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华网华盛顿3月4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航天局4日发表声明宣布,该局已经启动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的程序,以评估“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发射失败的具体原因。

  “辉煌”号4日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后未能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勘测显示,运送“辉煌”号升空的“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顶部的整流罩未在发射3分钟后按计划分离。

  声明说,“辉煌”号可能已经坠入南太平洋,但“具体位置仍然未知”。声明还提及2009年2月24日发射失败的“嗅碳”卫星“同样因整流罩没有分离而未能进入轨道”,但未说明这次事故调查委员会将由哪些人员组成。

  “辉煌”号原定于2月23日升空,但由于“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的地面支持系统出现技术故障,其发射被推迟。“辉煌”号配有最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控器,美国航天局曾希望它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和浮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华盛顿3月4日电(记者 任海军)美国航天局4日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当天因发射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辉煌”号地球观测卫星已经坠入太平洋。

  美国航天局发射主管奥马尔·贝兹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发射故障可能与运送“辉煌”号升空的“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顶部的整流罩未按预期分离有关,他们将进一步分析故障原因。

  “这是个非常困难的时刻,”贝兹说,“所有指标显示,卫星和火箭目前在南太平洋某处。”

  “辉煌”号于美国东部时间4日5时9分(北京时间18时9分)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升空。不过,在其升空约6分钟后,美国航天局即宣布发射出现故障。“辉煌”号由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轨道科学公司研制,“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也由该公司提供。

  公司负责人在发布会上回顾了两年前美国“嗅碳”卫星发射失败的情况。“嗅碳”卫星是美国第一颗专门用于研究和观测二氧化碳的卫星,其主要任务是绘制完整的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为研究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科学数据。但这颗卫星在2009年2月24日发射升空后,同样因“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出现故障而坠毁在南极附近海域。

  “我们有很多专业人员,”这位负责人说,并表示一定会重整旗鼓。

  美国航天局负责项目的助理副局长迈克尔·卢瑟表示,尽管美国航天局失去了“辉煌”号,但在今后10年中,将发射至少13个与地球观测有关的航天器。

  “辉煌”号原定于2月23日升空,但由于“金牛座”XL型运载火箭的地面支持系统出现技术故障,其发射被推迟。“辉煌”号配有最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控器,美国航天局曾希望它能帮助科学家研究太阳和浮质对地球大气的影响。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2011年中国将完成20多次宇航发射任务,相比去年的15次有所提高;去年中国有近20颗不同类型和功能的卫星上天,今年将会更多。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载人航天方面,中国将在下半年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神州八号飞船,并在年内完成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行星际探测方面,今年11月,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搭载俄罗斯运载火箭升空。
谈及未来五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愿景,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将大力提高空间探测能力、对地观测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在空间科技和应用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中国航天系统将在2020年前完成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并建立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完成覆盖全球的导航系统。
不过,他也坦承,中国航天数量、规模一流,但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家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中国要掌握未来太空资源的话语权,从航天大国变为航天强国,就要大力发展航天事业,增强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的能力”。
戚发轫还强调,载人航天是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重要平台,中国发展空间技术,是为了有效和平利用空间资源。“中国将进一步强化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会向国外的航天员、科学家开放”。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 露,2011年下半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之进行第一次无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十号飞船将择机发射,并全面完成 交会对接任务。
 

  交会对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个阶段即建立空间实验室所需关键技术之一。戚发轫告诉新华社记者,“天宫一号”重约8.5吨,寿命2年,在其运行的2年时间里,将先后有神八、神九、神十飞船与之交会对接,结束任务后飞船将返回地面。
 

  他说,“天宫一号”发射上天后的2个月时间里,将验证其性能。如果运行稳定、工作正常,无人飞船神舟八号就会随即上天,追着“天宫一号”,两者进行首次无人对接试验,对接之后共同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二者分离,神八返回。
 

  戚发轫介绍说,神舟系列飞船从神舟八号开始有了许多技术改进,首次转入批量生产,成为一种崭新的天地往返飞行器。其中,交会对接功能是其最主要的特色,航天员还可以根据电视图像操纵飞船,使其紧跟目标飞行器。此外,飞船上也将搭载一些试验项目。
 

  在经历两次无人对接后,神十飞船将载人上天与“天宫一号”进行有人交会对接。“当然,这个任务也可能直接由神九进行,如果神八进行的第一次无人对接顺利的话。”戚发轫说。
 

  成功的有人对接试验是怎样的呢?戚发轫生动地解释说,要让“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完全对接契合,航天员能从飞船直接步入“天宫一号”,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组合体能完美联合飞行,最后航天员还能到回到飞船。交会对接试验结束后,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分离,还能安全返回地面。
 

