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
在人类的影响下,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如北极熊。然而凡事都是双刃剑,正是全球暖化,使得英国灰蝶(Argus butterfly)脱离濒临灭绝的险境,重获新生。食源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在过去25年间,英国灰蝶的栖息地逐渐向英格兰北部扩张,在那里它们找到了丰富的食物,这也使得它们现在的栖息地面积是曾经的两倍多,它们不再受到灭绝的威胁了。
英国蝶类保护协会的生态学家Richard Fox说,英国灰蝶曾经如此稀少,以至于你必须寻找到一个特定的地区才能对它们进行观察,而现在,在田间乡下,到处都是它们的踪影。纽克大学的Jane Hill教授说,全球暖化作用对英国灰蝶起到了非比寻常的作用。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Terry Root认为,气候变化会在物种之间形成胜利者与失败者,通常情况下,一种胜利者的兴盛都会以三种失败者的消失为代价,英国灰蝶与欧洲布谷鸟就是这种关系,Hill表示赞同这一观点。
随着气候变暖,由于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能不会同时改变栖息地,会导致物种之间的主要关联断开,这意味着有些迁向北部地区的物种会因为食物不足而濒危。正是这种变化导致大量物种灭绝。英国灰蝶却不是这种情况,它们曾以稀有的半日花科植物(rockrose)为食,但它们在北方找到了比之前更好且更丰富的食物天竺葵(geranium)。Hill比喻道,这就像是为英国灰蝶提供了随拿随吃的自助餐一样。
相关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未来几年内,许多国家的无人探测器将会相继登陆月球表面,包括中国、印度以及日本都有登月计划。除此之外,还有26支“不可思议”的研究团队正在竞争一个奖金高达2000万美元的“月球X大奖”,旨在奖励第一个研制无人机器人登陆月球的私人公司,技术要求为月球登陆车辆可自主行驶500米,并向地球发送高清晰图像,该计划截止日期在2015年。
阿波罗17号登陆点的保护半径
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这些月球活动显得有些紧张,因为上个世纪进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该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指导方针旨在保护人类首次登月时留下的珍贵遗产,比如阿波罗宇宙飞船的登陆点以及月球车的行驶路线等。根据参与月球X大奖的私人登月小组宇宙机器人(Astrobotic)团队技术公司的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介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已经明确提出阿波罗计划中涉及的登陆点对人类而言非常重要,必须确保在未来的登月活动中不被损坏。”
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亚巴克(Joshua Buck)在一份电子邮件中提到,这份指导方针在国际上具有效性,欢迎其他国家参与其中。在未来的登月任务中,美国宇航局要求其他登陆月面的着陆器至少远离阿波罗登月地点1.2英里,对于月球车抵达的五处地点需远离1600英尺。设定的距离可保证美国宇航局上个世纪留在的月球表面的“宝藏”远离碰撞或者事故的危险。除此之外,未来登月任务中还需要为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提供防护措施,防止任何月球尘埃腐蚀阿波罗计划中留在月球表面的机器。
阿波罗11号与17号登陆点是该计划的第一个与最后一个着陆点,特别需要额外照顾。未来登月的机器人探测器被禁止进入这两个位置,防止意外事故对珍贵仪器造成损毁,只要有一个失误就会导致人类瑰宝的损失。美国宇航局在阿波罗计划中于月球表面放置了许多科学仪器,其中有一台仪器使用激光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应该避免无人探测器在着陆的过程中扬起尘埃对激光器上的反射镜产生干扰。
一旦有着陆器成功登陆月球表面,美国宇航局与谷歌 (微博) 月球X大奖也鼓励他们去一些阿波罗计划的登月点附近拍摄图像。如果拍摄到漂亮的人造物体在月球表面的画面,还可以获得额外的400万美元奖励。美国宇航局在月球表面上留下了许多大型仪器,比如地震仪,曾经探测到月球内部不寻常的地震,而其他小物件如国旗、工具袋等则受到限制较少,仅需要保持三到九英尺的安全距离。
美国宇航局40多年来在月球上放置的多数仪器都不被人知晓,如今也几乎不产生数据。在月球极端条件下,温度的波动和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环境下,还有尘埃和微小颗粒陨石都是月球上人类仪器最大威胁。科学家和工程师希望获得一些已经暴露的仪器设备,探索如此长的时间内空间环境对仪器的损害。该项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未来建设长期月球基地或者采矿作业的情况。
根据两家私人太空公司,月球特快公司与奥德赛月球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理查兹(Robert Richards)介绍:“美国宇航局与私人太空公司之间还存在合作关系,该机构颁布的指导建议并不是一项法令,只是反映了要保护人类在月球上留下的宝贵遗产。”(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近日,以为喜欢摄影的宇航员在太空拍摄了一组惊人的“星轨”照片,展示了快速穿越恒星时发生的奇特情景。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画面看上去很像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中的场景,不同之处是,这些罕见的照片拍的是真实的景象。
宇航员唐-佩迪特从距地球240英里(约合384公里)的国际空间站拍摄了这些惊人照片。他表示:“星轨是用10到15分钟曝光时间拍摄出来的照片。但对现代的数码相机而言,最长曝光时间可能只有30秒,因为电子探测器噪声很容易让图像变得模糊。我使用了多个曝光时间是30秒的照相机,然后用成像软件将它们‘叠加’起来,从而制造了更长的曝光时间。”星轨:这些星轨照片是用10到15分钟曝光时间拍摄出来的。然后,佩迪特把几个图像叠加在一起,产生这种独特画面。(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世界第一张磁悬浮木床(点击观看组图)
