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

LUCKY BIRD

网址:

 
2012年4月5日,江西九江,一头江豚横尸鄱阳湖姑塘海关遗址附近湖滩上。图片来源:CFP2012年4月5日,江西九江,一头江豚横尸鄱阳湖姑塘海关遗址附近湖滩上。图片来源:CFP

  2012年4月6日,在位于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附近的湖边,发现一只已死亡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这是近期来,在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水域发现的第三头死亡的江豚,另外还发生两起、共4头江豚被困事件。近期长江鄱阳湖为何频频发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近期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频发

  6日上午,记者在鄱阳湖九江市庐山区姑塘海关遗址前的湖滩上,看到一具江豚的尸体横躺在距离湖水十余米的沙滩上。这是一头成年江豚,长约1米,重约50公斤,虽然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散发着阵阵恶臭,但江豚的眼睛、嘴巴、鳍等仍然清晰可辨,甚至可以辨认出这是一头雄性江豚。渔政人员告诉记者,从江豚的腐烂程度看来,这头江豚死亡时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由于这个地方平时很少有人来,因此一直没有发现。

  这已经是近期长江九江段和鄱阳湖发现的第三起江豚死亡事件了。3月8日上午,在九江钢厂第四码头附近的长江边上,发现一头重约20公斤的死亡江豚,头部有明显伤口,经渔政人员检查,确定这头江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而死。去年11月24日,在鄱阳湖都昌县印山水域,也发现了一头体长约60厘米,重约40公斤的死亡江豚,这头江豚身上没有明显伤痕,渔政人员推测,江豚可能是误入湖区草洲后搁浅而死。

  除了上述3头死亡的江豚外,2月28日,一头重约15公斤的小江豚被困在位于永修县九合乡淳湖村的河汊里,由于这里是修河与鄱阳湖的交汇处,水域里到处布满了渔民用来捕鱼的“迷魂阵”渔网。经过紧急拆除附近水域的“迷魂阵”,被困江豚才获救。3月29日,在鄱阳湖支流乐安河南桨水域,发现3头重约40公斤、生命垂危的搁浅江豚,经过专家全力救助,终于成功将3头搁浅的江豚转移到深水处。

  江豚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近年来在该水域也曾发现过死亡的江豚,但是像近期这样如此密集地连续出现江豚死亡和被困事件,还从来没有过。据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及当地渔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月28日和3月29日分别被困的4头江豚,可能是由于前段时间雨水较多,鄱阳湖水位上涨,而江豚有顺水追鱼捕食的习性,因而进入了浅水区域。由于江豚视力很差,主要靠声呐系统识别方向,当水位迅速下降或者被密集的渔网阻挡时,方向感发生错乱,以致不能及时游走而搁浅或者被困。

  至于3头死亡江豚的死因,专家告诉记者,3月8日在九江钢厂码头附近水域发现的那头江豚头部有明显的伤口,可以确定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死亡,另外两头江豚由于没有发现外伤,暂时无法确定其死因。虽然近期连续发生3起江豚死亡和两起江豚被困事件,但因为近期长江鄱阳湖的生态状况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突然变化,所以这或许都是偶然事件。

  据介绍,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江豚死亡的几大“杀手”。酷捕滥捞导致长江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江豚的食物资源;而“迷魂阵”、滚钩、电鱼机等有害渔具的大量使用,又让许多豚类死于非命。此外,水上交通运输产生的噪音对江豚声呐系统影响很大,严重时会误导它们撞船而亡或被螺旋桨打伤致死。

  而最令专家焦灼不安的,是江豚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正不断恶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长江鄱阳湖水质恶化严重,对豚类的生存寿命和繁育能力都会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江豚中毒致死的情况频频发生。同时,长江河道和通江湖泊的过度采砂也极大地破坏了江豚栖息地环境。

  保护“水中大熊猫”迫在眉睫

  保护江豚志愿者于江前不久公布了“2011长江江豚死亡记录”: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有20头江豚死于非命!“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而事实上,江豚的数量已经比大熊猫还少了。从200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20头左右的江豚死亡,这样的死亡速度实在太高了,太快了,太危险了!”于江说。

