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泰坦尼克”号沉船照片,展示了这艘邮轮的右舷。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前端埋入海底深处
“泰坦尼克”号沉船照片,展示了这艘邮轮的右舷。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前端埋入海底深处
“泰坦尼克”号的船尾,已经扭曲变形。照片在船尾上方拍摄
“泰坦尼克”号的船尾,已经扭曲变形。照片在船尾上方拍摄
“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模型,揭示了一些此前从未看到的细节
“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模型,揭示了一些此前从未看到的细节
2012年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全貌
2012年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一期《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示“泰坦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处女航中发出事故,最后沉入大海。这场沉船事故是20世纪最严重的人类灾难之一,沉没之谜一直困扰了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几十年之久。即使到了今天,这艘命运悲惨的邮轮仍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

  4月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将刊登一组新照片,展现“泰坦尼克”号在沉没100年后的景象。这些新照片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借助高科技设 备拍摄,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4月15日究竟遭遇了什么可怕的经历。拍摄“泰坦尼克”号残骸是一项为期2个月耗资数百万美元 的考察计划一部分,利用一系列手段对这艘沉船进行拍摄,展现此前从未看到的景象。

  2010年8月和9月,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考察人员利用潜水器拍摄“泰坦尼克”号残骸。他们借助侧扫和多波束声纳获取残骸细节,根据这些细 节评估“泰坦尼克”号在前几次考察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勘察过程中,潜水器获取了大量“数据带”,通过将这些数据带结合在一起,描绘出沉船的全貌。这一过 程被形象地称之为“割草”,对“泰坦尼克”号沉船所在地区以及周边区域进行勘测。整个考察过程中,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考察人员共对3英里×5英里(约 合4.8×8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勘察。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对“泰坦尼克”号沉船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管理局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德尔加多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介绍了 拍摄残骸时使用的技术。他说:“这是一项能够颠覆游戏规则的技术。过去,我们对‘泰坦尼克’号进行勘察就像在午夜暴风雨中拿着手电勘察曼哈顿一样。现在, 我们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勘察,了解我们希望了解的信息。”

  对“泰坦尼克”号残骸进行勘察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1985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激起 了国际同行对深海考察的浓厚兴趣。随着技术的进步,考察人员使用的设备越发先进。他们利用远程遥控或者与主探索设备——系在考察船上或者完全自治——相连 的机器人勘测海床,与“泰坦尼克”号进行亲密接触,甚至进入内部进行勘察。

  新拍摄的照片能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过程。以展现两个主要组件的侧面照片为例,能够让科学家了解这些组件与海床相撞时的 速度。沉没过程中,“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最先沉入大海。由于一次又一次被冰山边缘刺透,船首上出现一些孔洞,现在仍清晰可见。随着一声巨响,船首落在海床 上。船首的外形在设计上允许“泰坦尼克”号在海面上平滑前行,沉入大海时,流线型船首前端首先撞到海床。

  与船首相比,船尾则是另一种情况。由于“泰坦尼克”号在中间发生断裂,船首底部撕裂,大量海水灌入。这也就意味着船尾下沉过程更为激烈。快速下沉时,海水的疯狂涌入冲毁了所有地板,内部结构和设施相继被毁。快速下沉和海水的强大冲击力对“泰坦尼克”号形成“开塞钻效应”,导致钢板撕裂,整个船身扭曲变形,与最初的模样形成巨大反差

  随着相关影片的上映以及从船舱内找到的遗物在世界各地展出,“泰坦尼克”号引起了所有人的兴趣,这艘静静躺在海底12415英尺(约合3784米)的沉船也因此成为人类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艘船。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踏上处女航,驶往纽约。“泰坦尼克”号堪称当时最豪华的邮轮,专为富人打造,里面的餐厅极为考究,同时还建有土耳其风格的浴室,供富人享用。尽管在内部装潢方面煞费苦心,让“泰坦尼克”号成为豪华邮轮的典范,但这艘邮轮的建造者所采用的技术不足以让“泰坦尼克”号及时避开可怕的冰山,最终酿成惨剧。当时,一名嘹望员发现了冰山,立即通知值班人员。不过,由于身躯过于庞大,“泰坦尼克”号无法及时避让,最后撞上冰山。猛烈的撞击撕裂了右舷,16个水密室中有5个灌入海水。专家们表示,如果正面撞上冰山,“泰坦尼克”号还有幸存的机会,但历史没有如果。

