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学生研制人力直升机
美大学生研制人力直升机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学生制造了一架名为“Gamera II”的人力直升机并打破飞行时间的世界纪录。挑战新纪录时,这架人力直升机在工程系学生凯勒-格鲁森坎普的驾驶下共在空中停留50秒。相比之下,此前的纪录仅为11秒。
当时,格鲁森坎普坐在Gamera II类似自行车的轻型支架上,通过踩踏板驱动直升机。马里兰州大学的学生拍摄了整个飞行过程的视频并上传到互联网。他们希望凭借Gamera II获得美国直升机学会奖励人力飞行研究的25万美元奖金。不过,Gamera II至少需在空中停留60秒,才能满足美国直升机学会的要求。
马里兰州大学克拉克学院院长达瑞尔-皮纳斯表示:“过去几天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克拉克学院最优秀的学生工程师驾驶他们设计制造的一架令人吃惊的直升机创造非正式新世界纪录,飞行时间达到50秒。他们是工程学的未来,将为我们研发一系列新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美国直升机学会的伊戈尔-斯科斯基人力直升机比赛要求参赛直升机的飞行时间至少达到60秒,飞行高度至少达到3米,飞行范围控制在10平方米。Gamera II的飞行时间达到50秒,与其他任何人力直升机相比更接近美国直升机学会的标准。Gamera II的前辈Gamera I于2011年首飞。
相关阅读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研制出第一个电动“飞毯”
我们都见到过在演讲过程中塑料幻灯片从放映机上滑落下来,但是马哈德万教授或许是第一个认真分析一张塑料幻灯片的坠落过程的人。我们甚至可以更加肯定的说他是第一个把它作为飞毯模型的人。现在由于马哈德万的好奇和一位富于进取的研究生的努力,科学家们已经创造出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电动薄片。
2007年哈弗大学的一位数学家马哈德万依据他的分析结果建议研制一种能在地面上飞行的灵活薄片。他的研究推断,以波浪形动作快速振动的一张薄板能够待在空中。但是马哈德万从未建造出他的飞毯,他把研究转向了分析潮湿的纸张如何卷曲和百合花如何开花。但是在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诺亚-贾弗里斯无意中发现了马哈德万的论文并且把这一想法付诸实际。贾弗里斯去年秋天制造的确切讲并非一张飞毯,更像是一个4×1.5英寸大小的塑料飞机,但是它仍然是第一个借助自身实现空中飞行的物体。
贾弗里斯用两张覆膜塑料薄板制成了他的飞毯,他把它们固定在一起并且每张薄板都分成了四个部分。当对它施加电压的时候,部分表面收缩的同时其它部分膨胀,使薄板弯曲成水波的形状。这种波动向一个方向推动薄板和地面间的空气,这样就推动薄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贾弗里斯说到:“只要薄板持续向前移动,它就能待在空中。”
目前他的飞毯通过4英寸的电线连接到一个外部电池来获取能源,这就严重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贾弗里斯希望能在飞毯上安装一个电源来完全释放它。不幸的是,他的长期计划有点像《天方夜谭》。他说到:“我们需要设计一个50英尺宽的表面来承载一个人,而且那样的话只能离开地面1-2毫米飞行。”然而他已经联想到设计一种能够在火星表面的尘土上飞行的飞毯。(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全新蛇形机器人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乔塞特(Howie Choset)设计研发了一种蛇形爬行机器人,头部直径比一角钱硬币要小,十分灵活,能用于协助精细手术的操作。他认为这类机器人能让复杂精细的外科手术更快、更容易进行,并能降低医疗成本。
报道称,这类小型手术机器人对病患身体伤害较少,能帮助病人较快康复。比如,跟打开整个胸腔的心脏手术比起来,现在只要一个小切口,机器人就能爬到需要手术的部位了。
康奈尔大学医学中心的蒂瓦里教授称,已经用机器人进行了数千例前列腺手术,他说,精密微小的手术机器人不只能切除癌变的肿瘤,也能准确完好地保护神经系统。蒂瓦里表示,最令他兴奋的是,手术机器人有可能完成人无法做到的事。他说,机器人的体积不断缩小,但有各种传感器的辅助,它们仍可不断扩充功能。未来有可能用机器人测试人体的化学物质或血液,甚至神经的信号传输。
据悉,如今科学家和医生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爬行机器人,为病人施行心脏、前列腺癌和其他器官的手术。爬行机器人携带微型摄像头、剪刀和镊子,还装备了先进的传感器,医生通过电线控制它们的移动。专家认为,不久以后,机器人自主在人体内漫游的日子也将到来。
相关阅读
“拜托了,广州等着你们研发出世界最顶级的超级计算机!”昨日下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揭牌暨先导系统开通仪式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万庆良紧握国防科技大学校长杨学军少将的手,在参观了先导系统设备后他又多次竖起了大拇指。
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最终选址落户在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从昨日起,其先导系统开始运行,计算能力达到每秒340万亿次,而三年后,广州斥资24亿研发的“天河二号”完成后,其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10亿亿次。
2015年底前超算中心建成
作为“广州科技一号工程”,广州超级计算中心与广州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建设一直备受瞩目,不仅因其身价———24亿元,还因其创纪录的计算能力———每秒10亿亿次。
