊桑·兰格说:“与没有家族史的年长患者相比,这一突变在具有年轻时就罹患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中明显更普遍。”
虽然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但科学家希望,这项发现能够为具有罹患前列腺癌高风险的男性带来基因检测方法,就像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可以接受BRCA1和BRCA2基因检测一样。
兰格说:“我们的结果强烈显示,这是迄今发现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最具临床重要性的突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区域17q21-22。他们使用的样本来自参与密歇根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项目的94个家庭中的年轻前列腺癌患者。
研究人员利用最新技术,测定该染色体区域中200多个基因的DNA序列,发现有4个不相关的家庭在HOXB13基因上有相同的突变。
该基因对前列腺的胚胎发育期和前列腺的功能至关重要。(来源:新华网)
美国《柳叶刀》杂志1月6日刊登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大约两亿人使用非法药物。
研究人员所参考资料包括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事处公布的数字、各国调查报告以及关于毒品使用影响的报告。迷幻药、滥用处方药以及合成代谢类固醇不在报告统计范畴。
报告说,2009年,全球1.49亿至2.71亿人使用非法药物,其中1.25亿至2.03亿人吸食大麻;1500万至3900万人吸食海洛因、吗啡等鸦片类药物以及苯丙胺和可卡因;1100万至2100万人注射毒品。
报告写道:“大麻可能导致上瘾和精神紊乱,却似乎不会切实提高死亡率……过度使用和依赖非法鸦片类药物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们注射毒品时可能共用针头,感染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的风险颇高。(来源:新华网 刘红霞)
俄罗斯国防部空天防御兵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1月15日对媒体说,去年11月发射失败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的碎片于莫斯科时间15日2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6日1时45分)坠落在太平洋海域。
俄塔社援引他的话说:“根据空天防御兵航天司令部太空探测中心的情报,‘福布斯-土壤’未燃尽的碎片落在惠灵顿岛(智利南部岛屿)以西125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
俄航天署此前表示,“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主体会在经过大气层时基本燃烧殆尽,有毒燃料也会在坠地前烧尽,但最终仍将有20到30个碎片坠落地球,总重量不超过200千克。探测器的光谱分析仪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钴57重量不超过10微克,半衰期极短,不会造成放射性污染。
“福布斯-土壤”是近15年来俄实施的唯一火星探测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从火卫一采集土壤样本运回地球,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也搭载于其上。
2011年11月9日,“福布斯-土壤”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但在同运载火箭分离后因其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实现变轨,未能脱离近地轨道。发动机失灵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据1月11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说,银河系中行星的数量远远超过之前的想象。这增加了其中至少有一颗可能包含生命的可能性。
不久前,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十几颗外行星,然后增加到几百颗。目前的数量为700颗。
但英国《自然》周刊发表的这项新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在银河系中行星数量超过恒星的证据。
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所教授、研究报告的两作者之一丹尼尔·库巴斯说:“我们过去认为地球在我们的银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目前看起来,实际上有数十亿颗质量和地球类似的行星在银河系中围绕恒星运行。”
在过去20年搜寻那些太遥远、太黯淡而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外行星有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测量某颗行星对寄主星的万有引力影响;另一种是观察恒星的亮度,因为当某颗绕恒星运行的行星在这颗恒星前面经过时,恒星的亮度会稍微变暗。
这两种方法都更适合发现体积大、离恒星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行星。这留下了大量“盲点”。
库巴斯及其同事阿诺·卡桑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使用一种名为“万有引力显微透镜”的方法。这种方法观察寄主星的万有引力场和行星本身如何联合起来发挥像透镜一样的作用,增强背景中另一颗恒星的亮度。
如果发挥透镜作用的恒星有一颗行星,那么这颗行星看起来将使背景恒星的亮度稍有增加。与其他方法相比,显微透镜方法的一个优势是,能够发现大小与我们的地球类似而且离它们炙热的恒星较远的较小行星。
这项研究针对与恒星相距7500万至15亿公里、质量至少是地球5倍的行星。这个距离在太阳系中相当于从金星到土星的距离。经过6年,研究小组用设在南半球———从澳大利亚、南非到智利———的环球望远镜网络观测了数百万颗恒星。
卡桑对记者说,除了发现3颗新的外行星,他们还算出,银河系中的每颗恒星平均有1.6颗行星。不知道其他星系的情况是否也是如此。
卡桑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数据显示,在我们的星系中行星比恒星更普遍。行星是普遍现象而非例外。我们还发现,较轻的行星要比较重的行星更普遍。”
在所研究的恒星中,有1/6具有一颗质量与木星类似的行星,一半的恒星具有质量接近海王星的行星,近2/3具有所谓的“超级地球”,即质量是地球10倍之多的行星。(来源:新华网)
