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心脏病困扰人类已久。但根据一项最新的科研研究结果,也许再等上几十年,未来医生要修复你受伤的心脏的时候,可以不再需要什么特殊的先进材料,你自己的皮肤便可拯救你的心脏。

  《欧洲心脏杂志》最新发布的一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以色列一个科研小组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首次成功将两名老年心脏病患者的皮肤细胞样本培育成为健康、活跃的心脏细胞。

  研究组组长利奥尔·盖普斯坦说:“被培养出的心脏细胞相当活跃,相当于患者刚出生时的心脏细胞状态。”在实验中,在将昔日的皮肤细胞培养成心脏细胞后,科学家们将新生的心脏细胞和真正的心脏组织一起放在培养器皿中进行培育。大概在24至48小时后,新生的人造心脏组细胞便和真正的心脏组织样本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还相当有活力。随后,科学家们将这个培育的心脏组织植入健康白鼠的混合组织中,很快这个小白鼠的心脏就接受了这个新的组织,并和它建立了联系。

  当然,虽然这一研究成果相当振奋人心,但要真正将之用于临床拯救病人还需要很长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即便要开始对人类的临床实验,至少还需等待10至15年的时间。不过,如果这项技术最终能被证明有效的话,那时的人类就再不必再单纯依赖机械设备或移植器官来拯救脆弱的心脏了。(耿海艳)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海狸在修建巢穴方面给了人类建筑学家很多启示。不过,研究指出,海狸的作用或远不止这些。日前,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筑巢技巧高 会筑建河坝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当时全球最大的企业-英国哈德逊湾公司( Hudson’s Bay Company)为了防止美国向西扩张,发动了一场针对海狸的行动。这家公司派遣了无数的捕兽专家,沿着哥伦比亚水系一路捕杀遇到的海狸,试图把当地的海狸捕杀殆尽。同时,每猎杀一只海狸,这些人会把它们的毛皮剥下来,当时这种毛皮价格不菲,属于珍贵商品。哈德逊湾公司的领导层认为,如果他们将海狸捕杀殆尽,美国人就不会将他们的足迹踏到这里,因为“这里已经没有能够吸引美国人来此探险的值钱事物”。经过这场运动,当时美国境内很大一片区域都再也没能发现海狸的踪迹,这一面积同法国国土面积相当。

  近两个世纪之后,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海狸的价值所在。当然,它的毛皮还是一样珍贵无比,但是它在其他方面带给人类的启示和帮助意义更大。海狸对于水域的管理和改善、其建造巢穴的高超技巧、存储淡水资源的努力和决心,都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

  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合理的水源分布也能有效避免森林大火肆意蔓延。科学家希望海狸能够帮助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有效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生存环境恶化 数量锐减

  然而,实际上,海狸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令人堪忧。十七世纪的时候,美国境内共生存有4亿只海狸,而如今,其数量只有600万至1200万只。

  非营利性机构Lands Council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阿曼达·帕里什(Amanda Parrish)介绍称:“在过去的时候,每条小河小溪、每条分水线,每半英里都会建有一条由海狸修建的河坝,但如今情况却并非这样。”

  自1928年以来,海狸保护人士一直在努力恢复海狸的种群数量。从那时起,就有环保人士开始构建海狸社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达荷州渔猎部开始发布大规模的海狸保护运动。不过,随后环保人士发现,要想发现已生活在河流水系的海狸,再对其进行保护,难度不小,因为本身海狸的数量已大幅下滑,在很多地区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这种动物的踪迹。于是,科学家想了另外一种方法,即海狸引入计划。他们从海狸数量较多的地区抓捕海狸,再空运到那些海狸已然绝技的地区,放任它们在新的家园进行生养繁殖。科学家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48年秋天,当时科学家共用这种方法投放了76只海狸,除去一只死亡以外,其他的海狸均在自己的新家园开始修建河坝,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海狸生存社区。

