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当地时间2012年4月13日,朝鲜国家电视台女主播播报朝鲜卫星未进轨道消息。(视频截图)  当地时间2012年4月13日,朝鲜国家电视台女主播播报朝鲜卫星未进轨道消息。(视频截图)

  中新网4月20日电 据朝中社19日报道,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19日发表谈话。谈话指出,朝鲜科技工作者已经查明“光明星3号”未能进入轨道的原因,朝鲜将继续发射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实用卫星。

  谈话称,从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3月17日公布发射“光明星3号”计划后迄今为止,赞同真理、爱护正义的世界进步人类一致表示赞叹和期待。但美日韩称,朝鲜发射的不是卫星而是远程导弹。

  谈话说,在冷静地注视朝鲜的此次和平卫星发射过程前后出现的不同势力动向的基础上,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发表以下原则立场:

  第一,为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发展民族的宇宙科技水平。

  第二,为使宇宙科技进入正常轨道,在科技领域里也要粉碎敌对势力的种种阻挠活动,一定要彻底维护国家的自主权。

  以坚决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自主权,来争取宇宙科技的平等发展,是朝鲜宇宙空间技术委员会坚定不移的立场。

  第三,朝鲜军民将沿着先军的道路,为和平利用宇宙而更加奋勇前进。

  朝鲜科技工作者已经具体科学地查明了“光明星3号”未能进入轨道的原因。这次所获得的一切科技资料及珍贵的经验,将是今后宇宙开发的无比宝贵的资本、进一步的成功的可靠保证。

  朝鲜有综合性的国家宇宙开发计划,包括根据高新科技的要求加强和扩大宇宙开发机构、继续发射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实用卫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谷歌公司最新研制一款科技眼镜,在该眼镜片上可添加电子地图、电子邮件、谷歌搜索,甚至指示当前所在区域的方向。

  谷歌科技眼镜可添加谷歌地图至真实世界之中,为人们所在位置提供实时方位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语音进行控制这款科技眼镜,实现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搜索

  这款新型眼镜在谷歌社交服务平台Google+上公布,它可通过用户语音进行控制,提供GPS方向指示,收发电子邮件,并通过用户眼睛前方内置屏幕直接视频聊天。它是由“Google X”蓝天设计实验室研制的,目前谷歌公司正在逐步提高这种科技眼镜的性能。

  谷歌公司表示,我们将致力于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人们的生活所需,让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微博传海平面上升六十米地图 专家称其只是假设

  核武器威力究竟有多大 核地图破坏示意图详解析

  科学家首次绘制 宇宙网络状神秘暗物质地图(图)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对市场抽样和媒体报道的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序号

产品

标识

批号

监督检查结果

1

康爱斯牌螺旋藻片

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假冒

2

澳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

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假冒

3

鸿洋神螺旋藻

荣成市鸿洋神海洋生物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

假冒

4

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

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11214

不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5

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

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L0812014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6

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

广东汤臣倍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11244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7

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

威海南波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010101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8

程海湖螺旋藻片

北京程海湖科技开发中心

111001120101120201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9

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

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0210003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10

美澳健螺旋藻胶囊

广州绿谷保健品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美澳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03012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11

圣奥利康联合邦利牌螺旋藻片

广州邦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020201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12

高植牌螺旋藻精片

丽江云岭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X011201-YG011105-Y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13

施瑞安螺旋藻片(螺旋藻片剂)

福建省神六保健食品有限公司

120212-1

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2012年3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重金属专项监督检查结果。

  2012年2月,针对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存在重金属超标隐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药品检验所等7家检验机构对市场上部分以螺旋藻为原料保健食品开展了铅、砷、汞重金属专项监测。根据市场产品抽样和媒体报道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29日布置对可疑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结果显示,康爱斯牌螺旋藻片、澳奈斯绿色经典牌螺旋藻片、鸿洋神螺旋藻3个产品为假冒保健食品;福建省幸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幸福来牌螺旋藻片(康特力斯)20111214批次的产品铅、砷超过限量标准;媒体报道的绿A牌螺旋藻精片、汤臣倍健牌螺旋藻片和金奥力牌三达紫光螺旋藻片等其他产品铅含量在本次监督检查中结果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有关结果见附表)。对于假冒和超过限量标准的产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责成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严肃处理,要求加强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按照国家标准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有关标准,以藻类为唯一原料辅以少量辅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2.0mg/kg;不以藻类为唯一原料组方的产品,其铅指标限量为0.5mg/kg。

