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家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
25日,首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在江苏南通召开。生命科学家徐荣祥首次正式公布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他在会上演讲称,高等动物具有再生功能,人人都有返老还童的再生机制,人类生命长度为300年。
当日,生命科学家、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徐荣祥教授在会上作《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应用报告》。他说,高等动物不但具有再生功能,而且比低等动物还要强,进化得越精确,它的再生潜能就会更多、更完善。
徐荣祥致力于湿性烧伤疗法的发明和推广普及,同时致力于人类生命再生复原科学研究。现任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烧伤创疡科技中心主任,《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主编,为国务院1991年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徐荣祥先后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授予MEBO的特别荣誉证书、美国烧伤受难者基金会授予的“人道主义奖”、泛阿拉伯烧伤整形会议授予的“精英成就奖”、联合国授予的“国际和平贡献奖”、阿拉伯国家授予的“科学荣誉奖”。
徐荣祥在会上介绍说,人体再生潜能的发现,来自于烧伤,他最早发现了再生细胞角蛋白19型细胞(皮肤的祖宗细胞),就是靠这个祖宗细胞长出了全部的皮肤,脂肪组织、皮下组织就再生复原了一个皮肤。后来利用这个发现又成功实现了上万例的末节断指原位再生复原,从而奠定了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的基础。
徐荣祥说,人体再生复原科学体系的科学属性,简单地讲就是将不正常的器官变为正常器官,而后再用再生细胞取代衰老细胞,把衰老器官复原为年轻器官。方法很简单,通过吃饭将再生物质吃进去,再生物质能启动人体的再生潜能,而后培养出人体的再生细胞,再生细胞的功能,是去弥补和取代人体组织细胞出现的缺损和顽疾,实现再生复原。
徐荣祥表示,他提出的人体再生复原科学,已经有些结果了。首先是动物实验研究,是以年龄300d的雄性大白鼠进行实验,从第300天时开始喂养再生物质,喂养再生物质的大白鼠实现了3倍的年龄,且2倍年龄寿命的时候不衰老。
相关阅读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出现的神秘的地震与黑暗降临怪象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近日发现新约中描述的耶稣受难日与地质线索以及天文数据有关,时间为公元33年4月3日,在这一天,圣经中记载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科学家认为圣经中描述的自然事件可能存在神秘的寓意。根据最新的调查,来自国际地质审查的数据表明地震活动集中在距离耶路撒冷13英里外的死海。
在《马太福音》中第27章记载着一段神秘的语句,提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与诡异的地震活动存在联系。在那一刻,大地震颤、岩石破裂,甚至是墓地都被破开,庙宇的布帘由顶部至底端被扯破,一幅破落衰败的景象。按照这段不可思议的记载,来自德国地质研究中心的超音速地球物理学家杰斐逊·威廉斯(Jefferson Williams)和他的同事马库斯·施瓦布(Markus Schwab)、阿希姆·布劳尔(Achim Brauer)重点研究了毗邻死海的艾因盖迪(Ein Gedi ) 海滩地质环境数据,探索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
他们采集了一种被称为纹泥的沉积物,以确定相关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研究结果显示出该地区存在两个主要的地震影响年代,一个是公元前31年涉及范围广泛的地震事件,另一个则为发生与公元26年至36年的地震。根据地球物理学家杰斐逊·威廉斯介绍:“后一段地震记录与耶稣受难日的日期不谋而合,当时罗马帝国犹太省总督本丟比拉多,即般雀比拉多(Pontius Pilate)对耶稣进行审问和判决,该事件在《马太福音》中也有着记载。”
按照传统的观点认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日期已经有了相当精度的记载,但是其中涉及的年份却一直存在问题。根据引用一篇由科林·汉弗莱斯(Colin Humphreys)与格雷姆沃丁顿(Graeme Waddington)发表的研究论文,地球物理学家杰斐逊·威廉斯收集到与耶稣受难日存在联系的相关线索记载。新约圣经中涉及的所有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克福音、路加福音以及约翰福音)都认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丟比拉多是当时的罗马帝国犹太省总督,时间为公元26年至36年,而且由罗马历史学家哥尼流·塔西佗发表的编年史(Annals)也认同这两个事实。
对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具体日期,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是周五这一天,并且在犹太安息日开始之前,耶稣就已经死去。此外,在马太福音、马克福音、路加福音这三本福音书中都暗示了耶稣之死在尼散月第十四天之前。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从犹太族的历法与天文计算得出的数据看,只有少数几个可能的日期,最后可以确定时间为公元33年4月3日。”
