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拍摄于1986年7月28日的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拍摄于1986年7月28日的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
拍摄于2011年5月30日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拍摄于2011年5月30日阿拉斯加哥伦比亚冰河

  北京时间5月26日消息 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今日公布了一组卫星照片,展示了美国阿拉斯加州哥伦比亚冰川几十年来的撤退。

  哥伦比亚冰川起源于一个海拔3,050米的冰原,沿着楚加奇山脉(Chugach Chugach Mountains)侧翼向下流动,然后进入通往阿拉斯加东南部威廉王子湾的一个狭窄入口。哥伦比亚冰川是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冰川之一。

  哥伦比亚冰川是一个入海冰川,直接通往大海。1794年,英国探险家首次对哥伦比亚冰川进行了勘察,当时它的“鼻子”(或者说终点)一直向南延伸到哥伦比亚湾附近的希瑟岛。1980年之前,哥伦比亚冰川一直保持稳定状态,1980年开始迅速撤退,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两幅伪色照片是美国地球资源卫星5号(Landsat 5)上的专题成像仪(TM)分别于1986年和2011年拍摄的,显示了当时的哥伦比亚冰川及其周围的景观。在照片中,冰雪呈现为明亮的青色,植被为绿色,云为白色或浅橙色,开放的海域为深蓝色。裸露的基岩为棕色的,而冰川表面的岩石碎片为灰色。

  1986年,哥伦比亚冰川的终点距离希瑟岛北缘不过几公里,到2011年,它就撤退了超过20公里。在撤退的同时,哥伦比亚冰川也在急骤变薄,裸露基岩的面积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哥伦比亚冰川的总厚度和体积已经减少一半。到2011年,哥伦比亚冰川已经大体上分裂成两个冰川。(思北)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科学家发现巨型乌龟化石曾以捕食鳄鱼为生(图)
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乌龟生活在6000万年前。

  据外媒17日报道,美国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矿坑中发现了一种巨型乌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型乌龟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体型庞大,甚至可能以捕食鳄鱼为生。

  据悉,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一座煤炭矿坑中,发现了这种巨龟化石。据推测,这种巨龟是在恐龙灭绝500万年后出现的,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时代。

  古生物学者表示,这种巨龟体型庞大,大小如同一辆汽车一般。它的头骨就有一只足球大小,下颚骨相当有力,可能以软体动物、小型乌龟,甚至是鳄鱼为食。

  相关阅读:

  环尾狐猴遭遇拦路乌龟 "开会"商议对策轻巧过桥

  合肥发现罕见双头乌龟 身材迷你仅硬币大小(图)

  英一乌龟上演"伟大逃亡" 历时22个月穿越足球场

发表在栏目: 科学
 
图注一:尽管金毒镖蛙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图注一:尽管金毒镖蛙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北京时间5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环境保护工作者们正在庆祝南美国家哥伦比亚境内一座新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设立,这片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有点特殊,其保护的是一种有毒的蛙类:金毒镖蛙。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剧毒的动物之一。其毒性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即便只是曾和这种蛙类接触过的纸巾,对于其它动物来说都是致命的。尽管它们的身长只有区区两英寸(约5厘米),但是据估计这样一只小小的青蛙,其体内的毒液足以在数分钟内杀死10个成年人。

  在哥伦比亚西部靠近太平洋沿岸分布着世界上最潮湿的热带雨林,世界土地信托(World Land Trust),美国鸟类保护协会(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以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Global Wildlife Conservation)共同出资购买了124英亩(约合50公顷)的土地,帮助设立了一个名为“Rana Terribilis Amphibian Reserve”的保护区。之所以使用这个名字,其中的“Rana”是西班牙语中“青蛙”的意思,“Terribilis”则取自这种蛙类的拉丁学名“Phyllobates terribilis”。这个保护区由普罗阿维斯基金会(Fundación ProAve)负责管理,这个基金会是哥伦比亚境内主要的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这也是该基金会在哥伦比亚境内拥有的第二个两栖动物保护区,另外一个保护区名为“Ranita Dorada Reserve”。

  这种蛙类拥有亮黄色的皮肤,并且上面有一层致命的生物碱毒液覆盖。这种毒液会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让肌肉收缩抽搐并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在数分钟内便可以致人死亡。

  这种蛙类很早便被当地土著居民所认识,它们致命的毒液被人们利用,并深深根植于他们的文化当中。当地印第安人会将这种蛙类的毒液涂抹在他们用于狩猎的箭头上。他们将箭头轻轻地在这种蛙类的背上蹭刮,这样做不会伤及这种蛙类但是却可以涂抹到它们的致命毒液,这些毒液在箭头上可以保持毒性达两年之久。

