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墨西哥考古学家表示,前阿兹特克时期的一个古代文明会用人骨——可能来自于他们刚刚去世的亲人——制成纽扣、梳子、针、抹刀以及数十种其他日常用具。这种做法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目前还无法确定。

  借助于对在古城特奥蒂瓦坎发现的5000块骨骼碎片进行的一次新分析,考古学家得出了这一惊人发现。特奥蒂瓦坎是一个面积巨大的考古遗址,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部大约30英里(约合48公里)。

  研究小组领导人、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阿比盖尔·莫扎·佩纳罗扎表示,死后不久,一些人的股骨、胫骨以及头骨便被制成日常用品。莫扎·佩纳罗扎说:“特奥蒂瓦坎人利用各种各样的石头充当刀子,割掉骨头上的肉。”她指出,用于制造工具的尸体必须是刚刚去世不久的人的尸体,因为在人死后,骨头会马上变得很脆,无法进行雕刻。

  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特奥蒂瓦坎的专家丽贝卡·斯托里表示,用人骨制成器具与古代文化相符合。她说:“他们对死亡并不非常恐惧。他们会把家人的遗体埋在房子下面或者周围,还会用他们的骨头制成各种器具。”斯托里并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特奥蒂瓦坎也被称之为“众神之城”,是美洲古代最大的城市中心之一。从大约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50年,这座城市一直比较兴盛。这个前西班牙时期的古代文明以人祭和牲祭而著称,埋在特奥蒂瓦坎神庙的骨头据信就是献给神灵的祭品。

  此次分析的骨骼碎片是在特奥蒂瓦坎的温蒂拉发现的。国立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碎片的年代可追溯到古典时期,也就是公元200年至400年特奥蒂瓦坎处于全盛之时,上面只有刮肉过程留下的痕迹,而没有充当仪式祭品的任何迹象。

  用于制造器具的骨头似乎来自于成年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遗体会被埋在自己房内的地下。莫扎·佩纳罗扎说:“在将用于制作器具的额窦——一块非常与众不同并且独一无二的骨头,相当于指纹——与安葬的尸骨进行对比后发现,它们出自同一个人。”这块骨头的外形与充当祭品的外人的骨骼样本并不匹配,说明特奥蒂瓦坎人使用亲人的骨头制成器具。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只有处在盛年的成年人的骨头被制成器具,这可能因为儿童的骨骼太脆,而老年人的骨骼又可能携带骨质疏松症等疾病。莫扎·佩纳罗扎说:“自然死亡的健康成年人的骨骼是他们的首选。当时的人寿命很短,通常30多岁便会离开人世。”

  目前,国立自治大学的考古学家还不清楚究竟是哪些人工作在“骨头工厂”以及割下的肉又如何处理。莫扎·佩纳罗扎指出,现在还不可能将个别骨制品与特定家庭联系在一起。她的研究小组计划进行一次同位素分析,用以确定骨头被制成器具的人可能生活在什么地方。通过分析在成年人牙齿中发现的锶和氧原子类型,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一个人喝什么地方的水,进而确定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到底是在特奥蒂瓦坎度过还是从沿海部落搬到这座城市。

  莫扎·佩纳罗扎的小组希望,这一发现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进一步了解使用骨头制作家庭用具的象征意义。她指出:“如果一个人生前是一个手艺出众的裁缝,用他/她的肩胛骨制成针可能就是要让这个能人以一种确定的方式继续存在,而使用祖母骨头制成的纽扣可能就是为了永远纪念她。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5.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
碗上刻有倍足纲节动物(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在古墓中发现的一个碗上,雕刻有倍足纲节动物。专家对于这些史前古物的分析,可能要再等数月或数年时间才会出结果。休斯顿介绍说,“对这些复杂的物品的研究,一个人必须要掌握多种技术。”

  6. 镶有宝石的牙齿

镶有宝石的牙齿
镶有宝石的牙齿(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在这座古墓中唯一成年人的口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镶有宝石的牙齿。考古学家认为,这位成年人应该是一位国王。据部分破译的象形文字,他的名字可能是“红海龟”或“大海龟”。休斯顿解释说,“对于玛雅人来说,海龟带有宇宙的意义,就像他们所描绘的世界模型一样。”

  休斯顿推测,这位国王曾经在伊尔-佐兹建立一个王朝,伊尔-佐兹王朝位于大玛雅强国蒂卡尔的西方,曾经对蒂卡尔的疆土虎视眈眈。

  7. 碗盖上的猴子

 碗盖上的猴子
碗盖上的猴子(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考古学家还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塑有猴子形象的陶瓷碗盖。其他的发现还包括一团有机物质,那有可能是羽毛、木材,也有可能是蜂蜜。美国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人类学家马库斯-埃伯尔认为,“既然出现于这座王室古墓中,它们肯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这些神圣的国王。”

