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很多患上瞌睡病的儿童因不吃东西,最后被营养不良夺去生命很多患上瞌睡病的儿童因不吃东西,最后被营养不良夺去生命
患上瞌睡病的儿童性格变得内向同时不喜欢吃东西患上瞌睡病的儿童性格变得内向同时不喜欢吃东西
因为照顾瞌睡病患者面临很大难度,很多患上这种神秘疾病的儿童被家人遗弃因为照顾瞌睡病患者面临很大难度,很多患上这种神秘疾病的儿童被家人遗弃
仅在乌干达北部,患上瞌睡病的儿童人数就达到3000。在苏丹和坦桑尼亚也出现大量瞌睡病病例仅在乌干达北部,患上瞌睡病的儿童人数就达到3000。在苏丹和坦桑尼亚也出现大量瞌睡病病例
身患瞌睡病的帕丽娜-奥托,虽然几年前就已辍学,但仍穿着已经褪色的黄绿相间校服。由于无法写字和理解课上教的东西,帕丽娜被迫离开校园  身患瞌睡病的帕丽娜-奥托,虽然几年前就已辍学,但仍穿着已经褪色的黄绿相间校服。由于无法写字和理解课上教的东西,帕丽娜被迫离开校园
乌干达北部的一位母亲,名叫格雷斯-拉加特。出门的时候,拉加特会用布条绑住孩子,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防止他们走失  乌干达北部的一位母亲,名叫格雷斯-拉加特。出门的时候,拉加特会用布条绑住孩子,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防止他们走失
据父母们透露,他们的孩子会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每次发作后性格变得更内向据父母们透露,他们的孩子会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每次发作后性格变得更内向
对于这种神秘的疾病,医学专家感到很困惑,目前仍没有找到成因或者治愈手段对于这种神秘的疾病,医学专家感到很困惑,目前仍没有找到成因或者治愈手段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非洲东部出现一种神秘疾病,能够将患病儿童变成“僵尸”。目前,这种怪病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多。当地人将这种神秘疾病称之为“瞌睡病”,能够严重影响儿童的性格,让他们变得孤僻和神志不清。

  在乌干达北部、苏丹以及坦桑尼亚,越来越多的儿童患上瞌睡病,患病儿童的年龄通常在5到15岁之间。这种疾病让儿童昏昏欲睡——眼睛闭合,头部低垂,即使他们可能并不疲倦。目前,这种疾病的形势越发严峻。瞌睡病导致他们跌倒在地,给身体造成损伤。很多儿童丧失意识,最后走向死亡或者发生严重事故,例如摔倒在炉灶上或者溺水。

  瞌睡病的其他症状包括丧失认知功能和生长萎缩。一些患者出现与癫痫症类似的症状和进食困难,变得和僵尸一样。其他一些患者因身体虚弱或者营养不良被传染病入侵,最后离开人世。在乌干达北部,患上瞌睡病的儿童多达3000。当地母亲格雷斯-拉加特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时讲述了她的两个孩子患上瞌睡病后出现的症状。她表示两个孩子会像癫痫一样出现抽搐,每发作一次,样子就越发和以前不一样。

  拉加特的女儿13岁,名叫帕丽娜。她在提到帕丽娜时说:“与以前相比,她的性格变了很多。她出生时很正常,现在却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据当地居民透露,瞌睡病会以怪异的方式导致患者出现抽搐,例如吃了不熟悉的食物或者天气发生变化。患上瞌睡病的一些儿童经常一个人四处游荡,最后在丛林中失踪。据患者父母和医生透露,其他一些儿童喜欢玩火,还有一些儿童出现精神混乱和遭受心理创伤。出门的时候,拉加特会用布条绑住孩子,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防止他们走失。她说:“去菜园的时候,我会用布条将他们绑住,另一头系在身上。如果不这么做,我回家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见了。”

  2009年,瞌睡病第一次引起乌干达政府的重视。对于这种神秘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感到很困惑。世卫组织、乌干达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当地卫生部门对瞌睡病进行了研究,但仍未找到这种疾病的成因或者治愈手段。医生们利用药物控制抽搐症状,虽然只取得有限成功,但他们表示药物能够遏制瞌睡病的症状。(孝文)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行星围绕它们的恒星运行的艺术概念图

