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日报道,美国《科学》杂志日前选出了八大宇宙未解之谜,科学家们承认,其中一些“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答案”。
这八大未解之谜涵盖范围很广,从未被鉴定过的神秘暗物质到恒星爆炸的真相。根据享誉世界的《科学》杂志的表述,这八大宇宙未解之谜都是由顶尖的科学家从他们所钻研的领域中归纳出来的,科学家们甚至还分别为自己所提的谜团撰写了论文进行阐述。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希蒙·怀特表示:“部分谜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解决它们的线索。”来自《科学》杂志的罗伯特·孔茨称:“通过天文观测,每个未解之谜都有可能最终得到解决。”
然而,另外一些科学精英认为,其中一些谜题不太可能会被解开。其中,最大的谜题就是关于暗物质,科学家们坦言,这个谜团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开。
《科学》杂志盘点的八大宇宙未解之谜分别是:
1、暗能量,构成现存宇宙的73%但从未被观察到或测量过。暗能量的存在是“应需而生”的,它能平衡关于宇宙的数学公式,但可能永远不会被观测到;
2、暗物质,与暗能量紧密相关,被描述为将宇宙万物粘合在一起的“胶水”。为《科学》杂志撰写相关论文的阿德里安·丘认为,与暗能量不同,科学家们很可能有朝一日能切实观测到这种物质;
3、重子哪里去了?重子是一种能构成特殊物质的颗粒,但出于某些原因,当研究人员把暗能量、暗物质相加并把其它归于重子时,研究者所得的结果竟不是100%;
4、为什么恒星会爆炸?人们已经对有关恒星形成以及太阳系形成的许多过程有了初步认知,但科学家们承认,他们仍不能完全理解当一个恒星爆炸时其内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只知道爆炸后会形成超新星;
5、是什么使宇宙再电离?自宇宙大爆炸后数十万年,电子被从原子上剥离,但目前尚不知这是为什么;
6、各种能量充沛的宇宙射线的源头是什么?尽管地球的大气层能帮助我们抵挡住大多数宇宙射线,但我们每天仍会受到这些射线的“轰击”,科学家们至今无法就这些射线的源头达成共识;
7、为什么我们的太阳系如此独特?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是按照逻辑逐步形成的,还是误打误撞罢了?没人真正知晓;
8、为什么日冕那么热?专研太阳的科学家们始终想不明白。日冕是太阳的最外层部分,但其温度之高仍超乎想象。距离我们最近的这颗恒星所拥有的这层奇怪“分层”仍旧是个谜。
相关阅读
埃及艳后复原头像
过去数十年来,考古界一直认为这尊高约5.5厘米的头像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肯纳顿。但德国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安·勒本说,从雕塑原料上看,这尊头像展现的人物几乎可以肯定是女性。另外,雕像耳部的细节也显示,已经部分破损的头像先前配有王冠。因此,这个雕塑应该是妮菲蒂蒂的头像,而非她的夫君。
在古埃及历史上,妮菲蒂蒂声名仅次于“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这位出身显赫家族的女王在第十八王朝的影响力甚至超越她的丈夫阿肯纳顿。
这尊微型头像已定于6月6日至10日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个特别文物展上展出。其介绍说明中将刊出勒本的最新发现。按照勒本的说法,这尊头像的大小和品质足以产生“轰动性影响”。
妮菲蒂蒂已有一座著名的半身像存世,是1912年由德国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的,目前陈列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内。这尊以石灰石等原材料雕成的彩绘人像已有3000多年历史,却依旧栩栩如生。埃及此前曾要求德国归还但被拒绝。
相关阅读
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很早就知道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正在向仙女座大星系方向移动,在未来将不可避免地与后者发生碰撞,如果太阳系在碰撞时能幸存下来,而且人类文明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位。随着碰撞进程的开始,银河的外形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改变了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夜空。
