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大学研究出一种技术可以辨别笑容的真正含义。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笑,是人的一种平和心态以及善良的内心表现,高兴就开怀大笑,悲伤就嚎啕大哭,周围似乎已经很少有这种真性情的人了。或许是因为生活,工作以及其他方面所迫,即使不开心你也必须保持微笑,很多时候当你面对一张微笑的脸你会充满困惑,根本看不清究竟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现在你完全不用担心了,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帮助你判断你面前的笑容究竟是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还是强颜欢笑,更关键的是,普通人只要稍加训练就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辨别真假微笑,或许这就是该项技术最为强大的可怕的地方。
生活中你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善意的谎言,有了这项技术你或许就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意图了,比如说你跟男友出去买衣服,穿上新衣的你总喜欢征求男友的意见这件好不好看呀,有多少男友会直截了当的来句“丑死了!”他们更多就是笑一笑“还行吧!”而如果店里装了集成该技术的摄像头你就可以知道男友的真正的意思了。再比如在法庭上有这么一种技术监督着证人或者原被告,他们应该不敢轻易撒谎了。
此外,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们正打算将此类技术应用到自闭症儿童身上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与人交流。(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华盛顿5月25日电 (记者 任海军)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飞船25日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首艘造访空间站的商业飞船。
美国航天局提供的信息显示,美国东部时间12时2分(北京时间26日0时2分),“龙”飞船被安全固定在空间站的“和谐”号节点舱上。
“‘龙’已经连接到国际空间站上!历史已被创造!”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在对接后通过“推特”帐号表示。
按计划,“龙”飞船将与空间站对接约一周,随后将承载约600多公斤载荷返回地球,落入太平洋海域并被回收。
不渴也要喝水。不能等口渴时再喝,口渴是体内轻微失水的表现。夏天每日补充水分在3000毫升左右,才能满足人体需要。
口渴不能狂饮。口渴狂饮会使体液中水与盐失去平衡,轻则引起胃肠剧痛,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大量出汗应补盐。夏天大量出汗后,应适当喝点淡盐水。
出汗后少食冷饮。其实,冷开水中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不容易渗入细胞,而热开水中单分子较多,能迅速渗入细胞,使缺水的机体及时得到水分补充。
不宜多饮纯净水。因为纯净水在制作过程中,既除掉了一些有害病菌、有机物等杂质,也除掉了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一种深海水母——Leuckartiara medusae,相机拍摄到它的身体呈透明状
双胞胎?水螅水母途经摄像机
蓝色狮鬃水母,它们的直径可达到7英尺,触须可延伸至100英尺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们看上去像来自异域星球的神秘生物,但事实上它们是来自挪威海湾的水母。
这些美丽的水中精灵体长在1厘米至1米之间,从黑暗的海洋深渊中数以百计的群游聚集在一起。37岁摄影师雷克达尔详细呈现了每一种明亮色彩的水母生物,这些水母也生存在北大西洋海域,但雷克达尔是在挪威海湾拍摄的。
一种水母看上去非常像一个降落伞漂浮在水中,它的卷须拖曳在其后方。其他一些水母身体接近于透明,在阴暗的海水中释放出光亮。
雷克达尔说:“这些深海水母存在着一种特殊现象,出现在几个特定的海湾中。通常情况下水母遍布于非常深的海域,但在挪威一些海湾,一些水母在夜间从深海区域浮现至海面。它们像吸血鬼一样,当被阳光照射时细胞结构便会瓦解,因此在黎明到来之前,深海水母会很快返回到深水域。”
来自挪威罗姆斯罗地区的雷克达尔通过使用特殊水下照相装置进行拍摄,他的照相装置细致地封装在一个铝质防水盒中,里面放置的玻璃舷窗可以进行拍摄。
