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壮观的羽状白尘,由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拍摄壮观的羽状白尘,由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拍摄

  北京时间5月3日消息,从距地球245英里(约合394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飘浮在萨克拉门托山上空超过4000英尺(约合1219米)的雪白色羽状尘带,长度超过75英里(约合120公里)。

  雪白色羽状尘带由石膏形成,与附近的黯淡山坡形成鲜明颜色对比,因此很容易被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观察到。在冬季西南风带动下,来自新墨西哥州白沙国家公园的沙尘飘到山谷上空几千英尺的高度,而后一直飘到萨克拉门托山上空。

  白沙国家公园位于31英里(约合50公里)宽的图拉罗萨山谷,处在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漆黑的岩石和草木丛生的斜坡之间。在这幅照片拍摄时,圣安德烈斯山上并没有积雪,卡里佐佐熔岩区的黑色熔岩流在山谷中流动。在这幅照片的左侧,我们能够看到里奥格兰德泛滥平原的黯淡农田。

  同一日,美国宇航局Terra卫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也拍摄了一幅照片,展现羽状雪白尘带。在风的吹动下,白色尘带穿过萨克拉门托山和圣安德烈斯山间一个海拔较低的区域,高度比北部和南部的顶峰低大约2400英尺(约合731米)。

  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高吹尘主要呈浅褐色或者红色。在这幅照片中,羽状尘呈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来自白沙国家公园北部山坡的红尘和来自白沙沙丘的白尘。这座国家公园的沙丘之所以呈白色是因为它们由石膏构成,一种相对罕见的沙丘形成物质。这些石膏来自于白沙公园西部一个富含矿物质的季节性湖泊,在湖水蒸发后沉积。在侵蚀作用和风的影响下,石膏变成颗粒状并形成沙丘。(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野蛮:在刚果加兰巴国家公园,直升机载偷猎者从空中枪杀了22头大象,它们的尸体堆满一地。这个场景充分说明了这些非法猎人的野蛮。  野蛮:在刚果加兰巴国家公园,直升机载偷猎者从空中枪杀了22头大象,它们的尸体堆满一地。这个场景充分说明了这些非法猎人的野蛮。
屠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警察本月初在南非调查非法狩猎犀牛的场景,一名匹兰斯堡国家公园反偷猎护林军士兵站在他们身边护卫。在这个国家,这种动物的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犀牛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屠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警察本月初在南非调查非法狩猎犀牛的场景,一名匹兰斯堡国家公园反偷猎护林军士兵站在他们身边护卫。在这个国家,这种动物的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犀牛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
上升趋势:在非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购买力的驱使下,大象和犀牛的非法捕猎呈现上升趋势。上升趋势:在非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购买力的驱使下,大象和犀牛的非法捕猎呈现上升趋势。
最大挑战: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最大挑战: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成为攻击目标:在南非西北省匹兰斯堡国家公园,一头沐浴在黄昏日光中的大象在矮树间穿行。2011年,数百头大象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成为攻击目标:在南非西北省匹兰斯堡国家公园,一头沐浴在黄昏日光中的大象在矮树间穿行。2011年,数百头大象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濒临灭绝:匹兰斯堡国家公园的一头白犀牛和幼崽在黄昏日光中漫步。今年以来,南非已有180多头犀牛被杀。  濒临灭绝:匹兰斯堡国家公园的一头白犀牛和幼崽在黄昏日光中漫步。今年以来,南非已有180多头犀牛被杀。

  北京时间4月27日消息,刚果动物保护组织和警方发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恐怖场面。22头大象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这些被屠杀的大象尸体表明极其野蛮的偷猎者为获得自然界的恐怖战利品是如何进行无情杀戮的。

  知情人士透露,现场的证据显示,这群猎手十分专业,他们在直升机上向这些厚皮动物猛烈射击。在这场直升机载攻击中,22头大象被杀,尸横遍野。旋翼叶片下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子弹像下雨般地从天上落下,恐慌的妈妈护着她们的孩子,发出叫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一阵疯狂地混乱后,灌木丛中留下斑斑血迹。

