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香港环保署公布了一份与广东省环保厅联合调查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1年监测结果报告》。2006年至2011年,珠三角区域整体空气质量逐步改善,6年间监控网络录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49%、13%及14%,但臭氧浓度则上升了21%,成为唯一上升的大气污染物指标。
一个月前,在广州的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位不愿署名的研究员曾告诉《南都周刊》记者,相比PM2.5,现在他们最担心的正是臭氧污染。
数据也验证了专家的忧虑。根据广东省环保厅的“珠三角空气品质网络”数据,5月12日14时,珠三角17个监测站点有6个站点的AQ1空气质量指数超过标准,其中有4个点在广州,首要污染物全都是臭氧;而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网站的信息,5月11日北京测得的臭氧实时浓度8小时均值为121微克/立方米,也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规定的100微克/立方米。
如果超过100微克/立方米,美国环保署的建议是,那些活跃的户外活动者和呼吸道疾病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生物体杀手
“臭氧”加上“空气污染”,与“臭氧层空洞”和“紫外线辐射”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听说各种关于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为什么城市里臭氧多了反而也说污染呢?
臭氧,跟氧气是亲兄弟,但每个分子比氧气多了一个氧原子,所以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在常温常压下无色,有特殊臭味,因此得名。
这种气体,主要存在于两个地方:距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臭氧层,在这里,它们会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我们生活着的地表附近,在这里游荡的臭氧,则一下子翻脸成地球的危害者,对植被和人类都没有好处。
地表附近的臭氧,跟几十千米高空外的臭氧层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它主要是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产物。
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我们有时会觉得空气带着浅棕色,还伴随着辛辣刺激的味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则是里面最主要的成分之一。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烟雾中有着大量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后,在阳光辐射和温度的催化下,便形成了臭氧。
臭氧几乎能与任何生物组织反应,对呼吸道的破坏性很强。根据加拿大职业健康与安全中心(CCOHS)的介绍,“臭氧会刺激和损害鼻粘膜和呼吸道,使呼吸道上皮细胞脂质在过氧化过程中的花生四烯酸(一种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多,进而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变。这种刺激,轻则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重则引发哮喘,导致上呼吸道疾病恶化,还可能导致肺功能减弱、肺气肿和肺组织损伤,而且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对患有气喘病、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来说,只要暴露在低浓度的臭氧中,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明显的危害。
同样,臭氧也会刺激眼睛,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降低。它也会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E,让皮肤长皱纹、黑斑;当臭氧浓度在200微克/立方米以上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让人头痛、胸痛、思维能力下降。
此外,臭氧会阻碍血液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钙化。美国斯克利普斯应用科学研究所的保罗·温特沃斯教授曾经做过研究,发现臭氧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损害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接触臭氧,出生的宝宝可能会先天睑裂狭小(也叫先天性小眼症,一般是怀孕三个月时胎儿眼球发育不理想所致)。
哪怕对植物来说,臭氧也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好东西。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生物学家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臭氧会让植物的叶绿素、类红叶素和碳水化合物浓度降低,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室内比室外污染小
既然臭氧的危害这么大,那它的高发期是什么时候呢?
