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今日日本》5月23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发现,2011年大海啸带来的情绪压力导致一些幸存者的大脑萎缩。科学家们将借此机会研究心理创伤对神经造成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研究人员选出42名健康青少年,将他们两年前的脑部扫描图与海啸三四个月后的脑部扫描图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那些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有萎缩现象。眼窝前额皮质是大脑中负责控制决策和调节情绪的部分。
领导此项研究的关口敦(Atsushi Sekiguchi)说:“眼窝前额皮质体积的改变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此前研究也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会出现变化,但这项研究首次指出大脑哪个部位发生了变化。
尽管这些发现的意义还不清楚,但已经可以令医生和患者获益。关口敦说:“我们认为这些改变不是永久性的,因为以前多项研究显示,在一些疗法或干扰因素影响下,大脑的改变是可以恢复的。”(李金良)
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如没有人希望被囚禁起来一样,被关起来的动物们总是一直想找到一个逃跑的机会。即便没有其它的因素,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也是使其逃跑的内在驱动力。有这么几个典型事件彰显了我们的动物同胞们有欺骗看守员的智慧。
1、大猩猩Evelyn and Jim
洛杉矶动物园的居民Evelyn和Jim是大猩猩世界里的雌雄大盗(一部电影)。多年以来,这对夫妇已经至少在5次试图逃走的尝试中成功了4次。每一次成功的逃走都得益于围栏设计有缺陷。Evelyn是优秀的策划者,擅长实施精密的逃跑计划,而Jim则是使用暴力手段。
动物园的管理员Michael Dee 回忆说:“Evelyn在一次逃跑中利用的是伸进围栏中的一个葡萄树枝条。Jim的一次典型逃跑策略是,把门上的铰链扯断破门而出。”
这对夫妇也使用过团队协作策略。在他们的一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逃走期间,Evelyn让Jim把她托起足够的高度以爬过高墙。据该动物园的报告,Evelyn在获得自由的半个小时期间,深深地被动物园的长颈鹿和大象所吸引。毫无疑问,当她归来时肯定有很多故事要讲给Jim听。
2、鹦鹉Chuva
鹦鹉以其富有智慧而闻名,温哥华动物园鹦鹉园的一只名叫Chuva的鹦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Chuva是如何逃走的对于动物园的管理人员来说仍然是个谜团。即使这只鹦鹉的翅膀被剪掉,这只聪明的金刚鹦鹉仍然以某种方式设法在一次展览中逃走,漫步在动物园的停车场中。然后她藏在一辆露营车发动机的空隙中搭乘了便车。在汽车的主人发现她的时候,她至少在里面呆了3天,行程20英里。最终还是被送回了动物园。
3、小驴Frosty
英格兰德文郡的一所不知名的动物救助站里有一头异常聪明的驴,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是不能进入的。根据该救助站提供的一段视频,小驴Frosty已经学会了用嘴拧开门把手,显然他发现了这对于打开储藏食物的小屋非常有用。虽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使用该技巧逃出救助站的倾向,但是这能够使他每次第一个吃到食物。对于Frosty来说,自由或许就是意味着填饱肚子。
4、红毛猩猩Fu Manchu
虽然有很多聪明的动物,但是当谈到逃跑时,没有其他的动物比红毛猩猩更富有天资。奥马哈市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经常在早晨发现该动物园的一只名叫Fu Manchu的红毛猩猩在展览区之外的树上休息。Fu Manchu詹姆斯·邦德般的逃走策略彰显了它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想象力。
高科技的监控手段是动物管理人员能够利用的唯一办法。当动物管理人员在夜晚离开后,Fu Manchu可以爬入围栏的通风口,然后进入围绕在红毛猩猩展览区的干涸的护城河中。在护城河内有一扇动物管理人员经常使用的门。这只聪明的猩猩拔出一个细小的金属片来打开门上的锁。在白天的时候它把这个金属片藏在它身上。
Fu Manchu是如何学会打开锁的仍然是一个谜团,但猿类狡猾的计划能力通过它能够在一整天的时间里藏匿作案工具而彰显出来,这显示出了红毛猩猩智慧的深度。
5、金雕Goldie
伦敦动物园的一只名叫Goldie的金雕,在上世纪60年代因从围栏中飞走并在12天的时间内没有被重新捕获而轰动全国。这只鸟的最初逃走是因为公园管理员在清洗鸟笼后,一时疏忽忘记关上笼门,但是在接下来的12天里它的俏皮逃脱激起了公众的崇拜。在整个逃脱过程中,消防队员,警察等约有5000人出动来寻找它,最终由埃塞俄比亚鸟风笛手找到了它。