  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裂成两半的“泰坦尼克”号最后沉入大西洋。在这近3个小时时间里,“泰坦尼克”号上一片混乱,工程师检查受损情况,船员组织撤离行动,乘客则纷纷涌向救生艇。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的救生艇数量只有法律规定的一半,也就是说,只有一半乘客能够登艇。混乱中,一些救生艇只装了一半乘客便离开“泰坦尼克”号,致使很多本能获救的人遇难。“泰坦尼克”号发生海难后,与救生艇有关的规定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是“泰坦尼克”号留下后人的一个最宝贵的遗产。

  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对“泰坦尼克”号产生浓厚兴趣,自1985年发现以来,他曾经33次潜入海底,对这艘沉船进行勘察。根据重现“泰坦尼克”号事故的模型,右舷被冰山撕裂后灌入海水,很快,船首开始下沉。随着船首的下沉,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翘起,推进器整个暴露在外。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船身裂成两半,船首和船尾相继沉入大西洋。(秋凌)

相关阅读

  百年回顾泰坦尼克号惨剧 细数六位没上船的名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或另有隐情:月亮引发大海潮所致

  泰坦尼克最后午餐菜单将拍卖 有望十万英镑成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客机,在以超音速飞行时所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常规超音速飞机的一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超音速喷气客机,在以超音速飞行时所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常规超音速飞机的一半
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飞机最后一次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飞机最后一次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战期间的舰载“箭鱼”鱼雷机,也采用复翼设计
二战期间的舰载“箭鱼”鱼雷机,也采用复翼设计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3年协和式飞机进行最后一次飞行,标志着超音速商业旅行时代的结束。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超音速喷气客机,解决了协和式飞机面临的很多问题,可用于跨大西洋航空旅行。这款概念客机采用复翼设计,与协和式飞机截然不同。

  借助于电脑模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复翼客机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这种设计受到的阻力更小,燃油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降低音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王奇奇(Qiqi Wang,音译)表示:“音爆是超音速飞机产生的冲击波,就像炮火一样震耳欲聋,令人非常厌烦。因此,超音速飞机不准在陆地上空飞行。”

  协和式飞机从纽约飞往巴黎的用时只有短短3个半小时。但由于机票昂贵,燃料成本居高不下,座位有限以及飞行时产生的音爆,人们对协和式飞机的兴趣日益减弱,机票销量也不断呈下降趋势。王奇奇和同事设计的超音速客机采用复翼结构,一个机翼在另一个机翼上方,这一设计能够降低每个机翼产生的冲击波。他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德国工程师阿道夫-布斯曼。上世纪50年代,布斯曼便提出了复翼设计,旨在消除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冲击波。不过,他的设计浮力性能较差。

  王奇奇和同事在不同速度环境下对700种机翼结构进行测试,最后采用一种新机翼外形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每个机翼的内表面略微平滑一些便可形成一条更宽的通道,让气流穿过。在以超声速飞行时,他们设计的概念飞机受到的阻力只有协和式飞机等传统超音速喷气机的一半。通常情况下,当传统喷气机接近音速时,空气便开始向喷气机前部和后部施压。随着速度达到和超过音速,气压会突然升高,形成两个巨大的冲击波,向飞机两端扩散,产生音爆。

  王奇奇表示降低阻力能够将燃耗减少一半以上。他说:“客机起飞时,除了搭载乘客外还要携带燃料,如果能够降低燃耗,便可减少所需携带的燃料数量,进而减小油箱的体积。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王奇奇等人的下一步工作是设计一个三维模型,研究影响飞机的其他因素,进而找到超音速复翼飞机的最佳设计。在设计布斯曼风格的复翼飞机方面,日本的一支研究小组取得不小进步,他们设计的复翼飞机采用运动机件,机翼能够在飞行时改变形状以达到超音速。王奇奇说:“人们提出了很多改进复翼飞机设计的想法,有望让这种飞机取得巨大进步。未来几年,复翼飞机可能成为一大热门。”(孝文)

