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视频截图

  今日,在太空遨游13天之后,神州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返回地面。13天的太空之旅让三名航天员成功书写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项“首次”,回顾刚刚过去这13天,一个个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的新高度。

  镜头一:神九发射成功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飞天”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一道,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太空。

  此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夏季窗口发射,然而,除了这个“之首”以外,促使全世界聚焦此次神九发射的还有一大因素,就是神九乘组中的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

  镜头二: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首次“飞进”天宫

  神九成功发射两天之后的6月18日,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中的神九实时监测画面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当日14时07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

  3个小时后,17时22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像依次从神九“飞”进了天宫,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首张全家福也随之传回地面。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中国航天人,用欢呼声迎接这一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历史时刻。

  对于中国此次实现的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专家分析,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意味着中国的飞船将成为真正的载人天地往返工具,能把人送到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中去。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镜头三:吹口琴、过端午、打太极 天宫生活丰富多彩

  此次“神九飞天”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长时间的太空生活,三名航天员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尽情享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感受。

  21日是航天员刘旺妻子的生日,当晚在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刘旺对着家人再次吹起了口琴,为妻子庆生。而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女航天员,刘洋的太空生活则更加引人关注,她手持摄像机玩“自拍”,骑“太空自行车”锻炼,编织中国结,练习太极拳……刘洋充实多样的太空生活,让人们感受着航天员在紧张严谨的太空工作中的轻松心态。

  6月2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远在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也用自己的方式过节。当日中午,三名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天宫实验舱中部,面对面地开始了难得的“聚餐”,虽然没有粽子,航天员们吃着科研人员特意准备了粽子的替代品——八宝饭。景海鹏代表三名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节日祝福,并对着摄像机展示写有“端午快乐”的飞行手册。

  镜头四: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实现“开飞船”

  6月24日,神九乘组三名航天员迎来了此次“神九飞天”的最核心任务:实现神九与天宫的手控交会对接。

  当日11时0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下达分离指令,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随后成功分离。飞船自动撤离至400米左右停泊点。

  短暂停留后,飞船开始自主接近天宫一号,随后进入140米保持。12时38分,飞船转入手动控制;12时42分,飞船对接环接触;12时50分许,对接机构成功捕获。随着对接锁锁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再次形成一个组合体,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在此次手控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刘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间,用右手边的姿态控制手柄、左手边的平移控制手柄来控制飞船的速度和位置,整个对接过程操作精准,圆满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镜头五:神九挥别天宫 首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28日凌晨6时许,三名航天员陆续离开天宫一号,6时37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后一个挥手告别天宫,回到飞船轨道舱,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此前,他们已经把空间科学实验中采集的样本和数据从天宫一号转移至飞船返回舱,并通过重新设置将天宫一号恢复到与神舟九号对接前的状态。

  9时22分,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这也是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中,下面的“新星”火箭比上面的“土星5”号火箭更长,也更宽。
美开始研制末日火箭

  据国外媒体6月25日报道,一些更令人兴奋的未来太空探索计划目前还遥不可及。美国目前还没有可将人类发送到月球或火星的火箭,一些大型火箭正在研发之中,但没有哪一款火箭能够比得上“新星”(NOVA)火箭的威力。“新星”是美国宇航局曾计划打造的第一架重型运载火箭,但从未发射。它比“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土星5”号(Saturn V)运载火箭更强大,可将人类直接发送至月球。

  美国私人太空公司SpaceX正在开发一款名为“重型猎鹰”(Falcon Heavy)的巨型火箭,它是目前唯一一架可将人类发送到超出地球轨道的商业火箭。SpaceX公司今年5月宣布,“重型猎鹰”获得了第一份商业合同,将为卫星通信服务供应商Intelsat发射卫星。“重型猎鹰”将被设计成推力达380万磅,相当于15架波音747同时起飞。可见它的威力之强大,但它没有“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威力大。1966年和1973年期间,“土星5”号火箭13次登天,其中9次登月,把人类送到了月球,但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的事故发生,着实出尽了风头。“土星5号”发射时,产生了750万磅的推力。

  美国宇航局计划用新的空间发射系统(SLS)打破自己的纪录。第一代SLS将能够产生840万磅的推力,将比“土星5”号的推力大10%,而第二代SLS将产生920万磅的推力。像“土星5”号火箭一样,第一代SLS和第二代SLS将利用上升阶段把有效载荷送到地球轨道以外的目的地。

