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厘米长的子弹带有一个传感器能够激活微型鳍片实现自导航攻击射击目标
一个微型发光二极管附加在自导航子弹上显示共发光弹道路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员最新研制一种自导航子弹,可广泛被陆军应用。最新研制的高科技子弹可用于陆军高精度狙击射击。
这种子弹长4英寸(大约10.16厘米),外形像飞镖一样,需要与激光指示器配合使用,通过激光器制导能够有效打击两公里之外的既定目标。通过子弹前端的一个光学传感器来探测目标,该传感器之后发送信息至制导和控制电子组件,基于一个运算法则来计算其方向。之后子弹能够通过微小鳍片实现自我导航,指向攻击目标。
这种突破传统设计的子弹是由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研制,该实验室旨在进行美国政府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提升国家安全性。设计师雷德-琼斯称,自导航子弹适合于任何人使用,并不是特指经过专业训练的武装人员。
目前,桑迪亚国家实验室正在寻求私人合作共同完成测试和制造,琼斯称,这项非常有前景的最新技术可以制导小型射弹,对该技术的完全开发将成本更低廉且更快速。
不同于其他子弹设计,它拥有凹槽和膛线,从而确保能够旋转和径直飞行。为了确保子弹能够瞄准射击目标并简化设计,必须使子弹在飞行过程中进行旋转。现在由于稳定空气动力学和微小鳍片,这种新型子弹可以不必旋转,就像一支飞镖一样飞行。
虽然尚未发布这种子弹的工程设计,但计算机模型已显示该最新设计具有高精准性。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非制导子弹射击1公里外的目标可能会偏离9.8米,而该制导子弹射击只会偏离0.2米。
使用常规火药,该子弹的飞行速度可达到每秒800米。如果使用订制化火药,研究人员确信这种子弹能够达到更快的速度。
琼斯说:“我们相信我们的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卡麦拉)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2月2日消息,欧盟计划斥资300万欧元(约合395万美元),研究将昆虫作为一种蛋白质替代来源的可行性,研究计划将于2012年敲定。食品专家表示,如果将昆虫作为欧洲人的蛋白质替代来源,必须对昆虫进行“伪装”。昆虫“食品”可以充当汉堡以及其他快餐的添加剂。
英国食品标准局在提到这项研究计划时表示:“英国以及其他欧盟国家并没有将昆虫作为食物的传统。据估计,全世界有大约25亿人经常食用添加昆虫的食物。虽然很多昆虫都是害虫,但联合国粮农组织还是对可食用昆虫充满兴趣,致力于将其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可持续性的营养来源。”
一些蚯蚓的蛋白质含量是牛肉的3倍,4只蟋蟀的钙含量便与一杯牛奶不相上下。伦敦群岛餐馆大厨丹尼尔-克里顿表示:“如果让昆虫进入人类的食物链,它们可能必须经过‘伪装’。食品生产商似乎应该将其描述为动物基蛋白质,毕竟并不是很多人都愿意购买蝗虫汉堡。”克里顿将蚂蚁、蝗虫和蜜蜂制成美食,招待八方来客。
Treehugger网站指出:“研发基于昆虫的食品添加剂,用于提高汉堡和炸鸡块的蛋白质含量,这并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连锁店可以打着‘含量更高的蛋白质’、‘更健康的脂肪’以及‘生态汉堡’的宣传口号销售使用经过处理的昆虫肉制成的汉堡。”
世界上有80%的国家将昆虫作为食物,人类经常食用的昆虫种类超过1000种。与牲畜不同的是,昆虫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可以在封闭的建筑内饲养,使用自然光照明,垃圾、纸张和藻类都可充当饲料。在此之前,联合国和欧盟便赞成发展昆虫食品的做法,用于应对粮食短缺。
一些学者认为饲养牲畜所面临的经济和环境成本意味着转向昆虫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做法。据估计,到这个十年结束时,食用昆虫将变得非常普遍。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马塞尔-迪克表示:“最为重要的是,让人们做好心理准备,逐渐接受这种想法。从2020年起,留给我们的选择就不多了。”(孝文)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褐蛛猴是蜘蛛猴的一种,它们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灵长类物种之一。但是本周,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Selva de Florencia National Park)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最近的一次考察中,科学家们在这一公园内发现了的一个亚种。这一亚种和另外一个亚种的蜘蛛猴之前一直被认为生活在马格达莱纳河的另外一侧,而不是这一侧。这条河纵贯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境内。
褐蛛猴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认定为极度濒危的物种,据估计其在南美洲北部栖息地内的种群数量在过去的45年间已经下降超过八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根据此次的最新调查数据,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项目组研究人员内斯特·罗坎希奥(Nestor Roncancio)估计此次发现的褐蛛猴亚种(A. hybridus brunneus)在这一地区的分布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30只。在最近的这一考察中并未发现其它蜘蛛猴亚种。