  今年保健食品综合整治是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分批分类组织实施。近期各地已开展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检查和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公安部门立案查处。

  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营造保健食品良好市场秩序,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欢迎社会各界对保健食品注册申报、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积极举报和提供线索;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核实,一查到底,并依法严肃处理。

    多家铅超标螺旋藻企业声明称产品抽查合格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10)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高科技极真仿生手臂:肌肉与神经间完美融合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8年11月1日晚,在巴格达巡逻的装甲运输车遭到武装分子两颗手榴弹的袭击,其中一颗将运输车舱门击穿,融化的高温铜液贯通了警长格伦·雷曼(Glen Lehman)的右肘,随后滚烫的液态金属继续蔓延到雷曼的腿上。虽然在二十分钟后抵达了野战医院,并由直升机转移到四十公里外的巴拉德联军基地。这时的雷曼失血量几乎全身血液的一半。来自德国的医生将雷曼肘关节以上的手臂部分全部切除,并最终运送到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Walter Reed)陆军医疗中心。

  通常像雷曼这样遭遇的老兵会得到一个安装假肢的手臂,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会继续活下去。但是雷曼的假肢需要一个合适的形状,因此医生进行了一项被称为针对性肌肉神经移植术(TMR)的实验手术,手术成功的话雷曼将获得一个非凡的高科技仿生假肢。主刀实验手术的外科医生小心地剥开他的手臂神经,这些神经通常是控制手肘部位的活动。他的末梢放射状神经结构可控制手掌的打开到三头肌外侧,而中间神经则是控制手的合拢到肱二头肌的内侧。

  外科医生进行的手术可算是一种怪异的“创造”,并会产生神奇的影响。戴上高科技假肢后,当雷曼想移动他已经失去的右臂时,皮肤就会出现涟漪褶皱,而大脑依然照常发出物理信号。当他试图合拢手时,人造二头肌在神经兴奋的传导出现收缩。重新“修改”的神经路线可以提高控制神奇仿生假肢的能力,这款高科技仿生假肢的原理是使用计算机读取由肌肉中产生肌电脉冲。雷曼戴上他的新胳膊后,可算是一个真正的半机械人,但是他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生物体,位于芝加哥的机体复原研究所仅用了三次实验就将雷曼的高科技仿生假肢安装到他的身体上。

  此外,研究人员在其衣服的袖套处附上八对盘形电极,以控制肌电的活动。最后这个假肢穿过袖筒并与雷曼的身体进行微调适应,通过缠绕在躯干上的吊索定位。这款新型高科技仿生手臂是国际化的集成产物,被喻为“怪物集合”。因为肘部和前臂来自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一家公司,可旋转的手腕来自德国,手掌则由中国生产。总重量为4.84磅。雷曼在启动仿生假肢前使用正常的左手点击位于假肢手肘部分的按键,假肢的自动升降调整装置就开始工作,可弯曲肘部、然后还可伸直,旋转手腕。通过整个测试运动过程,假肢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圆圈,虽然过程使人紧张不安,最后拇指和食指还可闭合并再次展开,看起来像是机器人练太极。

  雷曼目不转睛地望着这款高科技仿生手臂,并通过想象控制手臂的运动,就像控制他曾经的手臂所采用的方式一样。控制手臂时可集中精神练习手臂与躯干的连接部位,触发这部分的电极引导神经肌肉的活动。一个手机大小的小型计算机镶嵌在雷曼肩部的吊带上,它是控制手臂各种动作的中央处理器,存储这各种关于手臂运动的指令。比如当手握紧时,雷曼可以“告诉”计算机“捏”这个动词,计算机就会记住他思想活动中关于捏的信息,记录下对应的肌肉活动信号。

  但是,如果雷曼将镶嵌在背部吊带上的传感器脱下,那么他下次要指挥机械臂执行“捏”这个动作时就要重新为计算机示范一遍,这是因为肩部的传感器只能记录当下位置的肌肉活动信号,一旦移动了传感器的位置就需要从头再来。雷曼机械臂与躯干连接位置随着每天的练习、肌肉的张开和收缩,皮肤也开始延展开来,从根本上讲大脑的活动也会随着机械臂的加入而改变,每天他可观察自己的机械臂以不同的方式运动。