据中科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臭氧的时间性和季节性都很明显。臭氧浓度在清晨是非常低的,8点之后,随着形成臭氧的废气越来越多,日照时间越来越长,臭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于14点到16点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再缓慢降低,到晚上8点后,臭氧浓度又恢复了最低状态。
根据广东省环保厅公布的2011年数据,一整年中,臭氧浓度的最高峰集中在4月、5月、9月和10月。这段期间,对臭氧的形成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这就是看似风和日丽的五一假期,人们游玩时却会出现喉咙眼鼻不适的原因。
在地区分布上,城市郊区、风景区的臭氧浓度往往比市中心高,特别是当郊区处于城区下风向的时候。对此,广东省环保厅做出了解释:由于臭氧特别活泼,形成后会继续与其他污染物发生反应,因此市中心不断加剧的污染排放,会暂时把臭氧“吃掉”,把它变成其他污染物后,又随风飘向郊区,重新变回臭氧。也就是说,就算市区测出的臭氧浓度值比郊区理想,也没什么好骄傲的,这多半说明市区的其他污染物太多,暂时把臭氧变异了而已。
市区也污染,郊区风景区也躲不开,那还能待在哪儿?世卫组织(WHO)的建议是:“尽量别在臭氧高发期待在室外。”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测试,室内的臭氧浓度一般都比室外低50%,如果房间密封良好,采用了空调系统的话,臭氧浓度就会更低。不过,电机运转中放出的火花、静电复印及电视机的工作过程,都会使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转变为臭氧。所以机电房、静电复印机房、计算机机房等都是臭氧高发地,反而要注意通风。
还有一种“室内”也是臭氧集中地—飞机座舱。机舱里的臭氧主要来自大气环境,臭氧层主要分布在高空10千米至50千米的大气层中,而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是7千米至12千米。
现代的大型客机都配备了除臭氧系统,但还是无法把它们赶尽杀绝。加拿大方面曾经测试过,波音飞机在飞行高度为11895米时,外界臭氧浓度为3.57mg/m3,飞机座舱臭氧浓度为0.29mg/m3。而根据美国联邦航空局(FAA)资助的一项调查,波音747、727、737、DC10、DC9的座舱臭氧含量都比较高,远程飞机又比短途飞机的座舱臭氧含量高。这项调查的带头人是加州大学的环境工程学家威廉·纳扎罗夫。他认为,解决座舱臭氧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给飞机加装臭氧转化器。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飞机有这个意识,尤其是旧式和小型的飞机,它们更关心的是飞行的安全问题。”
研究证打呼患癌风险比常人高出5倍。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2日消息,你睡觉打呼噜吗?相信打呼噜的危害每个人都略有所知:吵得你的枕边人夜不能寐;容易短促性停止呼吸等等,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打呼噜的人患癌症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
打呼噜是睡眠呼吸紊乱的一个症状,而它诱发癌症的原因很可能是缺氧。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通过减少小鼠的呼吸氧气从而观察小鼠的变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科学家们发现小鼠皮肤癌肿瘤出现增生的情况。研究者认为这种情况很可能同时适用于人类身上。
在另一项实验中,美国的研究者对1500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实验,参与者进行的项目包括睡眠和呼吸测试。结果显示,轻度睡眠呼吸紊乱者死于癌症的速度大约是不打呼噜的人的1.1倍,而中度患者的速度是2倍,重度患者是4.8倍。
实验室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间歇性缺氧会促进肿瘤生长的说法都得到了证实。而打呼噜是间歇性缺氧的一种病态呈现,打呼噜患癌症几率的高的说法有据可循。(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项新发布的研究表明,如果地球变得越来越温暖,人类罹患呼吸系统等传染性疾病的危险性会加大。
