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人类罹患呼吸系统等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会加大。
不管是日益增高的气温本身,还是人类处于这种气温环境之中,都不一定使人更容易染上气喘、过敏症、传染病等疾病。其实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城市地表温度的增加、干旱区域的高密度颗粒物分布,以及传染疾病向更高纬度地区的传播。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热浪、恶劣的空气污染天气以及其它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易感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与照顾。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胸腔学会学报》上。“美国胸腔学会”是一个由胸肺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组成的专家组织,该研究旨在帮助其成员了解如何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治疗病人,以及如何帮助社区预防此类疾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健康与环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顿(Kent Pinkerton)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说:“在这期学报里,我们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世界范围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布,以及高温压力和高温适应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极端高温现象如何对个体和群体发生影响。”
他表示:“由于我们的研究还关注空气污染及其对人类呼吸系统的影响,因此我们最为关切的是空气质量问题,包括野生大火产生的烟雾和颗粒物扩散等,我们知道,随着气候变暖,这类问题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而环境沙漠化引发的沙尘暴也会导致空气传播微粒四处扩散。”
研究报告还强调了霉菌、细菌传染链以及传染疾病如何向高纬度地区传播的问题。研究表明,以往只在美洲中部看到的霉菌孢子,现在已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其踪迹,而以前只是在地中海地区发现的传染疾病现在已经扩散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不过最让人忧虑的还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期间爆发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飓风或者洪水爆发,都可能使得疾病像野火一样在大片人群中四处传播。
肯特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婴儿、老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他们将会最先感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
西伯利亚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在西伯利亚科学家们有了重大的收货,一头“完整”的小猛犸象被发现,与其他发现的猛犸象化石不同,这次发现的小猛犸象有皮肤、有毛发,极为完整。
根据每日邮报介绍,近日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一头小猛犸象的尸体,且保存完好,科学家称这只年轻的猛犸象大约生活在1万年以前。它的年龄大约有3至4岁,而科学家分析,那时候这里可能已经开始有了人类。最令人神奇的则是这具尸体保存极为完整,科学家甚至表示他们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完整的猛犸象尸体。
科学家对猛犸象尸体进行研究
科学家随后研究了猛犸象的尸体,他们认为这头猛犸象在死前可能遭到攻击,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应该是当时人类的行为,人们可能将它作为猎物捕杀,它的骨骼几乎都没有了,这不想食肉动物的行为。它的腿也有骨折的痕迹。
负责本次研究的丹尼尔教授表示:“它生前是被某种动物杀死的,或许是狮子老虎等等,不过我们随后发现了一些证据,感觉可能是人类猎杀了它,它成为了猎物。”
科学家表示,猛犸象生活在此前的冰河世纪,体型大约是现在大象的2倍,重达8吨,当时它也作为人类捕食的猎物之一,而人类当时也利用它们的牙齿皮毛做成工具。