  8.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
考古学家考察古墓(图片提供: Arturo Godoy)

  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考古项目联合负责人埃德文-罗曼和布朗大学研究生萨拉-钮曼正在通往墓穴的通道中绘制墓墙的轮廓。德克萨斯大学中美洲艺术学教授大卫-斯图亚特认为,这一惊人的发现以及墓穴中史前古物惊人的完好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带领我们走向了玛雅考古学的新方向。(彬彬)

发表在栏目: 科学

  4.埋于沙滩下的油层

埋于沙滩下的油层
埋于沙滩下的油层

  埋在沙滩下面的原油可能会成为墨西哥湾沿岸海滩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如果未来的恶劣天气侵蚀沙滩,就会露出下面的有毒原油。这张照片中显示了地质学家7月1日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沙滩下面挖出的油层。

  天普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米歇尔-鲍法蒂尔(Michel Boufadel)说:“现在,你来到沙滩上,看到沙滩是干净的,一年以后,暴风雨来袭,那时你会发现沙滩还是受到了污染。”天普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安布勒的百年名校。波浪将部分泄漏原油埋在新的沙层下面,尤其是本周,飓风“亚历克斯”席卷墨西哥湾附近海岸。

  5.研究人员面露愁容

研究人员面露愁容
研究人员面露愁容

  在这张摄于7月1日的照片中,领导实施彭萨科拉沙滩挖掘工作的南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家王平与同事斯托达德-皮克雷尔(Stoddard Pickrel)站在布满饼状和球状原油块的沙滩上,面露愁容。王平在谈到强度相对较弱的飓风“亚历克斯”说:“这一次,我们是幸运的。”

  飓风“亚历克斯”6月30日在墨西哥湾北岸登陆。由于飓风向东延伸数百英里,所以风暴掀起的海浪在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相对较小。不过,未来强度更大的飓风或许会将更多的原油冲上彭萨科拉沙滩以及附近的海湾岛国家海滨公园,这座公园横跨佛罗里达州和密西西比州两地。

  6.沙滩表面原油

沙滩表面原油
沙滩表面原油

  7月1日,球状原油块和液体原油污染了佛罗里达州的彭萨科拉沙滩。暴露在外的原油可能是最不需要担心的事情。即便没有清理人员帮助,沙滩表面的原油会快速消失,氧气、阳光和以原油为食的细菌会将其分解。埋入沙滩下面的原油则不易分解,尤其是在沙滩深处,那里的氧气不足。

  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生蒂法尼-罗伯茨(Tiffany Roberts)说:“如果泄漏原油埋在沙滩下,明年夏天你和五岁大的孩子一起来这里用沙子堆城堡,定会发现一层沥青和原油,这会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据美国健康与公共事业部的专家介绍,与原油接触会刺激皮肤,而吸入蒸发的原油颗粒则可能引发恶心、头痛、头晕等症状,一些清理墨西哥湾泄漏原油的工作人员已经报告出现了这些症状。

  7.继续寻找原油

继续寻找原油
继续寻找原油

  7月1日,南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家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沙滩继续寻找埋于沙滩下的原油及沙滩表面的浅褐色油渍。据南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生蒂法尼-罗伯茨介绍,通过研究原油在沙滩表面的分布状况,这个地质学家小组或许能找到表明原油被埋地点的方法,从而可以更为容易地清理这种有毒物质。罗伯茨说,目前,清理人员正在“处理眼前的事情,最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沙滩下面的情况。”(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咫尺传音:艾登 · 肯尼十个月大的时候在两边耳蜗内做了植入手术,植入的装置(X光下可见,上)绕过耳中失灵的生理构件,将电子信号直接送至听觉神经。手术几个月后,这个原本已变得越来越沉默的孩子能说出两个词了,正是他那听觉健全的双亲最想听到的:妈妈,爸爸。“这可是一名真正的生物电子幼儿。”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的外科专家约翰 · 尼帕可说。
咫尺传音:艾登 · 肯尼十个月大的时候在两边耳蜗内做了植入手术,植入的装置(X光下可见,上)绕过耳中失灵的生理构件,将电子信号直接送至听觉神经。手术几个月后,这个原本已变得越来越沉默的孩子能说出两个词了,正是他那听觉健全的双亲最想听到的:妈妈,爸爸。“这可是一名真正的生物电子幼儿。”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的外科专家约翰 · 尼帕可说。
新旧合拍 :电动足踝中的弹簧被马达驱动,能像真腿一样弹起,既省力又减轻了关节的负担。“军队里的截肢者都是喜欢运动的年轻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工程学教授、设计师汤姆 · 舒格(右)说道,“他们想把受伤前的身体机能都找回来。”
新旧合拍 :电动足踝中的弹簧被马达驱动,能像真腿一样弹起,既省力又减轻了关节的负担。“军队里的截肢者都是喜欢运动的年轻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工程学教授、设计师汤姆 · 舒格(右)说道,“他们想把受伤前的身体机能都找回来。”
机动悍将:2007年,伊拉克的一颗路边炸弹夺去了他的双腿。如今已是中校的格雷格 · 加德森在试用电动假肢,这种假肢正是为了让队伍日益壮大的美军伤员恢复行动能力而开发的。在弗吉尼亚州贝尔沃要塞的一条跑道上,他的以电脑控制的PowerKnees假肢让大人小孩都看得目瞪口呆。加德森说,他渐渐重新掌握了平衡,“靠的是我43岁的肉体与一台机器的默契运作”。
机动悍将:2007年,伊拉克的一颗路边炸弹夺去了他的双腿。如今已是中校的格雷格 · 加德森在试用电动假肢,这种假肢正是为了让队伍日益壮大的美军伤员恢复行动能力而开发的。在弗吉尼亚州贝尔沃要塞的一条跑道上,他的以电脑控制的PowerKnees假肢让大人小孩都看得目瞪口呆。加德森说,他渐渐重新掌握了平衡,“靠的是我43岁的肉体与一台机器的默契运作”。