  在必要的培训结束后,雷曼开始展示了这款高科技仿生机械臂的超高性能,他能够捏起夹克上的拉链头,类似与正常人使用拇指和食指才能做到的动作。他还可以用机械臂伸入冰箱,拿出一个饮料瓶,甚至可以捡起一个硬币并投到一个投币口中。不过,雷曼现在的控制远非完美,之前他在控制机械臂正确握住拉链时尝试了好几次才成功。

  雷曼现在练习仿生机械臂时如果将瓶子跌落,就用正常的左手捡起,放回冰箱中继续尝试。虽然联系过程是反复而且艰苦的,但是这款高科技仿生机械臂比传统的假肢“聪明”很多,以往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才能适应。雷曼认为他现在需要实践练习,从不得不控制机械臂并告诉它该做什么,变成自如地控制机械臂,让它听从自己的想法。(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猎豹机器人步行速度超人类 时速29公里将破纪录

  人类永生或可另辟蹊径 将意识植入机器人可现实

  画家机器人闪亮问世 十分钟绘制大师级人物肖像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最近浏览内地一份颇受欢迎的生活周刊网站,看到一个谈论近十年摇滚音乐的栏目。说来奇怪得很,十年当中,讲得最多的,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人和那几个乐团,而且不少人今天已届古稀之年,例如2001年谈到的伦纳德科恩,到今年已77岁;崔健则从十年前一直谈到去年的“跨界之年”,今年曾到北京和上海演出的鲍勃·迪伦,更是年年都讲。

与年轻、反叛分不开的摇滚,是否已经变为化石?

事实上,从笔者电脑硬盘里储存的mp3以及角落里布满尘埃的CD,都在告诉我们,摇滚已好像是一个夕阳工业,如果没有一票古稀老人撑住,摇滚随时都可以下葬。

这或许是战后婴孩潮的集体怀古情怀所致,而娱乐事业的老板亦乐意推波助澜,从中牟利,这总比花钱栽培未来之星更可靠。所以唱片公司每逢过年过节,总会用崭新的数码科技重新发行老牌乐队的老唱片,将剩余价值榨取得淋漓尽致。

其实今天的新科技,也是造成摇滚一直活在从前的帮凶。今天人手一台的iPod、容量日趋庞大的电脑硬盘、快速轻便的数据传送,把我们剪不断理还乱的片片旧日情怀,很方便地装在一个几乎可以永保新鲜的小箱子里面,每到心血来潮,随便按一下,猫王就可以音容并茂地在你耳边倾诉“温柔地爱我吧”。甚至连YouTube,不管你要看多少年前的鲍勃·迪伦,它都不会让你失望。

这是一个极具讽刺的现象。我们现代人追求新科技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电脑速度越来越快、容量也是从megabyte到gigabyte到现在的terabyte,但我们要保留的,却仍是早前的眷恋和回忆。而正是这种怀古心态作怪,间接阻滞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创新。不要忘记,有些年轻人也因为父辈的口味,恋上了足可做他们祖父母的摇滚歌手。

战后婴儿潮的爵士乐迷又何尝不是翻来覆去地听小号手米尔斯戴维斯的唱片,虽然戴维斯已作古整整二十年。他的官方网页今天还在推销他在1967年欧洲巡回演出的现场CD呢!

或许有人说,现代人玩摇滚音乐跟以前差远了,这可能是事实,因为今天无论如何,也很难再找到另一队披头四或滚石。这个情况,就好像我父亲说的,现在唱京剧的哪能跟马连良、周信芳比。

发表在栏目: 文化

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人们更关注“鉴定专家”该由谁鉴定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被专家质疑为赝品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全民收藏时代,鉴宝节目满天飞,鉴定专家层出不穷,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难辨、参与造假、卖鉴定证书等新闻也层出不穷。文物鉴定凭眼力和科技检测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红火、造假猖獗的时代,文物鉴定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鉴定“鉴定专家”

参与杭州“壶王”鉴定的四位专家,均出自文物系统,其中张浦生和李伯谦是业内权威,然而质疑者杨静荣也是故宫专家,文物鉴定“国家队”内部起纷争,反映出文物鉴定之难和公信力正在受到严峻挑战。