相关阅读

  英夫妇自制一架小型飞机 并完成了环球航行(图)

  NASA研制未来概念"绿色飞机" 十年后或横空出世

  荷兰工程师完成祖辈梦想 轻盈翅膀助其翱翔天空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近年来试管婴儿逐年增多,而进行试管婴儿时产生的“备选胚胎”绝大多数被冷冻起来。但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冷冻胚胎渐被父母“遗忘”。因为缺乏相关处理法规,医院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保存,就不得不自掏腰包;如果丢弃,出于伦理、人情等方面的考虑,院方又舍不得。

  试管双胎相隔5年出生

  已近临产,40岁的张婷(化名)挺着大肚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几年前,年过三十的她因为输卵管不通,结婚多年一直没怀孕,她决定在(湖北)省生殖保健中心做试管婴儿。除了植入体内的胚胎外,她还在医院留了4个健康胚胎。幸运的是,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一年后女儿呱呱坠地。医院留存的那几个“小生命”,张婷一直续费保管。

  去年,女儿已经4岁,张婷萌生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念头。她来到生殖中心,将“冰封”在医院的胚胎解冻,植入体内。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她受孕成功。

  近九成不孕者保存胚胎

  据了解,省生殖中心去年共为1200多名不孕不育的女性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其中400例是解冻胚胎。

  “保存剩余胚胎的作用在于,万一患者首次怀孕失败,可以将冷冻胚胎解冻后再次进行胚胎移植,避免其反复接受促排卵治疗,也节省了医疗费用。”该中心主任郑洁说,也有个别患者因为小孩夭折或生二胎等原因,使用保存下来的胚胎再次生育。在该中心已经成功生育的患者中,近九成不孕者选择继续保留剩余胚胎。

  近3万“生命种子”在冬眠

  “冷冻胚胎”存放在哪里?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安康楼九楼的“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换上防护服,记者走进实验室看到,房间里陈列着一排半米多高的大罐子,这就是“生命的种子”休眠的“冰箱”。这些白色罐里装的是液氮,温度可达零下196摄氏度。“在这个温度下冻存胚胎和卵子,理论上能保存十年。”该院生殖中心教授龙文说,这个温度是生殖领域摸索了好多年才总结出来的。为了保持低温,技师们隔天就会向罐子里补充液氮。记者在液氮罐上看到,每个罐上都有相关记录,上面标注着里面有多少胚胎及胚胎产生的时间和编号。

  这种方法降温速度快,冷冻后的胚胎像玻璃一样透明清澈,即“玻璃化”冷冻。传统的慢速冷冻胚胎的复苏率只有70%,而玻璃化冷冻复苏概率达到了90%以上。为维持恒温,实验室配备了应急不间断电源,是一座永不断电的“生命工厂”。

  同期的胚胎,冷冻后会影响质量吗?龙文说,在零下196℃的情况下,胚胎的代谢几乎处于静止状态。只要解冻后胚胎质量合格,就能移植进母体。解冻越早,胚胎质量越好。目前,武汉市有5家存有冷冻胚胎的医院,即: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记者统计得知,这些机构累积的冷冻胚胎已有近3万个。

  相关阅读

  显微镜现试管婴儿当红娘 "偷窥"精子与卵子邂逅

  干细胞培植肌肉 荷兰试管肉汉堡或明年面世(图)

