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MSL),即“好奇”号火星车目前正在飞往火星的路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它便将抵达这颗红色星球,这辆重达1吨的史上最大的火星车也将踏上火星的土地。
好奇号火星车采用核动力,它的设计是希望能在火星上活动一些新的发现。为此,它将全方位展开行动,它会钻探并分析火星土壤进行研究,寻找过去或现在水的线索,并确定这颗星球是否曾经拥有过可以支撑生命生存的环境条件。
和好奇号相比,它的前辈们,美国宇航局先前的那几辆火星车,如勇气号和机遇号简直相形见绌,至于1996年登上火星的第一辆火星车“索杰纳”,好奇号的体型几乎可以碾过它的身子。尽管好奇号的大身材让科学家们得以加装了10台最新的探测设备,并且它能在火星表面漫游的距离也会远超它的前辈,但是要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安全送达火星也给工程师们提出了一项艰巨的挑战。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约翰·格洛岑格(John Grotzinger)是好奇号的项目科学家,他说:“每次我们在火星上安放一辆新的火星车,我们理解火星地表性质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尽管科学家们现在还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样的发现正在等待着他们,但他们心中对于自己希望能发现什么可都是一清二楚的。事实上,好奇号在抵达火星地表之后最初几周内要做的安排都已经被非常仔细的计划好了。好奇号一着陆,心急的科学家们就已经有着长长的一串地点列表希望好奇号前往调查。预计好奇号将于8月5日在火星降落,科学家们已经急不可耐。
惊心动魄的降落
好奇号将首次使用一种被称作“天空起重机”的辅助设备帮助降落。当好奇号冲入火星大气层并迅速向地面坠落时,这一设备将会启动反冲发动机帮助实现减速,它会吊起好奇号,悬停在距离地表约25英尺(约合7.6米)的高度,然后轻轻地将好奇号放置在火星地面上。这项着陆技术代表了目前人类技术的最高极限,重达1吨的好奇号也将因此成为人类送往火星地表着陆的最重的探测器。
不过这项新技术看来并没有让科学组的人们多么在意。格洛岑格说:“事实上我们对于我们能掌握这种引导下的大气层再入技术感到非常兴奋。”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让研究人员们得以比以往更加精确地在指定的地点降落。他说:“人们对天空起重机技术感到担忧,不放心,但实际上从安全角度考虑,这其实是一种更好的着陆系统。”
伸展胳膊
就像是新生儿需要伸展一下自己的胳膊一样,好奇号在抵达火星表面之后会伸出它携带的设备进行测试。这辆火星车的最初6天工作日程已经被计划地细致入微。
对好奇号的作息生活安排需要确保它的所有设备能正常工作,确保能将土壤样本的分析数据发回给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同样是由于它的巨大和复杂性,先前的火星车一般在着陆后只需要一两天的准备后便可以正式开展探索工作,而好奇号的却需要几乎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所有测试工作。
据格洛岑格表示,在抵达火星的第一天,好奇号将对它搭载的设备开展校正,并拍摄首张彩色图像。他说:“相机会对着外面,这样我们就能看一眼着陆地周围美丽的景色,不管它指着哪个方向都行。”
而在第二天,好奇号会使用它所搭载的设备对着陆地的土壤成分进行考察并拍摄着陆点周围的360度全景照片。在初期的检查过程中,好奇号会选定感兴趣的点。科学组可能会决定要前往一个新的地点,在那里做一些钻探或取样任务,并进行分析。
现在很有希望的是,好奇号可能会在一片沉积岩层基岩出露附近降落,若当真如此将是令人兴奋的。在地球上,这些岩石中常常保存着古代生物或有机质遗迹的痕迹。如果火星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被发现。
在经过最初的几天之后,好奇号便会结束其初期的测试阶段。格洛岑格表示:“在此期间我们会用到火星车上搭载的每一样设备,这样我们就有了把握,急着去开始科学考察任务了。”
寻找甲烷
在过去的10年内,科学家们注意到在火星大气中存在着甲烷气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奇怪。甲烷是一种简单的化合物,它之所以会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是因为一般而言这种气体在大气中不稳定,因而并不能长期存在,而需要持续不断的补充才能保持稳定的含量。尽管火山喷发活动会产生甲烷气体,但是在地球上,活着的生命体同样是产生这种气体的主要来源。这样的来源也可能存在于火星上吗?