  北京时间3月28日消息,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科学家表示,他们发现的围绕一颗距离地球375光年的恒星运行的两颗巨大的行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外星世界。据估计,已经有128亿岁的主星及其两颗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刚刚诞生时形成的,发生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超过10亿年。

  研究负责人约翰-塞蒂亚旺在德国海德尔堡马普天文研究所进行了这项研究,他说:“银河自己迄今还未完全形成。”在最近的一项研究期间,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发现有两颗行星围绕编号是HIP 11952的恒星运行的迹象。根据该科研组的计算结果可知,其中一颗行星几乎与木星一样大,它围绕轨道运行一周大约需要7天时间。另一颗行星的质量是木星的近3倍,围绕轨道运行一周需要9个半月。如果这些行星是在它们的主星形成很久以后才诞生的,那么它们可能比看起来更加年轻,然而该科研组表示,这种假设不太可能是真的。塞蒂亚旺说:“通常行星会在恒星形成后不久就诞生了。第二代行星也有可能会在一颗恒星死亡后形成,不过这种猜测仍具有争议性。”

  塞蒂亚旺及其同事利用径向速度技术发现这两颗古老的行星,天文学家通过该技术,会发现由围绕主星运行的世界产生的引力拖拽导致的一颗恒星的亮度出现的周期性变化。这一发现暗示,这颗行星有可能是在宇宙之初形成的,只是当时的恒星都是贫金属星(metal-poor stars),这个天文术语指的是缺少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的恒星。塞蒂亚旺表示,HIP 11952的“铁含量仅为我们的太阳的10%”。行星起源于这种恒星的想法与已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增长模式(accretion model)背道而驰,后者认为重元素是行星形成所必不可少的。即使土星和木星等气体庞然大物也需要重元素才能成形,因为它们是在固体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

  吸积理论迄今一直得到以下资料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大部分存在行星的恒星都相对比较年轻,并拥有中到高等数量的金属。不过塞蒂亚旺表示,也许这里存在观测偏好。他说:“也许天文学家认为增长模式是正确的,因为行星猎人一直着眼的大都是年轻行星。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在(更古老的)贫金属星周围寻找行星非常有必要。”虽然最新发现的这两颗行星非常高寿,但是它们不太可能再活130亿年。塞蒂亚旺表示,这颗主星很快就会转变成一颗红巨星,这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的生命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该恒星的体积会增大,它有可能会吞噬掉附近的任何行星。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在线杂志《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上。(孝文)

全球变暖已引发了一系列危害,但这真是人之过吗?

  科学网(kexue.com)讯 人类活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已是科学界共识,然而,近日,来自美国的陆尊林教授通过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地球自身发展的规律,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没有决定性关系。

  陆教授认为,地球在中世纪就有过一次自然的变暖过程,而后又自然降温,甚至一度降温导致"小冰河时期"的出现,这一现象,其实早就被科学界认可,只是科学家普遍认为那次地球的自然升温降温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范围内,因此不具备全球代表意义。

  陆教授及其团队在南极洲发现了一种被叫做的"ikaite"的罕见矿物质,它原属于石灰石晶体物质,形成于300-500年前,这种晶体物质形成于冰冷的海水里,并只有在稳定的寒冷条件下才能存在,陆教授认为它的融化源自中世纪的地球变暖。

  陆教授认为,中世纪的全球变暖被证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活动,而如今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只是地球气温变化的自然周期,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非起决定作用。(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全球变暖实乃耸人听闻?或成某些人牟利工具(图)

  从马体型变更反观人类 全球变暖将加速人类变矮

  专家称海平面上升与全球变暖无关 受多因素影响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3月刊《南非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下落”的新线索。

  南非金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李·伯杰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

  研究人员根据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理查德·鲍恩的回忆,得出了北京人头盖骨可能埋藏在中国秦皇岛某地的一个停车场下的猜测。报告称,鲍恩和他的家人主动找到了在考古学方面享有盛名的金山大学,透露了鲍恩“最后看见”北京人头盖骨的经过。