意外的惊喜
当2005年这一国家公园成立时,并没有任何褐蛛猴的目击报告。当时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物种在当地已经灭绝了。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形以及常年的武装战乱,当局很难组织深入的野生动物调查行动。但是在2011年11月,一位当地农民报告称他看到了褐蛛猴。这一消息让科学家们决心组织一次短途考察以确证这一发现。
罗坎希奥说:“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尽管我们心里知道这种猴子确实有可能存在于这一地区,但是我们并不奢望能在这样一次短途考察行动中能亲眼目睹它们的行踪,考虑到这里复杂的地形,就更加显得困难重重了。因此当我们真的看到它们时,我们激动不已。”
这次科学家们发现的种群是褐蛛猴在分布地区上最靠南的纪录,也是唯一一群生活在保护区内的这种猴类。
罗坎希奥和他的同事们现在正在制定一项保护计划,以期在整个地区实现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晨风)
医院“血荒”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然而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表明:输血所需要的血浆,未来可能可以在稻田里“种”出来。科学家成功改造水稻的基因,让米粒能够制造人体血液中的一种关键蛋白质,未来有望利用水稻为人类供应血清。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近期的《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在医院里,捐献的血液会被分成三种成分,即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被称为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的蛋白质,主要用于供血给失血过多的伤者或病人。
人血清白蛋白大多数从血浆中提取,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受到血浆供应的限制,而且还具有携带病毒传播的高风险性。
中国武汉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和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科学家联手取得这项科研突破。经过改造的水稻能生产一种含有人类基因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用来治疗烧伤的伤者,以及供血给失血过多的伤者。
科学家说,这种转基因水稻将能为医院提供大量及安全的人血清白蛋白。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代常说:“人血清白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全球对这种蛋白质的需求每年达到500多吨。转基因水稻种子能以安全和经济的非动物性方式,生产这种成分。
研究小组也在研究改造水稻基因,生产类似胰岛素的蛋白质。胰岛素可治疗糖尿病。英国布里斯托尔皇家医院的心脏科医生墨菲指出,这项研究突破有望对医疗供血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说:“这是开创性的成果。不过,他们至今只在老鼠身上验证了成果,真正的考验是证明它对人类是安全的。
甲板已被海草覆盖
盘子仍在水池中
船内标示依稀可见
船内走廊
船头已经生锈
酒杯依旧存在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考古学家对曾经名极一时的泰坦尼克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探测,在两英里的海底拍下了一些珍贵的镜头,展现了沉海多年的巨轮现状,也令人依稀回想到当时这艘巨轮的壮观景象。
通过镜头可以看出,曾经的巨轮早已没有了船只的样子,古怪的地形犹如月球景观,偶尔出现的海洋生物增添了别样的气氛。在看到船头的那一看,相信许多人都能够联想到当时电影中亲密情侣站在那里的场面。也能令人想在在100前那个恐怖的夜晚,这里发生的悲惨景象。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是世界上最大的船只,18吨的排水量在当今也实为罕见,它称得上最美丽的船只。即便在仙子,所有人都回对它表示尊敬。虽然沉入海底许久,但青铜制的三叶螺旋桨也就保存完好。在沉没百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世界上只有最先进的潜水设备才能看到它的风范也令人遗憾。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本核污染引严重后果
日本当局正调查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受辐射污染碎石混入建筑材料事件,发现至少60幢住房使用“辐射石”。
碎石由福岛县浪江町双叶碎石工业工厂提供,厂址邻近政府划定的辐射疏散区。共同社23日援引政府方面一些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去年3月11日地震至政府划定辐射疏散区期间,这家工厂运出5725吨碎石。这些碎石被制成混凝土,在福岛县用于近1000处建筑地点,包括房屋、道路和河堤。