  射击结束时,22头大象倒地而亡,这是民主刚果东北部最惨绝人寰的杀戮,仍留在亲身经历该事件的人们记忆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刚果野生动物总署”(ICCN)国际合作部门负责人奇巴苏-姆安巴在加兰巴国家公园调查了这起大象屠杀事件。他说:“很久没发生过这种事了。”

  屠杀后,这些猎手取走了大象的长牙和生殖器,然后很可能经南苏丹或乌干达走私这些物品。这些国家是连接非洲和亚洲“象牙之路”的一部分。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说,在亚洲新富裕阶级日益增长的购买力的驱使下,该地区开始非法抢夺非洲资源,直接导致了大象和犀牛非法狩猎的激增。

  2011年全球缴获的大象牙数量创下纪录。随着刚果和喀麦隆等国家频繁出现大象屠杀事件,这个趋势看起来会在2012年持续下去。今年1月,有200头大象在这些国家被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这些厚皮动物列入“易受攻击”动物名单。

  在南非,犀牛角需求很大,致使一天有两头犀牛遭非法猎杀,这种动物的角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贵。如今一周被杀害的犀牛数量比10年前一年的屠杀数量还多。监控全球动物贸易的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从缴获的大象牙数量来说,2011年是20多年里最多的一年。我们建立了一个数据库,一直在跟踪这个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象牙贸易被禁止。当时,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阻止猎人非法屠杀大象。在日本的密切合作下,这类非法贸易剧减。日本曾是对象牙需求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数年内中国新兴消费者需求的增大,象牙贸易呈上升趋势,但后来明显减少。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大象贸易信息系统负责人、津巴布韦的汤姆-米利肯表示,从2004年以来这种趋势再次回升,最近3年内尤为明显。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执法部门负责人本-詹瑟-范-伦斯伯格指出:“最大的挑战出现在最近数年,因为从事大象贸易的人从普通偷猎者转向有组织的犯罪团伙。”该国际公约管理全球动植物贸易。这在今年3月的大规模屠杀中得到证实。调查员根据子弹伤口的轨迹认定这些偷猎者是从空中向下进行射击的。直升机非常昂贵,所以能用上这种交通工具就意味着他们是个高水准的犯罪组织。

  南非国家公园环境犯罪调查部门负责人肯-玛吉斯表示,他们最近逮捕了一个进行犀牛角非法交易的犯罪嫌疑人,并在他汽车中的行李箱内发现510万兰特(约合65.24万美元)现金。南非是犀牛非法狩猎的中心,因为93%的白犀牛(约1.88万头)和40%非洲更为罕见的黑犀牛都生活在这个国家。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4月中旬,191头犀牛在南非被杀。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今年将有600多头犀牛死在偷猎者手中。2011年,448头犀牛被杀。但在10年前,只有少数犀牛遭到捕杀。(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喀麦隆的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面目全非的大象尸体惨不忍睹。在这座国家公园,大量大象惨遭偷猎分子毒手  喀麦隆的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面目全非的大象尸体惨不忍睹。在这座国家公园,大量大象惨遭偷猎分子毒手
偷猎者用链锯锯掉象牙,而后将尸体弃之一旁偷猎者用链锯锯掉象牙,而后将尸体弃之一旁
虽然禁止象牙贸易,但暴利面前,很多偷猎者将毒杀伸向无辜的大象虽然禁止象牙贸易,但暴利面前,很多偷猎者将毒杀伸向无辜的大象
照片由摄影师让-弗朗索瓦-拉格罗特拍摄,被偷猎者锯掉的象牙堆在一起照片由摄影师让-弗朗索瓦-拉格罗特拍摄,被偷猎者锯掉的象牙堆在一起
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的大象坟场,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的大象坟场,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肯尼亚的大象因为猖獗的偷猎行为数量不断减少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调查发现,肯尼亚的大象因为猖獗的偷猎行为数量不断减少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喀麦隆的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人们发现了大量大象尸体,一个备受欢迎的观赏野生动物的旅游胜地就这样因为凶残的偷猎行为沦为大象坟场。据悉,偷猎分子在这座公园一次就屠杀了35头大象。大象一度是一个非常昌盛的种群,但由于猖獗的象牙贸易,数量不断减少。专家指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遏制,非洲的大部分大象将因为人类的贪婪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一次屠杀35头