Goldie也展示了它出众的独自生存能力,到被捕获时,它在美国驻英国大使馆的花园里捕捉到一只鸭子为食。这只深受欢迎的金鹰当年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逃跑,不过这次仅4天就被捕捉回来了。
6、红毛猩猩Karta
Karte,是一只来自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动物园的猩猩,是别出心裁猩猩的另一个代表。这只27岁的猩猩,能同时兼任电器工程师,它将小棍塞进笼子的电丝网中引起电丝网短路而逃跑。Karta将灌木、树根及其它的碎片堆砌起来,制成了一个带围墙的小平台。经历了4小时的自由后,Karta最终自己返回了之前的笼子里,让公园管理者大舒了一口气。也许它的这次外逃仅仅是为了炫耀一下?(编译:双螺旋)
相关阅读
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现了分异度非常高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化石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以及维多利亚博物馆(Museum Victoria)的科学家和志愿者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现了分异度非常高的肉食性兽脚类(theropod)恐龙化石,时代可追溯到距今1.05到1.2亿年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杂志上。
在过去30年里,Tom Rich博士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维多利亚南部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恐龙化石开采工作。Rich介绍说:“最令我们感觉惊奇的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类型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小型兽脚类恐龙与一只猫大小相当,而大型兽脚类恐龙体长可达九米,包括拥有强有力双臂和锋利前爪的澳大利亚版霸王龙。”
他继续介绍道:“目前我们在维多利亚已发现超过1500块恐龙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它们分属为不同类型的恐龙,恐龙化石的挖掘和研究工作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在远古的恐龙时代,澳大利亚南部还位于南极圈以内,尽管当时气候非常寒冷,却生活着生物多样性非常高的小型肉食性恐龙,如电影《侏罗纪公园》里常看到的迅猛龙(Velociraptor)。Rich解释说:“小型兽脚类恐龙很好的适应了当时的生活环境,这可能与它们具有温暖血液的特性有关,作为鸟类的近亲,它们体表具有特化的羽状结构,能够帮助它们维持较高的身体温度。”
相关阅读
日本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14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在室温下发白光的材料,这种材料生产工艺简单,能涂在各种形状的底材表面,新材料有望作为下一代发光材料大幅简化照明装置等的制造流程。
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14日发布的新闻公报说,照明装置的耗电量占到我们电力消耗总量的20%,为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人们迫切需要照明领域材料和技术的革新,其中能发出白光的有机材料因为能代替白炽灯和荧光灯作为下一代照明的光源材料而备受关注。但现有的一些有机材料一旦涂到底材上并将溶媒蒸发后,发光材料中的分子就会相互凝集,导致发光性能不能充分发挥。
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中西尚志等人首先开发出一种分子不会凝集、不挥发的荧光液体,这种液体不需要挥发性的有机溶媒就能发出蓝色荧光,再向这种液体中添加少量粉末状荧光材料,从而制成一种能发出高辉度白光的膏状材料。
公报说,新发光材料生产工艺简单,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底材。而且这种材料经调整甚至能发出全彩色光,有望成为下一代可印刷电子领域的新材料。
相关论文预定刊登于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和英国《自然》杂志。
相关阅读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25日报道,近年来,在“超老龄化”的日本,“孤独死”案例不断被媒体曝光,已经让日本民众见怪不怪了。
据报道,近日,日本立川市一公寓内,63岁的女儿病死后,患有认知障碍的95岁高龄母亲也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离世。而在此之前,日本全国各地也发生了多次这样的惨剧。札幌市72岁的姐姐死亡后,患病的70岁妹妹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结果在北海道的严寒中活活冻死。横滨市一户家庭77岁的母亲去世后,身有残疾的58岁儿子也因无人照顾死亡。这些“孤独死”事件中,死亡者无一例外都是在死去一两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的独居老人“孤独死”问题近年来越来越严重,仅在东京,一年的“孤独死”案件就多达2718宗,比7年前增加了两倍。