“国家队”尚且无法取得一致认识,而在社会上,各种文物鉴定培训班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批批鉴定专家“新鲜出炉”。电视荧屏上,各路鉴定专家轮番登场,为捧着“宝贝”的藏家们掌眼。只是,不少“电视专家”只是在荧屏上风光,据称,他们中的不少人上了拍卖行的“黑名单”,经其鉴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张蔚星告诉记者,国家承认的鉴定专家基本只有三类:一是国家文物局主导的文物鉴定委员会,最为业界认可;二是文化部认证的鉴定专家;三是各省级或市级文物部门主导的鉴定委员会。法院和海关在办案时首先考虑这三类专家。按照现行法规,这些专家只对文博系统而不对社会和私人开展鉴定活动,因此各类鉴定活动和鉴宝节目,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出马的专家要么是来自权威机构“走穴”,要么就是天马行空的草根专家。

在文博界,关于鉴定乱象的各种故事也在流传:西部某省一位鉴定专家,自己写考证文章,将自己的一把颇有争议的青铜剑高价卖给博物馆;河南省一位知名专家,指导亲戚烧制仿古瓷器,而他则为买家开具鉴定证书;一位著名画家的专场拍卖会上出现大量赝品,画上均有其后人题跋,家属竟凭此赚钱……

《谁在收藏中国》作者吴树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在北京市场买“古董”,只要给3000块,鉴定证书随便开。他曾花几百元买了件仿品,竟顺利通过拍卖行鉴定,经过几个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万元“天价”,虽然是自卖自买,却使赝品有了辉煌的拍卖纪录。拍卖行要的是著录费和佣金,拍品越多、成交价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现在文物收藏这么热,可是谁来鉴定“鉴定专家”呢?

“眼学”靠不住,科学暂时也没辙

传统的文物鉴定,靠的是专家眼看手摸,凭感觉和经验,俗称“眼学”,然而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专家们防不胜防。

每个门类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书画在装裱时,高手可以将一幅画揭成两层,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换成大名家的款;将活羊的腿割开,塞进普通玉石缝合好,几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鸡血石;红木家具做旧,将其扔进粪池,过几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铜器则用酸梅汁泡、用酸碱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铜器的铜锈……在景德镇,元明清瓷器高仿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级瓷器专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为别人作鉴定。

“眼学”靠不住了,科学检测又如何?热释光、化学成分分析、中子测试等科学检测手段这些年纷纷上马,然而科技并非万能,如果用古代的纸墨仿制书画,仪器就无从辨别。即使其他门类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应付科技检测的门道。

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说,陶瓷照X光一秒钟就可以“变老”100年,很容易骗过热释光检测,通过这种检测,曾经测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话。化学成分分析也不灵验了,景德镇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现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镇,你可以买现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窑址取土烧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学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吴树告诉记者,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检测的年代是距今8000-10000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学检测时却变成了几万年前,原因是该陶器在国内检测时受到了辐射。显然,“一次性”的科技检测结果很难进行验证,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检测更大的难题在于缺乏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如果不为各类文物建立数据库,确立检测标准,就像没有指纹库,就无法进行指纹检测一样。

鉴定界急需建立诚信体系

文物鉴定之乱,源自全民收藏虚火太旺;而文物鉴定之乱,又为全民收藏火上浇油,甚至误导大众收藏理念。艺术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宝运动。据估算,全国搞收藏的人数达到8000万至1亿,然而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当作投资,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财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为“雅贿”之物。这样的“收藏运动”,本质上是打着文化幌子的财富游戏,用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这种心态必然会折射到鉴定界。

连续多年调查文物市场的吴树认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赝品,鉴定专家和赝品同样泛滥,这是个极大的讽刺。他说:“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来?无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据法律规定,地下文物属国家所有,卖真的出土文物就违法;如果是假的,卖赝品属于商业欺诈,也犯法。整个行业都在打法律的擦边球。”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应该像医生和教师一样,建立专业资质认证体系,改变现在谁都可以自封“鉴定专家”的现状。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行业的退出机制和黑名单制,对那些被多次证明缺乏鉴定能力并恶意扰乱市场的专家,必须摘下他们头上的“光环”。

发表在栏目: 文化

15岁少女,装上了生化手指
蒂荷姆斯拥有了自己的手指

  科学网(kexue.com)讯 一位15岁的英国姑娘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名人,成名的原因则是和她的手指有关系。由于在3岁半时身患白血病使得她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手指,而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她重新拥有了自己的“手指”。