  在正式禁止全球象牙贸易以保护非洲大象种群20年后,人们在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大象坟场。在这座国家公园,凶残的偷猎者一次就屠杀了35头大象。3月,摄影师让-弗朗索瓦?拉格罗特在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用镜头记录下触目惊心的屠杀现场景象。在发生大屠杀惨剧之后,有人看到一头惊恐的小象蜷缩在母亲的尸体旁,久久不肯离去。屠杀过后的整整一周内,拉格罗特在这家国家公园就只看到这一头活着的大象。

  世界自然基金会表示,据当地行动主义者透露,从进入2012年到现在,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可能有多达400头大象命丧偷猎者之手,几乎相当于这座公园大象数量的总和。喀麦隆的大象数量一度位居非洲第一,一个世纪时间里,这里的大象数量已不到5000头。由于猖獗的象牙贸易和有组织的偷猎行为,很多非洲国家的大象都面临灭绝风险,喀麦隆便是其中之一。

  凶残的偷猎者用链锯锯断大象的象牙,导致大象面部全非,大象的尸体则被他们弃之一旁。据悉,一颗尺寸较大的象牙可以卖到1万英镑(约合1.5万美元),暴利面前,很多偷猎者纷纷将黑手伸向无辜的大象。偷猎者往往是当地的贫苦百姓,但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发生的惨剧是个例外。这一次,偷猎者团伙作案,骑马跋涉1000英里(约合1600公里),从中非的苏丹和乍得来到布巴-尼德吉达,而后用机关枪射杀大象。

  象牙需求是罪魁

  拉格罗特效力于一家打击野生动物犯罪的非政府组织。3月初,他冒险进入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用镜头记录下可怕的大象坟场景象。当时,这座国家公园已经被士兵封锁。目前,喀麦隆政府已派出士兵在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巡逻,但令动物保护者担忧的是,这个时候才采取行动可能已经太晚了,无法拯救这座公园的大象命运。

  拉格罗特说:“整个非洲的偷猎大象行为都异常猖獗,让人感到非常可怕。偷猎者骑着马,手里拿着武器,你很难与他们对抗。他们用大象肉贿赂当地村民,让他们不要向政府告密。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大象惨遭毒手。当地政府禁止记者靠近大象尸体,防止他们拍照,因为这会影响喀麦隆的形象。此外,这也导致记者无法了解被屠杀的大象的具体数量。”

  拉格罗特认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有助于保护喀麦隆的大象,最近的偷猎行为之所以如此猖獗是因为远东地区的象牙需求,尤其是中国。由于财富的增加和对象牙珠宝首饰及艺术品的喜爱,数百吨象牙被运抵远东国家。拉格罗特表示军方精英部队已经被派往布巴-尼德吉达国家公园,保护这个自然保护区,打击偷猎者。可惜的是,在疯狂逃窜时,没有一名偷猎者被军方抓获,反而有一名军方司机在枪战中受伤。

  拉格罗特说:“目击者称枪战持续了6分钟,共听到63声枪响。在发生枪战的地方共发现35头大象尸体,几公里外又发现10头大象尸体。象牙被偷猎者装进玉米袋内。他们没有抓获一名偷猎者,有人看到偷猎者骑马逃往北面的瓦萨国家公园,向当地村民询问大象走廊的地点。”

  一年查获24公吨象牙

  英国广播公司《广角镜》栏目组进行的调查发现,当前的全球象牙贸易是自1989年颁布禁令以来最为猖獗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刚果均出现屠杀大象以获取象牙的惨剧并且愈演愈烈。

  2011年在非洲和亚洲港口查获的象牙达到24公吨,比2010年增加一倍。这一年,共有大约2500头大象命丧偷猎者之手。在肯尼亚北部的桑布鲁——3年来大象数量锐减四分之一——《广角镜》摄制组发现了一头怀孕母象的尸体。在香港,记者们发现象牙被工匠制成工艺品,很多出售的象牙工艺品没有相关官方文件,说明来自非法渠道。