全世界第一张磁悬浮木床(点击观看组图)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魔术中常常出现漂浮奇观,而在现实中这样的场面也将出现,疯狂的艺术家制造出了一款磁悬浮床。
近日一位艺术家利用磁悬浮技术,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张磁悬浮木床,床离开地面几英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上面可以支撑250磅的重量。
根据介绍,这张磁悬浮床使用了10块强大吸力的磁铁,浮床的周围利用强力钢索固定,床板是由74*38的木板制成,它可以支撑250磅(113公斤)的重量,如果体重较轻的话,甚至可以成为双人床。
设计者表示,睡在上面的感觉就如同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一样。而这个磁悬浮床的售价也不菲,上面每个冰球大小的钕稀土磁铁就高大72美元,总共一张床的价值被认定在1000美元左右。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82岁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登月时场景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9日消息,一直以来美国登月都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许多人抨击这是一次阴谋论,根本没有人在月球上行走。
面对这样的言论,近日已经82岁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Armstrong)站了出来,这位登月第一人平时很少接受采访,而这次他敞开了心扉。
对于少数人登月阴谋论的态度,阿姆斯特朗表示:“人们总是喜欢阴谋论,他们认为这样总会有吸引力,他们总是胡说,没有人问过我,我想他们应该知道,我是真正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一些阴谋论者认为,1969年美国的技术还不能达到登月的水平,对于这些阿布斯特朗表现的很平静,他表示:“阿波罗11号发射前的1个月,我们做好了最后的准备,我们进行了多次尝试。而当时我们也知道,,当时的技术确实有些跟不上,我们能成功回来的机会很小,确切的说返回地球的几率有90%,可成功降落的几率只有50%。”
对于当时的成就,阿姆斯特朗依旧感到心满意足:“你要知道,这是梦想成真的感觉,我是孩子的时候就想可以去太空,我对飞行十分着迷,不知道为什么,我长的后真的实现了梦想。”
1969年登月成功
1969年7月21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历史时刻时,曾道出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与他通行的还有宇航员奥尔德林与科林斯。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综合外电报道,继秘鲁首都利马附近海岸发现许多海豚及鹈鹕神秘死亡后,在距离利马以南60公里处的Pucusana海滩又出现了上千只红色磷虾尸体。目前,官方还未就此给出明确解释。
据生物学家尤里•胡克介绍,由于太平洋水温上升对磷虾的生活造成影响,因而使得它们从相对较远的海中央迁移到海岸附近生活,而迁移后的居住地也就是它们大量死亡的地方。
秘鲁工业和渔业部长格莱迪斯•特里维诺(Gladys Triveno)称,目前对此事件做结论还为时尚早。
据悉,今年2月至4月,秘鲁北部海岸发现近900只海豚尸体。政府研究报告称这些海豚系自然死亡,但环保组织坚持认为该事件与大量开采近海石油有密切联系。
相关阅读:
古代的中国笔筒被拍出了36万英镑的天价
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顾珏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古董在明眼人的手里就是完美的物品,而在不懂的人眼中它可能就是一文不值的垃圾,近日在英国就上演一出垃圾桶中发现古董的好戏。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一个古代的中国笔筒被拍出了36万英镑的天价,而在拍卖前这个笔筒险些被当做垃圾扔掉,好在一位眼尖的店员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老物件。
果然他的判断力是正确的,这是中国清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顾珏的作品。这个笔筒高16.2厘米,且雕刻精美,松树、河流、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根据介绍,本件笔筒的新主人是一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商人。
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的约翰教授表示:“这是17世纪最抢手的艺术品,笔筒上有艺术家的名字,他当时在中国很有影响力。最神奇的事这个竹子做的笔筒没有任何用胶粘的地方,它现在保存的这么完好也十分罕见。”
(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约即将拍卖暴龙化石 超完美骨架绝世罕见(图)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上午10点22分左右,北京地区发生地震,科学网办公楼位于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室内震感明显,北京其他地区均有震感,科学网将持续关注报道。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8日10时22分,在河北省唐山市辖区、滦县交界处(北纬39.7,东经118.5)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属浅源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有震感。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情况报告。(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微博:
神人预测:
在新浪微博搜索"地震"关键词,很容易找到一个ID为"至诚感通GTJ"的账号在今晨7点43分发布的一条微博:"今天一早就开始观测天象,天空中出现了地震云,看来是难免的了"。并称未来一个半月内还会有大震!