分析称,从社会层面看,日本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存在明显漏洞,缺乏对残障及高龄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分析各种“孤独死”案例,可以发现一个共同之处:事件中的死亡者基本都是残障人士或高龄人士等标准的弱势群体。这些最需要社会保障的人群,却享受不到完善的保障。不少人甚至沦落到有上顿没下顿的地步。如果生病,情况就会更加糟糕。高额的医疗费根本让人无法承担。不少人患病后也只能硬扛。扛得过,尚能平安无恙;扛不过,惨剧就可能随时发生。
从社区层面看,日本的集体公寓管理混乱,管理者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孤独死”事件中的死亡者都是死亡一两个月后才被人发现,管理者的不作为是重要原因。“孤独死”事件调查过程中,一些管理者表示曾发现了不对劲之处。比如,在公寓已经长时间未能见到死者;死者突然滞纳公寓的房租、水电费;死者的邮件堆积如山,无人领取等。事实上,管理者发现此种情况后,内心都已经猜出了十之八九。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让他们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不顾,导致最后出现了许多本不该发生的惨剧。
从家庭层面看,日本原有家庭制度的崩溃也成为“孤独死”的催化剂。“二战”以后,日本家庭不断“小型化”。许多年轻人一成年便离开父母独自居住。独居的年轻人在社会高压下奔波,自然也少了和父母之间的交流。渐渐的,年轻人和父母的关系就越发疏远。不少年轻人成家立业后,仅和父母通过书信来往。据日本内阁府统计,2060年,日本6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40%。而其中超过半数将会成为独居老人。他们步入暮年,却缺乏亲人照顾,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孤独死”事件的主角。
这一起起悲凉的“孤独死”事件,让不少民众将表面繁华的日本称为“人间沙漠”,正如日本一名NHK电视台评论员在节目中指出的那样:“在每况愈下的日本,长寿已经是一个负担。”
相关阅读
瑞士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24日从瑞士帕耶讷起飞,飞往北非国家摩洛哥。这是这架世界最大太阳能飞机的首次跨大洲飞行。
由于帕耶讷地区出现晨雾,“太阳驱动”号于当地时间上午8时24分起飞,较原计划推迟1小时45分。“太阳驱动”号由该项目发起人安德烈·博尔施贝格和贝特朗·皮卡尔轮流驾驶。博尔施贝格驾机依次飞经瑞士、法国、西班牙,预计于当地时间25日凌晨4时在西班牙巴拉哈斯机场降落并短暂停留。此后皮卡尔将接手,驾驶飞机一路向南从直布罗陀海峡飞过地中海,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短暂停留后,最终抵达摩中部城市瓦尔扎扎特,全程飞行约2500公里。
飞行结束后,皮卡尔、博尔施贝格和他们的“太阳驱动”号将出席当地一个太阳能发电厂的奠基仪式,以示对摩洛哥太阳能发展的支持。
“太阳驱动”号项目新闻发言人夏洛特·皮雄说,此次长途飞行的主要目的是协调该项目与各机场的合作并检验飞行保障水平,同时也是“太阳驱动”号在2014年进行环球飞行前的预演。
“太阳驱动”号翼展63.4米,与空客A340型飞机翼展相仿,但重量只有1600公斤,相当于一辆普通小汽车。该飞机主要由超轻碳纤维材料制成。
“太阳驱动”号是世界上第一架设计为昼夜飞行的太阳能环保飞机,机翼上装有1.2万块太阳能电池板,为机上4台电动机供电。飞机白天飞行时,可将多余太阳能电力储备到高性能蓄电池中供夜间飞行,实现无燃油昼夜飞行。“太阳驱动”号自2010年4月7日首飞成功后,于当年7月7日实现昼夜试飞,在去年5月首次完成瑞士至比利时的跨国飞行。(完)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用水下机器人和摄像机在墨西哥湾发现一艘具有200年历史的遇难船。支持者们在网上密切关注了整个过程。科学家说,这艘木船除覆盖铜的船体外几乎全都烂掉了,但它的残骸上散落着陶瓷盘、玻璃瓶和数箱步枪等物品。
政府海洋考古学家杰克-艾利恩博士表示:“残骸内部和周边到处都是人工制品。根据船体铜套来判断,这艘船应该出现在19世纪中期初。我们发现一些可以确定年代的物品,像一类在1800到1830年间十分流行的陶瓷盘和大量玻璃瓶等。我们还在船上找到一个罕见的火炉,这在世界上早已发现过,但为数很少。这艘19世纪的木船是第二次在墨西哥湾发现的遇难船。”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进行了为期56天的探索计划,并在网上通过视频和航海日记向公众直播了全过程。他们共发现4艘遇难船,墨西哥湾的19世纪木船只是其中之一。这个航海计划已于4月29日结束。这艘19世纪木船是被发现的4艘船中唯一一艘以前并不知道的遇难船。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一位科学家说,它是这次探索计划中最具历史意义的发现。