  美国科学家制造出"试管肉" 宣称五到十年后量产

科学家已经研究了Gliese 581星系,看一看生命是否可以通过太空岩石在不同世界间传播
科学家已经研究了Gliese 581星系,看一看生命是否可以通过太空岩石在不同世界间传播
欧洲南方天文台获得的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恒星Gliese 581。科学家模拟了岩石在这颗恒星周围的行星间穿行的画面
欧洲南方天文台获得的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恒星Gliese 581。科学家模拟了岩石在这颗恒星周围的行星间穿行的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命能否以活微生物的形式,通过太空岩石在宇宙里穿行,从一个世界传播到另一个世界?科学家已经模拟了岩石疾驶穿过Gliese 581系的情景,并发现这种情况可能不存在。Gliese 581系被认为最有可能孕育着生命,因为它的“超级地球”——行星D位于可供液态水存在的可居带里。

  杰伊·迈罗氏教授说:“最大的一个科学谜题是生命如何传播开来的。在我们的太阳系有很多物质交换发生,很可能生命开始于火星,后来被带到了地球上。”生命从宇宙里的一颗恒星传播到另一颗恒星的可能性也是人们争议最多的话题。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月球岩石和火星陨石,迈罗氏以前曾因此指出,活微生物可能正是通过类似方式在行星之间不断传播。布罗克(Brock)之所以会研究Gliese 581行星系,是因为行星D,即已知的超级地球位于可居带里,这里可能存在液态水。

  迈罗氏说:“我们已经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结果,物质通过与我们的太阳系相同的方式在这个星系间传播开来会很困难。”布罗克表示,在Gliese 581里发现的所有4颗星系都与主星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它们的轨道速度很大。然而物质离开行星D的最初速度并不足以让物质在行星间传播开来。布罗克说:“行星D把物质传播到Gliese星系里的其他行星上的机会很小。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太阳系是多么与众不同。”迈罗氏表示,一个更广大的太阳系可能需要物质在行星间交换。他说:“迄今还未发现哪个太阳系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有机会在不同行星间传递生命。”

  科学家用一种被称作“Gliese 581系”的方法模拟1万个粒子从行星e和超级地球——行星D喷射出来。这些粒子束的运行速度与每颗行星的轨道速度成正比,由于这些行星距离主星相对较近,因此从太阳系的标准来说它们的轨道速度很大。布罗克说:“行星D的喷射物撞上其他行星的可能性非常小,大部分粒子都会进入一个初始双曲线轨道,最后被该星系系弹出。”美国普渡大学行星科学系的几名成员正在参加第43届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并提交了有关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可能被来自火星表面的微生物污染;彗星喷射物的构成和大月球环形山周围的重力异常的研究。迈罗氏说:“普渡大学的很多人参加这个会议,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孝文)


相关阅读

  研究称中微子束威力强 可发送信息穿透固体岩石

  组图-探秘世界最浪漫餐厅 小岩石上的二人世界

  史前巨型火山喷发揭秘 或由地球岩石板撕裂造成


斯密特 研制的翅膀试飞成功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天空中翱翔早就是人类的梦想,莱特兄弟把我们带向了天空,不过有人喜欢像真的鸟一样翱翔,而近日一位工程师就研制出了一种“翅膀”。

  这位荷兰的工程师叫做斯密特,他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研制了一个飞行翅膀,这可以帮助他在空中翱翔将近60秒的时间。而他的工具则异常简单,游戏机的零件,手机还有自制的翅膀。


斯密特 试飞成功

荷兰工程师 斯密特 

与助手做最后检查

  对于这样的设计,斯密特表示:“我从小就有在天空中飞翔的梦想,我认为人们可以向鸟类一样的飞翔,当然这需要翅膀,我经过8个月的制作,付出了很多努力,终于完成了它,而且我的试飞很成功,现在个感觉太棒了,我真的很高兴,这样的结果对得起我此前的努力。”

  不过斯密特研究翅膀也有一个小秘密,就是他的爷爷,很早的时候,他爷爷也同样梦想飞翔,并一直研究可以飞行的自行车,但经过一生的努力仍旧没有成功。学习工程学的斯密特发现了里面的问题,他发现自行车根本无法起飞,于是他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翅膀就这样问世了,他在设计中利用了力学原理,利用自己肌肉的力量,并制作出一个轻而结实的翅膀。斯密特表示:“制作这样的翅膀很难,需要很小心,而且你要保证它们没有破损,它在飞行中就像尾翼一样,控制飞行的方向。”