雷克达尔承认拍摄这些照片并不容易,即使非常轻微的移动或者闪光,都可以使潜水拍摄目标发生偏移。他说:“光线变化应当保持最小化,水母能够快速感应光线,并在深海中寻求躲避。这些水母的触须完全伸展时,直径可达到1米,它们通常数以百计地群游在一起,它们伸展着触须希望捕捉到猎物。”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一篇原创科技论文——《G蛋白通过Gβγ双聚体关闭视网膜的TRPM1通道》。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发表,意味着中国眼科学界对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的探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该成果是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沈吟副教授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眼科学界首次在著名综合性国际刊物上发表原创性论文。沈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是一种由于遗传因素等引起的先天性眼病,患者白天视力正常,但在夜晚或暗环境下视力很差或完全看不见东西,因此对于黑暗极度恐惧。此外患者的视野、眼底都会有异常改变,并具有高度遗传性。该疾病一直是困扰国际眼科学界的重大难题,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该疾病的治疗也颇为棘手。
沈吟副教授所开展的此项研究,利用视网膜薄片膜片钳技术结合转基因动物和钙成像技术,阐明了视网膜视杆细胞在黑暗中通过释放谷氨酸激活下游双极细胞树突上的谷氨酸受体,导致G蛋白βγ亚基关闭TRPM1通道。在光照情况下βγ抑制作用解除,导致TRPM1通道开放,产生对光反应。这一研究结果不仅阐明了一项悬而未决的视网膜双极细胞对光信号传递机制,同时也为未来采用基因手段治疗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9年,沈吟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视网膜上蛋白质离子通道TRPM1的缺陷是导致的原因,相关论文在国际著名杂志《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IF=7.4)。这一原创性成果轰动了全球眼科学界,被同行专家广泛引用高达64次。此次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则进一步找到了这一通道的传递机制。
在20世纪70年代电影《Roar》制作完成之后,著名时尚模特兼演员蒂皮·赫德伦在美国洛杉矶以北40公里的地方创建了香巴拉野生动物保护区(Shambala Preserve)。该保护区旨在收容和拯救全世界被活捉、遭虐待或需要帮助的大型猫科动物。为了更细心地照料保护区的动物,赫德伦一家人领养了一头雄狮,与其朝夕相处,并建立了亲密的感情。
美国佛罗里达州女孩菲利希亚·弗里斯克(Felicia Frisco)有一项非同寻常的工作,每天晚上她都要与一头名叫“希望(Will)”的孟加拉虎“同床共枕”。自从“希望”出生,弗里斯克就开始照顾这只小老虎,2011年2月,“希望”6个月大,晚上就睡在弗里斯克的大号床上,而弗里斯克准备一直照顾它到1岁大。弗里斯克的父母负责一项名叫“邂逅老虎(Tiger Encounter)”的教育项目。因为父母职业的原因,弗里斯克从小就与大象、马和老虎接近。
现居夏威夷的德国人斯蒂芬妮经常在瓦胡岛北岸的水下与虎鲨近距离接触,并为其摄像拍照。为了能和虎鲨们轻松接触,她仅佩带了基本的呼吸设备。对此,斯蒂芬妮表示:“想要让动物保持冷静的最好方法,就是你自己也保持冷静。”据悉,斯蒂芬妮在夏威夷成立了鲨鱼同盟基金会,为立法保护鲨鱼进行大力宣传。她表示,作为鲨鱼爱好者,她想让更多的人消除对鲨鱼的误解,因为它们也有美丽迷人的一面,并不是野蛮愚蠢的“杀人狂”。
蒂皮是一位出生在纳米比亚出生的小女孩,她具有一种天赋:会跟动物说话,用眼睛跟动物交流。在蒂皮出生之前,她的父母、来自法国的一对摄影师已经在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工作了6年。他们追踪拍摄各种野生动物,包括猫鼬。没有小伙伴,蒂皮却和好多野生动物成了朋友。在小蒂皮三四岁的时候,她的父母曾想把她送回法国。但小蒂皮非常喜欢非洲的荒野生活。蒂皮有种本能,能消除野生动物的戒心。她懂得用眼睛和他们交流。猛兽和她在一起的时候都变得十分温顺,然而,这些猛兽对待别人却是异常凶猛。
在肯尼亚的一处野生动物中心,12岁的俄罗斯女孩Elizaveta Tishchenko和一头两吨重的犀牛Max成了好朋友。虽然野犀牛素以性情凶猛著称,一跺脚就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但是5岁的Max却极其温顺,Tishchenko也并不惧怕这头庞然大物,而且很喜欢抚摸它粗糙的皮肤,Max也很喜欢小姑娘抚摸它的后背。
大多数9岁女童都更愿意和“芭比娃娃”玩具一起玩耍,然而,2010年6月,美国科罗拉多州莫斯卡市9岁女童萨曼莎·扬平时却更喜欢和一群2.4米长的“自然界杀手”——短吻鳄们一起厮混和玩耍。原来,萨曼莎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鳄鱼农场中,她从6岁起就开始学会了如何和鳄鱼摔跤,并将它们制服。那些200多公斤重的凶猛鳄鱼在萨曼莎身边就如同是温驯的“宠物”,9岁的萨曼莎不仅常向游客们表演赤手空拳驯服鳄鱼的惊人本领,甚至连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也慕名而来向她“拜师”学习如何驯服鳄鱼的“致命艺术”!