科学家估计这一切将发生在40亿年之后,我们目前所熟知的银河系将不复存在。相关研究人员在2012年5月31日对外宣布最新的模拟研究结果:银河系在与仙女座大星系接触时将“迎头相撞”,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探测并计算出两者的视向速度,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最新探测器旨在探测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后将形成一个新的“混合星系”,其形状将是一个椭圆形,而不是银河系现在的“标准外形”:具有中央棒状结构的螺旋星系。
据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Roeland van derMarel)介绍:“在我们本地星系群中,就存在着星系间发生碰撞的事实。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碰撞之所以显得如此特别,是因为与我们有关。”仙女座大星系也可以称为M31,目前正以每小时25万英里,或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移动。银河系所处的本星系群属于室女座超星系团,其中拥有至少100个星系团。
虽然天文学家们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将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并融合,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仙女座大星系的横向移动速度还是个未知数,研究人员希望借助于欧洲空间局发射的探测器确定横向速度值,这是星系在宇宙空间中移动路径判断的一个关键性参数,我们目前所确定的仅仅是通过恒星光谱多普勒效应来计算视向速度。
空间望远镜研究所科学家罗兰范·德马雷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七年内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中已经确定的选择探测区域进行反复观测。科学家旨在通过观测星系边缘区域测量其在宇宙空间中移动的参数,结果发现仙女座大星系与银河系将会出现“迎头相撞”。 德马雷尔认为仙女座大星系目前的运动的方向直朝着银河系,最后将会合并成一个新的星系。他和同事们还创建了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冲撞的模拟视频。
该模拟视频显示,碰撞开始于40亿年后,并持续20亿年,在60亿年后完成。银河系自诞生以来从未经历过如此震撼的冲撞事件,目前银河系的形状形成于135亿年前宇宙诞生时期。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罗斯玛丽(Rosemary Wyse)介绍:“虽然未曾发生过大星系级别的碰撞,但是小规模的星系合并却有可能发生过,40亿年后发生的碰撞合并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玛丽并没有参与本项研究。
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与仙女座大星系发生了大规模碰撞,但地球或者我们的太阳系可能并不会因此受到危险。因为碰撞在引力的介入下将无数恒星分离到广阔的宇宙空间中去,所形成的融合体会显得更加庞大,不太可能导致严重的、影响范围广的毁灭性结果。然而,我们的太阳系将改变自身所处的宇宙空间,届时太阳系将距新星系核心更远。(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古生物学家在印度这里发现了6500万年前的大型植物化石群。夏尔马遗产教育中心(Sharma Centre forHeritage Education)的Akhilesh Kumar、德干学院的Tosabanta Padhan博士等共同参与了此次发掘工作。Padhan说,这些化石具有重大的价值与古生物学研究意义,他曾在孟加拉的阿散索尔(Asansol)和巴基斯坦的斋沙默尔(Jaisalmer)见到过类似的化石。然而不幸的是,部分化石由于长期风化而暴露长达10米长,甚至有一些化石还被当地不明真理的妇女用作洗衣板。