  很多批评人士谴责禁止全球象牙贸易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最近做出的一项决定,即非洲国家可以出售查获的象牙,这可能刺激了象牙的需求。世界自然基金会刚果盆地保护计划负责人阿拉德-布洛姆博士表示:“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拯救非洲大象的命运。喀麦隆发生的大象屠杀惨剧是我记忆中最可怕的偷猎行径。由于亚洲的象牙需求不断增长,偷猎活动日益猖獗。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加以遏制,非洲的大部分大象将因为人类的贪婪永远从地球上消失。”(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8. 小火烈鸟

小火烈鸟小火烈鸟

  一群小火烈鸟聚集于博茨瓦纳乔贝河中。乔贝河穿越乔贝国家公园,该国家公园如今也是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在乔贝国家公园中,河流两岸到处都是各类野生动物,也为游客提供了许多近距离观看野生动物的机会。此外,乔贝国家公园中还有茂盛的草场、宽阔的洪泛平原以及树种多样的森林,其中包括相思树、猴面包树等著名树种。

  9. 河马

河马河马

  一群群河马在奥卡万戈河上游清澈的河水中戏水。偷猎是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据利萨-斯蒂尔介绍,近来纳米比亚等国在打击偷猎行为方面成果显著,这主要归功于基于当地社会的自然保护措施,如聘请自然保护巡逻队等。随着前往纳米比亚保护区观看印度豹、大象、水牛、狮子和犀牛等野生动物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人的收入也越来越丰厚,他们也更加有动力去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从而可以更好地预防偷猎行为。卡沙保护区管理者希望这种良性循环模式能够推广到保护区内的其他国家。

  10. 斑点鬣狗

河马 斑点鬣狗

  一只斑点鬣狗正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上的一个水坑边觅食。鲍耶斯表示,“开发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是未来的希望,但是在确信这片迷人的荒野得到真正完全的保护之前,我们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11. 牛背鹭

牛背鹭牛背鹭

  一群牛背鹭聚集于奥卡万戈三角洲的两棵树上。奥卡万戈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水系之一,其源头位于安哥拉的高地地区,河流流经纳米比亚的卡万戈河,最后流入博茨瓦纳,消失于奥卡万戈三角洲。

  12. 午夜会餐

午夜会餐午夜会餐

  在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一群狮子在夜间进食。享特利表示,“尽管卡沙跨界自然保护区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仍然相信,任何保护议题都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期望值应该是非常现实的。”(彬彬)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一只在哥伦比亚的国家公园内拍摄到的褐蛛猴一只在哥伦比亚的国家公园内拍摄到的褐蛛猴(图片来源: WCS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褐蛛猴是蜘蛛猴的一种,它们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灵长类物种之一。但是本周,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Selva de Florencia National Park)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在最近的一次考察中,科学家们在这一公园内发现了的一个亚种。这一亚种和另外一个亚种的蜘蛛猴之前一直被认为生活在马格达莱纳河的另外一侧,而不是这一侧。这条河纵贯席尔瓦·弗洛伦西亚国家公园境内。

  褐蛛猴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认定为极度濒危的物种,据估计其在南美洲北部栖息地内的种群数量在过去的45年间已经下降超过八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根据此次的最新调查数据,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项目组研究人员内斯特·罗坎希奥(Nestor Roncancio)估计此次发现的褐蛛猴亚种(A. hybridus brunneus)在这一地区的分布密度小于每平方公里30只。在最近的这一考察中并未发现其它蜘蛛猴亚种。

  意外的惊喜

  当2005年这一国家公园成立时,并没有任何褐蛛猴的目击报告。当时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物种在当地已经灭绝了。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形以及常年的武装战乱,当局很难组织深入的野生动物调查行动。但是在2011年11月,一位当地农民报告称他看到了褐蛛猴。这一消息让科学家们决心组织一次短途考察以确证这一发现。

  罗坎希奥说:“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尽管我们心里知道这种猴子确实有可能存在于这一地区,但是我们并不奢望能在这样一次短途考察行动中能亲眼目睹它们的行踪,考虑到这里复杂的地形,就更加显得困难重重了。因此当我们真的看到它们时,我们激动不已。”