  去年5月,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九江进行学术讲座时曾经指出,鄱阳湖是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在该处栖息的江豚数量在300至500头之间,占整个江豚数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随着长江水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按照目前的种群参数计算,在未来36年,江豚将减少80%,达到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极危等级。

  可见,保护江豚迫在眉睫,“江豚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认识到,如果长江鄱阳湖不能支撑江豚生存,恐怕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王丁表示。

 
科学家认为,地下岩浆流形成隧道,而隧道倒塌形成这些独特地貌。科学家认为,地下岩浆流形成隧道,而隧道倒塌形成这些独特地貌。
地形图显示了火星表面独特地貌的高度。地形图显示了火星表面独特地貌的高度。
科学家发现,这些明显地形紧挨着火星表面上的巨大火山。科学家发现,这些明显地形紧挨着火星表面上的巨大火山。
研究显示,这些倒塌的隧道里面可能依然存在一些地下区域,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避难所。研究显示,这些倒塌的隧道里面可能依然存在一些地下区域,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避难所。

  北京时间4月10日消息,科学家近日称,在火星地下,流动的岩浆创造出一些通道,而死寂多时的火山下面形成一个隧道网,这里很可能有生命存在。

  火星表面与众不同的“坑链”围绕在这颗“红色星球”的塔尔西斯火山周围,迹象表明隧道和腔体在岩浆流停止运动后坍塌。但科学家现在认为,剩下的隧道在百万年历史中很可能有活水流动,它们将是科学家在这颗行星上搜索微生物的一个非常诱人的目标。

  火星的稀薄大气意味着这颗行星上的辐射比地球高250倍,所以生命根本无法在地表上生存。但免遭致命射线攻击的地下隧道可能为生命提供了一个“避难所”。如果里面有流动水,这种可能性就更大。

  火星登陆器测量了表面辐射水平,结果显示它比地球高出约250倍,比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遭受的辐射高两倍多。任何和坑链联系在一起的洞穴将来都能为宇航员提供一个躲避强烈的地表辐射的潜在避难所。

  这些显示火星地下隧道的图像来自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它们显示太阳系最大火山群的两翼有一连串坑链。这些照片拍自2011年6月22日,显示了火星塔尔西斯地区阿卡迪亚“塔拉克图斯链”的地形情况。该地区拥有许多巨大火山,包括由三座相连火山组成的塔尔西斯火山群等。在这些火山群的北部,坐落着亚拔山。无论从面积还是体积上来说,它都是太阳系中最大的火山群。

  坑链可能由火山喷发而成。从火山流出的岩浆在地表凝固,地下流动的岩浆则创造出一条岩溶隧道。火山活动一旦停止,这条隧道就会变空,留下一个地下腔体。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腔体的顶部就会塌陷,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些环形洼地。

  科学家指出,现在在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两翼可以看到这些例证。与此同时,他们认为1971年“阿波罗15”号登陆的月球哈德利溪早在数十亿年前就出现相同地貌。造成这些与众不同地形的另一个因素很可能是地下水。

  在地球上,喀斯特地区也有类似的地形结构,它的名字来自一个德国人,从斯洛文尼亚延伸到意大利。科学家最先研究了这种现象。地球上最著名的例证要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下暗河网。地表石灰岩塌陷,形成这些很深的天然地坑,地下水露在外面。

  从在火星上搜寻微生物的角度来说,探索坑链的起源可能是最有吸引力的。如果这些地坑内有像洞穴一样的结构,微生物就能生存,避开强烈的地表辐射。(孝文)

  美国太空政策专家兰德·希姆伯格表示,应该允许亿万富豪和私营公司购买月球或者其他行星的土地,用于采矿、发展旅游业或者进行地产开发。希姆伯格认为,如果政府允许亿万富豪和私营公司拥有外星球土地的产权,他们可能蜂拥而至,纷纷出资购买。他指出现在的时机已经成熟。

  希姆伯格建议制定一项法律,避开1967年缔结的《外层空间条约》。《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任何个人或者政府都不得向太空中的任何天体提出主权要求。这项举措标志着人类对太空的态度发生巨大变化,防止太空中的天体遭受与殖民主义时期的非洲类似的“被瓜分”命运。如果一国政府对其他星球提出主权要求,必将点燃《外层空间条约》缔约国的怒火。

