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1日电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报道,最近,韩国首尔一家大型医院接收治疗即将分娩或刚刚分娩的7名孕妇,她们接连罹患不明原因的重症急性肺炎,其中1人因治疗无效于10日死亡。目前,该不明病毒让韩国的孕妇们陷入了恐慌之中。
对此,韩国卫生当局表示:“尚未查明致病病毒。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以查明确切原因。”
据报道,韩国疾病管理总部已召集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委员、感染学会等各路专家,着手调查病毒真相。据卫生当局透露,原本健康的孕妇同时患上急性肺炎,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症状,在国际上也算是史无前例。其中,35岁的B某3月末出现感冒症状,随后症状迅速恶化,12日被送往A医院接受了约1个月左右的治疗,但治疗无效死亡。
报道称,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专家、蔚山医科大学教授高允锡说:“病患的共同症状是,先出现咳嗽、有痰等症状,然后以气道为中心,双侧肺出现迅速纤维化的现象。”这种肺炎与普通肺炎不同,出现“肺纤维化症”,肺部像干瘪的蜂窝一样变得脆弱,肺部功能渐渐退化。他还说:“每年能遇到2至4例产妇出现严重肺损伤或死亡的病例,但像这次一样同时发病实属罕见。”
据悉,卫生当局正在面向韩国全国40家大学医院调查,是否有类似症状的产妇。据预测,肺组织检查需要两周,病菌DNA分析需要8周以上。韩国疾病管理总部感染病管理中心负责人梁秉国表示:“在国外不明原因的肺炎病例也占三成。其实,产妇并不是肺炎的易感染群,再说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出现相关病例流行的迹象,因此分娩前后的女性无需恐慌。”
近期,钟南山院士公布了他对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的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有80%的被检人群感染了一种或者是多种的病原体,并且这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感染了EB病毒(一种疱疹病毒)。对此,卫生部昨天回应称,钟南山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一致,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
别再称之“阴滋病”
在昨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钟南山院士关于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研究与卫生部此前公布的调查结果并不矛盾,而是互补。对于EB病毒是否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卫生部希望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团队能够继续参与到这个研究当中来。
对钟南山团队发布的所谓“阴滋病”人群的调查结果,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钟院士的研究成果和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这个人群没有感染艾滋病。根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新的病毒或者未知的病毒,所以建议不要再用“阴滋病”这个表述。
并非公共卫生问题
邓海华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卫生部做的六个省市的科学规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通过虚拟空间走到一起的人群,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健康的危害。
他说,这个人群每个个体都可能有这样那样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也建议他们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去诊断和治疗,包括像钟院士这样权威的专家和他们的医院。
EB病毒很常见
针对钟南山的研究所提到的发现自述感染阴滋病人群EB病毒感染检测率达到55%的问题,邓海华说,长期从事EB病毒研究的权威专家曾毅院士认为,EB病毒是健康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病毒,三到五岁儿童的感染率达到90%以上,而且以后将终身携带,一般不会引起这个人群所说的病症。除EB病毒以外,健康人体中还存在一些其他常见的病毒或者细菌。微生物在人体内可以广泛存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致病。
邓海华说,对于EB病毒是否是这个人群致病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病毒学、性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对此问题再做进一步论证。
光触媒据称是当今世界上治理污染最理想的产品之一,它有氧化还原病毒细菌的作用,从而达到氧化空气、杀菌、除臭等目的。自1972年诞生以来,光触媒技术已经在室内净化等多个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新观念的汽车保养后服务时代的到来,光触媒技术也渐渐在汽车美容店里悄然兴起。但这样的绿色清洁新技术在实际使用中情况如何呢?就此,笔者走访了北京一些4S店和汽车美容店。
光触媒除菌清洁在日常生活中可行
在北京一家路边的汽车美容店铺,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上海一家公司的汽车光触媒除味喷剂来清除甲醛。笔者看到喷剂瓶身的说明上写道:“车用除味剂采用纯天然植物萃取精华液以及含产生强活性羟基自由基(-OH)的物质,并独特添加了纳米级TiO2及抗菌材料和芸香等中草药成分,经特殊工艺生产而成的一种车内空气净化产品。能快速、彻底分解车内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毒气体。彻底消除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氮气化合物(NO、NO2)以及含硫化合物(SO2)等有毒气体。同时具有消毒杀菌、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传播。本品对人体无毒、无害,无二次污染。”