对于这具尸体,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爱丽丝教授表示:“它看上就像新的一样, 没有人会相信它距离现在有1万年了,它几乎是活着的。这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们发现的最完整的猛犸象尸体,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十分有利。”安德里教授表示:“西伯利亚寒冷的环境给了保存尸体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这里常常会有惊奇的发现。”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睡眠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必要的休息方式,可以让人缓解疲劳、恢复精力。但是,对于部分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睡眠则是一种痛苦的折磨,而且有些睡眠障碍症状更是显得离奇、怪异,比如一睡就是十几天的睡美人综合症、夜间一睡觉就无休止索求性爱的睡眠性爱症等。以下是8种最怪异的睡眠障碍症状:
1. 睡美人综合症
15岁的英国女孩路易萨-巴尔只要想睡觉,她根本不会浪费时间。她一次能够连续睡眠数日,而且别人无论怎么推她或刺激她,巴尔都不会完全清醒。这种罕见的睡眠障碍被称为睡美人综合症或昏睡症,不过这位睡美人却没有王子来营救她。许多医生都解释不清楚这种病症的病因,更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治疗,只知道这种病通常发生于青少年身上,而且8到12年后会自行消失。巴尔最终被诊断为克莱恩-莱文综合症。全球患有这种病症的患者不超过1000人。每一次,病人可以过正常生活数周或数月时间,在这期间其睡眠方式和能量水平都很正常。不过接下来轮到他们睡眠休息时就要小心了。他们一次可以睡眠数天或数周时间。到目前为止,巴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睡眠为13天。睡眠期间,患者可能会短暂、轻微地醒来,但往往意识不清或没有足够的警觉。巴尔的父母有时会强制她醒来,这样可以让她洗澡和吃饭。
2. 睡眠性爱症
23岁的女孩海莉-巴蒂因为一种奇怪的睡眠病症而痛苦不堪,她在睡眠期间会逼着自己的男友与她彻夜性爱。这种身体状况意味着她无法控制自己去停止对性爱的索求,直到天亮。更不可思议的是,她其实一直都是熟睡的,第二天早晨根本记不起夜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因为巴蒂夜间索求性爱过度,而且她一直都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她所认识的男友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巴蒂唉叹道,“如果男友精力旺盛,我一夜可以完成三到四次性爱。但是到了次日早晨,我记不起任何事情。”睡眠性爱症也是一种睡眠障碍,患者常常在无意识的睡眠状态下完成性爱。由于许多人次日根本记不起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们也不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因此很少有人寻医问诊。相关研究显示,大约有11%的男性和4%的女性受此病症的困扰。2007年8月8日,英国皇家空军一名机械士被撤消对他的强奸指控,因为陪审团发现他是在患有睡眠性爱症的情况下与一位15岁女孩发生了性关系,所以不需要为其行为负责。
3. 梦游嗜食症
一位患有梦游嗜食症的妇女在睡眠中体重增加了60磅(约合27公斤)。梦游嗜食症全称为夜间睡眠饮食失调症,也叫睡眠饮食失调症或梦食症,是梦游和饮食失调共同导致的病症。据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介绍,梦游嗜食症与夜间进食综合症很相似,但是夜间进食综合症患者是完全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夜间进食行为,而梦游嗜食症患者是处于睡眠状态,对自己的行为毫无意识。梦游嗜食症患者在处理食物时只能靠自己识别,所以通常会搞得乱七八糟,甚至会伤害到自己。有的是徒手进食,有的是利用餐具进食。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弄伤自己或伤害到他人。安娜-赖安在过去一年半中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梦游嗜食症,在那段时间她的体重因此骤增了60磅(约合27公斤)。后来安娜发现,在自认为得到较好夜间睡眠后的第二天白天,她仍然会感到筋疲力尽。安娜意识到身体出现了问题,并决定将症状告诉了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安娜参加了一项睡眠研究。她终于惊讶地发现自己在夜间睡眠时,几乎夜夜都在吃东西。
4. 猝睡症
猝睡症是指有些人会在正常的日常活动期间突然入睡。猝睡症是最怪异的一种睡眠障碍。这种病症会让人陷入巨大的危险之中,因为正常的开车、跑步或劳动时都会意外睡着。猝睡症是一种神经学领域的睡眠障碍,患者入睡时间很随机,毫无规律可循。患者通常是直接进入“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即快相睡眠),很少会进入更深度睡眠或“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因此,在接下来时间里,患者不能保持清醒状态。另一症状是猝倒,也就是经历过剧烈的运动后突然倒下进入“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状态。此外,睡眠性麻痹和睡眠幻觉也是相关的症状。猝睡症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普通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障碍。但是,也有可能是基因问题。对于这种病症,治疗的方法包括刺激、抗抑郁剂等。