地球物理学家杰斐逊·威廉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将孤立的地震数据与耶稣受难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耶稣受难日之前或者之后的某个时候确实发生了地震,但是地震的影响并非福音书中所叙述的。在公元26年至36年期间地中海沿岸所发生的地震的确有足的能量使艾因盖迪(Ein Gedi)海滩的沉积物变形,但还不至于达到圣经中所记录的那种程度。
参与研究的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如果后一种可能是真的,这意味着福音书中关于地震的描述可能是一种预言。然而,地球物理学家杰斐逊·威廉斯同时也研究了另一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天空突然昏暗之谜。三本福音书中同时记载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后,在中午至下午三点出现的神秘黑暗降临现象,威廉斯认为这可能是沙尘暴所引起的。因此,如果我们将调查的范围扩大,在耶路撒冷地区的沉积物中寻找关于沙尘暴的痕迹,就能解释圣经中提到的地震与黑暗降临的诡异现象。(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将由南非和澳大利亚共同承建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将由南非和澳大利亚共同承建
据美国太空网5月25日(北京时间5月26日)报道,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将由南非和澳大利亚共同承建。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是未来的超级射电望远镜,它将由3000多个射电碟形天线组成,其中每一个的口径都有15米。平方公里是指其全部天线的收集面积,而不是指它覆盖的地面面积。
两个国家对建设“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进行过激烈的角逐。SKA官方已决定把这项工程拆分到南非和澳大利亚两地建设,而不是像原计划那样在其中的一地建设。该项目中三分之二的天线将建在南非和非洲其他地区,另三分之一的天线将建在澳大利亚。
SKA众多的碟形天线将组成螺旋形的旋臂,从中心向外延伸至少3000公里。这个预算达15亿欧元(大约20亿美元)的工程定于2016年开工建设,在三年之后的2019年将进行首次科学观测,整个望远镜阵列的全面运转要到2024年。
这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比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射电望远镜灵敏50多倍,巡天速度快10000倍。天文学家可以利用它来研究宇宙的未解之谜,包括宇宙中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暗能量是如何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以及引力的自然本质是什么。
SKA将会变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回望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间以及看到之前没有观测过的宇宙部分。选址小组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证,包括射电干扰水平、长距离的数据网络构建情况、操作和建设费用、政治因素和工作环境等。(quarkqiao/编译)
相关阅读
墓室中奇怪的尸骨分布位置和朝向
据国外媒体报道,比利时的考古学家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南大约20英里处发现了神秘墓穴,其中埋葬着超过80具骨架和木乃伊。研究人员认为该墓葬与当地的原始部落进行的宗教仪式有关,尤其是骨架中存在着被杀害的婴儿遗骸,这座墓葬距今大约1000年。来自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考古学家小组揭开了埋藏在60英尺长的椭圆形墓室内的奥秘。
墓室中的景象令考古学家们感到吃惊,里面躺着十多具新生婴幼儿的骨骸,每具婴儿骨骸排列成一圈环形周界,他们的头部都朝向墓室。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统计,墓室中埋葬着各种年龄段的骨骸,包括成年男性、妇女、儿童以及婴幼儿。值得庆幸的事,这座墓穴奇迹般地埋藏在地下,没有被掠夺的痕迹,墓室中仍然可以找到保存完好的木乃伊。
除了十多具婴幼儿的骨骸外,考古学家清理出大约70具骷髅和木乃伊,它们都处于墓室中婴儿骨骸位置的附近,大部分的骨骸都被包裹起来,其中有些尸骨具有妇女的特征,混合了各种年龄段的人。在尸骨的旁边,则是一些陶瓷制品、狗、豚鼠以及一些绘有神秘彩图的木块。根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在墓葬发掘中出现婴幼儿是很令人惊讶的现象,但它们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幸存而没有被毁坏也是非常令人惊奇的。”
发现婴幼儿木乃伊墓葬之处,附近的墓穴已经被掠夺,但是唯独该墓葬没有被检测到。根据考古学家彼得·埃克豪特(Peter Eeckhout)介绍:“在此墓葬中成年人与婴幼儿的比例显得极为不寻常,对此可以进行两个假设,墓葬中的人类骨骸是祭祀用的祭品,或者这些婴幼儿是自然原因而死亡的。由于性质比较特殊,这些自然死亡的婴幼儿尸体就被放置于墓穴中。”