  但这些火箭都无法与美国宇航局曾经计划打造的“新星”火箭的威力相比。“新星”火箭比“土星5”号火箭更高,也比它更宽,可产生1200万磅的推力。“新星”火箭由德国著名火箭工程师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设计,该火箭被设计成了可将人类直接快速地发送到月球。理论研究表明,和科幻小说描述的一样,将一架大型火箭直接发送到月球,利用反向火箭着陆,然后再返回地球,这是最好的方法。此方法称为直接上升,由于火箭的运动部件更少,所以任务失败的机率较低。只有庞大的火箭才有可能直接上升,从发射台直接飞向月球将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就更不用说在月球着陆以及从月球起飞所需的燃料了。因此,许多专家考虑使用交会方式进行月球探索计划,而一个小型化、模块化的飞船将更轻、更省油。

  有关登月任务模式的辩论持续了四年,在此期间,“新星”火箭仍然获得了研究和发展的优先权。科学家在1958年和1962年期间提出了多种配置,但讨论最多的是该火箭的最终形式。“新星”火箭的第一阶段使用了8台F-1发动机,每一台被设计成了可产生150万磅的推力。它有两个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使用了4台液氢M-1发动机,可产生480万磅的推力,第三阶段使用了1台J-2发动机,可产生20万磅的推力,将有效载荷发送到月球。相比之下,“土星5”号火箭的第二阶段使用了5台J-2发动机,可产生100万磅的推力,第三阶段使用了1台J-2发动机,可产生20万磅的推力,将有效载荷发送到月球。进一步研究发现,“土星5”号火箭的体型更小,成本也将更低。

  在1962年4月,美国宇航局决定推迟将“新星”火箭合同授予外部公司。到7月,科学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同时建造“土星5”号和“新星”的成本太昂贵。美国宇航局更倾向于利用交会模式进行月球探索任务,这意味着如果要打造一架火箭,那就是“土星5”号。“新星”火箭计划被抛于脑后,预计要等“土星5”号发射升空探索太阳系后才建造“新星”。在10月,“土星5”号被正式选为“阿波罗”飞船登月火箭。

  当然,“新星”火箭将有机会把人类发送到更远的地方。在20世纪60年代,“土星5”号的预算开始变得紧张,建造和发射火箭的天文成本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发射系统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真是太糟糕了。现在,这样一台强大的火箭将是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个巨大的福音。(尚力)

  相关阅读

  地下"豪华末日避难所"售罄 脱水食品可坚持五年

  科学家表示银河系必遭撞击 世界末日将不可避免

  直击龙卷风时壮观景象 天空阴沉堪比"末日"(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上周五,美国航空航天业又创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简称: SpaceX)成了首家将商业飞船与距离地球约386公里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成功对接的私营企业。

  经过两天的复杂调整,这艘飞船的推进系统和传感器通过了验证,随后飞船缓缓接近沿轨道运行的空间站,直到空间站的机械臂能够抓住飞船。

  此次试飞标志着SpaceX多年来展示其发射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补给的能力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国际空间站由16个国家共同参与打造。

  SpaceX是由当年的互联网神童、贝宝公司(PayPal Inc.)的联合创始人、现年40岁的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该公司已经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了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协议。按照该协议,SpaceX将负责把货物运送到空间站。

  无人驾驶的“龙”(Dragon)飞船的发射以及它在同空间站对接过程中缓慢的调整过程凸显了马斯克这家创立已有10年之久的私营公司所接受的训练、适应能力以及高超的技术实力。此次对接成功也有助于巩固NASA出资聘请私营企业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和人员的计划。

  不过,总部位于南加州的SpaceX在将上周五的壮举变成一项长期兴隆的生意方面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桩生意可能有助于催生私人资助的太空探索产业。

  航空航天业内官员和专家说,主要问题在于马斯克及其管理团队能否将SpaceX从一家小型专业研发企业变成一家成本低廉且“产量”相对较高的公司。

  SpaceX计划从美国政府所有的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太空中心为NASA发射飞船执行相关任务。但该公司打算建立一个私有的发射基地,地点很可能选在墨西哥湾沿岸。该公司接到的订单包括为商业运营商、外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发射卫星,订单价值超过了10亿美元。美国空军最近也做出了一些改变,这样SpaceX在竞争大型军事和间谍卫星的发射合同时将更加容易。