5. 笑声猝倒症
克莱尔-斯科特正在饱受一种罕见的睡眠障碍的折磨,因为只要她有笑就会立即昏睡过去。这位两个孩子的妈妈介绍说,“上周,我小女儿告诉我她在学校闹出的一个笑话。尽管并不可笑,但我还是笑了起来。我知道,接下来我的丈夫把我从厨房地板上扶了起来。”这位来自美国的24岁女性一直都患有这种病症,但直到最近才被诊断出来。“我很担心会突然入睡。有时我会突然倒下,全身麻痹。”斯科特所患的这种病患病概率大约为万分之五,通常是由情绪导致的。
6. 非24小时睡眠周期障碍
对于普通的睡眠障碍患者来说,他们的症状远没有像“非24小时睡眠周期障碍”患者那样奇怪。患有“非24小时睡眠周期障碍”的病人,他们有自己内在的生物钟,但与正常人的一天24小时标准生物钟完全不同。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不一定要将夜晚与睡眠、白天与清醒联系起来。比如,一个自然生物钟循环为28小时的人,他每天睡眠时间会比正常人延迟4小时左右,而且这种时差会越来越大。最有趣的是,“非24小时睡眠周期障碍”患者中既有盲人,也有视力正常的人。不过,在盲人中这种现象更普遍,因为他们没有光的敏感性。这表明我们正常人的生物钟与地球的转动有关。
7. 夜间猝死综合症
夜间猝死综合症是指健康的人上床睡觉后再也不会醒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能够平静地入睡,但是有的人却不幸地永远安静下去,这就是夜间猝死综合症,甚至有的健康的年轻人都逃不过这种灾难。这种病症与婴儿突发性死亡很相似,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夜间猝死综合症的患者通常都是成年男性,该病症最常发现于东南亚国家。据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并且再也无法重新启动。
8. 睡眠瘫痪症
在“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状态下,人的做梦活动加速,身体随意肌开始静止。这种临时性瘫痪有时会导致患者在梦醒后仍然无法动弹,甚至伤害到身体。更糟糕的是,睡眠瘫痪症常常与幻觉联系在一起。1999年发表于《睡眠研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75%经历过睡眠瘫痪症的大学生曾经在患病时出现过幻觉。这种与睡眠瘫痪症同时出现的幻觉通常并不是件愉快的事,一般都是感到邪恶事物的存在,并有被压迫或窒息的感觉。这些感受让睡眠瘫痪症患者觉得进入了一个传说中的世界,在中国这种现象被称为“鬼上身”。(彬彬)
一般人都认为恐龙是在陆地上生存的,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布赖恩·福特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恐龙应该生活在水中。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3日报道,福特称恐龙身体庞大,而其两条相对较小的小腿无法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行走,并且恐龙身躯后面还有一条巨大的尾巴,考古学家们虽然已经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的化石,但从未发现恐龙尾巴的痕迹。
福特通过研究发现,恐龙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15英尺(约为4.6米)至30英尺(9.1米)深的湖水中,水的浮力对恐龙的庞大身躯有一定的承载力,强壮的尾巴是帮助其游泳的工具。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恐龙双脚踩到了湖底的淤泥之中,因此现在的考古学家们才发现了很多恐龙的足迹。
福特说,他的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重达100吨的恐龙只有两条“相对较小的下肢”,而如今很多像大象、犀牛这样的陆地动物它们都有粗壮的四肢,但尾巴却比恐龙的小很多。
福特已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实验室新闻》上,他在文章中指出:“如今我可以确定恐龙是水中动物,人们经常描述恐龙站在宽阔干旱的大草原上,但是我认为实际上它们生活在水中,肌肉发达的巨大尾部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在水中游走。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事情就能够讲通了,它们不仅利用水使尾巴漂浮,还在水中调节自己的体温,寻觅食物等。此前所有有关恐龙的研究、好莱坞的影片以及有关恐龙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进行更正。”
不过,古生物学家保罗·巴雷特博士表示福特的理论缺乏充分的论据支持。
“在20世纪20年代这种说法比较盛行,但是自60年代以后,我们在承重结构工程理论的帮助下做了一些研究,证明恐龙腿部有足够的强壮肌肉可以支持它在陆地上自由地走动,如果让它们在水中生活反而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如呼吸问题、水底的泥浆会导致其行动缓慢等。它们很可能住在离水源很近的地方,偶尔会在水中降温,但是我不相信恐龙在水中生活的理论,”巴雷特说。
科学显示我们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治疗乳腺癌?