  希姆伯格表示可以通过一项有回旋余地的法律避开条约,也就是并不明确禁止任何人拥有其他星球的土地。据《连线》杂志网站报道,希姆伯格提出的建议就是所谓的“太空殖民奖励法案”(Space Settlement Prize Act),3月初在美国智库竞争企业协会公布。

  任何新法律都不得不面对1979年签订的《月球协定》。这项协议旨在防止任何国家对月球提出主权要求,不过,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并未签署《月球协定》。希姆伯格指出:“《月球协定》的签约国少的可怜。这意味着并不存在真正的法律禁令,禁止私人拥有月球、火星或者其他星球的土地,以及禁止国家向其他星球的土地提出主权要求。”不过,如果不能登月,即便允许私人拥有月球土地产权,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公司尚没有进行商业轨道飞行,更不用说造访另一颗行星。

  希姆伯格表示:“很多人都认为石头也拥有自己的权利,我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太空法律律师迈克尔·李斯特纳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指出,对月球或者其他行星的土地提出产权要求是一个“非常难以处理的问题”。他说:“提出这种要求的政府会遭到全世界的反对,这是对政治意志的一种极大考验,声誉也会因这种要求遭受重创,因此很难如愿。如果大开绿灯,便会出现与美国西部大开发类似的局面。当时,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的土地政策,促使很多人到西部寻找机会。”

  对于其他星球土地的产权问题,现在还只停留在争论阶段。在地球上,领土问题引发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5家英国公司进入福克兰群岛周围海域勘探石油,遭到阿根廷的强烈谴责。北极的情况也是如此。丹麦坚称自己拥有北极的主权,有权对北极海域进行勘探。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Chicago)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Cretaceous:距今1.45亿到6500万年前)恐龙可能面临着大火肆虐的威胁,当时的森林大火要远比过去我们过去推断的要严重的多。研究人员根据化石记录中的木炭沉积来推断恐龙生活时期的森林火大,并建立了白垩纪时期全球化石木炭沉积的数据库信息。Andrew C. Scott教授介绍说:“木炭是植物被火烧后所遗留下来残余物质,在化石记录中属于比较容易保存的类型。”

  白垩纪时期全球仿佛就是一个大温室,大气中充满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时的气温远比我们今天的温度要高,雷击很容易就可以触发森林野火,而且这一时期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非常高。

  博物馆研究人员Ian Glasspool介绍说:“可能这正是当时野火频繁发生的原因,白垩纪时期的植物与现代植物存在差异,当时的植物更容易燃烧。”而肆虐的大火使得白垩纪的地球环境变得动荡不安。“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考虑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大火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加速地面径流和风化侵蚀,同时加剧洪水的影响。”而类似的史前大火事件也对我们今天的消防火险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新研究同时表明,木炭常常与恐龙化石的保存具有一定的联系。Sarah Brown博士补充道:“当我最早在加拿大恐龙公园进行研究时,没有人注意到木炭的存在,但随后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木炭的保存,包括在恐龙化石层中也有发现,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目前研究人员正进一步对史前大火进行评估,特别是大火对恐龙生活环境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新一期的《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上。

  相关阅读

  英生物学家言论令舆论哗然 称恐龙应生活在水中

  加拿大发现新恐龙物种 小型食草龙犹如鹦鹉(图)

  西班牙中部发现大型物种 全新食肉恐龙化石亮相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谷歌公司最新研制一款科技眼镜,在该眼镜片上可添加电子地图、电子邮件、谷歌搜索,甚至指示当前所在区域的方向。

  谷歌科技眼镜可添加谷歌地图至真实世界之中,为人们所在位置提供实时方位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进行控制这款科技眼镜,实现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搜索

  这款新型眼镜在谷歌社交服务平台Google+上公布,它可通过用户语音进行控制,提供GPS方向指示,收发电子邮件,并通过用户眼睛前方内置屏幕直接视频聊天。它是由“Google X”蓝天设计实验室研制的,目前谷歌公司正在逐步提高这种科技眼镜的性能。

  谷歌公司表示,我们将致力于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人们的生活所需,让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微博传海平面上升六十米地图 专家称其只是假设

  核武器威力究竟有多大 核地图破坏示意图详解析

  科学家首次绘制 宇宙网络状神秘暗物质地图(图)