  大约250个人接受了这种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技术的治疗。但另有一种生物电子装置已表明,大脑与机器的结合可以是强大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过去30年中全球已有近20万人装上了它。这就是耳蜗植入装置。艾登· 肯尼是最近接受植入的患者之一。他母亲塔米· 肯尼还记得一年前得知自己的宝宝连助听器都用不了时的情景。“我就只是把他抱在怀里哭,”她说,“我知道他听不见我的声音。他以后怎么跟我沟通呢?有一回,我丈夫拿两只铁锅互相击打,希望他有点儿反应。”艾登全然没听见那噪音。

  现在他就听得见了。2009年2月,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外科医生在他每个耳蜗内曲折地放入了带有22个电极的细线(耳蜗是正常情况下负责感应声波振动的内耳构造)。艾登身上的话筒接收声音,把信号发送给电极,而后者直接把信号转入神经。

  “手术后一个月,医生启动植入装置的那天,我们发现他对声音有反应了。”塔米·肯尼说,“他会对我的话音转过头来,太神奇了。”现在他正在配合治疗学说话,迅速赶上听力健全的同龄人。

  继耳蜗装置之后,生物电子眼也许会很快问世。几年前,视网膜色素变性夺去了乔· 安· 路易斯的视力,这种疾病会毁坏眼内负责感光的杆细胞和锥细胞。然而她最近恢复了部分视力,是得益于眼科专家马克· 胡马云的研究。

  患有这种眼疾的病人,通常会有部分内层视网膜未受损伤,乔· 安· 路易斯就是如此。这一层视网膜构造中布满了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正常情况下它会收集来自外层的杆细胞和锥细胞的信号,再转给从视觉神经发散出来的纤维。早先没人知道内层视网膜使用的是什么样的信号,或者如何对之输送它能够解读的图像。1992年,胡马云开始在手术中为此类患者的视网膜装上微小的电极阵列,这样试验了一小段时间。

  “我叫他们用眼睛追踪一个点,他们做到了。”他说,“他们能看见排成行列和柱状的东西了。”又经过十年的试验,胡马云和同事们开发出一套系统,命名为“阿耳戈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长着上百只眼睛)。患者佩戴一副墨镜,上面装有一架微型摄像机和无线发射器。影像信号被发送给腰带上的电脑,转成神经节细胞能读懂的电脉冲,再发送给置于耳后的接收器。从那里引出一根导线接入眼内,通向轻轻附着在视网膜表面的方形16电极阵列。脉冲激发电极,电极激发细胞,然后大脑完成剩下的工作,让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看到了物体的边缘和粗略轮廓。

  2006年秋,胡马云和他所供职的“第二视界”公司联合一支国际团队,把阵列中的电极增加到60个。和像素更多的相机一样,新阵列能产生更清晰的图像。来自得克萨斯的路易斯是最早获得新阵列的患者之一。“现在我又能看出树的轮廓了,”她说,“印象中那是我失明前看到的最后一样东西。现在我看得到向四面八方伸出的枝干。”