网页截图
反应:
此次地震距离北京仅108公里,震感之强可想而知,科学网办公楼在11楼震感已很明显。一位身处某写字楼的先生描述:“就像住在火车道旁遇到过火车一样的!据网友爆料,三元桥附近,一栋22层高的大楼内,震感强烈,楼内上班族全都跑到楼下,在院子里避险,至今没有回去。另一位在国贸上班的网友描述:"震感非常强烈,头都被晃的有点晕"。
地震发生时,唐山市民王先生正带着孩子在当地社区卫生站二楼打防疫针。他说:“我忽然感觉地在晃。因为唐山过去发生过几次小地震,但这次时间比较长,感觉比较强烈。”
在位于秦皇岛市燕山大街的一家商场门口,正在户外乘凉的王先生说,地震发生时,他感到身体轻微的左右晃动,大约持续了四五秒钟。秦皇岛市地震局工作人员孙颖称,震后不断接到市民的咨询电话。震感明显原因系浅层地震,但这次地震对秦皇岛不会造成损失。目前,当地市民生活未受影响。
1976年余震
国家地震局研究院的宋志平分析地震的震源及后续影响后告诉中国之声,这次地震震源深度只有8公里,属于浅源地震,所以影响方面比较大,北京也有很大范围的震源感。另外,这属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破坏性不大。地震之后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震区市民注意,当地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也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
相关阅读: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官网挂出“甘肃省医务人员练真气 40余人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5月25日,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再次通过微博,表达支持真气运行学在甘肃全省推广的决心,称愿意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换来”甘肃中医的发展和患者受益。
任督二脉究竟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究竟“打通任督二脉”一说如何而来,对人体健康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昨天(5月26日),记者采访了我国研究督脉26年的针灸科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张建斌。
人体存在“任督二脉”吗
甘肃卫生厅的通稿称:“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感受了真气在任督二脉中运行的经过,体验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那么人体存不存在“任督二脉”?张建斌说,任脉和督脉都是古代医者对人体一定认识的表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任脉和督脉的理论就建立了。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好几个地方提到了“任督二脉”。确切地说,最初的督脉是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任脉是对女性怀孕以后一些生理变化的认识,最终逐渐演绎到男性。比如为什么男性长胡子,女性不长胡子,古代医者用男女之间任脉气血的差别来阐释。这种理论所蕴含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临床事实,只不过表述的方法不一样,所应用的语言和术语不同。
可以说,古人对任脉和督脉的认识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化之后,任督二脉的概念逐渐抽象。督脉变成了人体背后的一条正中线,一共有29个穴位,任脉则成为人体前面的正中线,包括着24个穴位。
“任脉”最初是指“妊”
张建斌介绍,从文字方面来说,“督脉”除了正中以外还涉及到两边,比如“督查”这个词,也暗合着“督脉”的意思,就是站在正中间,往两边看的意思。古代医者把“督脉”脊柱当做最重要的组织器官,有具体的内涵。
“在很久以前,古人在认识‘督脉’的时候,还并不知道有动脉、静脉等这些西医术语,他们只是认识到了‘督脉’的功能。比如,督脉中间部分出现问题之后,脊柱会出现疼痛、不灵便,督脉的下端出了问题后会引起大小便的异常;督脉的上端异常,会引起头痛头晕。这些病候都和脊柱及其周围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功能或结构异常有关系。”张建斌说。