华丽羽王龙 

  当地时间4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这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华丽羽王龙”为何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昨日,第一时间采访了“华丽羽王龙”研究小组负责人徐星和胡东宇等人。“这次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彻底推翻了过去大家一贯认为的大型动物不能长羽毛的观点。 ”研究小组的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以往科学家普遍认为,巨型动物为了更有效地散热,其体表都是由鳞片或短小的体毛覆盖,羽毛只能出现在小型恐龙身上。而本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因为其具有庞大的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显然不会有飞行能力,所以这些原始羽毛可能是用来保温。甚至还可以据此推断出,在食肉恐龙中,羽毛的分布可能也相当广泛。

  “除此之外,这个发现还将成为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强力佐证。 ”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胡东宇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大家都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是德国发现的始祖鸟。但这次我们发现的‘华丽羽王龙’让大家知道了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许多小型恐龙甚至这类大型恐龙也具有与鸟类相似的羽毛或者更加原始的羽毛。 ”

  研究古脊椎动物多年的学者张万连先生则表示,这次发现的这种带羽毛的恐龙,和现在鸟身上的羽毛并不一样。最早的羽毛确实是生长在恐龙身上,其中有一种恐龙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进化成了鸟。这次发现的“华丽羽王龙”只是恐龙种类的一个分支。

  “辽西是中生代古生物学家的‘圣地’。 ”胡东宇表示,在国际古生物学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来过辽西的中生代学者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因为辽西埋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无论从数量、物种,还是保存程度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相关阅读

  化石重塑史前巨蟒 长14米体重相当于小轿车(图)

  中国发现亿年前小盗龙化石 羽毛具有彩虹般光泽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 万年石器时代新人种化石出土

 2009年7月23日,哈勃望远镜拍摄到木星表面明显的碰撞“擦痕” 
 研究小组的模拟实验参数表格 

  对比两次碰撞事件之后大气层密度分布状况,图左是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碰撞角度,图右是2009年天体碰撞角度,木星大气层密度未被破坏的侧面轮廓位于图像背景。

  据国外媒体报道,1994年7月,业余和专业天文学家都观测到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分解进入木星大气层,虽然这种类型的碰撞非常罕见,但事隔15年在2009年7月份木星表面出现第二次碰撞。此次碰撞的天体并未直接观测到,因此天文学家仅能依据图像中木星大气层的干扰情况来分析判断。

  美国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贾拉德-庞德和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研究小组共同研究分析2009年木星遭受碰撞的原因,由于没有直接的碰撞事件观测记录,研究小组使用数值模拟来更好地理解形成木星大气层较大干扰的原因。

  使用三维流体力学代码,研究小组模拟了8次天体碰撞,他们选用的天体直径分别为0.5千米和1千米,不同的密度和成分(玄武岩或者冰)。通过使用相同的碰撞角度(69度)和碰撞速度(61.4千米/秒),研究小组能够将2009年7月碰撞木星的天体可能的体积和构成成份缩小在较小范围内。

  通过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作为2009年碰撞事件的模拟对比,显示出碰撞形成羽状烟柱的差异性。2009年天体碰撞木星的角度将形成较浅的碰撞深度,以及较小、较平缓的烟柱。研究小组的模拟结果显示0.5千米直径天体碰撞可产生较小、平缓的烟柱,而1千米直径天体则可以产生较大、较快的烟柱。

  天体碰撞穿透深度显然与碰撞天体的性质有关,在一定的碰撞角度,较大、较密集的碰撞天体,将更深地进入木星大气层。当研究小组对比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碰撞和2009年碰撞事件之后的状况,他们发现了一些差异之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产生的木星大气层干扰显著比2009年碰撞事件较大、较快。

  研究小组模拟的8次天体碰撞中,多数0.5千米直径的天体不能计算作为2009年碰撞木星形成大气层干扰的因素。直径较小的天体无法足够渗透,在木星同温层形成壮观的干扰。通过计算模拟0.5千米直径天体的碰撞结果,研究小组能够界定出2009年7月碰撞天体的最小体积和密度,虽然多数0.5千米直径的碰撞天体已排除,但是0.5千米直径的玄武岩天体,以及所有1千米直径碰撞天体都会在木星大气层中产生足够强烟柱,抵达木星对流层氨冰云层高度。