  研究者又使神经义肢的概念更进一步,开始用它来辅助大脑本身。参与一项“大脑之门”计划的科学家正试图把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患者的大脑运动皮质直接与电脑相连,使他们能够用意念来操控外界物体。现在已有受试者能这样移动电脑屏幕上的光标。研究者甚至计划开发一种人工海马,替代人脑中储存记忆的海马结构,用来为失忆患者移植。

  不是每件事都会进展得那么顺利。在首批接受“大脑之门”治疗的四名患者中,有一人后来决定取下电脑接头,因为它干扰其他的医疗设施,而乔· 安· 路易斯说她的视力还没恢复到能安全过马路的地步。然而阿曼达的断臂装上了更有弹性的新型塑料罩,控制手臂的神经与电极得到了更好的调谐。

  “这意味着我能用假臂做的事大大增加了。”她说,“芝加哥那边又出了一款新的,可以让我做出好多不同的抓握动作,我想拿来用。我希望能用假手跟我园里的孩子们一起捡拾硬币、小锤和玩具。”库伊肯说,这都不是什么奢望。“我们把辅助生活的工具带给患者,比他们之前用的要好一些,但仍嫌粗劣,跟精巧的人体构造没法比。它们在大自然面前,就像举在太阳下的蜡烛一样微不足道”。

  尽管如此,至少使用着那些工具的人们能举得起蜡烛了,有的甚至还在黑暗中看见了跳动的一星烛火呢。

 

  注:《华夏地理》为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大陆唯一版权合作方

  新浪科技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日前,一头体长70英尺(约合20米)的蓝鲸尸体被冲上了美国加州北部海岸。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介绍,这条蓝鲸显然死于同船只相撞。

  尽管无法移动蓝鲸,美国科学家和高校大学生仍不放过这种难得一遇的研究机会,他们纷纷从岩壁爬下,从死鲸身上提取组织样本,并截去了一条11英尺(约合3.5米)长的鳍肢。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海洋生物学家乔·科尔达罗(Joe Cordaro)表示,几年前,蓝鲸同过往船只相撞还相对罕见,但这类事件仍是“人类对蓝鲸生存构成的头号威胁。”

  科尔达罗说,这是今年第二起蓝鲸同船只相撞事件,在此之前,一艘从加州海岸经过的轮船曾造成一头蓝鲸重伤。蓝鲸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可以长到100英尺(约合30米)长——几乎同航天飞机的长度一样。目前,蓝鲸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专家称,蓝鲸从地球上消失的风险极大,这主要是因为,在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前,它们已经遭到过大规模猎杀。

  据科尔达罗介绍,10月19日,他接到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一艘海洋测量船的报告,船上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感到“船下面突然震动”,此时距海岸大约7英里(约合11公里)远。不久,一头鲸鱼浮出水面,鲜血直流,将附近海面染成一片红色。几小时以后,有人在布拉格堡附近发现了冲上海滩的蓝鲸。科尔达罗表示,鉴于时间、地点等证据,“我认为是海洋测量船撞上了蓝鲸,这一点毋庸置疑。”

  洪堡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托尔·霍尔姆斯(Thor Holmes)说:“对于蓝鲸的死亡,我同所有人一样,也感到十分遗憾。”10月20日,霍尔姆斯和他的两名学生驱车几个小时来到布拉格堡附近,现场对蓝鲸展开研究。在从“可怕的”岩壁爬下来后,出于安全考虑,他告诉两个学生在原地不要动。霍尔姆斯说:“我从他们脸上的表情推测,两个人正在酝酿什么大的动作。”

  霍尔姆斯的两个学生最终还是发现了一条靠近蓝鲸的捷径。霍尔姆斯和他们在岸边提取了鲸油样本,希望搞清楚蓝鲸撞上考察船以前的身体状况。他说:“蓝鲸有很厚一层鲸油,这表明,这个大家伙确实非常健康。”科尔达罗说,这头撞死的蓝鲸会继续留在布拉格堡的海滩上,鉴于这个小海湾不易有车辆靠近,“那头鲸鱼不会被弄到别处”。研究人员正计划实施更多的实验,包括截取蓝鲸的鳍肢。

  相比于其他鲸目动物的鳍肢,蓝鲸的鳍肢对于洪堡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意外收获。鲸目动物包括鲸鱼、海豚和鼠海豚等。洪堡州立大学还将向现场派去更多学生,对这种极为罕见的物种展开深入研究。该大学一位皮肤病专家还希望得到蓝鲸的毛囊供其研究。对于霍尔姆斯来说,蓝鲸不仅具有相当大的科研潜力,还会让人想到人类在导致蓝鲸濒临灭绝问题上的作用。他说:“蓝鲸在海滩上的出现是我们正在破坏这个星球的另一个迹象。”(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发现了7种能在夜间发光的菌类新种,在全球发现的能在夜间发光的蘑菇品种因此增加到71种。下面是其中几种新发现的菌类:

