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鳐的长嘴既是武器,又是导航设备
就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厨师一样,锯鳐用其长而尖的口鼻部将猎物切片、割块。然而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这并不是这种独特工具的唯一用途。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困惑于小齿锯鳐(Pristis microdon)到底用它们桨形的口鼻部以及尖利的牙齿来做什么。如今,研究人员在日前的《现代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这些器官既可以充当导航设备,同时又是一种致命的武器。
作为一种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食肉动物,科学家观察了锯鳐围捕人工养殖的胭脂鱼和其他鱼类的场景。研究人员发现,在为了猎食而游水时,这些杀手经常会在水中摆动它们的“锯片”,甚至利用这种武器将倒霉的胭脂鱼一分为二。但锯鳐的口鼻部却并非仅是一把切肉的刀。
当研究人员利用电极产生一些小的电脉冲时——类似其他鱼类收缩肌肉时产生的电脉冲,锯鳐立刻便会将它们的“锯片”指向电脉冲的源头,从而意味着这些器官还能够感知猎物的电足迹。
运黄金的电梯
两位美国学者梅特兰和里特近期在美国俄勒冈州首府塞勒姆市发现了隐秘的地下中国城遗址,这是美国华人世界的一项重大历史发现。
位于塞勒姆市府中心楼下的藏金库是梅特兰和里特发现的第一处地下遗址。梅特兰指着塞勒姆的市府中心楼外的地下电梯门说:“这是1870年左右中国人用来运输黄金的通道,金库就在不远处。”在1860年美国大铁路时代,大量中国移民涌入俄勒冈州,分散在各地,他们大部分来自香港。1870年至1920年,结束铁路工程的中国人在塞勒姆市做起了生意,开茶室、洗衣店等,还将发现的金子秘密运往旧金山金矿换钱。
"地球熄灯一小时" 世界各地在行动
科学网(kexue.com)讯 3月31,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2012年“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在全球各地展开。今年中国有124座城市参加活动(包括香港、澳门),相比去年的86座城市有所增加。2012 年“地球一小时”的主题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可见环保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共鸣。
"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是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地球一小时”是全球性环保活动的品牌,以“熄灯”的形式倡导节能环保已成“国际惯例”。中国城市参加的数量在递增,中国公民自觉参与的数量在递增,这是一种量的积累。看上去是居安思危,其实是“居危思安”。事实上,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已让大自然和地球很“受伤”,人类更“受伤”。污染严重的地方,明月不再明,天空不再亮,呼吸不再是清新的空气,喝的也不再是干净的水……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资源不是无限的,而且很有限。人类已面临着能源紧缺的严峻问题,污染问题、全球变暖等越来越严重。
“熄灯”是较直观的节能环保举止。“地球一小时”的功效,不限于由此而节省的电量,更在于“黑夜里的思考”“黑夜里的摸索”。一位诗人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能否给我们每个人一双寻找光明的眼睛——节能环保如何走向光明之路。我们已经不能对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M2.5败给了春节,恐怕也要败给清明节。尽管低碳意识与行为开始走向我们的生活,但是高碳生活挥之不去,尤其在传统习俗的驱使下,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低碳步伐。
“地球一小时”要发挥品牌的号召力与发散力。“一周少开一次车”“无车日”等,可以认为是“一小时外”的实践接力。一方面,由于节能环保活动很多是倡导型的,强制力不够,导致功效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承担着节能降耗的责任,硬任务,逼迫在特写时间段里“拉闸限电”,临时抱佛脚,导致负面影响超出节能效果。处于如此尴尬境地,说明我们还迷失于节能环保的征途中,行政的力量与企业及公民的配合尚未默契,甚至还会抵触与抵销。也说明发展与节能环保的辩证关系、和谐关系尚未真正理顺,“边污染,边发展”和“边发展,边治污”等现象依然突出。
“地球一小时”,时间很宝贵,地球在“休息”,人脑要思考。在环保、节能、减排上,我们没有多少退路,仅靠自觉自律是永远不够的,需要有制度来约束,需要用法治来护航。在工业发展上,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要有严格的环保准入制,不能再维系“一半是黄金、一半是污水”的发展模式。在生活层面上,低碳生活,仅有倡导是乏力的,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发力”。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识的支撑,需要低碳政策的导向,需要低碳经济的保障。“地球一小时”,不能让黑夜的宁静悄悄流逝,我们要为此而加油——制度的建立健全,政策的与时俱进,环保的路径选择,节能的最佳捷径。(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恰逢历史上最出名的泰坦尼克号海难事故100周年之际,国家地理杂志和一群研究人员公开了一些泰坦尼克号的新照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自由的公开沉船照片。沉船的详细残骸照片是通过数百张光学和声纳照片合成的,这些照片是在2010年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一次探险中由三个深海潜水机器人拍摄的。
