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名25岁的Point Cook男子被控企图占有疑似非法进口的商业交易数量边境管制毒品。 来源: 澳洲日报 责任编辑:华乐 (澳洲新闻网讯)周五上午,联邦警局(AFP)和墨尔本警局宣布破获一起重大冰毒走私案。警方在一次搜捕行动中从一辆中国进口卡车的轮胎中发现了市值高达2亿元的冰毒,3名墨尔本男子随后被捕。 这批冰毒重达200公斤,警方估计市场价格为2亿澳元。在对墨尔本西区Laverton一家工厂的突击检查中还发现了8万元现金,一起被查获的还有手机和硬盘驱动器。 警方称,这辆中型卡车来自上海,目的地是墨尔本。警方还对其他7处墨尔本物业进行了搜查。 AFP墨尔本办公室经理李(Scott Lee)说,由于两名嫌犯从事与海运有关的工作,AFP事先联系了布里斯本和悉尼的海滨工作组,以免打草惊蛇。“我们觉得,在这起毒品走私案中,由于他们的工作与海运有关,如果我们从维多利亚州开始调查,他们就可能会意识到警方已经盯上了他们。” 澳洲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区域总监克里索霍斯(Victoria Graham Krisohos)说,在接到合作机构的情报之后,他们对这辆卡车进行了检查。“X光扫描确实能够发现藏在轮胎里的毒品,但如果你只是用肉眼看,那么这辆卡车一切正常。” “这些毒品被隐藏得非常巧妙,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并花上一些功夫才能够发现被隐藏在轮胎内的毒品。” 一名来自Altona Meadows的59岁男子,两名来自Point Cook、分别为29岁和25岁的男子,在这场联合行动中被逮捕。警方声称,其中两名男子最近被聘为码头工人,其中一人已被停职。 那名59岁的Altona Meadows男子和29岁的Point Cook男子被控进口商业交易数量的边境管制毒品和企图占有疑似非法进口的商业交易数量边境管制毒品。 这些罪行的最高刑罚为终身监禁。
科学家称灵长动物带有新型艾滋病毒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非洲喀麦隆科学家警告称,人类食用猴子和猿,未来可能会感染新型艾滋病毒。
他们现已跟踪一种叫做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类似艾滋病毒的病菌,并担心更多的病毒可能扩散,并导致全球性健康危机。当前喀麦隆东部地区80%的肉食消耗来自于野生环境的“丛林猎物”,主要是大猩猩、黑猩猩和猴子。
据统计,喀麦隆每年将屠宰大约3000只大猩猩,美国华盛顿州丛林肉食危机特别小组评估称,每年刚果盆地将有500万吨野生动物将被屠杀,这相当于1000万头牛。
今年初,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现已鉴别发现包含类人猿泡沫病毒的病菌出现在美国几个国际机场的重大野生动物走私案件中,这些国际机场包括: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布什洲际休斯顿机场和亚特兰大哈特斯弗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
非洲猿类保护行动灵长目保护所负责人巴比拉-塔方(Babila Tafon)发现带回保护所的动物中存在着类人猿泡沫病毒。该机构保护着22只大猩猩和100多只黑猩猩,它们都是疯狂丛林捕猎行为的孤儿。
塔方对进入保护所的所有动物进行了血液测试,他指出近期发现了类人猿泡沫病毒,它在猿类动物中非常接近于艾滋病毒。
他说:“近期体检发现类人猿泡沫病毒也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喀麦隆东南部地区那些喜好猎杀猿类的人们。”同时,他还相信埃博拉病毒也会存在,这是近期在邻近村庄导致大量居民死亡的一种病毒。该村庄一位老者菲力克斯-比安果(Felix Biango)说:“在Bakaklion村我们的亲人们在森林里发现一只死亡的大猩猩,他们便把这只死亡的大猩猩带回村子,并且许多人食用了死亡大猩猩的肉。差不多所有食用这只大猩猩的人们都已死亡,其中包括25位男性、女性和儿童,经调查唯一幸存下来一位女性,她之所以存活下来是因为并未吃死亡大猩猩的肉。”
喀麦隆首都雅温德巴斯德中心主管多米尼克-鲍登(Dominique Baudon)教授称,我相信这种病毒将很快扩散传播,目前更多的捕猎者进入森林,更多的灵长类动物将被猎杀食用,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群将变成新型未知病毒载体,病毒将更大程度地发生变异具有侵害性。
目前,政府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并不知道类人猿泡沫病毒对人类的长期影响,近期,加拿大政府称,甚至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病毒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准确的传播方式并未被证实,但是有迹象表明病毒可能通过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唾液其它体液进行传播。 (悠悠/编译)
相关阅读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科学家称,实验室事故或可导致流感病毒外泄,从而造成病毒大流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预防措施。