“天河二号”为“十二五”时期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2011年底,广州市联合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成功申报该课题,由此拉开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去年11月25日,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在广州举行签约仪式,就合作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是2015年年底前在广州建成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中心。
世界最领先的超级计算机是什么概念?据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负责人介绍,“天河二号”的计算能力目标是每秒10亿亿次,将是目前国内最快的天津超级计算机速度的20多倍,是当前世界最快的日本“京”系统的10多倍,届时将成为世界顶级的超级计算机。
“3选1”,超算中心落户中大
据悉,此前,关于超算中心的选址有三个候选: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番禺国家创新城园区、南沙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经过评审组专家考核评价后,本月16日,广州市最终确定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最终选址方案。
该方案地块位于广州大学城核心区,周边为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实验动物中心等学院及科研实验室,毗邻广州国际生物岛。
评审组认为,项目选址于此将有力地促进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到这一区域,并对周边区域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下月起先导系统对外服务
据悉,为了让广东方面尽快熟悉超级计算机的运行维护特点,国防科技大学采取租赁的方式,将国防科大目前已有的“天河一号”计算机租用给广州,先期启动超算中心先导系统。该系统支持C P U和G PU异构融合,整个系统峰值性能达到340万亿次,计算能力目前在国内仅处于天津、济南、深圳、湖南等国家级超算中心之后,位于全国前列。
此外,国防科大还派出专家团支持广州超算中心的工作,与广东方面联合培养学生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则计划与广州工研院、广汽研究院等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应用软件研发。
在开通仪式上,国防科大项目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落户于中大的广州超算先导系统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搭建调试完成,此前上海的超算中心用了10年,广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广州速度’。”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介绍,在天河二号研发前,超算先导系统将重点围绕生物医药、C A E仿真设计和动漫等几个重点领域开展超算服务。他还透露,超算应用领域人才目前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大计划在全球招聘,现在也有一些学者有意加盟。(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国防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先导系统目前已联入互联网,从6月份起可对外提供相关的高性能计算服务。
释疑
“其实超算中心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 ,远到军事航天科技,近到广州的东塔抗震实验计算、广汽汽车碰撞实验、番禺的新兴动漫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计算,这些以后就是超级计算机的发挥空间。”
———超算中心干啥用,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如是说
中新网西安5月23日电(记者 冽玮)记者23日从西安市文物部门获悉,位于该市东郊的西安理工大学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典型的陶器组合,为研究东郊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西安理工大学生活区2#楼考古工地位于西安市东二环南段西安理工大学家属院2#楼基槽内,北临长兴路,南临爱学路,西临东二环和理工大学教学区。该项目工程用地原为理工大学家属区老式住宅楼,因为学校规划建新的高层住宅楼而进行的基建工程。
本次考古发掘从2012年5月17日至5月19日,历时3天,共清理古墓葬2座,均为汉代。
M1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前室和后室组成。砖砌墓道、甬道,方向90度,墓道位置偏南,条砖封门;前室和后室均为长方形,墓室拱形顶,前室带有南、北两个侧室,规模较大。该墓曾被盗掘,但出土物仍较为丰富,主要以陶器为主,如:陶罐、陶碟、陶钵、陶奁、陶狗、陶猪、陶灶、陶釜、陶仓、陶案、陶耳杯、陶勺等,釉陶为次,如绿釉陶仓、绿釉陶壶等,还出土有铜镜和铜钱等,共计60余件文物。
M2为一座竖穴墓道砖室墓,墓道朝西,方向270度,墓室内置一棺床,墓主人仰身直肢,头西脚东。由于曾被盗掘,故仅出土小铜刀(残)1件。