“任脉”最初是“妊”这个字,指的是女性怀孕之后人体前正中线会出现色素沉着,不仅是怀孕,月经周期的变化,人体正中线的色素颜色也会有变化。当时古人很仔细地观察到了这种细微的改变。在古代临床积累中,逐渐理论化,构建了“任脉”。
张建斌认为,现代人不能苛求古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任督二脉”的解剖知识分析得很详细。其实,放在两千多年前,这套理论是非常高明的学问和智慧。
运用“任督二脉”如何治病
“任督二脉”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几乎每个中医在看病时都要运用到。在日常的看病中,张建斌就特别关注脊柱的“走向”。几乎每一个病人的督脉,他都会详细地记录。在他的临诊记录单中,有一张特别的病历——《督脉临床应用研究病例分析简表》,每张病历上都印着人体的脊柱正、侧位图,通过传统的手摸心会方法,摸出每个病人脊柱的变化,并与现代影像学检查相比较、相印证。
“比如说这位38岁的女患者,她患有睡眠障碍已经六七年的时间了,入睡很好,但有早醒的现象,一般凌晨两三点钟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同时还伴有月经周期提前。我在给这位患者检查‘督脉’的时候,发现她很多穴位上有压痛和反应,这种压痛不止是局部疼痛,还反射到四肢。对于这个病人采取的治疗方式,选择督脉上的穴位为主,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睡眠得到改善,月经周期也在逐渐改善。”古人的“任督二脉”理论,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是个强大的支撑,特别是“督脉”有很大的启发。
打通是指“坐如钟站如松”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卫生厅如今之所以受到高度关注,也是源于“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这种说法。在张建斌的“中医词典”中如何理解“打通”?张建斌说,在传统的中医书方面,没有见过“打通任督二脉”这个说法。只在金庸的小说中才有,只能说把中医的理论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这种处理,通俗易懂,老百姓能明白。
中医中所谓的“打通”应当怎么解释?张建斌的理解是脊柱的“中正”。“坐如钟、站如松”这不仅仅是礼仪问题,这其实是身体健康的需求。后面的督脉中正了,前面的任脉也就正了。人体的前部是软组织,就像房子一样,房子顶梁柱直了,管道就直了。
张建斌说,临床发现,现在很多人的脊柱都不够中正。尤其是现如今很多白领年纪轻轻就出现颈椎、腰椎等问题。从中医角度解释就是,“督脉”出问题了。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改变姿势,以“坐如钟、站如松”的尺度来要求自己,通俗地说,就是督脉气血通畅。在纠正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身体的感觉异常,如局部疼痛、麻木、发热、蚂蚁走的感觉等等。在临床上用针灸、拔罐、整脊这些方法治疗的时候,患者也有这样的感觉。
对话
皇帝的龙椅设计暗合“任督二脉”
现代快报:“打通任督二脉”究竟是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是一种伪科学?
张建斌:这既不属于中医,也无法证明是伪科学。只能说“打通任督二脉”中医上没有这个说法,如果说用科普的语言来推广知识那是可以的,但用科普的语言来追求科学的数据是不对的。但这种科普的语言,是很难进行明确的学术界定的。
现代快报:“任督二脉”出现问题,用通俗的语言怎么解释?
张建斌:只要打个比方老百姓就能明白了。假如一个人第4、5节腰椎间盘突出了,是整个脊柱的问题,还是脊柱的某一段、某一节的问题?假如仅仅将目光盯在第4、5节腰椎间盘的突出上,可能会忽略许多相关的临床征候。如腰椎间盘突出后三四个月,患者会引起偏头痛。如何解释?我们会检查发现“督脉”上腰阳关等穴位出现问题了。因为“督脉”的整体性,会导致脊柱的上下都产生影响,用传统语言来说,影响了督脉上的气血运行。用现代生物学分析,就是脊柱的生物力学发生了改变,影响到脊柱的整体,出现颈部的肌肉发生继发性紧张,患者会引起偏头痛。两者都对同一临床现象进行了解释,所用语言、术语、方式等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快报:为何中医、武术、气功锻炼中都有“任督二脉”这个说法?