一艘遥控操作潜水艇和两个自主游动机器人装备了声纳设施来制作宽域地图,而且配备有先进的三维摄影系统对沉船残骸进行详细的拍摄调查。这些最详细的照片是从各个幽灵般的角度拍摄到的。初步的探测覆盖了大约一个曼哈顿大小的区域。这艘深海潜水艇首先绘制了海底的详细地图,然后开始全力调查泰坦尼克残骸的巨大破损部分以及破损船体周围的数千种人工制品。
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比尔-兰格在一份声明中说道:“在海底很少有地方能让我们拥有一段25年历史的记忆,这次研究将帮助科学家和其他人理解失事残骸的长期命运。更好的理解这些失事船只所发生的情况和长期变化,包括腐蚀、微生物活动和深海压力,都将给政策制定者和环境管理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工具和数据。”
兰格是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1985至1986年研究团队的成员之一,这个团队首先发现并探测了沉船残骸。他补充说到:“在我心中毫无疑问的是公众对泰坦尼克的兴趣帮助推动了许多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正是借助这些技术探索深海。”
这些图片是由泰坦尼克所处位置的250张照片合成的,并将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4月刊上公布。泰坦尼克号公司(这是第一展览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而且是唯一法律许可恢复泰坦尼克号残骸物品的公司)将为它的巡回展增添静态图片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的交互式应用程序。本次展览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手工艺品展”。(过客/编译)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4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热衷于搞恶作剧的人来说,没有哪一天会比历史悠久的愚人节更让他们兴奋。随着愚人节的到来,又有许多人因为愚人而开心了一把,也有人因为成为被愚的对象而哭笑不得。不过,既然是节日,人们大多一笑了之,没人会太在意,更很少有人去专门深究愚人节的来历。关于愚人节的来历,说法很多,真正的起源一直是个谜。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愚人博物馆馆长阿历克斯-鲍耶斯表示,“可能许多人认为愚人节很讨厌,并希望马上取消这种无聊的节日。但是,许多爱开玩笑的人却非常喜爱这一天,并拒绝放弃这一传统,也正是这些人让这个节日得以继续存在。”不过,鲍耶斯也承认,在美国近些年来,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在这一天搞恶作剧的人越来越少。
愚人节的起源之谜
据专家介绍,愚人节的起源一直是个谜。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与罗法历法匹配,法国人于16世纪改革他们的历法,以便让新年从一月份开始,而不是春天(三月末或四月初)开始。然而,这种变化却传播得很慢,许多不知情的乡下人仍然在春天庆祝他们的新年。因此,有人把这些在四月初庆祝新年的乡下居民称为“四月愚人”。
但是,对愚人节历史起源有过深入研究的鲍耶斯并不认同这种说法。鲍耶斯认为,上述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法国人庆祝法律上一年开始的那一天其实是复活节,因此它不可能与四月一日真正联系在一起。”
相反,鲍耶斯认为愚人节可能简单地来源于欧洲古老的春节。在那一天,恶作剧和伪装他人身份等行为很普遍。如今在法国,愚人节也被称为“le poisson d'Avril”或“四月的鱼”,最常见的恶作剧就是趁路人不注意时在其背后粘上一张纸做的鱼。
小丑说
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幽默学名誉教授约瑟夫-波斯金对愚人节的历史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愚人节起源于开玩笑。1983年,波斯金曾经表示,愚人节的概念来自公元三到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一世时期的罗马小丑。
据说,当时小丑们向统治者请愿成功,统治者允许他们推举一名成员在某一天中能够成为国王。因此,在四月一日当天,君士坦丁一世将罗马帝国的统治权交给了他的一个小丑--库吉尔国王。库吉尔随即颁布法令,将四月一日永远定为荒谬的一天。
波斯金介绍说,当时的通讯社并没有对这个话题有太大的兴趣。“我认为我本应该因为这个离奇的故事而被大家称赞。”
假作真时真亦假
搞笑诺贝尔奖创始人马克-亚伯拉罕介绍说,传统的愚人节出现的欺骗性虚假新闻其实都是被荒谬化的真实发现。“每年搞笑诺贝尔奖都是授予在科学、医学和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真实发现,这些发现首先会引人发笑,然后又让人深思。”
比如,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部分奖项授予了如下一些研究:找到利用遥控直升机采集鲸鼻涕的新方法、证明脏话有助于减轻疼痛、发现坐过山车有助于治疗哮喘等。