  这位名叫蒂荷姆斯的姑娘(Chloe Holmes)在年幼时因为身患白血病因此失去了双手,目前只剩下了左手的一个拇指和食指。对于正常人来说一些简单的事情,她根本无法完成,比如刷牙、抓东西。

  为此他的父母苦恼不已,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蒂荷姆斯的父母决定给她动手术,花费了3万8千英镑帮她安装了一个“左手”。这个“左手”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生化手套,通过套在她的左臂上,依靠手套中的传感器,蒂荷姆斯可以操纵那些手指。这项科技已经问世一年半,而蒂荷姆斯是第一名美国以外用上这一技术的患者。

  由于她的右手已经没有了手指,因此右手无法修复,但是即便如此,蒂荷姆斯一家人也是非常的欢欣鼓舞,因为在做了这个手术之后,蒂荷姆斯便的非常开朗,自此不再整天窝在家里,她可以自己刷牙、自己切食物,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她在镜头前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科学网-kexue.com 卡卡西)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在栏目: 科学


Orange公司设计了一款利用高声音乐就能为手机充电的T恤衫


这款T恤衫的制作原理并不复杂

  派对是让每个人都为之兴奋的活动,跟好友聚在一起狂欢喝酒,会是一天之中最为放松的方式,但如果玩得正尽兴时,手机没电了,也许就会让聚会早早收场,这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朋友都是一件十分扫兴的事情。人们常常会幻想,若是拥有一台可以自动充电的手机,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现在,这一切都不是梦想,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公司将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Orange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同样遇到派对中手机没电的遭遇后,突发奇想,制作了一件利用音乐就可以自动为手机充电的T恤衫,即将高科技与生活时尚合二为一。在本周,他们就将这款可利用高声音乐为手机充电的新型T恤公布于众。据介绍,这款未来派T恤衫是通过使用声音感应技术来实现其充电性能的,虽然该项发明并没有利用到时下最为流行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但是它绝对也是一项高科技的绿色发明。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高科技T恤衫的充电过程也十分简单,无论何时,只要发现手机没电了,就可将手机插入未来派T恤衫前方特制的“口袋”中,当周围狂野的音乐一响起,手机就进入充电状态了,带着你的手机,穿着这件高科技的时尚T恤衫,尽情的在舞池中摇摆,再也不需要担心手机没电自动关机了。当然,周围音乐的声音越大,手机充电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只要身处有音乐的氛围中,手机就能快速完成充电。

  研究人员透露,这款T恤衫的制作原理并不复杂。它的内部置有一张A4大小的压电式薄膜,它可以从声波中吸收一定的压强,然后将压电式薄膜中的电流压出,从而电流就会从T恤衫内部的蓄电池中转入到各种型号的手机电池中,充电也就因此而完成。英国Orange公司的负责人安德鲁—皮尔斯(Andrew Pearcey)表示,如果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节日氛围中,例如Glastonbury音乐节,大家就会发现,声音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媒介,因此科学家将它用作今年该发明的原型是十分英明的