不管是日益增高的气温本身,还是人类处于这种气温环境之中,都不一定使人更容易染上气喘、过敏症、传染病等疾病。其实真正的危险来自于城市地表温度的增加、干旱区域的高密度颗粒物分布,以及传染疾病向更高纬度地区的传播。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高温热浪、恶劣的空气污染天气以及其它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有可能大规模爆发。在这种情况下,易感人群需要得到更多支持与照顾。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胸腔学会学报》上。“美国胸腔学会”是一个由胸肺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组成的专家组织,该研究旨在帮助其成员了解如何在气候变化情况下治疗病人,以及如何帮助社区预防此类疾病。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健康与环境中心主任肯特·平克顿(Kent Pinkerton)是该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说:“在这期学报里,我们关注的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世界范围内呼吸系统疾病的分布,以及高温压力和高温适应等问题,同时也关注极端高温现象如何对个体和群体发生影响。”
他表示:“由于我们的研究还关注空气污染及其对人类呼吸系统的影响,因此我们最为关切的是空气质量问题,包括野生大火产生的烟雾和颗粒物扩散等,我们知道,随着气候变暖,这类问题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而环境沙漠化引发的沙尘暴也会导致空气传播微粒四处扩散。”
研究报告还强调了霉菌、细菌传染链以及传染疾病如何向高纬度地区传播的问题。研究表明,以往只在美洲中部看到的霉菌孢子,现在已经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其踪迹,而以前只是在地中海地区发现的传染疾病现在已经扩散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不过最让人忧虑的还是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期间爆发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飓风或者洪水爆发,都可能使得疾病像野火一样在大片人群中四处传播。
肯特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婴儿、老人以及其他易感人群,他们将会最先感受到气候变化引发的健康问题。”
越南15岁少年杜文勇(左)和他10岁的弟弟。
据“中央社”28日报道,越南河江省一名15岁少年,身高仅80厘米,体重只有11公斤。他自两岁半罹患肺炎后,10多年来不再长高,也无法躺着睡觉。
这名叫杜文勇(Do VanDung)的少年在患病的10多年来,头顶不长一根头发,经常发烧且呼吸困难。
报道还称,过去10多年来,杜文勇不曾躺下睡觉。只要他一躺下来,就会不停地咳嗽、呼吸困难,全身发紫。因此,他都靠着父亲的肩膀睡觉。
至今医护人员仍然没有找出杜文勇的病因,他也曾前往多家医院治疗,医生都束手无策。
今年杜文勇获得越南政府发给残障人士免费医疗保险,但军方医院不仅未查出病因,反而发现肺炎病情更加严重。根据检查,杜文勇罹患慢性肺炎和天生脊椎畸形。
呼气充电器
对于很多苹果迷来说,虽然苹果产品功能强大,但电池存储有限导致频繁充电还是相当让人头疼的。近日巴西一名设计师突发奇想,设计出一款利用人类呼吸转化成电能、为苹果手机充电的神奇面罩,既方便又环保。
呼吸充电器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3月11日报道,此人名叫约措·保罗,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他设计的这款神奇充电器设备被称为“AIRE面罩”,里面装有一个小型的风力涡轮机,把呼吸产生的风能转化成电能,这些能量会通过一根电缆线传输到电子产品内。
保罗表示,这种充电器能够在室内与户外都可以使用,无论是睡觉、走路、跑步、还是读书,只要人处于呼吸的状态,就能产生电能。如果这种装备能批量投入生产,那么对减少碳排放量也相当有好处。