  根据鲍恩回忆,1947年他在美军设在秦皇岛的“霍尔康姆营地”参加一场战斗,美军在挖掩体时挖出了装在木板箱里的“北京人头骨”,当时士兵把木板箱当成了机枪垫,随后鲍恩被俘虏。鲍恩认为,战斗结束后,北京人头盖骨可能又被埋在了原地。研究人员根据鲍恩的回忆,前往秦皇岛进行了调查,并找到了鲍恩所说的“霍尔康姆营地”——它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建在闹市区的停车场。

  研究人员认为,鲍恩可能是最后一个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人,在诸多关于北京人头盖骨的回忆中,鲍恩的叙述可能是“最可信”的。南非金山大学发表声明说,北京人头盖骨“要么仍然下落不明,要么就埋藏在秦皇岛柏油地面的几英尺之下”。

  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首次发现了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头盖骨。1941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出于“保护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目的,北京人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北京人头盖骨的遗失是人类考古学历史上的“世界奇案”之一。

  相关阅读

  新周口店博物馆明年建成 不忘寻找北京人头盖骨

  美男子头盖骨切除冷冻 重新安装后奇迹存活(图)

  专家称曹操头盖骨须比对后人DNA 有望复原长相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史密森学会的科学家在一段录像中再现了泰坦巨蟒的样子,该节目的目的是探索这种蛇为什么会长到48英尺(14.63米)长,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
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用来重塑这种可怕的食肉动物的泰坦巨蟒的颅骨
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泰坦巨蟒可能比曾出现过的任何大蟒都大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泰坦巨蟒长达48英尺(14.63米),体重与一辆小轿车相同,身体厚度超过1码(0.91米)。这种大蟒蛇的近亲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哥伦比亚北部地区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美国史密森学会已经令一种6000万年前在雨林里蜿蜒穿梭的长达48英尺(14.63米),重达2500磅(1133.98公斤)的泰坦巨蟒(Titanoboa)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继恐龙灭绝之后,其他食肉动物开始争夺统治地位。泰坦巨蟒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这种比任何蟒蛇都大的史前巨蟒显然也是历史上最大的蟒。

  史密森学会在一个新电视节目中再现了这种可怕的史前巨兽,该节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困扰科学家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蟒会长那么大。史密森频道的节目设计负责人大卫-罗亚勒说:“这是一个似乎非常奇幻的发现,它看起来可能像是一个幻想的主题。它是一种出现在斯皮尔伯格设想的过去的动物,它的名字会令人想起一种虚构的庞大怪兽。”史密森频道创作了一部有关发现这种生活在6000万年前,长达48英尺(14.63米),重2500磅(1133.98公斤)的史前巨蟒的影片,并塑造了该食肉动物可能的样子。

  该影片利用一个实物大小的巨蟒雕像进行宣传,并在纽约中央车站展出。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和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布洛赫博士是负责发掘泰坦巨蟒化石的科研组成员之一。发现这种巨蟒化石的地方,曾被认为古新世是一片原始雨林。蛇的颅骨几乎从未发现过,因为它们极其易碎,通常早已分解掉了。“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是这种蟒为什么会长那么大,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热带地区的温度更高。泰坦巨蟒是恐龙灭绝后的至少1000万年间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因此它是恐龙消失以后地球上新的统治者。”

  泰坦巨蟒的化石是在哥伦比亚瑟尔琼(Cerrejon)的一个露天煤矿发现的,与它一同发现的还有海龟和鳄鱼化石。这种庞然大物生活在古新世,即恐龙因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地球走向灭亡后的1000万年间,它帮助填补了进化史上缺失的一环。在获得这一发现以前,科学家手里没有6500万和55万万年前生活在热带南美洲的脊椎动物的化石。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詹森-海德博士说:“现在我们拥有一扇窗,通过它我们可以回溯到恐龙灭绝后的时代,看一看是怎样的动物取代了恐龙的统治地位。这种像大蟒蛇的庞然大物比一辆城市公交车更长,体重超过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它是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大蛇类。”(孝文)



上首款宠物犬专用“电梯” 

