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视频截图

  今日,在太空遨游13天之后,神州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返回地面。13天的太空之旅让三名航天员成功书写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多项“首次”,回顾刚刚过去这13天,一个个的镜头记录下了中国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的新高度。

  镜头一:神九发射成功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飞天”

  北京时间6月16日18时37分许,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另两位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一道,搭乘神舟九号飞船出征太空。

  此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在夏季窗口发射,然而,除了这个“之首”以外,促使全世界聚焦此次神九发射的还有一大因素,就是神九乘组中的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

  镜头二:载人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首次“飞进”天宫

  神九成功发射两天之后的6月18日,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中的神九实时监测画面再次成为世界焦点。当日14时07分,在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程序后,神舟九号与天宫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紧紧相拥。

  3个小时后,17时22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像依次从神九“飞”进了天宫,中国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首张全家福也随之传回地面。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中国航天人,用欢呼声迎接这一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历史时刻。

  对于中国此次实现的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专家分析,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意味着中国的飞船将成为真正的载人天地往返工具,能把人送到空间站或者空间实验室中去。这将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镜头三:吹口琴、过端午、打太极 天宫生活丰富多彩

  此次“神九飞天”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长时间的太空生活,三名航天员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尽情享受着失重带来的奇妙感受。

  21日是航天员刘旺妻子的生日,当晚在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刘旺对着家人再次吹起了口琴,为妻子庆生。而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女航天员,刘洋的太空生活则更加引人关注,她手持摄像机玩“自拍”,骑“太空自行车”锻炼,编织中国结,练习太极拳……刘洋充实多样的太空生活,让人们感受着航天员在紧张严谨的太空工作中的轻松心态。

  6月23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天,远在太空的三名航天员也用自己的方式过节。当日中午,三名航天员把自己固定在天宫实验舱中部,面对面地开始了难得的“聚餐”,虽然没有粽子,航天员们吃着科研人员特意准备了粽子的替代品——八宝饭。景海鹏代表三名航天员向全球华人送上节日祝福,并对着摄像机展示写有“端午快乐”的飞行手册。

  镜头四: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航天员实现“开飞船”

  6月24日,神九乘组三名航天员迎来了此次“神九飞天”的最核心任务:实现神九与天宫的手控交会对接。

  当日11时08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下达分离指令,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随后成功分离。飞船自动撤离至400米左右停泊点。

  短暂停留后,飞船开始自主接近天宫一号,随后进入140米保持。12时38分,飞船转入手动控制;12时42分,飞船对接环接触;12时50分许,对接机构成功捕获。随着对接锁锁紧,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再次形成一个组合体,手控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在此次手控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刘旺挑起“大梁”。他坐在中间,用右手边的姿态控制手柄、左手边的平移控制手柄来控制飞船的速度和位置,整个对接过程操作精准,圆满完成手控交会对接。

  镜头五:神九挥别天宫 首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28日凌晨6时许,三名航天员陆续离开天宫一号,6时37分,指令长景海鹏最后一个挥手告别天宫,回到飞船轨道舱,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此前,他们已经把空间科学实验中采集的样本和数据从天宫一号转移至飞船返回舱,并通过重新设置将天宫一号恢复到与神舟九号对接前的状态。

  9时22分,神舟九号飞船在航天员刘旺的手动控制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分离。这也是神舟飞船与目标飞行器第一次实施空间手控分离。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神舟九号返回舱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返回地面
神九成功返回
6月29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地面搜索人员接近神九返回舱。新华社记者 王永卓 摄
三宇航员安全出舱

  在太空遨游13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后,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于今日上午10时许顺利着陆,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返回地面。

  自6月16日发射升空后,神舟九号飞船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了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这意味着中国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期间,三名航天员还进入天宫一号实验舱进行了多项航天试验。北京时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预定区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平安回家。

  按照地面指令,当飞船进行最后一圈绕地飞行时进入返回姿态,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在穿越大气层以后,借助降落伞和反推发动机逐步减速,以每秒3至4米的下降速度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按照计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留轨转入长期运行管理。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进行猪心移植的猴子
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

  据外媒26日报道,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他们称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器官短缺而引起的移植难题,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做准备,并且在五年内可以实现商业化。

  据报道,在进行这项手术之前,韩国科学家已经将克隆猪的免疫排斥基因移除,从而确保手术后猴子不会出现排斥情况。他们表示,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将猪的心脏移植进人体。这是韩国第一例异种器官移植手术。