政府调查3月底至4月12日碎石去向,发现它们用于建造大约60幢私宅和公寓。4月12日以后,受污染碎石继续外运并用于建设。这些消息人士说,用这些碎石建造的房屋可能达到100座。《读卖新闻》报道,“辐射石”在福岛县用于建造医院和养老院。
本月15日,福岛县二本松市报告,一幢新建公寓内,一套房的屋内辐射值高于屋外,公寓所用混凝土的原料由双叶碎石工业工厂提供。
相关阅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具有相同羽毛的鸟儿往往喜欢聚集在一起,但是一只非常罕见的“白色”变种企鹅并非如此,9日人们在南极洲的一个颊带企鹅群里发现它。
林德布劳德远征邮轮公司的博物学家大卫-斯蒂芬斯在他的博客上写道,这只在南设得兰群岛一座小岛边发现的“金发”企鹅,令前往南极旅行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游客们“倍感吃惊”。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企鹅专家迪-波尔斯玛表示,尽管这只企鹅看起来像个白化变种,但事实上它显然存在基因色素紊乱isabellinism。这种情况导致鸟儿的深色羽毛“统一变浅”,使该动物变成灰黄色或者淡褐色。
尽管从学术上来说,“isabellinism”和“白变”分别代表着不同情况,但有时它们是可以相互替换的。白变这种突变会导致羽毛里不生成一点黑色素。白化病发生时,动物的整个身体都不会产生黑色素。波尔斯玛说:“很多种类的企鹅群存在少数具有这种颜色模式的个体。”例如,科学家已经在巴布亚企鹅群体中发现最多的isabellinism病例,这种企鹅遍及整个南极半岛。生活在南美海岸的麦哲伦企鹅似乎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最低。
在海洋里,企鹅的黑背是这种鸟儿的一种伪装,有助躲避天敌,并不被从它们上面游过的猎物发现,因此波尔斯玛猜测,isabellinism将会对这只南设得兰鸟儿的生存产生影响,只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斯蒂芬斯写道,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探险家游轮”的“很多人都想知道这只与众不同的企鹅是否能够成功幸存下来”。但是从好的方面看,“虽然古怪的着色可能会令它更难捕到鱼”,但是“通常我们发现这种鸟儿会照常繁育后代”。(孝文)
摄影:戴维·古滕费尔德 DAVID GUTTENFELDER
撰文:露西尔 · 克拉夫特 LUCILLE CRAFT
翻译:陈昊
放眼望去,浪江町似乎一切正常,这或许是此地最令人心痛的一点。蓝绿色的草地茂盛生长,缓缓流动的高濑川和请户川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理发店、火车站和煎肉餐厅都似乎随时准备接待来客。与北部海岸浩劫后的满目疮痍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在宫城县和岩手县,冲到岸边的钟表上的时间停止在下午3 :15,正是海啸吞噬座座城镇的时刻;而在浪江町,钟表的指针仍在滴答走动。
政府把距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内的区域划为禁入区,有两市、五町和两村的部分或全部区域位于该区内,浪江町便是其中之一。如同其他位于核辐射隔离区内的地方一样,浪江町从本质上来说已不复存在,其2.1万居民中的7500个已经流落至日本各地,还有1.35万个住在福岛地区临时搭建的住所里。这场自切尔诺贝利以来世界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导致7万人流离失所,沦为“核难民”,浪江町的民众们也难逃此厄运。
浪江町真正意义上的灭亡在3月11日地震来袭后的几个小时内就已经开始。
浪江町形状似领结,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向西北方向延伸。民众们从电视上和当地官员口中得知有关核泄漏事故的消息后,纷纷开车逃往领结中部的高地。向山区逃命是日本人在数百年来与海啸斗争的经验中养成的求生本能,但这次,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十分不合时宜。逃难的人们一头扎进携带着放射性碎片的烟云,他们在缺乏食物供给的情况下住在拥挤的避难棚中,直到3月15日,又一场爆炸发生后,他们被迫向更西面的二本松市逃去。
日本大众杂志《文艺春秋》7月刊把浪江町形容为“遭遗忘的城镇”,因为这里的人们一直没有接到官方要求撤离的指示,即便是1号和3号机组氢气泄漏引起的爆炸把有毒颗粒喷洒到福岛各地时,浪江町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居民们偶尔会套上白色防护服和口罩,由大巴车运回禁区抢救出一些贵重物品,同时查看一下自己的房子。旅程很短暂——通常只有两三个小时,为的是将暴露在核辐射中的时间缩到最短。今年7月26日,当清水顺子和清水谕吉回到家中时,却只是不知所措地在宽敞的房间里缓慢踱步。清水夫妇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还有个两岁大的孙子。
62岁的谕吉一面望着自己心爱的花园(如今已是杂草丛生),一面给窗户贴上封条。59岁的顺子拂去佛龛上的灰尘,收拾起几样允许带出禁区的小东西:照片、中草药和女儿的和服。她把祖先的牌位留下没有带走。“再也没有别人能保卫我们的家了。”她说。
浪江町政府流亡至二本松市的临时办公场所,官员们仍在颁发出生证明、记录渐行渐远的居民们的行踪,并向专家咨询有关放射性铯的信息——正是这种元素导致浪江町222平方公里的土地无法居住。