亚伯拉罕认为,“这些发现相当滑稽,这只因为它们是真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真实与搞笑的事情是愚人节笑料的最高级形式,因为你能够把它们讲出来,而且人们也会认为你已经取得。”(彬彬)
木乃伊之窗:寺庙祭司艾塞特-塔伊芙-纳黑特(Iset Tayef Nakht)的棺材陈列在英国康沃尔博物馆
这种通过用于扫描患者疾病的CT扫描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呈现出寺庙祭司艾塞特-塔伊芙-纳黑特(Iset Tayef Nakht)头骨的详细状况,可以帮助医学美容师将头骨骨骼拼凑起来还原这位千年祭司的面貌。
19世纪,这具木乃伊尸体被送到英国康沃尔郡,1828年,由英国皇家海军医生斯蒂芬-罗维哈米克(Stephen Lovehammick)进行检测分析。一份分析报道显示,当这具木乃伊的亚麻布解开时,该尸体保存得非常完好,眉毛仍存在着,前额覆盖着药草制作的浆糊。
1837年,这具木乃伊被捐赠给康沃尔皇家学院,目前保存在康沃尔皇家博物馆内。目前,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专家使用对该木乃伊扫描的图像和数据来制作一个头骨模型。之后该头骨模型将送至英国曼彻斯特市医学美容师理查德-奈维(Richard Naeve)和丹尼斯-史密斯(Denise Smith),他们将认真细致地使用软组织和其他解剖测量法来模拟这具木乃伊的面容。
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制成一个远古埃及人面貌的青铜色树脂铸件,它将陈列在康沃尔皇家博物馆的一个新展厅,届时将于今年6月份开放。
康沃尔皇家博物馆考古学馆长简-马利(Jane Marley)称,他们拥有大量关于这位寺庙祭司的信息,重塑他的面孔将赋予此次展览新的生命力。我们从这具木乃伊的棺木类型、他的牙齿以及他患有关节炎的事实来判断,这位祭司的死亡年龄大约是65岁,他的身高约1.5米,我认为由于年老因素以及木乃伊制作和亚麻布包裹过程,也会将他的身体缩短。
马利说:“当首次看到这位埃及千年祭司的面容时将令人难以置信地兴奋,并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够对这具木乃伊进行DNA分析。”
据悉,艾塞特-塔伊芙-纳黑特是2600年前古埃及Al Karnack村庄的一位寺庙祭司,Al Karnack村庄在尼罗河东部。CT扫描工作是由康沃尔后家医院放射科技师肖恩-普鲁姆勃(Sean Plumb)执行,他表示,当逼真呈现木乃伊头骨的详细状况时绝对会让人们感到惊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对木乃伊尸体进行CT扫描分析。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部,扒开5米厚的流沙层,发现了一处不规则的埋葬坑,内部惊现佛教造像近3000件(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发现
佛像埋葬坑出土
曹操墓——西高穴大墓,曾经引起全民考古关注。就在它的正西偏南,是曹操发迹的邺城,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后居住于此,曹丕称帝以后成为五都之一。
2012年春节期间,在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发现了一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报了这项重要发现的最新进展。回忆这处佛教造像埋葬坑的发现,邺城考古队队长朱岩石博士仍含惊奇之色。
据介绍,这处埋葬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即邺城考古队推测的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朱岩石说,邺城考古队近些年一直在苦苦找寻外郭城的踪迹,不断有重要考古发现。
今年1月上旬,在北吴庄北漳河滩沙地内,邺城考古队注意到有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比如发现一些汉白玉碎石,于是决定在此进行考古勘探。1月10日,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佛教造像埋葬坑。鉴于遗迹的重要性,很快便开始了抢救性发掘。
有近3000件佛像
当考古人员在现场进行了RTK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全站仪布方,然后去除上部5米左右厚的流沙层时,“所有的人都傻了”,朱岩石说,出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个边长约3.3米、深1.5米左右的不规则方形土坑。从中发掘出土编号佛造像2895件(块),造像碎片78个自封袋,达数千件。根据发掘过程中的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这批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
□价值
佛像级别史无前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本次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北朝、隋朝、唐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之一。佛寺、佛像这样级别的发现史无前例。