  这种蛙类的毒液完全是用于自卫的,然而即便拥有这样的致命武器,在人类推土机的面前,这种小动物仍旧显得脆弱不堪。由于这一地区金矿的开采和非法盗伐,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仍在加速发生。

  尽管这种蛙类大名鼎鼎,它们对于当地原住民也存在重要的意义,它仍然无法避免地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然而直到最近,这种小动物却仍旧处于完全不受保护的情况下。这种小生灵零星地生活在一片面积不足加勒比小国巴巴多斯国土面积的狭小原始雨林栖息地内。由于区域的狭小,加上数量本就非常稀少,这种小小的青蛙被列入了“零灭绝联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编列的全世界最濒危物种名录。

  当然,此番设立的这一小型保护区也将对一些重要的鸟类物种进行保护,其中包括濒危的古铜冠雉,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猎鸟,其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仅剩大约1万~2万只;还有褐林秧鸡,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种群数量仅有大约1000~2500只;以及大凤冠雉,这是一种体型较大,有点像是野鸡的鸟类,其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万~6万只。

  普罗阿维斯基金会执行主管里纳·达扎(Lina Daza)表示:“我们合作伙伴的支持让设立这一关键性的新保护区成为可能。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生物之一,美丽而致命的金毒镖蛙从此将得到保护。”

  乔治·芬维克博士(Dr. George Fenwick)是美国鸟类保护协会主席,他说:“即便这项努力只能挽救雨林的很小一部分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很高兴参与其中。我们要阻止雨林迅速消失的趋势,并遏制赖以为生的野生动物灭绝的势头。”

  知名记者西蒙·巴内斯(Simon Barnes)是世界土地信托委员会成员,他在2011年9月份的《伦敦时报》上撰文指出:“令人震惊的是,我们正在将这颗行星上一种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小生物抹去。一种生物,不管它在自然界被保护的多好,不管它进化多么成功,面对人类时它们都是不堪一击的。一旦我们发动智慧,没有什么是不能去做的。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保护金毒镖蛙。如果没有这种小动物给我们带来噩梦,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单调地多。”

  这一新设立的保护区同时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可可走廊”计划(Chocó Corridor)。这一项目计划将多个受威胁的栖息地连成一片,从太平洋沿岸的红树林到安第斯山脉西侧。(晨风)

发表在栏目: 自然
 
由于巨大的胎痣,蒙塔沃一家遭到本村村民的排斥由于巨大的胎痣,蒙塔沃一家遭到本村村民的排斥
哥伦比亚男孩迪迪尔-蒙塔沃,背上长着巨大胎痣。在英国整形外科医生尼尔-布尔斯拖德的帮助下,可怕的胎痣已经切除  哥伦比亚男孩迪迪尔-蒙塔沃,背上长着巨大胎痣。在英国整形外科医生尼尔-布尔斯拖德的帮助下,可怕的胎痣已经切除
哥伦比亚的一家医院,蒙塔沃躺在病床上,巨大的胎痣已经切除哥伦比亚的一家医院,蒙塔沃躺在病床上,巨大的胎痣已经切除
没有了可怕的胎痣,蒙塔沃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没有了可怕的胎痣,蒙塔沃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北京时间4月28日消息,英国医生成功为一名不幸的哥伦比亚男孩实施切除手术,切除他背部好似龟壳一样的巨大胎痣。这名男孩名叫迪迪尔-蒙塔沃,患有罕见的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被称之为“龟孩”。手术之后,他终于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蒙塔沃的病情非常严重,很有可能变成恶性肿瘤。然而,他的母亲却拿不出钱来,让他接受手术。在他们生活的村子,蒙塔沃一家遭到村民的排斥。当地村民非常迷信,认为蒙塔沃的母亲一定是在发生月食时怀孕才让孩子患上这种怪病。在他们眼里,蒙塔沃被邪恶的力量缠身,因此不能上学或者施浸礼。蒙塔沃说:“如果没有这个痣,我就能和其他人一样了。”

  得知蒙塔沃的不幸遭遇后,英国整形外科医生尼尔-布尔斯拖德决定免费为他实施手术。随着手术的成功,他终于告别可怕的过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了帮助蒙塔沃,布尔斯拖德亲自飞到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指导一组外科医生切除蒙塔沃的巨型胎痣。25日晚上10点,英国第四频道的纪录片系列《Bodyshock》将播出《龟孩》,为观众讲述蒙塔沃的故事。

