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星际迷航8:第一类接触/战斗巡航》电影情节
据国外媒体报道,著名的《星际迷航8:第一类接触/战斗巡航》电影情节中,人类将在2063年4月5日与外星智慧生物发生第一次接触。由于人类建造的“凤凰号”飞船进行曲速航行的痕迹被宇宙中另一种智慧生物—瓦肯星人的飞船探测到,于是改变航向飞临地球,这是人类与外星智慧生物的首次接触。但是,现实中这类事件是否会发生呢?
华盛顿邮报的科普作家、《第一类接触:寻找地球之外生命的科学突破》作者马克·考夫曼(Marc Kaufman)认为:“如果我们以《星际迷航》中的人物斯波克(Spock)和他的瓦肯星种族等情节为根据,那么宇宙文明之间的接触会朝着必然性事件发展。但从人类的角度看,接触外星人必然是对宇宙观的彻底改变。在此之前,关于宇宙智慧生物的话题一直在被讨论,有些人认为不可能发生智慧生物之间的接触事件,然而,如果发生了与另一个文明的接触,其会预示着什么呢?”
认为宇宙中的智慧生物不可能发生接触的观点认为宇宙中本来就不存在除了人类以外的智慧生物,其依据便是著名的“费米悖论”,该理论认为如果人类花上数百万年时间能旅行至银行系各处,那么如果外星智慧生物存在,并且只要比人类早进化数百万年,那么它们就已该到达地球了,由此可得出两个推论:要么外星人存在且已经在地球上,要么宇宙中只有人类。对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研究人员却显得“胸有成竹”,认为由于没有发现任何外星智慧生物来到地球的迹象,因此它们就不存在。
但科普学家考夫曼认为宇宙空间的广阔浩渺完全超越一般人想象能力,系外行星的数量更是非常庞大,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发现新的系外行星的观测报告,尤其是相当数量的系外行星位于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而生命的基本元素在宇宙中已确认为普遍存在,因此很难在逻辑上确定没有外星智慧生物的存在。此外,另一种反对“第一类接触”可能发生的观点认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智慧生物,它们还仅仅停留在微生物阶段。根据现有的宇宙探索结果,确实还没有发现已经有外星智慧生物与地球文明发生接触。
人类的科学发展也仅仅数百年的时间,将其与宇宙漫长的时间长河相比,显然是太微不足道了,甚至可认为什么也没发生。在近乎无边的宇宙时间和空间下,一个文明由单细胞生命逐渐演化至能掌握宇宙航行技术的智慧生物,甚至是已经进化了数亿年之久,但还是不会发生文明之间的接触,这是因为它们可能与我们“擦肩而过”,它们在另一个遥远的宇宙空间中发展其文明,空间的隔离使得我们无法发现彼此,更重要的是,可能它们的文明已经灭亡了,而人类文明才刚刚开始演化,时间上不同时性也使得“第一类接触”事件无法发生,犹如一个文明走了,而另一个文明却来了。
考夫曼认为在目前对现有的事实下,除非我们想说宇宙是由神创造的,或者是一个极为巧合且难以置信的事件,即宇宙只有地球这里的空间环境适合生命存在,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现在的宇宙,是因为宇宙本来就是为了人类而存在,如果宇宙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出现,这就是著名的“人择原理”。但最好也最符合逻辑的观点认为外星智慧生物是存在的,但它们没来到地球,地球之外的宇宙生物不仅有智慧文明,也有简单的微生物。
目前科学家已经推算出在宇宙中恒星周围的可居住带上存在的行星数量可达数十亿颗,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遍布于宇宙中,它们需要的仅是合适的空间环境。因此没有理由认为生命以及进化是地球独有的,这就如同14或者15世纪流传的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生命的中心。随着我们对宇宙认为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以美国宇航局开普勒系外行星探测器的前导下,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被我们发现,对宇宙的认识已成为一种真正的科技变革力量,推动着人类寻找外星生物。
现在,几乎每一天都有系外行星被发现,从科学的角度看,表明了科学正往某一个方向前进,接下来的数十年显然是一个系外行星发现的阶段,我们要做的便是研发最新的系外行星探索技术以及相关的补充理论。系外行星的大量发现,天体生物学可能是下一个重要的科学领域,因为我们探索宇宙的目的之一便是发现外星生命,这无疑是个突破口。科学家们几乎一致认为外星生命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它们。最近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宇航局削减行星任务的预算使得不能发射更多的探测器进行空间探索。