王巍介绍,这次的考古发现的意义首先在于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均有科学记录。这是目前所知建国以来出土遗物数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本次邺城出土的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级别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发展程度。
其次,本次发现年代清楚,前后衔接。这批佛造像的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北魏晚期、东魏、北齐、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同时,本次考古出土的佛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泓介绍,这批佛像多为背屏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像。很多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安全保障
将设置专门派出所
为了确保文物安全,考古发掘期间大量公安干警在现场设立警戒区并昼夜执勤,武装特警负责押运出土文物入库保存。
邺城考古队启动了抢救发掘的紧急预案,除在现场的邺城考古队研究人员和技师9人外,火速通过考古研究所抽调了研究人员、文物保护专家、考古技师10余人赶赴现场参与相关工作。
为妥善保管出土文物,当地政府特意拨出专款添置安装远红外监测、视频监测系统的安保设备,相关人员24小时巡逻。此外,还将在附近专门设立派出所,确保文物安全。
□文物保护
色彩保护成大难题
本次出土的佛造像,除了部分无色外,很多都色彩艳丽。如何保护佛造像颜色成了一大难题。
朱岩石队长介绍,有关专家已选取最小的碎片,进行色彩等技术分析,以形成预案推广运用。
早在发掘时,在文保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出土佛像均进行三层包装,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表面色彩、贴金等装饰不受损失。第一层宣纸包装用于平衡湿度,第二层气泡塑料薄膜包装用以防摩擦碰撞,第三层塑料薄膜用以密封。
据介绍,目前色彩保护、金箔装饰的加固、近3000块碎块的拼接缀合这三项难题形成了一项艰巨的工程,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指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针对这批文物的特性制订详细的保护方案,并将陆续实施。
□待解之谜
是否源自灭佛运动
这批佛造像是什么时间、由谁埋入地下的?这背后有怎样的一段历史?
杨泓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灭佛运动和佛像痤埋制度。前者指的是因反对佛教,将佛像砸碎,杂乱填埋。后者指的是佛教信徒为了做功德,看到古代残像就收集在一起规规矩矩地埋下,有的还在上面建塔。
杨泓分析,从考古中发现,这些佛造像的摆放杂乱,可能属灭佛而非痤埋。另外,我国史上有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其中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统称为“三武灭佛”。鉴于本次出土佛像中,发现了个别唐代风格的造像,杨泓推测这批佛像可能源于唐代灭佛运动。
但这些零散的碎块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埋藏坑与具体遗址或古代寺院遗址是否有关系?它对于东魏北齐邺城南城外郭城的探寻能够提供怎样的线索?还有待后期研究揭开谜底。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然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3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家缅甸动物园28日展出了两只粉色大象,结果引起轰动。
这对粉红色的大象母子显然非常喜欢泡在水中嬉戏。动物园管理员用水管往它们身上浇水时,它们高兴得发出嘟嘟声。它们的皮肤通常情况下是红褐色,但被水浸湿后就变成淡粉红色。
这两只罕见的庞然大物虽然拥有与众不同的外貌,但相比灰象来说并非一个特殊物种,也不是白色变种。它们正式的名字应是白象。佛教国家视这些动物为珍宝。据说,它们的外貌能带来好运。(秋凌)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今年将首次登陆太空。3月31日当天,“地球一小时”推广大使、荷兰宇航员安德鲁·库珀斯将从国际空间站拍摄地球熄灯的照片,并通过欧洲航天局发布相关照片以及现场评论。
“地球一小时”(EarthHour)是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这项全球性的活动于2007年在悉尼首倡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到去年为止,全球已有约4000个城市加入,其中中国86个。今年,石家庄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加入“地球一小时”并做出环保承诺的城市承诺在2012年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稳定达到二级标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
今年,WWF更将这一活动延伸到了国际空间站。往年,熄灯1小时前后的城市夜景给人们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随着参与城市不断增多,这次WWF将尝试在太空中为“熄灯的地球”留影。宇航员库珀斯激动地说:“在茫茫宇宙间为美丽地球的未来行动起来,这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绝好的方式!”