“虽然很多现代工具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很多帮助和益处,但它们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这款利用人类呼吸发电的装置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能有效地保护环境,鼓励人们加强体育锻炼,”保罗说。
相关阅读
穿上这种袜子就能睡好觉啦!
打鼾是种普遍存在的睡眠现象。人到中年,体重超标。很多人,尤其是男士,都会有此困扰。不过最近一项研究宣称,坚持穿紧腿长袜一周就可以减少1/3的打鼾问题。
打鼾在医学上被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完全不是睡得香的表现。打鼾时,气管塌陷,当气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产生涡流并引起振动从而出现鼾声。在大脑发出肌肉收缩信号之前,这种情况会持续至少10秒钟。它带来的不仅是患者自己及枕边伴侣白天的昏昏欲睡,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
重度和中度打鼾患者可以借助呼吸机进行治疗,将持续的气流送入气道。但是,患者整晚带着面罩,一方面是感觉很不舒服,另一方面,每年要视鼾声严重程度不同,花费从5、6万至20多万元人民币不等。
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者,白天血液滞留在小腿,夜晚会有过量血液回流至颈部,从而引发睡眠问题。穿着紧腿长袜(航空用防止深层经脉血栓的紧身长筒袜)来减少白天的腿部积液,从而减少夜晚的血液回流,可以进一步达到减少打鼾的目的。
实验中招募的12名志愿者早上起床便穿上紧腿长袜,睡前脱掉,持续一周后不再穿着。再过一周时间,研究显示,夜间腿部回流量减少了62%,每小时呼吸暂停情况缓解36%。
主持这项研究的斯特凡尼亚医生说:“延长试验周期,使患者更长时间穿着防静脉曲张袜,疗效可能更为显著。”“能找到呼吸机的替代品是很重要的,因为多数患者不喜欢带面具的感觉。”
相对于呼吸机及其所需配套的医生、护士们的共同花费而言,紧腿长袜的成本大大降低。然而也有患者放弃了疗程,因为长期穿着紧身长筒袜实在太难受了。
方舟子
“这时杨过见他左掌晃处,忙伸手抱头,似乎极为害怕,左手食指却已暗藏右颈,只是右掌在外遮掩,教赵志敬无法看到,待他掌缘斩至,突然右手微斜,波的一声,左手食指正好点中他掌缘正中的‘后溪穴’。这一着乃是赵志敬自行将手掌送到他手指上点穴,杨过只是料敌机先,将手指放在准确的位置而已。赵志敬掌上的穴道被点,登时手臂酸麻,知道着了他的诡计……”
“点穴”是武侠小说、影视的必用神技,但只有金庸能把它描述得如此神乎其神又赏心悦目,让读者不胜向往。据说对身上某个穴位轻轻一点,不仅能让人登时手臂酸麻,还能让人全身定住动弹不得、大笑、昏睡或说不出话,但又能随时将被点住的穴位解开,不然就要过12个时辰方能自行解开。金庸当然不懂什么点穴术,他不过是拿着一张穴位分布图做艺术想象。在手掌边缘正中位置,的确有个被中医称为后溪穴的地方,但是你再怎么点它,也不会手臂酸麻。把掌上所有地方都点个遍,也是一样。
但有人武侠小说读多了,或武侠影视看多了,分不清现实与幻想,真的想象有点穴这门功夫,甚至觉得自己被点了穴。北京有一青年乐手就向媒体声称,自己曾经去一家按摩院按摩,由于拒绝了按摩女推荐的服务项目,按摩女就对他实施报复,偷偷给他点了穴位,让他从此一天24小时腿部疼痛,无法入眠,看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也不管用,生不如死……点穴这种神奇功夫,居然一个按摩女都会,真是民间有高手啊。按摩女既然有如此神功,可以办班收徒了,又何必靠按摩为生?报复心如此之强,不接受其服务推荐就痛下毒手,为何又只有一个人声称被点了穴?稍一推敲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合情理。更可能的是,由于按摩不当,造成该乐手的腰椎软骨突出、脊神经受压迫而出现疼痛,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属于疑病症。
很多人是相信民间有点穴高手的,关于此有种种传说。其中最神的是江西“五百钱”功夫,想学的人先交五百文铜钱学点穴,再交五百文铜钱学解穴,所以叫这个名称。交这么少的学费,却可以学到世上最可怕的功夫:在与人握手、抱搂、沾身拂衣之间即可点穴伤人,被点的人毫不知觉,如果不找点穴的人解穴,重则突然身亡,轻则疾病缠身,几十年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这么完美的谋杀方法怎么就没有哪个国家的间谍机构感兴趣呢?因为那不过是骗取1吊钱的江湖骗术。即使你乖乖地把1吊钱交给了师傅,他把点穴的方法教给你了,你又如何找人练习,又如何验证真假?点重了会把人立即害死,那肯定是不行了;点轻了要过几十年才见分晓,难道还真的耐心等上几十年才知道自己是否学会了功夫?