Kumar说,果阿邦政府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这一珍贵化石遗址不受更大的损伤,通过研究这些巨型植物化石,我们能获得更多史前时期的植被和气候信息。Varad Sabnis是一名古生物学家,他说,去年他曾在Khotode发现了一块植物化石标本,因此一年后他与同伴再次来到这里,以期获得更大的发现。早在1876年,C Marchesetti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在印度西海岸的地面以下存在大型的化石森林,他猜测这些化石散布在大型种植园附近的山区以及河谷中。此次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一猜测。Kumar继续说,这一区域是果阿邦重要的遗产,早期人类或许也曾将这些化石作为工具使用。
相关阅读
奥地利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咂嘴现象。
语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各国科学家都在从灵长类动物和他们的发声,如黑猩猩的叫声中寻找人类语言的进化起源。而根据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人类的语言功能可能最早产生于猿类相互交流时的面部动作,即咂嘴现象。
维也纳大学认知生物学系系主任特库姆塞·菲奇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共同研究发现,许多种猿类在面对面时都会咂嘴,这个过程虽然会发出轻微的声音,但声音并不是来自于喉部的声带振动。初看起来,这种咂嘴声音由于嘴唇快速开合产生,但科学家通过X光对猕猴的观察发现,这个声音的产生涉及一系列复杂动作,即嘴唇、下巴,舌头和舌骨快速而协调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的频率是每秒5次,这个速度与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运动的速度相似。
科学家指出,人类说话时,口腔相关器官也是如此快速而协调地动作,并由此调节声带产生出来的基本音,将其变为辅音和元音。猕猴相互交流时咂着嘴唇及相关器官的动作与人类说话时相关器官的动作惊人地相似。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并不是源自于灵长类动物叫声,而是它们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而且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成。
这一结果刊登在5月31日出版的《当代生物学》专业杂志上。
相关阅读
在一个乱葬岗中发现的“威尼斯吸血鬼”的头盖骨,一块砖头插在它的嘴中
这或许是威尼斯的一种吸血鬼的驱魔方式,现在却在科学家们中引发争议,是否掘墓人曾经试图打败一个不死怪物。这个争论开始于16世纪时在威尼斯岛埋葬瘟疫病人的乱葬岗。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司法人类学家马特奥-博瑞尼说到:“那里一位妇女的遗骸很显然被强行塞到嘴中一块砖头,或许这是考古学已知的第一例吸血鬼葬礼上而且人们为尸体进行驱魔。”
博瑞尼说到:“当瘟疫在欧洲肆虐的时候,吸血鬼迷信非常的普遍,而且很多这种民间传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腐烂的自然阶段的错误认识。”新近的死亡通常都能表现出惊人的生气。随着尸体的皮肤起皱和收缩,头发和指甲在死后或许会出现生长。博瑞尼说到:“根据这个女人锁骨的位置判断,这个女人的遗骸很显然被裹尸布所包裹着。”一具尸体或许会因为腐烂从裹尸布中流出腐蚀的液体,这种现象或许会让掘墓人认为它是一个吸血鬼。
吸血鬼神话将这种怪物同传染病联系在一起,而且1576年传染病在威尼斯泛滥成灾,杀死了多达5万人,接近一个城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提香。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埃米利奥在2010年的《法医学》杂志上说到:“偶然遇到这种尸体的掘墓人或许是为了防止吸血鬼进一步传播瘟疫毁灭城市。”后来,在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和一部国家地理纪录片中都对吸血鬼进行了讨论。
然而现在其他的研究人员公然嘲笑这种论断,一些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驱魔仪式,但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是一块砖意外掉落在一个头骨的嘴中。意大利比萨大学的人体人类学家西蒙娜告诉生命科学记者:“我惊奇的发现一本主流杂志《法医学》的评论者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实埃米利奥和博瑞尼的假设的情况下,就已经允许发表他们的文章。”
