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3日消息,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是10公里、质量超过1万亿吨的小行星撞上地球。现在我们知道,这次撞击事件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超级海啸、超热灰烬引发的全球性野火,当然还有陆生动物的大消亡。但是近几年天体生物学家开始研究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后果:这次事件把几十亿吨支持生命的岩石和水喷射到太空里。据一些科学家估计,这次喷入太空的物质的质量与那颗小行星的质量不相上下。令他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所有这些物质最终的归宿?
现在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原纱彻也(Tetsuya Hara)及其同事给出了答案。这些人表示,从地球上抛出的数量惊人的物质不仅降落到月球和火星上,而且有可能被抛到了更远处。他们还推测了这些物质降落的似乎可供生命生存的其他地方有多少,它们包括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和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类地系外行星。他们得出的结果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首先,他们通过推算认为,落到木卫二上的喷射物几乎与落到月球上的一样多:一些推测结果是10^8块地球岩石。这是因为木星周围巨大的引力场会吸引岩石,当被捕获的岩石围绕这颗行星运行时,它们又会被木星的卫星清理干净。然而最令人吃惊的可能就是穿越星际空间的物质的数量。去年我们查看的计算结果显示,进入星际空间的地球喷射物数量比其他所有行星的总和更多。
原纱彻也及其同事进一步估算了会有多少地球喷射物降落到Gliese 581上,这是一颗距离地球大约20光年的红矮星,据悉有一颗位于可居带边缘的超级地球正在绕其运行。他们表示,大约有1千块地球岩石进行了前往Gliese 581的旅行,它们用了大约100万年抵达目的地。当然,没人清楚微生物是否能在这种长途旅行中幸存下来,或者是在前往木卫二和土卫二的更短距离的旅行中存活下来。但是原纱彻也及其同事表示,如果微生物能在此类星际旅行中幸存下来,它们至少将会在位于可居带里的一颗超级地球上繁衍生息。
这引出了另一个有趣问题:支持生命的地球喷射物多久能够传遍整个银河系?原纱彻也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这些物质需要大约10^12年才能传遍银河那么大的一片宇宙空间。但是由于我们的星系只有10^10岁,因此一次喷射事件还无法传遍整个星系。然而他们表示,如果生命在已有10^10 岁的星系里的25个不停地点进化,从这些地方飞出的喷射物现在应该已经充满整个银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推论。原纱彻也及其同事称,如果这种设想确实发生了,“那么我们太阳系里至少会有一处被起源于外太阳系的微生物造访过”。(孝文)
马兜铃是中药中常见的药材
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间质性肾炎,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居住在多瑙河流域附近的农村村民易患此病,具有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等在内的明显的区域性。此外,巴尔干肾病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患者通常伴随有出现尿路肿瘤的情况。巴尔干肾病的成因一直困扰科学界多年,然而,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种独特的疾病可能因当地居民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有关,并且当地也有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种子的习惯。
在过去的50年里,科学家为找出巴尔干肾病的发病原因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一直未能取得显著成果。2011年,由萨格勒布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带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科学家进行协作,他们将研究的重点置于巴尔干肾病地区环境因素之上,如各种重金属、真菌毒素、微量元素及有机化学成分等等,但研究成果也不具说服力。
不过科学家观察到,在巴尔干肾病发病地区,当地农民种植有大量马兜铃植物。因而,他们猜测,这种植物或许是致使当地居民患上巴尔干肾病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的设想,即巴尔干肾病患者患病原因在于他们长期暴露在马兜铃酸环境当中,并且还食用马兜铃属植物的种子。马兜铃酸在人体中有蓄积作用,中毒后可麻痹呼吸中枢,抑制中枢神经,而马兜铃的另一种成分—木蓝花碱可阻断神经节,降低血压,用量过大时会损害肾脏,导致中毒性肾病。
据悉,在很早的时候,马兜铃就已被当做中草药来使用。从中医药角度而言,马兜铃科草药多味辛、苦,苦能下气、燥湿,辛能发散、行气、活血。马兜铃科草药主要功能为袪风胜湿、活络止痛、行气活血等等。但现代研究表明,马兜铃属植物存在毒性,其可导致使用者患上肾衰竭及尿道肿瘤等恶性疾病,因而各国也纷纷颁布法令,禁止将马兜铃属植物当做药物来使用。
北京时间4月11日消息,野生动物专家近日发现有些北极熊患有溃疡,身上还一块一块地脱毛,这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怀疑一种神秘疾病已在这种动物中蔓延。
在北极海岸开展工作的生物学家研究了9只北极熊的病情,以便了解这种疾病是否和海豹以及海象身上出现的相似症状有关。它们是美国阿拉斯加州巴罗地区33只北极熊的一部分。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这些北极熊出现脱毛和其他皮肤损伤等情况。
阿拉斯加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首席生物学家托尼-德甘奇对路透社说:“我们对这种未知疾病知道的不多,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种疾病有点不同,又或许没什么大不了。”
