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科幻剧情中将数据储存在活细胞中的想法,如今已经变成现实。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已经找到将DNA转变成“活硬盘”的方法,能够随意在活细胞DNA中存储或删除数据。
斯坦福大学学者杰罗姆·邦尼特(Jerome Bonnet)说:“经过3年时间750多次尝试,我们才成功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在活细胞DNA中进行重复编码、储存以及删除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将以DNA密码的方式储存,可以被任意重写或删除,因此可用于研究细胞衰老问题,甚至可在细胞癌变之前将其“关闭”。
细胞就像一台人体中的微型计算机,对计算机学和医学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邦尼特等人的研究相当于发明了一种生物二进制。邦尼特的同事德鲁·恩迪(Drew Endy)说:“可编程的数据存储在活细胞DNA中,这种技术将日益成为强大的工具,可用于研究癌症、衰老、组织发育以及自然环境等。”
相关阅读
番茄酱通常遇到的问题
新技术改变此难题
其他食品容器也可使用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番茄酱已成为居家必备的调味品,它早就成了孩子们的自爱,不过许多人都有一点烦恼,想把它们倒出来,需要一番功夫。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团队最新的研究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利用一种新型的超滑图层,在瓶子内部使用,平时经常附着在瓶壁上的番茄酱竟然被轻松的到出,虽然这仅仅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但研究成果却叫所有人吃惊。
麻省理工学院的达夫-史密斯(Dave Smith)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这次研究,经过两个月的研究他们完成了这样的设计。史密斯表示:“这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在生活中作用很大。全世界都有这样的问题,新型的涂料将改变这样状况。它甚至可以用来防冰、雪,汽车的挡风玻璃也需要它。”
对于这种瓶子的价值,史密斯也做出了说明:“我知道它的价钱不能太贵,没准1美元就够了,你要知道,一瓶番茄酱的价格有时候才几十美分,如果太贵的话将超过人们的需要。”
番茄酱这种生活小事其实竟是不解之谜,此前科学网(Kexue.com)就做过报道,来自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声称已经发现的“单粒子动力学”,正式这些导致所谓的“非牛顿行为”,这包括番茄酱,奶油和其他粘稠的液体。
通常情况下牛顿定律像水,它有不变的粘度,也没有力量应用的问题。而非牛顿定律的物体,如番茄酱是需要改变压力的。平时番茄酱几乎停留在塑料板的底部,而且十分顽固,知道受到压力,它们才会出来。(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类体内均有冬眠基因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早在今年二月,欧洲遭到大雪的袭击,当时许多人因此受难。在瑞典有一位被暴雪覆盖而困在汽车中的人,被发现时已经过去了2个月时间,但他却奇迹般的生存下来。
根据医生检查,此人身体正常没有不适现象,而被雪覆盖后,他的核心体温下降到31℃左右,低于人类的正常体温,而这种现象与动物界中的冬眠极为相似。
对于这样的状况,医学专家做了研究,他们表示有些人会训练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有些人训练冥想,他们能够自发的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状态,而进入这种状态后,他们的身体供氧量明显降低,比正常人少了6%。
根据介绍,著名医学教授哈尔贝特(Herbert Benson)曾经对可以进入深度冥想的僧人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的供氧量甚至可以减少64%。其研究表示,人类体内或许均有冬眠的基因,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激活而已。
来自西雅图癌症研究中心的教授马克(Mark Roth)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样的表现,曾经通过老鼠进行过实验,发现它们吸入一种硫化氢物质后,可以将呼吸降低到92%,而之后还能恢复正常。重要的是老鼠也并非天生冬眠的动物。”(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生孩子选择剖腹产,但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孩子出现肥胖症症状的风险更高,这应该成为准父母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新一期英国《小儿疾病文献》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机构研究人员调查了1255对妈妈和宝宝的情况,其中有约四分之一的孩子是通过剖腹产出生。在孩子3岁时的跟踪调查显示,他们出现肥胖症状的风险是其他孩子的约两倍。
研究人员说,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那些本身偏胖的妈妈选择剖腹产的可能性更高,而母亲的肥胖程度是导致孩子肥胖的因素之一。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与生产方式有关,以自然方式生产的孩子在经过产道时会携带上母亲体内的一些细菌,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孩子则缺少这些细菌。这可能会造成新生儿肠道内菌群的差异,使他们的身体在吸收食物营养时存在某些差别,最终导致肥胖风险的不同。
相关阅读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想象你是一个小小的蚕蛹,当你破蛹而出时,四周漆黑一片,只有你头顶上才有星星点点的光。你挥动着你的翅膀,一步步上升。突然,你遇到了无形的屏障,但你还是一点点奋力上升,向着你上方闪耀的星光。当你发现那实际只是一个饥饿的幼虫的诱饵时,已经为时已晚,你已经成了它的盘中餐。
这是一个描写山洞里的荧光蠕虫的故事,美丽又险恶。进入山洞,你会觉得你进入的是Tolkien描绘的世界,或者是宇宙中其它不寻常的星球。在几周前的新西兰山洞里,洞顶的荧光静静地闪耀着,就好像一条缩小版银河系一样。那些发出的光很明亮,就如一个穿行几百万光年也可能看不到的顶的深洞,毫不夸张的说它们把这个星球变的更神秘!