2009年2月,时年47岁的马克和34岁的苏西来自英格兰赫特福特郡,两人拥有一幢极为普通的小楼,十年来夫妇二人与数百只猛禽野兽同住一屋。客厅里放着两只大箱子,装满了螃蟹、蟾蜍和蜥蜴,足有30多种;平层暖房里住着一群猫鼬;厨房旁边上锁的房间里住着不少毒蛇和蝎子;楼上的客房里则呆着3只狗、6只八腿狼蛛和两只绿色的美洲鬣鳞蜥。后院草坪,会令人大惊失色。一群猴子、蝙蝠和猎鹰扑面而来,一条3米多长的缅甸黄金巨蟒不知何时已爬上脖子,一只14岁的鳄鱼在水中目露凶光。除此之外,后院还有猪、猫头鹰、臭鼬、雪貂和长尾绒猴等动物。
相关阅读
8月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将抵达火星大气的边缘。此时,这个重约3.86吨的装置已经以超过2.1万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太空中旅行了5.6亿千米,但是对它来说,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7分钟时间里,它将在厚128千米的火星大气中垂直跌落,承受高达约2400摄氏度的高温,并引导自己猛烈减速,最终降落在巨大的盖尔陨石坑。
火星科学实验室是迄今为止最为野心勃勃的火星探测项目。它携带的火星车“好奇号”的长度是上一代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的两倍,重量则是它们的5倍。它的着陆区域面积为384平方千米,只有“勇气号”和“机遇号”着陆面积的1/3,因此需要前所未有的精度。此外,“勇气号”和“机遇号”在为期3个月的主任务阶段一共只移动了不到1600米,而“好奇号”却将在一个完整的火星年,也就是687个地球日的时间里,在火星崎岖的地面前进约20千米。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任务是,确定火星是否—或则曾经—存在能支持生命生存的环境。它将用最先进的太空探测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火星任务,它还将对若干种新开发的工具和技术进行验证。几十年后,这些技术和工具将帮助人类对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进行探测,并帮助我们最终殖民火星。
恐怖的7分钟
在所有成功接触到了火星大气的11次火星任务中,有5次由于在进入大气层、下降和着陆(EDL)阶段出现故障而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工程师们将这个阶段称为“恐怖的7分钟”的原因。对于火星科学实验室任务来说,研究人员重新设计了进入EDL阶段的过程。他们用精确的引导进入系统取代了以往粗糙的进入方式,并开发出了新的着陆方法—太空起重机,这种方法今后将成为大型太空车的标准着陆方法。
进入0分钟
在准备进入阶段,火星科学实验室由4个主要部件构成:后盖、热护罩、降落模块和“好奇号”火星车。在抵达火星外层大气前,火星科学实验室将首先从后盖上丢弃两个75千克重的钨配重。丢弃配重后,重心的变化将使得火星科学实验室与航向形成一定的倾角,产生一定的升力并接受导航控制。在火星科学实验室的后盖上共有8个推进器,它们推动它向着陆区域前进。在差不多4分钟时间里,摩擦力的作用将使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1600千米/小时。此时它会再次抛弃6块配重,重新恢复平衡,消除其自身与前进方向之间的倾角。
下降 4分钟
一旦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1440千米/小时,它将会释放一个直径约15米的尼龙-聚酯纤维降落伞。降落伞打开后的一分半时间里,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会降低到290千米/小时。当它携带的雷达探测到与火星表面的距离只有8000米的时候,热护罩脱落,名为“火星下降成像器”的高分辨率相机开始工作,科学家日后将利用它拍摄的视频对着陆地点及其周围环境进行分析。热护罩分离80秒后,后盖带着降落伞同时与主体分离,只留下降落模块和火星车继续降落过程。
着陆 7分钟
在距离火星表面1600米的时候,降落模块上的8台再入火箭推进器点火,在40秒内将火星科学实验室的速度降低到2.75千米/小时。在距离火星表面约20米的高度,降落模块在保持以2.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下降的同时,通过名为“太空起重机”的设备,用尼龙绳将“好奇号”火星车放下。火星车上的计算机将通过“脐带”,向降落模块发送指令。一旦火星车抵达地面,距离地面7.5米高的降落模块将松开尼龙绳,飞离火星车上方,并在其北面150米远的地方坠毁。此时火星车将从EDL模式切换到表面模式,开始其探测任务。