  这次科学家们发现的种群是褐蛛猴在分布地区上最靠南的纪录,也是唯一一群生活在保护区内的这种猴类。

  罗坎希奥和他的同事们现在正在制定一项保护计划,以期在整个地区实现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的保护。(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0月20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近,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的护林员进行了一次秘密行动。他们伪装成黑市大猩猩买家,成功解救了一只大猩猩幼仔并抓获3名偷猎者。在黑市上,大猩猩幼仔最高能卖到4万美元。

  1.获救之路

获救之路获救之路

  护林员克里斯蒂安-沙玛乌抱着一只东部低地大猩猩幼仔。在刚果(金)的维龙加国家公园,他与同事进行了一次秘密行动,成功从偷猎者手中拯救了这只大猩猩幼仔。公园管理人员表示,此次行动中,护林员伪装成黑市大猩猩买家,成功解救这只雄性幼仔并抓获3名偷猎者。当时,这只幼仔被装在背包中,并没有受到伤害。现在,这只幼仔被取名为“沙玛乌”,如果拿到黑市,最高能卖到4万美元。

  “沙玛乌”是维龙加国家公园护林员在2011年从偷猎者手中解救的第4只大猩猩幼仔,创造了一年内解救大猩猩幼仔数量纪录,说明当地的非法大猩猩幼仔贸易可能越发严重。维龙加国家公园管理员以马利-德-梅罗德在一份声明中说:“令我们感到非常担忧的是,大猩猩幼仔市场的不断扩大导致刚果(金)东部判乱分子控制地区的非法买卖活动越发严重。我们无力控制大猩猩幼仔的非法国际交易,但我们的护林员正在尽他们的最大努力,打击国内的非法大猩猩幼仔贸易。”

  2.危险已经过去

危险已经过去危险已经过去

  维龙加国家公园西部边界附近的基伦巴,克里斯蒂安抱着与他同名的大猩猩幼仔。在上周进行的诱捕行动中,他们成功抓获了3名偷猎者并解救这只大猩猩幼仔。两周前,他们追捕这3名偷猎者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当时这些嫌犯并未在另一个偏远城镇碰头。这一次,克里斯蒂安与一名护林员打扮成买主,与偷猎者接触,后者将大猩猩幼仔藏在背包中。

  在达成1.5万美元的交易价之后,伪装成买家的护林员将偷猎者骗进一辆早已等待好的汽车,而后进行抓捕。当时,克里斯蒂安并不清楚偷猎者是否携带武器。他在电子邮件中说:“我知道我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哪怕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也会让我们送命。”钻进汽车后,偷猎者吃惊地发现另外两名护林员拿着枪对准他们。完成抓捕行动后,司机关上门,载着偷猎者和获救的大猩猩幼仔高速开往一条泥路。

  3.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

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非常恐惧 紧抱双臂

  兽医简-拉梅尔正给“沙玛乌”喂食。护林员把这只大猩猩幼仔抱出背包时,“沙玛乌”显得非常恐惧,紧紧抱着双臂。第二天,在克里斯蒂安喂了它点香蕉和其他食物后,小家伙才逐渐平静下来。拉梅尔是山地大猩猩兽医计划的负责人,她在电子邮件中说:“我们治疗的大猩猩幼仔身上通常带有枪伤并患上肺炎,解开绳子时能够看到很深的勒痕。在成功获救前,它们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事情。”

  克里斯蒂安认为这只幼仔的母亲以及其他大猩猩可能被抓获它的偷猎者枪杀。他说:“大猩猩会拼出性命保护它们的孩子,在不杀死它们情况下抢走幼仔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4.说“你好”

说“你好”说“你好”

  经过检查,拉梅尔和其他医生认为“沙玛乌”的年龄大约在一岁半左右。获救之后,它恢复的很快。拉梅尔说:“它的进食近况不错,已经逐渐摆脱阴影。”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在获救后的第一个月,“沙玛乌”将在鲁曼加伯(Rumangabo)的维龙加国家公园总部接受隔离。几个月后,“沙玛乌”将被转移到大猩猩医生负责的大猩猩孤儿收容所——GRACE中心。