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 Life motion signals lengthen perceived temporal duration”的文章,通过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相关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11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903),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KSCX2-EW-BR-5),中科院心理所科研启动经费(Y1CX302005)以及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经费的资助。
精细尺度范围内时间信息(数百毫秒到数秒)的知觉加工对人类日常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它的加工机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时距分辨任务发现生物运动信息能够延长时距知觉,并且这种时距延长效应与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以及观察者的主观意识无关。研究采用光点生物运动刺激(point-light biological motion),即运动信息仅是由附着在人或者动物的头部和一些重要关节上的光点运动组成。
结果显示,在物理呈现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观察者知觉到的正立生物运动刺激的呈现时间要长于倒立的控制运动刺激。有趣的是,对于观察者不熟悉的局部生物运动刺激(将生物运动的整体形状信息完全置乱仅保留局部运动信息)也存在同样的时距延长效应,而当去除生物运动中所包含的生物特征时,该效应完全消失,这表明所观察到的时间知觉的延长效应是由生物运动本身的生物特性所诱发。
该研究表明生物运动具有区别于非生物运动的时间编码特性,揭示了有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专门针对生物运动信息加工的时间编码机制,有助于人类预测其他生物体的行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来源:生物通 万纹)
在2012年到来的时候,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公布了一条让外界耳目一新的消息:该院教师的岗位津贴将不再与其短期业绩挂钩。
从2011年起,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的两个研究团队迎来“5年内不考核”的“学术特区实验”——团队成员的岗位津贴不与短期业绩挂钩,每人每年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保障,但5年后,必须接受国际排名前20位的专家评议。
外来压力为零,并不等于“放羊”,短短1年内,这两个平均年龄在35岁的团队,都有了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据悉,浙江大学从2010年起开始遴选求是青年学者,主要针对35岁以下,没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青年教师,入选后赋予研究生导师资格,扶持他们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给予10万至20万元的科研资助,每年直接增加工资收入5万元,为他们潜心科研提供经济保障。
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说,这是浙大近期推行的一项新政,以创造更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
记者了解到,浙大拥有2010多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部教师的56%。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浙大在转变教师评价体系、国际化培养、建设“学术特区”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浙大于2008年提出新的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明确在申报高级职称时,不再统计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要求教师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或主要学术成就,进行客观的描述或评价”。2010年又推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改革方案”,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人才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按自己特长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通道,并建立起教师分类发展的配套体系。
2011年,浙大启动新一轮的“新星计划”,选派35岁以下(人文学科放宽至40岁)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开展两年的合作研究。访问期间,入选教师每年可获8万至10万元资助,其工资、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照常发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记者1月15日从南开大学获悉,由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承担的课题《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于1月15日召开学术成果发布会,一套全方位体现中国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指标体系首次公布于世。
南开大学统计制度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课题组负责人逄锦聚教授指出,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并用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临国内外急剧变化的新局势,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然任重道远。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发挥统计评价的导向作用,对于中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作用。