相关阅读
明星关注地球一小时
北京,3月30日 ——全球规模最大的自愿环保行动“地球一小时”再创新高,截止3月30日,全球共有147个国家和地区确认参与“地球一小时”,共同宣布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而行动的决心。
全球超过5000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的灯光将在3月31日晚上八点半熄灭,其中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布丹和法属几内亚是首次参与地球一小时的国家。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纽约联合国大厦将熄灯一小时,以此声援全球20%生活在没有电力的世界里的人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Irina Bokova 宣布正式加入“地球一小时”,并呼吁全球所有的世界遗产都在3月31日晚上熄灯。除联合国之外,地球一小时还得到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斐济总统Ratu Epeli Nailatikau、宇航员Andre Kuipers和国际空间站、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欧足联(UEFA)、曼联等名人和机构的支持。
“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地球的改变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全球的灯光依次熄灭,许下你对地球的环保承诺,并号召你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采取行动吧!”“地球一小时”联合发起人、执行主任Andy Ridley表示。
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调整,今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仪式将从去年最后变暗的萨摩亚群岛开始,最后在库克群岛进入尾声。
据悉,纽约时代广场、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伦敦大笨钟、悉尼歌剧院、日本东京塔等著名景观都将在31日晚上为地球熄灯一小时。
今年参与“地球一小时”的中国城市也再创新高。截止3月30日,一共有124座中国城市加入地球一小时,并公开了自己的环保承诺:
湖北武汉、黄石等16个城市承诺: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健全落实减排预警、约谈等制度,实行“区域限批制”、“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削减2%、1.5%和1.5%,氮氧化物零增长的年度减排任务。
青海西宁、海东等8个地市州承诺: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水环境质量为优良水平。
辽宁沈阳、大连等14个城市承诺:辽河干流及10条主要支流按21项指标考核达到IV类标准,其余支流达到V类水质标准,提前“摘帽”。
上海市承诺继续完成新建绿地1000公顷,继续推进1000个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石家庄市承诺: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扬州市承诺:每月11日政府机关除特殊公务外,其他车辆(包括公职人员私家车)停开一天;同时在全市推广“今天不开车”活动,动员广大私家车主每周少开一天车。
许多地标性的建筑也将加入“地球一小时”:
八达岭长城、北京的最高建筑国贸三期及国贸建筑群、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玲珑塔3月31日晚将熄灯一小时。
上海人民广场区域(市政府大楼、上海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厅、喷水池等)和各区县政府大楼都将熄灭景观灯光一小时。此外,陆家嘴金融区(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震旦国际大楼等)、静安区(静安寺、百乐门、久光百货等)、世博园一轴四馆(世博轴、世博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世博展览馆和中国国家馆)也将加入熄灯的行列。
从武汉的黄鹤楼到南昌的滕王阁,从西安的大雁塔到长沙的天心阁,许多著名的景点也将熄灭景观灯。
同时,超过1400家企业注册加入“地球一小时”,许多企业、明星和媒体都承诺了自己的环保改变,超越地球一小时:
企业界积极承诺将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玛卡西尼男装承诺在未来一年中,致力于天然棉麻面料的使用,在商品总体占比达到60%以上,实现80%的裤类产品无重度水洗,实现辅料配饰(纸质类)100%环保化。万科集团承诺 发动全国超过30个城市200个社区30万户业主,以社区为单位落实可持续的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海尔集团承诺坚持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文化的绿色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为消费者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企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蒙牛集团承诺50亿包牛奶使用可持续森林认证环保包装,年输出绿色能源利用沼气发电1,000万度,绿色生产年净化污水1,500万吨。
WWF“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李冰冰、中国区推广大使羽泉、李宇春纷纷亮出自己的环保承诺,并号召自己的粉丝共同为地球做出一个改变。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亚婕、篮球运动员马布里、歌手李霄云、演员黄海波、张歆艺作为明星志愿者加入到“地球一小时”中。
“地球一小时”战略媒体合作伙伴旅游卫视承诺继续执行“碳清零”行动,在所有节目片尾公示该节目的碳排量,并承诺“碳清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