科学网(kexue.com)讯 谁都不愿意听医生说自己或者爱人患了乳腺癌,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这种乳腺癌非常难以治疗,因此医生都不得不使用化疗。所有的乳腺癌患者中约有16%为三阴性乳腺癌,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年龄都不大于40岁。不过科学家现在很可能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对这些肿瘤细胞进行基因测试的时候,科学家发现以往的治疗方法可能都是错误的。对100个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基因都大相径庭。没有哪两个肿瘤的基因组是相同的,甚至连相似的都没有。因此对待不同的患者应该有不同的治疗方式,但至今为止治疗方式都差不多。
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个体患者的治疗方案有着重大的意义。通常的治疗方法是比疾病本身更糟糕的鸡尾酒疗法:手术、放疗和化疗。而根据基因制定研究方法,即使是相似的症状也能从症结入手。(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4月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们常说“沉默是金”,但是美国有一间房非常安静,几乎没人能在里面呆上一会。迄今为止有人在南明尼阿波利斯奥菲尔德实验室(Orfield Laboratories)的“消声室”呆的最长时间只有45分钟。这里99.99%的声音都被吸收掉,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确定的地球上最安静的地方,在这里呆的时间太长可能就会令你产生幻觉。
这个消声室借助厚3.3英尺(1.01米)的玻璃纤维吸声尖劈、双层绝缘钢墙和1英尺(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达到这种超级安静的效果。该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史蒂文-奥菲尔德说:“我们邀请人们坐在这个黑暗的消声室里,一名记者在里面呆了45分钟。当周围陷入一片沉寂时,耳朵会很快适应周围环境。房间越安静,你听到的就越多。你将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有时甚至能够听到肺部发出的声音,听到胃里发出的咕噜声。在消声室里你变成了一个声源。”他表示,这是一次令人困惑的经历,必须静静地坐着才能度过,这令人惶恐不安。
他说:“你如何让自己适应你行走发出的声音。在消声室里,你没有任何提示。在这里,一切能够帮助你平衡和进行自我调控的知觉线索都消失不见了。如果你要在那里呆上半小时,你就必须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美国的所有公司都在使用消声室,其中包括美国宇航局,它利用消声室考验宇航员,让他们漂浮在一个充满水的容器里,看一看“他们多久会产生幻觉,以及他们是否能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工作”。正如奥菲尔德解释的那样,太空就像一个巨大的消声室,因此宇航员能够精神集中地呆在那里非常重要。
很多制造商也使用消声室,用来检测他们的产品的噪音情况。奥菲尔德说:“消声室被用在正常产品检测中,用来研究不同东西发出的声音,例如心脏瓣膜、手机显示的声音、汽车仪表盘接通的声音。除此以外,有人还用它确定声音的质量。”奥菲尔德及其科研组将帮助洗衣机制造商美国惠而浦等公司进行研究,看一看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利用该实验室减小车辆的噪音,不过仍让它们一听就是哈雷戴维森的产品。
奥菲尔德说:“我们记录产品情况,人们根据语义词‘昂贵’和‘低质量’等聆听它们。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和联想进行研究。”他承认,他只能在消声室里呆30分钟,但是他在里面时,他的一个人工心脏瓣膜突然变得噪音很大。(秋凌)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辐射剂量图
一个日美联合调查小组3日说,去年6月他们实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00公里外海域中浮游动物体内放射性铯含量最高达到事故前的约100倍,在核电站600公里外的海域也检查出了放射性铯,这表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广泛扩散到海洋中。
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去年6月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30公里至600公里外海域的60个地点采集了海水和浮游动物,并用浮标测量了海流情况。结果,研究小组在所有地点采集的海水和浮游动物体内都检测出了放射性铯。
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300公里外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体内放射性铯水平最高,浮游动物被干燥后最高每千克含铯约102贝克勒尔,相当于事故前平均值的100倍。在距福岛第一核电站600公里外海域的浮游动物体内也检测到微量放射性铯。
相关阅读
电影泰坦尼克号画面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百年前的1912年4月,灾难性的事件导致了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而沉没,在这场悲剧的背后,研究人员根据数学与物理原理寻找泰坦尼克号留下的种种线索。英国皇家奥林匹克级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计划从英国南部港口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市,时间为4月14日,在处女航沉没后的三小时内,迅速沉到了13000英尺深的大西洋海底,2224名乘客与船员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丧生。