2011年夏天,科学家发现,60只环斑海豹和几只海象死在同一地区,它们都有溃疡和脱毛现象。但截止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北极熊死亡。
美国地质调查局说:“虽然我们对传染源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海象和海豹身上发现的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先进的测试技术还未确认传染源,但我们会继续研究下去。另外,还会对潜在病因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人为因素、自然生物毒素、辐射、污染物、自身免疫疾病、营养不良、激素失调和环境因素等。”
有人猜测,发生在北极熊身上的这种神秘疾病可能和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有关,它在2011年海啸中遭到严重破坏。但早期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理论。(秋凌)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科学家近日称,在火星地下,流动的岩浆创造出一些通道,而死寂多时的火山下面形成一个隧道网,这里很可能有生命存在。
火星表面与众不同的“坑链”围绕在这颗“红色星球”的塔尔西斯火山周围,迹象表明隧道和腔体在岩浆流停止运动后坍塌。但科学家现在认为,剩下的隧道在百万年历史中很可能有活水流动,它们将是科学家在这颗行星上搜索微生物的一个非常诱人的目标。
火星的稀薄大气意味着这颗行星上的辐射比地球高250倍,所以生命根本无法在地表上生存。但免遭致命射线攻击的地下隧道可能为生命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如果里面有流动水,这种可能性就更大。
火星登陆器测量了表面辐射水平,结果显示它比地球高出约250倍,比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遭受的辐射高两倍多。任何和坑链联系在一起的洞穴将来都能为宇航员提供一个躲避强烈的地表辐射的潜在避难所。
这些显示火星地下隧道的图像来自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它们显示太阳系最大火山群的两翼有一连串坑链。这些照片拍自2011年6月22日,显示了火星塔尔西斯地区阿卡迪亚“塔拉克图斯链”的地形情况。该地区拥有许多巨大火山,包括由三座相连火山组成的塔尔西斯火山群等。在这些火山群的北部,坐落着亚拔山。无论从面积还是体积上来说,它都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群。
坑链可能由火山喷发而成。从火山流出的岩浆在地表凝固,地下流动的岩浆则创造出一条岩溶隧道。火山活动一旦停止,这条隧道就会变空,留下一个地下腔体。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腔体的顶部就会塌陷,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些环形洼地。
科学家指出,现在在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两翼可以看到这些例证。与此同时,他们认为1971年“阿波罗15”号登陆的月球哈德利溪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出现相同地貌。造成这些与众不同地形的另一个因素很可能是地下水。
在地球上,喀斯特地区也有类似的地形结构,它的名字来自一个德国人,从斯洛文尼亚延伸到意大利。科学家最先研究了这种现象。地球上最著名的例证要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下暗河网。地表石灰岩塌陷,形成这些很深的天然地坑,地下水露在外面。
从在火星上搜寻微生物的角度来说,探索坑链的起源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这些地坑内有像洞穴一样的结构,微生物就能生存,避开强烈的地表辐射。(孝文)
西伯利亚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在西伯利亚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收货,一头“完整”的小猛犸象被发现,与其他发现的猛犸象化石不同,这次发现的小猛犸象有皮肤、有毛发,极为完整。
根据每日邮报介绍,近日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头小猛犸象的尸体,且保存完好,科学家称这只年轻的猛犸象大约生活在1万年以前。它的年龄大约有3至4岁,而科学家分析,那时候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最令人神奇的则是这具尸体保存极为完整,科学家甚至表示他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家对猛犸象尸体进行研究
科学家随后研究了猛犸象的尸体,他们认为这头猛犸象在死前可能遭到攻击,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行为,人们可能将它作为猎物捕杀,它的骨骼几乎都没有了,这不想食肉动物的行为。它的腿也有骨折的痕迹。
负责本次研究的丹尼尔教授表示:“它生前是被某种动物杀死的,或许是狮子老虎等等,不过我们随后发现了一些证据,感觉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它,它成为了猎物。”
科学家表示,猛犸象生活在此前的冰河世纪,体型大约是现在大象的2倍,重达8吨,当时它也作为人类捕食的猎物之一,而人类当时也利用它们的牙齿皮毛做成工具。
对于这具尸体,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爱丽丝教授表示:“它看上就像新的一样, 没有人会相信它距离现在有1万年了,它几乎是活着的。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利。”安德里教授表示:“西伯利亚寒冷的环境给了保存尸体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这里常常会有惊奇的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在陆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布赖恩·福特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恐龙应该生活在水中。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3日报道,福特称恐龙身体庞大,而其两条相对较小的小腿无法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并且恐龙身躯后面还有一条巨大的尾巴,考古学家们虽然已经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的化石,但从未发现恐龙尾巴的痕迹。