  蒙塔沃背部的胎痣非常巨大,有可能转成恶性。切除巨痣之后,医生分几个阶段为他实施皮肤移植手术。布尔斯拖德在接受《伦敦标准晚报》采访时表示:“蒙塔沃是我见过的病情最严重的患者,胎痣所占的面积达到整个身体的四分之三。很显然,他必须经历很多次痛苦的手术,但我们觉得值得这么做。看到他现在的样子,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已经康复了,我为他感到高兴。”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布尔斯拖德是这方面的专家。专家们表示这种疾病的成因不明,根据他们的推测,这种在胎儿时期出现的皮肤细胞发育异常可能由基因变异所致。布尔斯拖德一年要做40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切除手术,他表示与波哥大同行的此次合作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秋凌)

发表在栏目: 科学

  新华网波哥大6月11日电(记者黄勇贤)哥伦比亚政府11日谴责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在哥南部卡格达省绑架4名为一家石油钻探企业工作的中国公民

  哥伦比亚副总统加尔松当天在一份政府公报中要求“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放人。他说,必须停止这种行为以便开始和平谈判,政府将“不遗余力找到外国人质”。

  同一天,哥伦比亚陆军上将塞利表示,军方和警方将继续每天采取联合行动以营救中国人质。他说,哥伦比亚政府将悬赏4000万比索(约合2.25万美元)向社会征集线索,以便尽快抓获实施绑架的恐怖分子。

  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8日证实,中国中化集团下属哥伦比亚Emerald公司的4名中国员工当天在哥南部卡格达省被武装分子绑架。哥伦比亚Emerald公司人士随后通过电话证实,该公司承包商的4名员工被武装人员绑架。截至目前,仍然没有关于中国人质下落的消息。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9)
发表在栏目: 中国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8月12日表示,他们在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发现了一个长着浓密红须的新猴种。实际上,科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红须伶猴(学名Callicebus caquetensis),但是,由于哥伦比亚南部卡奎塔省(Caquetá Province)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他们无法靠近那里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局面直至2008年才得以改变,一个探险队最终确认红须伶猴是新猴种。

  1.卡奎塔红须伶猴

卡奎塔红须伶猴
卡奎塔红须伶猴(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据探险队领队、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灵长目动物学家托马斯-迪夫勒(Thomas Defler)介绍,卡奎塔红须伶猴如猫般大小,由于终生都在寻找交配伙伴,这种灵长目动物“令人十分感兴趣”,因为这在猴类当中是个不同寻常的特征。它们常常成双成对坐在树枝上,尾巴纠缠在一起。

  迪夫勒指出,一对雌雄卡奎塔红须伶猴每年生一个宝宝,父亲承担起照顾幼猴的大部分工作,至于为何由雄性承担这项工作,原因尚不得而知,但可能存在进化优势。此次探险之旅由国际灵长类动物保护行动基金和保护国际基金会哥伦比亚分部共同资助,科学家将在最新一期的《灵长类动物保护》(Primate Conservation)杂志上详细描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2.栖息地遭到破坏

栖息地遭到破坏
栖息地遭到破坏(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迪夫勒表示,由于哥伦比亚乡村地区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亚马逊雨林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新发现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常常被迫在地面生活,结果,这使得它们更易于遭受虎猫、猛禽等掠食者的威胁。据迪夫勒介绍,卡奎塔红须伶猴的数量估计不足250只,这意味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可能会将这种猴种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不过,幸运的是,卡奎塔红须伶猴看上去能忍受在次生林生活的艰辛。次生林是指因农业或商业开发砍伐后重新生长起来的树林。

  3.红须亮眼

红须亮眼
红须亮眼(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卡奎塔红须伶猴通常四只为一群,生活在哥伦比亚卡奎塔省河流沿岸。迪夫勒指出,与其他以水果为食的动物一样,卡奎塔红须伶猴在将植物种子分散至整个雨林地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伶猴属

伶猴属
伶猴属(图片提供 Stephen Nash,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卡奎塔红须伶猴(图像右上方)与其亲属(左上方和底部)相比,具有不同的体色和斑纹,如卡奎塔红须伶猴的前额没有白块,而尾巴有灰色斑纹。迪夫勒指出,这种差异可能有助于猴类辨别“自家人”,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发现新物种。在2008年的探险中,迪夫勒及其团队还依赖于猴的叫声追踪新猴种——卡奎塔红须伶猴拥有动物世界最复杂的表明领地的叫声之一。(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中新网3月8日电 据外电报道,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集团发言人称,至少23名该公司承包商雇员7日在哥伦比亚东部遭到绑架。

  发言人鲁伊达(Tomas Rueda)对加拿大皇家海军电台说:“为我们一家承包商工作的23名工人遭到绑架。”并表示,该公司绝大部分石油工人是在当地雇佣的。

  哥伦比亚国防部目前还没有对这起绑架事件予以证实。

(编辑:SN012)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华网波哥大2月11日电(记者黄勇贤)哥伦比亚最大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与一贩毒团伙为争夺毒品交易势力范围10日发生武装冲突,目前已造成至少13人死亡。