  爱达荷州的做法经报道披露后,科学家就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而结果是肯定的。同时,经过研究,科学家也发现了海狸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海狸修建的河坝不仅能够形成池塘和湿地,有利保留水资源,并且海狸自身生存的池塘能够有效保留地下水,而池塘四周的树木和植被往往能够茂密生长,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海狸这种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演变,它能够在水中和岸上生活。海狸属于啮齿类动物,身形灵敏迅捷,而成年海狸的体重可以达到约40磅(约合18公斤)。从历史角度来看,海狸最大的不幸在于其珍贵的皮毛,由厚厚的一层皮下脂肪和浓密的毛发构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狸皮毛一直价格不菲,而其也因此不断遭到捕杀。

  美国发起“海狸引入”计划保护海狸

  阿曼达·帕里什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华盛顿东部地区实施“海狸引入”计划已多年,如今,在这一地区生活的海狸数量已经达到约5万只。然而,要知道,这一地区在海狸发展最为高峰的时候,曾生存有大约500万只海狸。因气候变暖,每年春季冰雪消融的时间越来越提前,雪山上的淡水从山顶流入下游,每到春雪消融,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能够得到大量淡水的补充。这时,海狸能够派上大用场,这也是海狸曾经在此繁荣的主要原因。

  不过,要想让海狸的数量再次大量增长,难度不小。首先,海狸曾居住过的森林,不管是从面积上来看,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等其他方面来看,已难以恢复曾经的形势,适合海狸定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此外,海狸毕竟是是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进行迁徙,并不会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一个地方。但一旦这些海狸选择在新环境安家,它们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因而科学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让曾经繁荣的海狸种族再度恢复曾经的热烈景象。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科学家发现X-行星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边缘地带

太阳系模拟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巴西的一位天文学家经过数学计算发现了在我们太阳系边缘存在“X-行星”的证据(“X-行星”是一颗假想的、而未被人类发现的冥王星轨道以外的行星)。

  来自里约热内卢巴西国家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罗德尼•戈麦斯(Rodney Gomes)说:“海王星轨道之外冰质小天体的不规则轨道运动,暗示着那里存在一颗体积是地球四倍的行星正绕着太阳运行。”

  虽然“X-行星”存在的假定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它的存在一直没有被证明。
戈麦斯测量了92个柯伊伯带天体(由小天体和矮行星组成)的轨道,发现其中6个天体的轨道看起来偏离了它们的预期轨道。

  他在本周二召开的美国天文学协会(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向天文学家们报告说:“这些柯伊伯带小天体的不规则轨道运动,是由行星大小遥远天体的引力干扰引起的。这颗天体的大小或许是地球的四倍(和海王星的大小差不多),距离太阳1400亿英里远,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500倍。

  然而,由于距离太过遥远,对于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来说,要想瞥见这颗假设的太阳系新成员将非常非常困难。由于距离的遥远,即便是冥王星都很难被轻易看见。

  然而,有些天文学家对于他使用的方法大加赞赏。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天文学家罗尼•巴内斯(Rory Barnes)告诉《国家地理》说:“戈麦斯已经找出了一种方法来确定像这样的一颗行星是如何影响太阳系运行的。是的,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是他向我们指明了寻找证据的方向。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院的哈尔•利维森(Hal Levison)说: “像天王星那样大小的天体产生了他看到的那种效应,我感到比较吃惊。但是我了解戈麦斯,他做的计算一定是正确的”

  先前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直径大约1400英里。在2006年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它被降级为了“矮行星”,因为它的质量不足够大,不能清除它轨道周围的物体,所以它不再符合行星的新定义,也就不能称行星了。(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太阳系六大或存生命星球:土卫六存有湖泊似地球

  组图-世界完美日食照片 心形太阳变最浪漫星球

  热木星变身"杀手星球" 45亿年前地球险些被扼杀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近日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这一发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了1500光年远的一颗岩石行星被其环绕的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