但是,埃克豪特也发现了若干具骨骸上存在致命的伤害,物理性的创伤和或者严重的疾病,比如一位少年骨骸的颅骨发现了致命一击的痕迹。在周围的各处墓穴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致命疾病的踪迹,比如癌症或者一种可导致皮肤溃烂的热带传染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900年至1470年,这片大陆由南美印加文明的太古创世之神帕查卡马克统治,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在1533年对该大陆进行了掠夺,仅仅在几年之内就被完全征服了。(Everett/编译)
相关阅读
由日本放送协会研制的超高清高速摄像机。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一般我们常说的高清是HDTV(高清电视)标准,有720P(1280×720)、1080P(1980x1080)两种。普通摄像机的记录分辨率能达到720P,高清摄像机能达到1080P。数字电影摄像机比较高级,能达到4k分辨率(4096×2160),比1080P高出一倍多。
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开发了一款让人震惊的3300万像素摄像机,它的超高清记录分辨率(7580x4320)是数字电影摄像机的两倍,这个超高清视频格式或将取代HDTV。除此之外它还有着60-120帧的高帧速率。如果用120fps来拍摄,那么一秒钟所记录的信息降高达40亿像素。
用传统的视频帧速率拍摄快速运动物体时会有明显模糊感,尤其是在大屏幕观看时。120fps的意义就在于此,高帧速率将保证图片的清晰度。当然如果你有这么一个高级摄像机,你需要有很大很大的存储卡才行。(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球水资源与木卫二水资源存量的形象对比。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还记得上次那篇“如果地球上只有一滴水” 吗?现在带你领略木星的卫星欧罗巴(木卫二)上的一滴水,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根据美国NASA的伽利略人造卫星采集的信息数据,天文学家经过估算发现木卫二全球所蕴含的水资源比地球还要多上个两到三倍。而这个倍数不是根据星球比例换算得出的,是实际的水份总量比较!正是因为这个小不点卫星蕴藏着大量的水分子,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又将是一个孕育生命的起点。
如果我们能够想出办法用探针穿透木卫二表面那数百码(一码等于0.9144米)的冰层(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实现),或者用一种可发热融冰的探针来穿过冰层,然后通过发送小潜水艇来收集冰下水源,或许我们就能参透那幽暗的水下究竟隐藏着什么。
如果人类真的去那儿探索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将会是生命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但愿不会唤醒另一个威震天。(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北京时间5月28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车机遇号近日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了。火星的冬季极其严酷,低光照条件导致机遇号的太阳能板无法有效获取能量。但即便是在休息状态,机遇号也不忘抓拍了几张自己所在的“奋进号”陨石坑的“风景照片”。这个陨石坑直径14英里(约合22.5公里),是这辆火星车一路上造访过的最大陨石坑。
在使用广角全景相机拍摄的图像中,机遇号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太阳能板也拍进去了。它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是火星当地时间傍晚4:30~5:00之间。所有用于合成这些图像的照片是在机遇号抵达火星开展科学工作的第2888天拍摄的。机遇号已经原地停留长达19周以最大限度节省“体力”,应对火星上严酷的寒冬环境。
拍摄这些照片时,机遇号正停在“奋进号”陨石坑西部边缘约克角(Cape York)的格雷哈文岩石露头(Greeley Haven outcrop),处于低能耗状态。自从2004年1月份登陆火星以来,机遇号已经在火星南半球表面度过了4个冬天,它的着陆地点位于目前它所处的位置西北方大约14英里(约合22.5公里)处。
机遇号所处的位置比它的孪生姐妹勇气号更加靠近赤道,因此机遇号在之前的几个冬季里尚不需要像勇气号那样专门找到一个向阳的斜坡专门用来“晒太阳”。然而,由于机遇号的太阳能板上已经积聚了厚厚的一层尘埃,其差能效率已经大打折扣,因此地面控制小组不得不开始采用勇气号在过去3个冬季中所采用的方法:找一个向阳的斜坡过冬。
为了让这张合成照片具有完整的长方形形状,照片边缘的一些小部分使用了之前拍摄的图像填充,所有这些图像都将被收集起来用于合成一份这一地点的360度全景照片。
自从2011年8月份抵达这里以来,机遇号便一直在奋进号陨石坑的西侧边缘考察。这一陨石坑的面积几乎和美国西雅图市的面积相当。这一陨石坑的面积也相当于维多利亚陨石坑的20倍,后者是抵达奋进号陨石坑之前机遇号所造访的最大的陨石坑。文中这张图像的上方所呈现的便是奋进号陨石坑内部的景致。整个图像采用伪彩色,目的是加强不同物质成分和结构之间差异的显示,如位于陨石坑内部遥远距离上的沙丘和纹理结构等等。(晨风)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哥伦比亚冰川几十年来的撤退。
哥伦比亚冰川起源于一个海拔3,050米的冰原,沿着楚加奇山脉(Chugach Chugach Mountains)侧翼向下流动,然后进入通往阿拉斯加东南部威廉王子湾的一个狭窄入口。哥伦比亚冰川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冰川之一。