在经过数月争议之后,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Yoshihiro Kawaoka)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河冈义裕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自然条件下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并不具备在哺乳动物中进行传播的能力,但如果在实验室里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所获变异病毒或可具备在人类中进行传播的能力。
H5N1型禽流感病毒虽具高致病性,但很难在人际之间进行传播。部分科学家由此认为,其对公共健康造成的威胁并不大。然而,由河冈义裕领导的科学团队以及由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科学家罗恩·富希耶(Ron Fouchier)所领导的科学团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若是借助基因工程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二者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并且引发基因变异之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要知道,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科学家判定,这种混合病毒也有可能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出于公共安全方面的考虑,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许多机构此前曾多次开会商讨这些研究论文能否公开发表。不过,最终英国《自然》杂志于5月2日在线发表了河冈义裕的变异禽流感病毒研究论文,而美国及荷兰政府日前也同意富希耶发表其研究论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病毒学家文森特·拉卡涅洛(Vincent Racaniello)表示:“很多科学家为了读这两篇论文已经盼望了很长时间,不过好在最终相关机构和政府还是同意它们可以进行发表。”
据悉,H5N1型病毒通常被称为禽流感,人类如果感染,致命性极高,但好在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病毒似乎无法在人际之间进行有效传播。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H5N1型流感病毒目前是人类的一大健康隐患,一旦发生大规模人际间传播将造成60%的感染者死亡,这一比例或许有所夸大,但即使是稍小的感染死亡比例,也非人类能够承受。1918年发生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几率为2.5%,但即使如此,患病死亡的人类总数达到5000万人。
尽管如今流感疫苗及治疗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考虑到流感病毒的高传染性,仍非常难以控制,2009年及2010年爆发的猪流感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
为了查明其变异个体是否具备在人群中进行传播的能力,河冈义裕带领着自己的研究团队,对H5N1型病毒的血凝素基因进行了改造。同时,因为禽流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同其他特质的基因进行交换,并且获得新的基因表现特征,河冈义裕又将改造后的H5N1型病毒同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从而得到了一种新的混合病毒。
河冈义裕科研团队发现,混合病毒能够在雪貂之间进行传播,因为雪貂均被单独关在分开的笼子里,科学家认定这种病毒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过收集H5N1型病毒的不同品种,河冈义裕发现,部分中东H5N1型病毒只需再经历一次基因变异,就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对此,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病毒学家温迪·巴克利(Wendy Barclay)认为:“血凝素需要在稳定的状态下才能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河冈义裕发现,受到病毒感染的雪貂并未死亡,并且混合病毒的传播效率也要低于2009年H1N1型病毒所导致的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型混合病毒对雪貂的肺部伤害并不严重,并且其抵御特敏福(预防及治疗流行性感冒药物)和用于治疗H5N1型病毒疫苗原型的能力也很脆弱。但科学家尚不清楚,这种混合病毒是否能够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考虑到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实验模型,因此他们判定,其在人类间进行传播是有可能的。