  60秒的试飞成功后,斯密特兴奋的表示:“在我飞翔的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自由,我能看俯瞰大地,这是从未体验过的感觉,没有了任何的束缚。这是真实的飞行,这么神奇的一刻我想我会深一生的。”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西伯利亚惊现不明飞行物 专家称绝非人类飞行器

  美国男空乘工作63年 飞行里程竟可绕地球800圈

  智利上空惊现不明飞行物 时速竟超六千公里(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伯利亚的神秘金属疑为UFO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座村庄内,近日突降一个不明飞行物,当地村民深信这是一个天外来物,目前航天专家正在努力研究这个神秘物体究竟是什么。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西伯利亚一个村庄出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而专家经过初步判断后认为,这肯定不是火箭或者导弹等人类机械,应该是某种太空垃圾。根据介绍,这个金属物质长高近2米,重200斤左右,需要使用专业的拖车才可拖动它,目前正在村庄内接收检查。俄罗斯航天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检查了它,目前还找不到它与什么航天技术对应,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慢慢研究。”


体型巨大

没有辐射危险

  而当地的居民许多人都坚持自己看到了一个金属体从天空中坠落,并伴随着亮光。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村庄叫做otradnensky,距离莫斯科大概有两千英里的路程。当地人表示,去年12月的时候,有人在森林深处他们曾经听到过奇怪的声音,不知道与这个不明飞行物有没有联系。当地居民也纷纷议论外星人的可能,还有人担心这个不明飞行物存在辐射问题。不过研究人员尤里明确表示:“我们检测了这个奇怪物体,也检查了周围的环境,这里并不存在辐射。”

  对于这个神秘物体,此前有人表示是发射失败的火箭,因为之前在哈萨克斯坦曾经有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情发生,不过这样的说法已经被否认,当地民防负责人谢尔盖表示:“最初的理论是火箭发射器,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些残骸与我们了解的火箭结构不同。我们感觉它的材料好像是一些超强钛,不过现在还不是很确定。”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英国小镇连发UFO事件 两周共六飞碟现身超罕见

  俄网友公布UFO视频 神秘云团围绕光点快速移动

  英国小镇上空现惊人奇观 超神秘UFO云百年难遇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猫或携带致命病菌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支香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他们将其称为猫科麻疹病毒(FmoPV)。该病毒明显与一种导致人类的麻疹腮腺炎病毒,以及另一种导致犬类患犬瘟热的病毒具有密切关系。该团队认为,这种新病毒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罪魁祸首,而猫如若患有这种疾病将会导致致命的肾脏疾病。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的根源仍不甚明了。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称,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和众所周知的猫肾脏疾病之间似乎有着明确的联系。他们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就是肾小管之间的物质发炎。而肾小管需要运输保证肾功能正常进行的液体,当疾病发生时,肾小管会将这些液体排出,甚至阻碍这些液体的流动。当情况足够严重,甚至会导致患病者死亡。虽然人类得这种病的机理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探明,但是猫患病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因为科学家已经在人类和狗的身上发现类似的病毒,所以香港的研究人员推测,患病的猫身上应该携带有类似的病毒。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开始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测试流浪猫,试图寻找到与人和狗身上发现病毒的DNA相似的病毒。在测试的457只猫中,56只经测试所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呈阳性。接近28%的猫携带有该病毒的抗体,这一状况表明,这些猫曾经染上过该病毒。

  该研究小组随后又对27只死亡的流浪猫进行解剖检查,发现其中12只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FmoPV)呈阳性,而其中七只猫正是死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余只有两只猫的肾脏有被损害的迹象。该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发现表明猫科麻疹病毒(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确联系。如论文所述,“我们通过对国内猫体内发现的的副粘病毒,猫科麻疹病毒(FmoPV)进行隔离。实验测试了457只流浪猫的尿液,直肠拭片,血液样本,通过RT-PCR检测法对该病毒进行完整的基因组测序……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呈现典型的‘人字形’螺旋列外观,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显关联。”