和往常一样,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存在争议。一些科学家表示他们绝对已经探测到了甲烷气体的存在,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表示他们并没有能探测到这一气体的存在。而此次好奇号就将有望最终确认这一争论的结果。
在好奇号着陆后的前10天内,这辆火星车将会根据指令“抬起头”,嗅嗅空气的“味道”。好奇号身上携带有一台专门的设备,可以对有机质和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寻找甲烷存在的蛛丝马迹。
格洛岑格表示:“如果火星大气中存在甲烷,这将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这样一个发现将增加人们对于今日的火星上可能存在活体生命的看法。
甚至即便好奇号在它最初的嗅探中没有检测出任何东西,那也并不能就此否定甲烷说。因为这种气体可能是间歇性出现的,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因此,出于这样的考虑,好奇号会继续对火星空气成分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将至少持续一个火星年(即地球上两年)。而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检测的结果仍然是零,那么科学家们就将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新开始检查为什么他们最初会认定火星大气中存在这种气体的。
相关阅读
如同纺纱错综交织的太阳“龙卷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一组科学家使用陆基天文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平台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超级巨型“龙卷风”的情景。科学家认为这些巨型“龙卷风”由炙热的等离子体组成,每个可延伸达1800英里,大约为2900公里的高度,每小时可旋转移动达9000英里。在此之前,研究小组曾于2008年首次观测到疑似太阳“龙卷风”的踪迹,但直到本次观测前还无法确认这些巨型涡流是否真实存在。
根据奥斯陆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本项研究的一位合作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Sven Wedemeyer-Böhm)介绍:“我们观察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炙热等离子体物质,因此我们意识到那儿正在发生着什么,但不知道到底是何种机制引发的现象。”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从太阳大气结构进行推断,计算出了太阳表面在任一时间存在高达1.1万个“龙卷风”现象。根据新的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认为太阳表面出现的神秘“龙卷风”可能是一个悬而未决之谜的一个关键因素,即为什么太阳最外层发生的日冕物质比如太阳光球上层的温度高出了大约300倍。
该问题是一个太阳研究学上的热点,我们可以通过在日全食期间观测到太阳微弱的上层大气或者日冕物质。在1939年,研究太阳的天文学家通过日食现象测量了日冕物质的温度,确定了其值大约在360万华氏度,大约是200万摄氏度左右,而太阳大气上层的温度为1万华氏度,约为5500摄氏度。这就是说,太阳日冕的温度远远超过了光球层上层的温度,而按常规概念理解,太阳核心温度最高,向外依次降低,最外层的温度应该处于较低的范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认为其中必然存在由内之外的能量运输,但究竟是何总机制记忆何种物质参与其中还不得而知。除了太阳“龙卷风”解释外,还有两个理论用于解释神秘的日冕高温之谜。一个理论认为太阳可发生无数次的“纳米级”太阳耀斑爆发事件,可不断地向外发射能量,并加热日冕。另一种理论认为太阳表面存在神秘的阿尔芬(Alfven waves),波速可达到每小时900万英里,大约为1450万公里,沿着太阳磁场线运动,并将能量转移到日冕上。
因此,观测发现的太阳“龙卷风”为日冕物质高温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思路,同时也可以吸收另外两种解释方法。研究小组开发了新的计算机模型用来解释太阳“龙卷风”的结构,他们获得的数据来自于瑞典的1米口径太阳观测望远镜以及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基于这个计算机模拟,研究人员斯文·魏德迈博姆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太阳“龙卷风”形成于太阳表面出现的高温粒子流动,它们被激发后进入大气然后沉降下来。
往下运动的粒子将沿着太阳的磁场线进行旋转,于是产生了漩涡状结构。每一个旋转“龙卷风”场可以延伸数千公里干涉太阳的日冕活动,并将炙热的表面等离子体能量传递给日冕物质,持续时间为十三分钟。然而,在其他恒星上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龙卷风”现象呢?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小组认为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恒星上“龙卷风”的存在。尤其是在太阳为期11年的周期循环中,我们还不知道太阳“龙卷风”的数量以及强度等信息。研究小组在最近的观测中发现了新的巨型“龙卷风”的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太阳目前正在朝着最大活跃期前进。