  大猩猩对人类疾病非常敏感,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最近,GRACE中心的两只大猩猩幼仔因一种不明疾病死亡。维龙加国家公园通信官卢安纳-加德说:“‘沙玛乌’需要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大猩猩孤儿生活在一起,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近期内将‘沙玛乌’放归野外的可能性极低。过去的经验表明幼仔无法在野外存活。”

  5.援救之手

援救之手援救之手

  克里斯蒂安抱着“沙玛乌”,让拉梅尔检查。成功解救“沙玛乌”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但同时也反映出大猩猩走私越发严峻。加德说:“4月以来已经成功解救了4只大猩猩幼仔,问题是,未能解救的幼仔究竟有多少?”

  大猩猩是刚果(金)受保护程度最高的动物,猎捕大猩猩是违法行为,面临1到10年的有期徒刑。然而,政府很难证明这种猎杀行为。大猩猩的买家据信包括声名狼藉的动物园或者拥有个人动物园并且追求奇异动物的富人。但到目前为止,护林员还没有逮捕一名买家。

  6.抬头看着兽医

抬头看着兽医抬头看着兽医

  山地大猩猩兽医计划的兽医埃迪-卡玛布勒抱着获救的大猩猩幼仔“沙玛乌”。由于年龄太小,“沙玛乌”需要24小时护理。现在,两名护理人员轮流照看这个小家伙,和它睡在一张床上。加德说:“与只有一岁大的人类婴儿一样,这个幼仔需要24小时护理,需要获得一种安全感。它失去了所有家人,离开它熟悉的家园森林,需要时间进行调整。”(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在星空下,月虹美得令人难以置信


美国加州的约塞米蒂公园是地球上观看月虹的最佳地点之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近期制作了一个短片,向世人展示了公园内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月虹。

  月虹是由月光照射所产生的虹,通常只见于夜晚,因此又叫黑夜彩虹、黑虹。这一自然景观非常罕见,在地球上只有几个地方能看到。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就是观赏月虹最好的地点之一。

  众所周知,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恰好有着一道壮丽的瀑布,在万里无云且月光光线充足的夜间,从月球反射而来的光线若遇到从瀑布飞溅出的水滴,便很可能会形成月虹。因此,满月时分是观赏月虹的最佳时机。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当属春季和夏季为最佳季节。


满月是观赏月虹的最佳时机


从月球反射的太阳光遇到从瀑布飞溅出的水滴,很可能形成月虹


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想一睹月虹的风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1处,下面这组照片展现了其中的8处遗产。这些堪称自然奇迹的遗产包括法国的留尼旺岛国家公园、斯里兰卡的中部高地、美国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以及中国的丹霞地貌。

  1.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图片来源:NOAA)

  照片中,一条巨大的鲹鱼在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浅水域的珊瑚礁中游动。这个海洋保护区由大量偏远的太平洋岛屿和环礁构成,是夏威夷群岛的组成部分。联合国官员本周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1处,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便是其中之一。

  夏威夷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此前被称之为“西北夏威夷国家海洋保护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同时也是新增世界遗产中唯一一个兼具“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重地位的新成员。这个保护区宽度达到1200英里(约合1931公里),为广袤的珊瑚礁、礁湖以及深水山脉海山撑起一把“保护伞”,保护它们免受侵袭。根据世界遗产网站的报道,当地土生土长的夏威夷人相信生命起源于这个保护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这里。

  世界遗产网站表示,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选中,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个保护区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一笔财富,同时在文化上也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约翰·弗朗西斯说:“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入选说明,我们提高了全球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度。在新增世界遗产名单中,这是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个。”这个委员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会推荐美国地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谈到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国家海洋保护区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位,弗朗西斯指出:“我们需要关注每一处遗产的独特文化以及与作为大自然一分子的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点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弗朗西斯也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研究、保护与探索部门的副主席。国家地理新闻网站也在这个学会旗下。

  2.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
法国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图片来源:Steve Raymond/National Geographic)