  SpaceX是争取NASA资金支持以研发私营载人飞船的多家企业之一。按照这些企业的计划,载人飞船有望在2015至2020年期间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轨道。参与竞争的企业包括私人持股公司XCOR Aerospace、Sierra Nevada Corp.以及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的创始人贝佐斯(Jeff Bezos)运营的一家初创企业。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马斯克将一个只有临时办公室、10名左右员工的简陋企业转变成了一家运营着一流的制造设施且在美国国内雇工人数约为1,700人的公司。

  周五,美国航空航天业又创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简称: SpaceX)成了首家将商业飞船与距离地球约386公里的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成功对接的私营企业。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后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他是网上支付系统贝宝的联合创始人。2002年,马斯克以15亿美元的价格将贝宝卖给了eBay Inc.。随后他又创办了电动汽车制造公司Tesla Motors Inc.,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在其中占有股份。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 Calif.)的Tesla于2010年6月公开上市。

  2002年,马斯克用1亿美元的个人资金创办了SpaceX,但是在之后的六年里,这家新公司的经历一直很坎坷。公司的前三次火箭发射都在众目睽睽之下失败了。(马斯克曾宣传说发射的价格低于竞争者。)同时,政府要求SpaceX在太平洋中一片与世隔绝的美国导弹测试场运营。利用夸贾林环礁(Kwajalein Atoll)作为基地大大地增加了SpaceX的物流成本,并且使发射准备的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加复杂。

  2008年秋,马斯克遭受了另一重打击──由于婚姻破裂,他有可能面临着激烈而且旷日持久的离婚战。此外,马斯克控股的Tesla Motors Inc.遭遇的财务问题也占用了他更多的时间。

  在那个时候,公司大幅亏损,心烦意乱的马斯克越来越感到束手无策。马斯克在2010年的采访中回忆说,2007年到2009年这段时期相当难捱。他把这段时期称为生命中最痛苦的两年。

  面对许多业内人士和政府官员的敌意和嘲讽,马斯克承认,他曾考虑过放弃这家公司。

  同时,安抚满腹疑虑的客户以及白手起家创办一家航空公司的日复一日的艰辛并没有丝毫减弱。在2010年的采访中,他说自己常常心如刀绞。

  2008年9月,拨云见日的时刻终于到了。SpaceX的“猎鹰1号”(Falcon1)火箭成功地将假酬载送入轨道,马斯克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客户。SpaceX与NASA之间的业务收入也开始增加。

  作为马斯克的战略的一部分,SpaceX打破了行业内的常规做法,不再依赖雇佣分包商来设计和制造引擎等关键系统。相反, SpaceX雇佣了自己的工程师核心团队(其中一些人还是从更大的竞争对手那里挖来的),致力于在公司内部完成大部分工作。

  周五与空间站成功对接──事实上,该公司的一些主要支持者也不确定第一次尝试就能成功──让人们开始关注SpaceX接下来的动向。

  空间政策专家、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 位于华盛顿特区)公共事务教授麦柯迪(Howard McCurdy)说,虽然获得了这样的成功,SpaceX仍然需要证明其商业模式的长期实力。麦柯迪说,只有拥有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只有SpaceX有能力在所有订单中分摊生产成本,NASA才能实现其节约成本的目的。

  NASA和SpaceX曾预测说,与航空公司用传统的采购方法购买下一代火箭和航天飞行器相比,依靠私人货运车辆和航天的士运载工作人员将更便宜,若果真如此,美国国会针对SpaceX以及其他寻求与NASA合作的商业公司的批评将有所减少。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舞水端里发射场正在建设新的发射台

舞水端里发射场正在建设新的发射台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院美韩研究所5月22日表示,卫星图像显示,朝鲜正在升级其境内东北部的舞水端里(Musudan-ri)火箭发射场,以承担更大型火箭的发射,如太空发射装置和洲际导弹等。

  该研究所还指出,升级工作自去年夏季开始,反映出朝鲜发展其火箭项目的决心。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担心这种火箭可能是为了运载核武器而研发。

  美韩研究所称,从一张4月29日的卫星图像可以看出,朝鲜有关部门在距离旧发射台1770米处正在建造一个新的发射台,旁边停着一辆起重机。新发射台虽然尚未完全建成,但是以目前的规模来看,它至少可以支持“银河3号”那么大运载火箭的发射。按照目前的进度,新发射台应该在2016年到2017年投入使用。