这种山洞萤火虫实际不是一种蠕虫,如果它变得更坚硬、粗糙,那么它更像是一种具有掠夺性的真菌的幼虫。只能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东部找到这种生物。一只刚孵化的幼虫只能产生几毫米的丝团,但是不久之后它就能吐出像钓鱼线一样坚韧的丝团,再把它从洞顶上垂下来。从它开始布置陷阱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它就会产生几滴黏液,这些黏液会像珠子一样挂在丝状物上。我们也就能知道,为了避免这些丝线搅到一起,它们必须生活在一个黑暗、无风的环境里,像山洞、悬崖或者森林深处才可以。在吐出的丝达到30到40厘米长时,一个闪闪发光却致命的“吊灯”就制成了。它的拉丁学名Arachnocampa luminosa 就是源于这个习性。所有都准备就绪,剩下的就是闪光和等待。
这些萤火虫的食物来源丰富,溪流里还有很多它们可以为食的昆虫尸骸,所以洞顶闪耀得就像夜里的星空。那些食物来源不那么丰富的山顶就不会有很多这种萤火虫,也就不能像这个一样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了。一些幼虫像雪一样洁白,那是因为有真菌寄生在上面。尽管这些真菌很擅长借助气流来发散它的孢子,但如前面提到的,这些萤火虫居住的环境都是密闭无风的,这也就是说真菌还是很难寄生的。(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5日消息 ,一下雨,猴子就会打喷嚏,这听上去有点新鲜,事实上新鲜可不止这猴子,蓝色的狼蛛和香肠般大小的千足虫……他们共同构成了十大最不可思议物种。
直到去年,这些不可思议的、令人惊叹的生物才为科学界所知。下面将是其中十大最为怪异物种。
它们大多是在地球上偏僻而人迹罕至的地区发现的。近期某国际委员会提名了近200种新物种,从中选取了十种最不可思议的,希望能吸引公众关注野生动物的困境。
“喷嚏猴”是其中最好玩的:它有着浓厚的胡须,而鼻孔却是朝天的,这使得下雨时他就会不停打喷嚏。所以它们下雨时都会把头藏在膝盖下。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缅甸的高山上发现了这种“喷嚏猴”,据信大概还存活着300只,已经濒临灭绝了。
世界的另一边存在着另一种神奇的生物 “Tamoya ohboya” 水母——它有着红白相间的类似箱形风筝的尾巴。它是在委内瑞拉近海的荷兰小岛Bonaire上发现的,名字来源于看到它时的惊叹“噢小子们”。
“恶魔的蠕虫”获得了一项殊荣,它是地球上生活在最深地方的复杂微生物。身长仅0.5mm的它被发现生活在南非一个金矿中,金矿深约一英里,矿底的温度为37摄氏度。
还有名为Sazima’s tarantula的狼蛛,是在布鲁塞尔发现的一种闪光的蓝色蜘蛛;一种西班牙的微型黄蜂有个“俯冲轰炸机”的昵称,因为它飞行在地面上方半英尺处来捕食蚂蚁;一种婆罗洲真菌看起来就像搓澡海绵;坦桑尼亚发现一种香肠大小的大型千足虫。名录中还包括一种新几内亚岛发现的兰花,此花在晚上十点左右开放,第二天早晨又会闭合花瓣。
此名录已编译了近五年时间,每年在十八世纪瑞典著名植物学家Carolus Linnaeus的生日这天公布,以此纪念他创立了现代动植物命名和分类系统。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物种探索协会的Quentin Wheeler教授说:“每年探险者和各个博物馆大约发现几十个未曾出现的物种。随着新物种的发现,我们将会认识到生物圈更多的神奇之处。”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9000000种动植物,但其中仅有10%已被人类认识并分类。(科学网kexue.com 维森)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年前在英格兰发现的两个1.6亿年前的头足动物汁囊化石中包含黑色素(melanin),而这种黑色素在当代乌贼体内也是标志性色素。这是能够研究亿万年前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的特殊例子,研究表明头足动物(乌贼、墨鱼、章鱼)体内的墨汁自侏罗纪之后就没有发生变化,而黑色素则能以多种有机质的形式完整保存。弗吉尼亚大学的John Simon教授说,虽然头足动物其他有机质成分经年累月已然流逝,但通过多种方法仍能找到遗存的黑色素,并且其完整程度也能保证其被详细研究。其中的一个汁囊化石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此类化石。
英国地质调查局的Phillip Wilby在威尔特郡的Christian Malford发现这块化石的,他将标本送给了Simon,日本学者Shoskue Ito对于黑色素研究也很在行,因此也参与了此项研究,他们利用高分辨率的化学分析仪器来探测并最终发现了黑色素。之后,研究者将其与现代墨鱼Sepiaofficinalis体内的黑色素进行了对比并发现两者极为相似,这种墨鱼在地中海、北海及波罗的海极为普遍。Simon说,对黑色素来讲,时间仿佛停止了,进化也停滞了,或许这种状态下的墨汁已达到最优效果。
普通的动物组织由蛋白质组成,极易被腐蚀,化石一般仅保存有骨骼及印痕,科学家通过这两种化石类型能够了解到不少信息,但与有机体相关的问题则仍然无从解决。但黑色素却是例外,它虽然是蛋白质,但对腐蚀却拥有极强的抵抗力,Simon说,黑色素是化石记录中所有有机色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色素,虽然如此,要想研究它仍然很困难,随着技术的进步,从化石中分离出黑色素成为了可能。 研究者利用各种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化石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这些黑色素独特的特征、形貌和化学成分,这些方法都不是常规古生物学方法。Simon说,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只在于提供新的方法,更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河南地坑院(资料图片)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日前,微博上一则关于河南陕县地坑院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消息引发网友围观。根据记者的调查,河南陕县绝大部分地坑院已经无人居住,正遭到废弃和自然损坏,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废墟,地坑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瓦房和两层楼房取代。