  该小组随后指出,现在新的病毒还没有能够感染人类的能力,所以不存在任何健康风险。不幸的是,猫如若患病,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研究小组下一计划就是马上开始研制疫苗。(尚力)

  相关阅读

  世界最丑陋的无毛猫 颇似ET外星人和小精灵(图)

  牧羊犬悉心照料小山猫 昔日冤家竟成"密友"(图)

  高原拍濒危雪豹 大猫因骨骼可提高性能力遭灭绝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X光扫描技术用来确定这幅油画下面覆盖着两名摔跤手肖像,据推测,是这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画了一幅新作品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梵高名为《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的画作在被发现前,已经在荷兰一家博物馆悬挂了30多年,它一度被认为是出自另一位艺术家之手

  据国外媒体报道,艺术史学家通过侦查工作,已经发现梵高的一幅新油画。专家经过对一幅以前艺术家不详的作品进行X光扫描,获得这项重大发现。

  专家对这块画有《牧场花地和玫瑰静物(Still life with meadow flowers and roses)》的画布进行扫描,发现被它覆盖的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结合当时梵高在一所比利时艺术院校学习的信息,研究人员断定这是梵高的作品。X光扫描显示,两名摔跤手穿着束带。模特上身赤裸是1886年梵高在那学习的安特卫普学院定义的特征。这两名摔跤手被认为是梵高厌倦的绘画主题,于是他在上面画了其他图案。这幅作品目前被悬挂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

  专家表示,两名摔跤手代表了这位艺术家当时的作品,能为鉴定提供足够证据。库勒穆勒博物馆的馆长1974年购买了这幅作品,认为它是梵高的画作,但是很快它的起源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2003年,专家称这块画布太大,内容太杂乱,因此认为它出自一位匿名艺术家之手。该画的签名位于与众不同的位置——画布的右上角,这与梵高的一贯风格不符。然而现在艺术史学家通过新X光扫描技术检查画布,已经证实这幅油画是这位荷兰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

  花草下方覆盖的静物是两名摔跤手的肖像,据推测是这名艺术家厌倦了先前的画作,于是在它上面画了其他东西。基于对当时梵高在比利时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的了解,研究人员认为此画是他的作品。5年前科学家也曾对画在1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一张画布上的这幅油画进行X光扫描,但当时仅发现模糊的摔跤手图案。最新的X光扫描显示出摔跤手更多的细节,还有画的笔触和颜料使用。这些都把矛头指向了梵高。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资深研究人员路易斯-凡迪尔伯格表示,X光扫描让研究人员最终揭开了这个谜题。

  他说:“画上的所有片段依次排列。你能更清晰地看到摔跤手以及他们的面孔,他们都穿着束腰。”梵高写信给他的弟弟提奥,说他需要大画布、新笔和颜料。提奥于是给这位一贫如洗的艺术家买了这些东西,1周后梵高回信说,他非常开心的画了两个摔跤手。凡迪尔伯格表示,那幅摔跤手油画中的笔触和颜料与专家所知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中采用的一样。摔跤手肖像还帮助解释了为什么这幅花草静物会“异常茂盛”,因为梵高想用他的新作品完全掩盖那幅老作品。这项侦查工作在梵高博物馆发表的新刊物中进行了描写,题目是《库勒穆勒博物馆的花卉静物和一幅丢失的梵高在安特卫普创作的作品的复原》。(秋凌)


相关阅读

  神秘恐龙云现身伯明翰 与梵高《星夜》异曲同工

  梵高名作<向日葵>神秘色变 强力射线解谜题(图)

  组图-太空拍摄地球高清照 哥特兰岛像梵高作品

“机械水母”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伸缩游动。
“机械水母”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伸缩游动。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
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
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
目前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
目前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师约纳斯-塔德塞等人近日在美国海军研究所的赞助和支持下,发明了一种氢气动力水母机器人--“机械水母”,这种神奇的机器人在水中可以像真正的水母一样游动。目前,机械水母仍处于研发早期阶段,但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机器人最终将可应用于水下营救作业。