壳牌石油公司2011年展开一项油气勘查任务。途中,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秘的声纳信号,随后开始对探索以前未知的地点感兴趣。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要求壳牌石油公司的调查研究在批准油气勘探前进行。
4月26日,包括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内的2000人在陆地上收看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遥控名为“迷你大力神”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探索的过程。他们还通过在线直播向支持者们播放了这一发现。
生物学教授埃里克-柯德斯谈到3月24日的经历时说:“我在费城天普大学用台式电脑写下这个经历时,研究了2000多米的海底,听蒂姆-山科描述一张我正在看的照片,看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供我们正在检查的有机体和地质鉴定结果时的情况。”
科学家并没有回答这艘船的真实用途和沉没原因等问题,只是提到了它沉没时发生的历史事件。艾利恩说,这艘19世纪木船沉没时墨西哥湾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812年战争”,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爆发的得克萨斯革命和美国墨西哥战争。
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海洋勘探与研究办公室海洋考古学家弗兰克-坎特拉斯表示:“据我们所知,这艘遇难船在墨西哥湾上航行。但至于它来自哪里或将要去何方等问题,我们目前一概不知。考虑到船上有大炮和步枪,于是我们就产生一个有趣想法,它可能和军事行动有关。”
那些人工制品散落在海底,暴露在外面。由于船体的腐烂和掩埋它们的沉积物的缓慢运动,它们好像最近才“浮出水面”。在摄像机光的照射下,一些碟子、一个附着大量甲壳动物锚和一些破碎或完整的玻璃瓶放佛新的一样。它们零零落落地位于铜质船体周围。随着时间推移,船体已经生锈,变成浅绿色。
坎特拉斯表示,这艘船沉没的地点距墨西哥湾海岸近200英里(约合320公里),掩埋在水下4000英尺(约合1200米)。虽然它布满灰尘,却受到密西西比河厚重沉积物的保护,没有被水冲走。令人吃惊的是,船上的人工制品清晰可见。
科学家还有意外收获,他们在沉船地区发现一个深海珊瑚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一些全新品种。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透露,只有5%的海底绘制成图,这为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巨大空间。(孝文)
心脏病困扰人类已久。但根据一项最新的科研研究结果,也许再等上几十年,未来医生要修复你受伤的心脏的时候,可以不再需要什么特殊的先进材料,你自己的皮肤便可拯救你的心脏。
《欧洲心脏杂志》最新发布的一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以色列一个科研小组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首次成功将两名老年心脏病患者的皮肤细胞样本培育成为健康、活跃的心脏细胞。
研究组组长利奥尔·盖普斯坦说:“被培养出的心脏细胞相当活跃,相当于患者刚出生时的心脏细胞状态。”在实验中,在将昔日的皮肤细胞培养成心脏细胞后,科学家们将新生的心脏细胞和真正的心脏组织一起放在培养器皿中进行培育。大概在24至48小时后,新生的人造心脏组细胞便和真正的心脏组织样本融合在了一起,而且还相当有活力。随后,科学家们将这个培育的心脏组织植入健康白鼠的混合组织中,很快这个小白鼠的心脏就接受了这个新的组织,并和它建立了联系。
当然,虽然这一研究成果相当振奋人心,但要真正将之用于临床拯救病人还需要很长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即便要开始对人类的临床实验,至少还需等待10至15年的时间。不过,如果这项技术最终能被证明有效的话,那时的人类就再不必再单纯依赖机械设备或移植器官来拯救脆弱的心脏了。(耿海艳)
海狸在修建巢穴方面给了人类建筑学家很多启示。不过,研究指出,海狸的作用或远不止这些。日前,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筑巢技巧高 会筑建河坝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太平洋西北部地区,当时全球最大的企业-英国哈德逊湾公司( Hudson’s Bay Company)为了防止美国向西扩张,发动了一场针对海狸的行动。这家公司派遣了无数的捕兽专家,沿着哥伦比亚水系一路捕杀遇到的海狸,试图把当地的海狸捕杀殆尽。同时,每猎杀一只海狸,这些人会把它们的毛皮剥下来,当时这种毛皮价格不菲,属于珍贵商品。哈德逊湾公司的领导层认为,如果他们将海狸捕杀殆尽,美国人就不会将他们的足迹踏到这里,因为“这里已经没有能够吸引美国人来此探险的值钱事物”。经过这场运动,当时美国境内很大一片区域都再也没能发现海狸的踪迹,这一面积同法国国土面积相当。