根据伦敦大学的太阳物理学家谢尔盖·扎尔科夫(Sergei Zharkov)介绍:“我现在想要得到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以此来评估其对日冕物质加热的作用效果。”但是这样的评估可能不足以概况在不同活跃期内整个太阳的活动规律,只能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评估。科学家斯文·魏德迈博姆的研究小组目前正在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龙卷风”的观测数据,并将研究结果用于太阳系之外的恒星观测验证。在研究人员的模型中,表面温度仅有太阳一半的恒星,却产生了磁场“龙卷风”。(Everett)
相关阅读
2013年银河系气体云将撞击超大黑洞,届时将发出明亮的辐射。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预计在明年我们将看到有史以来最大的“宇宙碰撞事件”,银河系中央附近存在巨大的气体云,从运动轨迹上看,它们将于2013年“冲撞”超大质量的黑洞。这场规模巨大的宇宙撞击事件发生于人马座A方向,处于银河系银心附近。事实上,巨型气体云偏离了原先运行的轨迹,其距离相当于以光速运行36个小时,但黑洞强大的引力还是能将其撕裂成碎片。
根据位于德国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研究所地外物理研究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Stefan Gillessen)介绍:“到目前为止,人马座方向仅发现了两颗恒星往这里运行,它们通过这一天区时并没有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但是这一次却不同,气体云被黑洞强大的引力场所拆散。”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在过去的二十年内一直从事着观测黑洞的研究工作,也是本项研究的观测者。随着气体云逐渐靠近黑洞,其运行的速度将变得越来越快,大约在七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将速度翻一番。
天文学家们正在积极准备着观测即将到来的宇宙碰撞事件,气体云正以每小时5000英里的速度向黑洞移动,将在2013年与黑洞发生碰撞。科学家们届时将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阵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观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地外物理中心的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之前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天体运行轨迹,正在迅速接近黑洞。
正如一些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一样,当一名宇航员在黑洞边缘正在坠入的过程中,该情景就如同一个被拉长的意大利面条。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真实地看到这样的场景,天体物理学家斯特凡·吉勒森认为根据以往的观测经验,这团巨型气体云并不会幸存,气体云届时距离黑洞的事件视界大约400亿公里,约为36光时,这是非常靠近黑洞的距离,超大质量黑洞的强大引力将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当气体云靠近黑洞时,注定就是它的“世界末日”,来自银河系中央附近炙热恒星的强紫外辐射照射下,气体云将变得白热,这种情景也是科学家将要首次观测到的。在整个2013年内,这团气体云将持续被黑洞撕裂吞噬。随着气体云越来越靠近如同饥饿野兽的黑洞,其外部压力也将随之增大并压缩这团气体云。
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具有400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将利用强大的引力场改变气体云的运行轨迹,气体云被卷入黑洞引力场后将逐渐加速并形成漩涡状轨迹。目前,气体云的边缘已经出现被黑洞引力“解离”的现象,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彻底被颠覆。早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天文学家们已经清晰地观测到气体云受到黑洞引力场作用的迹象。在2013年气体云接近黑洞时,将会被加热并向外辐射出X射线,目前已经有少量的前端气体云成分接近了黑洞,在未来的时间内将有更多的气体靠近黑洞,最终将变成黑洞的“燃料”。
这团巨型气体云的来源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其来自于银河系中央附近年轻的恒星周围,由于强烈的恒星风的作用,使得这团气体逐渐被“驱离”出恒星,如同恒星将自身周围的气体“吹出”。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中央附近黑洞周围存在一个双星系统,恒星风之间产生的碰撞也可能导致气体云的驱离出该系统。根据科学家莱因哈德·根泽尔介绍:“未来两年内将会出现很有趣的情景,气体云撞击黑洞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坠入黑洞时非常有价值的信息。”(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创造最高温度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纽约长岛萨福尔克县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是除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外另一台“超级机器”。就在前不久,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创造出最高人造温度,并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认证。