  研究小组提及目前有必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验,从而以附加的参数来更好地缩小碰撞特征。此外,研究小组声称,氨气从对流层顶部传输至同温层,意味着必须对碰撞烟柱进行调查。在附加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希望未来能够提炼出2009年7月份木星碰撞事件相关大气层干扰的可能。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报告现发表在2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期刊上。(卡麦拉)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在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太空中漫游未被探测到的小黑洞不会对地球构成危害 

  各种计算机模型显示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物质将在黑洞中崩溃,叫做原初黑洞的最小体积黑洞通过霍金辐射过程蒸发宇宙物质。英国剑桥大学的凯瑟琳-马克(Katherine Mack)说:“除了那些质量达数十亿吨或者更大的黑洞被勘测发现,更多的黑洞将很难被探测到,除非它们碰撞地球。”

  事实上,迫切渴望的物理学家已标识出了两个假警报,1908年,一场神秘爆炸使苏联西伯利亚通古斯河畔2000多平方公里森林夷为平地,1973年,物理学家认为通古斯爆炸是黑洞碰撞所导致,之后研究表明物理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在2003年,另一支研究小组认为从“夸克矿块”密集物体中获得的一组未说明地震仪数据可判断这是一场地震。

  终结假警报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什拉凡-海娜索格(Shravan Hanasoge)和同事置疑是否存在着一种方法能够避免未来出现假警报,他们详细模拟了如果一个十亿吨级黑洞轰击地球所发生的状况。

  微型黑洞会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移动,但是它可以比原子核还小,这样当它穿过地球时仅会形成一个小型、像针状的通道。

  尽管微型黑洞非常小,但仍有可能碰撞地球。这是因为当该黑洞首次抵达并存在于地球外地核时,外地核将震动,形成球状对称冲击波,这将引发地球上每个地震仪同时震动,并不像正常的地震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幸运的是,微型黑洞碰撞地球形成的震动效应并不强,像一次全球性4级地震。海娜索格说:“它不会造成全球性破坏,对于人们几乎察觉不到。”

  “黑洞猎人”发现此类现象的概率非常低,即使如某些理论预测的那样,星系中的全部暗物质都是由原初黑洞构成,它们与地球碰撞也仅是每隔1000万年发生一次。

  宇宙弦

  我们拥有装备能够探测到微型黑洞,并尽可能地尝试。海娜索格说:“这并不会花费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基于现在的装置和科学方法,我们将获悉它的存在性。”

  虽然成功探测的概率非常低,投入成本高。但原初黑洞可能形成于宇宙弦(cosmic strings),宇宙弦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一种空间缺陷结构。

  马克说:“这将提供很好的机会洞悉宇宙早期所发生的事件,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实现。从最早期宇宙发现它们,就像在宇宙大爆炸发现漂向我们的漂流瓶,从中我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观察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同时这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发现!”(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恐怖黑洞"饥肠辘辘" 一口轻易吞食两盘食物(图)

  黑洞或受制于高速等离子流 时速高达3.5亿公里

  巨型黑洞喷射死亡飓风 速度达光速3%宇宙最快


长征火箭残骸坠落贵州尚寨释放浓烈剧毒烟雾 

  昨日,一则“长征火箭残骸坠落贵州尚寨释放浓烈剧毒烟雾”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3月31日18时27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法国“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3月31日18时34分左右,一块残骸坠落尚寨土家族乡蜂子坳组附近。截至目前,未造成村民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

  昨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相关人员表示,此次发射疏散预案非常详尽,火箭残骸落到什么地方,理论数据和实际数据基本相差不大。此外,中科院院士余梦伦介绍,中国正在研究探索“可回收”的火箭。

  1 残骸物或是火箭助推器

  昨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余梦伦介绍,“从照片中看,残骸物是火箭的箭体,按照落地的位置判断,火箭助推器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他表示,“长征三号乙”火箭为带助推器的三级火箭,火箭的一、二级和助推器的推进剂是有毒的,第三级火箭推进器为液氢液氧,无毒。