  在具备出舱、交会对接、补加、再生式生保四项关键技术后,中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就全面完成,并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2020年以前,中国将有自己的空间站。“届时,飞船可以挂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宇航员想回来,就坐着飞船回来。”戚发轫说。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他不仅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工作,也主持了实践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1992年起,他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记者任沁沁 罗沙)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于北京时间2月25日05点50分(美国东部时间2月24日16点50分)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天气预报显示当前天气状况适宜发射概率为80%。这是“发现号”第39次执行太空任务,也将是它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据悉,美国宇航局计划该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时间为去年11月初,它将向国际空间站送递补给货物和全球首个太空机器人——“R2”类人机器人。但是发射时间一再推迟,发射倒计时窗口没有持续到燃料加载阶段就宣布推迟发射。
“发现号”任务期为11天,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机器人宇航员2号”,后者将是空间站上首个人型机器人,并将成为空间站永久居民。
发现号航天飞机原定于2010年11月1日升空,但右侧轨道操控系统的加压部分出现氦气泄漏此前已导致其发射被推迟11月2日升空。而后,美国宇航局第三次延迟“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升空日期,推迟到2010年12月3日,以便有足够时间修补燃料箱的裂纹。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确定

  昨日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经过两国协调,如果没有突发情况,最终发射时间将定于11月上旬。

  该人士介绍,“萤火一号”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随俄罗斯的卫星升空,后因故推迟发射。据了解,11月份的发射,“萤火一号”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发射,并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

  在轨运行期间,“萤火一号”将展开对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

  此外,两国的探测器还将联合对火星大气层进行透视,绘制大气层中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以外,中国自主探测火星的行动已经开始,相关项目今年即有可能立项成功。

  □新闻链接“萤火一号”能用两年

  “萤火一号”的个头儿小,只有110公斤,算得上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的“轻骑兵”,它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它的使用寿命为两年。

  “萤火一号”的两侧共有6块太阳能帆板。如此小巧玲珑的身体上却长出三对大“翅膀”,只因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帆板要够大才能给机器提供充足的能量。 据《法制晚报》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讯(记者 李莎莎) 上午记者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今年11月上旬发射升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经过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份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时间。经过两国协调,如果没有突发情况,最终发射时间将定于11月上旬。

  该人士介绍,11月上旬,“萤火一号” 将和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卫星一起,搭乘“天顶”号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据悉,因为火星在古代被称为“荧惑”,所以作为我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取其谐音,便被命名为“萤火一号”。

  “萤火一号”原计划于2009年10月随俄罗斯的卫星升空,后因故该发射计划推迟。据了解,11月份的发射,“萤火一号”将由俄方运载火箭发射,并被送入火星椭圆轨道。

  在轨运行期间,“萤火一号”将展开对火星空间环境、太阳风与火星磁场关系等领域的探测工作。此外,两国的探测器还将联合对火星大气层进行透视,绘制大气层中水汽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相关专家告诉本报记者,除了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以外,中国自主探测火星的行动已经开始,相关项目今年即有可能立项成功。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核心专家叶培建认为,如果火星探测项目被国家尽快立项,最佳的发射时间应该在2013年,此时火星和地球距离最合适。

  ●卫星解读

  “萤火一号”能用两年

  “萤火一号”的个头儿小,只有110公斤,算得上是火星探测器家族中的“轻骑兵”,它主体部分长75厘米,宽75厘米,高60厘米,将携带照相机、磁强计等八件武器。它的使用寿命为两年。

  “萤火一号”的两侧共有6块太阳能帆板。如此小巧玲珑的身体上却长出三对大“翅膀”,只因火星上太阳光照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左右,帆板要够大才能给机器提供充足的能量。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华网莫斯科2月14日电(记者耿锐斌)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14日在莫斯科观摩“火星-500”项目志愿者模拟登陆“火星”时说,人类有望在20年内做好飞往火星的准备。

  达维多夫说,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用于飞往火星的航天器,20年内将做好飞往火星的准备工作。届时,航天器将从位于阿穆尔州的东方发射场发射升空。

  达维多夫表示,勘探火星技术难度高且耗资巨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完成的。因此,这将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特别强调说,合作的大门同时也向中国等国家敞开。

  搭载着6名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志愿者的模拟航天器本月1日进入“环火星轨道”。12日,来自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志愿者王跃,以及另外两名分别来自俄罗斯和意大利的志愿者乘坐的“登陆舱”模拟在“火星”表面着陆。14日,这两名志愿者打开“登陆舱”舱门并成功“登上火星”。按计划,王跃将于18日“登上火星”。