西安文物专家称,根据墓葬形制和发掘出土的典型器物可以推断M1的时代为东汉,M2的时代为西汉。(完)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上,由于造价高和面板效率低等因素,太阳能事业发展缓慢。但太阳能卫星的首次试验为“绿色能源”的可行性带来希望。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研究人员已测试了太空设备,这是开发收集能量并通过微波或激光将其送回地球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第一步。
这些研究人员的目的是建造一“群”一天内可为整座城市提供电力的人造卫星。最初,这些小型人造卫星并不能取代普通发电厂,却能为灾区或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迅速提供电力。地球上的一个“接收器”会把精确定位的微波或激光束变成可用电源。
在太空安置太阳能电池板的想法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这项新研究至少证实了一个小型版本的可行性。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的马塞米利诺-瓦西里博士是这项太空太阳能电池板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太空为收集太阳能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来源。不管一天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天气状况,我们在收集太阳能上都具备有利条件。在像撒哈拉沙漠一样的干燥地区,可以捕捉优质太阳能,却很难将其转变成电力,以供这些地区使用。但我们的新研究旨在解决这个难题,到时候我们可用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为这些难以到达的地区供电。”
瓦西里表示:“通过微波或激光,我们都能将太阳能发送到地球上,甚至直接送到特定地区。这会提供一个可靠的优质太阳能来源。由于它能持续不断地提供太阳能,所以不再需储存来自地面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刚开始,较小的人造卫星能为一座小村庄产生足够电力。但我们的目标是有朝一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一个足够大的太空结构中,这样一来它所收集的能量就能为一座大型城市提供充足电力了。”
4月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的一个科学技术与工程学生团队开发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太空网”实验,它已在一艘从北极圈飞往太空边缘的火箭上进行。这个实验名为Suaineadh,苏格兰盖尔语的意思是“意外进展”。这是太空施工设计迈出的重要一步,证明了一个轻型旋转网状物上可以建造大型结构,为这个太阳能计划的第二步铺平了道路。
瓦西里表示:“Suaineadh实验的成功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太空太阳能计划的第二步了,也就是研究用于收集太阳能的反射器。当前这个名为‘自动膨胀式可适性面板’(SAM)的计划将测试一个超轻型细胞结构展开时的情况。这个结构一旦展开,就会变形。它由真空中自动膨胀的细胞组成,可通过纳米泵改变独立的体积。这个结构能复制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的天然细胞结构。细胞的独立控制便于我们将这种结构变成一个收集日光、并将其发射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太阳能集中器。通过组装数以千计的小型个体单位,同一个结构还能用于建造大型太空系统。”
这个计划是一个美国宇航局先进理念研究所(NIAC)研究的一部分,美国“阿耳特弥斯创新”公司的约翰-曼金斯是该研究负责人。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是一个国际联盟欧洲地区的代表。该联盟由美国研究人员和一个由神户大学信行贺屋教授率领的日本科研团队组成。日本神户大学在无线电力传输方面占有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宇航局先进理念研究所的这项研究为大型太阳能人造卫星证明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案。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研究人员的任务是为结构要素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法,同时为轨道和轨道控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秋凌)
相关阅读:
勒纳河三角洲,河流将有毒的汞污染物引入了北极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科学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发现,北冰洋及周边地区目前遭受严重的汞(mercury)污染 。
这种危险的化学品通过大气作用,比如大风,以及北极地区错综复杂的河流流动模式引入了该区域。该元素或将在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栖息地之一不断累积。科学家直到目前才确定河流将这种类型的有毒污染物引入了这一地区。过去的调查发现大气影响导致汞积累在这一区域,但未能认识到河流在这种污染现象中所起的作用。
新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将导致北极更多的冰融化,未来该地区的汞含量将继续增加。这一现象也将引发河流循环模式的转变。