探测过程
在主任务阶段,“好奇号”火星车将记录火星的天气变化,分析空气成分,对岩石进行测试以寻找氨基酸、甲烷或者其他能表明火星上现在或者过去有生命存在的有机物。它将面对极低的温度、大风、沙坑和悬崖等危险。为了能满足这些苛刻条件的挑战,工程师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打造了这辆新一代火星车。与以往的任何火星车相比,它都更坚固、更智能,并能携带更多的科研设备。
能量
为了满足“好奇号”这样高能量密度的大型火星车的能量要求,工程师们为它配备了核反应堆。反应堆重约45千克,利用火星车携带的4.8千克钚的衰变,每天能产生约2.7千瓦时的电能,是“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携带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的3倍。散热系统会引导反应堆的废热为“好奇号”的两台主计算机保温,防止其在夜晚零下90摄氏度的低温中冻坏。
导航
尽管科学家会控制“好奇号”的某些路线和任务,但是绝大多数目标还是要靠它自己来完成。为了躲避危险,“好奇号”会利用安装在桅杆上的两台导航相机所生成的3D图像和安装在车身上的两对立体鱼眼相机产生的图像进行导航。火星车会用图像识别软件对上述设备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一旦遇到障碍或者危险地形,它就会自动选择一条安全的规避路线。
寻找目标
为了确定应该钻探哪块岩石,“好奇号”会利用“化学与成像(ChemCam)”系统首先进行远距判断。“化学与成像”系统由安装在桅杆上的激光器、望远镜、相机和安装在车身上的分光计组成。首先,激光器会向7米外的岩石发射一系列红外脉冲,百万瓦级的能量将使岩石上的小块区域汽化,产生闪光。望远镜将观测闪光并将信号发送给分光计,分光计会分析闪光的波长并据此确定岩石类型。如果发现某块岩石有存在有机物的希望,任务计划器会在第二天指示“好奇号”对其进行钻探。
通信
“好奇号”会每天两次把任务数据通过超高频无线电传送给火星观测轨道器(MRO)—2006年MRO就开始了环绕火星的飞行。利用能传送更多数据的X波段无线电,MRO将把“好奇号”发送来的任务数据中继给任务专家。(信号抵达地球需要8~22分钟时间。)地球上的科学家将利用“好奇号”的成像和传感数据进行每天的任务计划。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是按照预定的时间—火星时间上午9点半左右—通过X波段无线电直接把指令发给火星车。
钻探
现有的火星车只能在火星的表面上刮取一些样本进行分析,但是地表是找到有机物可能性最小的地方—有机物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给“好奇号”装备了1.8米长、带有5个关节的机械臂,在机械臂的末端是一个旋转的冲击钻,足以在岩石上钻出5厘米深的孔。岩石粉末通过通道进入处理单元,之后经过过滤,直径小于150微米的粉末会进入科研设备进行分析。
分析
“好奇号”将利用两种工具确定火星上是否曾经有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化学与矿物(CheMin)”系统和“火星样本分析”设备。这两种工具都安装在火星车的车身上,并从机械臂接收样本。“化学与矿物”系统利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在样本中寻找生命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矿物质,“火星样本分析”设备则会利用激光光谱和气相色谱法在样本中寻找能创造生命的有机物。
“好奇号” 的前进路线
在评估了60处可能的着陆点后,科学家最终选择了盖尔陨石坑。“好奇号”将会对陨石坑下方侧面平缓的斜坡进行探测。科学家对这里的一处扇形淤积区域特别感兴趣,因为这片区域很可能意味着泛滥的洪水、沉积的淤泥和硫酸盐,而这就意味着有机物的存在。
猴子吃玉米(资料图)
据外媒24日报道,近日南非的一群猴子大闹德班的一家医院,连偷带抢拿走院内的食物与药品,专门救人性命的医护人员对此也束手无策,成了等待救援的对象。
据报道,当时院方曾经寻求外力支援驱赶猴群,但似乎没人关心这件事,医院上下不知如何与猴子打交道,非常无奈。有护士形容猴子仿佛是一群毛茸茸的“土匪”,它们非常喜欢抢走药水瓶子,也许它们认为药水是“甜饮料”。还有患者称,猴子完全掌握医院的开饭时间,只要食物送到病房,猴子就会尾随于后,进来抢食物。
据悉,目前医院仍在继续请求市政府帮忙解决问题,避免猴群带给医院与病患更多的困扰。
舞水端里发射场正在建设新的发射台