  英国一家公司研制了一款宠物犬专用楼梯升降机,旨在帮助肥胖狗狗减轻爬楼的负担,这个楼梯升降机将成为世界上首款宠物犬专用“电梯”。

  由于不控制饮食,越来越多的宠物犬患上肥胖症。据预测,至2022年,英国超过一半的宠物犬将会变得过于肥胖。狗狗体重偏胖容易影响脊柱,还会导致呼吸系统和皮肤出现状况,从而丧失爬楼能力。

  这款狗狗专用楼梯升降机目前还在试验阶段,预计上市后售价为5000英镑,由于英国肥胖宠物犬数量呈上升趋势,研发公司预计这款产品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关阅读

  世界最丑宠物狗尤达去世 最丑称号可保持到六月

  纳米比亚发现"狗头猪"怪物 头像狗身体像猪(图)

  美推出宠物狗电视频道 称旨在提高狗的生活质量

 
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阴暗区内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这些陨坑的温度可能降至足够低的程度,进而允许水冰存在  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阴暗区内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这些陨坑的温度可能降至足够低的程度,进而允许水冰存在
根据“信使”号获取的数据,水星曾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球。“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  根据“信使”号获取的数据,水星曾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星球。“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
根据“信使”号的观测数据,过去的水星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导致表面陨坑发生倾斜根据“信使”号的观测数据,过去的水星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导致表面陨坑发生倾斜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照片。科学家认为水星的不稳定轨道由一颗小行星撞击所致。这颗小行星在水星表面形成一个盆地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照片。科学家认为水星的不稳定轨道由一颗小行星撞击所致。这颗小行星在水星表面形成一个盆地
水星是太阳系内最内侧行星,被太阳的潮汐力“锁住”。据科学家推测,水星的一天本应就是一年,但情况并非如此,这让科学家非常困惑  水星是太阳系内最内侧行星,被太阳的潮汐力“锁住”。据科学家推测,水星的一天本应就是一年,但情况并非如此,这让科学家非常困惑
“信使”号2012年初拍摄的水星照片。水星上的一个陨坑可能与这颗行星的轨道不稳定有关“信使”号2012年初拍摄的水星照片。水星上的一个陨坑可能与这颗行星的轨道不稳定有关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根据美国宇航局“信使”号探测器获取的数据,水星极地地区的永久阴暗区陨坑深处可能存在水冰。水星是太阳系内的最内侧行星,地表温度超过400摄氏度。科学家一直怀疑在雷达扫描中发现的明亮沉积物可能就是水冰,“信使”号传回的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负责“信使”号成像系统的科学家,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南希-查伯特表示:“在此之前,我们从未获取过这些明亮沉积物所在区域的图像。水星双重成像设备(MDIS)拍摄的图像显示,水星南极附近的所有明亮沉积物都位于永久阴暗区,北极附近的明亮沉积物也处在阴暗区,为水冰假设提供了佐证。”

  但查伯特同时也指出这一发现并不是决定性证据,证明这些沉积物就是水冰。发现这些明亮沉积物的陨坑温度较高,需要存在一个隔热层,才允许水冰存在。目前,科学家正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信使”号于2011年3月进入水星轨道,一天绕水星运转两周,目前已拍摄了近10万幅照片,同时对水星表面进行了400多万次测量。“信使”号共用了6年时间,飞行6000万英里(约合9656万公里),才进入水星轨道。

  与1975年的“水手10”号相比,“信使”号对水星表面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测,“水手10”号只拍摄了地表部分区域的图像。“信使”号获取的新测量数据显示,这颗已经沉寂了几十亿年的行星过去的火山活动也非常活跃。由于地表下方的活动,水星上的陨坑出现倾斜。宇航局科学家认为水星地核周围的地壳和地幔可能就像一层桔皮,处在一个巨大的铁核顶端。根据引力数据判断,水星可能拥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内部结构,铁核巨大,外面包裹着一层硫化铁,外面的地幔和地壳很薄,由硅酸盐构成。水星表面的很多陨坑随时间推移发生倾斜,说明内部活动导致陨坑形成后的地貌发生扭曲。