  1. 发光蘑菇Mycena luxaeterna

发光蘑菇Mycena luxaeterna
    发光蘑菇Mycena luxaeterna(图片提供:Cassius V. Stevani, Chemistr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正如来源于莫扎特《安魂曲(Requiem)》片段的它的拉丁名字的含义,在巴西雨林里新发现的这种发光的蘑菇Mycena luxaeterna,确实是一个永久性光源。据10月5日发表在《真菌学(Mycologia )》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介绍,这种小蘑菇是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七种可在夜间发光的菌类新种之一,这一发现使在全球发现的能在夜间发光的蘑菇种类增加到了71种。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丹尼斯·德斯贾尔丁(Dennis Desjardin)和他的同事在新月之夜寻找蘑菇,他们进入的那片雨林经常伸手不见五指。然而德斯贾尔丁表示,不过“当你低头向下看,地面就像繁星点点的夜空。每一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就是一棵蘑菇,地面美丽迷人。”

  他们研究发现,M. luxaeterna的茎上拥有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粘性液体,在炎热的白天,这种物质可能起到保证蘑菇根茎湿润的作用。德斯贾尔丁表示,不知情的昆虫很容易粘在这种天然捕虫器上。德斯贾尔汀跟圣保罗大学的卡西乌斯·斯蒂瓦尼(Cassius V. Stevani)一起发现了这种蘑菇。德斯贾尔丁的同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分校的蒂莫西·巴罗尼(Timothy Baroni)研究这种蘑获得了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

  2.荧光小蘑菇Mycena luxarboricola

荧光小蘑菇Mycena luxarboricola
    荧光小蘑菇Mycena luxarboricola(图片提供:Cassius V. Stevani, Chemistry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最近研究人员在巴西靠近大西洋的雨林里发现了可以发出荧光的小蘑菇Mycena luxarboricola,这种蘑菇仅靠树皮生长。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德斯贾尔丁说:“当你在雨林中穿行时,会发现树木旁边闪闪发光。”

  据最新研究,这种刚刚被发现的蘑菇可能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此类醒目的展示意图何在。例如,蘑菇可通过夜间发出荧光,吸引喜欢在夜间活动的昆虫,昆虫降落在它们上面,它们的孢子可能会粘在昆虫身上,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把孢子传播开来。在浓密而少风的雨林里,这种方法是蘑菇繁衍后代的重要战略之一。

  3.森林之光

蘑菇新种Mycena silvaelucens
蘑菇新种Mycena silvaelucens(图片提供:Brian Perry, University of Hawaii)

  研究人员在南太平洋婆罗洲马来西亚部分的一个猩猩恢复中心发现了蘑菇新种Mycena silvaelucens,其拉丁名字的意思是“森林之光”。大部分发光菌类都生长在世界热带地区树木茂密的森林地带,例如东南亚、加勒比海和南美。不过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上述植物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长地,这些地方到底对它们的生长有什么好处。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德斯贾尔丁和同事通过一个跨国科研小组,一直在寻找世界各地的荧光蘑菇。他们呼吁其他研究人员,如果你发现一种新的菌类,你不妨在夜间看一看,看看它是否能发出荧光。

  4.发光蘑菇Mycena abieticola

发光蘑菇Mycena abieticola
    发光蘑菇Mycena abieticola(图片提供: Cassius V. Stevani,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研究人员仅在巴西南部看见过一次发光蘑菇Mycena abieticola,以前人们曾在墨西哥看到过这种菌类,它们主要生长在杉树上。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德斯贾尔丁表示,所有荧光菌类都发出波长相同的微黄绿色荧光。一个化学过程导致菌类发出荧光,目前,人们对这个化学过程了解很有限,该过程跟萤火虫发光的机制非常类似。

  5.永恒的光

荧光蘑菇Mycena luxperpertua
荧光蘑菇Mycena luxperpertua(图片提供:Brian A. Perry, University of Hawaii, Hilo)

  研究人员在波多黎各一根倒下的原木上发现了荧光蘑菇Mycena luxperpertua,后来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培养出这种菌类。Mycena luxperpertua的意思是“永恒的光”,这个名字取自《安魂曲(Requiem)》。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德斯贾尔丁表示,这些发出荧光的菌类“看起来就像森林里一些非常可怕的动物闪闪发光的眼睛”。

  6. 已知最为古老的发光菌类

Mycena chlorophos是已知最为古老的发光菌类
    Mycena chlorophos是已知最为古老的发光菌类(图片提供:Eiji Nagasawa, Tottori Mycological Institute, Japan)