舞水端里发射场正在建设新的发射台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研究院美韩研究所5月22日表示,卫星图像显示,朝鲜正在升级其境内东北部的舞水端里(Musudan-ri)火箭发射场,以承担更大型火箭的发射,如太空发射装置和洲际导弹等。
该研究所还指出,升级工作自去年夏季开始,反映出朝鲜发展其火箭项目的决心。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担心这种火箭可能是为了运载核武器而研发。
美韩研究所称,从一张4月29日的卫星图像可以看出,朝鲜有关部门在距离旧发射台1770米处正在建造一个新的发射台,旁边停着一辆起重机。新发射台虽然尚未完全建成,但是以目前的规模来看,它至少可以支持“银河3号”那么大运载火箭的发射。按照目前的进度,新发射台应该在2016年到2017年投入使用。
韩国国家情报部门22日表示,他们还不能就是否监测到舞水端里发射场有新行动发表评论。
22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发表声明谴责八国集团峰会宣言,称宣言内容是对朝鲜和平发射卫星和发展自卫核遏制力的侵犯,朝鲜绝不允许此类侵犯其神圣主权的政治挑衅。
这名发言人还说,朝鲜一开始就只是计划要发展用于科技发展的和平性质的卫星,从来没有计划进行核试验,朝鲜今后仍将行使其正当主权,继续卫星发射。
相关阅读
5月23日,甘肃省卫生厅网站上一条“41名医务人员9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不胫而走,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转发此消息后,在网上引起关注,质疑者有之,讥讽者有之,刘维忠在之后的微博里笑言:“打通任督二脉,只是让气血更加通畅,身体更健康而已,并不是什么武功绝学。”为进一步了解真相,5月24日,本报记者约访了几位新闻当事人,一探“打通任督二脉”的玄机。
严苛培训9天41人打通“任督二脉”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近几年随着中医药及适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省卫生厅重视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广泛开办了省、市、州多层次的“中医学习经典,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而西医在学习中医过程中,会遇到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困难,传统中医与西医都有各自的优势,又有不足,如何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创造出共同的语言,是重要的课题。
基于这种考量,5月12日,卫生厅组织47名医务人员学习真气运行法,学员中有中医、西医和藏医,从职称分布上看也囊括了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当中不乏博士生导师。主办方希望通过他们的真实体验加深对中医的理解。
为了让学员们心无旁骛地感受培训这门特殊的中医课程,培训班还专门制定了守则,对学员的作息、饮食有种种严格的规定要求。比如:上课时要求学员提前5分钟到教室,休息时到室外舒展和放松身心,打开门窗换气,适量饮用清肺茶或开水。要求按时进餐、就寝,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7小时,洗澡或泡温泉不要超过40分钟;饭后散步时要练习“行姿”,中午和晚上就寝时练习“卧姿”。饮食原则细致到:一日三餐以吃主食为主,吃副食为辅;以吃素食为主,吃荤食为辅;以吃粗粮为主,吃细粮为辅。少油、少盐,每餐以不超过八分饱为宜。不得饮酒,不吃生冷食物和零食。
经过每天8个半小时的扎实训练,9天后教员们表示47名学员中有41人打通了“任督二脉”。
通督学员感受真气运行玄妙经过
培训班学员、某三甲医院负责人在培训的第4天“通督”。5月24日,这位年近50岁的学员向记者描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感受:“我练习到第二天时静功守丹田,但身体还是没什么感觉;到第三天中午时肾区发热,全身舒畅,到了晚上就出现头热、身热、头内响的情况;第四天时脑中出现水开声,以后以呼若细沙流温养丹田。这时老师说,我已经通督了。”
某藏医院院长则在培训后的第5天“通督”,他说“那天下午开始,我感觉有很多蚂蚁从脸上不断地往百会爬,头很痛,然后这种感觉渐渐消失。另外胸椎处像是针刺般难以忍受。”培训中,职称最高的一位西医博士生导师在第8天终于“通督”。对于“通督”前夕的感受,他记忆尤深:“就是觉得双肾炽热,沿督脉上行,晚上上行到头部,头部像被箍住、感觉非常重闷。”