所以这种骗术是见不得光的。但是不久以前还真有一名江西人出来公开说,他就会“五百钱”点穴功夫,可以伤人于无形。找人试是不行的,但点鸡的穴道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于是记者买了一只鸡让他试验。只见他摸摸鸡的脊柱,再轻轻一“点”。一开始鸡似乎并没有任何异样。两个小时后,鸡开始慢慢地伏在地上,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3个小时后,鸡竟然瘫软在地,奄奄一息。这位江西人此时为鸡做了几下推拿,鸡立马恢复了活力。于是记者相信遇到了能一指定生死之人。
其实记者在轻信之前如果找一头猪让他试试就会发现他的点穴术突然不灵了。他之所以拿鸡来玩的原因很简单:鸡的脊椎很脆弱,很容易被外力搞脱位。仔细看视频可以发现,他实际上是摸到鸡的脊椎后,用两个手指把鸡脊椎弄脱位的。脊椎脱位后,脊髓液和血液循环局部受阻,中枢神经受到压迫,鸡慢慢地就瘫了。从视频上可以看出,所谓的解穴,不过是让脊椎复位了。如果找一只大一点的动物让他玩,他就玩不转,更不要说人了。
还有人自称是多少代的点穴掌门人,不会给鸡点穴,倒是专门打人——其所谓点穴的方法是名副其实的打人,让人站得笔直,还要身体放松,然后握着拳头对着肝、脾、胸膈膜等身体薄弱部位打去。打这些地方会造成巨大的疼痛,呼吸不畅,如果受伤不重,过一会儿疼痛自然缓解,呼吸也恢复正常。这时“点穴大师”按摩按摩,施加心理暗示,让肌肉放松、精神放松,会好得快一些,“点穴大师”又成了“解穴大师”。如果把肝、脾打破裂了,再怎么解穴也没用,赶快送医院抢救去吧。这种“点穴”法谁都会的,换别人来“点”“点穴大师”结果也差不多,一点都不神奇。如果把腹部肌肉绷紧了(所谓“封住穴位”)再让他打,就没那么灵了,因为这时内脏器官受到肌肉的保护了。如果是遇到受过抗击打训练的技击运动员,就更不灵了。
所以,这种“点穴”其实就是拳击没受保护的内脏,让他试试没有内脏的身体其他部位,例如手、脚上的“穴位”,“点穴大师”也只好承认点不动。“点穴大师”号称还有一绝招,能点人“哑穴”让人不找他解穴就10年说不了话,好像他找人做过10年实验似的。问他“哑穴”在哪里,说是在脖子后面。原来是要打人颈椎,打那个地方把人打残、打死都有可能,死人当然开不了口。如此说来,打人胃部可以叫点“呕吐穴”,戳人眼睛可以叫点“失明穴”,抓人裆部可以叫点“不育穴”,而点“笑穴”呢,就是挠胳肢窝了。
这种蜘蛛叫做“潜水钟蜘蛛”,它们能在水中有效地呼吸,每天仅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它们可以在水下捕捉猎物
目前,科学家揭示一种完全生活在水下的神秘蜘蛛物种的隐密生活。
这种蜘蛛叫做“潜水钟蜘蛛”,它们能在水中有效地呼吸,每天仅露出水面呼吸一次空气。每只潜水钟蜘蛛都在水面植物上编织一个蜘蛛网,再被自己束缚在其中,蜘蛛网中充满着空气,可附在蜘蛛腹下。
潜水钟蜘蛛一生都在水下度过,甚至也在它状如潜水钟的蜘蛛网内产卵。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罗杰-西摩(Roger Seymour)和来自德国洪保德大学的同事斯蒂芬-赫特兹(Stefan Hetz)发现这种蜘蛛使用蜘蛛网相当于鱼类的腮,这使得它们可以从水中提取氧气,而一直逗留在水中栖息猎食。
这两位研究人员从德国艾德河中捕捉到几只潜水钟蜘蛛,然后将它们放置在一个水温适宜、水草丛生的滞水池塘中进行观测,希望揭晓它们神秘的猎食策略。当蜘蛛网编织完这个闪烁发光的蜘蛛网之后,科学家刺破蜘蛛网中的氧气囊,潜水钟蜘蛛便离开了这个水下蜘蛛网。
他们发现潜水钟蜘蛛可从多数滞水池塘,甚至是炎热的天气下吸取氧气。同时,他们还发现水下蜘蛛网中的气泡在氮散布在水中之前可持续1天多时间。
西摩博士称,而之前的研究报告显示,潜水钟蜘蛛必须每天每隔20分钟到达水面呼吸空气。他强调指出,这种生活方式有利于蜘蛛长时间地逗留在水下,而期间无需到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这不仅保护自己免遭掠食者攻击,而且不会引起附近猎物的警惕。目前,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实验生物学》期刊上。(叶孤城/编译)
医护人员正在对双头女婴进行诊疗。李春梅 摄
记者11日从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儿科获悉,6月5日下午四川“双头单体女婴”病情加重,经医院再次紧急救治后,生命体征有所好转。截至10日,医院已对“双头单体女婴”实施多次抢救,姐妹俩在万般艰难中度过了第36天,目前病情十分危重,主要靠呼吸机等现代生命支撑系统维持生命。
6月5日17:10,一直守候在“双头单体女婴”身旁的医生发现她们中的姐姐出现烦躁的症状,在哭闹、咳嗽后出现口唇发紫,这是严重缺氧的症状,监测仪器显示氧饱和度下降至35%,心率降低至110次/分。新桥医院儿科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实施抢救,以改善缺氧症状,很快,孩子的面色稍好转,心率恢复163次/分,但半个小时后,氧饱和度又下降至31%,全身发紫。