本项创造最高温度的研究得到了PHENIX粒子探测器合作,科学家旨在通过其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形成与特性,它们是一种物质状态存在于宇宙诞生之后的数千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在大爆炸后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宇宙具有异常恐怖的高温环境,甚至连原子核都不可能存在,但是这时期却存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夸克和胶子组成。在实验室里创造出这样的物质状态需要强大的能量。
然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是一种什么样的装置呢?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具有一个2.4英里长的环形隧道,两束对撞粒子分别超两个方向运行,由装置上的线圈进行加速,科学家们在环形隧道上设定了六个点位,粒子对撞可以在这些地方发生。当金原子核发生正面对撞时,炙热、密度极高的等离子夸克和胶子便可以形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近似于流体的物质。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工作人员确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产生的高温达到了4万亿摄氏度,比太阳核心温度还高25万倍。物理学家们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在宇宙大爆炸短暂时间内出现的“接近完美液体”的物质形态。根据布鲁克黑文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史蒂夫·维格(Steve Vigdor)介绍:“绝对零度比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要低了非常多个数量级,我们很意外地发现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与其他科学前沿之间的联系,物理学的统一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事件。”
与此同时,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内还有一台被称为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ALICE)的研究项目,它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五个探测器实验之一,其目的也是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以及原始宇宙中的其他空间环境条件。与大型强子对撞机不同的是,比如ATLAS探测器、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的研究重点是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因此,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与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之间产生了相当激烈的竞争。
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创造出如此超高的温度,也可以说明该超级机器的工作状况良好。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德斯皮纳(Despina Hatzifotiadou)认为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的能量密度是大型离子对撞机的三倍,可为超级机器中的绝对温度转化提升30%,因此大型离子对撞机也拥有较强的对撞研究能力。现在大型离子对撞机的科学家还未发布正式的温度测量结果,所以至少到现在为止,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仍然是获胜的。(Everett)
相关阅读
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
据外媒26日报道,韩国科学家成功将一只克隆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只猴子体内,他们称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器官短缺而引起的移植难题,为人类“异种器官移植”做准备,并且在五年内可以实现商业化。
据报道,在进行这项手术之前,韩国科学家已经将克隆猪的免疫排斥基因移除,从而确保手术后猴子不会出现排斥情况。他们表示,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将猪的心脏移植进人体。这是韩国第一例异种器官移植手术。
人们最早将猪心脏移植进入灵长类动物体内的实验是在1994年。那时,医学伦理界产生了巨大争议。有医学专家表示,这样的移植会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动物疾病。还有的专家称此举在伦理上是不能接受的,认为这就是“人猪”,是杂种。