薄暮的柔光为闹市区街景染上温暖色泽之时,海上吹来的微风翻动我们身上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防护服。就在这短短的一刻内,我们得以忘却就在沿着6号公路向前几公里的地方,盖革计数器探测出的辐射强度已达正常水平的600倍。清水谕吉原先在这里种稻并从事建筑行业,如今只能哀伤地环视自己心爱却已了无生气的家园:“在这里生活真的就那么不安全吗?”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1月16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近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景象。
2012年1月10日,雾霾笼罩了华北平原,出行困难。据报道,1月10日上午,北京能见度下降至200米,北京机场取消了43个航班,超过80 次航班延误。华北平原的其他省份能见度更低。
美国宇航局阿卡卫星(Aqua)上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拍下了这两幅照片。第一幅照片拍摄于1月13日下午,片片白色的雾和低云完全遮住了地面。这幅照片拍摄之时,风已经开始在北方推动北京的阴霾,但华北平原的其余部分仍然在恶劣的空气笼罩之下。1月14日,当阿卡卫星拍下第二幅照片的时候,华北平原大多数地区天空变得明朗。
阴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颗粒物污染,如灰尘,液滴,烟灰。小于10微米的颗粒(PM10)可以进入肺部,并可能导致呼吸问题。北京环境保护局表示,1月10日,PM10的密度达到560微克每立方米空气,。相比之下,美国城市超过空气质量标准时,PM10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50微克。
阴霾的主要成分不是 PM10 ,而是更细的颗粒,即直径小于2.5 微米的微粒(PM2.5)。PM10可以深入肺部,偶尔会进入血液循环。中国政府目前不检测 PM2.5,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每小时都在Twitters上报告他们的PM2.5测量结果。据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检测,1 月 10 日上午,北京空气中的PM2.5含量超标,但下午跌至较低水平。据悉,北京市环境局将在1 月 23 日前开始测量PM2.5。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一项计划,全国各地到 2016 年都会将PM2.5监测纳入常规检测。即使监测方法有改进,冬霾仍然很难控制。冬季空气欠佳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逆温层的存在。只要逆温现象仍然存在,近地面的被污染空气就如同被困在口袋里。(德生)
相关阅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一项最新研究称,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小脊椎动物是一只像家蝇那么大的蛙。最新发现的这种名叫Paedophryne amauensis的蛙,平均体长只有7.7毫米,比以前的最小脊椎动物世界纪录保持者——东南亚的印尼露比精灵灯(Paedocypris progenetica)鱼种稍微更小一些,后者雌性的体长大约只有7.9毫米。
最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期间,科学家发现P. amauensis和另一种新种蛙Paedophryne swiftorum,它的体长大约是8.6毫米。保护国际的两栖动物专家罗宾-摩尔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他说:“他们继续找到越来越小的蛙类,这令我感到非常吃惊。”它们显然“已经适应了一个其他动物无法适应的小生境”。论文联合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克里斯多佛-奥斯汀称,事实上这些蛙进化出小个头,是为了吃小型无脊椎动物,例如螨类,这些害虫均被更大的食肉动物忽略了。
这种蛙类是在2010年发现的,但是直到今年1月11日才公布结果,所有种类的Paedophyrne genus都是小个儿,它们生活在新几内亚雨林地上的落叶里。科学家通过倾听它们的叫声,然后努力锁定声音来源,最终查找到这些微型动物。找到它们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的叫声音调很高,因此人类凭借听觉很难锁定声音来源。奥斯汀和研究生埃里克-里特梅耶闻声赶忙去抓地上的落叶,并把它们放入一个塑料袋,这样尝试了4次,他们才发现这些蛙。奥斯汀表示,科学家仔细查找袋子里的落叶,直到“最终我们看到这个小东西正在一片树叶上跳跃”。
这些蛙很小,而且拥有与地面颜色一样的皮肤,因此利用裸眼很难看到它们,因此奥斯汀只得不断利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把照片放大。但是给这些两栖动物拍照像寻找它们一样困难。奥斯汀把相机放在眼前准备拍照时,他的目标物往往已经跑掉了。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11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奥斯汀表示,这些新蛙“非常擅长跳跃,它们的跳跃高度比它们的体长长30倍”。作为这项研究的一部分,奥斯汀及其同事还给这些小蛙做了全球基因比较。该科研组发现,全球的小蛙单独进化了11次,几乎只生活在热带雨林里,因为那里的空气潮湿,蛙的皮肤不会变干,而且食物充足。(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