  “火星-500”试验由俄罗斯等国发起,其目的是了解未来前往火星的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未来载人探测火星积累经验。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火星-500”试验将持续520天。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环球网记者李宗泽报道 据韩国《朝鲜日报》2月1日消息,2010年6月10日“罗老”号进行第二次发射的场景。当天“罗老”号在点火后在第137.19秒在高空爆炸。韩俄两国均未能查明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由此,“罗老”号第三次发射很可能会推迟相当时间。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31日表示,韩俄调查委员会(FRB)1月24日至27日在俄罗斯举行了第四次会议,但依旧未能就“罗老”号第二次发射失败的原因缩小分歧。教育科学技术部科学政策官金善玉当天说:“韩方认为,俄罗斯制造的分离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推进器的分离螺栓是发射失败的原因。俄方则认为,韩国制造的飞行终止系统(Flight Termination System)是失败原因。双方一同进行了查证,但是未能缩小分歧。”不过,韩俄双方决定今后将继续举行会议,以查明失败原因。但是双方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失败原因,而且第五次会议的时间尚未确定,所以双方在短期内达成一致的可能性很小。

  韩国政府重申“只有找出第二次发射的失败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进行第三次发射”的立场。韩方之所以态度如此慎重,是因为青瓦 台和教育科学部内部的否定态度起到作用,即第三次发射即使成功也不算是成绩,但是再次失败就会给政府带来压力,不可避免地打击到今后的太空开发计划。从技术角度上讲,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韩国已经得到了所能得到的,所以应该独立发射火箭。相反,开发“罗老”号的宇航研究所和科学技术团体等则认为“韩国应该继续和俄罗斯合作,共同完成第三次发射”,即是否完成过发射、星箭 分离和进入轨道等全过程的差别很大,如果发射成功,韩国科研人员获得的自信将成为今后研发国产火箭事业的巨大资产。宇航研究所主张, 尤其是用于第三次发射的二级火箭推进器已制造完成,选择发射也无需进一步投资。

  俄罗斯同样要考虑第三次发射的得失。仅从费用考虑,第三次发射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亏本生意”。因为实施第三次发射,俄罗斯方面固然会得到韩国政府支付的1050万美元(约 118亿韩元,占总合同金额的5%),但制作新的一级火箭推进器的费用却是200亿韩元左右。但是韩俄的卫 星发射合同如果以失败收场,俄罗斯在全球卫星发射市场上的信誉很可能会受到损害。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俄罗斯航天工作人员2日与此前一天发射后失踪的一颗军用卫星成功建立通信,确认这颗卫星错入轨道。现阶段,地面控制中心正分析这枚在错误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否还有利用价值。

  已保持稳定通信

  “已确定卫星轨道参数,现在,我们与这枚卫星已保持稳定通信,”俄罗斯航天部队指挥官奥斯塔片科中将2日在一份经由国防部发出的声明中说。莫斯科时间1日17时,一枚“轰鸣”运载火箭搭载“Geo-IK-2”型“列舍特涅夫”号军用卫星升空。火箭发射升空后不久,地面控制中心与卫星失去联系。

  卫星没有按指定任务进入距地1000公里的圆形轨道,而是大幅度偏离进入一条椭圆形轨道,椭圆形轨道的近地距离只有330公里。

  路透社将“Geo-IK-2”型卫星定位为军民两用卫星。在军事层面,这枚卫星主要用于测定地球重力场,测绘地球三维地面图,潜在可运用于导弹弹道技术;在民用层面,这枚卫星可监测地球版块构造运动、冰山冰川形态和海洋潮汐运动。

  或成为太空垃圾

  找到卫星只是第一步,卫星是否还能完成指定任务、或者是否能“阴差阳错”地转作他用,是眼下俄罗斯航天人员关心的问题。

  国防部声明说,一个专家组眼下正在分析这枚卫星是否进入一条“无用的轨道”从而使卫星成为太空垃圾。同时,国防部希望尽快确定卫星缘何“错走太空”。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航天工业消息源报道,类似调查耗时长,分析难,特别是发射失败的原因分析通常需要数年时间。

  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2日告诉俄通社-塔斯社记者:“我们找到了卫星,获取了参数,但这枚卫星是否仍可处于受控状态眼下还不知道。”

  三颗卫星接连坠海

  这枚卫星原定于去年12月发射,但因位于俄罗斯北部的普列谢茨克发射中心发射架出现故障,发射被迫推迟。同在去年12月,俄罗斯发射3颗“格洛纳斯—M”型导航卫星失败,俄罗斯航天部门备受指责。3枚卫星陨落太平洋,使俄罗斯联邦政府损失1.68亿美元。

  更新扩建俄罗斯自主的导航系统卫星网,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在过去10年力推的太空项目。通常说来,建设一套完整的导航系统卫星网至少需要24枚导航卫星。去年12月发射失败的3枚“格洛纳斯—M”型导航卫星是俄罗斯更新24枚导航卫星的最后3枚。

  俄罗斯航天署先前宣布,已划拨资金8300万美元,定于今年5月、6月间补射3枚导航卫星。

  (新华社专稿)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8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