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调查人员与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SPH)的同事密切合作。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20日出版的《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主要作者珍妮·费舍尔(Jenny A. Fisher)解释称:“北极是一个独特的环境,因为它远离人为的汞的来源,但我们知道,北极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汞含量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这对海洋生物和人类都很危险。从科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些汞来自哪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水产科学助理教授埃尔希·桑德兰(Elsie M. Sunderland)补充说:“对于人类,汞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长期生活在汞污染环境中会导致儿童发育迟缓和损害成年人的心血管健康。”
汞为银白色的液态金属,俗称“水银”。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不容易分解,它可以在大气、海洋或动物体内留存多年。汞的毒性是积累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被归类为一种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物。目前,世界各地的渔业都在抱怨,这种类型的污染影响他们的鱼群生长。
桑德兰解释称:“北极地区的土著人特别容易受到甲基汞(methylmercury)污染的危害,因为他们消耗大量的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作为他们传统饮食的一部分。”他得出结论:“了解北冰洋汞的来源,并预计该地区的汞含量将在未来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保护北方人群健康的关键。”(尚力)
相关阅读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防蚊衣,他们在衣物纤维分子结构中添加驱蚊剂,使它的驱蚊效果比一般杀虫剂高出3倍以上,能更有效地防止疟疾病毒的扩散。
这件防蚊衣能像蚊帐那样,抵御蚊子攻击,而且效果持久。6个月后,药效减弱,可重新添加杀虫剂。
研发这防蚊衣的是康奈尔大学纤维科学系的研究生奥肯达以及该大学服装设计系本科生塞赛。
据估计,非洲一年因疟疾死亡的人数高达50多万。目前人们只能通过使用蚊帐、喷洒杀虫剂、服用防疟疾的药片来对付这种疾病。
两名研发者都看过亲属遭受疟疾的痛苦。塞赛曾目睹一名亲属因误诊而死亡。奥肯达说:“看到肯尼亚人民遭受疟疾的折磨,能够应用纤维科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科学的长远目标就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塞赛说:“虽然人们可以使用蚊帐,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们仍然在遭受蚊子的攻击,并因疟疾死亡。”
奥肯达指出:“这种衣服的纤维分子结构很难破裂,一般蚊帐没有那么坚固耐用。”据塞赛介绍,在设计时考虑到当地的传统与文化,希望能使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穿着这种防蚊效果好的衣服。
两人已于4月28日在康奈尔的春季时装展览会上首次展示这套驱蚊服。它由一件色彩鲜艳的罩身袍子、网状头巾和斗篷组成。塞赛说:“我希望我的设计能显示服装设计与科学结合的效果。它将会激励人们不断改进技术。”
中新网南京5月20日电 (记者 吴瞳)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缺乏自立性,总是希望别人来替自己做选择。”20日,身穿银灰色外套,系斑马斜纹领带的日本籍作家加藤嘉一在南京先锋书店为其新书《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举行签售时作上述表示表示。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现场观众的深思。
“中国的父母喜欢替自己的孩子做选择,喜欢帮他们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这样其实干涉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种精神上的依赖。”加藤嘉一建议,应当给孩子营造一个独立的思想空间,管的越少越好。
“在日本的大学生,都会打工做兼职,这就是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一种方式。而多年来我的观察发现,中国有不少大学生整天整天泡在宿舍里,打游戏、看电影,吃饭连楼也不下只叫外卖,大家似乎在比谁更宅。”听完加藤嘉一的叙述,现场观众发出一阵欢笑声。“我给你们三个建议:去打工、读经典书籍、进行跑步等体育锻炼。”
加藤嘉一,1984年生于日本伊豆。2003年,加藤嘉一作为日本公派留学生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并于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此间加藤一直活跃于各大中日媒体、各种谈判场合,并撰写了《以谁为师:一个日本80后对中日关系的观察与思考》《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中国,我误解你了吗?》《中国的逻辑》《日本的逻辑》《爱国贼》等一系列深受青年读者好评的图书。