  凭借非同寻常以及极具吸引力的地貌,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得以在《世界遗产名录》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新增自然遗产之一。这个国家公园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法国留尼旺岛。留尼旺岛国家公园面积24.7万英亩(约合10万公顷),公园内尖峰林立,崎岖不平,坐落着很多圆形山谷(四壁陡峭的盆地)以及由疏松的岩石碎片、泥土或者其他碎片构成的脊。这里的山脉分布着亚热带雨林、雾林以及开阔的石南树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计划负责人蒂姆·巴德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留尼旺岛国家公园内镶嵌着大量引人注目的地貌并拥有极为宝贵的生态系统,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这里还是一个面积巨大的‘避难所’,很多濒危物种都生活在这里并受到保护。”但与此同时,这一地区也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其中包括猿尾藤,一种来自亚洲能够覆盖其他植物的蔓藤。

  3.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

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
俄罗斯普托拉纳高原图片来源:Randy Olson/National Geographic

  照片在俄罗斯的普托拉纳高原拍摄,一名男子在瀑布上方穿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站表示,普托拉纳高原的自然景色美得令人吃惊。这里坐落着超过2.5万个类似峡湾的湖泊、数十个深峡谷、河流和小溪以及数千个瀑布。这个高原地处北极地区,苔原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多样性,现已被列入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一处新的自然遗产。值得一提的是,一种罕见的驯鹿在迁徙时也要穿过这个高原。

  教科文组织的巴德曼说:“北极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但现在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一地区,普托拉纳高原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环境之一。这是一个非常偏远,非常天然的地方,拥有非同一般的地貌多样性。”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不断升高,北极的很多生态系统正快速发生改变。

  4.斯里兰卡中部高地

斯里兰卡中部高地
斯里兰卡中部高地(图片来源:Jason Edwards/National Geographic)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站表示,斯里兰卡中部高地的森林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帮助这一地区成功入选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图片呈现的便是这一高地的一片茶树林。斯里兰卡中部高地森林连绵8000英尺(约合2500米),生活着包括西部紫脸叶猴和霍尔顿平原灰瘠懒猴在内的一些濒危物种。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乌干达布温迪国家公园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图片提供:Michael Poliza,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乌干达布温迪国家公园的野生山地大猩猩(图片提供:Michael Poliza,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3月9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与有时无法抗拒汉堡包诱惑的素食者一样,本是食草动物的大猩猩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也禁不住诱惑将魔爪伸向同类。

  尽管有些动物园饲养的大猩猩会吃肉,但就科学家所知,野生大猩猩仅以植物、水果以及奇异的昆虫为食。然而,最新一项研究在加蓬卢安果国家公园的非洲野生山地大猩猩的粪便中发现了猴和小羚羊的DNA样本。这一发现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野生大猩猩可能具有秘密的食肉习惯——以腐肉为食。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灵长类行为学家格利特-舒伯特(Grit Schubert)参与实施了这项研究。他认为,这项惊人发现或许具有更为平常的解释——而在黑猩猩可能被列为食肉动物之前,这些解释必须一一被排除掉。例如,大猩猩吃蚂蚁,而蚂蚁又以猴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尸体和骨骼为食。研究人员推测,当大猩猩吃掉蚂蚁的时候,它们可能还吞下存在于蚂蚁消化道中的哺乳动物DNA,然后再排出体外。

  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哺乳动物DNA来自于活猴或小羚羊,它们在大猩猩粪便中寻找可以食用的种子或其他残留植物颗粒时留下了自己的DNA。舒伯特说,猴或小羚羊“可能舔了舔大猩猩的粪便,或是闻了闻,或是在上面撒尿。大猩猩的粪便中出现哺乳动物DNA的可能性有很多。我并不认为大猩猩会吃肉。”

  如果大猩猩真的吃肉,那么它们可能就是第一种食肉类人猿。我们知道,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就捕食其他哺乳动物,比如猴。马克斯-普朗克协会的遗传学家迈克尔-霍夫利特(Michael Hofrieter)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他说:“大多数食草动物都善于消化肉类。”研究结果于2月25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的网站上。(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叉角羚大迁徙全程125英里(约合200公里),是世界上路程最长的陆上哺乳动物迁移之旅之一。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生物学家兼摄影师乔·里斯在国家地理学会远征理事会的资助下,成为步行拍摄叉角羚整个迁移过程的第一人。由于人类制造的诸多障碍——栅栏、公路、天然气田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叉角羚的迁移之旅面临艰难险阻。