在各大研究机构和学校,从基因工程合成生命到研究宇宙学、天体化学等,所有的研究都可关联到对另一个世界生命的探索,这是一个真正有意义并且将获得收获的领域。因此,如果明天外星智慧生物的宇宙飞船来到地球,我们该如何应对?从科学层面上说,我们有希望获得只有高级文明才掌握的宇宙奥秘,对浩瀚的宇宙更加敬畏。但也应该考虑,诸如著名天文学家霍金所言:我们不应该向宇宙空间发送任何暴露文明存在的消息,因为技术先进的高级文明对尚未发展的低级文明而言,很可能出现坏结果。在历史上,通过各种目击事件流传着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传说,不论它们是天使还是上帝、亦或宇宙飞船,人类也许不会永远孤单。(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宠物人”工作的模拟图
据香港《文汇报》17日报道,继弹跳力惊人的“沙蚤”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研发出新型机械人“宠物人”。这是世上首个能仿照人类做出爬楼梯、俯卧撑等动作的机械人。
研究人员花了13个月设计“宠物人”,又用17个月的建造、组装及测试,最后在2011年面世。“宠物人”是拟人机械人,不但外形、大小与常人无异,还能模仿人类生理状态,随温度及湿度改变而“流汗”。制造“宠物人”的公司称:“置身在有害化学物质中,‘宠物人’可平衡自己并自由移动,做出步行、爬行等动作。我们希望用它来作实地测试,确定化学保护衣是否安全。”
“宠物人”并非该公司的唯一成员,机械人家族另一明星是四足机械人“巨犬”,它在负重时可跑可爬,更可在强烈冲击下保持平衡,诀窍在于可屈折的四肢能在主体遭到推撞时,像动物肢体一样,迅速屈曲并移动,以保持平衡。“巨犬”能在泥泞山径上爬行,亦可在雪地或湿滑路面行走,可在不加油的状态下持续移动12.8米,创下世界纪录。
今年1月份,中国卫生部曾出台措施,要求对干细胞疗法活动进行规范化监管,其中包括使用干细胞疗法的诊所必须要登记注册,同时说明干细胞来源,并且必须经过伦理程序,但近期《自然》杂志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中国不少诊所却并未遵守相关规定,并且接受干细胞疗法的患者还需为此支付数千美元的费用。
《自然》杂志调查发现,中国的一些诊所公开营业,并且在其网站上宣传称,通过干细胞疗法可治疗不少疑难杂症,例如帕金森症、糖尿病及自闭症,并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海外患者前来治疗。据悉,这些诊所往往基于个别医疗案例,大肆刊登广告宣称很多患者已从此疗法当中受益,并且其中一些诊所开设在大型综合医院里面,给人一种干细胞疗法已成为主流疗法的假象。
但是实际上,《自然》杂志联系到的干细胞专家却表示,目前干细胞疗法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无法投入到临床应用,并且强调,部分疗法甚至有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但中国政府在推行这项禁令之时,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2009年5月份,中国卫生部(Chinese Ministry of Health)将干细胞疗法归类到了第三类医疗技术当中,即“高风险”医疗技术,并且要求在使用之前需获得第三类医疗技术审计委员会的批准。截至到目前为止,仍未有任何干细胞疗法获得授权被允许使用。日本神户理化学研究所生物学综合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Developmental Biology)干细胞伦理和规范研究专家道格·西普(Doug Sipp)表示:“200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显示,中国国内当时已有约100家同干细胞疗法相关的公司。即使在卫生部颁布了相关规定之后,干细胞治疗产业仍在不断发展扩张。”
今年1月份,中国卫生部在意识到国内干细胞疗法领域的严峻形势之后,宣布了一系列针对该产业的监管措施,其中包括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正在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停止未经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和应用活动,并且呼吁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同时补充强调当前开展的临床试验不应向患者收取任何费用。
不过,截至到目前来看,卫生部的种种努力收效甚微。根据卫生部发言人所言,目前并没有一家诊所按照规定进行注册。《自然》杂志的调查却发现,很多干细胞诊所仍在为慕名前来的患者提供干细胞疗法。例如,位于上海的臻景医疗机构(WA Optimum Health Care)就宣布,已成功利用取自于脐带或脂肪组织的干细胞治愈了一系列疾病,其中包括自闭症及多发性硬化疾病。
上海臻景医疗机构科学和技术委员会成员Tony Lu介绍称,可通过注射干细胞的方式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性痴呆),整个疗程只需4至8针,而每针的费用为3万至5万人民币不等。根据该公司的高级患者联络官卡琳娜·格里申娜(Karina Grishina)所言,首先给患者注射一针脂肪组织衍生细胞(费用为20万人民币),并且在随后的几天内再注射一次脐带细胞(费用为5万人民币),就可治疗自闭症。