在北大期间,加藤嘉一坚持到校外的肯德基打工。“虽然一小时只有8块钱,但我学会了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场不少观众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我家里并没有太多家具与电器,电视有但是不经常看,各种书籍摆放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为了不让自己分心,能够专注于中日关系研究,加藤嘉一刻意给自己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国富论》、《资本论》这些经典书籍要在大学期间多读,读书的时候一个人就会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正是由于这份孤独的力量,能让你在面对新事物、新思维的时候有一种饥饿的感觉。”
“跑步不需要同伴,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初中、高中时从事专业长跑运动的加藤对体育锻炼情有独钟。“在北大的时候,每当夕阳西下时,我都独自一人会跑到未名湖边,在时代瞬息万变的今天,未名湖那一汪不变的湖水成为我静心思考的最佳去处。”
“你们只有增加自己自立根生的能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中有所担当,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加藤嘉一语毕,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金瓶梅》的作者,叫做“兰陵笑笑生”。
但是多年以来,“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却一直困扰着金学家们。
甚至有人曾开玩笑的说,“谁是兰陵笑笑生”这一问题,就是金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为此,山东学者王夕河用了24年的时间,耗资近百万元,对《金瓶梅》一书的文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在他看来,研究《金瓶梅》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开这一谜题,更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
1
大学“结缘”《金瓶梅》
1983年,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系。
来自诸城的王夕河,此时的身份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授课老师讲起了《中国文学史》,并对其中的《金瓶梅》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讲解,而这也引发了王夕河的兴趣。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王夕河并没有机会见到《金瓶梅》的全本图书,“也很巧,在老师讲完了这节课不久之后,有人就到我们宿舍推销图书,而且推销的恰好就是《金瓶梅》。”当时的王夕河囊中羞涩,买不起这套书,不过好在他同宿舍的舍友买了一套。
“没事儿我就借来看看。”一个人离开诸城老家来济南上大学,王夕河有些不适应,“那时候如果能听到一些老乡的声音,我就会很激动。”不过很快的,王夕河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结果在《金瓶梅》里,我发现里面有很多语言和词语,都是我们诸城一带的方言,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随后,王夕河开始到处搜集有关《金瓶梅》的研究文章:“后来才知道,原来很多学者都认为,《金瓶梅》中有大量的山东方言,尤其以鲁西南和鲁东南的方言居多,所以我就很感兴趣,觉得应该研究一下这本书。”
或许连王夕河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选择无意中拨动了命运之轮,推着他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
诸城方言写就《金瓶梅》?
事实上,在金学研究领域里,流派颇多,而各种争议更是数不胜数。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流派,无论是在争议中持何种观点,大部分金学研究者认为,《金瓶梅》中含有大量的山东方言,鲁迅就曾说过:“《金瓶梅词话》……对话却全用山东的方言所写”,郑振铎也曾表示:“我们只要读《金瓶梅》,便知其必出于山东人之手。”
但是《金瓶梅》中所运用的,是山东哪一地区的方言,其作者本人与该地区又有着何种关系,却始终没有定论。
“我在读《金瓶梅》的时候发现,里面很多字和词语,都是我们诸城的方言。”王夕河告诉本报记者说。在《金瓶梅》第二十二回中曾写道:“……打发西门庆出了门,在厢房内乱厮有成一块……”“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诸城方言。”王夕河告诉记者说,在诸城甚至潍坊很多地方,人们在读r的音时往往会读成“y”,例如吃肉(rou),在当地的方言里会读作“吃肉(you)”,“即使是现在,几个孩子在一起玩闹,我们诸城方言会说成是:‘他们又撕揉在一起了’。”因此王夕河认为,原著中的“厮有”,其实就是撕揉的借音字。
王夕河告诉记者说,类似这样的方言,在整部《金瓶梅》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诸城人说“做饭”为“奏饭”,说“做什么东西”为“奏什么东西”,“奏”即是“做”的意思,而在《金瓶梅》中,这样的案例也出现了。
此外,“谷都嘴”、“剌扒着腿”、“股嫩腿”、“干营生”、“戳摸路儿”、“扬长而去”、“哄反着”、“狗搜着”、“霸拦”等诸城或山东方言,在《金瓶梅》中随处可见。
“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诸城人,是不可能如此熟练地运用这些方言的。”王夕河告诉记者说。
3
金学里的“哥德巴赫猜想”
那么,《金瓶梅》的作者是谁呢?