  Orange公司将选在一场宴会上来现场进行该未来派充电T恤衫的实验,并会观察和总结出哪个音量能让电池最为快速的充满电。此项研究的合作者托尼—安德鲁斯(Tony Andrews)表示,声音震动中的男低音音频就是最好的例子,它能够产生足够的震动,利用男低音音频大小的音量,就可以使类似压电式薄膜的材料中产生出电流。他近一步表示,这项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手机应急式充电的问题,他同时也很期待能亲眼目睹Orang公司公开在现场做该项实验的场面。(尚力)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如今,全球高科技中心美国硅谷已抓不住“老外”的心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和印度人才更愿意回到祖国当“海归”。
美国最大的报纸之一《今日美国》近日的报道就写到,随着美国收紧移民政策、生活费高涨,以及在中印等国更好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外来科技人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发展。
对于这一股“海归”大潮,6月19日晨,美国俄勒冈大学副校长斯丹凝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海外人才归国的形势在改变,但是目前的情况还不理想,很多中国人采取了“脚踩两只船”的办法。中国也正在想方设法,与发达国家进行“人才争夺战”。
中国七成“海归”就职于高科技领域
中国在全球科技人才竞争格局中,一直扮演着“人才输出国”的角色。但在中国国内,高端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远不及发达国家,而填补这一空白的多是海外归国人员。
2009年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大多数成功创业的“海归”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其中,从事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科技领域工作的“海归”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的工作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领域,5%左右在制造领域。
斯丹凝指出,在美国,很多来自中印的人才纷纷选择回国,因为此时正是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大好时机。
而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回国既能获得政府相应的支持,也能吸引美国的投资。
对于“海归”在中国科研中担当的角色,斯丹凝说:“他们是中国科研系统的一种催化剂。‘海归’具有改革性的影响,能推动中国的创新体系达到更高水平。”
中国“海归”人数变化时间节点/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回国人员人数
2010年底/190.54万人/63.2万人; 2009年底/162万人/49.74万人; 2008年底/139.15万人/39万人;
2007年底/121.17万人/31.97万人; 2006年底/106.7万人/27.5万人; 2005年底/93.34万人/23.29万人; 2004年底/81.48万人/19.8万人。
中外企业正在上演“人才争夺战”
海外人才回国的主要原因,斯丹凝说:“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据介绍,很多在美国大公司就职的中国人,逐渐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建立自己的公司。
而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和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合作,以更好地吸引资金。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这种想法的都是工程师或者科学家。
不过,斯丹凝指出,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中国人都采取了“脚踩两只船”的办法——一只脚跨在美国、另一只脚放在中国。
“因为有些人想让他们的孩子在美国接受教育,有些人是配偶不愿意回国,还有些人则是不适应中国的工作环境。”他说。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最好”的人才是不会回国的。因为他们在国外已经有很稳定的保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所以,斯丹凝指出,尽管海外人才归国的大形势在发生改变,但至今为止,这种改变还不理想,这些“海归”还不是“完全转移”回到了国内。
目前还出现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中国企业和科研组织正在和外国企业展开竞争,抢夺同一水平和类型的人才。比如华为、联想等高科技公司,如今就和英特尔、思科和高通等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斯丹凝认为,高端科技人才的短缺,使中国正在与发达国家进行“人才争夺战”,为此中国政府也在通过多种鼓励和吸引的办法,从国外找寻高端的科技人才,吸引其回国就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发表在栏目: 科学