  塔德塞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杂志之上。塔德塞介绍说,水母游动的动作简单有效,因此这可以作为水下机器人的理想模型。此外,机械水母以氢作为燃料,从理论上讲,它的能量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塔德塞表示,“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采用外部氢气作为燃料来源的水下机器人。”

  人造“肌肉”

  水母是利用其伞状体内部的环肌进行移动的。当它们收缩时,伞膜将水母的身体关闭于其中,并排出水流,从而推动身体向前移动。当肌肉放松时,伞膜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为了模拟水母的运动机制,机器人必须要使用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也就是说所使用的材料能够记住原始形状。然后,再将这些材料包装于碳纳米管中,并涂上一层铂黑粉。

  机械水母的动力来自于水中的氧和氢以及表面的铂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热量。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机械水母的人造“肌肉”上,使其达到伸缩变形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机械水母可以从其周围的水中获得再生燃料,而不是仅仅依靠有限的电池能量。研究团队认为,机械水母的能量应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目前,这个机械水母可以同时伸缩8节身体。研究人员正在考虑如何改进,以更方便的方式单独控制每一节身体。如果能够找到解决方案,那么改进版的机械水母活动将更加灵活。

  这项研究由美国海军研究所提供赞助和支持。他们希望这项发明将能够应用于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彬彬)


相关阅读

  美公司推水母尸体灯具 白天吸收光线夜间可释放

  美国海军研制仿生机器水母 在水中自如伸缩游动

  全球海域水母疯狂繁殖 海洋恐回到水母统治时代


黑洞为何能快速成长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存在一种被称为“黑洞”的神奇天体,其中一些黑洞甚至可以增加自己的质量达到数十亿倍的太阳质量,所采用的方式为通过吸积盘不断地将各种物质注入到自己的体内。几乎每一个星系中央都存在着超大质量的黑洞。根据位于英国伦敦的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安德鲁金(Andrew King)介绍:目前我们对黑洞的增长情况研究发现,黑洞在宇宙大爆炸后便设法增加自己的质量,而且非常迅速。

  当我们的宇宙只有十亿岁左右时,便出现了超大质量的黑洞,自大爆炸发生后的十亿年,远小于宇宙当前年龄的十分之一。据科学家此前推测,黑洞可能仅仅靠不断吸积星际气体而增加,但在简单的黑洞模型中,黑洞周围设置了盘状分布的气体,并呈螺旋状坠入黑洞中,而这个过程对黑洞的成长而言实在是太慢了,面对黑洞无限般“敞开的鱼肚”,这样的“食物”供给方式远远不够,如果要在这样的过程中诞生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那么所花的时间将超过宇宙现在的年龄。

  对此,莱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克里斯·尼克松(Chris Nixon)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更快的机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被吸积的星际气体坠入到黑洞的过程中是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因此研究人员想知道如果这些气体来自于不同的方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克里斯·尼克松与安德鲁金,以及他们的同事丹尼尔普莱斯(Daniel Price)模拟了一个具有两个吸积气体盘的超大质量黑洞,但气体盘以不同的角度围绕着黑洞旋转。当两个气体盘满足模拟条件时,研究人员发现气体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并且相互间损失了角动量。

  这就如同在“死亡之墙”(一种飞车旋转走壁表演)内表演旋转的两辆摩托车,如果两者发生相撞,他们就会失去离心力的支持而跌落。同理,这样的情景如果发生于黑洞周围的气体旋转盘上,如果相互间碰撞导致了角动量的损失,那么气体粒子就会直接坠入黑洞中。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量化计算,模拟出存在这样机制的黑洞成长速度比没有这样机制的黑洞快了1000倍。

  然而,这是否证实了在早期宇宙中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的成长依靠于气体的流动,安德鲁金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但这是一个被看好的研究,似乎将本应该有规律的过程假设成无序的状态,更容易得到问题的答案。(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黑洞或受制于高速等离子流 时速高达3.5亿公里

  巨型黑洞喷射死亡飓风 速度达光速3%宇宙最快

  银河系中央惊现巨型黑洞 正不断吞噬小行星(图)


第 90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