  地外文明搜索研究所(SETI Institute)的乔恩·詹金斯博士(Dr Jon Jenkins)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利用美国宇航局的行星狩猎工具—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1500光年远处一颗恒星的奇特的光变曲线读数。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图像呈现了一颗行星的湮没历程。詹金斯说:“我们首先要排除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二重奏行星(两颗行星彼此环绕在一起,同时环绕主恒星运行)以不同的方向穿过一颗恒星,在每次日蚀时阻挡了不同数量的恒星光线,但是最后观测的数据未能支持这一假设观点。在消除所有其它的可能性后,我们最后得出结论:不同寻常的光变曲线读数最有可能是由一个较长的尾状残骸体(颇似彗星尾)跟随着一颗四分五裂的行星引起的,这颗小型系外行星并不比水星大。所有的光都呈现绿色。”

  据报道,这颗行星近距离围绕一颗被称为“KIC-12557548”的橙矮星(orange dwarf star)运行,每隔15小时环绕主恒星一周。该恒星的表面温度约为4200℃。这颗行星的表面温度估计高达1800℃,热到足以熔化和蒸发岩石,留下了亚微米等级的尘埃颗粒,最有可能是辉石(pyroxene )或氧化铝(aluminium oxide)。詹金斯说:“我们确定了这颗行星的大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它足够小,所以在被其恒星的热气慢慢汽化后留下了巨大的尘埃和碎片。”

  天文学家知道,气态巨行星(通常被称为热木星)的轨道太靠近其主恒星时,就会慢慢地蒸发,但这是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一颗岩石行星被蒸发。詹金斯说:“这是天体地质学的第一个例子,我们可能看到了一个行星系统瓦解的最后阶段,那​​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詹金斯说:“可能其它的岩石行星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比如超级地球‘Kepler 10b’和‘Corot 7b’围绕其主恒星运行一周只需约20小时,而它们的主恒星的温度远高于‘KIC-12557548’的温度。”他还补充说:“如果‘KIC-12557548’的温度更高,我们所看到的尘埃颗粒就会迅速蒸发形成烟雾了。”(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类太阳恒星爆发超级耀斑 规模达太阳耀斑1万倍

  系外行星遭受恒星炽热高温 庞大星体将化为灰烬

  NASA发现直径140亿英里恒星 或为新太阳系(图)

发表在栏目: 自然

  许多科幻剧情中将数据储存在活细胞中的想法,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已经找到将DNA转变成“活硬盘”的方法,能够随意在活细胞DNA中存储或删除数据。

  斯坦福大学学者杰罗姆·邦尼特(Jerome Bonnet)说:“经过3年时间750多次尝试,我们才成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在活细胞DNA中进行重复编码、储存以及删除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将以DNA密码的方式储存,可以被任意重写或删除,因此可用于研究细胞衰老问题,甚至可在细胞癌变之前将其“关闭”。

  细胞就像一台人体中的微型计算机,对计算机学和医学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邦尼特等人的研究相当于发明了一种生物二进制。邦尼特的同事德鲁·恩迪(Drew Endy)说:“可编程的数据存储在活细胞DNA中,这种技术将日益成为强大的工具,可用于研究癌症、衰老、组织发育以及自然环境等。”

  相关阅读

  科学家创建新系统 可实现活体细胞DNA擦写数据

  人造生命迈出重要一步 新型XNA可实现DNA功能

  《科学》:人工合成物可替代DNA 生命或可"人造"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最新的宇宙研究可追溯到130亿年前,仅仅是大爆炸发生后的五亿年左右,这个时期内宇宙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逐渐开始形成,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当第一代星系完全诞生之后,早期宇宙的信息已经丢失,因此观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应该是恒星开始形成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甚至将无法窥探到这一宇宙时期,形成“视觉空洞”。


艺术家绘制的宇宙第一代恒星

  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在的宇宙极为奇妙而且复杂,其中充满了数千亿个星系以及神秘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有着具有137亿年的历史。在宇宙诞生之时,微小的扰动对未来宇宙的演化存在很大的影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宇宙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扰动都在未来的宇宙中放大,就像一个池塘的波纹,最后会扩散至整个池塘。对此,宇宙学家们正在寻找观测早期宇宙的最佳时间,但现在会是最佳的时间吗?我们能否得知宇宙的将来或者过去数十亿年的事件?