  1.栅栏挡住去路

栅栏挡住去路
栅栏挡住去路(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

  这张图片拍摄于2008年秋季,拍摄地点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格林河上流盆地。图片中,一群叉角羚被一个栅栏挡住了去路。由于无法跳过栅栏,它们被迫从中间慢慢穿过或者从带刺的铁丝下面小心翼翼地钻过,否则的话,它们就要选择后退,放弃已经有着6000年历史的年度大迁徙。

  2.大提顿国家公园的3个“流浪者”

大提顿国家公园的3个“流浪者”
大提顿国家公园的3个“流浪者”(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

  大提顿国家公园的3个“流浪者”。每一年的晚些时候,叉角羚便会从这里踏上迁徙之旅,2008年秋季的强降雪给迁徙带来了不小麻烦。在降雪导致食物出现紧缺时,鹿群便选择穿过怀俄明州的格罗斯·温特尔山脉,而后朝山艾树丰富的南方进发。

  3.格罗斯·温特尔山脉

格罗斯·温特尔山脉
格罗斯·温特尔山脉(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

  从空中看,格罗斯·温特尔山脉绝对是一个令人畏惧的障碍。对于大提顿国家公园的叉角羚来说,这里是它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为了完成大迁徙,它们必须逾越这个天然障碍。怀俄明州是近50万只叉角羚的家,这一数量差不多超过当地人口。

  迁徙过程中,鹿群要穿过人类栖息地,其中包括住宅区在内。出于一个可能令人感到吃惊的理由,住宅区成为里斯眼中叉角羚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位在2008年秋季和2009年初级步行追踪拍摄叉角羚迁徙的摄影师表示:“叉角羚对狗可谓是深恶痛绝。”

  4.透过叉角羚之眼领略大迁徙

透过叉角羚之眼领略大迁徙
透过叉角羚之眼领略大迁徙(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

  为了躲避侵袭远北地区的降雪,每一年秋季,叉角羚都要进行一次迁徙,穿过怀俄明州的格罗斯·温特尔山脉并朝南方进发。2008年秋季和2009年春季,摄影师里斯透过叉角羚之眼,亲自领略了大迁徙全过程。

  叉角羚拥有绝佳的视力并且不喜欢陌生人在附近活动,这就给里斯的拍摄带来难度。为此,他特意架起了动作触发照相机,拍摄类似本图这样的照片。他说:“我必须知道它们会到何处去,才能在合适位置架好照相机。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必须与它们一同上路,完成整个迁徙过程。”

  5.返回大提顿国家公园

返回大提顿国家公园
返回大提顿国家公园(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在2009年春季解冻期,怀俄明州叉角羚又重新踏上迁徙之旅,返回大提顿国家公园。由于融雪水的流入,河流和小溪水位上涨,为这些必须返回夏季栖息地的动物制造了又一个令人畏惧的障碍。

  6.叉角羚幼仔打盹

叉角羚幼仔打盹
叉角羚幼仔打盹(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拍摄于2009年6月的一天,在怀俄明州的大提顿国家公园,一头刚刚降生一天的叉角羚幼仔正在打盹儿。不久之后,这头小鹿便会加入成年叉角羚之列。成年叉角羚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陆上动物之一,时速可达到53公里左右(约合每小时86公里)。里斯表示,叉角羚幼仔往往选择“卧倒”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躲避捕食者。

  7.史诗性迁徙

史诗性迁徙
史诗性迁徙(图片提供:Joe Riis/Pronghorn Passage)

  展示了站在大提顿国家公园大山下的一头叉角羚,它所在的鹿群共有数百个成员。摄影师兼生物学家里斯表示,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跟踪拍摄,提高人们对叉角羚史诗性迁徙的关注,同时促使人们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动物。

  他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过程,因为就发生在美国中部地区。叉角羚的迁徙可能是世界上路程最长的迁徙之一。给人的感觉是,这种长途跋涉早已经成为过去。但叉角羚的迁徙依旧存在,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保护。”(秋凌)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