福特通过研究发现,恐龙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15英尺(约为4.6米)至30英尺(9.1米)深的湖水中,水的浮力对恐龙的庞大身躯有一定的承载力,强壮的尾巴是帮助其游泳的工具。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恐龙双脚踩到了湖底的淤泥之中,因此现在的考古学家们才发现了很多恐龙的足迹。
福特说,他的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重达100吨的恐龙只有两条“相对较小的下肢”,而如今很多像大象、犀牛这样的陆地动物它们都有粗壮的四肢,但尾巴却比恐龙的小很多。
福特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实验室新闻》上,他在文章中指出:“如今我可以确定恐龙是水中动物,人们经常描述恐龙站在宽阔干旱的大草原上,但是我认为实际上它们生活在水中,肌肉发达的巨大尾部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在水中游走。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事情就能够讲通了,它们不仅利用水使尾巴漂浮,还在水中调节自己的体温,寻觅食物等。此前所有有关恐龙的研究、好莱坞的影片以及有关恐龙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进行更正。”
不过,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博士表示福特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论据支持。
“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说法比较盛行,但是自60年代以后,我们在承重结构工程理论的帮助下做了一些研究,证明恐龙腿部有足够的强壮肌肉可以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走动,如果让它们在水中生活反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呼吸问题、水底的泥浆会导致其行动缓慢等。它们很可能住在离水源很近的地方,偶尔会在水中降温,但是我不相信恐龙在水中生活的理论,”巴雷特说。
符合生命定义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外星生物或许就在眼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星球”将在未来两年内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确认了超过750个外星世界,而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已经“标记”出2300个“候选行星”,正在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确认。科学家的目标是发现与地球空间环境类似的系外“类地行星”,比如在大小上接近地球、轨道位置也要处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可能在话,上面或许存在外星生物。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的研究人员、系外行星生物学家肖恩·多马加尔·戈德曼(Shawn Domagal Goldm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相信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将在未来两年内发现位于恒星可居住带上的类地行星,我们能够在夜空中指着一个星球说,那就是一颗可以支持生命的星球。”
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言,该机构的其他科学家似乎也乐于分享行星生物学家戈德曼的乐观前景,研究人员已经着手探索“外星人星球”上各种物化成分的方法,一旦发现这类星球的存在便可马上开始探测。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到系外行星的“倩影”,因为只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几乎被它们的恒星耀眼的光芒所“吞没”,而研究人员则是通过“凌日法”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即系外行星通过恒星盘面时,恒星的光线就被遮挡,会出现微弱的亮度降低,这样便可发现系外行星的踪迹。
“凌日法”用于探测系外行星的过程中,也可以接收到穿过系外行星大气的光线,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分析,便可以从这些光线中了解到行星大气中所蕴藏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大气指纹,可以准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含量。据位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的科学家、开普勒探测器任务的研究人员道格·赫金斯(Doug Hudgins)介绍:系外行星高层大气的反射光告诉了我们关于这颗行星的故事。
目前,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任务小组正在审议一项新的探测计划:使用快速红外系外行星光谱调查探测仪(FINESSE)对“外星人星球”进行搜索,其原理也涉及到对行星凌日的光谱测量。通过系外行星一次轨道周期内(当系外行星出现在视野中与隐藏在恒星背后)恒星光谱的测量,如果这颗系外行星存在,那么科学家对比两次光谱数据,便可从中找出它们。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法可将系外行星暗淡的反射光从恒星耀眼的光芒中区分开来,同时也揭示出系外行星大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研制一颗被命名为“凌日行星调查探测器”的空间天文台(TESS),旨在专业设计探测器使用该方法探测遥远的“外星世界”,搜索范围在我们银河系周围的恒星世界中,科学家认为通过对以地球为圆心,50光年的距离为半径,就能划出覆盖数百颗恒星的天球,足够科学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研究。