早在2011年8月份,河冈义裕就已将相关研究成果提交给了《自然》杂志,而与此同时,由科学家富希耶所带领的科学团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并且向《科学》杂志递交了相应的研究论文。但因担心公开这些研究成果所导致的风险因素较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以下简称NSABB)在内的多个机构对是否公开发表这些论文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NSABB在2011年12月份表示,这两篇论文在出版前应该进行严格审核,因为公开发表的话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例如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论文里的数据制造出具备高致命性的病毒武器等等。因而,NSABB要求《自然》和《科学》在发表这两篇论文时删减核心数据,但其要求遭到了拒绝。
今年3月份,NSABB又召集国际病毒专家和卫生部门的代表就此事专门进行研讨,并且经评估后在3月30日表示,支持相关研究论文在修改后进行发表,而美国政府也在4月份表示同意发表这两篇论文。而在近期,荷兰政府也同意富希耶将其研究论文递交给《科学》杂志,可由后者进行公开发表。
这些行动都说明,科学家及相关部门经过探讨协商之后,发现公布这些论文的好处要多于弊端。不过也有些病毒学家和卫生专家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和监管控制的问题。
他们认为,同恐怖组织利用论文数据制造病毒武器相比,这一威胁更为直接,也更为现实。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这段期间,高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共发生超过100起事故,其中包括研究人员被易受感染的雪貂咬伤、丢失实验室器具和丢失病毒样本等等,这些事故均可导致严重后果。有科学家认为,1977年发生在俄罗斯境内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就是因为病毒从实验室里泄露出来所致。2001年,曾在美国引发恐慌的炭疽热病毒就是出自于美国军方实验室。
就此次围绕H5N1型变异病毒研究是否该公开的争论来看,很多科学家都忽略了实验室事故风险这个问题。然而,这些论文在公开之后,很有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实验室会对变异H5N1型病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解释如何避免发生病毒泄漏事故,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军控与防核扩散中心(Center for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的科学家琳恩·克罗茨(Lynn Klotz)表示:“如果有40至50个实验室在专注研究同一种病毒,病毒发生意外泄漏事故的可能性非常高。”今年1月份,克罗茨曾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每年每个专注研究非典型肺炎的实验室,均有1%的可能性会外泄研究病毒,而针对H5N1型病毒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她表示:“人为制造的风险远比自然风险要严重得多,因而,实验室需要采取更强的预防措施。”(来源:《自然》,编译:残剑)
秘鲁海洋研究专家近日说,秘鲁北部海滩最近约3000只海豚搁浅死亡的原因是,这些海豚感染了麻疹病毒。
《秘鲁21世纪报》2日援引秘鲁海洋研究所所长劳尔·罗哈斯的话说,反复研究的结果证实,这些麻疹病毒使海豚免疫力下降,身体虚弱,以至于食欲下降、行动困难。美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这些病毒还造成海豚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出现问题。
今年以来,约3000只海豚在秘鲁兰巴耶克省沿海多处海滩神秘死亡。秘鲁海洋生物实验室取样化验,怀疑这些海豚感染上一种病毒,并将采集的相关标本立即送往美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心。
罗哈斯指出,上述结论彻底否定了此前对秘鲁海豚大批死亡原因的多种猜测。海洋动物保护组织的科学家曾提出,石油勘探产生的噪音是海豚大批搁浅死亡的诱因,或是海豚吞食了有毒物质后中毒死亡。
他还说:“我们必须尽快证实目前海水中是否有麻疹病毒,及这种病毒是否会影响到人类。”
据国外媒体报道,这张图片可能看起来像外星人登月或科幻电影里的外星世界,但其实它显示了被称为“噬菌体”的病毒正在攻击细菌,这是经常发生在我们体内的事情,有利于我们的免疫系统。
这些只是寄居在我们人体内或身体部位的100万亿左右的非人类有机体,它们对我们没有伤害,甚至还帮助我们生存下去。那么这些外来入侵者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
细菌是引发破伤风、结核病的元凶。但居住在人类的胃和肠道的细菌能够帮助我们消化难以处理的食物,如碳水化合物,细菌把它们分解成较小的分子。它们还通过覆盖肠道表面使有害细菌无法滋生的方式,阻止艰难梭菌(C.diff)等有害细菌的侵入。阑尾往往被误认为是一个无用的附属物,其实它充当了一个细菌水库的角色,在那里细菌可以休息和休养。你的身体甚至可以产生特殊抗体和防御性的化学物,它们通常攻击入侵的微生物,帮助有益细菌。IgA抗体(免疫球蛋白A)形成了一个支撑结构,固定你胃中的有益细菌,防止它们被冲走。