相关阅读
南极帝企鹅
北京时间6月28日消息,科学家警告,如果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海冰继续融化,南极帝企鹅的未来令人堪忧,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随着《帝企鹅日记》和《快乐大脚》等影片的上映,这种近4英尺(约合1.2米)高的南极最大海鸟已成为全球偶像。但如果全球温度继续上升,它们将从地球上完全消失。
和其他海鸟不同的是,帝企鹅几乎全在海冰上繁殖和饲养后代。如果在进入繁殖季前海冰破碎和消失,就会使大量繁殖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导致帝企鹅数量剧减。长此以往,它们将面临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的危险。
由于一半企鹅宝宝只能活到繁殖季末期,同时另一半在第二年会面临不同命运,所以繁殖阶段出现很高死亡率。70年代迪奥岛企鹅群落有250个繁殖对,在1999年数量剧减到只有20对,到2009年全部灭绝。
研究人员警告,正在消失的海冰还对鱼、鱿鱼和磷虾等帝企鹅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随后,它们就会以生长在海冰上的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为食。如果海冰消失,就会严重影响浮游生物的生存环境。由此引发的食物网连锁反应会使企鹅赖以生存的各种食物饿死。
为了解决企鹅渺茫未来的状况,研究人员使用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其中包括气候模型、海冰预报和一个由特瑞-阿迪利帝企鹅群建造的人口模型等。阿迪利是南极洲的一个沿海地区。50多年来,法国科学家一直在这里观察企鹅。他们分析了气候模型,结果发现如果全球温度以当前比例继续上升,海冰就会缩小,2040年前企鹅数量会缓慢减少,但从这一年后它们就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
目前南极洲共有3000个企鹅繁殖对,但到2100年就会剧减到约500到600对。据研究人员所说,持续上升的温度不仅影响企鹅的生存环境,正在缩小的海冰还会造成南极洲海洋环境的改变,从而影响其他物种甚至人类。
科学家斯蒂芬妮-杰纽维瑞尔表示:“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已观察到西南极洲半岛附近迪奥岛企鹅群落的消失。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那里记录下250多个繁殖对。但到了1999年,数量减少到只有20对。在2009年,它们全部灭绝。”
科学家哈尔-卡斯威尔表示:“如果你想研究气候对一个特定物种的影响,就要考虑3个问题。首先是对这种生物整个生命周期的描述,以及个体生物是如何通过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问题是气候变化对它们的生命周期造成怎样的影响。至关重要的第三个问题是和气候科学家密切合作,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
他说:“我们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我们吃来自南极洲的鱼。我们离不开以全球海洋物种为基础的营养循环。我们最关心的是了解气候变化对帝企鹅等位于海洋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的影响,因为这能帮我们了解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作出重要贡献的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刊登了这些发现。(孝文)
相关阅读
美着手利用微博给外星人回信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如果你想对外星人说点什么,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1977年探测到的神秘无线电信号——“Wow!”可能来自于地外文明,目前人类将对这一外星人信号进行回复。人们可以给“外星人”发送微博信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称,所有的人类回复微博信息都将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29日20点和6月30日03点被标注为“追逐UFOs”,添加在一个信息之中,同时,该微博发送时间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最新纪录片《追逐UFOs》播放时间处于同步状态。
之后在8月15日,恰好是Wow!信号探测35年,这些人类众包微博信息将朝向探测到该复杂信号的最初宇宙方向进行发送。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发言人克莉丝汀-蒙塔尔巴诺(Kristin Montalbano)说:“我们在阿雷西博天文台工作,致力于开发破译这一传输信号的最佳方法,之前的传输信息聚焦于简单模式,然而Wow!信号将基于一个复杂而显而易见的模式,有望从其它随机性宇宙自然噪音中显现出来。很可能我们将使用二进制代码,或者1和0序列。”
Wow!信号是过去40年里天文学家在对外星智能探索(SETI)任务中唯一从宇宙噪音中提取发现的宇宙生命信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耳无线电天文台从人马座方向采集到了强烈的72秒无线电信号。在信号峰值,信号传输比深太空周围辐射强30多倍,志愿者天文学家杰里-埃赫曼(Jerry Ehman)在记录该信息的计算机打印纸上潦草地写了“Wow!”,随后人们便以此命名这一信号。