  Mycena chlorophos是已知最为古老的发光菌类,19世纪研究人员首次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发现了它。从此以后,科学家不管蘑菇发光不发光,他们把任何一种灰色菌类都命名为“发光的M. chlorophos”,即使在美国发现也不例外。在2009年10月发表的论文中,这项研究的领导者、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德斯贾尔丁和他的同事们最终确定,只有东南亚有M. chlorophos。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向世界介绍了7种发光蘑菇新种。现在已知的71种荧光蘑菇中,有近四分之一是由德斯贾尔丁发现的。(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去年夏天,美国研究人员捕捉到一次罕见的“反向闪电”奇观。据他们介绍,反向闪电与击向地面的强度最大的闪电威力一样大。

  这些罕见的反向闪电被称为“巨大喷流”(gigantic jet),以前有人曾看到它们进入距雷雨云端56英里(约合90公里)的大气最高层。不过,研究人员仅数次看到巨大喷流,因此对这种不同寻常的闪电的威力和电活动知之甚少。2008年7月21日,美国杜克大学电气工程师史蒂文·库摩尔(Steven Cummer)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他们在杜克大学校园内架设了一台自动摄像机,研究从校园周围经过的暴风雨释放的磁活动。库摩尔说:“我的研究小组确实对研究高层大气中独特的闪电现象很感兴趣。”这个研究项目进行到六个月的时候,热带风暴“克里斯托瓦尔”(Cristobal)恰巧从杜克大学上空经过,摄像机幸运地捕捉到这次暴风雨释放的巨大喷流。

  库摩尔说:“我们之前基本上对巨大喷流的电子属性一无所知,所以风暴过后,我们立即开始分析数据,了解刚才发生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反向闪电携带了144库仑的电荷。库摩尔说:“这个巨大喷流射向高层大气的能量同强度最大的闪电的能量一样多,也就是说,反向闪电的威力是普通闪电的100至1000倍。”

  这一发现令库摩尔研究小组十分震惊,因为这是第一份有关电荷可以从对流层向电离层直接移动的确凿证据。库摩尔说,在此之前,“我们不清楚巨大喷流是否同高层大气发生电接触,向暴风雨放电。暴风雨同高层大气存在电联系,驱使放电过程,这着实令我们倍感惊讶。”(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6月7日电 (肖媛媛)2011年全国高考开考今日开考,教育部在考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年出现报名人数的较大幅度下降。有专家指出,如果生源的持续减少能让高校产生危机感,也许有利于中国的高校教育改革,让高校教育更务实、更重质量。然而当前众多高校却仍忙于靠录取优惠政策等“抢生源”,却忽视了“修炼内功”。

  报名人数连年走低 录取率屡创新高

  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万之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2010年高考考生报名人数锐减至957万。2011年这一数字继续下滑至933万,仅有12个省区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且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

  分析称,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带来的适龄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次因则是放弃报名、放弃考试、放弃入学的“三放弃”现象的增加。

  与高考生源人数发展趋势相反,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持续走高。近三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比例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更达到了69.5%。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显示,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据统计,2010年全国有8个省市高考录取率超过80%,过去“上大学难”的生源大省的录取比例也出现了快速增长:山东省2010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龙江甚至突破了90%。

  高考录取率近年来持续攀升,而学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这意味着很多高校未来不仅不能扩招,甚至还要减招。”教育界专家表示,这一趋势虽致中国各类院校深陷困局,但对高等教育而言,却是转变发展模式、从外延式发展转到内涵式建设的良好机遇。“高校生存发展,也将从一味扩大规模转到注重教育质量上来,否则将会有一些高校面临生存危机。”

  高校恶性竞争抢生源引担忧

  生源逐年下滑,而高校录取率攀升,招生供求关系失衡直接导致激烈的“生源争夺战”。加上港澳台高校和海外高校也投入其中,致使生源竞争又“再生枝节”。

  多数高校则迅速把关注点投射到各种可以吸引生源的录取政策上。自主招生无疑成为院校间争夺生源的主要“战略阵地”。今年,“北约”、“华约”和“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联盟实行错峰笔试,导致同时获得多所名校加分的考生大幅增加。某些大学甚至为揽生源,私下搜求加分名单,想方设法“策反”此类考生,引发教育界对“恶性竞争”的担忧。

  此外,承诺高额奖学金则是名校争夺尖子生的另一法宝。2011年,清华大学的新生奖学金最高可达8万元。北大则提出不再单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而是通过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发放,最高奖学金为5万元。此外,复旦大学今年的新生奖学金最高也是5万元,厦门大学对各地区前10名的考生除免交4年学费外,一次性给予2万元。