在《金瓶梅》原著中,其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而兰陵笑笑生又是谁?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金瓶梅》的学者们。
而《金瓶梅》最早的版本(即1617年的万历丁巳刻本),其中有一篇《金瓶梅跋》,这篇跋的第一句话说:“《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巨公寓言。”而同时期的明朝《万历野获编》中则称,《金瓶梅》的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手笔”。
“一巨公”、“大名士”,如果翻一翻明朝当时的历史,符合这两条的人还真不少,王世贞、屠隆、李开先、徐渭、王稚登等人似乎皆符合这两条。
从最初的史料记载至今,关于“兰陵笑笑生”真实身份的考证,学界至少有60多种,也就是说,有60多人有可能是金瓶梅的真实作者,其中支持王世贞说、屠隆说、徐渭说、李开先说的人比较多,而关于“兰陵笑笑生”身份的论文更是有上千份。
不过自始至终,也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那么此次王夕河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定《金瓶梅》作者的真实身份,是否能够提供一些证据材料呢?
4
“兰陵笑笑生”即是丁惟宁?
大约在2000年前后,学者张清吉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兰陵笑笑生的真实身份,是明代的山东人丁惟宁。
这一说法,对于金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因为无论从身份还是个人经历来说,丁惟宁都比较符合条件。”对于丁惟宁说,王夕河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目前最早的《金瓶梅》版本来看,其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借音字:“什么叫借音字?就是说方言,但是没有一个统一规定来写,于是就借着音相似来写的。可以这么说,《金瓶梅》中有大量的借音字,我觉得如果从借音字上来思考的话,或许就可以找到一些证据。”
王夕河认为,所谓的“兰陵笑笑生”这五个字,全部都与借音字有关,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了此书的成书地点和作者身份:“‘兰’字在方言中还读‘连’音,‘连’与‘莲’字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所以说‘兰’字其实是借音指‘五莲山’的‘莲’字。”而在古时候,“陵”字还读“卢”音,而“卢”与“庐”在古时候也是通用的。此外“笑”字除含有讥笑、嘲笑的意思,还是“修”的借音字,有修身、逍遥之意思。“生”在古代经典中常与“身”字互用,二字在山东方言中也可同声互用。
如果以此来联系,那么这个所谓的“兰陵笑笑生”或“莲庐修修生”应该就是当年隐居于五莲山的丁惟宁。“因为当时五莲山附近,也就是距离丁惟宁隐居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山沟,就叫做‘兰陵峪’。”
5
研究《金瓶梅》斥资近百万
事实上,从大学毕业至今,王夕河一直在忙于考证《金瓶梅》的文字,为此他耗费了近百万元的资金。
“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回到母校诸城一中教书了。”但是此时的王夕河,内心所想的依然是如何研究《金瓶梅》,《金瓶梅》中那些看似是错字或者是晦涩难懂的词语,在他看来基本就是诸城方言中的词语。
在回到母校之后不久,王夕河就主动提出要求去“教师培训中心”工作,此事也让很多同事大跌眼镜:“那份工作就是比较清闲,但是工资很少。连我以前的老师李宪阳也劝我,不要去那种地方。”但是王夕河却看中了这份“清闲”的工作:“可以有时间去研究《金瓶梅》。”
最初,王夕河把精力用在了搜集《金瓶梅》的各种版本上,“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古籍书店、甚至济南的英雄山古玩市场,我基本上都去过,而且去过好多次,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搜集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在这24年的时间里,王夕河收集了上万册图书,有各种版本的《金瓶梅》(包括影印本),甚至还有一些日本书院里收藏的《金瓶梅》的影印本。“光收集这些书籍资料,我就花了十多万。”
让王夕河庆幸的,是岳父和老师对自己的支持:“说真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一说我研究《金瓶梅》,大家都会觉得我不务正业,我老丈人一开始也不理解,他是做生意的,但是比较传统,觉得我是在搞什么‘淫秽’工作。”为此,王夕河只能不断的跟岳父解释:“其实除了淫秽,《金瓶梅》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我跟老丈人说了很多次,他也被我说服了,专门拿出一笔资金来帮我搜集这些资料。”
后来“教师培训中心”解散,王夕河又回到了诸城一中,彼时其中学时代的老师李宪阳已经成为校长,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金学”时,李宪阳对其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让我负责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这样我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整理这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