在吉林长春,一家名为通源干细胞移植中心(Tong Yuan Stem Cell)的机构宣称,其已治疗超过1万例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该中心的一位代理人介绍称,他们提供利用注射来自流产胎儿的干细胞疗法来治疗自闭症,整个疗程为期一年,共分为四次进行注射。此外,北京普华国际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也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自闭症的干细胞疗法,整个疗程需注射4至5针,总费用为20.5万人民币。
据悉,尽管这些诊所纷纷宣称已成功运用干细胞疗法治疗各种疾病,但却没有一家诊所对外公布对照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北京普华国际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的首席神经学家周静丽(Zhou JingLi,音译)表示,很多自闭症患者在接受该中心提供的干细胞疗法之后仅几周时间,即显示出明显改善。对于公布对照临床试验数据来验证治疗效果一事,她表示赞同,同时她却反问:“但是,(如果只是临床试验的话)谁来为此买单?”对于干细胞疗法,她补充道,患者的第一手体验就是足以证实这种干细胞治疗物有所值。她称:“首先,干细胞疗法是安全的;其次,干细胞疗法疗效显著。我们就知道这些。”
然而,国际顶尖的干细胞科学家却并不这么认为。美国麦克林医院(McLean Hospital)神经再生研究所干细胞实验室(Stem Cell Facility of the Neuroregeneration Institute)主任奥利弗·库珀(Oliver Cooper)在对长春通源干细胞移植中心利用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一事进行评论时表示:“通源干细胞移植中心所述的疗法可能只能提供短期改善,并且有可能只是个例,而阿尔茨海默氏症需要进行长期治疗。”
库珀补充称:“目前,既没有科学数据,也没有临床数据可用于证实利用造血干细胞或者是神经干细胞来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长期有效性。实际上,我们连干细胞注射之后能在患者体内存活几天都不知道。”
同时,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自闭症研究人员、神经生物学家里卡多·多尔梅奇(Ricardo Dolmetsch)表示:“在自闭症研究领域及干细胞研究领域已有一项共识,那就是目前尚没有合乎科学的充分理由能够支持可利用干细胞来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多尔梅奇担心,这种疗法因缺乏适当的安全性研究,有可能“导致患者患上严重的并发症,例如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一些诊所还宣称其已同国内外著名专家存在合作关系。例如,上海臻景医疗机构曾在网站上将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Peking University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主任李凌松列为该机构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不过李凌松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否认了他与这家机构存在任何关系,并且表示已要求该机构将自己从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名单中删除。此外,臻景医疗机构还宣称同哈佛医学院结成了战略联盟,但实际上无论是哈佛医学院还是哈佛干细胞研究所(Harvard Stem Cell Institute)均不知晓其已同前者结成了战略联盟。同样,就臻景医疗机构声称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设有研究机构一事,后者也予以了否认。
《自然》杂志表示,就其接触到的所有诊所来看,他们均表示已经知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并且认为这么做是有必要的,但却纷纷指出,这些监管措施是针对其他没有进行安全操作的诊所而颁布的。多数诊所均强调,他们的商业运营完全合法。但是,也有公司在受到《自然》杂志调查之后表示愿意遵守政府规定,放弃提供干细胞治疗,例如上海普华公司。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生物伦理学家、中国政府技术审核委员会成员翟晓梅(Zhai Xiaomei)在听到尚有很多干细胞公司仍在运行一事时觉得非常惊讶。她表示,政府出台的监管措施已经“明确规定”公司必须禁止实施未经批准的干细胞疗法。
与此同时,中国卫生部的一位代表对《自然》杂志表示,卫生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将加大力度整治干细胞行业。(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科学网(kexue.com)讯 书本,的确是个好东西,然而在看书时总有些不大不小的麻烦,比如喝饮料时总是让人提心吊胆,如果有一种纸张可以防水防菌还有磁性,听上去是不是很棒?