  对酣战之中的中国高校,学者也多有劝诫:只靠录取政策来抢生源还属“低级阶段”,只有靠教育质量、教育回报来“抢”好学生,才是真正的生源竞争。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有评论指出,假如认为高校的生存危机仅仅是来自生源,恐怕同样有些低估了形势。事实上,生源锐减顶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的生存危机罢了,而这一危机,即便实在生源充足的当下,其实也已经显现出来。高考考生的弃考现象,正说明,即便不缺生源,假如高校本身的性价比不高,不受认同的话,也同样会被适龄生源用脚投票。

  所以,高校生存危机的破解之道不在于争夺生源,而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在促进中国教育改革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考生源减少,对扩大教育公平来说,是个契机。借此机遇,大城市或将顺势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招生投放,进而助推缩减各地招生指标差距,促进高考公平。

  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资源的接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也日益迫切。从这一角度,部分舆论指出,生源危机或为加强这一趋势的良机:中国可借鉴部分国家通过吸引海外留学生弥补本国生源不足的做法,解决高校现有问题,同时还可有力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此外,生源危机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良机。

  “计划录取制度之下的‘抢生源’,是难以引导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的竞争上的。”媒体评论称,中国高校多用比拼录取优惠政策的方式抢生源,只会拉大学校间的不平等,并非良性竞争。而真正有益于高校应对生源危机的有效举措,则须高校打破计划录取制度,赋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校和学生在升学录取和接受教育过程中能有充分的双向选择。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周三, 08 6月 2011 13:56

全国933万考生今日参加高考

2011年6月1日,江苏扬州扬大附中东部分校的高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内紧张复习功课,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孟德龙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2011年6月1日,江苏扬州扬大附中东部分校的高三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内紧张复习功课,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孟德龙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网6月7日电 今天,全国933万考生将步入考场,迎战高考,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的首次高考。天津、浙江今年继续实行英语科目“一年多考”,北京、江苏或在明年也跟上步伐。有消息称,国家有关机构已在紧锣密鼓地制定高考改革的详细方案。

  2010年7月,中国出台了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纲要,勾画了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蓝图。纲要中以专门章节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使高考改革的目标更加明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年初透露,今年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考试制度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出台的改革方案要遵循《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还要邀请国外考试机构、评价机构进行研讨。

  多地试水英语科目“一年多考”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的“下一步高考改革主要思路”中,也包括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高考压力。查阅多地高考方案及教改规划纲要可发现,各地已经明确将英语作为试点“一年多考”的突破口。

  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已经开始对英语听力、技术考试等部分科目实行“平时考试、多次考试”,每年3月和9月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由考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时间和次数,自选一个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成绩两年有效。媒体报道称,两年改革实行下来,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有所减轻,考试成绩也更令人满意。

  从2010年起,天津市高考英语听力考试也不再随同其他统考科目一并进行,而是安排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改革后的英语听力考试由A、B两套试卷组成,两套试卷的题型、题量相同,安排在同一场次进行。考生可参加两套试卷的考试,两套试卷分别记分,取较高的分数计入考生高考英语科目总分。

  北京、江苏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教改方案中也明确,高考英语将纳入“一年多考”探索范围。江苏省教育厅官员透露,高考英语一年多考将从明年正式启动。北京市则正在研讨英语一年多考,争取在今年年底前能将初步的研讨方案上报有关部门。

  “就地高考”提上议事日程

  每到高考季节,不少外地学生只能回到老家参加高考,也有不少考生因此放弃高考出国。“异地高考”让不少考生和家长非常纠结。

  教育部官员今年已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现行高考政策,考生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其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考试问题日益突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中、高考问题,“很快会有一个方案”,“目前正在加强调研、研究”。

  袁贵仁强调说,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地参加考高,不等同于“异地高考”。传统意义上的“异地高考”指“高考移民”——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20省份实行新课改高考

  今年,山西、江西、河南、新疆四个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首次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全国结合高中新课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达到20个。

  从进入新课程高考的四省区来看,新课程高考方案既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平稳过渡,同时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社会、时代和考生生活,更加注重考核学生终身学习和时代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新课改形势下,部分省份对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也进行了重大改革,2007年浙江省率先试点高考平行志愿。到目前,全国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已经过半,另外一些省份根据自身情况仍然实行顺序志愿或小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的核心就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平行志愿分为大平行和小平行,大平行指从本科一批开始,所有批次都实行平行志愿;小平行是指本科一批除外,其余实行平行志愿。一般认为平行志愿指的是大平行。