  在《科学》杂志刊登的两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详述了他们的发现。研究论文合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地球地理学教授玛丽亚-祖博尔表示:“在‘信使’号进行全面观测前,很多科学家认为水星与月球非常相似,在太阳系历史非常早的时期便平静下来。在其演化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颗‘死星’。现在,我们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水星内部存在与众不同的动力学现象,说明水星曾在很长时间内处于活跃状态。”

  根据“信使”号的引力测量数据,研究小组推测水星可能拥有一个巨大的铁核,占到水星半径的近85%,地幔和地壳只占15%,就像一层桔子皮。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我们此前就提出一种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想法,但最初的观测数据并不支持我们的理论,致使我们怀疑观测结果。随后,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研究,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而后重新研究有关水星内部结构的理论,与观测结果相符的理论。”

  利用水星表面的激光测量数据,研究人员对水星北半球的多个地貌特征进行了测绘,结果发现海拔变化幅度小于火星或者月球。此外,他们还在水星卡诺里斯盆地发现了水星最大的陨坑,这大大出乎他们意料。这个陨坑的底部部分区域高出边缘,说明来自水星内部的力量在陨坑形成后将其推高。祖博尔和同事还发现了一个由低地构成的区域,几乎就以水星北极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这个低地区在水星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迁移到这一地区。(孝文)


《饥饿游戏》 场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电影《饥饿游戏》三部曲描述了在未来的高科技世界中,少年战士通过浴血奋战而获得生存的故事,其中预测了许多未来将出现的尖端技术。除此之外,还重点揭秘了未来人类可能出现的“超级气垫船”、隐形的力场还有通过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制造出的神奇生物。这些顶级尖端科技装备被用于消灭“施惠国”(Panem)各区中的反抗势力,该国位于北美洲,即现在美国与加拿大,由在经历了大灾变之后的未来人类所建立。

  未来城“施惠国”有一个汇集精英的都城,其所有的资源补给都有其他区域的提供,其中包括了专门开采矿物的区域,农场区里的工人、还有工业生产区等,他们共同支撑起未来城的一切运转。虽然细心的影迷会发现《饥饿游戏》三部曲中出现的未来技术存在“失调”的现象,比如在北美这块“后世界末日”时代的大陆上,人类已经拥有先进的文明,却还是利用煤矿作为发电的能源,而且似乎还不存在网络时代,但这些小问题不足以挡住三部曲的受欢迎程度。

  在经历世界末日式的灾难之后,未来人类开始研制出已经“失踪”的军事装备,比如空天飞机、轨道卫星还有机器人无人驾驶飞机等,包括那艘气垫船在内,都属于这个范畴。在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眼中,未来技术的“失调”不能用以衡量“施惠国”中各区域的差距。未来社会所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术是基于他们特殊的经济、政治或者文化情况,如果某些技术不能服务于未来人类社会,那么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未来技术。根据明尼苏达大学科学与技术史学家约琳·泽皮采夫斯基(Joline Zepcevski)介绍:一种技术并不能预先判断是否是更好的,只有当所处社会认为该技术是进步的、先进的,才可被称之为“先进技术”。

  据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技术史的助理教授玛丽·希克斯(Marie Hicks)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电动汽车才开始在美国出现,然而在消失了近一个世纪后,现在它又出现了。而1976年投入运营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在2003年便被吊销了适航许可证。在日本和中国大规模兴起的高速列车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但其未能在北美大陆上流行。而《饥饿游戏》中提及的未来人类社会依然保留了一个高速铁路系统。

  为什么幻想中的“施惠国”未来城被赋予了展现先进技术的使命,而不是其他各区呢?根据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助理教授伊登·梅迪纳(Eden Medina)介绍:帝国的统治者希望集中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其中列举了各种恐怖的未来技术,比如通过基因工程、生物工程改造过的“机器狗”成为了极具震慑力的武器,该武器被用于“施惠国”12个区每年都举行的“死亡之战”竞技,其目的在于控制各区的反抗势力,所有人员也被限制使用任何类似互联网的联系工具。