据工作人员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用喷雾法将其喷在可直接喷涂在汽车仪表盘、及出风口、风档玻璃、座垫套车厢顶部和底版上。它具有快速杀灭细菌,分解有害物质除去异味,净化车内空气的功效,用量差不多每平方米15—25ml。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赵老师告诉笔者,运用光触媒除菌清洁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可行的。“二氧化钛在光能的作用下产生电子和空穴,这里的正电子就会氧化有机物成二氧化碳和水。”病毒也是有机物,也的确会被氧化还原,起到强大的杀菌效果。
但北京来宝汽车美容公司的董事长李文强表示,一般顾客对汽车清洁的要求只限于清洗,不会提出用光触媒除菌杀毒的清洗“高要求”。
宣传略有夸大
笔者查阅光触媒净化原理的相关材料了解到:在光照射下,光触媒能吸收相当于带隙能量以下的光能,使其表面发生激励而产生电子和空穴。这些电子和空穴具有很强的还原和氧化能力,能与水或容存的氧反应,产生氢氧根自由基和超级阴氧离子。这些空穴和氢氧根自由基的氧化能大于120kcal/mol,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几乎能将所有构成有机物分子的化学键切断分解。因此可以将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恶臭物质分解或无害化处理,达到净化空气、抗污除臭的作用。也就是说光触媒将病毒和细菌也“顺便”氧化掉了。赵老师认为,使用这样的光触媒技术清洁汽车还是比较绿色环保的。
李文强介绍说:“光触媒技术其实我们四五年前都听过,但是业内用的也不太普遍,可能是成本过高的原因。”他的汽车美容公司有两种清洗机:一种是清洗桑拿机,清洗消毒二合一;另一种是消毒、净化空气。
经过光触媒高科技产品清洗的车,据说清除了细菌和病毒,“空气清新指数”可以大大提升,但是一些汽车美容机构关于光触媒的介绍宣传也不免掺水,夸大其词。
比如说某机构的宣传中“长久产生负离子”“产生负氧离子,清新空气”,赵老师认为这是言过其实,“光触媒这样的反应只是可以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不会有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氧离子。”高效除尘、脱臭、消毒、杀菌、分解甲醛、苯、二甲苯、氨气、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
对于光触媒清洗的车能保持多久,李文强坦言不会很久:“一般宣称会持续一年,一般的话肯定到不了一年,除非是很注意卫生的女性车主。如果像我这样每天吸烟的,能保持2—3个月就不错了。”
M13病毒可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月26日在其网站上宣称,该校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了一种新技术,可通过一种名为“M13”的病毒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近三成。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碳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理想的情况下,碳纳米管会收集更多的电子,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表面积,从而产生更大的电流。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该技术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碳纳米管有两种,按功能可分为半导体类碳纳米管和导线类碳纳米管,两种纳米管不但在作用上不同,还容易发生聚集,从而严重影响转化效率。
研究人员经研究发现,M13病毒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病毒长度为880纳米,结构简单易于操控,且对人体无害。M13病毒中的一种肽可使其附着在碳纳米管上,从而保证纳米管处于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与其他碳纳米管发生黏连。每个病毒使用300个左右的蛋白质分子可以控制大约5到10个纳米管。实验显示,采用病毒结构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可将光电转化效率从普通太阳能电池的8%提高到10.6%,而新系统在重量上只增加了0.1%。
研究人员发现,除可固定碳纳米管外,M13病毒还会产生出二氧化钛,而二氧化钛颗粒可有效提高电子的传输效率。这种物质同样也是“格雷策尔电池”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格雷策尔电池”也被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是通过模仿光合作用产生电能。其发明人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光子学和界面试验室主任迈克尔·格雷策尔曾因该技术被授予芬兰2010年“千年技术奖”。此外,M13病毒还会让碳纳米管具有水溶性,使其在室温条件下可更方便地加入到太阳能电池板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研究人员称,关于两种碳纳米管在太阳能电池中具有不同效用的发现也是此次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此前还没有被实验证明过。半导体纳米管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但导线类纳米管的作用却正好相反。该发现或有助于设计出更有效的纳米电池、压电材料或其他与电力相关的材料。
负责该项研究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安吉拉·贝尔彻说,该技术还可以用来设计其他病毒增强型太阳能电池,包括量子点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提高普通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上该技术也有很大的潜力,不过这有赖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25日说,一家医药企业研制出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药,除疗程短、治愈率高,副作用低于现有药物。
这家机构当天发布报告,美国默克公司研制的新型抗丙肝药品Boceprevir可在更短时间内治愈更多患者。
丙型肝炎的现有治疗手段主要为服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或注射干扰素。疗程在6个月至一年之间,治愈率大约40%,但易产生恶心、疲劳和呕吐等副作用,同时影响心理健康。
默克公司15年前开始研制Boceprevir,先后两次临床试验药效。研究显示,配合现有治疗手段,Boceprevir可使治愈率提高20至25个百分点,疗程缩短一半。一些研究人员说,不少患者完成Boceprevir疗程6个月后,已检测不到丙肝病毒。