人体内的大部分细胞中含有线粒体。这些似豆荚的微小物质大约为人类头发宽度的1/50,有时也被称为细胞的发电厂,因为它们的工作是从我们所吃的食物中储存能量。它们把氧气与你的消化系统中来自食物的葡萄糖和其它物质相结合,产生一种名为三磷酸腺苷(ATP)的化学物质。这些能量然后将用于为你的身体供以动力,无论是使你的心脏跳动或使你的肌肉弯曲都来自这种化合物。关于线粒体的最了不起的事情是,它们似乎曾经是细菌,在互惠互利的关系中成为了细胞的一部分。它们的结构与细菌非常相似,并有自己的DNA。甚至有一种被称为SAR11的常见细菌,从基因方面它们与线粒体有共同的祖先。虽然线粒体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它们现在是你的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毒到天花,都是病毒惹的祸。然而,有些病毒可能是天然的医务人员,它们就是噬菌体。不像那些破坏人体细胞的讨厌病毒,噬菌体看起来像小型月球着陆器,攻击细菌。它们把自己的DNA注入细菌,把它作为一个宿主产生更多的病毒,这在过程中摧毁细菌。
噬菌体通过空气或接触进入人体,就像任何其它的病毒。我们始终在与它们打交道,只要我们自身的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它们,它们就不会在我们体内呆太长时间。到那个时候它们已经繁殖并繁育后代了,如此循环下去。它们也可以被人为地在实验室培养,作为疫苗进入人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应付这些疾病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噬菌体。
把一根睫毛或眉毛放在显微镜下,你可能会大吃一惊。你会看到许多微小的透明生物,大约1/3毫米长,它们常被称作“睫毛螨”(eyelash mites)。它们以这些毛发为根据地,寄生在旧的皮肤细胞和皮脂上。但与虱子或跳蚤不同,它们不会产生什么危害。虽然它们会导致少数人产生过敏反应,但我们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在与其他人进行面部接触时,睫毛螨就会爬到我们面部,它们似乎更喜欢老的宿主,因为他们往往??有更多的油性皮肤。
蠕虫让大多数人感到不寒而栗。然而,所有的人身上都有蠕虫,我们的身体已经有防御系统,以尽量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克罗恩氏症(Crohn's disease)和一些过敏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我们身体反应过度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免疫系统还在与已不存在的蠕虫作斗争。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表明,适当地使用蠕虫,可以产生更多的控制免疫反应,以减少对宿主人类的伤害。(嘟嘟/编译)
相关阅读
猫或携带致命病菌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支香港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他们将其称为猫科麻疹病毒(FmoPV)。该病毒明显与一种导致人类的麻疹腮腺炎病毒,以及另一种导致犬类患犬瘟热的病毒具有密切关系。该团队认为,这种新病毒是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的罪魁祸首,而猫如若患有这种疾病将会导致致命的肾脏疾病。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的根源仍不甚明了。他们在研究报告中称,这一新发现的病毒和众所周知的猫肾脏疾病之间似乎有着明确的联系。他们的论文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就是肾小管之间的物质发炎。而肾小管需要运输保证肾功能正常进行的液体,当疾病发生时,肾小管会将这些液体排出,甚至阻碍这些液体的流动。当情况足够严重,甚至会导致患病者死亡。虽然人类得这种病的机理很早之前就已经被探明,但是猫患病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
因为科学家已经在人类和狗的身上发现类似的病毒,所以香港的研究人员推测,患病的猫身上应该携带有类似的病毒。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开始在香港和中国大陆测试流浪猫,试图寻找到与人和狗身上发现病毒的DNA相似的病毒。在测试的457只猫中,56只经测试所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呈阳性。接近28%的猫携带有该病毒的抗体,这一状况表明,这些猫曾经染上过该病毒。
该研究小组随后又对27只死亡的流浪猫进行解剖检查,发现其中12只携带的猫科麻疹病毒(FmoPV)呈阳性,而其中七只猫正是死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其余只有两只猫的肾脏有被损害的迹象。该研究小组认为,这些发现表明猫科麻疹病毒(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确联系。如论文所述,“我们通过对国内猫体内发现的的副粘病毒,猫科麻疹病毒(FmoPV)进行隔离。实验测试了457只流浪猫的尿液,直肠拭片,血液样本,通过RT-PCR检测法对该病毒进行完整的基因组测序……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呈现典型的‘人字形’螺旋列外观,FmoPV和肾小管间质肾炎之间有着明显关联。”
该小组随后指出,现在新的病毒还没有能够感染人类的能力,所以不存在任何健康风险。不幸的是,猫如若患病,仍然没有治愈的可能,然而研究小组下一计划就是马上开始研制疫苗。(尚力)
相关阅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