没有人知道是否这个反常信号是否是外星人真实发送给人类的,尽管科学家们付出了许多努力,但仍未从同一太空方向再次探测到该重复信号。35年过去了,Wow!信号仍是一个未解谜团。
如果外星人科学家真实存在,人们希望它们能够更好地解译人类的回复。蒙塔尔巴诺说:“在识别该信号模型之后,科学家另一方面将系统理论地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密该传输信号,并以人类语言进行理解分析。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除了发现来自一颗行星的智能生命信号是非常重要的之外,这也是对于外星人一项非常有影响性的发现,或许它们并不知道地球人类已接收到这一信息。”
如果“Wow!”是外星人发送的信息,这些外星人应当是高智慧外星文明,科学家称,发射这些信号需要一台2.2亿瓦发射器,比地球现有无线电台强许多倍。(悠悠)
相关阅读
蟑螂堪称家庭最大的烦恼
科学网(kexue.com)讯 在当今百姓家庭,最令人烦恼的当属蟑螂,它们似乎有着极为顽强的生命力,甚至令人感觉无法清除。这种能在各种脏污环境下生存的蟑螂是许多家庭全力“围剿”的对象。
不过近日对于消灭蟑螂话题竟引起了争论,美国生物学家对赶尽杀绝的行为持反对意见,表示蟑螂若遭灭族,恐将引发全球性的生态恐慌。
报道称,来自美国泰勒得克萨斯大学的生物学家表示,蟑螂食用腐烂的有机物质后,会将氮气排进泥土,这些氮气会帮助植物顺利成长;一旦蟑螂灭绝,地球上的氮循环也会造成破坏。
此外,全球高达5000至10000种的蟑螂是许多鸟类、小型哺乳类动物的重要食物,因此蟑螂若是灭绝,也将会对食物链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全球大量生物。
(科学网kexue.com 瑞恩)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6月25日消息,考古学家近日发现一个罕见的长毛猛犸象墓地,里面至少有5头巨型猛犸象残骸。这些专家认为几万年前这种和现代大象有血缘关系的巨大动物生活在塞尔维亚地区。
上周他们在这个国家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以东的科斯托拉茨煤矿获得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而且这是该地区首次发现长毛猛犸象。塞尔维亚考古研究所的米奥米尔-克拉奇表示该发现可能为了解冰河时代的巴尔干半岛情况提供重要线索。他说:“世界各地有数百万头猛犸象残骸,但被考古发现的却很少。一个猛犸象墓地可能提供惊人信息,呈现出冰河时代这些地区的生物面貌。”
考古学家在一个下沉到地下约20米处的露天煤矿进行挖掘时意外发现了这些猛犸象残骸。克拉奇表示这个猛犸象墓地在沙地上延伸了20多英亩。2009年,考古学家在同一地点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更古老猛犸象的骨骼。后来,这个雌猛犸的骨骼被命名为“维卡”,可追溯到100万年前,属于一个名为南方猛犸的少毛品种。
塞尔维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猛犸象专家桑加-阿拉布瑞奇表示,5月份发现的这些骨骼属于长毛猛犸象,它们在约一万年前灭绝。阿拉布瑞奇说:“这个发现令人关注,因为在一个地方发现那么多猛犸象骨骼是非常罕见的。它们或许是由奔流的大水带到那里的。”
克拉奇表示,塞尔维亚考古学家已联系法国和德国同行,邀请他们共同开展挖掘任务。他说:“需要至少6个月的大量工作,才能挖掘所有骨骼。”
考古学家1996年在塞尔维亚北部发现另一头猛犸象骨骼。它属于一头生活在约50万年前的雌猛犸象,现在已被匈牙利边境附近城镇基金达展出。(孝文)
相关阅读
首次捕捉座头鲸交配画面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体重25~35吨
科学网(kexue.com)讯 座头鲸一直是海洋中最神秘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们的踪迹很难发现,不过近日科学家在新西兰海域有了惊人的发现。
根据介绍,国家地理的摄影师爱德华兹(Edwards)拍摄到了座头鲸交配时的景象,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这样的场景。
连拍摄照片的爱德华兹也对此感到震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镜头,太惊人了,当时我4、5头雄性鲸鱼在争夺它,它们相互挤撞,最大的鲸鱼获得了胜利。交配时间大约不到30秒,这样的画面我第一次见到,包括在电视中。”
这是人类首次捕捉到座头鲸交配的画面,重达数吨的鲸鱼在水中活动自如,在雌性鲸鱼的背上活动,腹部触及雌性的身体。
爱德华兹表示:“雄性鲸鱼在利用胸鳍拍打雌性,似乎在轻轻抚摸它的身体,同时雌性的嘴中还出现一些泡沫,这可能是交配后的结果。”
座头鲸资料: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体重25~35吨。其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如锯齿状,口大,进食时上下颌间特殊韧带结构可使口张开90度的角度。主食小甲壳类和此外还有鳞鱼、毛鳞鱼、玉筋鱼和其他群游性小型鱼类等。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因此受到海洋生物学家、音乐家、摄影师的钟爱。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成体之间也常以相互触摸来表达感情,但在与敌害格斗时,则用特长的鳍状肢,或者强有力的尾巴猛击对方,甚至用头部去顶撞,结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鲜血直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