  韩国国家情报部门22日表示,他们还不能就是否监测到舞水端里发射场有新行动发表评论。

  22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八国集团峰会宣言,称宣言内容是对朝鲜和平发射卫星和发展自卫核遏制力的侵犯,朝鲜绝不允许此类侵犯其神圣主权的政治挑衅。

  这名发言人还说,朝鲜一开始就只是计划要发展用于科技发展的和平性质的卫星,从来没有计划进行核试验,朝鲜今后仍将行使其正当主权,继续卫星发射。

  相关阅读

  朝鲜火箭如期发射 韩方称升天数分钟后就已坠落

  朝鲜迎金日成百年诞辰 发射卫星计划引多方关注

  朝鲜各地空气测出微量放射物质 不威胁公众健康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图为韩国首尔民众通过电视关注朝鲜卫星发射情况。 图为韩国首尔民众通过电视关注朝鲜卫星发射情况。

  中新社北京5月3日电 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当地时间2日决定更新对朝制裁名单,新增3家朝鲜实体。这是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上月发射卫星行为的最新回应。截至目前,朝鲜尚未对这一最新制裁决定做出评论。

  朝鲜于4月13日发射了“光明星3号”地球观测卫星,但未能成功进入轨道。联合国安理会16日进行紧急磋商,发表主席声明谴责朝鲜,同时决定增加对朝鲜的制裁,要求朝鲜制裁委员会在15日内向安理会提交报告。

  据韩联社报道说,新增受制裁的3家实体均为与朝鲜卫星发射相关的国有公司。这3家公司分别是青松联合集团、鸭绿江开发银行以及朝鲜兴晋贸易公司。根据制裁委员会的决定,安理会将冻结上述朝鲜企业的资产,禁止联合国成员国与其进行交易。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3家实体被认为从事了“资助弹道导弹交易、进行武器和相关材料出口”等活动。其中,青松联合集团负责朝鲜武器和战略物质的出口,其出口总额约占朝鲜全部武器和战略物质出口的一半。鸭绿江开发银行负责为弹道导弹技术提供融资服务。朝鲜兴晋贸易公司则主要负责采购先进的导弹技术。

  此外,制裁委员会还更新了禁止向朝鲜进出口的物品和技术清单。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此次新增制裁名单出炉前,朝鲜已有8家公司和5名个人被列为制裁对象。

  朝鲜于2006年10月份进行首次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18号决议,设立朝鲜制裁委员会,针对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2009年4月,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对其制裁名单也随之扩大。(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龙号太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在轨对接示意图
龙号太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在轨对接示意图

  本周二,美国宇航局宣布,SpaceX公司研制的“龙”(Dragon)号飞船的预计发射日期将被推迟,目前计划于5月7日升空。SpaceX公司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用来对设备硬件和数据进行测试和检查,随后还将对飞船整体进行测试检查。

  原定计划是于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即北京时间5月1日当天发射,“龙”号飞船按计划将首次抵达国际空间站并与之对接。现在这一发射计划已经被推迟至5月7日进行。在一份声明中,SpaceX公司表示:“在对我们目前的进展进行评估之后,很明显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硬件测试,并妥善检查所有数据。”

  该公司本周二早些时候曾经表示发射推迟将到5月3日为止,但是随后美国宇航局决定将发射推迟至7日进行。在一份新闻稿中,美国宇航局表示:“我们对SpaceX公司方面腾出必要的时间来确保此次历史性的发射取得成功表示赞赏。我们将继续和SpaceX公司通力合作,确保5月7日的发射活动和随后与国际空间站的首次对接顺利进行。”

  “龙”号飞船是一种可重复使用飞船系统,目前的设计是用于货物运输,但是也可以经过改造用来运送多达7人的宇航员进入太空执行任务。在2010年8月份,“龙”号飞船首次发射升空,在那次飞行过程中它围绕地球运行了两周,随后在太平洋上安全降落。

  美国宇航局希望以SpaceX以及轨道科学公司等为代表的美国民间私营航天企业能尽快完全填补上由于去年航天飞机的完全退役而引发的美国载人航天方面的真空期。目前SpaceX和轨道科学两家公司手中一共握有来自美国政府的价值高达35亿美元的轨道货物运送合同。

  麦克·霍克恰克(Mike Horkachuck)是美国宇航局SpaceX项目执行官,他表示“龙”号飞船的发射几乎就是当年阿波罗计划的预演。他说:“你必须先执行水星计划,然后执行双子星计划,最后才实现了阿波罗计划,一切循序渐进。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并不打算现在就要去月球或是实现其他什么雄心勃勃的目标,我们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商业化太空航行方案。”(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居民楼上放导弹 伦敦确定设立6个防空导弹基地保卫奥运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哲):这几天,伦敦要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居民楼顶上建导弹发射基地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英国国防部一直表示,没有最后确定。4月30号,这一消息终于有了最终版本,伦敦在奥运会期间将设立6个导弹发射基地,预防类似9.11式的空中恐怖袭击的发生。本网连线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英国记者张哲。

  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导弹发射基地部署的具体位置,这些地点是如何选择的?