医院立即组织全院会诊,对患儿病情和救治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和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左侧患儿病情恶化,与两肺发育不良及肺部感染有关,情况危急,如果不打通她的呼吸通道,俩姐妹会很快死亡。对此,需要立即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由于姐妹俩是偏头颈,气管侧扭曲而且畸形,气道口异常,严重干扰了呼吸循环,新桥医院麻醉科主任杨天德教授插了好几次气管都不行,1次2次……插了5、6次,终于将气管插进去了,并插上了呼吸机,慢慢孩子的血氧饱和度上去了。可10分钟后,右侧妹妹的血氧饱和度又下降了。专家们随即又对右侧的妹妹进行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这样,俩姐妹都靠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才慢慢恢复。整个抢救历时3个小时。
“自6月5日下午到6月10日,姐妹俩多次出现危险,虽然都在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下稍有好转,但病情十分危重,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儿科主任赵聪敏教授介绍。
在监护室,记者看见姐妹俩安静时,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血压、血氧饱和度都还比较正常,但每隔10分钟左右,血氧饱和度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咳嗽时,血氧饱和度会骤降至10~25%,心率也同时降低,医护人员就必须马上帮她们吸痰,并人工采用气囊加压给氧等处理后,血氧饱和度才慢慢恢复。
期待奇迹再次发生
“目前,医院现在主要是继续通过呼吸机辅助改善‘双头单体女婴’的心肺功能,严密观察维护气管插管,每隔10分钟为其吸一次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加强抗感染等治疗。”赵主任介绍。在先进的设备支撑下,在医护人员细心的守护下,她们能活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世奇迹,也是世界第一了,期待再产生奇迹让姐妹俩能够生存下去。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挽救她们的生命。
据文献查询,世界上长期或短期存活的双头单体儿均为双头三臂或四臂联体,存活的基础是双心脏及无严重心肺畸形。而双头两臂联体是双头联体中极其罕见的亚型,“双头单体女婴”属于此型,因伴随严重的心脏及肺部畸形,是不能存活的。她们之所以现在能存活到现在,是因为有现代生命支撑系统作支撑。 (李春梅)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1月19日消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对现代短吻鳄的最新研究发现,恐龙不同寻常的肺功能可能令其在与早期哺乳动物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科学家发现,短吻鳄今天也采用类似鸟类的高效呼吸方式。短吻鳄与恐龙拥有共同的祖先。在哺乳动物中,每次呼吸都将富含氧的空气输送至肺中称为肺泡的“死胡同”。在肺泡中循环的空气将氧气送至血液中,同时又从血液带走二氧化碳。
不过,鸟类没有肺泡,空气只能从某一个方向进入它们的气囊。这种进化使鸟类的肺部充满了“新鲜”空气,令其能在使其他动物死亡的高度下呼吸。为揭开短吻鳄呼吸之谜,科学家将液体注入死亡美洲短吻鳄的肺中,测量气流流动方向。
研究小组发现,和鸟类相似,空气绕过某些支气管或气道,仅在被呼出时才回流通过这些支气管。这种呼吸模式可能在距今2.51亿年至1.99亿年前的三叠纪时代的祖龙(archosaur)身上就出现了。祖龙是鸟类、恐龙和短吻鳄的共同祖先。
在三叠纪时代早期,空气中的氧含量要比现在要低。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犹他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法玛尔(Farmer)说:“我们知道,鸟类的这种肺部结构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们擅长在稀薄空气中活动的原因。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祖龙在氧含量较低的环境中具有竞争优势。”
恐龙的高度适应性或许还说明,在距今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前,哺乳动物的体型总是很小的原因。法玛尔指出:“这些哺乳动物好像一直受到祖龙的遏制,身体总是长不大。”研究结果1月15日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