西蒙娜说到:“首先,发现‘吸血鬼遗骸’地点的照片显示她的的遗骸周围被石头、砖头和瓦片所包围。”她们同样注意到尸体的嘴通常都是张大的,能让许多物体掉入,比如说,她们在威尼斯的Vecchio Lazzaretto墓地发现一副嘴中含有大腿骨的骨架。她们同样也注意到没有明显的证据证实裹尸布的存在,同样棺材墙壁或许也能解释锁骨的位置。她们也补充了所谓的食尸鬼的传说,那个传说很显然只局限于东德区域而非意大利。西蒙娜和她的同事在《法医学》杂志的五月期刊中详细论述了她们的理由。
西蒙娜称吸血鬼的观点是“胡说八道”。她说到:“不幸的是,这在意大利过去的几年中是一种普遍的做法。这或许是由于意大利对于科学研究资金的强烈紧缩,因此研究人员通常用与科学无关的耸人听闻的发现来吸引人们注意和获得研究资金。”
博瑞尼和他的同事强烈的反驳了她们分析中的理由。他们在《法医学》杂志五月刊的一篇文章中论述了这一地点发现的身体细节如何来支持他们解释。而且虽然食尸鬼的传说被发现于日耳曼地区,但威尼斯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活动中心,那么来自遥远地区的这种传说很有可能在这里传播。博瑞尼说到:“对于我意大利同行的评论,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相当让人反感的情况。她们对我的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它被各大媒体所宣扬。我想阐明这一点,我从未寻找过媒体。”(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们发现在100万年前在银河系中心曾经爆发出一股巨型喷流,估计形成这一喷流系统将需要由一个质量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提供能量。
这一喷流最早是由美国宇航局费米空间望远镜首先发现的。孟苏(Meng Su,音译)是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他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弱喷流是一个鬼影,是它在100万年前爆发后留下的痕迹。”这一巨型喷流的发现或许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们解释之前在银河系中心观测到的神秘“巨泡”。孟苏介绍说:“这一发现增强了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在相对近期,银河系曾经拥有一个活动星系核。”
美国宇航局所属的费米空间望远镜最早注意到这两个喷流系统。它们从银河系的核心出发,一直向银盘上下两个相反方向延伸达2.7万光年。这是首次观测到此类伽马射线喷流,也是唯一一个距离足够近,因而可以让费米空间望远镜得以分辨的此类喷流。
想要让银河系的核心恢复活动将需要注入大量的额外物质。同样来自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论文合著者丹尼尔·芬克贝纳(Daniel Finkbeiner)估计要达到这一目的,将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万倍太阳质量的巨型分子云。他说:“要想达到目的,你需要将1万颗太阳扔进这里的黑洞。黑洞是贪婪的吞噬者,因此当如此巨量的物质同时涌入时,它会来不及吞食,一部分物质会以喷流的方式反弹出来。”
这次发现的喷流系统或许跟同样由费米空间望远镜在2010年发现的神秘伽马射线“巨泡”之间存在联系。这两个巨型“泡泡”同样是向银盘上下两侧延伸出去约2.7万光年。然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两个巨泡的延伸方向是和银盘方向相垂直的,而此次发现的喷流系统延伸方向则存在着大约15度的倾角。这或许反映了当时围绕银河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吸积盘具有一定的倾角。
这两个结构的形成方式之间同样存在差异。喷流是等离子流从银河中心喷涌而出时形成的,并且在此期间受到一个螺旋形磁场的制约,从而能够保持高度聚焦的形态;而两个巨泡则可能是由于一股高温物质“风”从银心黑洞吸积盘向外吹出来的。因此,相比喷流结构而言,这个巨泡结构的延伸要宽阔的多。
这个喷流结构和巨泡结构均受到剧烈的康普顿散射驱动。这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的是当以接近光速运行的电子撞击低能的光子,如无线电波波段或红外波段的光子时,这样的撞击将增加光子的能量,从而使其增强进入电磁波的伽马射线波段。