  人们最早将猪心脏移植进入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实验是在1994年。那时,医学伦理界产生了巨大争议。有医学专家表示,这样的移植会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动物疾病。还有的专家称此举在伦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认为这就是“人猪”,是杂种。

  相关阅读

  墨西哥截肢男子接受双手移植 系拉美首案例(图)

  高科技假肢移植术问世 可令无腿运动员健步如飞

  世界首个子宫移植手术成功 能否孕育还尚不可知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在27日召开的“全国首届贵州·岑巩陈圆圆吴三桂史迹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一代佳人陈圆圆最终隐居于贵州岑巩县马家寨。

  据专家介绍,早在1983年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发现陈圆圆墓,给清史研究者提供了线索。

  在考证了所发现的墓地碑文、听取了马家寨吴氏后裔第11代秘传人吴永鹏等人介绍后,来自10余家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最终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马家寨吴氏族人为吴三桂后裔;陈圆圆并非不知所终,亦非投湖自尽,而是隐名埋姓逃亡到岑巩县马家寨,不仅成功保住了自己,也保护了吴三桂的余脉并得以繁衍至今。此外,一些专家还认为,吴三桂大将马宝将其遗体秘密运到黔东南州,最后葬于马家寨。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土耳其安塔利亚市阿克代尼兹大学医院去年为一名女性实施的子宫移植手术如今宣告成功。这名女性定于今年9月接受胚胎移植手术,有望一圆母亲梦。这是世界首个子宫移植成功案例。

  首例成功

  德里亚·塞特现年22岁,出生于土耳其南部城市阿纳穆尔,天生没有子宫,因此从没来过月经。但她的卵巢等生殖器官发育正常。

  去年8月,塞特在阿克代尼兹大学医院接受子宫移植手术。子宫来自一名死于车祸的女性。手术历时7小时,由土耳其著名外科医生厄梅尔·厄兹坎带领一支医疗团队实施。

  为观察手术效果,塞特在医院住了半年。手术后三周,她首次出现月经。扫描显示,她体内的新子宫相当健康且运转良好。

  英国《每日邮报》25日援引厄兹坎医生的话报道:“这是首例成功的子宫移植,不过最危险的阶段还在前面,病人能否怀孕生子还未可知。”

  期盼孩子

  移植手术前,医生分别从塞特及其丈夫体内提取卵子和精子,用人工方式获得8个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后冷冻保存。今年9月,医生将把最多2个人工受孕胚胎植入塞特的新子宫。

  塞特说:“有人问我想要男孩还是女孩,对我而言,这无关紧要,我只希望有个健康的宝宝。”

  “如果我有一支魔法棒,想现在就把自己变成孕妇。我只想把宝宝抱在怀里,只想当母亲。”

  英国生殖专家温斯顿爵士说,子宫移植风险包括排异、怀孕期间可能出现致命并发症等,抗排异药物则会提高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

  可以说,塞特整个怀孕过程都要冒生命危险,且必须以剖宫产方式生产。但她和丈夫穆斯塔法对尚未来临的小生命已是迫不及待。穆斯塔法说:“如果是男孩,我们会给他取医生的名字。”

  塞特说:“如果能成为其他女性的希望,我会非常高兴。”

发表在栏目: 科学


82岁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登月时场景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一直以来美国登月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许多人抨击这是一次阴谋论,根本没有人在月球上行走。

  面对这样的言论,近日已经82岁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站了出来,这位登月第一人平时很少接受采访,而这次他敞开了心扉。

  对于少数人登月阴谋论的态度,阿姆斯特朗表示:“人们总是喜欢阴谋论,他们认为这样总会有吸引力,他们总是胡说,没有人问过我,我想他们应该知道,我是真正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一些阴谋论者认为,1969年美国的技术还不能达到登月的水平,对于这些阿布斯特朗表现的很平静,他表示:“阿波罗11号发射前的1个月,我们做好了最后的准备,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而当时我们也知道,,当时的技术确实有些跟不上,我们能成功回来的机会很小,确切的说返回地球的几率有90%,可成功降落的几率只有50%。”

  对于当时的成就,阿姆斯特朗依旧感到心满意足:“你要知道,这是梦想成真的感觉,我是孩子的时候就想可以去太空,我对飞行十分着迷,不知道为什么,我长的后真的实现了梦想。”

  1969年登月成功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与他通行的还有宇航员奥尔德林与科林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宇航员登月留感人纪念品 全家福或永存月球表面