  专家指出,没有哪一种方案完美无缺,平行志愿也有风险。由于各地划分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大于100%的原因,导致上线后的考生不能被全部投档,从而有一部分上线考生存在滑档落选的风险。这种上线落选和进档后退档的情况不利于分数徘徊在控制线上下的考生。所以,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对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平行志愿要有适当的“梯度”,将最理想的学校放在前面,而最后一所学校要选择把握大的。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南方科技大学从4年前开始筹办直到现在,似乎从未远离过人们关注的目光。尽管朱清时校长在今年3月开学之后就做好了要淡出媒体视线的打算,希望南科大和45名学生能够平静地开始他们的改革之路,但终归这只是个心愿。上周五,教育部对南科大作出了4句话的表态。两天前,南科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了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一封公开信,45名学生现在做出的决定是不参加今年的高考。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朱清时校长如履薄冰的教改之路还会继续吗?45名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朱清时校长是选择继续前行还是悄然放弃?带着众多疑问,中国之声记者独家专访了朱清时校长。
去年12月18号南科大举行招生咨询会前,朱清时校长很长一段时间夜不能寐,因为担心没有人愿意走进南科大的校门和他一起冒着风险开始教改;今年3月,南科大开学典礼上,看着45名学生,朱清时始终把笑容挂在脸上,他说终于可以睡得安稳。
只是过了3个月,接连出现的变故摆在朱清时的面前,65岁的年纪,睡眠立刻成了问题。
记者:您现在睡觉是不是还是得靠吃安眠药才行,朱校长?
朱清时:是,因为着急的事情太多了。当初发出公开信号召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一夜没有睡着。当初担心的事现在果然都发生了,我还没有想出好的办法来化解。
看到学生们的公开信,朱清时的回答是:我不表示任何态度,孩子们的未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
朱清时:这件事情我不表态,我们想做改革,但是对每一个孩子来讲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命运,他们的将来,我让他们自己跟他们家长来做决定,所以我不表示任何态度。
在公开信里,学生们说起了他们3个月来的收获:前清华教师张贤科的线性代数课每次让大家学得“叫苦连天”而又“乐此不疲”。教普通物理的两位老师风格完全不同,唐叔贤院士细致入微,而李元杰教授则气势如虹,但都让他们痴迷其中。
不仅如此,学生们始终记着朱清时重复了很多遍的话:南科大做的事情并没有别出心裁的地方,我们做的事情是全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做的,比如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我们自授学位就是想走全世界一流大学都想走的路,让学生跟老师‘背水一战’,只有学到真本事,社会才会欢迎你、接受你,而不是看你的文凭盖了什么大印。”
学生们3个月来的表现,让朱清时也格外自豪,孩子们让他看到了希望。
朱清时:这次对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非常受鼓舞,我觉得中国的未来还是在这些孩子们手上。孩子们的聪明,他们对问题看待的深度大大超越我们很多的成年人,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的未来还是在孩子们身上。
如今当问题袭来,朱清时说,最让他揪心的,还是他的45名学生。
朱清时:如果改革走不下去了,我最难割舍的就这些孩子们。他们是响应我的号召,被我号召来参加这个教改的,我当然要对他们负责了。我希望把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安排好。
联系到朱清时校长时,他并不在最为熟悉的南科大校园,而是在另外一个城市,因为有很多问题需要他理清思路,寻找办法。
朱清时:孩子们写了一个公开信,你们应该看到他们这几个月对这种教育他们是相当满意的,而且他们收获是很大的。如果让我们再走下去,走四年让他们去玩那不是更好吗?现在中国到处都在大声疾呼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为什么不让我们这种已经开了头的非常好的这种教育方式再继续试验一番呢。
之前朱清时曾经坦率地说过,任何重要的改革都是越过法规的,如果强调不能越过,那就不能进行改革。如果教改不能进行,那他担任南科大校长也就失去了意义。这番话曾让人猜测,朱清时校长是不是做好了要知难而退的准备?面对这样的疑问,朱清时说,他还没有时间为自己想退路,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仍然没有绝望。
朱清时:我其实以前就估计到这个难度会很大,但是没有想到会这么大,会来得这么快。我至今仍然抱着希望能够化解这些,南科大仍然保持最初做中国教改试验田的这种目标前进,所以我还没有绝望,还希望能够继续做下去。
学生们在公开信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对南科大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我们同时也是无助的,我们仅仅是学生,我们需要大家对我们学校有一个既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的看法。”朱清时说,今天的南科大没有失败。他也坚信,总有一天,南科大会成功。
朱清时:不管我们是否能把南科大建成原来预订的那个目标——一流研究型大学,我们付出的劳动,我们的努力,我们辛苦包括这些孩子们的参与,都非常有价值,就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了钱学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一流大学?这样讲,没有失败者,南科大这个理念是成功的。不管我们把南科大建成了一流大学还是没有在我们手上建成,我相信将来有人一定会把它建成。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0 页,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