近两个世纪之后,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海狸的价值所在。当然,它的毛皮还是一样珍贵无比,但是它在其他方面带给人类的启示和帮助意义更大。海狸对于水域的管理和改善、其建造巢穴的高超技巧、存储淡水资源的努力和决心,都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
在美国西部地区,科学家在当地河流中引入“海狸社区”,希望它们能够帮助改善那里的水域系统,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合理的水源分布也能有效避免森林大火肆意蔓延。科学家希望海狸能够帮助提升当地农民应对旱灾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有效保留淡水资源。科学家希望通过这些进程,能够最终帮助人类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因素。
海狸生存环境恶化 数量锐减
然而,实际上,海狸自身的生存环境也令人堪忧。十七世纪的时候,美国境内共生存有4亿只海狸,而如今,其数量只有600万至1200万只。
非营利性机构Lands Council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负责人阿曼达·帕里什(Amanda Parrish)介绍称:“在过去的时候,每条小河小溪、每条分水线,每半英里都会建有一条由海狸修建的河坝,但如今情况却并非这样。”
自1928年以来,海狸保护人士一直在努力恢复海狸的种群数量。从那时起,就有环保人士开始构建海狸社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爱达荷州渔猎部开始发布大规模的海狸保护运动。不过,随后环保人士发现,要想发现已生活在河流水系的海狸,再对其进行保护,难度不小,因为本身海狸的数量已大幅下滑,在很多地区甚至根本就发现不了这种动物的踪迹。于是,科学家想了另外一种方法,即海狸引入计划。他们从海狸数量较多的地区抓捕海狸,再空运到那些海狸已然绝技的地区,放任它们在新的家园进行生养繁殖。科学家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48年秋天,当时科学家共用这种方法投放了76只海狸,除去一只死亡以外,其他的海狸均在自己的新家园开始修建河坝,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海狸生存社区。
爱达荷州的做法经报道披露后,科学家就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而结果是肯定的。同时,经过研究,科学家也发现了海狸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海狸修建的河坝不仅能够形成池塘和湿地,有利保留水资源,并且海狸自身生存的池塘能够有效保留地下水,而池塘四周的树木和植被往往能够茂密生长,而且生物的多样性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海狸这种动物经过多年的进化演变,它能够在水中和岸上生活。海狸属于啮齿类动物,身形灵敏迅捷,而成年海狸的体重可以达到约40磅(约合18公斤)。从历史角度来看,海狸最大的不幸在于其珍贵的皮毛,由厚厚的一层皮下脂肪和浓密的毛发构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海狸皮毛一直价格不菲,而其也因此不断遭到捕杀。
美国发起“海狸引入”计划保护海狸
阿曼达·帕里什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华盛顿东部地区实施“海狸引入”计划已多年,如今,在这一地区生活的海狸数量已经达到约5万只。然而,要知道,这一地区在海狸发展最为高峰的时候,曾生存有大约500万只海狸。因气候变暖,每年春季冰雪消融的时间越来越提前,雪山上的淡水从山顶流入下游,每到春雪消融,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能够得到大量淡水的补充。这时,海狸能够派上大用场,这也是海狸曾经在此繁荣的主要原因。
不过,要想让海狸的数量再次大量增长,难度不小。首先,海狸曾居住过的森林,不管是从面积上来看,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等其他方面来看,已难以恢复曾经的形势,适合海狸定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此外,海狸毕竟是是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进行迁徙,并不会一直老老实实的待在一个地方。但一旦这些海狸选择在新环境安家,它们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因而科学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让曾经繁荣的海狸种族再度恢复曾经的热烈景象。
狮子颈部受损无法进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头未成年的狮子遭偷猎者暗算痛苦等死的画面让人心生怜悯。这头“丛林之王”中了偷猎者的陷阱,脖子被拉紧的金属线圈勒得紧紧的,导致它皮裂肉绽,更使它不能进食。痛苦不堪的狮子只能饿着肚子,来回徘徊着,等待死亡的来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