这项发现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银河系拥有活动星系核的最晚时期是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通过这两条喷流延伸2.7万光年的距离除以它的大致速度来求出其最初开始形成的时间。然而它实际存在的时间也可能远远长于这一数值。芬克贝纳解释说:“随着作为其来源的中央黑洞时而向内吞噬物质时而向外反弹物质,这一喷流结构可能时而喷发时而中断。”(晨风)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史前时代并不缺乏令人恐惧的巨型怪兽,除了众所周知的霸王龙等,还有巨牙邓氏鱼、恐怖猪、能整个吞食蛇颈龙的海怪等。
白垩纪基本上是地球的野蛮时代,这一时期活跃着一些凶猛的怪兽,其中包括:海诺龙和海王龙,这些成年体会让它们的幼仔去捕食鲭鱼。它们对付猎物不用锋利的牙齿,或者口腔内两排附齿,而是将猎物整个吞入口中。
科学家分析称,它们使用三排巨大的锋利牙齿像倒钩一样咬住猎物,使它们无法逃脱。它的体形像一辆公交汽车,有时能够完全吞食一条蛇颈龙。
脊龙是一种体形非常庞大、移动快速的掠食性恐龙,它的体长可达到60英尺,长着类似鳄鱼的下颚能够生长至5英尺,可以非常灵活地摆动强有力的尾部。脊龙可能是迄今陆地上最大的掠食者。
邓氏鱼是史前一种可怕的鱼类,它的牙齿犹如锋利的匕首,体长大约30英尺。科学家分析称,邓氏鱼拥有强大的咬力,能够咬碎任何物体。目前,地球上现存生物最强咬力物种是土狼,大约2000牛顿。它们很容易咬碎骨骼,相比之下霸王龙的咬力大约是13000牛顿。而邓氏鱼的咬力能够达到1.5亿帕斯卡,大约每平方英寸咬力达到22000磅。同时,邓氏鱼每秒可张嘴50次,这意味着它们能够非常快速地清扫周边的猎物。
如果与霸王龙面对面遭遇将是非常糟糕的,其中霸王龙家族里最为强大的两个物种是Gigonotosaurus和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大约1亿年前,体长大约45英尺,鲨齿龙被认为史上陆地第二大掠食者,Gigonotosaurus主要生活在现今南美洲。
克柔龙和滑齿龙是海洋中令人恐惧的史前物种,滑齿龙与现代鳄鱼有着相似之处,体长可达到33英尺,目前发现的一具尸骨样本中颚骨可达到10英尺长。一些科学家猜测称,滑齿龙事实上体长可达到50英尺,它像海王龙一样,能够吞食海洋中其它海怪。克柔龙长着像“香蕉”一样的牙齿,甚至会吞食自己的幼仔,厚重的颚骨可以咬碎菊石贝,菊石贝是一种具有外壳的鱿鱼物种。
恐怖猪的体形像犀牛,兼具现代非洲水牛和美洲豹的特征,从它的名称上可显示这是一种拥有锋利、极具破坏性牙齿的动物,它曾一段时间被称为“恐豕”。
它们是一种“机会主义杂食者”,这意味着它们会以任何猎物为食。
它看上去像科幻电影《生化危机》中的僵尸狗,它的体形接近于熊,长着锋利的犬齿,头骨3英尺长。霸王狗是狼蜥兽类中体形最大的物种,犬齿长度可达到4英寸。霸王狗被认为是二叠纪时期陆地上强势掠食性物种,在二叠纪-三叠纪时期灭绝消失。
史前神龙科生物是一种翱翔在白垩纪末期空中的巨大翼龙,它们的家族成员包括:风神翼龙、神龙翼龙和阿氏翼龙。它们的翼展伸开可达到40英尺,是名副其实的空中巨鸟,可对猎物发起致命攻击。同时,这种身高12英尺的食肉性巨鸟与现代长颈鹿身高相近,还可以在陆地上像马一样奔跑。(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洞穴生活:人类最初在另一颗行星上探索生存地点将首选洞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为了尽可能让人类生存下来,探索星系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近50年里,我们开始克服地球引力作用,脱离地球大气层,目前正在逐渐接近这一伟大梦想,讨论未来在其它星球上如何栖息生存。我们进入其它星球的初期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讲,将返回至石器时代的生活,使用洞穴作为我们最初的栖息地点。
这一观点在2007年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当时美国宇航局拍摄到火星表面的“天窗”,表明洞穴存在于火星,这种洞穴为人类提供四周保护性墙壁,以及屋顶,潜在地是一种密封式环境,可作为未来人类的新家园。
美国宇航局的图像不仅拍摄到了火星洞穴,热成像显示白天和夜晚这种洞穴里温度恒定,使它们潜在地成为首批宇航员的最佳太空栖息地。
同时,在月球和土卫六表面也发现了类似的洞穴结构,这意味着未来它们可能成为人类的太阳系内邻居星球。
2011年10月份,这一观点变得更加具体化,由地质学家、洞穴探险家、地球科学家、天体生物学家和其它研究人员在新墨西哥州召开会议,探讨了在其它星球上建立洞穴基地的科学性和重要影响。
据《史密森尼杂志》报道,此次会议进一步讨论了人类未来太空计划的实际科学性,讨论了我们如何使用机器人探索其它行星上的洞穴,在正式进入之前由宇航员或者机器人绘制出洞穴的结构及分布。