随着更好的探测仪器和方法被用于搜索位于遥远宇宙空间的“外星世界”,科学家系外下一代的空间望远镜不仅仅具有能发现系外行星的能力,也应该可以直接给出行星大气组成成分,比如云层覆盖的情况,甚至可以告诉我们系外行星地表是什么样子,是否存在海洋、以及海洋覆盖面积占行星表面积的多少、还有多少陆地等。
对此,行星生物学家多马加尔·戈德曼期待着重大发现和惊喜,他认为:我们发现如此多的“外星世界”使我们感到很惊讶,当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世界”时,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可能发现外星生物与它们的行星环境相互影响的痕迹。自然界的多样性比我们预料的更加丰富多彩,当然也包括外星生物。
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
Mini-RF图像显示月球南极
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的合成孔径雷达探测到沙克尔顿陨石坑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可能蕴藏着水冰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称,月球两极很可能蕴藏着大量的水冰,有望为太空探测飞船提供燃料,并可以帮助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和工业扩展到太空。
研究表明,月球的两极有着独特的环境,很可能在永久性阴暗、超冷的陨石坑内蕴藏着水冰。美国宇航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的雷达探测到了这些独特环境,例如,位于月球南极的沙克尔顿陨石坑(Shackleton crater)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月球上最可能蕴藏冰的地区。沙克尔顿边缘的山峰几乎持续得到太阳光的照射,而其内部永久处于阴暗状态。美国休斯敦月球和行星研究所的科学家、微型射频工程(Miniature Radio Frequency project,Mini-RF)团队成员保罗•斯普迪斯(Paul Spudis)说:“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都在辩论沙克尔顿是否蕴藏着水冰。”斯普迪斯在上周召开的第43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上对Space.com记者说:“我们通过分析沙克尔顿的反射发现,这个陨石坑内蕴藏着冰。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冰。沙克尔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陨石坑,约4.5千米深,直径20千米。它是月球上该尺寸范围内最深的陨石坑。”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个不同的证据互相吻合,以帮助支撑月球上有水的观点。例如,在2009年,科学家宣布,搭载在印度的首个月球探测器“Chandrayaan-1”上的NASA仪器发现了月球表面上有水分子的证据。斯普迪斯说,此外,Chandrayaan-1的“撞月探测器”(Moon Impact Probe,MIP)在2008年撞上月球表面时,显然通过一个外大气层水云。MIP在关注沙克尔顿这个“冷阱”(cold traps)时,实际上已经观测到了水。
斯普迪斯是Chandrayaan-1雷达实验(从2008年至2009年绘制月球图)的主要研究者。成像雷达绘制两极的暗区,发现永久性阴暗陨石坑中水冰的反射。2009年,NASA的月球陨石坑观测和遥感卫星观测(Lunar Crater Observation and Sensing Satellite,LCROSS)的撞击器撞击月球沙克尔顿陨石坑时,检测到有水蒸气和冰粒扬起。斯普迪斯说,Mini-RF收集的数据显示,在月球北极的冰量为6亿吨。斯普迪斯说:“如果您将这些冰转换成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发射火箭,就是每天都发射航天飞机,也可以发射2200年。我认为实际数量比估计的数量至少要大1个数量级。所以月球上有大量的水,我们可以使用它辅助航天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挖掘这些水的真正意义。”斯普迪斯还说,地球的卫星包含物质和能量资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可重复使用和可扩展的空间运输系统。
为了进一步探测月球的冰“冷阱”,Mini-RF团队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科学家合作。虽然Mini-RF发射器失败,但其硬件在去年和最近的数据收集实验中仍然可以接收信号。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用雷达波束射向月球,Mini-RF传动装置收听从月球表面反射回来的反射脉冲,借此建立一个图像带。这项技术被称为“双基地雷达观测(bistatic radar observation)”。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能源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的专家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马里兰州应用物理实验室的行星科学家本•伯西(Ben Bussey)说:“Mini-RF团队可以通过双基地雷达测量,测试月球两极附近地区的永久性阴影区含有水冰的假设。”此外,这些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月壤、火山碎屑沉积、喷出物的组成和结构。伯西和他的同事们指出,这些数据将提供一个独特的新的证据,以确定月球极地陨石坑是否含有冰。已经证明,这完全是一个新的仪器模式,能够获得令人兴奋的科研结果,将揭示极地冰、月球表面粗糙度和其它特性的信息。(尚力)