  哈佛大学的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Avi Loeb)通过最新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显示目前理想的观测宇宙时期能触及到130亿年前的宇宙事件,该时间段位于大爆炸之后的大约五亿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最佳观测时间逐渐往后,我们也将失去早期宇宙的详细信息。阿维·勒布对此认为:“我很高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成为一名宇宙学家,我们仍然能恢复一些关于早期宇宙的线索。”而对于最佳观测时间,目前科学家有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一个理论认为年轻宇宙的视界最为靠近我们,因此我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宇宙信息。

  另外一个理论认为随着宇宙年龄的增加,我们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光线。然而,在年龄更大或者其他新加入的宇宙中,物理学家发现坍缩使得引力如同在宇宙池塘中,这段时期的宇宙被喻为“泥潭水域”。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似乎都相互作用,但第一个的问题明显要好于第二个竞争理论。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研究宇宙扰动的最佳时间为大爆炸之后的五亿年,也就是宇宙中第一代恒星与星系形成之时。

  由于第一批星系诞生之后,关于早期宇宙的信息很可能随之丢失,而查看宇宙扰动的最佳时期是宇宙第一批恒星诞生之时。现代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检测了早期宇宙存在的各种物质,比如氢气。当这些无线电波在130亿年之后抵达地球,保留着原有的信息记录,我们仍然可以观测到早期宇宙会发生何种事件。理论宇宙学家阿维·勒布认为射电望远镜是我们调查宇宙的最大希望,通过在大尺度上观测氢元素,我们可以洞察到早期宇宙中发生的事件。

  而对于另外一部分的宇宙学家而言,加速膨胀的宇宙将使得所获得的图片显得有些暗淡。因为宇宙的加速膨胀,星系正好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这就意味着那些星系的光将永远不会抵达地球。此外,随着引力涉及的大尺度结构越来越大,最终这些被我们所见的星系也将被拉伸到视觉之外。如果届时的时间段是当前宇宙年龄的十至一百倍,宇宙学家将不可能观测到这些星系。根据勒布介绍:如果我们想了解早期宇宙,就应该在永远无法观测到它们之前收集详细数据。(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首次窥视黑洞内环神秘景象 正吞噬宇宙物质(图)

  宇宙或存高智慧外星人 进化数十亿年比人类先进

  天文学家揭暗能量秘密 是宇宙加速膨胀"主推手"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西安5月23日电(记者 冽玮)记者23日从西安市文物部门获悉,位于该市东郊的西安理工大学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两座汉墓,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典型的陶器组合,为研究东郊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西安理工大学生活区2#楼考古工地位于西安市东二环南段西安理工大学家属院2#楼基槽内,北临长兴路,南临爱学路,西临东二环和理工大学教学区。该项目工程用地原为理工大学家属区老式住宅楼,因为学校规划建新的高层住宅楼而进行的基建工程。

  本次考古发掘从2012年5月17日至5月19日,历时3天,共清理古墓葬2座,均为汉代。

  M1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多室墓,由墓道、甬道、封门、前室和后室组成。砖砌墓道、甬道,方向90度,墓道位置偏南,条砖封门;前室和后室均为长方形,墓室拱形顶,前室带有南、北两个侧室,规模较大。该墓曾被盗掘,但出土物仍较为丰富,主要以陶器为主,如:陶罐、陶碟、陶钵、陶奁、陶狗、陶猪、陶灶、陶釜、陶仓、陶案、陶耳杯、陶勺等,釉陶为次,如绿釉陶仓、绿釉陶壶等,还出土有铜镜和铜钱等,共计60余件文物。

  M2为一座竖穴墓道砖室墓,墓道朝西,方向270度,墓室内置一棺床,墓主人仰身直肢,头西脚东。由于曾被盗掘,故仅出土小铜刀(残)1件。

  西安文物专家称,根据墓葬形制和发掘出土的典型器物可以推断M1的时代为东汉,M2的时代为西汉。(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科学家要求隐生动物学家提供神秘雪人的毛发等物质,他们计划对这些毛发物质进行基因分析。或许不久将揭晓神秘雪人的真实面目。