研究人员称,该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智能”机械装置能够自发地判断什么时候进行探索,尤其是数吨重环绕岩石和数英里长洞穴网络很可能中断宇航员和机器人之间的通讯。
同时,科学家强调,这些外星球洞穴将是发现冰水的最佳地点,甚至有可能在这里会发现微生物。《史密森尼杂志》指出,虽然这种外星球洞穴听起来像是夏季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而不是学术会议记录,在将这些计划进行科学评估之前,已出现探索海底世界和月球主题的一些科幻电影。
当科学技术与人类想像空间结合在一起时,这些科学观点将不再牵强附会。这或许需要数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未来外星球洞穴勘测探索将延续着相同轨迹进行。越是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就更有可能在登陆的外星球上获得奇迹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据美国太空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现已空前精确地测定了银河系的年龄,之前研究银河系内部光环——环绕银河系螺旋系盘的区域,显示银河系形成于100-130亿年前。但最新一项研究将银河系年龄更加精确化,显示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为114亿年。
研究报告作者美国巴尔的摩市太空望远镜科学协会的詹森-卡里拉称,这项最新研究将帮助天文学家从一般意义上更好地理解星系进化。我们基本上消除了主要障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银河系进化图像,揭晓了随着历史变迁星系如何进化和形成。
银河系结构
银河系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中心膨胀区域,相对扁平盘和环绕光环的球体。光环包含着球状星团——密集凝聚着数百万颗恒星,许多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光环是由两个独立恒星群体构成,因此将银河系光环细分为内部光环和外部光环。
银河系的三个主要部分被认为形成于不同时期,首先是光环形成。银河系最古老的球状星团年龄为135亿年,意味着仅距离宇宙大爆炸2亿年后形成。但是天文学家却很难成功地精确测定光环区域恒星的年龄,因此理解整体光环如何及什么时间形成仍是一个难题。
卡里拉观测了垂死光环区域恒星,它们仅是从“活跃融合工厂”至奇特天体白矮星的过渡体。
研究新白矮星
白矮星是已耗尽自身燃料相对小型恒星的残骸体,它们的亮度较低,但拥有超密集的物质核。在银河系中绝大多数恒星都是白矮星,其中包括我们的太阳最终将以白矮星的形式终结生命。
卡里拉称,白矮星密度是地球“正常”物质的100万倍,但是这些奇特天体在一些重要方面能将问题简单化。它们是简单恒星,这样的恒星仅由一种原子——氢子控制。
卡里拉利用这些简单性自然特性,使用全球几种不同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一种通过分析氢排放量的方法来测试白矮星的年龄。他对氢排放量进行恰当地分析,揭示了白矮星的质量和其它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可用于评估白矮星的年龄,以及什么时间从活跃恒星过渡为垂死矮星。
他通过研究新诞生白矮星的光谱来校准这项技术,他和研究同事对梅西耶4球状星团(已知其年龄大约125亿年)中白矮星的温度进行勘测进而绘制出光谱。卡里拉对银河系内部光环刚演变成白矮星的4颗恒星进行了研究。
对这4颗内部光环恒星的研究分析显示其年龄为114亿年。这项研究结果比之前评估的内部光环年龄更加精确,该研究报告发表在5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美国亚利桑那州基特峰国家观测台的蒂莫西-比尔斯说:“这项最新研究测定了银河系内部光环恒星群体的年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理解银河系恒星形成和进化的学识。”
理解银河系
银河系内部光环的年龄大约是114亿年,外部光环被认为历史更加久远一些,一些构成银河系的远古星系团年龄大约是135亿年。
卡里拉计划研究银河系外部光环中白矮星的年龄,同时,他还将研究内部光环中更多的白矮星,进一步理解这些恒星进化形成的时间。
这项最新技术不能直接应用于其它星系,由于白矮星非常遥远,光谱较为昏暗,难以详细研究。但是这项研究结果将帮助天文学家理解一个星系进化的基本面。卡里拉称,如果能够知道内部光环形成年代,那将更加易于分析星系的形成方式。(卡麦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