哥伦比亚冰川是一个入海冰川,直接通往大海。1794年,英国探险家首次对哥伦比亚冰川进行了勘察,当时它的“鼻子”(或者说终点)一直向南延伸到哥伦比亚湾附近的希瑟岛。1980年之前,哥伦比亚冰川一直保持稳定状态,1980年开始迅速撤退,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两幅伪色照片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5号(Landsat 5)上的专题成像仪(TM)分别于1986年和2011年拍摄的,显示了当时的哥伦比亚冰川及其周围的景观。在照片中,冰雪呈现为明亮的青色,植被为绿色,云为白色或浅橙色,开放的海域为深蓝色。裸露的基岩为棕色的,而冰川表面的岩石碎片为灰色。
1986年,哥伦比亚冰川的终点距离希瑟岛北缘不过几公里,到2011年,它就撤退了超过20公里。在撤退的同时,哥伦比亚冰川也在急骤变薄,裸露基岩的面积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冰川的总厚度和体积已经减少一半。到2011年,哥伦比亚冰川已经大体上分裂成两个冰川。(思北)
研究表明作息时间不稳定会引起不育。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7日消息,“我的生物钟在滴答作响。”这句话一般会在讲述一个中年妇女想要在绝经之前怀孕的电影里出现。但五月二十三日发表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另外一种生物钟——调整作息的生物钟对于想要怀孕的女性也是很重要的。
身体会自觉地把睡眠周期和女性生殖周期相联系。当科学家把一个雌性小鼠的视交叉上核移除时,在它大脑里用以调节生活节奏——发情期的起搏器停止工作,它不能再生育。对女性来说,加晚班或者频繁地跨时区旅行都会导致经期的不正常,以及很多生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像新生儿体重偏低、早产和流产。
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医疗和医学专业学生keith summa说:“这些流行病研究学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存在其他与作息时间相关的因素也有影响呢?比如,晚上工作的女性的睡眠多会不足。但我们的研究还是为生殖问题是源于昼夜颠倒或昼夜的不规律作息本身这个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Summa和他的同事把48个已经受精的雌性小鼠分成3组,然后通过改变笼子里的照明条件来改变小鼠的睡眠模式。对照组的小鼠的作息正常:12个小时的白天,12个小时的黑夜。第二组早上的灯逐渐延迟,最初是早上6点开始到晚上6点,5天后,研究人员把作息表推迟了6个小时,也就说,小鼠的白天时间是中午到午夜。5天的时间可以让小鼠习惯一个作息表,然后又改变它的作息时间。第三组采取的试验条件与第二组相反:它们的灯是逐步提早。也就是说,如果小鼠的白天在开始的5天是6点开始,那么在下一阶段,它的白天从午夜开始,以此类推。
这个试验时间超过25天。最后,正常的生活作息一组90%的小鼠受孕。相反的,那些作息表被逐步推迟的小鼠成功受孕的减少了50%,作息表逐步提早的只有22%的小鼠成功受孕。
没有参与实验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 AdelaideTamara Varcoe说:“它对生殖能力的影响作用真让人吃惊。他们那么小的干预却产生了那么深远的影响。”summa 表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研究失去受孕的机会的时间和原因。Summa 提到:“我们没有看到任何显示受孕是早期就发生的证据。”他猜测生物作息紊乱可能阻止了胚胎在子宫的着床。去年,Varcoe的实验室也打乱了受精小鼠的生活节奏,但是没有观察到任何生殖方面的影响。更重要地是,Varcoe 的团队是在小鼠证实已怀孕后调整的白天-黑夜的周期,然而 Summa 的团队在受精后立即就调整了周期。Varcoe 同意 Summa 观察到生育能力的缺失可能是因为胚胎的着床问题。Varcoe 解释说:“生物钟存在于人体的每个器官里,其基因能在所有女性的子宫内表达,但是它具体是干什么的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另外婴儿的发育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母体内荷尔蒙的分泌周期等。”
为March of Dimes(实验的基金提供者)工作的博士 Michael Katz 说:“那么应该怀孕的女性就该放弃晚上的工作或者停止在各国出差吗?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把发生在动物实验品身上的结果应用到人本身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人类和老鼠的生殖周期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为生物钟控制的发情期,但是彼此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老鼠的生殖期持续时间长达四天,而且老鼠没有月经来潮。然而,Katz说:“根据研究结果,如果女性工作时间不规律,而且她想怀孕但是没怀上,那么她就该去想想是不是跟这个有关了。女性如果仍然上晚班并且想怀上孩子,那么她需要做的只是始终如一,形成规律的生物钟。”
Summa 同意 katz 的说法,并说:“我们可以建议的是对于那些想怀孕的女性,她们最好保持规律的睡眠周期。她们需要每天在同样的时间睡觉,而且睡眠充足。”而且因为生物钟紊乱已经导致了许多的健康问题(包括肥胖、糖尿病、行为障碍和抑郁),他的建议可能对于每个人都是很有作用的。(科学网kexue.com 重林)
相关阅读:
声明:资料来源煎蛋,科学网(kexue.com)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