肖重发君撰文《自律他律协同工作 社会机制才能运转——兼与李侠老师商榷》,仔细看了两遍,觉得肖君几乎完全误解了我的意思,也许根本不是误解,只是核心观点不可通约而已,看来老问题也并不是都能取得一致意见的。
我那篇小文章本是说,在中国当下提倡自律是不现实的。就如同今天的食品添加剂泛滥,再简单地强调自律能够解决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科技界也是如此。至于肖君文中说,“李侠把‘他律’的标签归到饶施的名下,把‘自律’的标签归到蒲慕明的名下,并且认为蒲先生强调了自律,所以就完全排斥他律”,就是把自己的观点加在我的头上了,对上述诸公我都不认识,因此也不存在在内心预先进行画圈的游戏,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我记得自己在(博客)回复肖君的留言中曾提到:蒲先生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最后也是采用他律的方式。蒲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以蒲先生的学识和经历岂能不知他律的重要性?我怎么可能会认为蒲先生完全排斥他律呢?至于肖君认为:蒲先生的文章是在饶施之后的“接着说”,在这点上我发生了误解。其实,说话的时间先后顺序与问题本身关系不大,不论是在之前,还是在之后,自律与他律都以某种方式在共同体中发生作用,区别只在于两者发生作用的机制不同。或许每个人在内心中都会把二者的重要性进行不同排序倒是有可能的。就个人经验来说,当一个人面对无法扭转的局面时,如果他还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可能的出路也只有退回到内心,尽量做到不同流合污而已。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无奈境况下守望理想的一种令人钦佩的情怀而已。
肖博士特意提到李宁教授的观点,即大家都不遵守规则,那么规则就是一个摆设。客观地说,这也是当下中国科技界的一个痼疾。早些年我也对此很困惑,为什么会如此呢?照理说,中国人在出道之前都经过了多年的修齐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礼记·大学》——编者注)的内心操守训练,至于能否平天下暂且不论,何至于集体失范呢?借着回复之机,也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说出来。为此特意搬来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两个概念作为文章标题。依在下之见,由于中国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即使2010年,我国的R&D占GDP的比例也刚刚达到1.7%,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平均2.5%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国的全时R&D研究人员却已是世界第一,达230万人。我国科研人员的人均R&D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现在的情形是,研究人员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经费的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其内在的竞争激烈程度越发加大。换成涂尔干的说法就是群体密度在快速增加。一些人为了获得资助,不惜铤而走险(当下没有风险,只有双赢),打破规则,由此导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形势,这种行为对于其他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而这种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他律措施惩罚,导致打破规则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由此,那些靠自律维系的规则就沦落为“公地悲剧”的命运,最后规则被彻底毁掉。在违规成本极低甚至为零的状态下,那些遵守规则的行为就成为不经济的行为,没有人想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自律基础崩溃的深层原因,由此可知,强调他律优先的必要性。
至于肖老师说:他律与自律是可以和谐的,那是更高的要求,短期内很难达到。要维持这种和谐,需要有强大的、正常运转的他律的存在,否则是不可能的。我也在期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国外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出现相对和谐的局面,是因为自律背后有着强大的他律在威慑着那些潜在的违规者,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这些他律措施运转正常,而我国的他律措施几乎处于失灵状态,反观这些年来,国内有哪几个重要的学术不端事件得到了他律措施明确有力的处理?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还能天真地相信自律吗?恍然想到《晏子春秋》中的故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种境况,我们何止熟悉,简直耳熟能详。
按照经济学家哈耶克的说法,自律是自生自发秩序的结果,但是它的存在也是脆弱的,很容易被破坏,为了固化那些有利于种族延续的道德等原则,我们人为设计了制度化的措施(如他律等)来保护那些容易遭到破坏的规则,以此来巩固人类文明的成果。从这里可以知道,自律的存在一刻也离不开他律的支持。就如同靠自觉来维持交通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聊几句关于中国科技共同体的话题。
肖君提到国内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水平太差的问题,对此我同意一半,的确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问题是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国家建设,这是我们前进的出发点。以前也曾多次撰文,为何中国人在国内就水平差,一到国外水平就上升了,如果不仔细梳理就会进入循环论证,因为国内水平差,所以人才的水平比较低。以前也曾被这个说法迷惑,后来发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按照默顿的说法就是:国内缺乏自我实现预言的环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定见了,只要是国内的就很差,被低估与被高估都是对人的不尊重。看看今天中国的博士已经基本上按照白菜的价格出售了,各种机会已经没有多少是留给国内学人的(只要看看国内的各类计划,如果没有海外经历,你已经被明确禁止入内),久而久之,中国人才市场就出现了柠檬市场的境况,然后在国内就造成了劣势的累积效应。这就是当下中国学界的现实。肖君认为中国科技共同体整体水平低是出现自律失灵的原因,其实,肖君没有看到,如果科技共同体的整体水平都高,同样会出现自律失灵现象。自律的维系,与学术水平的高低关系不大,而与他律是否正常运转有直接关系。换言之,高水平的人也有贪心,无他,人同此心。记得维也纳学派的大牛纽拉特曾提出过一个很好的比喻:知识航船。他的大意是说,人类的知识大厦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航行的航船,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也不能指望重新回到港口进行大修,只能边航行边从海里捡拾起漂来的木头,边修理边航行。今天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如同这艘航船,我们只能利用现有的材料边修补边前进。推倒重来的代价我们付不起。
坦率地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推论,即随着科技群体密度的大幅增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场域内会出现道德密度快速降低的趋势,由竞争导致的生存压力也在快速加大,此时自律机制开始动摇,甚至开始崩溃,此时如果没有有效的他律措施保障,自律会崩溃,直到群体密度下降到正常水平,道德密度才会恢复到均衡水平,此时自律才会重新出现。
最后说一点,肖兄在博文中引用了哈佛大学教授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可以感觉得到,肖君很喜欢这句话,我承认这句话的结构很有力,我也喜欢,不过,伯尔曼说错了。法律不管你信仰不信仰它,它都会发生作用。先不论信仰与否,即便一个不懂法的人,只要违法了,法律也不会坐视不管。
肖兄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与肖兄讨论这些问题还是很有趣的。希望通过上述努力,能够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引向深入。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6-13 A3 观察 评论)
更多阅读
发表在栏目: 科学
第 1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