而随着建筑实体的消失,地坑院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由于缺少实践载体,掌握地坑院营造技艺的人目前大部分都无用武之地,传承链条在实践载体上出现断裂。这是地坑院营造技艺濒临失传的最主要原因。”
“地下四合院” 构造特殊、魅力无穷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在河南陕县东凡塬、西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有着100多个这样的地下村落,村民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窑洞居住,这在当地被称为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天井窑院,由原始人类的穴居发展而来。它在全国是独有的建筑方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观。它们主要分布在豫西、陇东、晋南和陕北等地,除此以外,世界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类似的民居。而河南省陕县的地坑院群落集中成片,存量较多。
据记者了解,地坑院是古老的生土建筑,属减法营造的负建筑形态,它的营造技艺比较复杂。首先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至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主窑对面的角窑凿成斜坡,形成阶梯形弧行甬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通道,称为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大都是曲尺形。门洞窑多数只有一道大门,被称作“哨门”。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至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既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又可以保障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他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了深4至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渗进坑内的雨水。地坑院里通往地面的门洞内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按功能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地坑院建造简单价廉。对于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据记者了解,地坑院营造技艺包括完整的设计规制、设计模数和工艺口诀,绝大部分和现代建筑理念相吻合。如依据“庙正院不正”原则,地坑院方位要稍偏;为体现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诀是:地势上高下低,天井上宽下窄,主窑为“九五窑”(主窑高九尺五寸,宽九尺),其他为“八五窑”(高八尺五寸,宽八尺);为解决通风采光,窑洞要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安装要“扑门仰窗”;建筑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长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过其数值和尺度控制,保证各建筑部位与人体活动需要的空间协调平衡等等。
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民居样式,建造涉及土工、泥工、瓦工、木工等行当。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窑洞类居住环境中独具特色,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民间瑰宝遭遇时代挑战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河南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地坑院80余座,是保存地坑院较为完整的一个村庄,但地坑院越来越不受年轻人的喜欢了,目前在地坑院内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轻人一般选择建两层砖瓦房。
今年已经年近古稀的刘淑军老人至今仍然居住在地坑院内,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久了,不想再挪地方了。另外,老年人在夏天不习惯用空调,住在地坑院里冬暖夏凉很舒适。老人还告诉记者,他的儿女曾多次劝他搬出来住,但是他都没有搬。
如今,居住在地坑院里的大都是像刘淑军这样的老人,他们怀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恋旧情结,不愿意改变固有的居住环境。尽管如此,地坑院居住的人数仍逐年在减少,楼房却在逐年增多。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现在家庭都买了汽车、拖拉机等,这些都无法开进地坑院内,非常不方便。再说我们平时在外边打工,见多了高楼大厦,一跟别人聊时,如果还说自己住在窑洞里边,别人都会用很诧异的眼神盯着我,好像我是原始人似的。”