逄锦聚强调,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既强调了第一要义是发展,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有利于矫正和弥补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的弊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看,2005年至2010年我国科学发展状况呈现向好的趋势,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2008年科学发展指数增速有所放缓,但在我国积极应对下,科学发展指数仍保持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正在得到贯彻和落实。
据了解,南开大学发布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测度要素、16个二级测度子要素、40个更次一级的具体测度要素组成。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构建用于评价全国和各地区的科学发展指数,包括以人为本指数、全面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
本报讯(记者张楠)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中性束注入系统(NBI)测试台近日在进行大功率离子束引出实验过程中,首次成功获得兆瓦级强流离子束。
负责这项研究工作的研究员胡纯栋介绍,EAST中性束注入系统(NBI)测试台在实验过程中,成功获得束能量50千伏,束流22安培,束脉宽106毫秒的引出束流,离子束功率达到1.1兆瓦。测试结果圆满达到了ESAT-NBI兆瓦级强流离子源研制的阶段性计划目标。
这表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兆瓦级强流离子源以及大功率中性束注入器实验装置,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性实验成果。
据介绍,“EAST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辅助加热系统”是“十二五”大科学工程,2010年7月正式立项。其主要包括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中性束注入系统这两大系统。中性束注入系统广泛涉及等离子体物理、强流离子束、精密机械制造、高真空、低温制冷以及辐射防护等多学科技术领域。
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NBI工程团队的科研人员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地对基于NBI综合测试平台的强流离子源装置进行放电测试、老化锻炼、子系统联调等逐项实验,在首先获得离子源1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放电的基础上,终于首次达到了兆瓦级强流离子束研制的阶段性计划目标。
胡纯栋介绍,此次实验结果将为下一阶段长脉冲高能量的离子束调试打下坚实基础,并为EAST辅助加热系统最终目标——2~4兆瓦中性束注入系统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可靠支持。
中国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参与国之一。EAST是由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实验成果。其科学目标是为ITER计划和中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12-01-16 A1 要闻)
美国百事公司1月14日宣布,检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旗下的“纯果乐”橙汁含有痕量(指极小的量)杀菌剂多菌灵,不过其含量低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规定的足以引起公众安全关切的标准,因此不构成健康风险。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上月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报告说,该公司在巴西发货的进口橙汁中发现了多菌灵,并提醒药管局这种杀菌剂可能在橙汁饮品中普遍存在。随后美药管局11日宣布暂停橙汁进口,以检测进口橙汁是否含有多菌灵。如果进口橙汁的多菌灵含量低于痕量,将得以放行进入美国市场并销售。痕量在化学上指极小的量,少得仅有一点痕迹。
百事公司对此发表声明称,在药管局11日宣布上述决定后,百事对公司产品进行了额外测试。“我们现在掌握的结果证实,我们测试的进口巴西橙汁中的多菌灵含量低于药管局所说的足以引起安全关切的标准。”声明说,“我们将继续进行测试,并将积极解决任何问题。”
部分太平洋岛国领导人或代表1月13日在阿布扎比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在加快普及和推广可再生能源上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发展伙伴加强合作等问题。
来自太平洋地区库克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斐济、基里巴斯、马绍尔群岛、瑙鲁、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汤加、图瓦卢、瓦努阿图等国领导人或代表在当天的会议上发表一项声明,强调该地区国家支持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旨在加快在太平洋地区推广可再生能源的行动。
声明说,与会国领导人或代表一致同意与该机构一道确定可再生能源在太平洋地区开始推广的期限,探讨和衡量实施的机会,并确定如何缩小差距。
声明说,与会者强调建立永久性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支持可再生能源市场稳定,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合理利用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等。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第二届全体大会于14日和15日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包括两个部长级会议,分别讨论私营合作问题和研究该组织中期发展战略政策问题。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该机构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迄今,欧盟和148个国家已成为该机构条约签约方,其中69个国家已正式批准该机构条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被确定为该机构永久性所在地。
第 100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