  这场“死亡之战”是“施惠国”未来世界的都城制定的,计划每个管辖的区各派遣一位少年战士,在特殊的竞技场中进行生存格斗,设计人员可自由地控制该区域内的天气等各种环境,还有重力墙的隔离,参与“死亡之战”的战士可以进行任意行动而求的生存,因为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

  从《饥饿游戏》三部曲对未来世界科技的前瞻性探索可以看出,都城与管辖各区在技术水平上的不平等导致它们在社会以及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比如“12区”是故事主角凯妮丝縠宂丁(Katniss Everdeen)的家乡,相当于现在位于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情节中那儿的人们不仅贫困、饥饿,身处煤矿采集工作中,并有电力短缺的问题。据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系教授伯纳德·卡尔森(Bernard Carlson)等对未来世界技术的研究人员认为《饥饿游戏》中描述的未来科技不一定值得庆祝,一个社会的技术选择则是统治阶级动机的反映。(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美宇航局研制神奇"透视眼镜" 装扮酷似未来战士

  全新双光子技术造精美模型 未来作用超3D打印

  新研究3D交互手套会说话 未来可用手势唱歌(图)

 犹太教“普珥节”的盛装游行

微芯片据悉藏在学生校服的徽章下面以及袖子上(网页截图)

  据英国广播公司3月23日报道,巴西东北部城市维多利亚达孔基斯塔(Vitoria da Conquista) 计划2013年使2万名小学生穿上带有微芯片的校服T恤。无论学生准时到校还是迟到,家长都会收到一条通知信息。当局称这一措施将增进老师和家长的关系,阻止学生逃学旷课。

  维多利亚达孔基斯塔当局称,到2013年,当地所有14岁以下的小学生都将会穿上这种校服。芯片往往藏在校服上徽章的下面,或袖子上。每当学生经过学校大门,微芯片就会把短信息发到学生父母的手机上。如果学生迟到了20分钟以上,家长收到的消息会是:“你的孩子还没有到达学校。”

  据悉,当地政府为创建这一项目投资了700,000英镑(约合人民币441.2万元)。该市教育部长说,这一措施的引入是因为学生逃课家长常常浑然不知。

 
疾风卷起雪花,形成犹如摄影师马特-赞菲托尔置身云端的奇幻画面疾风卷起雪花,形成犹如摄影师马特-赞菲托尔置身云端的奇幻画面
这名勇敢的摄影师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拍摄风景照时,他必须迎击高达每小时100公里的强风这名勇敢的摄影师在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拍摄风景照时,他必须迎击高达每小时100公里的强风
41岁的马特描述了产生这些令人吃惊的照片的环境41岁的马特描述了产生这些令人吃惊的照片的环境
马特需要巨大耐力的拍摄过程让他获得令人惊叹的结果马特需要巨大耐力的拍摄过程让他获得令人惊叹的结果
马特承认,原来他认为这种恶劣环境会迫使他放弃拍照计划,但是最终坚持下来让他获得了他希望的精美图片  马特承认,原来他认为这种恶劣环境会迫使他放弃拍照计划,但是最终坚持下来让他获得了他希望的精美图片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勇敢的意大利摄影师马特-赞菲托尔最近登上阿尔卑斯山脉,迎着每小时100公里的强风,拍摄雪被卷起的壮观场面。巧妙构图和这种罕见天气的完美结合,形成了这种犹如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飘在云端的奇幻画面。

  41岁的马特周围的积雪被大风扬起,让他看起来像是站在阿尔卑斯山脉的云端,这种犹如幻境的美丽画面被他的朋友艾多尔多-布罗特拍摄下来。家住意大利梅拉诺的马特上周在前往这座著名山脉旅行时,拍摄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图片,看到最终结果他简直惊呆了。

  他说:“我从未在风那么强的时候站在一座山的山顶上,我曾担心我们会中途放弃拍摄计划,但是最终我们决定继续下去。我们前往意大利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多洛米蒂段。到达目的地时,强劲的风让我们很难拍摄到好照片,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强风正在雪上形成一层‘薄雾’。被风卷起的雪片与天空中的云团连成一片,让人感觉犹如正置身在云端。这是摄影术超现实主义的一面,这种场景可能以后我再也无法体验到。”(秋凌)

第 87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