另一位老人也认同这位年轻人的说法,他说:“年轻人不愿意住地坑院的最主要一个原因是,在当地人们的观念中,穷人才住地坑院,实际情况也是富裕的人家都建起了砖瓦房。而小伙子娶媳妇,姑娘们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如果家里住的是地坑院,年轻人娶媳妇就会非常困难。”
除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起作用,近年来 “退宅还田”的土地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也从另一方面造成了许多地坑院被废弃、填埋。之前,有相关媒体算过这样一笔账:每个地坑院因为窑顶怕渗水,一般都不能种植庄稼,一个地坑院占地1亩至1.5亩,甚至达2亩。1万多个地坑院至少占地1万余亩,而建砖瓦房,一户三分地就足够了,可节约土地资源70%以上。对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陕县来说,填埋地坑院能节省出不少耕地。
种种原因,使现在河南陕县的地坑院遭遇无人住、无人愿建的尴尬,地坑院营造技艺也面临失传。
技艺传承人呼吁政府关注
2007年,地坑院民俗被河南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2007年3月,经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考察组实地考察、评审,河南陕县被认定为“中国天井窑院文化之乡”。去年5月23日,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据记者了解,陕县县委、县政府对该项目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11年请西安麟德旅游规划设计院对张汴乡8个村1000余座地坑院做详细的保护规划,提出开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社区性保护三种模式。
开发性保护就是将地坑院村落开发成旅游景点。如西张村镇庙上村的地坑院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并获得良好效益;原真性保护则是保留现存的地坑院外形状态和稳定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并有意保留一些相关的民俗文化元素在内;社区性保护主要指的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众多形态各异的地坑院农家乐饭店,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项目,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坑院游览社区。在陕县县委、县政府的规划中,通过这3种保护模式的实施,营造技艺就会得以传承,为项目的保护创造了载体条件。
但陕县文化馆馆长尚根荣告诉记者,陕县对这种技艺的保护目前主要还是从文字资料和视频、照片等方面进行保护保存,通过出版书籍和多部专题片介绍,使主要技艺、基本状况得到保护。但是他内心也很明白,图片和资料与实体建筑相比,是多么抽象和不易被人接受。
尚根荣说:“开挖地坑院实际上是一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人都会干。在陕县三道塬上,50岁以上的人都干过这种活,但涉及木工、瓦工和土工刷洗窑壁、崖面以及用传统土坯维修等技艺性较强的工作,掌握的人数就不多了,现在当地约有100人会这种技艺。”
对于这100余人的生存状况,记者也进行了随机调查采访。70岁的王万里以前是陕县的“工程师”,他们村一半以上的地坑院他都参与建筑。现在他们家的儿女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他和老伴在家守着几亩地。提起建造地坑院,老人显得格外亲切,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政府不是在搞地坑院农家饭店么?虽然现在的地坑院农家饭店和我们那时候的地坑院不太一样,但是毕竟我们那一套老技术还能用得上。希望政府能够制定点措施,或者政府可以开个班培训一下当地年轻人怎么建造地坑院,不然再过几十年就没人再会这个技术了。”
美国上空每日经过飞机达27000架
亚特兰大机场起落飞机情况
美国各大城市起落情况
纽约到洛杉矶等大城市航班情况
科学网(kexue.com)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飞机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快捷是它最大的有点。近日美国一位艺术家利用数据采集了美国一天飞机起落的情况,并制作出惊人的画面。
美国艺术家亚伦-柯步林(Aaron Koblin)利用采集技术描绘了美国上空一天航班的飞行情况,他发现每天仅美国上空起降的飞机就达到了惊人的2万7千架。艾伦使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航空公司,从而组成了一组完美的画面。
艾伦表示:“这是不错的方法,我记录下来一些重要的数据,我看到这些也很激动,我没想到每天会有如此多的航班。也许4年后我在看起它,这个数量就变得很不起眼了。”(科学网kexue.com 乔尔)
相关阅读
声明:科学网(kexue.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83岁的伊朗老人喜得贵子
据外媒报道,伊朗亚兹德省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埃米尔近日喜得贵子,老来得子的他难掩兴奋之情,亲切地把自己的儿子比作“上天赐予的礼物”。
据悉,埃米尔生活在伊朗亚兹德省的一个小村庄里,他23岁时与第一任妻子结婚,两人相伴几十年,却一直没有孩子。2001年,第一任妻子去世。
后来,埃米尔与比他小50多岁的第二任妻子结婚,并在婚后第三年喜得贵子。他的妻子说,虽然丈夫年龄大了,但是“心很年轻”,两人婚后生活十分幸福甜蜜。
相关阅读