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邮轮如果在海面上漂浮的时间更长一些,那么在其附近的救援船只就会赶到,船上的乘客与船员就能获救,可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真正谜团:为什么4.6万吨的邮轮如此之快便沉入海底。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Richard Corfield)在最新一期的《物理世界》中揭秘了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的物理疑点,深入了解了该船的结构性缺陷以及4月14日当天发生的情况,认为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大西洋底是一件极具巧合的事件。
深海拍摄的泰坦里克残骸
根据对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之后,进行的两项调查发现,美国和英国的调查人员认为许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这场灾难,首先泰坦尼克号当时的航速太快,船长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 Smith)很少留意洋面上漂浮冰山的警告,其次船上没有配备足够的救生艇。这两个因素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疑点,比如在瞭望台上没有配备望远镜等观察设备,高级无线电操作员没有报告来自英国商船SS美莎巴号(Mesaba)发出的冰山无线电警告。
美莎巴号当时在无线电中给出了洋面冰山的精确位置:北纬42°至41°25′,西经49°至50°30′之间存在巨大面积的冰山。在晚上9:40左右,泰坦尼克号距离它的“死亡之处”只有50英里。此时一则“发现大量冰山,天气良好”的消息被当成非紧急情况处理。泰坦尼克号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船舶,使用了最新的技术创新,然而在建造过程中被用于施工的特殊材料在数量上却不够,缺乏铸铁铆钉导致了船体的钢板容易被更大的外力拆裂。
科普作家理查德·科菲尔德引用了两位著名的冶金专家在上个世纪中期对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Belfast)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所提供历史数据记录的考察分析,该船厂负责建造了泰坦尼克号。这两位冶金专家为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蒂姆·福克(Tim Foecke),另一位则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家詹妮弗·胡珀·麦卡蒂(Jennifer Hooper McCarty)。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船首与船尾数段使用的铆钉未达到最佳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手就能将其敲进去。
次等级的铆钉在价格上更便宜,但其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杂质。通过实验室的测试表明,这种铆钉的头在压力作用下显得特别脆弱,可以失去其固定效果,在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发生后,这些铆钉自然在瞬间便崩溃,使得船体失去密封效果。在此后,研究人员便开始调查一项“数学问题”,即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指标上写到:在全船16个水密隔舱中,任何4个水密舱进水都不会导致沉没,但是当时有六个水密隔舱被淹没。然而,这些设计与建造上的缺陷还能保证泰坦尼克号正常的航行,但数千英里之外的气候异常突变可能也加入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
加勒比地区的天气显得比平常更热,导致了海面两团暗流极为复杂的交汇作用,墨西哥湾暖流与来自北大西洋沿着加拿大拉布拉多地区流动的拉布拉多洋流相互交汇,使得在三个月前出现了罕见的大潮现象,众多冰山也在此时开始飘动并聚集起来,如同一个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冰山只在海面露出一小部分,海面以下却是另一番巨大的景象。
最后,在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因素连锁作用下,泰坦尼克的处女航早已潜伏危机。理查德·科菲尔德认为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设计都不能消除每一个潜在的因素,它们可能导致设计与操作上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一艘超大型邮轮而言。但是,最终各种看似并不关联的单一元素累计到足够多时,或者巧合发生时,各事件的关联就会变得足够复杂,这样足以造成不可避免的悲剧。(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红毛母猩猩格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脸上流露出无助的表情。它活在世上的时间只有数小时了,身体虚弱,面带哀伤。这就是著名野生动物导演帕特里克·卢瑟尔一部电影中令人痛彻心肺的画面。
无情的森林砍伐使格林的雨林家园毁于一旦,烧焦的树桩伫立在地面上,所有一切都化为灰烬。随后,这只不幸的母猩猩被送到一个小房子里,趟在床垫上静静地等待死神召唤。有时它抓着枕头,毫无生气地坐在床垫上。这个印度尼西亚生态系统遭到毁坏时,格林孤立无援,只能眼睁睁地开着家园渐渐消失在火海中。一切烟消云散后,格林无家可归了。
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拍摄完后,营救中心工作人员从那个小房子里抬出一个尸体袋。格林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天。导演将它作为森林砍伐和棕榈油种植园的最后受害者进行了重点拍摄。
导演卢瑟尔拍下了格林的不幸遭遇,这是他的这部长达48分钟的影片的一部分。卢瑟尔认为,森林砍伐正“蹂躏我们的地球”。他在印度尼西亚国家公园获得素材,展示这种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恶劣行为对地球造成的毁坏程度。卢瑟尔拍摄这部动人影片的目的是展示木材、纸浆、造纸和棕榈油业连同大众消费是如何联手毁坏全球自然资源的。
在对格林生命最后数日和最后数小时的拍摄中,卢瑟尔不仅穿插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被砍到的树的惨状,还附带了造成大面积森林砍伐的木制品。在一个特别令人痛心的情节中,格林无助地躺在泥泞地面上,以前生长在它自然栖息地上的高大树木已被砍倒。然后,影片显示它被装进一个很大的帆布背包中,由一辆小型货车拉走。