我们要提防少数不良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这些年来,国内民众要求科学家从事科普活动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科学研究体制的局限,科学普及活动不仅不算绩效,而且不少科学家还有一种偏见,觉得科学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从事科普工作有失身份,所以,科学家热心科普的人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为数很少的从事科普活动的科学家,他们在社会上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很多时候还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攻击,以至于他们工作的单位常常会因此施之以压力,让他们放弃科普。
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非常热心科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NASA每年的经费需要美国国会讨论批准。如果美国的纳税人不理解NASA工作的意义,他们就很难拿到足够的经费。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要热心从事科学传播工作。也许,我们将来也可以形成某种由民意来决定科学经费的机制,到了那时,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从事科学传播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了。
但是,我们今天也要提防另一种危险,那就是少数科学家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甚至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从事忽悠式的“科学普及”。科学家精通科学知识,不太容易犯知识性的错误,而且科学家在民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貌似做科普的合适人选。但是,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经不像小科学时代那样,仅仅是满足好奇心的个人自由探索,而与技术研发、产业规划、国家政策等等紧密相关,与巨大的利益纠结在一起。
所以,我们要提防少数科学家假借科普之名,忽悠不明真相的决策者和公众,为自己骗取巨额经费和国家政策支持,扭曲事实真相,干扰科学发展路径的正常选择。
在许多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公共政策的问题上,利益相关者必须回避。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主义”泛滥,很多普通公众还在误以为科学家都是陈景润式的书呆子,还在迷信科学家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不贪名利、献身科学的圣人,没有意识到科学活动是牵涉巨大利益的活动。所以,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从未想到在重大公共利益相关的科学决策上,要求相关科学家们应该回避。
由于在决策体制上缺乏利益回避制度,有些“大牛”科学家在为科学项目做决策时,就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坐地分赃,为了自己的小圈子、自己的团队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做出有损公众利益的事来。由于在向公众做科普的时候,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对科学家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缺乏质疑和提防,少数科学家常常可能假借科学普及,夸大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擅长工作的重要性,夸大自己成果被学界肯定的程度,甚至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收买,为少数特定企业充当危机公关的马前卒。
因此,公众在知识与科学家完全不对称的条件下,更应该加倍警惕少数科学家的忽悠。大投资家巴菲特劝告我们: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现在是否需要理发。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先生认为,我们对待科学家,应该像对待替我们修下水道的管子工一样,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服务,但是,要防止他们偷我们的钱。
需要强调的是,媒体在采访科学家对待公共政策的建议时,应该多听不同学者的意见,而不是只听个别学者片面的言论。公众在接受科学家科普的时候,也应该关注科学家与所科普的内容方面有无利益牵连,而科学家们则应该明确申明相关利益关系。只有这样,科学才能有益于社会,而不是有害于社会。
锯鳐的长嘴既是武器,又是导航设备
就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一样,锯鳐用其长而尖的口鼻部将猎物切片、割块。然而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这并不是这种独特工具的唯一用途。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困惑于小齿锯鳐(Pristis microdon)到底用它们桨形的口鼻部以及尖利的牙齿来做什么。如今,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现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这些器官既可以充当导航设备,同时又是一种致命的武器。
作为一种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食肉动物,科学家观察了锯鳐围捕人工养殖的胭脂鱼和其他鱼类的场景。研究人员发现,在为了猎食而游水时,这些杀手经常会在水中摆动它们的“锯片”,甚至利用这种武器将倒霉的胭脂鱼一分为二。但锯鳐的口鼻部却并非仅是一把切肉的刀。
当研究人员利用电极产生一些小的电脉冲时——类似其他鱼类收缩肌肉时产生的电脉冲,锯鳐立刻便会将它们的“锯片”指向电脉冲的源头,从而意味着这些器官还能够感知猎物的电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