  “尽管大部分的推进剂在飞行中耗尽,但还是有可能有极少一部分毒物残留。”余梦伦院士说。

  2 释放烟雾属中等毒性

  据报道,残骸“从天而降”,一声巨响后产生刺鼻的黄烟,有的村民被吓哭,有的抱起小孩就跑。报道称,黄烟为四氧化二氮,有剧毒。

  此消息一出,不少网友质疑,火箭发射落下残骸是否有预案,为何不提前疏散当地群众,四氧化二氮残留是否有剧毒等。

  至于产生的烟雾,余梦伦分析了两种可能,“推进剂没有燃烧完,落到地面后挥发冒烟;还有可能是砸中了地面原有的东西产生的气体。”

  昨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种燃料供应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火箭推进剂四氧化二氮残留并非剧毒,属中等毒性的毒物。

  未来火箭或带翅膀

  据中科院院士余梦伦介绍,火箭残骸落地的安全问题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几种火箭均有固定的落区范围,一般选择人口稀少的地区,一般是两省之间的地区,落地的区域宽度一般在30公里,长度为50-70公里。万一在发射过程中出现意外,政府和地方需要给当地居民赔偿。”

  他还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也正在考虑研制如何控制火箭的落点,“可回收的火箭飞上去后,还能飞回到预定的场地,没有残骸。就像‘飞机’一样,作为一个整体。是那种‘带翅膀’的火箭,发射时,翅膀收起来;完成任务后,展开翅膀飞回来。”  (记者仲玉维)

  相关阅读

  大西洋深海重大发现 阿波罗"土星五号"火箭残骸

  泰坦尼克号海难一百周年 残骸照片首次自由公开

  震撼泰坦尼克号残骸照片 首次展现百年沉船全貌



狼打哈欠会群体传染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然界的动物千姿百态,它们时常摆出各种滑稽可爱的表情,以下是十二种动物打哈欠的表情特征,其中它们并不是完全出于困乏欲睡而打哈欠,例如:山魈有时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狼打哈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等。


山魈打哈欠是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 

  狼可以表达许多表情,其中多数打哈欠表情都是涉及于群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等级间的交流沟通,也有一些个体是在清醒之后舒展身体打哈欠。有人认为打哈欠是会传染的,这是一种生理正面反馈机制,可产生群体效应。一些群体打哈欠的物种包括高级智慧群居动物,例如:犬齿类动物、黑猩猩和人类。

  不像体形较大的近亲北极狼,北极狐伴随着季节变迁将改变自己的体毛颜色。它们打哈欠的姿式与其他犬齿科动物相近,北极狐通常出现在最北部的苔原环境,而不是生活在南极,因此不存在南极狐,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旅鼠、鸟蛋和小海豹,同时,它们也是北极熊和北极狼的主要猎物。

  袋獾打哈欠是处于疲劳,还是仅是彼此相遇打招呼?答案是后者,但是袋獾彼此间相遇并不是很“快乐”。它们张着嘴打招呼,通过咬对方的脸来表达问候,期间会尖叫引起对方的注意。令人遗憾的是,袋獾很可能会像袋狼一样逐渐消失,尽管它们的数量减少并非人类所为,它们会较高概率地传染一种疾病,最终使面部咬痕引起致命癌症。

  河马打哈欠张着大嘴是表示饥饿吗?人们更希望这是一种疲倦的表现,河马是地球上继大象和犀牛之外的第三大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大约接近1万磅。通常公河马打哈欠是向领地挑战者竞争对手示威,有时它们会将嘴部张开至150度。

  任何长着嘴部的动物都会打哈欠,长年生活在地下的裸鼹鼠也不例外,与其他物种相比,它们打哈欠的模样看上去较为丑陋,但也有一些滑稽。

  鸟类有时做出一副打哈欠的样子,事实上它们不会打哈欠,它们张开嘴时仅是为了获得食物,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其他鸟类进行搏斗。

  山魈打哈欠是出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需要吸收更多的氧气,向竞争对方展示威胁,或者仅是处于困乏欲睡状态。(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山东再出现"疑似狼" 竟被5头家猪拱得奄奄一息

  实拍凶猛土狼群围攻幼象 母象护子拼死反击(图)

  枣庄捕获"野狼"身份确定 鉴定确为哈士奇宠物犬

第 80 页,共 5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