新药药物原理是抑制一种蛋白酶发展,阻断丙肝病毒复制再生途径。
新旧药物配合使用,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治愈;一些晚期患者大约需8个月;一些特定人群,疗程可能更长。
不过,新药并非没有副作用。接受Boceprevir治疗,可能降低血液中输送氧气的红细胞数量,导致贫血、乏力或疲劳等症状。
一个独立专家评判团定于27日开会讨论新药疗效和安全性,决定是否允许投产。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突变基因筛查技术,该技术能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可能发生突变的每个氨基酸,并分析出每种突变对细胞造成的影响。新技术为检测遗传疾病、识别突变细菌和新疫苗开发开辟了一条捷径。该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站上。
人类染色体组中每个基因都由上千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密码组成,其中一个密码改变就可能造成严重疾病,如癌症、囊性纤维化、肌肉萎缩或亨廷顿病等。同样,病毒或细菌中一个微小突变也能产生抗药性菌种,使常规药物失效。即使很小的基因片段都可能有上千种变化,要系统分析它们很难。
通常的DNA测序是阅读整个染色体组。而生化与分子制药副教授丹尼尔·玻仑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名为EMPIRIC的新技术,能在同一个试管中,精确计算并记录细胞的上百种不同变异。
波尔他们使用新技术对活性面包酵母菌进行了检测,该酵母菌基因包含9个氨基酸,同时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这一小片基因中发生的500多种不同DNA突变。而之前的检测技术需要做几千次试验,花几年才能完成。新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能在同一个试管中同时分析大量突变。
目前的抗药性筛查技术要依赖偶然的突变,所以效率低下,对那些可能发生却并未发生的突变更是无从下手。但由于病毒基因氨基酸相对较少,新技术可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某种病毒进化出抗药性的所有突变,将病毒整个基因组系统地筛查一遍。这为系统地鉴定抗药性突变、开发新型疗法和新疫苗提供了一条捷径。新方法还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寄主的问题,包括环境压力怎样在基因层面影响了进化过程,何种突变可能造成基因疾病,如何筛查可能产生抗药性的突变病毒等。
玻仑说:“虽然我们只用酵母菌细胞做了试验,但新技术很全面,能用于任何迅速生长的细胞,还能作为一种对癌症、病毒或细菌的基因控制手段。”(常丽君)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突变基因筛查技术,该技术能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可能发生突变的每个氨基酸,并分析出每种突变对细胞造成的影响。新技术为检测遗传疾病、识别突变细菌和新疫苗开发开辟了一条捷径。该研究发表在近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站上。
人类染色体组中每个基因都由上千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密码组成,其中一个密码改变就可能造成严重疾病,如癌症、囊性纤维化、肌肉萎缩或亨廷顿病等。同样,病毒或细菌中一个微小突变也能产生抗药性菌种,使常规药物失效。即使很小的基因片段都可能有上千种变化,要系统分析它们很难。
通常的DNA测序是阅读整个染色体组。而生化与分子制药副教授丹尼尔·玻仑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出名为EMPIRIC的新技术,能在同一个试管中,精确计算并记录细胞的上百种不同变异。
波尔他们使用新技术对活性面包酵母菌进行了检测,该酵母菌基因包含9个氨基酸,同时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这一小片基因中发生的500多种不同DNA突变。而之前的检测技术需要做几千次试验,花几年才能完成。新技术的关键突破在于,能在同一个试管中同时分析大量突变。
目前的抗药性筛查技术要依赖偶然的突变,所以效率低下,对那些可能发生却并未发生的突变更是无从下手。但由于病毒基因氨基酸相对较少,新技术可在同一试管中检测出某种病毒进化出抗药性的所有突变,将病毒整个基因组系统地筛查一遍。这为系统地鉴定抗药性突变、开发新型疗法和新疫苗提供了一条捷径。新方法还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寄主的问题,包括环境压力怎样在基因层面影响了进化过程,何种突变可能造成基因疾病,如何筛查可能产生抗药性的突变病毒等。
玻仑说:“虽然我们只用酵母菌细胞做了试验,但新技术很全面,能用于任何迅速生长的细胞,还能作为一种对癌症、病毒或细菌的基因控制手段。”(常丽君)
美国科学家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上表示,使用基因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首次在临床上取得成功。
帕金森病病患丘脑下核中一种化学物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会减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基因疗法专家尼克勒斯·马萨拉基斯领导的研究团队制造出了一种病毒,该病毒能使用一个基因来“感染”细胞,增加患者体内GABA的浓度。
研究人员将该病毒注入22名病患的大脑内;另外23名病人则接受“假手术”,让他们误认为自己注入了该病毒。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病人手术后6个月的运动功能记录后发现,接受基因疗法病人的运动能力提高了23.1%;接受“假手术”病人的运动能力提高了12.7%。
马萨拉基斯表示,得到的积极结果“非常令人鼓舞”,不过,接受基因疗法和未接受基因疗法病人的运动能力改进之间差别仅为10.4%,并不明显,还需要在更多病人身上测试该疗法的效果。
英国帕金森协会研发主管米歇尔·嘉德纳说:“这项研究表明,基因疗法可以治疗诸如帕金森病等神经疾病,但我们不知道其疗效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在人脑中注入病毒后是否会带来长期影响,所以,未来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基因疗法的安全性一直遭受质疑,1999年,美国一位名叫杰西·格尔辛基的18岁青年死于采用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位由基因治疗导致丧生的患者。而进行本次实验的科学家表示,他们的过程非常安全。(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