采访中,他们直言中西医区别于西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知识基础上的医学理论、实证认识实体的方法,中医是形象地通过哲学的思辨去把握实体的,实践上依赖纯粹经验,通过临床观察、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中医理论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思辨性。对于此次“通督”,这些学员的普遍感受是切身感觉到了真气运行的玄妙经过,体验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的神奇,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存在,进而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真气运行法 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随即,记者在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先生所著《真气运行学》中找到了他对于“任督二脉”的详尽解释:“人体中的奇经八脉,是十二经传注的纽带。它们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如果把十二经比作大河的话,那么奇经八脉就可以比作湖泽。故明·张介宾《类经》说:‘经即大地之江河,络犹原野之百川也。’十二经中真气的盛衰,要靠奇经八脉来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脉为最重要。任脉在身前正中属阴,总领一身之阴经;督脉在身后正中属阳,总统一身之阳经。因此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合称十四经。在真气运行法实践中,任督脉一通,全身各条经络就先后都通了。”
在李少波看来,真气运行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真气沿着经络路线,内通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给机体的每个组织系统供应充分的能量,从而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命力日益旺盛,自然就会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网友中医界 仅靠“感觉”难以服众
即便理论完善,体验再深切,习惯了“数据说话”的不少网友的质疑仍在继续。有网友指出,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经络学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是没有从实验中发现人体上存在着任何有别于普通人体组织构成物的“精华物质”。因此,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仅仅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者对人体生命运动原理所作的一种尝试性解释模型而已,还得不到现代科学的承认。
对此,甘肃省中医界也表示认同,愿意更多利用西医监测医学指征,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数据和临床实践,而不是仅靠“感觉”说话,这将是中医发展的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赵汇
记者直击
5月24日上午11时许,一则“正在采访真气打通任督二脉一事~在兰州李少波真气研究所遭到学员拘禁~~随后报警~现正在兰州五泉派出所~~”的微博再次将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推上了风口浪尖,“记者被拘禁”的微博在短短一小时里就被转发了近千次。下午1时许,当事记者走出五泉派出所。
“打通任督二脉”引热议真气运行研究所受关注
真气运行所态度突变