近日,来自意大利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纳米纸张,“纸张最初的属性并没有被改变—它们仍然可以作为载体被印刷,”Roberto Cingolani博士向福布斯新闻的人解释道。“纳米科技的特性被运用在纸张生产中,让这些纸防水防菌,如果你需要的话,甚至可以是荧光的。”
位于热那亚的意大利科学院称他们已经成功地将构成纸张的分子(即单体)和纳米颗粒在实验室中结合起来制成新的纸张材料。
如果这个听起来太奇幻了,那么我现在要告诉你,不仅仅是纸张可以被制造成这样神奇的东西,其它的非纺织材料,包括无纺布等都可以被制成三防的新型材料。
试想一下:
1、漫画书上连细菌都没有你会多放心的让孩子去阅读了;
2、你可以躺在游泳池里看一会书;
3、不用磁铁就能把便利贴贴在冰箱上了;
4、派对上只有一张荧光纸就变得浪漫起来。(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飞行汽车概念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近日英国科学家开始了大胆的研究,这看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不过在不就得将来它或许就变为现实。
英国的航天工程师准备设计出特别的空中汽车,它与普通汽油最大不同是顶有一副螺旋桨,可以利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工作,充当汽车和飞机。根据英国的航天工程师介绍,他们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今英国交通拥堵问题,目前英国的道路经常处于瘫痪状态,这也给司机制造了巨大麻烦。
英国科学家设计飞行汽车
科幻电影中景象
来自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计划创造这样特别的交通工具,它最方便的一点就是可以在拥堵状态下原地起飞。科学家已007中詹姆斯-邦德的战车产生灵感,他们相出了空中陆地两用车计划,根据介绍,这款汽车的最高飞行时速将达到60英里每小时,送利物浦到伦敦只需要1小时即可。不过驾驶它需要严格的飞行课程和昂贵的学费。
麦克教授表示:“这样的设计有可行性,不过这需要20-30年的时间,我们必须预计它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当然这样的飞行汽车十分方便,它们不需要跑道,原地起飞在普通的道路中十分重要。我们现在预计的飞行高度大约1500英尺左右。”
据悉目前美国宇航局也在研究类似的产品,美国与欧洲之间已经展开了飞行骑车的比赛。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面光线折射现象时常发生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不同温度的光线折射角度不同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帆船如飘浮在水面上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泰坦尼克沉默已经过去了100年,但至今我们还在研究它的沉默原因。一艘巨轮为什么会撞上冰山,在看到冰山前竟然没有任何反映,这至今还是个迷。不过最近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这艘巨轮可能是因为海面上光线折射的原因,导致无法看到冰山才酿成悲剧的。
近日有科学家分析了当时的气候,认为泰坦尼克撞到冰山很有可能因为当时出现了极为罕见而又致命的天气情况,它创造了一个假的视野,在船员发现冰川是已经为时已晚。历史学家们认为,在当时有可能发生了海市蜃楼,由于视觉上的原因没有人能发现前面的灾难。当时靠近加利福尼亚的海域或许遭到了冷暖空气的夹击,科学家认为两种空气造成了光线的折射现象。
科学家表示,海面上的视觉大多情况下随着稳定的变换而发生偏差,温度高的时候,更有利于观察,前方物体通常会被向上折射,而在温度低的时候,光线则向下折射,物体甚至会与海平面平行,肉眼很难发现。科学家也在海面做了测试,他们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观察远方的物体,发现视觉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英国历史学家提姆表示:“当时海面出现了光线折射现象,是船员们看到了一个假的海平面,这就是海市蜃楼,它隐藏了真实而又恐怖的冰川,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能错过一座巨大的冰川。”