科学家现计划对雪人等隐生生物进行调查分析

  科学家现计划对雪人等隐生生物进行调查分析,迄今为止,这些隐生生物的存在性尚未被证实,目前科学家计划通过基因测试进行验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洛桑动物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希望任何收藏有神秘生物证据的人们能够提供这些证据进行分析,他们希望能够发现毛发和其他用于基因鉴别的样本。

  牛津大学遗传学家布赖恩-塞克斯(Bryan Sykes)说:“我们正在进行着一项科学性挑战,邀请隐生动物学家提供神秘生物存在的证据,而不是报怨科学界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然而,塞克斯并不期望能够发现雪人或者大脚野人存在的确凿证据,他表示持有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态度,希望能够鉴别20%的证据。同时,他还希望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生物。

  塞克斯在美国生活科学网站上称,如果能够证明有一个或者多个我们未知的神秘生物,这将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但也有可能它们仅是灵长类动物,甚至是人类的恶作剧而已。它们也有可能是人类近亲,例如: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4万年前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一支神秘人类分支。以上或许是最理想的分析结果。

  这一项目被称为牛津-洛桑人科生物研究计划,是由塞克斯和洛桑动物博物馆的米歇尔-萨尔托里(Michel Sartori)领导的。

  雪人传说的起源

  从1951年开始广泛传播喜马拉雅山脉出现体形较大的人猿生物,当时,英国登山家埃瑞克-辛普顿(Eric Shipton)从珠穆朗玛峰探险归来,拍摄到雪里有几个较大的脚印。

  在全球各地赋予了这种人猿状生物各种名称:喜马拉雅山脉出现的雪人、美国和加拿大出现的大脚野人、俄罗斯高加索山脉出现的almasty、印尼苏门答腊岛出现的orag pendek。

  虽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全球各地出现了大量关于人猿状神秘生物的传说,但是迄今为止未发现它们存在的真实证据,其中一些目击事件不可避免地被最终证实是麝猫、熊,或者其他动物。

  雪人毛发

  塞克斯并不希望开始就接受到大量杂乱的皮肤和毛发,他希望证据提供者能够带来详细描述雪人的证据样本。

  一旦塞克斯和他的研究同事仔细检查了这些详细资料,其中包括样本或者照片的物理描述,他们将分析这种生物的起源和特征,并使用一套取样工具匹配研究工作。

  塞克斯说:“作为学术研究,我对进入该领域持保留态度,但是我认为使用基因分析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方法,它无法伪造篡改。因此,我不需要将自己处于一个特定的立场,相信或者不相信这些神秘生物。”

  一种观点认为雪人属于数量较少的其他原始人类,例如:尼安德特人或者丹尼索瓦人。然而,塞克斯称这种观点不太可能是正确的。

  该项目的样本采集阶段将于9月份展开,11月份进行基因测试。塞克斯称,之后他们将把研究结果发表在同行评审科学期刊上,可能首稿会发布在《隐生动物学》杂志上。(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组图-俄罗斯发现雪人踪迹 真实存在率高达九成

  俄罗斯发现大量雪人踪迹 神秘怪兽曾现偏僻村落

  英博物馆惊现奇特手指化石 或可助揭开雪人之谜

发表在栏目: 科学
 
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一份钻探样本被从洋底提取上来
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这是一种细菌的照片,这种细菌的样子和此次最新研究中所描述的古老细菌样子很像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们近日研究发现,由于生长极其缓慢,被深埋在海底下长达8600万年之久的一个细菌菌落竟然仍然存活着。这就意味着它们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人们便已经知道,某些微生物可以在海底沉积物中存活数百万年,但是直到最近人们一直不清楚这些微生物究竟是以什么为生的。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们在11处地点收集了栖息在淤泥中的细菌样品,每一处样品的取样地点都位于北太平洋环流覆盖下方洋底以下数十米深处的淤泥沉积物中。所谓北太平洋环流是指一个覆盖了太平洋大部分区域的洋流环流系统。