  哥考卡省省长贡萨莱斯11日对当地媒体说,冲突发生在当地时间10日下午并持续到晚上,地点位于考卡省一个名叫阿尔赫利亚的山村。冲突另一方是一个名为“拉斯特洛霍斯”的贩毒组织。

  贡萨莱斯说,警方在现场发现13具尸体。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深入的调查。

  武装冲突发生的地点位于哥太平洋沿岸山区,那里一直是哥贩毒集团贩运毒品的主要通道,所以各种武装组织经常在此发生火拼。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8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科学家8月12日表示,他们在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逊雨林地区,发现了一个长着浓密红须的新猴种。实际上,科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了红须伶猴(学名Callicebus caquetensis),但是,由于哥伦比亚南部卡奎塔省(Caquetá Province)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他们无法靠近那里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局面直至2008年才得以改变,一个探险队最终确认红须伶猴是新猴种。

  1.卡奎塔红须伶猴

卡奎塔红须伶猴
卡奎塔红须伶猴(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据探险队领队、哥伦比亚国立大学灵长目动物学家托马斯-迪夫勒(Thomas Defler)介绍,卡奎塔红须伶猴如猫般大小,由于终生都在寻找交配伙伴,这种灵长目动物“令人十分感兴趣”,因为这在猴类当中是个不同寻常的特征。它们常常成双成对坐在树枝上,尾巴纠缠在一起。

  迪夫勒指出,一对雌雄卡奎塔红须伶猴每年生一个宝宝,父亲承担起照顾幼猴的大部分工作,至于为何由雄性承担这项工作,原因尚不得而知,但可能存在进化优势。此次探险之旅由国际灵长类动物保护行动基金和保护国际基金会哥伦比亚分部共同资助,科学家将在最新一期的《灵长类动物保护》(Primate Conservation)杂志上详细描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2.栖息地遭到破坏

栖息地遭到破坏
栖息地遭到破坏(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迪夫勒表示,由于哥伦比亚乡村地区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亚马逊雨林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新发现的卡奎塔红须伶猴常常被迫在地面生活,结果,这使得它们更易于遭受虎猫、猛禽等掠食者的威胁。据迪夫勒介绍,卡奎塔红须伶猴的数量估计不足250只,这意味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可能会将这种猴种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不过,幸运的是,卡奎塔红须伶猴看上去能忍受在次生林生活的艰辛。次生林是指因农业或商业开发砍伐后重新生长起来的树林。

  3.红须亮眼

红须亮眼
红须亮眼(图片提供 Javier Garc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卡奎塔红须伶猴通常四只为一群,生活在哥伦比亚卡奎塔省河流沿岸。迪夫勒指出,与其他以水果为食的动物一样,卡奎塔红须伶猴在将植物种子分散至整个雨林地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伶猴属

伶猴属
伶猴属(图片提供 Stephen Nash,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卡奎塔红须伶猴(图像右上方)与其亲属(左上方和底部)相比,具有不同的体色和斑纹,如卡奎塔红须伶猴的前额没有白块,而尾巴有灰色斑纹。迪夫勒指出,这种差异可能有助于猴类辨别“自家人”,同时也有助于人类发现新物种。在2008年的探险中,迪夫勒及其团队还依赖于猴的叫声追踪新猴种——卡奎塔红须伶猴拥有动物世界最复杂的表明领地的叫声之一。(孝文)

发表在栏目: 自然

新华社联合国1月1日电(记者白洁 顾震球)印度、南非、哥伦比亚、德国和葡萄牙五国自1日起开始为期两年的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接替已于2010年12月31日任期届满的奥地利、墨西哥、日本、土耳其以及乌干达。

  新加入安理会的5个非常任理事国于2010年10月当选。其中,印度和哥伦比亚均为第七次担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南非则是第二次进入安理会。另外5个非常任理事国波黑、巴西、加蓬、黎巴嫩和尼日利亚将到2011年年底结束任期。

  安理会共有15个理事国,其中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为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为非常任理事国。联大每年选举产生5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名额按地区分配,并需要获得联大三分之二多数票赞同。

  尽管非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不具有否决权,但安理会作出决定需要获得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理事国的赞成,因此,非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中仍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此外,非常任理事国与常任理事国在商定安理会议程和轮流担任安理会主席方面地位平等;同时,安理会的附属机构,如根据相关决议设立的各制裁委员会的主席都由非常任理事国担任。(

发表在栏目: 国际新闻
第 1 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