而提姆也表示当时的天气有些问题:“我们查看了当时大西洋上空的天气情况,发现当时北半球气压有些偏高,气流可能出现了问题。而当时北半球天气比较寒冷,而大西洋海域寒冷的洋流遇到的热空气时候,光线被弯曲。在清晰的情况下,一座冰山很容易被发现,至于此前认为船员玩忽职守,这样的说话不太准确,轮流换岗的船员不应该一起犯相同的错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图中间和右侧为工程番茄植株,下图分别为对照番茄花和工程番茄花、对照番茄果实和工程番茄果实。钟玉娟供图
怎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历经10年攻关,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黄俊潮研究组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合作,培育出世界首例能高产虾青素的工程番茄新品种,其富含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虾青素,具有极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前景。
据了解,虾青素是人类从河蟹虾外壳、牡蛎和鲑鱼等来源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的红色类胡萝卜素,其抗氧化功能是维生素E的500倍。虾青素具有保护皮肤和眼睛,抵抗辐射、心血管老化、老年痴呆和癌症等功效。但是,天然虾青素价格高昂,每公斤约6000美元,其保健品的价格更是堪比黄金,大部分人难以承受。
黄俊潮告诉《中国科学报》,虾青素的生物合成只发生于少数生物且产量很低。雨生红球藻是自然界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是目前唯一用于商业化生产天然虾青素的单细胞真核绿藻。由于生长慢,加上对生长环境敏感的遗传特性,雨生红球藻养殖企业只能以小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得到产品质量难以保持稳定的藻粉。
黄俊潮研究组认为,植物是理想的虾青素加工厂,番茄中的β-胡萝卜素与虾青素同属于类胡萝卜素,化学结构相似。因此,他们对微藻青虾素的合成途径及催化关键步骤的限速酶基因作了全面的比较分析,解决了限制高等植物合成虾青素的关键问题,并成功研制出能高产虾青素的工程番茄新品种,其果实能累积与雨生红球藻相近含量、高达1.6%的虾青素。
“更重要的是,番茄作为经济植物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每亩年产量可达2万斤,且耕作简单、成本低。预计用我们的番茄生产虾青素的利润率至少是雨生红球藻的5倍。”黄俊潮说。
目前,高产虾青素番茄新品种正在申请专利,在温室中栽种三代,性状稳定,虾青素含量稳定。下一步,该研究组将把番茄新品种中虾青素的含量提高一倍并进行中试试验。预计用2~3年完成各项指标评价,希望产品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据媒体报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在南非北开普省库鲁曼山温得沃克石洞的沉积层中发现了100万年前人类祖先使用火的痕迹——植物的灰烬和烧焦的动物骨头碎片,旁边还有石器。
能够使用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过去考古发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早使用火的证据在以色列,约为70—80万年前。此次科学家在南非的考古发现表明,在直立人(距今180万—20万年)的较早时期人类祖先已会使用火。
相关阅读
鲨鱼尸体塑化技术
据国外媒体报道,本周五,“臭名昭著”的德国解剖学家冈瑟·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博士将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他的最新系列作品:“没有皮肉的生物”,本项展览同时也被称为“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这位解剖学家被世人喻为“死亡博士”,主攻各种生物尸体的塑化技术,当然其中也包括人类,并举行巡回展。本次在伦敦展出的为动物的塑化尸体标本。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许多人感到躯体是非常脆弱的,因而在面对自愿者捐献的遗体或者动物死亡遗骸时需要更多地给予尊重。去年,冯·哈根斯博士在德国举行了一次类似的展出,使用生物塑化技术的“动物躯体世界”为保护濒危野生物种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参观者在伦敦历史博物馆内将可以看到100具整修过的动物遗体和标本,其中包括长颈鹿、章鱼还有鸵鸟、山羊等。