北京时间9月22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鲨鱼外表凶悍,但这可不是外强中干,它们的身体机能也非常特别,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病毒。这种类似胆固醇的化合物是在狗鲨的体内组织中被发现的,这种物质被证实可以对抗多种难以治愈的人类疾病,包括登革热和肝炎。这种神奇的物质就是“鲨胺”,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人体医学临床试验,用于治疗癌症和眼睛疾患,数百名已经接受这种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案例。
一项新的医学研究还证明鲨胺可以有效扰乱病毒的生命循环,使它们无法正常复制。这种抑制作用不管是在组织培养还是生物活体环境下都同样有效。
尽管人类医学已经研制出诸多有效对抗细菌的药物,但是含有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目前临床使用的抗病毒药物都是非常特异性的,即某种药物只能专门针对某一种病毒起作用。这样产生的问题就是——病毒非常容易变异,很快就会产生抗药性,让先前有效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项研究的首席专家,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院的迈克尔·扎斯洛夫(Michael Zasloff)教授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抗病毒药物研制领域。很有可能借助这一突破,我们将能够彻底治愈目前只能被当做慢性感染来对待的棘手疾病。”
抗病毒药物的“尤里卡”时刻
扎斯洛夫教授在1993年首先发现了鲨胺物质,当时他正试图在鲨鱼身上寻找抗菌物质,据信这种物质能对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病毒感染。这时他注意到鲨胺具有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神奇能力——这种物质似乎能阻止血管的生长。他很快意识到这一功效或许将有助于帮助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制分裂。
进一步的实验终于让他迎来了属于他的“尤里卡”时刻,他发现鲨胺不仅具有抑制癌细胞分裂的作用,它还能抑制病毒的增殖!扎斯洛夫教授回忆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一眼就看到了抑制作用,就像是在观看一部动画片一般。”
鲨胺是一种带正电的分子,因此当它进入细胞之后会立即吸附在细胞内壁上,因为细胞内壁是呈负电性的。这样一来,鲨胺分子会逐步清理掉任何其它附着在细胞内壁上带正电的蛋白质分子,这样做是不会损害细胞的。
然而当病毒入侵细胞后,它们需要借助附着在细胞内壁上的那些蛋白质来进行自我复制增殖,但是它们却发现这些蛋白质都已经被鲨胺分子“踢出去”了,这样一来,病毒将无法繁殖。扎斯洛夫教授评价说:“这是唯一一种具有此类功效的化合物,科学界找不出第二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物质帮助鲨鱼在数亿年的演化史中占据优势,构成了这种物种成功延续下来的功臣之一。扎斯洛夫教授说:“鲨鱼的抗病毒能力非常了不起,它已经适应了鲨鱼的免疫体系,和平共存。”
用鲨胺对抗人体病毒
在实验中,鲨胺物质成功抑制了登革热病毒对人体血管细胞的入侵,并阻止了乙肝和丁型肝炎病毒对人体肝脏细胞的攻击。并且,现在要得到鲨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从鲨鱼身体组织中提取了,早在1995年人们便已经实现了这种物质的实验室合成。
扎斯洛夫教授和同事们还发现鲨胺对黄热病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和鼠巨细胞病毒具抑制作用。在实验中,鲨胺成功抑制甚至治愈了部分实验动物的此类疾。他们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了本周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
目前。鲨胺分子还只能进入那些具有“化学入口”允许它进入内部的细胞,如血管壁细胞,毛细细管细胞以及肝脏细胞等。但是基于鲨胺的改进药物配方将有望扩展其适用范围,在更大范围内对抗更多类型的病毒感染。
托德·莱德(Todd Rider)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比较药物学分部高级研究员,他说:“结果看起来很有希望。到目前为止,实验结果显示鲨胺对六种不同种类的病毒显示抑制作用,不过有数据显示鲨胺物质本身具有轻微毒性,并且在达到产生足够疗效的注射剂量时会对某些类型的细胞产生一些副作用。”
扎斯洛夫教授表示:“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鲨胺物质是否对于其它类型的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也不知道是否我们未来有能力使鲨胺注射达到疗效剂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潜在的毒性和副作用。”
他说:“事实上,任何物质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临床实验将最终确认这种物质作为一种药物,其安全性对人体是否可以得到保证。”
但是根据一直以来测试的安全记录,扎斯洛夫教授预计人体临床实验可以在一年之内展开。他说:“7亿年以来,鲨鱼体内一直就有这种物质,而现在,这将成为鲨鱼送给人类的最好的礼物。”(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