  来自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地球微生物学家汉斯·罗伊(Hans Røy)是有关这项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介绍说:“这个环流系统不断循环转动,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其内部的海水和外部的海水交换很少。”因此在这一环流周边及其下方的沉积物淤泥,是地球上营养物质最贫瘠的区域之一。罗伊的小组使用氧探测器对这里的淤泥进行探测,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深海沉积物细菌正在狼吞虎咽地消耗氧气。除此之外小组还发现这些微生物以同样和它们一同被困在淤泥中的有机物质为食。

  罗伊说:“它们离开地表时恐龙正统治着地球,而直到现在,它们仍在慢吞吞地吃着自己的午饭。”而一项最新研究指出,这些微生物并不是孤独的:这种微生物可能是这颗星球上最常见的有机体,构成了地球上90%以上的单细胞生命体。

  神秘的深海细菌

  罗伊表示,科学家们对这些深海细菌了解不多,它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因为它们的DNA和任何现存的细菌种类都不匹配。这就像是警方在犯罪现场提取到了一串指纹,但是却找不到任何人可以与之对应。从基因的层面上讲,这些深海细菌“看上去和任何已知的细菌种类都不同,这制约了DNA技术发挥它的作用。”

  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海洋微生物学家丹尼·昂内斯库(Danny Ionescu)说他们“这些深海细菌中的大部分在实验室中根本无法培养。”昂内斯库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他说:“它们已经适应了贫瘠的环境,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过度喂养它们。”

  由于这些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极端贫瘠,它们的繁殖已经相应地变得极端缓慢,这和其他种类的细菌非常不同,很多细菌体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能从一个分裂成数百万个。相比之下,在培养皿中培养这些深海细菌,用罗伊的话来说“就像是盯着一棵树看看它是否在长高”。罗伊和他的小组的工作的相关论文将发表在本周五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慢动作下的生命体

  然而,要想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并不难,罗伊说:“大自然为我们准备了实验室。”

  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出发现这些细菌的淤泥的年代,这些沉积物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逐渐累积的,大约每1000年才能沉积1毫米左右。研究小组使用他们的氧探测器来考察各个沉积层中的氧气含量,由于这些微生物会消耗氧气,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它们的生存情况。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的计算显示,这些细菌大约每数百年至数千年才繁殖一次,这样的速度并不令人惊讶,其它一些生命体,如海绵,可以存活更久。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昂内斯库表示:“让这项研究显得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生命竟然可以在如此贫瘠的地方生存。”他说,这种生命体的慢动作生活方式“打破了我们对于我们所知晓的生命极限的认识。”(晨风)

  相关阅读:

  探秘不可思议的"细菌走廊" 大气环流可运输真菌

  详解细菌如何集团作战:达到一定规模才释放毒素

  鞋底"发电机"问世 基于细菌与人类脚底运动生电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过去1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长命百岁是多数人的愿望,为此现在人们开始懂得养生、经常运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状况,有哲学家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伤害了我们的星球。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些科学家、评论家以及经济学家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认为人类岁数的增长加快了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比如水和油。而且还给家庭带来的更大的压力。

  来自牛津大学的萨尼奥尔(Senior Research)博士参与了这次研究,他表示:“人类的生命在不断延长,过去15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从40岁增长到了80岁,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人们寿命不断增长的同时,就意味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目前的消耗率是曾经的很多倍。”

  科学家们提醒这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今人类如果通过医疗的干预,甚至可以活到200岁,福德亚(foddy)博士表示:“其实这是一种不公平,生活在19世纪的人和20世纪的人他们相差太多,所有人都希望可以多活很久。但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每个人都活到150岁当然是件好事,但对地球则不是。”

  福德亚还表示:“我们希望现在人类开发出什么新科技,叫人类可以活到120或者150岁,我们必须接受现实,80岁已经足够了,我们要了解很久以前,人类仅仅可以活到40岁。”(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端粒决定人类是否能长寿 婴儿出生后便可知天命

  最长寿双胞胎姐妹度百岁生日 成功载入世界纪录

  研究证节食可使人健康长寿 激活大脑潜在蛋白质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4 页,共 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