  人类登月历史照片拍卖 宇航员肖像价值两万英镑

  中国首次公布载人登月计划 五星红旗要插上月球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如没有人希望被囚禁起来一样,被关起来的动物们总是一直想找到一个逃跑的机会。即便没有其它的因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也是使其逃跑的内在驱动力。有这么几个典型事件彰显了我们的动物同胞们有欺骗看守员的智慧。

  1、大猩猩Evelyn and Jim

  洛杉矶动物园的居民Evelyn和Jim是大猩猩世界里的雌雄大盗(一部电影)。多年以来,这对夫妇已经至少在5次试图逃走的尝试中成功了4次。每一次成功的逃走都得益于围栏设计有缺陷。Evelyn是优秀的策划者,擅长实施精密的逃跑计划,而Jim则是使用暴力手段。

  动物园的管理员Michael Dee 回忆说:“Evelyn在一次逃跑中利用的是伸进围栏中的一个葡萄树枝条。Jim的一次典型逃跑策略是,把门上的铰链扯断破门而出。”

  这对夫妇也使用过团队协作策略。在他们的一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逃走期间,Evelyn让Jim把她托起足够的高度以爬过高墙。据该动物园的报告,Evelyn在获得自由的半个小时期间,深深地被动物园的长颈鹿和大象所吸引。毫无疑问,当她归来时肯定有很多故事要讲给Jim听。

  2、鹦鹉Chuva

  鹦鹉以其富有智慧而闻名,温哥华动物园鹦鹉园的一只名叫Chuva的鹦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Chuva是如何逃走的对于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来说仍然是个谜团。即使这只鹦鹉的翅膀被剪掉,这只聪明的金刚鹦鹉仍然以某种方式设法在一次展览中逃走,漫步在动物园的停车场中。然后她藏在一辆露营车发动机的空隙中搭乘了便车。在汽车的主人发现她的时候,她至少在里面呆了3天,行程20英里。最终还是被送回了动物园。

  3、小驴Frosty

  英格兰德文郡的一所不知名的动物救助站里有一头异常聪明的驴,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进入的。根据该救助站提供的一段视频,小驴Frosty已经学会了用嘴拧开门把手,显然他发现了这对于打开储藏食物的小屋非常有用。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使用该技巧逃出救助站的倾向,但是这能够使他每次第一个吃到食物。对于Frosty来说,自由或许就是意味着填饱肚子。

  4、红毛猩猩Fu Manchu

  虽然有很多聪明的动物,但是当谈到逃跑时,没有其他的动物比红毛猩猩更富有天资。奥马哈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早晨发现该动物园的一只名叫Fu Manchu的红毛猩猩在展览区之外的树上休息。Fu Manchu詹姆斯·邦德般的逃走策略彰显了它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想象力。

  高科技的监控手段是动物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的唯一办法。当动物管理人员在夜晚离开后,Fu Manchu可以爬入围栏的通风口,然后进入围绕在红毛猩猩展览区的干涸的护城河中。在护城河内有一扇动物管理人员经常使用的门。这只聪明的猩猩拔出一个细小的金属片来打开门上的锁。在白天的时候它把这个金属片藏在它身上。

  Fu Manchu是如何学会打开锁的仍然是一个谜团,但猿类狡猾的计划能力通过它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藏匿作案工具而彰显出来,这显示出了红毛猩猩智慧的深度。

  5、金雕Goldie

  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名叫Goldie的金雕,在上世纪60年代因从围栏中飞走并在12天的时间内没有被重新捕获而轰动全国。这只鸟的最初逃走是因为公园管理员在清洗鸟笼后,一时疏忽忘记关上笼门,但是在接下来的12天里它的俏皮逃脱激起了公众的崇拜。在整个逃脱过程中,消防队员,警察等约有5000人出动来寻找它,最终由埃塞俄比亚鸟风笛手找到了它。

  Goldie也展示了它出众的独自生存能力,到被捕获时,它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的花园里捕捉到一只鸭子为食。这只深受欢迎的金鹰当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逃跑,不过这次仅4天就被捕捉回来了。

  6、红毛猩猩Karta

  Karte,是一只来自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动物园的猩猩,是别出心裁猩猩的另一个代表。这只27岁的猩猩,能同时兼任电器工程师,它将小棍塞进笼子的电丝网中引起电丝网短路而逃跑。Karta将灌木、树根及其它的碎片堆砌起来,制成了一个带围墙的小平台。经历了4小时的自由后,Karta最终自己返回了之前的笼子里,让公园管理者大舒了一口气。也许它的这次外逃仅仅是为了炫耀一下?(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盘点地球上六种僵尸动物 无头毒蛇依然致命(图)