  记者:这6个导弹基地将分别设立在奥林匹克公园周围以及其他几个奥运场馆集中的地区,24小时监视空中情况,随时准备击落来袭目标。而发射导弹的权力掌握在首相卡梅伦手中,也只有他可以做出最终决定。负责奥运保卫工作的尼克。帕克将军透露说,这些基地配置的“星光”和“轻剑”导弹射程为5.4公里。军方已经设想了最坏的情况并进行了演练。虽然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还是要谨慎从事,为最坏的情况进行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星光”型导弹可以肩扛式发射或用装甲车发射,而“轻剑”型导弹可用牵引车发射。帕克将军说,在选择基地地点时,军方与警方一起进行了咨询。

  主持人:最近一段时间伦敦居民对于要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居民楼顶上建导弹发射基地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给我们讲讲居民们的担心吧,军方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记者:被选中设立导弹基地地点的居民多多少少还是有意见的。埃平森林谷仓山的居民琳达明确表示,他们不愿意让导弹基地设在自己家门口。在这里存放导弹是件危险的事情,他们怎么能把导弹对着我们来防范恐怖主义分子呢?这把我们置于危险当中,不知道政府是怎么想的。累顿斯通居民协会主席布里斯托女士说,听到在离我家几步之远的地方就有能杀人的东西放在公寓楼顶上,真让人震惊。这个地方附近有3所小学。她不理解为什么要到处都放上导弹,让人觉得更不安全了。布莱克希斯社区主席希尔德说,大家必须要明白安全对于奥运会是个大问题。他们的担心是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已经被用于奥运会的工程等用途,希望导弹基地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而生活在一个封闭小区的居民,因为楼顶被物业公司租给军方作为导弹基地,已经在寻求律师帮助,看是否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导弹部署行动。理由是物业公司在做出决定之前,根本没有征询居民的意见。

  但物业公司回应说,这一决定事关国家安全,并非出于商业目的。国防部是有权力在居民区进行导弹部署的。

  在谈到有些当地居民对在居民区设立导弹基地表示担忧的问题时,负责奥运保卫工作的帕克将军说,他能理解这种担忧,但是为奥运会提供空中安全保障还是一种谨慎的作法,是有好处的。导弹基地是从100个备选地点中挑出来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25)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中新社西昌4月30日电 题:北斗首发“一箭双星” 中国导航加速组网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30日凌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院士表示,这对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全球覆盖,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掌握“一箭双星”乃至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和能力,对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箭双星”提高组网效率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郭树人研究员说,2012年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建设的最后一年,按照组网时间表,年底前将完成区域组网所需16颗卫星的发射,“一箭双星”方式将使组网效率大大提高。

  “一箭双星”这种发射方式对于提高北斗系统的组网效率,降低整个组网经费的作用非常大。这次发射是北斗系统第一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组网发射,也是中国第一次对于高轨卫星实施“一箭双星”的组网发射。这两颗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的区域覆盖性能,包括精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将进一步验证中国对2万公里高度轨道卫星实施“一箭双星”发射技术的可行性。

  郭树人称,今年中国还将发射3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完成亚太区域组网,在这3颗卫星中,有2颗仍计划采用“一箭双星”发射。今后,中国将更多采用“一箭双星”发射方式来实施中圆轨道(MEO)卫星的星座组网。

  “长三乙”火箭使用6项新技术

  “长征三号甲”系列中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也是发射高轨道卫星的主力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介绍说,为满足这次“一箭双星”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其标准型基础上有较大改进,使用了双星串联外支撑技术、双星发射轨道设计技术、双星轨道分离技术、中圆轨道发射技术等6项新技术。同时,火箭整体上还有26项适应性的状态变化,包括整流罩设计、火箭总体设计、双星分离系统设计、发射轨道设计等。