5月24日上午11时07分,甘肃电视台记者马骏发布了一条“正在采访真气打通任督二脉一事~在兰州李少波真气研究所遭到学员拘禁~~随后报警~现正在兰州五泉派出所~~”的微博,微博发布后的一个小时里,被转发近千次,而转发微博被二次转发的更是不计其数。一时间,不少网友质疑,兰州李少波真气研究所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当天下午1时许,当事记者和其所在单位领导相继走出派出所,不久后,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当事工作人员和学员也相继离开。就在派出所门口,马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采访中,马骏介绍,5月24日上午,带着网友们对“打通任督二脉”的种种疑问,他找到了位于五泉派出所旁边的“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敲开研究所大门,他首先向该研究所工作人员出示了工作证,并说明来意,希望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解答网友的疑问。待该工作人员同意后,他架设机位开始拍摄采访,其间,该工作人员介绍了研究所的历史,并强调普通网友所理解的打通任督二脉的效果和实际效果相差甚远,而网友们也不应该去攻击已去世的李少波先生。而后,研究所工作人员突然转变态度,要求他交出采访摄影机,抹去录在磁带内的影像资料,否则不许离开。最后,他无奈拨打了110报警。据了解,最终当事记者删除了留存在其摄像机内的影像资料。
真气运行所求学电话火爆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一份采访影像资料备份,短短3分钟的画面中,受访工作人员表示,“我就亲身经历着,最有发言权,我本身患有十余种医院无法治疗的病症,宫颈癌、子宫肌瘤、鼻窦炎、肠炎、长期失眠引起的抑郁症等,我练了7年这些病症都好了。”而且,受访工作人员还表示,现在研究所所开学习班,打通任督二脉的几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采访中,马骏还告诉本报记者,就在真气运行研究所采访短短20分钟里,两名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不时接到求学者的咨询电话,有20多个。真气运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咨询电话陡增是从5月23日开始的。
真气运行研究所真的如马骏所说的那么火吗?5月24日下午,记者在甘肃省卫生厅采访时证实了这一点,因为就在记者关于真气运行研究所的种种争议在卫生厅宣传处采访时,受访工作人员不时接到求学者的咨询电话。“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查得电话。”该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真气运行所已成立20年
同时,本报记者就网友争论的焦点和采访中遇到的现象,向省卫生厅宣传处受访工作人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记者之前采访中发现,该真气运行研究所可能存在夸大疗效的行为,这些问题究竟该由哪些部门负责监管和核查?在李少波先生逝世后,卫生厅是如何认定该所现有培训人员推广的真气运行法同样具备前辈的功效?此次推广真气运行引发的轩然大波,卫生厅如何看待?是否会影响到对真气运行今后的推广力度?该工作人员承诺会尽快给予答复。
同时,省卫生厅宣传处工作人员介绍,兰州李少波真气运行研究所是1992年6月由原甘肃省科委(现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医疗保健科研机构,长期从事真气运行和传统养生学的科研、咨询和培训业务。其负责人李少波于2011年9月28日无疾而终,享年102岁。目前,日常工作由李少波之女李天晓主持。
专家执笔解析“任督二脉”
5月24日晚7时11分,省卫生厅网站发布《甘肃省名中医魏清琳撰文解析“任督二脉”》,文章中明确表示,由于长期以来中医科普宣传滞后,许多媒体和受众把“任督二脉”与武侠小说联系起来,混淆了概念,产生了歧义。真气运行养生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真气者,经气也”,“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运行养生实践五步方法重在呼吸训练、身心调节,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使人体感受到机体内在的气血阴阳变化,而自我感觉到身体局部或者整体的发热、发凉、麻、痒、胀、痛等感觉,尤其是“任督二脉”所过之处最为明显。李少波先生认为这一过程符合人体生理的调息规律,有效地培养人体赖以生存的真气,使之旺盛运行而贯通经络。通经络的过程就是治病的过程,而经络通畅,则人体健康并减少生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