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的开发商乔治娜(Georgina Bishop)认为:通常我们所看到的标本都是以骨架、动物躯体或者保存在酒精里的形成出现,但是在“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展览中,参观者将会看到全新的遗体呈现方式,以及最令人惊异的细节结构,揭示了自然界中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生物在被剥离皮肤后的情景。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由于冯·哈根斯博士自身患有帕金森式症,他希望在他去世之后将自己的尸体以同样的方式制成标本。今年66岁的冯·哈根斯博士在其整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解剖生涯”中不断受到追捧和争议。在2005年,冯·哈根斯博士通过第四频道录制了《解剖学入门》的节目,其过程便是对尸体进行解剖并电视直播。在2006年,他也制作了一期解剖学节目:《生命与死亡》。
但是在去年,冯·哈根斯博士的解剖实验室激怒了德国的基督徒,原因是实验室提供网上人体部位的售卖,其中包括结果塑化处理的人体切片,比如头部。冯·哈根斯博士于1945年出生于波兰,被诊断患有罕见的出血性疾病,而大多数患有该疾病的儿童大部分在六岁时便会死亡。但冯·哈根斯博士不仅没有因为这种罕见的疾病夭折,而且在其20岁时就读于耶拿大学医学院,直到1975年,他开始试验使用同反应性聚合物来保存人体的器官。
冯·哈根斯博士认为:我当时想知道为什么特殊的塑料被注入后可保存标本,而不是注入到细胞中,这样的技术对于从内向外稳定生物标本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需要研究的生物。在1982年,他因此获得了生物塑化技术的专利权,现在这项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实验室内被广泛采用。本此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身体世界的内外奥秘”巡展时间为4月6日至9月16日。(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北京时间4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荷兰PAL-V公司研制的飞行汽车日前成功完成首次试飞。这款飞行汽车身材苗条,重量较轻,并不像其他飞行汽车一样采用类似飞机的机翼,而是借助旋翼在空中飞行。PAL-V公司表示他们的飞行汽车符合现有国际法律规定,可以在陆上合法行驶,也可以在空中飞行。
与美国公司Terrafugia研制的飞行汽车一样,PAL-V也需要跑道才能起飞——需要一条500英尺(约合152米)长的跑道。这款飞行汽车采用与旋翼机相同的设计,主要动力来自于身后的旋翼。其旋翼旋转速度低于直升机的叶片,不会出现失速现象。在地面上行驶时,PAL-V在操控上是一款介乎摩托车和赛车之间的汽车,共有两个座椅,底盘采用倾斜设计,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2英里(约合每小时180公里)。
PAL-V的飞行原理和旋翼机一样。它通过安装在身后的螺旋桨进行驱动,并依靠头顶上的水平旋翼提供升力,完成起飞。在陆地上行进时,PAL-V的旋翼会自动折叠收拢,降低阻力,因此速度很快。Pal-V公司表示:“在地面上行驶时,这款飞行汽车会给人一种驾驶跑车的感觉。它采用了先进的旋翼机技术,几分钟内旋翼便可打开,尾翼同时伸展,为起飞做好准备。PAL-V已经成功完成试飞,这种成功说明我们不仅可以制造一款飞行汽车,同时也能符合目前有关飞行和驾车的国际法律规定。”
Transition公司发言人史蒂文-莫斯卡托罗表示,Transition在地面上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70英里(约合每小时112公里)左右,空中的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5英里(约合每小时185公里)。它装有一个23加仑(约合104升)油箱,内装汽车燃料,空中飞行时每小时消耗5加仑(约合22升)燃料。在地面上行驶时,每加仑燃料可行驶35英里(约合56公里)。由于燃料成本和制造商成本居高不下,通用航空市场20年来一直呈下滑趋势。此外,学习飞行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不利因素让人不免对Transition等飞行汽车的未来产生质疑。(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