  使用6项新技术并有26项状态变化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其研制过程经历方案设计、初样设计、试样设计3个阶段,整个研制过程中共进行26次大型地面试验,主要包括全箭的风洞试验、振动试验、模态试验、仿真试验,还有所有新研制部段的结构静力试验、噪声试验等。她说,“这次‘一箭双星’的发射涉及到的状态的变化包括新技术、新状态变化,都要通过这些试验来验证,这些地面试验是必须做的”。

  姜杰表示,改进后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主要执行“一箭双星”发射任务,其一枚火箭可以完成两颗卫星发射,既提高了发射效率,也提高了发射能力,对中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射场多举措确保北斗双星顺利升空

  中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指出,这次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严格意义上第一次“一箭双星”任务,与原来曾经发射过一大一小顺便搭载小卫星的“一箭双星”有很大区别,此次两颗卫星的重量、性能完全一致,而且它们俩入轨后和火箭的分离时间有严格要求,对发射场的发射精度有很高要求。

  为达到确保北斗双星顺利升空的发射精度要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方案制定、队伍演练和对航天产品测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包括发射时段的窗口选择、推进剂的剂量确定、对所有参研参试人员进行针对性训练、严格测试航天产品等,“就是要把发射场五大系统的各项工作做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带隐患上天”。

  孙保卫表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今年还有两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要发射3颗北斗卫星。发射场系统将和航天产品研制部门一起制定方案、培训队伍,使所有设施设备的各项工作精确到位,以确保后续每次卫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3)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西昌4月30日电 (张利文 孙自法) 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已转入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并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专家表示,此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十二、第十三两颗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对改善和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覆盖区域的导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3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以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扩大服务区域。按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本次“一箭双星”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及“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0次航天飞行。(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英国媒体29日报道,为确保今年7月在伦敦举行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顺利举行,国防部正着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安保准备。邻近奥运会举办地的一些居民获悉,居民区内建筑可能安装高速导弹发射系统,用以防范空中恐怖威胁。

  方案  选址正在进行

  英国国防部一名发言人28日说,作为奥运安保举措之一,国防部正在选择适合安装导弹发射系统的地址,所部署的“地基防空系统属于一项空中安全计划的一部分”。这一计划还包括部署行动快捷的战斗机和直升机。

  “根据军方建议,我们已经确定数个地点,”这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发言人告诉法新社记者,“我们正与地方当局和相关地产业主协商,以便把任何临时部署计划的影响降到最低。”

  英国广播公司29日报道,伦敦东部一处居民区的居民已收到传单,称导弹发射系统和大约10名士兵在奥运会期间可能会部署于这一小区。

  根据传单内容,国防部已经选定小区内一座水塔,希望把导弹发射系统安装在塔顶,因为这个位置可以让人“拥有奥林匹克公园上方空域及周边地区的极好视野”,是“这一区域安装导弹发射系统的唯一合适地点”。

  根据计划,军方将在5月2日至7日期间举行一次演习,测试军方这一部署在奥运会期间协助警方维持安全局面的能力。

  疑虑 小区收到传单

  如果英国国防部作出正式决定,这将是“二战”以来伦敦地区第一次部署导弹发射系统。一些居民获悉情况后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将变成“导弹发射基地”感到震惊,记者布赖恩·惠兰现年28岁,住在国防部“中意”的居民区内,他难以理解当局不咨询居民意见就擅作主张。

  “没有咨询,也没人来敲大家的门(告知),”惠兰说,“大家早上醒来,就收到一张传单,告知会把导弹装到他们家屋顶……这么做让人感觉中了‘奖’一样,事实上这种做法冒犯了居民。”

  惠兰说,他和邻居聊过,其他人都对安装导弹发射系统的事感到不快。

  “我认为(导弹发射系统)根本没有必要安装在这里,”惠兰说,“我不知道决定怎么做出,由谁做出……即使决定会被强制执行,他们也应该召开一次会议,消除人们的担忧。”

  辩解 决定还未做出

  或许意识到居民可能对部署行动的抵制,国防部极力解释导弹发射系统是应对恐怖威胁的“最后选择”。

  根据国防部的说法,导弹将确保只在特定条件下发射,即“出现已证实的极端安全威胁,而且,政府最高层授权采取应对行动”。

  有居民担心,在居民区部署导弹系统和士兵,反而会让居民区遭受恐怖袭击的危险加大。

  国防部解释:“拥有一支全天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的部队,当地安全将得到加强,居民不会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国防部发言人强调,当局没有就是否部署导弹发射系统做出最终决定。

  徐超(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