张建斌:很多时候,武术和气功锻炼也借用中医的语言和术语,来阐述一些现象。太极拳、八卦掌等与道家有关的武术,都离不开这个理论。就连古代皇帝的龙椅、太师椅的设计都是和“督脉”的生理曲度是暗合的。可以说“督脉”在中医理论中更加重要。
延伸
气功与“任督二脉”
在甘肃省卫生厅的网站上也特别提到了“真气运行法”,也就是所谓的气功。张建斌告诉记者,在中国传统气功锻炼方法中,还讲究意念,一种心理和意识方面。这是一个复杂的领域。可以说,中医和气功有渊源,同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气功和中医都在传承,不过传承的人群和方式有差别。从传统的中医养生来说,形体和心理都讲究。
中医和气功有交叉的部分。在明代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取自于两部分的素材,一部分是临床医疗实践,另一部分就是气功养身锻炼的体验。
在气功中也借鉴着中医的语言和术语,以“任督二脉”为例,气功锻炼和中医都用到了这个术语,气功也要求人的形体上保持脊柱中正。
即便气功中有“任督二脉”这个概念。但张建斌还认为,中医中的“任督二脉”更加具体,两者有着明显的分界点。在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时候,医生更容易把“任督二脉”具体化,具体到每个患者的症候中。张建斌举例说,比如患者任脉上的“中脘”穴出了问题,可以追踪到胃是否有问题,这是很具体的,可以说出来,患者也能够体会到。
而气功锻炼,面对的是健康和亚健康的人群,很难把这些具体的现象客观表现出来,只能说是锻炼者自身的感觉。这就不容易被旁人所理解和接受。这种感觉有时候显得太抽象、概念化了,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经络学与“任督二脉”
这几天,很多网友也从讨论“打通任督二脉”的问题转移到对中医传统理论——经络。也有网友质疑,人体是由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组成的,在迄今为止的解剖学研究中,没有找到任何被称之为经络的东西。古人描绘的经络图与现代解剖学所发现的血管、神经的分布都不符合。那会不会是因为目前技术手段还不够发达,发现不了实际上存在的经络呢?
张建斌对于网友的看法进行了解释,经络其实是一种中医理论,是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的概括的表述方式。经络的具体内涵是存在的。比如“督脉”中包含脊柱,这就是经络的一种展现方式。可以说经络从一开始就不是解剖的概念,是从疾病的表现,人体各个部位病症的相关性,从很多具体的病症表现中提炼出来的。古代临床医生都比较关注“经脉病候”,就是身体不同部位病症和症候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这也是中医整体观的实践基础;倒是当代的“科学”研究,试图去找“经络线”,按着这种思维和思路,估计一万年以后,还是没有答案的。古人描绘的经络图,其实是概念图、示意图而已。
相关阅读: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寻找香料,哥伦布驾帆远航找寻新大陆,美国人西移开采金矿石油,这一系列的冒险史无一不是为了资源。而今的人们则是将手伸向了更远的太空。
如果把宇宙的资源比作是一个大型超市的话,地球所占的分量只能算是面包屑的大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估计,如果将在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上蕴藏的矿产财富,平均分给地球上的60亿人口,每人可分得1000亿美元以上。
最近,美国的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技术型富翁成立了一家名为“行星资源”的公司,准备派机器人勘探小行星,一方面进行太空探索,另一方面开采行星的矿物资源。
“行星资源”公司在太空主要是寻两类宝,一类是非常贵重的铂族金属,常用于医疗器械、再生能源产品、净化器的制造;另一类则是水,把它分解为液态氧和液态氢,用作太空飞行器的燃料。
单就铂金来说,每磅售价就高达2.3万美元左右,几乎与黄金持平。只要开采一个直径约为半英里的小行星的最上面几英尺,就可以生产出大约130吨的铂金,价值约60亿美元。
而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水资源,到了太空比石油资源还要宝贵。飞行器在往返太空时,如果每次都要返回地球来加注燃料的话,成本就会成倍增加。因此,寻找有水的小行星是太空探索的第一步。
继“行星资源”之后,一家名为“行星排名”的网站对已知的58万颗小行星进行了价值评估。其中估价最高的是“241日耳曼尼亚”,上面的矿产资源价值高达95.8万亿美元,比2011年的全球生产总值70万亿还高。
除了行星资源外,充沛的太阳能资源也是一大笔“黄金”。英国科学家目前正在研发一系列的太空平台,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因为没有云和灰尘的阻挡,太阳能电池板就能夜以继日地产生电能,通过激光或微波辐射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然而对太空资源单纯的拿来主义,还是不能满足人类越来越大的胃口。科学家们也在利用太空环境来培育地球上的稀有资源。例如沸石,它是一种多孔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催化的过程中。地面生长的沸石结晶只有几微米,而太空生长的结晶就可以达到毫米,这种培育方式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前景。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过,我们人类只有到太空开拓殖民地,才有继续存活下去的可能。在这轮新的太空寻“金”热中,浩瀚的宇宙对人类而言已经不再是“未知”的象征,而成为了“财富”的新代名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