  夏威夷群岛拍到笑脸蜘蛛:微小动物咧嘴大笑(图)

  专家发现亿年前哺乳类动物 与恐龙同代面似海狸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西昌4月30日电 (张利文 孙自法) 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已转入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并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专家表示,此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十二、第十三两颗组网卫星的成功发射,对改善和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覆盖区域的导航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中国还将陆续发射3颗北斗导航组网卫星,以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扩大服务区域。按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本次“一箭双星”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及“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0次航天飞行。(完)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5)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本报北京4月17日讯(记者 万静) 今天商务部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披露,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大概是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此言反驳了国际购并联盟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率高达七成”说法。

  沈丹阳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跨国并购投资额累计将近94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35%。国际上通行的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的计算口径一般包括从锁定并购目标到谈判、竞购、交割、整合到运营获利为止的全过程。按这一口径计算,目前全球跨国并购平均成功率大概是25%。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挫折的案例,都是很正常的。

  沈丹阳说,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的研究,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总成功率高于全球水平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企业整体比较谨慎,不轻易发起收购;二是多数并购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并购的成本比较低。

  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伪并购”的说法,沈丹阳认为,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自身全球经营战略的决策结果。跨国并购是企业的商业行为,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加强服务保障,指导企业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1983年,《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首演,一时轰动。将近30年后,经典重排,依然那么富有现实性。

高高的阳台从灰白的墙面上伸出来,空洞而冷漠。绚烂的无根之树悬浮在舞台右方,脆弱而无助。一束强烈的光线仿佛一扇门,走出来的是推销员威利,一个在这个行业干了三十几年已经老了的威利,疲倦,恍惚。故事开始了,所有的观众在进入剧场的时候都知道最后的结局,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看着他怎样死去。

1983年5月7日当《推销员之死》在首都剧场首演的时候,中国观众还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有房有车,还那么穷困潦倒;而现在当李六乙重排这部作品的时候,分期付款、推销、保险已经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常态。但这部作品并未过时,已经形成的中国中产将会在这部戏里发现自己的影子:拼命工作以换取体面的生活,怀揣梦想随时准备跃入上流社会,年华老去被冷酷的资本主义抛弃。

是的,威利老了,开车不能集中精力,思维跳来跳去,唯一的一点幽默变成了唠叨。妻子最担心的就是他有一天会自杀。当老威利去散步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正在卧室里聊着天。比夫,一个不断遭遇挫折的失败者,不断反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哈皮,周旋于纽约女人之间玩世不恭的流氓,忽然发现自己想要一个像妈妈那样忠贞的女人来结婚。两位年轻的演员并未躺在床上,而是坐在椅子上,为自己不停地解释、抱怨、幻想,在舞台上疾走。既然这是一部充满了表现主义风格的戏剧,谁还管他俩在剧中是不是睡在床上呢!他们是威利曾经的梦想和寄托,如今也像威利一样一事无成。到底什么地方出错了?

其实威利虽然嘴上不承认自己是个社会的失败者,但其心里一直非常自卑,以至于他要靠多年不见的那位17岁进丛林的发财的哥哥,来支撑自己的梦想;甚至对每一个成功的人士,他都满怀希望地讨教成功的秘诀,“你是怎么做到的”。终其一生,威利都没有成功,他甚至没有像比夫那样觉悟,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现实和虚荣毁了他。这不是一个成功学的教学课,说到底,老威利崇拜的丛林生存哲学,已经被资产阶级的城市法则代替。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除了他以积极自杀完成的那场向城市法则的挑战。

阿瑟·米勒坦陈自己的剧本受到表现主义影响,新版的《推销员之死》也在舞台设计上与英若诚版做了决裂,抛弃了老版的写实主义风格,让整个舞台的情节转换更加流畅。不过,坦白地讲,丁志诚扮演的老威利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他其实不是一个推销员,而更像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精神错乱者。尤其在下半场,高潮来临时,丁志诚扮演的老威利,一下子竟然衰老到丧失了那种中产阶级生活训练出来的有条不紊,惊慌失措地奔向死亡。他内心的那种被抛出世界的凄苦、失败感被慌乱所代替,他的死没能做到中产阶级的体面和尊严——而死亡恰恰是他用来挽救家庭,挽救个人声誉的一种方式。

□MR.WHO(北京媒体人)

发表在栏目: 文化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