卢瑟尔表示,格林在一个棕榈油种植园获得营救,数日后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猩猩收营所。这位导演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患有脑内出血,致使身体左侧瘫痪。他用了3天时间在床边拍摄格林。在这部令人伤心的影片的最后拍摄阶段,除了格林睡觉用的床垫,什么也没有。
卢瑟尔以前是名摄影师,在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为“绿色和平”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他的动人影片备受好评。这部没有任何解说词的影片在各种野生动物电影节上获得35项国际大奖。
卢瑟尔是瑞典和法国混血儿。他对半岛电视台说:“格林获得营救后被送到一家医院,但由于失去了一切,只能在悲伤中死去。”卢瑟尔表示:“圈养动物在印度尼西亚的处境非常糟糕,因为这里根本没有动物保护意识。人们每天买的东西都在刺激森林砍伐,导致破坏程度与日俱增。”
这个月早些时候,媒体报道了环境保护主义者营救在工人砍伐棕榈油种植园树木中受伤或被捕的猩猩。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广大地区,像格林一样的数百只灵长类动物常被捕获和面临屠杀或受伤的厄运。但在森林砍伐期间,“苏门答腊猩猩保护计划”(SOCP)组织非常敬业的工作人员却会尽可能多地救助这些灵长类动物。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无助的灵长类动物就会在印度尼西亚逐渐减少的森林里同无情伐木工人的致命冲突中消失。
据说,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国家,一年平均约200万公顷森林被无情砍伐。随着木材和棕榈油业的需求增大,20世纪70年代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砍伐进程加快。专家认为,这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拥有约1.6亿公顷森林面积,现在却不到4800万公顷。(孝文)
符合生命定义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外星生物或许就在眼前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星球”将在未来两年内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确认了超过750个外星世界,而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已经“标记”出2300个“候选行星”,正在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确认。科学家的目标是发现与地球空间环境类似的系外“类地行星”,比如在大小上接近地球、轨道位置也要处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可能在话,上面或许存在外星生物。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华盛顿总部的研究人员、系外行星生物学家肖恩·多马加尔·戈德曼(Shawn Domagal Goldma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相信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将在未来两年内发现位于恒星可居住带上的类地行星,我们能够在夜空中指着一个星球说,那就是一颗可以支持生命的星球。”
对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言,该机构的其他科学家似乎也乐于分享行星生物学家戈德曼的乐观前景,研究人员已经着手探索“外星人星球”上各种物化成分的方法,一旦发现这类星球的存在便可马上开始探测。事实上,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到系外行星的“倩影”,因为只有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几乎被它们的恒星耀眼的光芒所“吞没”,而研究人员则是通过“凌日法”来发现系外行星的存在,即系外行星通过恒星盘面时,恒星的光线就被遮挡,会出现微弱的亮度降低,这样便可发现系外行星的踪迹。
“凌日法”用于探测系外行星的过程中,也可以接收到穿过系外行星大气的光线,通过进一步的光谱分析,便可以从这些光线中了解到行星大气中所蕴藏的各种组成成分,就如同大气指纹,可以准确反映各种元素的含量。据位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总部的科学家、开普勒探测器任务的研究人员道格·赫金斯(Doug Hudgins)介绍:系外行星高层大气的反射光告诉了我们关于这颗行星的故事。
目前,隶属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任务小组正在审议一项新的探测计划:使用快速红外系外行星光谱调查探测仪(FINESSE)对“外星人星球”进行搜索,其原理也涉及到对行星凌日的光谱测量。通过系外行星一次轨道周期内(当系外行星出现在视野中与隐藏在恒星背后)恒星光谱的测量,如果这颗系外行星存在,那么科学家对比两次光谱数据,便可从中找出它们。研究人员认为:该方法可将系外行星暗淡的反射光从恒星耀眼的光芒中区分开来,同时也揭示出系外行星大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研制一颗被命名为“凌日行星调查探测器”的空间天文台(TESS),旨在专业设计探测器使用该方法探测遥远的“外星世界”,搜索范围在我们银河系周围的恒星世界中,科学家认为通过对以地球为圆心,50光年的距离为半径,就能划出覆盖数百颗恒星的天球,足够科学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详细研究。
随着更好的探测仪器和方法被用于搜索位于遥远宇宙空间的“外星世界”,科学家系外下一代的空间望远镜不仅仅具有能发现系外行星的能力,也应该可以直接给出行星大气组成成分,比如云层覆盖的情况,甚至可以告诉我们系外行星地表是什么样子,是否存在海洋、以及海洋覆盖面积占行星表面积的多少、还有多少陆地等。
对此,行星生物学家多马加尔·戈德曼期待着重大发现和惊喜,他认为:我们发现如此多的“外星世界”使我们感到很惊讶,当我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外星人世界”时,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可能发现外星生物与它们的行星环境相互影响的痕迹。自然界的多样性比我们预料的更加丰富多彩,当然也包括外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